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含解析)_第1頁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含解析)_第2頁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含解析)_第3頁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含解析)_第4頁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學習目標】1.簡述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和歷史意義。認識到這是人類社會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是人類走向農業文明的重要環節。2.簡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古代中國、古希臘和古代美洲地區的食物生產,并分析其對各自社會生活的影響。3.概述男女地位的變化、私有制的出現、階級與國家的出現過程。【學習重難點】重點: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難點: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預習新知】知識點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漁獵階段(1)時間: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2)概況①食物來源:人類依靠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為生。他們采集可食的________和________,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作為食物。②生產工具:人們使用________、________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________的生活。他們用________取暖、燒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階段(1)時間:大約________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2)概況農耕的起源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________、大麥的原產地東亞黃河中上游是________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________中美洲是__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的產生西亞距今約9000年前,人們已經飼養________和山羊中國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________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南美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________馴化了駱馬[知識拓展]亞歐大陸原始社會后期的三次社會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會后期發生的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起了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2)第二次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這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隸社會初期出現的專門經營商品或奴隸買賣的商人。它促進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開始積累商業資本,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思維點撥]關于農業起源的幾種觀點(1)環境決定說:認為自然環境變化是人類由食物采集者轉化為食物生產者的主要原因。(2)人口壓力說:人口增長在人類由采集漁獵經濟向生產經濟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3)文化自然進化說:農業生產是人類多年經驗的積累,如對植物栽培和動物馴化方法的逐步掌握。3.農業出現的意義(1)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漁獵逐漸發展到農業生產,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______________,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②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________的增長。(2)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①人類從遷徙過渡到________,逐漸形成聚落。②一部分人從________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③原始________、文學和________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3)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①人類很早就認識到天文知識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________都獲得了較快發展。②________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答案:1.(2)①植物果實莖葉②木骨③遷徙火2.(1)1萬年(2)小麥粟水稻玉米綿羊河姆渡印第安人3.(1)①食物生產者②人口(2)①定居②食物③音樂宗教(3)①天文歷法②數學知識點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文明的興起(1)表現:西亞的兩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灌溉________發達,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2)共同特征:統治者將________系統的開鑿、疏浚、維護作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食物生產:農業區主要種植________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②社會生活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________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頒布《______________》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________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①食物生產: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________農業區和南方________農業區。②社會生活農業生產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鐵犁牛耕得到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小農經濟戰國后,以________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通過家庭手工業等途徑補貼家用國家政策秦以后,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往往推行________政策水利工程秦國修建的________、西漢修建的龍首渠等,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生產分布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希臘①食物生產: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________,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古希臘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在地力較差、不適于種糧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②社會生活: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________勞動。(4)古羅馬①食物生產:以________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②社會生活:在很長時期內實行土地國有,人們以________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小農逐漸破產。(5)美洲①食物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是________、甘薯、馬鈴薯。②社會生活:________的土地除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答案:1.(1)農業(2)灌溉2.(1)①大麥②合伙經營漢謨拉比法典尼羅河(2)①粟麥稻作②家庭重農抑商都江堰(3)①希臘②奴隸(4)①谷物②家庭(5)①玉米②阿茲特克人知識點三生產關系的變化1.變化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會________的發展。(2)重要原因:________的產生。2.變化的表現(1)男女地位的變化:農業產生后,________開始在生產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私有財產的出現①根本原因:________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②表現:氏族部落的首領利用自己的權力,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________財產。③影響:氏族內部出現了__________。(3)階級和國家的產生①背景:在領導氏族部落對外交戰的過程中,________的地位日益上升,個人權力也不斷加強。為了生產更多的剩余產品,人們往往把戰爭中的俘虜變成奴隸。這樣,在氏族社會中,就有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別。②產生: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________產生了。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________應運而生。③實質:國家是________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答案:1.(1)生產力(2)農業2.(1)男子(2)①生產力②私有③貧富分化(3)①軍事首領自由民奴隸②階級國家③階級【鞏固訓練】1.關于中國農業起源,神話傳說往往將其歸功于某一英雄人物。在古籍中記載最多的是神農氏,據統計多達53種。此外還有黃帝和后稷等。這些神話傳說()A.反映出農業先行者的農耕實踐 B.是無史料價值的文學創作C.可作探討農業起源的直接證據 D.證明了神農氏是農業始祖2.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相傳他親嘗百草,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還發明耒、耜等生產工具。這些傳說()A.折射出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 B.可作為中國原始農耕的直接證據C.證明了炎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D.是一種沒有任何史料價值的想象3.人類文明在世界多個地區發展起來以后,發生了幾次社會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A.農業和手工業 B.商業和手工業 C.農業和畜牧業 D.管理者和農業4.《白虎通義》記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段材料反映了()A.采集經濟的出現 B.種植經濟的出現C.漁獵經濟的出現 D.畜牧經濟的出現5.遠古早期,人類經常處于饑餓狀態,后來原始農業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局面。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之一是人類開始()A.學會用火 B.制造工具C.打漁捕獵 D.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6.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術的進步 B.人工取火的發明 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7.在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的文學作品中,常出現這樣的詞句:“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顫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當地的統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維護灌溉系統 B.頒布《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土地所有權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D.利用對太陽神的崇拜組織人力抗洪救災8.先秦時期,糧食加工方式非常簡單,人們多以粒食為主,且多為兩餐制。秦漢時期,人們由兩餐制逐漸向三餐制過渡,且隨著石磨的廣泛應用,磨制面粉越來越容易,面食的品種也更加豐富。由此可知,秦漢時期()

A.農作物的種類大大增加 B.生產工具出現根本變革

C.農業發展推動飲食變遷 D.民眾溫飽問題得以解決9.在有關原始社會后期的考古發現中,人們居住的房屋出現了明顯區別,富人的房屋寬敞明亮,墓葬隨葬品豐厚;窮人的房屋則矮小破舊,墓葬中隨葬品很少或幾乎沒有。這主要反映了()A.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B.私有制的產生C.人類已進入定居狀態 D.國家開始形成10.下圖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種建筑在土臺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臺中挖有一口地窖。從這一文字的結構狀況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從商朝開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當時社會各階層共同享有財產C.當時已實現居者有其屋且寬敞 D.當時已經開始進行糧食儲存

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題干中提及了中國農業起源,在神話傳說中歸因于英雄人物,其中神農氏為中國原始農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故選A項;神話傳說也是一種史料,只是在運用這一史料的時候要多方論證,排除B項;C項中的“直接證據”說法錯誤,神話傳說屬于間接證據,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與其他歷史人物作對比,無法證實神農氏是農業始祖這一結論,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炎帝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和發明生產工具的傳說可知,炎帝在早期農業領域里作出的貢獻,折射出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故選A項;關于炎帝的傳說,并沒有考古學發現的實物依據作支撐,不能作為中國原始農耕的直接證據,也不能證明炎帝的真實存在,排除B、C兩項;關于炎帝的眾多傳說對于研究早期歷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D項。3.答案:C解析:第一次人類社會大分工是指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形成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項正確。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屬于人類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故A項錯誤。商業和手工業分離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故B項錯誤。管理者和農業分離不符合材料中社會分工的內涵,故D項錯誤。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神農“制耒耜,教民農作”可知,即制作生產工具,教百姓耕作,可以判斷這是種植經濟的出現。故選B。5.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此有了農耕。同時人們也把狩獵獲得的野獸馴化成家畜,因此開始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是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之一,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故選D。6.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由于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勞動能力的不斷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D項正確。ABC項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7.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深受洪水泛濫之害,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當地統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維護灌溉系統,A項正確;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B、D兩項均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8.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農業的發展。先秦時期由于糧食加工方式簡單,人們以粒食為主;隨著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工具的進步,面食品種更加豐富,說明農業發展推動糧食加工的發展,而糧食加工的進步又推進了飲食變遷,C項正確。材料所述為糧食加工的進步,由粒食為主到面食品種的增加,但并沒有涉及農作物種類的增加,A項錯誤。生產工具在先秦并沒有發生根本變革,B項錯誤。先秦時期,民眾的溫飽問題并沒有得以解決,D項錯誤。9.答案:B解析: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