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90-人教課標版_第1頁
荷塘月色教案90-人教課標版_第2頁
荷塘月色教案90-人教課標版_第3頁
荷塘月色教案90-人教課標版_第4頁
荷塘月色教案90-人教課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塘月色》教案陳慶教學目標在涌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全文的感情基調,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品位和推敲文中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與作用。認識“通感”修辭方法,體會通感在文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會背《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教學重難點、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練習法四、教學手段教科書、多媒體課件、音響課型教讀課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同學們,見過荷塘嗎?也許有的同學親眼目睹過它的風姿,也有同學可能未曾眼見,但是我們通過詩歌的描寫或多或少都有過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何等絢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又是何等生機。然而,卻少有人將事與情融及月夜下的荷塘。那么,荷塘與月夜相結合又會是怎么樣一種景致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請同學們把教科書翻到第面。講授新課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確:請同學們回想下,之前學過的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作品?同學們對朱自清了解多少呢?初中我們學過他的《春》《背影》等等(各抒己見),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下面背景資料,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作者的心態,結合寫作背景略談自讀感受。(中放映下面文字)背景本文寫于年月,正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另外來了解下這時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那里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本文的抒情風格。明確:可見,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檢查預習,掌握重點生字詞(依次請學生起來回答,并及時糾正錯誤)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裊娜()踱步()霎時()彌望()斑駁()渺茫()點綴()解釋下列詞語幽僻:幽深,僻靜踱:漫步行走彌望:滿眼。彌,滿。裊娜:柔美的樣子。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深含感情。風致:美的姿態。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一例:一律。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碧:青翠欲滴的樣子。大意:這里指大概的輪廓。音形辨析裊(裊娜)濯(濯濯)諧(和諧)裾(斂裾)綴(點綴)梟(梟雄)櫂(桂櫂)揩(揩油)鋸(拉鋸)輟(輟學)島(海島)

戳(戳穿)楷(楷模)據(拮據)啜(啜泣)鳧(鳧水)擢(擢升)偕(偕老)踞(盤踞)掇(拾掇)播放朗讀錄音,品位全文的感情基調。同時請學生們邊聽邊思考一個問題:文章的各段大意是什么?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觀荷塘,寫荷塘美麗的景色。寫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寫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根據各段大意,我想聽聽同學們你們是怎么劃分層次的呢?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下。第一部分(——):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主旨);第二部分(——):荷塘月色的生動、傳神的描繪,朦朧淡雅(主體);第三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情。剛剛我們對全文的脈絡有了清晰的把握,那么我們聽讀完這篇文章有什么感覺呢?或者說,你在了解這篇文章之后,心情是怎樣的?明確:淡喜濃愁,我想這四個字最能概括這樣一個心境,而且這四個字也符合作者的心境。作者是因為“不寧靜”才想求靜,他只身一人去了荷塘,又是夜里,沒有白天的喧囂和旁人的打擾,作者覺得很自由,有淡淡的喜悅,而他對喝荷塘月色的精妙描寫也同樣唐我們感覺愜意,但畢竟還不是很輕松,很閑適,還是有些朦朧,有些昏暗,尤其是第六自然段的描寫,這就說明作者喜中參憂,我們讀來也是感覺喜悅有些勉強,不夠酣暢淋漓。作者在荷塘得到暫時的超脫。但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里走》),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喧鬧中去。所以,作者一腳又踏回了現實的門。可見,我們的感情隨著作者走了一圈之后也是淡喜濃愁了。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之后,我們對全文的感情也就有了大致上的把握,接下來,我們進入文章的具體解析中去。、首先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有感情的齊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是什么?學生答:“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那么,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何以見得是此句?為什么這幾天作者內心頗不寧靜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分析文眼。(見前面寫作背景)(重難點)可以分小組討論。不寧靜又體現在哪呢?作者的情感又是怎么變化的呢?以前后組討論的方式,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么樣的變換?(結合課后研討與聯系一)明確:(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全文的文眼,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不滿,現實的彷徨和苦悶的心情。同時也點明了欣賞荷塘月色的緣由,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頗”表明程度之深。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提問: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不自由,苦悶彷徨、想逃脫又難以超然。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是作者感情由淡淡的哀愁進入淡淡的喜悅的觸發點。“受用”成了下文景物描寫的感情基調。“且”字表現出作者極欲逃脫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脫、不得已而為之的復雜心態。

(4)“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終究難以排遣心情的不平靜,淡淡的哀愁又起。

(5)“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先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并沒有被眼前這光景所感染,暗示了重新面對現實的無奈和悲哀。

(6)“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表示作者經過種種變化之后的情況,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要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園。

小結: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明作者交織在淡淡的哀愁與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之中。、接下來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第三自然段寫到:“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們知道“愛熱鬧”、“愛群居”是外向性格的表現,而“愛冷靜”、“愛獨處”則恰恰是內向性格的表現。那么,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向讀者展示這樣一種矛盾的性格呢?也就是說,你是怎樣理解作者那樣一種“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的?明確:“熱鬧”原本是人生應當具有的常態,也是所有希望達到的令人愉悅的精神狀態,每個人性格中都有追求愉悅,也就是追求“熱鬧”的一面,作者亦不例外;而人生又不免有不“熱鬧”或是失意的時候,在精神煩躁之時,追求冷靜以思考人生,求得超脫自然又是人們向往的。鞏固新課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所學習了那些知識啊?本文的感情基調,作者情感的變化。希望同學們課后再次細細品味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的淡雅濃稠之意。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布置作業預習第四至九自然段,并且熟讀第四、五、六節,大體會背。十、板書:荷塘月色朱自清出家門觀四周走小路觀荷塘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明確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情感的變化。今天我們來學習接下來的第二、三部分。是文章對荷塘月色的直接描寫,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它,“極富美感、生動傳神,意境恬美”。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同走進朱自清筆下的那幅朦朧淡雅的月夜荷塘圖,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二、講授新課、首先來看第四段,相信大家對課文已經相當熟悉。我想請一位同學嘗試把這一段背一下,有誰自告奮勇嗎?……好。讀完剛才這一段,我們知道它是描寫月下的荷塘的,那么作者在這一段中依次寫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樣寫的呢?明確:這段描寫先寫了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一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概括地說,這段描寫中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并且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具體到景物描寫上,他又是怎樣去描寫的呢?我們來看!作者寫荷葉是說它“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寫荷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花在月光下的光華;寫荷香用“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寫荷波是“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寫出了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即風吹花葉的顫動聲;寫荷韻是通過流水的“脈脈”含情來體現的,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作者在這里通過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這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看的。當然,一切景物的描寫總需要一些表達手段才能完成,具體說來,一段生動、優美的景物描寫總要通過一定的修辭手法來生成。那么,同學們看看這段描寫當中作者又用了哪些辭格呢?明確:比喻、擬人、通感。比喻和擬人是我們常用的辭格,不再多說。這里我們來看看什么是通感。大家把課本翻到課后“研討與練習”,看第二題。這里對通感做了解釋,說“通感,是指感覺的轉化、遷移。”另外還舉例說明:古詩“風來花底鳥語香”,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嗅覺的氣味;“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關于通感,錢鐘書先生做了這樣的描述“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其實他說的還是這個意思。我們來看第一句,也就是第四自然段中的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縷縷清香”是氣味,本來只能通過嗅覺才能聞得到,作者卻用“渺茫的歌聲”來形容,可見這是嗅覺向聽覺的轉移。而且,“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那么,作者在這里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呢?“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意象的疊加,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寧靜。再看第二句,這句是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先請一位同學來分析分析)它是由視覺向聽覺轉化。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它將景物寫活了,也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其次,身處此境,提到梵婀玲,會很容易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悠揚、優美,其間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兩者烘托也是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優雅的氛圍。所以說,通感這個辭格同比喻、擬人一樣,它的運用能夠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表現力,能使語言更加富于詩情畫意。、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把這一段認真地看一看,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確:本段著力描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寫,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不定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有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復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但是,這里寫月色卻又處處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作者在這一段描寫月色的文字中,運用了很多貼切、妥當的動詞,請找出來并分析它。明確:“瀉”、“浮”、“洗”、“畫”。“瀉”字給人一種向下傾的實感,使月光有了動感。曾經也有人提出‘作者這里為什么用瀉而不用照或鋪呢?’其實,問題就在這里。用“瀉”具有比“鋪”或“照”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再一個“浮”字,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的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還有一“洗”字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作者通過寫葉、花的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最后,一“畫”字含“人為”動作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我們來看文章寫到“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和“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明確:“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色的朦朧

,指出薄物下的月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剛剛我們主段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主體部分的內容,下面我們從整體上體會這段優美的文字。從設色著墨、行文布局上看,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些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有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襯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力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響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是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色較濃。即指,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固。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呢?請同學們用兩分鐘的時間再次快速瀏覽下第四、五、六小節,找出其中除了通感外的其他修辭手法。明確: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明顯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愣愣如鬼一般”的灌木的“黑影”的比襯下,愈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寧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志。、朱自清語言最大的特點是自然和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十分親切。優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蜜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作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走用。此外,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說明他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現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數目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周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總之通過前面三段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本文做如下的總結:本文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兩者是上下一體,不可分割得一個整體。作者寫荷塘,是將其置于月光這個背景之下的,故荷塘的一切皆著月之色彩;寫月色,是憑借荷塘之景物烘托、映襯而顯現出來,故月色的景象都附于荷塘之境。作者在寫荷塘與月色時是互相映襯生發,水乳交融的。所以《荷塘月色》成為散文作品中的不朽之作也就不足為奇了,說它是一片當地心靈的美文更是無可厚非了。、接下來請一學生朗讀最后兩段。朗誦的真不錯。明確:①、“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②、“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明確: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③、“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明確: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④、“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明確: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請同學們再次齊讀《采蓮賦》《西洲曲》,并細細品味它們的獨特之處,好,那想問同學們,作者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蓮的舊俗?有誰自告奮勇來總結一下。

明確: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作者苦悶、憂愁、煩躁、困惑,這時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蓮,折射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是時代變化在作者心靈的投影。⑤、“——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明確: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總結:作者朱自清以藝術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這美麗、寧靜、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難所。今天我們領略了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但是作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學們能以獨特的視角去關照美、感受美、體驗美。三、課堂練習對于文本的分析,我們告一段落,在分析第四自然段時,我們同學新學了通感這一修辭手法,現在讓同學們再次感受下通感的妙處。例:《琵琶行》在描寫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彈奏時,同樣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同時顯露,令人眼花繚亂,作者把視覺和聽覺勾連起來,構筑了一個立體的、多層面的藝術境界,使那如泣如訴的琵琶曲,跨越時空成為千古絕唱。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體的事物,兩者似無關聯,一經溝通,這位亡國之君深長、沉重、無窮無盡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們仿佛都能看得見。例: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你聽,那笛聲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陽光的明媚!聽覺、嗅覺、視覺相融匯,那笛聲是多麼悠揚,多麼撩人情思!例: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作者在描寫潮落時的大海景象時,著重描寫了“那聲音”。在描寫“那聲音”時,又以比喻從各種感官來描寫:“溫柔”是寫觸覺,“芳醇”是寫嗅覺和味覺,“微風拂過琴弦”是寫聽覺,“落花飄零在水上”是寫視覺。本來是訴諸聽覺的“那聲音”,作者卻從觸覺“溫柔”,嗅覺“芳”,味覺“醇”,聽覺“微風拂過琴弦”,視覺“落花飄零在水上”五種感官相互交錯起來集中描寫,因而使其審美形象顯得異常優美和鮮明。例:這方場中的建筑,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節奏”一詞是音樂術語,專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輕重緩急、強弱長短的現象。這里卻用于說明建筑物色彩的濃淡強弱和位置高低錯落的情況,也是將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顯得貼切逼真。課后作業(一)、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藝術效果: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明確:、第一句,是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渺茫的歌聲”不是單純的陳述說明,“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寧靜。、第二句,是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