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_第1頁
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_第2頁
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_第3頁
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_第4頁
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

StandardoftheMeasurementandEvaluationfor

EfficiencyofCivilBuildingMechanicalVentilation

DBJ51/T043-2015

主編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批準部門: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施行日期:2015年12月01日

前言

根據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下達四川省工程建設

地方標準〈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編制計劃

的通知》(川建科〔2013〕79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

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技術

經驗,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標準。

本標準共分5章和2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

術語、基本規定、實測評價和模擬評價等。

本標準由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西南交通

大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

請寄送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

區二環路北一段111號;郵政編碼:610031;郵箱:

ypyuan@home.swjtu.)。

本標準主編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本標準參編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松下環境系統有限公司

寧波東大空調設備有限公司

5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定··········································································4

3.1一般規定···································································4

3.2效果要求···································································5

4實測評價········································································11

4.1評價內容·································································11

4.2換氣次數·································································11

4.3室內新風量·····························································13

4.4氣流組織·································································17

4.5室內空氣流速·························································17

4.6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18

4.7節能性····································································19

4.8主觀感受·································································22

5模擬評價········································································23

5.1評價內容·································································23

5.2模型試驗·································································23

5.3數值模擬·································································24

7

附錄A調查問卷范例························································27

附錄B室外空氣主要計算參數·········································28

本標準用詞說明···································································31

引用標準名錄·······································································33

附:條文說明·······································································35

8

1總則

1.0.1為改善建筑室內衛生條件和通風舒適性,提高民用建筑

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的測試和評價。

1.0.3評價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應結合建筑所需室內環境的要求

和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資源、自然環境等特點。

1.0.4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除應符合本標準的

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或地方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

1

2術語

2.0.1模型試驗modelingexperiment

采用相似性原則,建立實體模型研究建筑機械通風效果的

試驗。

2.0.2換氣次數airchangerate

每小時送入特定空間的風量與該空間體積之比。

2.0.3局部換氣次數localairchangerate

房間中某一局部區域的換氣次數。

2.0.4最小新風量minimumoutdoorairrequirement

為滿足人員與工藝要求,單位時間內引入空氣調節房間或系

統的最低新風量。

2.0.5示蹤氣體tracergas

在研究空氣運動時,能與空氣混合且本身不發生任何改變,

并能在很低的濃度時就能被測出的氣體的總稱。

2.0.6室內空氣污染物airpollutants

本標準特指甲醛、氨、苯、氡、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

可吸入顆粒物及細顆粒物。

2.0.7可吸入顆粒物(PM10)inhalableparticles

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m的顆粒物。

2.0.8細顆粒物(PM2.5)fineparticles

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m的顆粒物。

2.0.9全熱交換設備totalheatexchangeequipment

新風和排風之間同時產生顯熱和潛熱交換的設備。

2

2.0.10縮尺比scaleratio

建筑模型尺寸與實際尺寸的比例。

2.0.11自模區self-simulationarea

當某一相似準則數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流動的相似性與該

準則數無關,即原型和模型的該準則數不相等時,流動仍保持相

似,該準則數的這一取值范圍就稱為自動模型區,簡稱自模區。

3

3基本規定

3.1一般規定

3.1.1建筑設計階段宜采用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的方法進行機

械通風效果的模擬評價。既有建筑應采用實測的方法對機械通風

效果進行評價。體型復雜或條件不允許時,可采用模型試驗或數

值模擬的方法進行評價。

3.1.2建筑機械通風效果參數檢測所使用的主要儀器儀表應符

合表3.1.2的規定。

表3.1.2主要檢測儀器要求

序號測量項目檢測儀器儀表單位儀器儀表要求

1換氣次數換氣次數測試裝置次/h準確度不大于5%

畢托管+微壓計、

3

2風量m/h準確度不大于5%

風速儀、風量罩

風速儀/畢托管+

3風速m/s準確度不大于3%

微壓計

4壓力畢托管+微壓計Pa準確度不大于1%

玻璃量具—不確定度不大于1%

大氣采樣儀準確度不大于

5甲醛、氨L/min2.5%

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

3

分光光度計mg/m

準》GB/T18883中相關檢測要求

大氣采樣儀L/min準確度不大于2.5%

6苯、TVOC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

3

氣相色譜儀mg/m

準》GB/T18883中相關檢測要求

3

7氡測氡儀Bq/m不確定度不大于25%

4

續表3.1.2

序號測量項目檢測儀器儀表單位儀器儀表要求

可吸入顆粒物

或細顆粒物

3

8個體粉塵測試儀mg/m準確度不大于5%

(PM2.5或

PM10)

溫度計:膨脹式、

空氣干球溫度最大允許偏差0.1C

9電阻式、熱電偶式C

10空氣濕球溫度濕球溫度計C最大允許偏差0.1C

3.2效果要求

3.2.1換氣次數(或通風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廚房和衛生間的最小換氣次數應符合表3.2.1-1的規定。

表3.2.1-1廚房和衛生間最小換氣次數

房間名稱換氣次數

住宅廚房16次/h

住宅衛生間5次/h

中餐廚房40~50次/h

公共廚房2西餐廚房30~40次/h

職工餐廳廚房25~35次/h

公共衛生間10次/h

公共浴室(無窗)10次/h

賓館衛生間按房間新風量計算的換氣次數的80%~90%

注:1住宅廚房換氣次數指采用燃氣灶具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液化

石油氣除外)或地上密閉廚房正常工作時的換氣次數,不工作時其換氣次

數應不小于3次/h。

2本標準指有爐灶的公共廚房。當按吊頂下的房間體積計算風量

時,換氣次數取上限值;按樓板下的房間體積計算風量時,換氣次數取下

限值。

5

2汽車庫的機械排風量應不小于表3.2.1-2的規定值。當汽

車庫設置機械送風系統時,送風量宜為排風量的80%~85%。

表3.2.1-2汽車庫機械排風的換氣次數和排風量

單層汽車庫

車庫類型雙層或多層汽車庫排風量

換氣次數

商業類建筑6次/h每輛500m3/h

住宅類建筑4次/h每輛300m3/h

商業及住宅類除外的

5次/h每輛400m3/h

民用建筑

3事故通風的換氣次數應根據放散物的種類、安全及衛生

濃度要求,按全面排風計算確定,且不應小于12次/h。

3.2.2新風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住宅建筑和醫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風量應按換氣次數法計

算和評價。住宅建筑的最小換氣次數應符合表3.2.2-1的規定,醫

院建筑的最小換氣次數應符合表3.2.2-2的規定。

表3.2.2-1住宅建筑最小換氣次數

人均居住面積FP換氣次數

2

FP≤10m0.70次/h

22

10m<FP≤20m0.60次/h

22

20m<FP≤50m0.50次/h

2

FP>50m0.45次/h

6

表3.2.2-2醫院建筑最小換氣次數

功能房間換氣次數

門診室2次/h

急診室2次/h

配藥室5次/h

放射室2次/h

病房2次/h

2非高密度人群公共建筑主要房間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應

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36的規定。

3高密度人群公共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應按照人員密

度計算,且應符合表3.2.2-3的規定。

表3.2.2-3高密度人群公共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m3/(h·人)]

2

人員密度PF(人/m)

建筑類型

PF≤0.40.4<PF≤1.0PF>1.0

影劇院、音樂廳、大會廳、

141211

多功能廳、會議室

商場、超市191615

博物館、展覽廳191615

公共交通等候室*191615

歌廳232019

酒吧、咖啡廳、宴會廳、餐廳302523

游戲廳、保齡球房302523

體育館191615

7

續表3.2.2-3

2

人員密度PF(人/m)

建筑類型

PF≤0.40.4<PF≤1.0PF>1.0

健身館403837

教室282422

圖書館201716

幼兒園302523

注:*指人員等候時間一般在半小時以上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的

等候室,不包括人員等候時間較短的公共交通等候室,如地鐵站等。

3.2.3建筑中人員主要停留房間的氣流組織應符合下列規定:

1人員活動區氣流組織應分布均勻,避免漩渦。

2住宅內通風應從主要房間如客廳、臥室和書房流向功能

性房間如廚房和衛生間等。

3公共建筑應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合理組織氣流,保證人員

活動區處在空氣較新鮮的位置。

4室內污染的空氣應能及時排出。

3.2.4機械通風時,夏季空調室內人員活動區空氣流速應不大

于0.3m/s,冬季空調室內人員活動區空氣流速應不大于0.2m/s。

3.2.5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建筑中人員主要停留房間的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PM2.5

除外)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的

規定。

2室內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的日平均濃度宜小于

3

75g/m。

3.2.6節能性應符合下列要求:

8

1普通機械通風系統中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應不大于

3

0.32W/(m/h)。嚴寒地區增設預熱盤管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增

3

加0.035W/(m/h)。

2配合房間空氣調節器使用的全熱交換設備,應符合以下

規定:

1)全熱交換設備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空氣-空氣能量回

收裝置》GB/T21087的規定。

3)全熱交換設備應配合空調系統使用,并實時監測新風

狀態,設定合理啟停方案。

4)全熱交換設備應根據新風量設計值選擇運行擋位,排

風量不應大于新風量。應在表3.2.6-1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設備能效

比的測量,并按照本標準第4.7.5條所述方法對測得的設備能效

比進行修正,根據房間空氣調節器類型,修正后的能效比應大于

表3.2.6-2中相應能效比下限值。

5)全熱交換設備前后宜設旁通管道或全熱交換設備自帶

旁通功能,用于熱回收設備關閉且房間內仍需新風時使用。

表3.2.6-1設備能效比測試工況范圍

測試位置溫度t(C)相對濕度RH(%)

29≤t<3070~90

室外側

30≤t≤3550~90

室內側2650

9

表3.2.6-2設備能效比下限值

空氣調節空氣調節器額定制空氣調節器的能效等級

器類型冷量(CC)123

整體式3.303.102.90

CC≤4500W3.603.403.20

4500W<CC≤

分體式3.503.303.10

7100W

7100W<CC≤

3.403.203.00

14000W

3.2.7室內人員對機械通風效果的主觀感受宜通過問卷調查

獲得。

10

4實測評價

4.1評價內容

4.1.1機械通風效果實測評價內容應按表4.1.1執行。

表4.1.1實測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獲取參數方法

換氣次數室內局部和整體換氣次數4.2

新風量室內新風量4.3

氣流組織室內通風氣流組織的流跡顯示4.4

室內空氣流速室內空氣流速4.5

甲醛、氨、苯、氡、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4.6

(TVOC)、PM2.5、PM10

新風與排風進出口空氣干球溫度和濕球溫

節能性4.7

度、風機功率

主觀感受人員對所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的感受4.8

4.1.2當全部評價指標均滿足本標準第3.2節的規定時,則判定

該建筑機械通風效果合格。

4.2換氣次數

4.2.1室內換氣次數檢測宜采用示蹤氣體衰減法,示蹤氣體宜

選擇CO2。

11

4.2.2布置測點時應根據被測空間尺寸和結構,在垂直方向上

將被測空間劃分成三層或以上,在1.2m~1.5m的空間應至少設

置一個測試層。在同一測試層上,應按照梅花狀(5點)布點測

試。水平方向上靠近人員活動區應布置測點。

4.2.3換氣次數測試裝置應能在檢測現場連續測定示蹤氣體濃

度并直接進行數據的記錄及處理。

4.2.4換氣次數的檢測應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設定通風設備開啟方案。應按照測試要求設計必要的通

風設備開啟方案。

2布置測點。應按照本標準第4.2.2條規定的測點布置方法

布置測點。

3本底濃度測試。在充入示蹤氣體前,應在被測空間穩定

2h~3h后測試CO2的本底濃度。

4密閉被測空間。應將示蹤氣體管道接入被測空間,并放

置搖擺扇,然后關閉門窗。搖擺扇應能在室外操控其啟閉。

5示蹤氣體釋放。開啟搖擺扇,通過示蹤氣體管道向被測空

間持續釋放CO2,若被測空間較大或結構較復雜,宜采用多點釋放。

釋放示蹤氣體的同時通過換氣次數測試儀讀取各測點CO2濃度值。

33

當各測點的CO2濃度值均達到4000mg/m~6000mg/m時,應停

止釋放CO2,并將換氣次數測試裝置轉換至換氣次數測試模式。

6換氣次數測試。設置CO2濃度采集周期和時長,采集周

期宜為1min~5min,采集時長應不少于30min。按照設定工況,

開始測試。

4.2.5房間整體換氣次數應按下式計算:

12

n

A∑Ani(4.2.5)

i1

式中A——整體換氣次數,次/h;

Ai——第i個測點的局部換氣次數,次/h;

n——測點個數。

4.2.6當房間整體換氣次數滿足本標準第3.2.1條所規定的要求

時,則判定該房間換氣次數指標合格。

4.3室內新風量

4.3.1未設置集中新風系統的房間,室內新風量的檢測宜按照

下列步驟進行:

1按照本標準第4.2節的方法檢測得到室內換氣次數A。

2測量并計算出被測建筑的室內容積V。

3室內新風量應按下式計算:

QVA(4.3.1)

3

式中Q——室內的新風量,m/h。

4.3.2設置集中新風系統的房間,室內新風量宜采用風量罩法

或通過測量風管風速計算風量的方法得到。

4.3.3采用風量罩法檢測室內新風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根據待測風口尺寸、面積,選擇與風口的面積較接近

的風量罩罩體。罩口的長邊長度不應超過風口的長邊長度的3倍,

罩口面積應不大于風口面積的6.5倍。

2新風量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選擇合適的罩體。

13

2)調整儀表的設定至滿足測量要求。

3)放置風量罩,風口宜位于罩口中間的位置,保證無漏風。

4)觀察儀表示值,待示值趨于穩定后讀取風量值。

5)應根據讀取的風量值,考慮是否需要進行背壓補償。

3

當風量值小于或等于1500m/h時,無需進行背壓補償,所讀風

3

量值即為被測風口風量值;當風量值大于1500m/h時,應使用

背壓補償擋板進行背壓補償,所讀風量值為背壓補償后的風口

風量值。

4.3.4采用測量風管風速法檢測室內新風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測量截面應選擇在氣流較均勻的直管段,并距上游有局

部阻力的管件5倍管徑(或矩形風管長邊邊長)以上,距下游有

局部阻力的管件2倍管徑(或矩形風管長邊邊長)以上的位置(如

圖4.3.4所示)。

圖4.3.4測量截面的選擇

d—圓形風管直徑;a—矩形風管長邊邊長

2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為矩形風管時,應將風管截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

積區域,各區域中心即為測點。各區域盡可能接近正方形且面積

2

不得大于0.05m。

14

2)當為圓形風管時,應將風管截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

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面圓形中心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的四個

交點上。環數及測點布置應符合表4.3.4的要求。

表4.3.4圓環個數及測點位置要求

風管直徑

d<200200≤d<400400<d≤700d>700

(mm)

圓環個數(個)3456

0.409R0.354R0.316R0.289R

0.707R0.612R0.548R0.500R

測點所在圓的

0.913R0.791R0.707R0.646R

半徑(R為風

管半徑)—0.935R0.837R0.763R

——0.949R0.866R

———0.957R

3測試儀器宜采用畢托管和微壓計。當動壓小于10Pa時,

宜采用熱電風速儀或數字式風速儀。

4檢測步驟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選擇測量截面。

2)測定風管檢測截面面積。

3)布置測點。

4)調整儀表。應根據儀表的操作規程,調整儀表到測量

狀態。

5)測量。測量應逐點進行,每點宜進行2次以上。當采

用畢托管測量時,畢托管的直管應垂直于管壁,測頭應正對氣流

方向且與風管的軸線平行,測量過程中,應保證畢托管與微壓計

的連接軟管通暢且無漏氣。

15

5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采用畢托管測量時,新風量應按下列方法計算:

a)計算平均動壓。宜取各測點動壓值的算術平均值作

為平均動壓。當各測點動壓值相差較大時,平均動壓應按下式

計算:

??2

PPvv12Pvn

P??(4.3.4-1)

v??n

??

式中Pv——平均動壓,Pa;

Pv1,Pv2,…,Pvn——各測點的動壓,Pa。

b)截面平均流速應按下式計算:

2P

vv(4.3.4-2)

式中v——截面平均流速,m/s;

3

——空氣密度,kg/m。

c)新風量應按下式計算:

QvF3600(4.3.4-3)

3

式中Q——新風量,m/h;

2

F——風管截面面積,m。

2)采用熱電風速儀或數字式風速儀測量風量時,新風量的

計算方法與畢托管測量風量的計算方法相同。截面平均風速應為

各測點風速測量值的平均值。

4.3.5當房間新風量滿足本標準第3.2.2條的要求時,則判定該

房間新風量指標合格。

16

4.4氣流組織

4.4.1室內氣流組織宜通過流跡顯示試驗進行檢測。

4.4.2流跡顯示試驗宜采用煙霧發生裝置。煙氣應不易燃、無

毒、無刺激、無污染且不與空氣和水發生化學反應,密度應接近

空氣密度。

4.4.3室內氣流組織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按照儀器的使用方法,啟動煙霧發生裝置。

2從上風口向被測空間注入煙氣。

3追蹤并拍攝煙氣的運動過程。拍攝時間應視房間氣流流

動情況確定。

4.4.4根據拍攝結果定性判斷氣流組織是否滿足本標準第3.2.3

條的要求,滿足則判定為合格,

4.5室內空氣流速

4.5.1室內空氣流速宜采用風速自動記錄儀進行檢測。

4.5.2測點布置應符合本標準第4.2.2條的規定。有特殊工藝要

求的區域,測點數量應加密。

4.5.3室內空氣流速的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調整儀器。測試前應對所有測點的風速自動記錄儀校對

時間,并設置自動記錄的時間和測試的時間間隔,且測試的時間

間隔不宜大于30s。

2按設定工況下的通風方案開啟通風設備。待穩定后人員

應離開被測試空間。

3測試。風速自動記錄儀應按照預先設定進行測量和存儲。

17

測量持續時間應不少于1h。

4.5.4在空間和時間范圍內的室內風速分布圖應依據風速自動

記錄儀采集的數據得出。

4.5.5當人員活動區內各測點1h的平均風速均滿足本標準第

3.2.4條的要求時,則判定該房間室內空氣流速合格。

4.6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

4.6.1除PM2.5和氡外,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檢測應按照現行國

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的規定進行。

4.6.2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測試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開啟光散射式粉塵測試儀,等儀器穩定后,開始采樣。

2將光散射粉塵測定儀和濾紙(膜)顆粒物采樣器置于現

場同一測點和同一高度,平行采樣。兩者吸氣口的中心距離應小

于10cm。

3質量濃度轉換系數應按下式計算:

KCRB/()(4.6.2)

3

式中K——質量濃度轉換系數,mg/(m·CPM);

3

C——通過濾紙(膜)采樣承重法測得的質量濃度值,mg/m;

R——光散射式粉塵測定儀的測量值,CPM;

B——光散射式粉塵測定儀的基底值,CPM。

4同一房間內各檢測點逐點進行測量。測試時間應根據

PM2.5濃度、儀器靈敏度和儀器測定范圍確定。

4.6.3房間內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平均值應按下式計算:

18

1n

CC∑(4.6.3)

ni

i1

3

式中C——房間PM2.5平均濃度,mg/m;

n——房間的測點數;

3

Ci——房間第i點的PM2.5濃度,mg/m。

4.6.4室內空氣中氡濃度的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氡濃度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

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

中的有關規定。

2測點布置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中的相關規定執行,低樓層和地下室的采樣點數應增加。

3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采樣前準備。

2)開啟儀器,設定測試模式、單位等參數,開始測試。

3)同一房間內各測點應逐點進行測量。根據儀器的測試

原理、靈敏度等,合理選擇測試時間。

4同一房間內氡濃度為各測點所測濃度的算數平均值。

4.6.5當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滿足本標準第3.2.5條的要求時,

則判定該房間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指標合格。

4.7節能性

4.7.1風機單位通風量耗功率測試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公共建

筑節能檢測標準》JGJ/T177中相關規定執行。

4.7.2節能性評價應在全熱交換設備及其相關設備均安裝完成

后,并在設計風量下按照表3.2.6-1中規定的工況進行。

19

4.7.3測試儀器與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測試儀器應滿足表3.1.1的要求。

2測點應靠近新風與排風的進、出風口中心,但不能對系

統運行有較大影響。

4.7.4測試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選擇測點。應按本標準第4.7.3條的規定選擇測點。

2調整儀表。應按儀表使用說明調整儀表至測試狀態。

3測試。

1)被測設備在要求的工況下連續穩定運行30min以上才

能進行測量。

2)按照第4.3條中規定的方法測量設備新風量。

3)穩定后連續測量30min,按相等時間間隔記錄各風口

空氣的干球溫度和濕球溫度,至少記錄4次,并取4次的平均值

作為測試結果。

4)按照第1)~第3)條,進行3次測量。3次測量的新

風進風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差值應分別滿足:最小溫差應大于

2C,最小相對濕度差應大于15%。

4.7.5數據處理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能效比計算。根據新風與排風的進出口干球溫度、濕球

溫度,查焓濕圖得到對應焓值,并根據式(4.7.5-1)計算全熱交換

設備能效比RECOP。

Qi

RECOP(4.7.5-1)

3.6P

式中RECOP——實測設備能效比;

3

Q——新風量,m/h;

20

3

——新風密度,kg/m;

i——新風進、出口焓差,kJ/kg;

P——風機功率,W。

2能效比修正。根據設備能效比測試時新風進風口處空氣

的干球溫度和相對濕度,并根據式(4.7.5-2)求出A、B,再根據

式(4.7.5-3)對設備能效比進行修正。

RECOP121212RECOPA()10(ttBRHRH)?

?(4.7.5-2)

RECOP131313RECOPA()10(ttBRHRH)?

式中RECOP1、RECOP2、RECOP3——3次測量的設備能效比;

t1,t2,t3——3次測量的室外側空氣干球溫度,C;

RH1,RH2,RH3——3次測量的室外側空氣相對濕度,%。

A——因新風進風溫度不同引起的設備能效比修正值;

B——因新風進風相對濕度不同引起的設備能效比修正值。

RECOPamRECOPA(t30)10B(RH60%)(4.7.5-3)

式中RECOPam——修正后的設備能效比;

RECOP——3次測量中任意一次測得的設備能效比;

t——設備能效比測試時的室外側空氣干球溫度,C;

RH——設備能效比測試時的室外側空氣相對濕度,%。

4.7.6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和設備能效比符合本標準第3.2.6條

要求時,則評定該通風設備節能性合格。

21

4.8主觀感受

4.8.1主觀感受宜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

4.8.2問卷調查的對象應為長期使用被評價的機械通風系統的

人員。

4.8.3問卷調查的內容宜包括下列內容:

1被調查人員年齡、性別。

2被調查建筑機械通風系統形式。

3被調查建筑朝向、所在樓層。

4被調查人員對機械通風系統的主觀感受和看法,如熱濕

感覺和空氣質量等。

4.8.4問卷調查結果僅作為參考性指標。問卷調查范例見附錄A。

22

5模擬評價

5.1評價內容

5.1.1模擬評價內容宜包括換氣次數、新風量、氣流組織、室

內空氣流速。

5.1.2模擬評價方法應按表5.1.2執行。

表5.1.2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預測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獲取參數方法

換氣次數室內局部和整體換氣次數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

新風量室內新風量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

氣流組織室內通風氣流組織的流跡顯示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

室內空氣流速室內人員活動區空氣流速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

5.1.3將模型試驗或數值模擬得出的結果與本標準第3.2節中

的要求進行比較,當全部評價指標都滿足時,則判定該建筑機械

通風效果合格。

5.2模型試驗

5.2.1模型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模型試驗中,應根據相似性原則建立建筑模型,建筑模

型應為適宜縮尺比的非封閉結構。

2模型試驗的邊界條件應按實際或設計參數根據相似性換

23

算結果進行設置。

3模型試驗具體測試方法應按照本標準第4章的規定進行。

5.2.2模型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根據相似性原則建立建筑模型。等溫射流且不考慮傳熱

時,應保證模型與建筑原型的雷諾數Re相等。當建筑原型的氣

流流動在Re自模區時,只需保證模型的Re也在自模區,無需要

求兩者的Re相等。非等溫射流與考慮傳熱的等溫射流時,應保

證模型與原型的阿基米德數Ar相等。

2設置模型邊界條件與內部熱源條件。

3測點布置。

4模型測試。

5.2.3應根據相似性原理將模型試驗的結果換算到實際值。

5.3數值模擬

5.3.1數值模擬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用于數值模擬的軟件宜為經有關部門評定認可的軟件。

2數值模擬建模應基于既有建筑的實際情況和新建建筑的

設計圖。

3數值模擬包括室外和室內兩部分。室外通風模擬得到的

結果宜作為室內通風模擬的邊界條件。

4通風口的風速、風壓等參數宜通過測試獲得。

5模擬過程中應控制殘差的收斂性。能量方程的收斂殘差

-6-3

宜小于1×10,流動方程的收斂殘差宜小于1×10。

5.3.2幾何建模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室內建模時,應根據工程實際確定模型計算區域形狀、

24

大小和空間的相對位置以及空間內各物品的相對位置;室內熱源、

污染源的模型應根據實際源項散發形式和結構選擇點源、面源或

體源。

2室外建模時,模型中建筑迎風面積宜不大于模型迎風面

積的5%,建筑到計算區域上邊界距離宜大于2倍建筑高度,到

出口距離宜大于6倍回流區長度,到進口距離宜為到出口距離的

2/3。

5.3.3邊界條件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對于只采用送風風機通風的空間,進風口宜采用速度入

口邊界,出風口宜采用出口通風邊界。入口處宜給出空氣的平均

速度、溫度、湍流強度等參數。出口處阻力系數宜根據出風口的

幾何參數通過實驗確定。

2對于只采用排風風機通風的空間,進風口宜采用進口通

風邊界,出口宜采用速度出口邊界。進口阻力系數宜根據進風口

的幾何參數通過實驗確定。出口處宜給出空氣的平均速度、溫度

等參數。速度、溫度可通過現場實測或新建建筑的設計來確定。

對于排風扇排風,邊界條件設置中有排氣扇邊界項時,推薦選擇

排氣扇邊界,出口壓升應通過實驗確定;若無排氣扇邊界,宜選

擇壓力出口邊界。

3對于同時采用送風風機和排風風機通風的空間,進風口、

出風口宜分別采用速度進口邊界和速度出口邊界。進、出口邊界

速度宜通過實測確定。

4室外環境風場入口宜采用速度入口邊界,入口處宜給出

空氣的平均速度、溫度、湍流強度等參數,各參數可按附錄B確

定。出風口推薦采用出口通風邊界。

5壁面邊界應根據實際情況定義溫度、熱流、對流換熱系

25

數以及輻射等參數。近壁區推薦采用壁面函數法進行處理。若采

用周期性邊界,應保證模型的幾何邊界、流動、傳熱和傳質是周

期性重復的。若采用對稱面簡化計算區域,應保證物理和幾何條

件對稱。

5.3.4網格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宜根據真實的流動情況選取不同的網格類型。

2應根據計算對象的模型尺寸大小選取相應的網格間距。

3應采用均勻網格和不均勻網格相結合的方法對計算對象

進行網格劃分。在溫度、速度和濃度等梯度較大的地方應加大網

格數,在梯度較小的地方,可采用較少的網格數。

4網格劃分時,應使網格分布形式接近流場形式。

5模擬前應進行網格質量的判定,由一個網格單元到另一

個網格單元的尺寸擴大比應在1~2之間。

6模擬應進行網格無關性驗證。

5.3.5模型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空氣物性參數設置中,密度項宜選擇Boussinesq假設,

熱膨脹系數宜通過實驗測得。

2空氣流動模擬宜采用RNGk-模型,對于大空間機械通

風也可采用室內零方程模型。

3控制方程離散格式宜采用有限體積法中的QUICK或二階

迎風格式。

5.3.6數值模擬提交的文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輸入文件應包括計算模型、計算域的網格說明、邊界條

件設置說明、湍流模型、差分格式和算法說明。

2輸出文件宜包括換氣次數、室內空氣流速、氣流組織等

相關物理量的計算結果、圖表和評價結果。

26

附錄A調查問卷范例

表A調查問卷范例

四川省民用建筑機械通風效果評價相關調查問卷

您辦公或居住的房間所在樓層:

您辦公或居住的房間陽臺朝向:

性別:年齡:

1.您感覺舒適的吹風感?()

a.明顯吹風感b.微吹風感c.無吹風感

2.您優先選擇的通風方式?()

a.開窗通風b.機械通風c.開窗通風+機械通風

3.若您開啟機械通風系統時,您會優先采用哪個檔位的風速?()

a.高速b.低速

4.在開啟機械通風系統之后,您覺得房間的熱感覺?()

a.更熱b.無差別c.降溫效果明顯

5.衛生間內是否裝有排氣扇?()

a.是b.否

有排氣扇

5.1若衛生間有排氣扇,您會優先選擇機械通風系統排風還是排氣扇排

風?()

a.機械通風系統排風b.排氣扇排風

5.2您優先選擇機械通風系統排風或排氣扇排風的原因?()(可

多選)

a.換氣效果好b.噪聲小c.節能d.其他

無排氣扇

5.3機械通風系統排風是否可以迅速地排除衛生間的異味或水汽?

()

a.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