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1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2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3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4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閱讀浙江省溫州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幼安留別①唐庚白頭重踏軟紅塵,獨立鹓行覺異倫。往事已空誰敘舊,好詩乍見且嘗新。細思寂寂門羅雀,猶勝累累冢臥麟。力請宮祠②知意否,漸謀歸老錦江濱。【注】①詩人因蔡京指斥其為元祐黨人,被貶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復官。②請宮祠:請求辭官。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軟紅塵”在此處指都城的繁華景象,“鹓行”,以鶴群的飛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隊列。B.頷聯“乍”字寫出詩人讀到友人詩后的興奮,但從“且”字可看出詩人讀詩而心不在詩。C.頸聯運用“寂寂”“累累”兩個疊詞,使詩句更富于音樂美,也強化了兩種人生的比照。D.尾聯“知意否”是在問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嗎”,“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堅決。16.詩人返京復官不久,便“漸謀歸老”,請結合詩歌分析其原因。【答案】15.B16.①貶謫六年重新回朝后深感孤獨,在官場上沒有知音,自己也已老態龍鐘。②看透世事后向往摒棄世俗喧囂,過躬耕田畝、嘯傲林塘的自由生活。【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詩人讀詩而心不在詩”說法有誤。“且嘗新”表達的依舊是詩人對于收到和閱讀友人詩的欣喜之情。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首聯寫的是詩人回京復官后的感受,意為詩人六年后重回京師,繁華之景依舊,而自己卻已須發皆白,一派蒼老龍鐘之態;他站在百官云集的上朝隊列之間,內心卻感到異常孤獨,雖朝冠在身,卻仿佛仍不屬其中一員。詩人通過色彩(“紅塵”與“白頭”)、眾寡(“鹓行”與“獨立”)的強烈反差,透露出一種歷盡滄桑之后的孤寂和傷感;因貶斥而留下的創傷,在其外貌和內心刻下無法抹去的痕跡。正因如此,詩人才有心“歸老”。通過頷聯“往事已空”和頸聯“細思……猶勝”評論與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此時通過獨處靜思,情緒也由前面凄黯的氛圍轉向曠達和自慰,似有從名利追逐和與日俱增之憂患中掙脫出來之感。經歷過遭奸臣構陷貶官飄零的生活,詩人看透了世事,末句的一個“漸”字,令人想見其長期郁結,而變得冷漠枯寂的心境。于是他開始向往歸鄉后摒棄塵世喧囂紛擾、躬耕田畝、嘯傲林塘的自由生活。這是一個飽經仕途憂患且洞穿塵世名利之后的人才會作出的抉擇。而詩人的家鄉錦江濱,正是這樣一個所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4屆高三第三次聯考語文試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①。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②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③,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時世儉梳妝:當時婦女的一種妝扮。稱“時世妝”,又稱“儉妝”。②斗:比較,競賽。③壓金線:用金線繡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以貧女的口吻自述,說自己生在蓬門陋戶,自幼粗衣布裳,從未有綾羅綢緞沾身。B.貧女雖有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但深知唯有當時流行的妝扮才能贏得他人憐愛。C.尾聯發出深沉的感慨,把悲憤的情緒推向全詩高潮,揭示出貧女內心深處的苦痛無奈。D.詩歌用語樸實,用貧女細膩爽利、富有個性的口語,反映了她與社會環境的矛盾沖突。16.俞陛云在《詩境淺說》說:“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為貧士不遇者寫牢愁抑塞之懷。”請結合全詩,談談你對這個評價的理解。(6分)15.B【解析】“但深知唯有當時流行的妝扮才能贏得他人憐愛”錯誤,這是貧女對自己品格的自信,不屑于迎合世俗。16.(1)首聯明寫貧女因找不到良媒、出嫁無門而自傷,實寫貧士因無人提攜而仕途無望。(2)頷聯、頸聯明寫貧女的品質才能超越世俗,實寫貧士空懷才華卻不合世俗、有志難酬。(3)尾聯明寫貧女個人婚姻無望、心靈創傷,實寫貧士因社會不公而命運坎坷、蹉跎歲月。(每點2分,共6分)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2024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15~16題。浣溪沙·丙辰歲不盡五日吳松1作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2枝,一年燈火要人歸。【注】①吳松:江名,古稱松江。②亞:接近。長亞門:長得靠近門楣。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長空彤云密布,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大雁南飛心切,正如詞人歸心似箭。B.“惡”,猛、厲害,可見船頭風高浪急,詞人恐不能與家人團聚過年,憂愁漸深。C.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詞人筆鋒驟轉,以樂景寫哀情。D.下片既有對眼前之景的實寫,也有想象之景,以燈火催人快回家結筆,語淡而情濃。16.前人認為本詞由上片至下片,有“柳暗花明”之感,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C(3分)“以樂景寫哀情”錯,應為“以樂景寫樂情”16.①上片感情表達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卻轉為欣喜,煥然一新,故有“柳暗花明”之感(2分);

②上片寫雁怯不啼,畫船愁過,狂風惡浪,詩人因“風浪打頭”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擔心不能及時回家,心情慘淡憂愁(2分);

③下片景致驟然變為春波蕩漾,寫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熱鬧景象,心情從憂愁轉為欣悅期待(2分)。或者:①景“柳暗花明”:上片寫雁怯不啼,畫船愁過,狂風惡浪;下片驟然變為春波蕩漾,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熱鬧景象;(3分)②情“柳暗花明”:上片感情表達十分沉重,因“風浪打頭”等惡劣環境擔心不能及時回家,心情慘淡;下片情感卻煥然一新,變得欣喜期待,故有“柳暗花明”之感(3分)。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五月限時訓練(三模)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15~16小題。金陵懷古王貞白恃險不種德,興亡嘆數窮。石城①幾換主,天塹謾連空。御路疊民冢,臺基②聚牧童。折碑猶有字,多記晉英雄。【注】①石城:石頭城,六朝時為建康(金陵)軍事重鎮。②臺基:臺城(六朝時禁城)的基趾。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石城”指金陵,“幾換主”指政權更迭頻繁,“幾”字飽含詩人的慨嘆。B.“天塹”指長江天險,“謾”是徒然之意。此句照應了首句中的“險”字。C.“御路”二句工筆刻畫眼前所見之景,曾經的宮城,如今已是滿目荒涼。D.“晉英雄”應指謝安等人,他們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保衛了國家。15.C【解析】“工筆刻畫”錯誤,“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是白描,只是簡筆勾勒,不是工筆刻畫。16.本詩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題材相同,但兩位作者對六朝相繼滅亡原因的看法有同有異。請簡要分析。(6分)16.①同:兩位作者都認為,六朝相繼滅亡與統治者不恤民生關系重大。王貞白批評六朝統治者不施恩德于百姓,王安石譴資六朝統治者競逐繁華、沉湎美色。②異:王貞白還認為,六朝統治者之所以不施恩德于百姓,是依仗長江天險,自以為有此險要地勢,即可江山永固,而不懂得民心之可貴;王安石的詞中沒有談到這一點。(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浙江省Lambda聯盟2024年5月高三模擬考試(三模)語文試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古風(其一)①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②,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④。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⑤,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⑥。我志在刪述⑦,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⑧。注:①《古風(其一)》是李白復古詩學的總綱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論詩詩。②大雅、王風:泛指以《詩經》為代表的正聲。“吾衰”句:傳說古代天子命太師搜集詩歌,獻給天子,以觀民風。此句謂孔子衰老,還有誰能編集“大雅”這樣的詩歌向天子陳述?③揚馬;漢代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④憲章:詩歌的法度。⑤休明:政治清明。⑥旻:天空。⑦刪述:指孔子刪詩和述而不作。⑧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傳說當時孔子正在修訂《春秋》,他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獵獲,不是好兆,至此擱筆不復述作。15.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白肯定了《詩經》對現實的關注,他認為直至唐代以前,雅正之聲漸趨衰微。B.李白指出揚馬辭賦帶來的變化仍不足,批評了建安后詩歌創作綺麗浮華的風氣。C.李白認為正是杰出的文人們對復古的追求,造就了唐代政治和文化的繁榮景象。D.李白自比孔子,希望達到同樣彪炳千秋的成就,體現出他在文學領域的使命感。16.下列詩文創作理念,與李白的主張不符的一項是()A.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B.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劉勰《文心雕龍·明詩》)C.《詩》可以群,可以怨(鍾嶸《詩品序》)D.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17.朱熹認為:李太白詩不專是豪放,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緩!請談談你對上述評論中“和緩”的理解,并結合詩句作簡要闡釋。【答案】15.C16.B17.①和緩指不疾不徐、平和寧靜、委婉、深沉渾厚。②從《詩經》大雅、王風到騷體詩、揚馬辭賦、建安文學,李白歷數前代詩歌的發展變遷,層次井然有序。③本詩韻腳如陳、榛、人、麟等,一韻到底,都屬于平聲韻,音節平緩。④李白把文人才子比作秋夜晴空中閃耀的群星,秋夜的天空平和寧靜,正像詩人心中政治清明的時代,給人以安寧祥和之感。⑤“綺麗不足珍”“垂衣貴清真”,可以看出李白的論斷措辭簡明中肯,不夸張。⑥“希圣如有立”一句,可以看出李白要以孔子為榜樣,立志鄭重,又姿態謙遜。⑦末四句運用孔子修訂《春秋》的典故,以孔子自況,委婉地表達出詩人追求在詩歌領域有所成就,富有文學建樹的使命感。【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正是杰出的文人們對復古的追求,造就了……”錯誤。選項考查的是學生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的理解,其意思是:“如今圣上要恢復圣古時期堯舜所提倡的清凈無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眾多才華之士人現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風云際會,大展宏圖之時”,可見并非“杰出的文人們對復古的追求”,更不是“造就了”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人觀點的能力。李白的試題是《古風》,從“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等語句看出他的文學觀點:復興雅正、反映現實的詩歌傳統。他的主張和白居易的“合為事而作”,班固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以及鐘嶸的“興觀群怨”理論是一致的,也就是反映現實,反對鋪陳辭藻等。B.“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強調的是情感的鋪敘,辭采的華茂,與李白的主張不符。故選B。【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鑒賞能力。朱熹認為李白的詩不專是豪放,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緩!首先就要弄懂這個“和緩”的意思,然后從詩歌文本中看哪些地方體現了“和緩”的意蘊即可。“和緩”的意思是不疾不徐,不溫不火,平和寧靜,而又深層蘊藉。從“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等語句來看,李白講述詩歌變革的歷史,從容而述,娓娓道來,層次井然,是為“和緩”。從本詩的韻腳“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