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應用簡集_第1頁
針灸應用簡集_第2頁
針灸應用簡集_第3頁
針灸應用簡集_第4頁
針灸應用簡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應用簡集

取穴法

一、同經相應取穴法:

1、首先確定疼痛的部位,并檢查疼痛的中心點。再確定經絡的歸屬,即病變部

位屬于哪一條經絡分布的范圍。接著進行上下左百右交叉,選擇同名經絡和相應

部位的穴位,如果患處不在腌穴上,或相應部位同名經絡相對應的腌穴,也可用

阿是穴。如左手腕痛,壓痛點位于手少陽經上陽池穴選擇右足少陽經丘墟穴作用

為治療穴。

2、用毫針淺刺,得氣后行雀啄術,反復地進行上下提插。如針刺部位肌肉淺簿,

無法提插,也可以行捻轉手法。在針刺的同時令病者作患肢運動,或作疼痛姿勢

的活動。大約行手法1一2分鐘后,疼痛即可緩解,如果是扭傷引起的疼痛,可

先于患處所屬經絡的井穴點刺出血,然后按同經相應取穴法選穴。

注:本法可用于扭傷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四肢部位局限情疼痛癥,諸如肌肉的損傷

或痙攣、韌帶的損傷、神經情疼痛,炎癥性疼痛、風濕性疼痛等均可。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

二、井穴補瀉的臨床應用:該穴位感覺敏銳,適用于一切閉郁癥,迅速刺而出血。

臨床實踐多次證明有五條的臟腑疾病,必須在井穴上施行補瀉,即心、心包、腎、

膀胱、胃五經。具體運用時,心經實熱證,當瀉少府穴,腎經虛寒證,當補陰谷

穴,其余雷同。如上牙痛,為足陽明胃經的實熱癥,按補母瀉子法,應當瀉本經

的井穴歷兌,于是以滎穴取代,在內庭上施瀉法,上牙痛五刺而止。又如腎陽衰

微的癖閉,按補母瀉子法,應當補膀胱經的井穴至陰,于是以合穴取代,在委中

施以補法而小便自通。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

外科

一、外科臨證點滴

針灸治療外科疾患時,常用騎竹馬來消腫解毒定痛;用委中瀉痛腫熱毒;用曲池

消炎活血;用肺俞治各種皮膚病,屢獲效驗。

]、5^竹*馬之^灸>

騎竹馬大致位于筋縮穴旁開一寸處。每次用繩法折量,多符合此處。此穴主治…

切痛疽發背,無名腫毒,痛疔等惡瘡。灸7—10壯,對痛腫有消腫解毒止痛之功。

2、委中之瀉

委中為足太陽經之合穴。點刺出血,能瀉血熱壅毒,因此,對痛疽發背,紅腫疼

痛之癥,刺之有清熱解毒鎮痛之效。通常以三棱針刺之,最好刺在瘀絡青紫處,

刺盡,出其瘀血。

3、曲池之灸

曲池為手陽明之合穴。其功能祛風解表,清熱刺濕,調和營血。此穴不但是治療

內科、五官科疾病的要穴,也是治療外科病的要穴。施灸能防治痛腫的惡化,未

成膿者可消腫散結,已成膿者,可促使早潰,預防感染、瘡瘍高熱者針之,有退

熱解毒之功。此外,還能治療一些皮膚病和過敏性疾患。對瘦氣瘵病均有一定的

療效。實為外科不可缺少之穴。

4、肺俞與皮膚病

肺主皮毛,用肺俞治療一些皮膚病常有效。如皮癢、皮痛、皮膚濕疹、各種皮瘡

等。刺灸均可,實為治本之法。

——《針灸秘驗》238

二、皮膚急性感染性疾患(如腰背部療腫、蜂窩組織炎、丹毒、多發性疳腫、頸

淋巴腺炎等)、肝膿腫、肺膿肝等。

處方:騎竹馬(第十胸椎棘突下各旁開5分處,亦有于第九胸椎兩側各旁開一寸

處取之)。疔根(病人正坐,平舉一臂向側方,使背部肩胛骨隆起,從肩胛骨下

方橫量至近脊柱5分許,有一或紅或黑之小點處是穴。)疔俞(略屬肝仰掌,于

患側之神門穴上4寸前臂尺側屈腕肌腱槎側緣。壓迫此穴時,無名指與小指有響

且疼痛。)

治法:騎竹馬灸3-37壯或溫灸10-50分鐘。疔根斜刺5-7分,以知痛為治。

或灸5—7壯或溫灸10—20分鐘。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小紅點不見,用大蒜

擦之則見,刺后可立即止痛,轉危為安,屢次驗。療俞穴灸3—7壯。

注:騎竹馬,足三里,療俞穴施灸后血細胞,單核蘭噬細胞可增加,前二穴作用

更明顯。

——《經外奇穴篡要》84

三、無名腫毒

視腫毒所發部位,取其所屬經絡的五俞穴治之。發于胸者,取絕骨治之。灸騎竹

馬,散刺心俞亦效。也有的于局部進行針刺。(未化膿之前在硬處由邊緣向中心

刺入)。

四、凍瘡

在凍瘡中心埋藏皮肉針一支,三日即愈,適用于一、二凍瘡。

五、疔瘡

1、疔瘡多由熱毒流竄經絡,氣血瘀阻而成。初發宜針治,當出現療毒走黃或流

注發生(即軀干或四肢有明顯腫痛處)而引起膿毒癥,皆屬危候,不宜單以針治。

處方:靈臺,曲澤I委中I身柱

先取曲澤、委中點刺出血,再針靈臺、身柱、后拔火罐。此種刺法,是防止疔毒

轉為走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然后,再按患部所屬經絡,行根結刺法。即病在結取根,病在根取結。亦謂首尾

循經取穴。

如屬紅絲疔(急性淋巴管炎),可從紅線的止點外向起點外沿紅線點刺出血。僅

在紅線末端針制血亦可。

另外,針刺療根方法亦效。找療根的方法是:在身柱、神堂、至陽、肝俞等穴附

近,噴酒一口,用紗布輕擦,可見汗毛豎起,此處為疔根,即可刺之。

疔毒疼痛劇烈時,可刺大致并出血,疼痛即刻緩解或消失。

2、疔瘡的灸療:古人常用灸法治療。以后傳到日本、朝鮮頗為盛行。艾灸治療

是有效驗的。灸穴:手三里,騎竹馬,養老,疔俞,每穴可灸30—50壯。

另外挑破背部小紅點,刺患側俠白治療亦有效。

高燒者,配十宜,大椎、委中、曲澤出血。疔毒內攻者,立刺勞,神門、曲池。

注意事項:1、對疔瘡患處切勿擠壓、挑治。2、病情惡化者,要以時對癥救治。

驗療法:疔毒初起,尚未明顯出現療毒癥候時,可嚼黃豆一、二粒,如無至腥味,

即屬疔毒。以嚼碎的黃豆糊在疔毒處。屢試皆驗。

——《針灸秘驗》232、222

3、疔瘡此處著重討論顏面疔瘡和手足疔瘡中之沿爪疔。

疔瘡多發于肌膚之表,形如柔米,根盤堅硬,深如釘狀。如為顏面疔瘡,見于面

部,初起癢或麻,漸現仁腫熱痛,甚者畏寒發熱,便秘澳赤,口渴欲飲,脈數,

唇黃膩,如為沿爪療,初起多限于指甲側邊緣近端,輕微紅腫熱痛,既而釀膿,

蔓延對側,甲背萬呈黃或灰白色積膿之象,脈數或平,唇黃,如為療瘡走黃,則

瘡頂黑無膿,周圍膚色暗紅,高熱頭痛,煩躁神昏,皮膚瘀斑,脈洪數,唇黃糙。

治則:清泄火毒。

處方:身柱靈臺阿是穴;面疔加合谷,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里,疔瘡走黃加

委中、十宣、大陵。

治法:阿是穴,周圍敷以蒜泥,暴露疔瘡之頭,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疼者灸至不

疼,不疼者灸至疼。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均施瀉法,療瘡走黃

癥清險,宜配合其它中西醫療法。

——《急證針灸》126

4、紅絲疔

治法:在發于上肢或下肢的紅絲疔盡頭處,以針柄壓之劇痛部位為阿是穴,用2

寸28號毫針以套管進針法在其頂頭處快速進針,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或單用

瀉法,予以中等或強制激。針1一1.5寸。得氣后,視紅絲消退的快慢,酌情留

針5—15分鐘,每3分鐘運針一次。每日針一次,一次不愈者,可連續針2—3

天。對原發病灶亦應癥處治,如因撞傷者,應上藥粉(膏),口服抗生素3天,

輕者只用碘酒燒灼患疔即可。蟲蛟咬傷者,予以風油精外涂,或用火罐拔之,以

吸毒外出。若系疳腫潰破屬實者,可用活絡效靈丹加穿山甲、皂角刺;虛者,宜

本方加黃,以托毒外出。治50例均愈。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7

5、紅絲疔

本癥系由于皮膚破損,感染毒氣,以致毒流經脈,向上是竄而繼發。

治法:一、用三棱針在紅絲盡頭處挑刺出血少許,最后用消毒敷料塊復蓋包扎。

二、紫河車60g,水煎2次為一日量,一日2次分服(以上為成人服用量,小兒

酌減)針藥齊下,其效見速。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8

6、顏面疔瘡

治法:用右手食、中、無名指切脈狀,沿第二胸樵至第六胸樵從上向下慢慢移動,

至有搏動應指處即為反應點,以28號毫針,在此點直刺5分左右,用瀉法,得

氣即可出針。出針后在周圍擠壓,使針孔出血。配穴:惡寒發熱者加曲池;唇部

疔瘡加合谷;額部疔瘡配陽陵泉。配穴均用瀉法,不留針。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8

7、五指盡痛,手生痛疔,針指根穴(伸掌、于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

一節近掌處之橫紋中央處取之,左右共八穴。)針尖向手掌方向刺入萬分。病初

起時,刺之效果尤著。

凡手指生疔,無論何指,刺第三指近掌處指根,初起刺之,不獨疔可消散,且可

免毒竄旁指。

六、全身瘡疳痛腫(包括偏口、對口、斬頭瘟、跨馬疽、發背、腰疽、疔毒。)

藤瘡,凡在未化膿前均可獲愈。已化膿者無效,但能止痛。

治法:直刺治療痛穴0.5—1寸,一般以7分為宜。

取穴法:坐位,兩臂下垂,肘關節屈曲成90度角,掌心向上,在肩峰下一中指

處(同身寸,位于三角肌緣,相當或近于會穴)以手指按壓局部有麻感處(位置

稍上稍下皆可,但一定要有麻感處)。

手法:先針患側,后針對側,如病灶在身體正中,則按男左女右順序,先后刺入。

一般陽癥可用左手拇指向前的瀉法,對陰癥用左手拇指向后退的補法,進針后捻

針七次,每隔5分鐘捻針一次,每一針連捻轉三下,手法同上,留針1一2小時。

(留針時間越長越好。)

——《經外奇穴篡要》170、147

七、疔痛、多發性疳腫、腸痛

治法于肘實,于肘尖,疔根,疔俞,治療痛等四穴同時進行針灸,效果迅速。

——《經外奇穴篡要》153

八、頭面部拜腫及面神經炎于地合穴(在顏唇、與下頜體上下緣之間的正中線上)

以交卷行雀啄炎,每次5—10分鐘,局部以紅潤為度,每獲良效。痛疔疽一切惡

瘡、瘵瘍諸風處方:痞根(本穴位置其說不一,有說十一胸椎下也有說十二胸椎

下,或說十三胸椎下者,旁開3.5寸處。)騎竹馬。

治法:痞根灸3—15壯或溫灸10-30分鐘,騎竹馬灸3-37壯或溫灸10-50

分鐘。

——《經外奇穴篡要》12、80

九、血熱四肢生瘡疝

處方:委中、曲澤、血海、足三里。

——《針灸心悟》142

十、背痛

背部隨處可生,初起局部突然腫脹不適,軟無頭,表皮紅,逐漸擴大變為高腫堅

硬,疼痛劇烈,惡寒發熱,頭昏頭痛,重者,壯熱口渴,便秘澧赤,脈象洪數,

舌紅。

治則:清熱解,消腫止痛。

處方:瀉肩井,委中刺血,阿是穴隔蒜灸,如病變面積較大,以卷回旋法灸之。

(要求同前頁疔瘡條阿是穴灸法),灸騎竹馬(于尾骨骨尖向上沿督脈截取患者

腕內側橫紋中點至中指尖之長度,再旁開一身寸。)七至十壯。

——《急證針灸》128

十一、發際瘡

1、即后發際毛半灸,此病除其它感染癥狀外,還有后頭局部疼痛。

主證:沿后發際長有散發的或連成片的紅結節,有時有膿點,有時流黃水,伴嚴

重的局部疼痛。舌紅、苔、脈滑數。

治則:瀉熱解毒,條達氣機,決血化瘀,通絡散結。

處方:大樵放血。如肝郁氣滯加肝俞毫針點刺。。

——《針灸治痛》29

2、發際瘡

本病多為火(熱)毒之邪,乘表虛而入,致氣血雍滯,阻寒而發病。

用以下各方治療均效:

-、處方:大樵、大抒,在瘡部周圍點刺出血。

二、處方:點刺背部灰褐色的異點。

三、處方:委中女膝穴(于足后跟骨中央赤白肉際處)同圓利針刺之。

四、處方:于患處施隔蒜灸赤效。

——《針灸秘驗》225

十二、王瓜瘡(大腿根瘡疾)忽發紅腫,成瘡,形狀長塊。小便痛,由敗精阻經

所致。

治法:先取患側三陰交,大行瀉法,繼刺健側,各炙七壯。又取關元,以清膀胱

之邪,灸如前壯。翌日,又取瀉氣穴,以解少陰結邪,又取瀉陰陵泉,以通水道,

灸如前壯。

——《針灸要決與按摩十法》260

十三、肩瘡

找兩肩胛骨間及脊柱兩旁皮膚有火柴頭樣大的紫色或黑紫色顆料,如找不到則取

命門穴。

治法:挑破紫色點或命門穴局部表皮,至皮下組織,可見白色纖維樣物,挑斷數

根。隔五天再挑第二次。

療效:治21例。一般只挑1—2次,肩瘡即萎縮結痂漸愈,不復發。

——《廣西赤足醫生》1976.3

十四、頸后將腫治法:常規消毒后,用梅花針輕輕叩擊用腫周圍皮膚,以出少量

血液為度。(已成膿者,須先擦法膿液,再施術)以消毒敷料覆蓋。每日針一次,

每次,每次2分鐘,切忌擠壓疳腫。

十五、頭面部單發疝腫治法:一、疳腫初期。常規消毒后,用火針從疳腫頂尖直

刺一針,深達根部。對范圍較大者,再者疝腫左右或疳腫頂端兩旁向中央斜刺兩

針,速入疾擊,針后令其適量出血,使熱毒外泄。大多患者施術一次即愈,未愈

可行第二次。二、膿成未潰期。可用毫針刺探,當剌入疳腫下有空松感時,說明

膿已形成。治法:常規消毒后,用火針從疳體或頂端快速剌入膿腔,立即出針,

后將去底的青、鏈霉素小瓶拔于針孔上,用注射器抽去瓶內空氣,拔出膿液。每

次拔2—5分鐘,勿按壓針孔,讓殘余膿血流盡,再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治30例均愈。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33

十六、瘵病

1、瘵病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頸部淋巴結結核,是感染結核桿菌所致的疾病。是

發生于頸部淋巴結的慢性感染疾病。本病的特點是好發于兒童及青年,多見于耳

后及頸部。發病較緩慢。表現為一側或雙側多數淋巴結不同程度的腫大。初期結

核如豆狀,較硬,無痛,推之可移動,繼之逐漸形成不活動的結節狀腫塊。腫塊

變軟而有波動感,成膿時皮色較為略紅,潰后流出白色米湯樣膿液。多夾有敗絮

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經久不愈風熱,挾痰凝阻少經絡,以致營衛不和,

氣血凝滯而生瘵病。

慢性:

1.多因忿怒抑郁,情志不暢,致肝氣郁結,郁而生火,煉液為痰,痰火上升,結

于頸項,

或因氣滯傷脾,脾失健運,痰熱內生,結于頸項而發為些癥。有時可轉為虛損型。

2.腎陰虧虛,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形成本病。3、肺陰不足,以致肺津不能

敷布,灼津

為痰,痰水凝結,形成本病。

治則:散結消腫,通經活絡。

處方:1、肘尖。2、嚴重的加曲池,肩井。3、局部火針(可刺數針)。

——《針灸治痛》78

2、瘵癰

病因情志不舒,相火內灼,或感風熱,邪火生痰,痰陰經絡而成。

辯證:多發生在耳前后及頸項間,初起形小如至,漸大如桃核,數目一至數個不

等,不紅不痛,經年累月不愈,尚潰后膿水淋漓,難斂,難復。

處方:瀉肩井,足臨泣。

——《針灸治要》150

3、瘵病

未化膿時,可以針灸治療。

1.針天井或灸肘尖,每天一次。針之使針感至頸部病新,灸之使溫熱由肘尖,上

臂至肩達項。

2.火針療法。用26祥粗鴇針針,用酒精燈燒紅,一手捏住燥病,從根部刺入,

每次剌3—4針。須手法純熟,勿傷好肉。

3.截根法。用皮尺量兩乳頭,松開末端,將尺從頸后繞過,再放到松開的乳頭,

將尺兩端比齊,再由頸前向后圍,兩下端合在一起,達到背椎某處,再旁開L5

寸,其穴因人而并,大約在肝俞,膽俞附近。捏起皮膚,以圓利針,快速剌入,

約1寸許,留針20分鐘,不用手法。起針時,快速撥出,急以消毒干棉球按壓

輕揉。每隔四、五日,見針痕已平復,只留小小黑點。仍可再剌,進針處略移一

針尖許。最多可針五次,頗有效果。(此法也可治疔毒,良性腫瘤,瘞瘡,疳腫,

發際瘡,濕疹等。)或在百勞(大椎上2寸,旁開1寸)結核穴(大椎旁開3.5

寸)、肝俞、隔俞等穴用針或刀割斷皮下纖維組織。

4、嗦瘍

本病多由情志抑郁,體弱等受結核菌感染而發病。實證與急性淋巴結炎相似,虛

證與結核性淋巴結炎相似。

1.以疏肝解郁,理脾消痰為治本,宣散活絡為治標。核體與周圍可用溫針或火針。

主穴太沖,太白,豐隆,足臨泣,手五里,膈俞。

配穴俞,肩井俞,風門,天井,極泉,扶突,翳風。

每次可隨病因、病位選3—5個穴,輪流針治。

2.挑剌法:取結核穴、百勞、膈俞、肝俞、臂俞。每7—10天可挑治一次。此法

效果較好,臨床經驗

不少。

3.奇穴灸瘵法:取消爆穴、瘵瘍穴、百勞、肘尖。每次可取4個穴,交炷灸或灸

條灸均可。

4.火針法:取穴與挑治穴相同。兼剌腫大的淋巴結。

5.截根法(同前面截根法)

——《針灸秘驗》125、226

5、瘵癰(參看5頁痛疔疽一切惡瘡瘵癰諸風條。二、皮膚急性感染性疾患條。)

頸淋巴結核處方:瘵病穴(大陵穴直上3.5寸,槎側屈腕肌與掌長肌腱之間。)

騎竹馬、消瘦穴(以繩繞喉結一周,將此長度從大椎穴量下,盡處旁開1寸處是

穴約第十胸椎兩側)。

治法:瘵病針5—7分或灸3—5壯。如在本穴行截割術,療效比單純灸為明顯。

騎竹馬3-37壯,消摞灸7—50壯。

——《經外奇穴要》155

6、淋巴結核、皮膚結核

主穴:膈俞、肝俞;配穴:肺俞、鳩尾。

治法:先用紫藥水定穴,常規消毒后,鋪無菌孔巾,用1%普魯卡因2毫升,作

局部浸潤麻醉,然后切口狀2—3厘米。深及皮下組織,用尖手術刀或三棱針挑

斷肌纖維5—10條,以患者自感酸、麻、脹、痛為度。一般割治2—6次可愈,

痊愈率99%。

7、項淋巴結核

治法:患者坐位,雙上肢放在椅背上,從肩胛區至骨氏尾部的背住兩側找一顏色

深于正常皮膚,而不高出皮膚,如谷粒大小的小黑點,進行常規消毒,用挑治針

挑破表皮后,再向深處挑,即有白色似蛛絲樣纖維數根。挑斷即可。在挑治時,

一般不出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