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_第1頁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_第2頁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_第3頁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_第4頁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篇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1

一、復習導入,重溫過年的熱鬧氣氛。

1、聽歌曲《恭喜》,回顧除夕。

2、除夕過后,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正如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

二、走進元宵節,賞萬家燈火。

1、如果說除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熱鬧,那么元宵節的燈會則是全民同慶的狂歡。認真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燈特別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進了老北京的元宵燈市,都會看到什么燈。(請學生結合已有經驗,盡可能展開想像,如牛角燈、紗燈、玻璃燈、彩繪燈、走馬燈、紙燈、冰燈等,來體會老北京處處張燈結彩,燈市如晝的熱鬧景象。)

3、通過朗讀,把燈的多和人的高興表現出來。

三、領悟表達特點。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對年文化的熱愛。

2、是怎樣使春節這一民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時間順序來有條理地寫春節,二是有詳有略)

3、對比寫法。

閱讀《閱讀鏈接》中兩段關于春節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

四、拓展總結,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

閱讀春節各地的習俗。

2、選擇和春節有關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

3、小練筆:

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的實際寫一寫你是怎樣過春節的。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喜慶團圓祥和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和略寫的好處。

重點難點:

1、重點:引領學生隨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難點:學習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師準備老北京過春節的有關圖片,資料等

2、學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節的來歷、傳說、習俗等圖片,資料

3、生認真預習并完成好本課的導學稿

4、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難忘的寒假生活

二、學習“單元導讀”,導入新課

1、組織學習“單元導讀”,了解本組主題、學習目標。

2、師談話導入:“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相信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那么,關于春節的來歷、傳說、習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春節的資料。

4、師小結學生發言導入、揭示并板書課題。

三、學習字詞,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文中重難點詞語(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詞),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重點引導學生交流識記生字、理解新詞的方法。)

2、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并說說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北京的春節的“熱鬧、忙碌、喜慶、團圓……”)

四、合作探究,品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生默讀課文,完善導學稿,做好小組內交流的準備。

(自學內容以導學稿為藍本,要求學生課前充分自學完成)

2、小組內討論、交流,確定中心發言人和匯報形式。

3、小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課文按怎樣的順序寫老北京過春節的?重點寫了哪些日子人們的活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引導歸納:點面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描寫,展示朗讀。

(重在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五、拓展對比,感受寫作特點

1、認真閱讀文后“閱讀鏈接”,思考在寫法上與《北京的春節》與何不同。

2、小組內交流后全班匯報,相機點撥學生從文章的結構、表達的情感、語言的特色等方面來體會。

3、師小結并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

課堂小練筆:運用自己學到的表達方法,寫一寫自己過春節的情景。

(若時間充足可展示部分學生已完成的練筆作業)

布置作業:

1、繼續完成小練筆的作業

2、讀《理想的風箏》中第51到65頁文章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

——獨特的民俗文化

熱鬧、忙碌、喜慶、團圓……

點面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3

一、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二、詞句解析。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么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后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彩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三、詞語解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棗、栗、蓮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南方稱“湯圓”。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四、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彩、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五、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么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

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

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后,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

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準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后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象畫面,領悟表達方法。

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么,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5.關于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并著重指導學生領悟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里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夸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六、老舍的語言風格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通俗明白

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么,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樸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于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并善于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借助于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夸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4

【教學目標】

1、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2、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引領學生隨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童謠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童謠,自己讀讀: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這首童謠寫的'是什么內容?

2、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

1、認真默讀全文,想想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詞語畫下來。

(學生可能弄不懂的詞語:臘月、初旬、麥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橋、逛廟會。)

指名交流,根據學情順勢而導。

2、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北京人過春節哪些地方你最感興趣?

預設一:生在練習紙上完成表格,師引導理清時間順序。

預設二:在交流中,學生貼紙條(黑板條)、作記錄,師引導理清時間順序。(根據學生情況選擇一種操作策略。)

三、分清詳略,合作研讀

1、引導找出寫得詳細的部分。(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組,自選一個部分展開研究,研究問題如下:

⑴詳細寫了什么,說給大家聽。

⑵哪里寫得好,讀給大家聽:

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交流研討:分為“臘八”隊、“除夕”隊、“正月初一”隊、“正月十五”隊展開競賽。

⑴解決第一個問題:

小組派代表復述研討的部分,組員可以補充。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敘述順序(“臘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寫的;“除夕”是用總分的方式寫的;“正月初一”是用對比的方式寫的;“正月十五”是用總分總的方式寫的);反饋評分。

⑵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生、師生互動,師注意引導學生品出京味語言的特點,必要時作示范;反饋評分。

4、引導學生體會詳略處理的好處。

四、拓展延伸,讀中學寫

1、快速瀏覽,找出描述小孩過春節的地方,指名讀。

2、啟發學生談談現在北京春節怎么過,其間可讓學生采訪在座的老師。

3、學生寫過春節時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師巡視。指名交流,教師評價時注意學生是否用上了書上的寫法,及時點評、表揚。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復現童謠。

2、作業:寫一篇現代《北京的春節》,可以學習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寫的方法,注意詳略得當。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覺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有關春節的習俗、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

導學過程二次備課

預習題綱

1、初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詞,讀準字音。

2、自由讀課文,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第一課時

一、童謠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動漫童謠童謠,自己讀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首童謠寫的什么內容?

2、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匯報。(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

三、細讀鑒賞,感受春節。

1、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2、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復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④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四、品讀課文,體會過年的氣氛。

1、指導品讀“臘八”,播放課件,自由朗讀描寫“臘八”的語段,邊想一想:

⑴、臘八的時候,人們做些什么?你們家在這一天會做同樣的事嗎?

⑵、從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語言風格?(引導學生讀“這不是粥,而是……會。”“色如翡翠”“色味雙全”)

2、指導品讀“除夕”,指名朗讀。

⑴、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鬧。

⑵、抓“除非,萬不得已,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關于童謠的課件;歌曲《恭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共話春節

1.“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慶中,春節向我們走來。這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相信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春節的資料:

①關于春節的來歷: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它是農歷一年的歲首,即正月初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不但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此期間人們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如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融入了無限的留戀、回味和憧憬。中國的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

②關于春節的習俗:祭灶掃塵貼春聯守歲鬧元宵等

③關于春節的傳說:年的傳說歲的故事等

3.假如請你來寫春節,你打算寫些什么?

4.的確,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古都北京,過起春節來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節。

二、放手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①同桌互查讀文情況。

②出示本課需會寫的生詞集體認讀。

③對這些生字你有沒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導學生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余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培養學生邊聽邊想,讀書動筆的習慣。)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的熱鬧,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概括:

臘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細讀鑒賞,感受春節。

(一)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二)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復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課時

一、細讀鑒賞,感受春節。

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1.體會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節前的年味主要表現在哪?重點交流節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這些日子里人們的主要活動、講究及人們的心態。

②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關鍵的詞語,讀中體會人們忙碌中洋溢著的喜悅和希望:你是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的。

④指導學生抓住學生反饋的詞語進行感情朗讀。

⑤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在過春節的這段時間都干些什么呢?

2.體會過節的熱鬧

①交流過節時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過節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熱鬧)

②同是熱鬧,但鬧中各有不同,默讀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復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

除夕:喜慶、團圓;初一:悠閑、快樂;十五:紅火、美麗。

④再讀一讀,討論、交流:這些感受你們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⑤交流反饋“除夕”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

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⑥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除夕,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師及時梳理:老舍筆下的除夕為我們展現的是全景圖,抓住除夕人們主要的活動簡單勾勒,語言簡潔明快;而“閱讀鏈接”短文二由回憶外婆入手,重點寫了一家人怎么過除夕的情景,其中細致描寫了準備過程和圍爐情景。

⑦交流反饋“初一”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初一的悠閑、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逛廟會”時人們的表現來體會悠閑與快樂。

⑧交流反饋十五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找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引導想像: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創設情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⑨總結: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被作家僅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正是抓住每個節日最突出的特點,用極其凝練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畫卷。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去用心體會的表達方法。

二、比較閱讀,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①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②再讀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為什么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2.自主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你打算怎樣寫?

引導學生借鑒學到的寫法談,如:選材要詳略得當、描寫節日要抓最主要的特點、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夾敘夾議等。

三、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以“春節”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內容如下:

1.春節印象:自己修改或寫一篇關于春節的習作。

2.春節花絮:從搜集到的關于春節的傳說、習俗中選擇編寫。

3.精彩再現:摘抄自己認為描寫好的關于春節的詩詞佳句或優美片段。

4.春節建議:春節怎么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5.節日集錦:除了春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把你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從感受獨特的語言入手,抓住重點語句研讀,創設情景,結合生活體驗,走進北京人的春節,感受人們的歡樂和濃濃的民俗風情。教學中,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過程中抓住重點句子體會氛圍,在表達時借助情景,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利用課外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拓展思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在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習慣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悟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7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正確讀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氣氛。

3、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2、品味的語言風格,學習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生:喜歡)那你們能說說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嗎?(生舉手自由答)我們是這樣過春節的,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過春節的呢?(生:想)好,現在我們就跟隨老舍,去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兒”十足的春節。(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課件出示簡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標出自然段序號。

3、課件出示生字新詞,師指導學習。

重點指導“榛、摻、滸”和多音字“正”的讀音。

4、學生交流不理解的詞語,學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萬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

萬不得已: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

懸燈結彩:掛燈籠結彩帶。形容喜慶景象。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臘月的初旬開始,正月十九結束)

2、快速讀課文,提取信息,小組合作填寫下表。(課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習俗時間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元旦出門拜年、在家待客、逛廟會正月十五看花燈、放花炮、吃元宵

3、學生交流填表情況,教師相機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見,相互討論)

4、觀察上表,你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嗎?(時間順序)

5、通過表格,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這兩天中你更喜歡哪一天?請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把熱鬧、喜慶的氣氛讀出來。

四、小結,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知道了課文的寫作順序,朗讀了自己喜愛的段落。課文中還有很多生字新詞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聯系上下文記住它們的音形義。下節課我們將進行聽寫比賽。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課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詞語)

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指名回答,師相機板書)

二、品讀課文,領悟特點

(一)年前準備階段

1、在這五個時間段中,哪幾個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