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2021/5/91判斷句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同主語之間的表達關系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判斷句通過謂語所指對主語所指進行分類,判斷兩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斷主語所指的屬性、類別,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古漢語判斷句的謂語通常由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充當。2021/5/92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
武漢工程大學大學是省屬重點高校。
他不是湖北人。對比: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2021/5/93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元)今京不度,非制也。(左傳·隱元)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4)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武漢工程大學是省屬重點高校。
他不是湖北人。▲古今判斷句的差異?2021/5/94▲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一般由判斷動詞“是”作述語(不用的頻率很低)。毛澤東,湖南湘潭韶山?jīng)_人。古漢語判斷句常直接用名詞謂語構成判斷,上古漢語不用判斷詞“是”,靠判斷句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系進行判斷。有時在主語后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在謂語后加語氣詞“也”,表達判斷語氣,幫助判斷。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不”,古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非”。
2021/5/95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格式:A.用“者”、“也”幫助判斷1.主語+者,謂語+也。2.主語
,謂語+也。3.主語+者,謂語。4.主語,謂語。2021/5/96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陳軫者,游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夫魯,齊晉之唇。(左傳)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2021/5/97劫天子,惡名也。(戰(zhàn)國策·秦策)陳良,楚產(chǎn)也。(孟子·滕文公上)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4)君者,出令者也。(韓愈.原道)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2021/5/98▲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
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這兩句的意思很明顯并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因此盡管它們是名詞謂語句,但卻不是判斷句。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名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2021/5/99B.以副詞“乃”、“即”、“誠”、“必”、“亦”、“皆”、“惟”、“維”、“伊”、“繄”、“誠”、“實”、“盡”、“素”、“固”、“良”、“必”、“真”、“又”、“本”、“蓋”、“其”等幫助表判斷。主語+副詞+謂語+(也)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溫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韓非子·六反)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2021/5/910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史記·廉藺列傳)環(huán)滁皆山也。(歐陽修·醉翁亭記)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詩經(jīng)·小雅)爾維舊人。(尚書·大誥)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孟子·萬章上)吾翁即若翁。(史記·項羽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史記·高帝本紀)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史記·袁盎列傳)其帶伊絲,其弁伊騏。(詩·曹風·鳩)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子誠齊人也。(孟子·公孫丑上)列御寇蓋有德之士也。(莊子·讓王)2021/5/911判斷謂語前出現(xiàn)的“卽、皆、必、則、乃、素”等,都是副詞,用來修飾判斷謂語。在先秦,由于判斷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斷系詞,所以,象“是”、“為”、“乃”、“即”、“則”、“維”(或惟)這類詞出現(xiàn)在句子中時,有時雖然可以按照判斷系詞“是”去翻譯,但要意識到它們并不是判斷系詞。2021/5/912為
“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如:木直中繩,糅以為輪。(《荀子·勸學》)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不能算是判斷詞。如:余為伯鰷,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2021/5/913維“維(惟)”在上古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間的語氣詞,起的是引出謂語的作用。如:爾惟舊人。(《尚書·大誥》)
這種有“維”的語句,許多情況下主語與謂語之間也構不成判斷關系。如:百工維時。(《尚書·皋陶謨》)蚩尤惟始作亂。(《尚書·呂刑》)2021/5/914乃
“乃”在古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是乃狼也。(《左傳·宣公四年》)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xiàn)“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前也用“乃”,這都說明“乃”不是判斷詞。如:
乃入見。(《曹劌輪戰(zhàn)》)
訪之,乃是逸少。(《世說新語》)2021/5/915即“即”在古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
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xiàn)“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前也用“即”,這都說明“即”不是判斷詞。如:
賤即買,貴即賣。(《鹽鐵論·本議》)
枯體即是榮體。(范縝《神滅論》)2021/5/916
先秦時期,古漢語中尚無專職的判斷詞。“為”、“乃”、“即”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中,但都不是專職的判斷詞。古漢語判斷句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司馬遷.報任安書)勞師而襲遠,非所聞也。(左傳)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副詞“非”修飾名詞性謂語。*他不是湖北人。副詞“不”修飾判斷動詞“是”。2021/5/917C.“為”字句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孫丑上)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論語·微子)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為”字式:判斷句or動詞謂語句2021/5/918▲古代漢語的“為”是一個意義十分廣泛的及物動詞,對它的解釋須根據(jù)文意而定。王使人為冠。(戰(zhàn)國策·齊策)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陽貨)殺雞為黍而食之。(論語·微子)固哉,高叟之為詩也。(孟子·告子)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元)
意義空泛帶來詞義虛化,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聯(lián)系主語和名詞性謂語的功能,“準判斷詞”。2021/5/919D.判斷動詞“是”主語+是+賓語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論衡·龍?zhí)摚┴毰c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單個名詞/代詞+是+名詞性成分2021/5/920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孫丑上)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爾共苞茅不納,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判斷詞“是”的形成?來源產(chǎn)生時間2021/5/9211.上古漢語判斷句中,常以指示代詞“是”作主語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2.在上古漢語判斷句中作主語的“是”,常是復指上文出現(xiàn)了的內(nèi)容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蠹)2021/5/922來源:古漢語判斷句中“是”復指前文復雜的謂詞性成分,作判斷句的主語。判斷動詞“是”即由此發(fā)展而來。演變的原因是這種復指代詞“是”,具有判斷意味。產(chǎn)生時間:起源于先秦,發(fā)展于秦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口語中已不可或缺。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續(xù)到白話文興起的時代。2021/5/923判斷動詞“是”的早期用例漢代:a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應也。(說苑·辨物)b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是楚王之應也。(孔子家語·致思)a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15)b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篇)a襄子曰:“此必豫讓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一)b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2021/5/924先秦:(1)鄭縣人有得車軛者,而不知其名,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俄而復得一,問人曰:“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2)a韓,魏之縣也。(馬帛·戰(zhàn)國縱橫家書)
b韓是魏之縣也。(戰(zhàn)國策·魏策三)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彗星圖,說明“是”當時既作代詞,也用為判斷詞。如:
是是帚慧。是是苫慧。
2021/5/925
▲先秦雖已經(jīng)有“是”字判斷句,但還是少數(shù),仍以作指示代詞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換的,一般不宜視為判斷詞。(1)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左傳·僖2)(2)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荀子·仲尼)(3)高祖曰:“是齊辯士也。”(史記·淮陰侯列傳)2021/5/926對比:(4)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chǎn)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公曰:“此晉國寶也。”(谷梁傳·僖2)(5)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此天下之通義也。(說苑·臣術)(6)高祖曰:“此齊辨士蒯通也。”(漢書·韓信傳)(唐鈺明:《上古判斷句的變換考察》,《中國語文》1991-5;《上古判斷句辨析》,《古漢語研究》1993-4)2021/5/927▲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1.類屬關系:主語屬于謂語的同類仲弓父,賤人。(史記·陳涉世家)滕,小國也。(孟子·梁惠王下)2.等同關系:主語等于謂語子之所慎,齋、戰(zhàn)、疾。(論語·述而)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2021/5/928“判斷句的活用”
3.比喻關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
4.因果關系(一般由謂詞性成分充任謂語)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莊子·養(yǎng)生主)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莊子·秋水)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韓非子·五蠹)5.條件、目的等復雜語義關系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莊10)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齊策)
2021/5/929小結:句式:1.主語+者,謂語+也。2.主語,謂語+也。3.主語+者,謂語。4.主語,謂語。5.主語+副詞+謂語+(也)6.主語+為+賓語7.主語+是+賓語表達功能1.類屬關系2.等同關系3.比喻關系4.因果關系5.其他復雜語義關系2021/5/930古代漢語“是”的用法1.指示代詞(→復指:判斷句、賓語前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30)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左傳·哀元)2.判斷動詞(系詞)3.形容詞:對的,正確的魏其言是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2021/5/931判斷句的活用問題
1、表達比喻內(nèi)容
這種判斷句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2021/5/9322、表達條件、目的等內(nèi)容
如: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3、表達因果關系
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yǎng)生主》)2021/5/93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表示歸類、等同是判斷句中常見的語義關系,表示比喻也可以歸入這種類型。
2.判斷句還常用來解釋原因,這樣的判斷句在翻譯時,常要加進跟說明原因有關的詞語,而不能簡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藥品的疾病模型構建與藥物篩選考核試卷
- 重癥肺炎合并ARDS個案護理 2
- 5-14順序脈沖信號發(fā)生器
- 2-2復合邏輯運算
- AIGC應用基礎課件
- 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9課《牧場之國》精美課件
- 泰山職業(yè)技術學院《藥理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蕪湖市新蕪區(qū)2024-2025學年小升初總復習數(shù)學精練含解析
- 蘭州文理學院《醫(yī)學概論實驗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和田地區(qū)2025年下學期高三年級二調(diào)考試數(shù)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2024年初級藥師考試歷年真題試題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4學年第二學期4月份素養(yǎng)調(diào)研九年級語文試卷題卷
- 二級造價師水利工程考試真題卷(2025年)
- 2024年云南省氣象部門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幼兒園牛奶知識普及課件
- 2025中美關稅大戰(zhàn)“對等關稅”政策解讀課件
- 4.3.2發(fā)生在肺內(nèi)的氣體交換 課件 人教2024版七年級生物下冊
- 中國電影史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答案2025年春華東師范大學
-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自主招生個人陳述寫作實例
- 教學設計-1.6 函數(shù)的連續(xù)性
- 微訓練 一文多考 備考高效之小說《理水》 - 魯迅(教師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