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xué)案第四單元第15課荔枝賦并序_第1頁
語文新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xué)案第四單元第15課荔枝賦并序_第2頁
語文新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xué)案第四單元第15課荔枝賦并序_第3頁
語文新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xué)案第四單元第15課荔枝賦并序_第4頁
語文新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xué)案第四單元第15課荔枝賦并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5課荔枝賦并序1.通假字(1)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同“故”,當(dāng)然。(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龍眼相比同“葡萄”,一種水果。(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虧同“非”,不,不是。(4)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同“花”,花朵。(5)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同“何”,怎能。(6)故無厭于所甘同“饜”,滿足。2.古今異義(1)每至季夏,其實乃熟。古義:它的果實。今義:承上文轉(zhuǎn)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2)蒂藥房而攢萃。古義:芍藥的子房。今義:①出售藥品的商店;②醫(yī)院或診療所里供應(yīng)藥物的部門。(3)雖受氣于震方。古義:吸納天地之氣。今義:遭受欺侮。(4)其珍可以羞王公。古義:進(jìn)貢(給人進(jìn)食)。今義:羞恥。3.一詞多義(1)信eq\b\lc\{\rc\(\a\vs4\al\co1(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動詞,相信,信雕盤之仙液:副詞,確實,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形容詞,可靠的,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詞,實情,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動詞,同“伸”,伸張,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副詞,隨便,隨意))(2)就eq\b\lc\{\rc\(\a\vs4\al\co1(而世務(wù)卒卒,此志莫就:動詞,實現(xiàn),乃謝客就車:動詞,上,登上,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動詞,成就,金就礪則利:動詞,靠近,使歸就戮于秦:動詞,接受))(3)殆eq\b\lc\{\rc\(\a\vs4\al\co1(未玉齒而殆銷:副詞,幾乎,近于,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名詞,危險,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副詞,幾乎,近乎,差不多,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副詞,大概,恐怕,思而不學(xué)則殆:形容詞,疑惑不解))(4)實eq\b\lc\{\rc\(\a\vs4\al\co1(其實乃熟:名詞,果實,因道揚其實:名詞,實際情況,實玳筵之綺繢:副詞,確實))4.詞類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忽視(2)不豐其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豐盛(3)此甘滋之不一:數(shù)詞作形容詞,一樣(4)未玉齒而殆銷:名詞作動詞,用牙齒咬(5)但甘其果: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甘美(6)不高不卑,陋下澤之沮洳: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陋5.文言句式(1)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2)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輕、疑:被輕視,受懷疑。被動句。一、結(jié)構(gòu)圖解二、中心主旨本文繼承歷來的詠物傳統(tǒng),選取地方特產(chǎn)荔枝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發(fā)1.《荔枝賦并序》第一段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寫作此賦的緣由,并簡單概括了賦的基本內(nèi)容。那么本文的寫作緣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即為不被人發(fā)現(xiàn)賞識、不能施展才華的文人士子鳴不平。2.托物言志是《荔枝賦并序》寫作的主要特點。荔枝和某些文人有著相通之處,請找出二者對應(yīng)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遠(yuǎn)不可驗,終然永屈。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荔枝與士同樣具有美好的內(nèi)在,但卻無人賞識,常遭埋沒,他們之間的命運又是何其相似。3.最后一段是什么內(nèi)容?和前文是什么關(guān)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現(xiàn)了荔枝珍奇的基礎(chǔ)上,寫它完全可以被進(jìn)獻(xiàn)給宗廟王公,但因生于偏僻遠(yuǎn)地,山川阻隔而難于被“貴人”知。這段是對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貴人”發(fā)現(xiàn)賞識自然而然地引出對那些不被“貴人”發(fā)現(xiàn)賞識的文人士子命運的哀嘆,由物及人,體物寫志。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嘉賓四會會:會集B.夫其貴可以薦宗廟薦:推薦C.嗟爾命之不工工:好運,指荔枝被人賞識D.亦因人之所遇遇:賞識答案B解析薦:敬獻(xiàn),祭祀。2.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南海郡出荔枝焉焉:語氣助詞B.其實乃熟乃:才,副詞C.經(jīng)于南海于:在,介詞D.是時二方不通是:這,代詞E.夫物以不知而輕以:因為,介詞F.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夫:語氣詞,用在句首,表示闡發(fā)議論答案C解析于:從,介詞。3.對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諸公莫之知②而固未之信③何比數(shù)之湘橘④罕獲知于貴躬A.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同,③與④同C.①與②同,③與④不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同答案C解析①②均是賓語前置句式,③是疑問句式,④是被動句式。4.下列各句中“其實”的古義相同的一項是()①每至季夏,其實乃熟②因道揚其實,遂作此賦③盛名之下,其實難副④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①和④相同,都是“它的果實”的意思;②和③相同,都是“那實際情況”的意思。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5~9題。爾其勾芒在辰,凱風(fēng)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謐溢,綠穗靡靡,青英苾苾,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質(zhì)。蒂藥房而攢萃,皮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數(shù)寸,猶不可匹。未玉齒而殆銷,雖瓊漿而可軼。彼眾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無準(zhǔn),非精言之能悉。聞?wù)邭g而竦企,見者訝而驚仡。心??梢灶梅?,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數(shù)之湘橘?援蒲桃之見擬,亦古人之深疾。若乃卑軒洞開,嘉賓四會,時當(dāng)燠煜,客或煩憒。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體忲,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有終食于累百,愈益氣而治內(nèi),故無厭于所甘,雖不貪而必愛。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豈一座之所榮,冠四時之為最。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山五嶠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楓,何斯美之獨遠(yuǎn)?嗟爾命之不工。每被銷于凡口,罕獲知于貴躬。柿可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辯乎其中哉!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莫不心侈而體忲忲:安泰B.故無厭于所甘厭:同“饜”,滿足C.其珍可以羞王公羞:使……羞愧D.門九重兮曷通曷:同“何”,怎能答案C解析羞:進(jìn)貢(給人進(jìn)食)。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若乃卑軒洞開,其實乃熟))B.eq\b\lc\{\rc\(\a\vs4\al\co1(莫不心侈而體忲,故微文而妙質(zhì)))C.eq\b\lc\{\rc\(\a\vs4\al\co1(且欲神于醴露,良曰:“長于臣?!?)D.eq\b\lc\{\rc\(\a\vs4\al\co1(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其珍可以羞王公))答案A解析A項均為副詞,前一個解釋為“是”,后一個解釋為“才”。B項連詞,表并列。C項介詞,表比較。D項代詞,它的。7.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是直接描寫荔枝奇異珍貴的一組是()①膚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②山五嶠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楓,何斯美之獨遠(yuǎn)③未玉齒而殆銷,雖瓊漿而可軼④豈一座之所榮,冠四時之為最⑤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⑥明珰出,冏然數(shù)寸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⑥D(zhuǎn).②③⑤答案B解析②是講荔枝生長在偏遠(yuǎn)的地方,④⑤是議論,均應(yīng)排除。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先運用鋪敘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內(nèi)在甘美,然后側(cè)重寫荔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則筆鋒一轉(zhuǎn),寫荔枝本為水果精品,但最終能物盡其用,被理解被重視。B.如果是廳堂門窗大開,嘉賓好友會集,時節(jié)炎熱,客人中有煩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場,便使人無不心情舒暢而身體安泰。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稱贊,梨子何以有幸被張公賞識?也是因各人機(jī)遇的不同,誰能說得清楚其中的緣故呢!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駢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紹荔枝,而是借荔枝來表達(dá)心中的感懷。答案A解析“但最終能物盡其用,被理解被重視”錯,應(yīng)是“卻最終不能物盡其用,反而被誤解被冷落被遺忘”。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譯文:(吃了荔枝之后)連甘美的瓜、李子也沒有人取食。(2)柿可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譯文:柿子何以被梁侯稱贊,梨子何以有幸被張公賞識?文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新五代史·一行傳》序歐陽修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dāng)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fù)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而怪當(dāng)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xué)校廢,而禮義衰,風(fēng)俗隳壞,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自負(fù)之士,嫉世遠(yuǎn)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fù)材能,修節(jié)義,而沈淪于下,泯沒而無聞?wù)摺G笾畟饔?,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fù)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注]首而包羞,孰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茍利于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于此之時,能以孝弟自修于一鄉(xiāng)而風(fēng)行于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jì)次,獨其名氏或因見于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一行傳》。注俛:同“俯”。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B.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C.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D.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答案C解析先比較選項,找出斷句標(biāo)注的不同之處,再根據(jù)句意進(jìn)行推斷?!坝许y于中而不見于外”作為主語“賢材”的并列謂語,不能隔斷?!安挥鲋倌岫徽谩睂儆诩僭O(shè)關(guān)系復(fù)句,也是“顏子之行”的謂語,不能隔斷。綜上可知,答案為C。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縉紳”中“縉”是“插”的意思,“紳”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古代朝會時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為官宦的代稱。B.“禮義”是道家倡導(dǎo)的“五?!钡臉?biāo)準(zhǔn),即:仁、義、禮、智、信?!傲x”是遵循正義的生活道路,“禮”是遵守維系社會的規(guī)則、形式。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大意是為人處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D.“人倫”是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guān)系。答案B解析不是“道家”,而是“儒家”。12.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行傳》是歐陽修著的史書《新五代史》中的一個合傳,記載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人物。本文是這個合傳的序。B.序文的第一段是這篇序的主體,交代作傳的緣由。作者先感嘆五代之亂,又感嘆忠臣義士之少,但堅信必有節(jié)義之士,盡管搜尋困難,但終有所獲。文字迂回曲折,層層深入。C.從第二段起,作者分別記載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人物:有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鄭遨、張薦明;有堅守道義的石昂;有寧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倫。D.歐陽修對于幾個傳主的敘述,方式富于變化,但有一個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卻反復(fù)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敘述、評議和感喟交織在一起,回環(huán)往復(fù),令人回味無窮,深得太史公筆法神理。答案C解析程福赟不是“寧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顧及大局,以忠獲罪而至死不言。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譯文:雖然夠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與其享用著別人給的俸祿,低著頭忍受著羞辱,如何比得上無愧于內(nèi)心,放縱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樂(或“讓自己得意開心”)呢?(2)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jì)次,獨其名氏或因見于書者,吾亦不敢沒。譯文: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顯著,也沒有書籍記述編排,只有他們的姓名有的還能夠在書中見到,我也不敢埋沒(他們)。參考譯文唉!五代之亂達(dá)到頂點了,這就是傳記上所說的“天地間的光明被封閉,高潔的雅士都去隱居”的時代嗎!在這個時候,做臣子的殺害他的國君,做兒子的殺害他的父親,而那些安享著國家的俸祿卻占據(jù)著朝堂,十分得意卻沒有廉恥之色的士大夫們到處都是。我認(rèn)為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卻奇怪這個時候可以稱道的人為何如此稀少呢?難道果真沒有這樣的人嗎?雖然說戰(zhàn)亂興起,學(xué)校教育被廢棄,從而禮儀衰敗,風(fēng)俗毀壞,而到了(現(xiàn)在)這個地步,然而自古以來天下(大亂之時)未嘗沒有這樣的忠臣義士啊。我想必有潔身自好的義士,因憤世疾俗遠(yuǎn)離塵世而不能顯露于世。自古賢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內(nèi)心而并不表現(xiàn)出來的,有困頓地生存于簡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的,他們即使有顏淵的品行,不遇到孔子這樣的人名聲也不會顯揚。何況是世道多有變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時候呢?我又認(rèn)為必然還有懷抱才能,修煉節(jié)義,但沉淪在社會底層卻默默無聞的人。我在傳記中尋找這樣的義士,卻因亂世分崩離析,書上文字殘缺,不能再找到了,所能找到的僅僅就是四、五個人罷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為伍,雖然夠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與其享用著別人給的俸祿,低著頭忍受著羞辱,如何比得上無愧于內(nèi)心,放縱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樂(或“讓自己得意開心”)呢?我找到了兩個人,名叫鄭遨、張薦明。權(quán)力和利益都不能讓他的心靈屈服,擔(dān)任官職或不擔(dān)任官職都不違背他的道義,我找到了一個人,名叫石昂。如果對君主有利,因為忠誠而獲得罪名,又何必為自己辯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說出來的人,這就是古代的義士啊。我找到了一個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時期社會混亂,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甚至于兄弟間、夫婦間的人倫關(guān)系,(也)沒有不嚴(yán)重毀壞的,以至于倫理幾乎滅絕了。就在這樣的時刻,能夠以孝悌之禮修身于一鄉(xiāng)并且像風(fēng)一樣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許還是有的。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顯著,也沒有書籍記述編排,只有他們的姓名有的還能夠在書中見到,我也不敢埋沒(他們)。而大致可以寫下來的人,我也找到了一個,他叫李自倫。(于是我)寫了《一行傳》。(2014·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歐陽行周文集序(唐)李貽孫歐陽君生于閩之里。幼為兒孩時,即不與眾童親狎,行止多自處。年十許歲,里中無愛者。每見河濱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獨娛之,常執(zhí)卷一編,忘歸于其間。逮風(fēng)月清暉,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釋,不自知所由,蓋其性所多也。未甚識文字,隨人而問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長吟高嘯,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識其志,每嘗謂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為汩沒②之饑氓也。未知為吉兇邪?”鄉(xiāng)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皆賀之曰:“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自此遂日日知書,伏圣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dá)君臣父子之節(jié),忠孝之際,唯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發(fā)于鄉(xiāng)里之間。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歐③閩之鄉(xiāng)不知有他人也。會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jìn)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jìn)。游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jié)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dá)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尋而陸相贄知貢舉,搜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并數(shù)百歲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詳;切于情,故敘事重復(fù):宜其司當(dāng)代文柄,以變風(fēng)雅。一命而卒,天其絕邪!君于貽孫言舊故之分,于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內(nèi)名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征于集。故予沖幼之歲,即拜君于外家之門。大和中,予為福建團(tuán)練副使日,其子價自南安抵福州,進(jìn)君之舊文共十編,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予諾其命矣,而詞竟未就。價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因獲其孫曰澥。不可使歐陽氏之文遂絕其所傳也,為題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①窅(yǎo):悵惘。②汩沒:淪落。③歐:通“甌”。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蓋其性所多也多:超過B.由是振發(fā)于鄉(xiāng)里之間振發(fā):顯揚C.宜其司當(dāng)代文柄司:職掌D.皆可征于集征:驗證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岸唷睉?yīng)為“稱贊、喜歡”的意思。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隨人而問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eq\b\lc\{\rc\(\a\vs4\al\co1(鄉(xiāng)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無如寡人之用心者))C.eq\b\lc\{\rc\(\a\vs4\al\co1(君于貽孫言舊故之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D.eq\b\lc\{\rc\(\a\vs4\al\co1(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而、者、于、以”四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而”,第一個表承接關(guān)系;第二個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卻”。B項“者”,第一個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是“者”的定語;第二個是代詞,……的人。C項“于”,均為介詞,對。D項“以”,第一個是連詞,用來;第二個是介詞,憑借。16.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敘述歐陽行周的成長歷程,評定其文章特點,最后交代為文集作序的緣由,有借作序為其立傳之意。讀此可知歐陽行周為人為文之一斑。B.歐陽行周年少時酷愛山水與讀書,盡管鄉(xiāng)人都不喜歡他,父母也為他的將來憂心忡忡,但他天資聰穎,文筆超群,終于成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歐陽行周寫文章語詞清秀,思維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說理精辟,立論周密詳盡,擅長抒情,敘事委婉曲折,是韓愈、李觀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歐陽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嘆其身后蕭條寥落,將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敘事、議論之中,頗能感人。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B項表述不當(dāng)。原文“年十許歲,里中無愛者”中的“愛”是“與……交好”的意思,即歐陽行周少時在鄉(xiāng)里沒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鄉(xiāng)人都不喜歡他”。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jié)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dá)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答案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jié)/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dá)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基礎(chǔ)在于對整篇文章的領(lǐng)會。首先,通讀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章內(nèi)容。然后抓住標(biāo)志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如文段中的兩個“矣”后面要斷開,虛詞“且”前面要斷開。根據(jù)主語不同句子就不同的原則,斷開其他句子,如“君”“常公”“時人”。這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譯文:這是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么要如此擔(dān)心呢!(2)性頗嗜誘進(jìn)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譯文:(他)生性很喜歡引導(dǎo)后輩進(jìn)取,在家境貧寒、門第低微的人中推舉選拔(人才),生怕做不到。解析本題涉及一詞多義、狀語后置句、判斷句。(1)“若”是代詞,你,你們;“奈何”是副詞,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為什么”;“此若家之寶也”是判斷句。(2)“誘”是動詞,誘導(dǎo),引導(dǎo);“進(jìn)”是動詞,進(jìn)取;“推拔”是近義詞連用,推舉選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狀語后置句。參考譯文歐陽君出生在閩地鄉(xiāng)下。還是幼童時,就不跟其他小孩子親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獨處。十多歲時,在鄉(xiāng)里沒有關(guān)系好的朋友。每當(dāng)看見河邊山畔有一點點風(fēng)景可以觀賞,內(nèi)心就獨自歡喜,常常手拿一本書,流連于風(fēng)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風(fēng)清之景,有時很晚了還會留在那里,內(nèi)心悵惘不能釋懷,自己卻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歡山水吧。不怎么懂文章時,跟隨別人去問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話非常合乎他的內(nèi)心,很長時間內(nèi)心感到很得意,長吟高嘯,不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