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律與教化、賦稅制度、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考向綜述]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多采用法律、禮儀教化并用的統治手段,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法律制度中,律令儒家化成為趨勢,唐律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完備,禮法結合是中華法系的特點。中國賦稅制度起源很早,且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呈現出從以稅人為主到以稅地為主,從實物地租到貨幣地租,由賦役分征到賦役合并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封建國家對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減弱。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戶籍的編制與管理一般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既保證賦役征發,也維護社會穩定。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封建社會后期,宗族及社會公益性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必備知識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時期法治教化禮法關系夏朝《禹刑》禮不下庶人刑禮分野商朝《湯刑》周朝《九刑》敬天保民、禮制春秋戰國鑄刑書(成文法)、法家思想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禮法對立秦《秦律》、刑法嚴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沿襲秦律、《九章律》尊崇儒術、以經注律禮法合一魏晉律令儒家化,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重視家訓納禮入律唐《唐律疏議》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禮法結合,中華法系完備宋《宋刑統》《天圣令》《呂氏鄉約》《家禮》《小學》鄉約與法律分立明《大明律》明太祖“六諭”鄉約與法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諭十六條”、《圣諭廣訓》二、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朝代賦役制度秦田賦、人頭稅(口賦)、徭役(更卒、正卒、戍卒)漢漢初田賦稅率降低、人頭稅(口賦、算賦)、徭役、財產稅隋租調役唐前期租庸調制:納庸代役,保證農時中后期兩稅法:量出制入,夏秋兩次征收地稅、戶稅宋征收兩稅;募役法元租庸調(北方)、兩稅法(南方),“科差”(絲銀)明初期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稱“金花銀”后期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人身控制松弛清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三、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朝代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社會救濟優撫政策戰國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編排戶口————秦分類登記制度鄉里制度什伍組織—鳩杖漢專人主管——編戶齊民常平倉制,調節糧價隋“大索貌閱”,核定戶籍——重視官方儲備,提倡民間積儲—唐戶籍三年一造里鄉坊村鄰保制度養病坊宋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保甲制(王安石)宗族內部救助活動興起;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福田院元“諸色戶計”、世代相襲———眾濟院明職業定戶籍、“黃冊”里甲制十家牌法(王守仁)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善堂、善會等養濟院清乾隆年間戶籍停編清初實行里甲制,后改行保甲制附注戶籍是賦役依據,歷代非常重視注重自我管理、相互監督以政府為主,民間為輔;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知識拓展: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功能與特點(1)功能:統計人丁、征發賦役、征派民力、控制人民。(2)特點①悠久功全:歷史悠久,基本功能是為分配土地、征發賦役提供依據。②限制流動:人口與賦役相連,政府限制人口流動,任意離開甚至重罰。③身份世襲:職業定籍,流動受限。④等級嚴格:特權戶、民籍戶和賤籍戶,界限分明。⑤控人漸松:戶籍制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最終戶籍停編。素養提升典例精析(2023·山東卷,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慶朝,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墾荒為生,被稱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生糾紛并持續多年,遂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以族長程元通名義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狀詞“我們住居地方,環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地棍程金谷等盜租山場,搭棚糾集多人,私行開墾,種植苞谷,以致山傾石泄,漲塞河道,山上墳塋盡行挖掘,山下田廬皆受其害。該棚匪千百成群,實為地方之患。”嘉慶上諭“或設立禁約,責令逐漸遷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為安插,不致無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為害地方,亦不至驅逐過驟,激成事端。……以期永杜爭端,輯寧民業為要。”地方處理意見酌斷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方會中等遵即拆棚領銀,挈屬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飭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舊編甲”。程怡仁“照虛捏情節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斥縣查明照例辦理”。其他人等,按律處理。嗣后,禁“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嚴定專條,有犯從重科罪”,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該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發的?答案:(1)①人地矛盾;②族人與棚民的矛盾;③宗族內部的矛盾。(2)案件的處理體現了當時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答案:(2)①政府與民間相結合;②地方政府服從中央;③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社會統治、保障社會治理;④禮法結合。[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清代前期的社會發展與國家治理概況,與“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制的發展”以及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課標要求相契合,通過新材料創設社會情境,培養學生提取、整合材料有效信息,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解題思路]第一步:審設問(1)判斷題型(常規題)。(2)明確問題(哪些矛盾引發案件?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第二步:提取并概括材料有效信息,構建得分點與問題之間的關系(1)哪些矛盾?有效信息: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生糾紛并持續多年等。據上述材料歸納矛盾種類。(2)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有效信息:①嘉慶上諭中:“或設立禁約(治理手段),責令逐漸遷移……就地妥為安插(處理措施),不致……以期永杜爭端,輯寧民業為要(施政目的)。”②地方處理意見: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棚民:拆棚領銀,挈屬回籍(遷移);或分年飭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舊編甲(就地安插);程怡仁: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法律與道德禮制的結合),斥縣查明照例辦理(政府治理與地方治理結合);其他人等:按律處理。③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政府治理與宗族約束結合)。第三步:按照角度分類整理,寫成表述清晰、語言規范的答案。[規律總結](1)山東卷主觀題材料的特點:多為第一手史料;情境生動、形式多樣;以小見大、由表及里。(2)常規類主觀題答案的特點:①重視主體(主體有哪些);②角度很重要;③充分利用材料內容,合并整理,采點得分,注意表述的邏輯性;④將材料與所學核心知識點構建起聯系,充分運用學科語言作答。高考題組中國古代法律(2022·天津卷,16,節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律規定,皇親國戚、皇帝故舊、高級官僚貴族等八類人犯罪時,處罰“輕重不在刑書”。唐律還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且近親中又無成年男丁者,須奏報裁決。“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對婦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處。——據《唐律疏議》整理答案:(1)特點:體現封建等級制度;要求規范執法;禮、法、孝結合;對老弱婦孺及情況特殊的罪犯酌情論處。評價:是禮法結合的典范;維護封建統治;繼承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對后世影響深遠。(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價。知識拓展:1.漢代以后律令儒家化的原因(1)吸取秦律嚴苛的教訓。(2)儒學自身的改造。(3)統治階級的需要。(4)儒學正統地位確立。(5)儒學士人以經注律。2.中國古代法治的特點(1)以刑為主,諸法合一:中國古代的法律始終以刑法為主,民法、訴訟法、行政法諸法合一,民刑不分。(2)德主刑輔,以禮入刑: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影響深刻,禮法并用。(3)法有等級,法外特權: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權,其次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4)司法從屬于行政:司法權附著于行政權。古代社會教化(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解析:A據材料“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積極倡行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將禮義教化之風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最終起到移風化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會教化,故選A項。B、C、D三項均與材料無關。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的途徑與方法(1)利用儒家思想宣揚教化。(2)官民共治,地方鄉紳發揮重要作用。(3)依靠族規、鄉約來教化民眾。(4)依靠各類道德教育讀本推行社會教化。(5)利用“圣諭”,鄉約與法律合流,強化教化。古代賦役制度(2023·湖南卷,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敦煌戶簡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戶籍年代均田戶數受足戶數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高宗時期10101.069.0武則天時期40143.5102.0玄宗時期322148.7106.6代宗時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國按規定受助田3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據。——改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答案:(1)問題:均田制下,受田受足戶數嚴重不足;實際受田數遠達不到應受田數。原因:土地兼并導致國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大地主、大官僚肆意侵吞土地;新開墾土地數量不多,人口的增加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答案:(2)白居易、柳宗元都看到了兩稅法的弊病。白居易認為征錢帶來了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柳宗元認為按戶等征稅導致富人賄賂官員逃稅,窮人更加貧窮。上述看法切中了兩稅法的弊病,但沒有看到其積極意義,如簡化稅收名目,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兩人都主張恢復租庸調制,但租庸調制已經無法維持,這是因為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漸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導致租庸調制無法維持,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唐政府實行兩稅法。(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歷史理解:結合上面問題和所學思考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趨勢。[提示](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逐漸松弛。(2)賦稅形式:從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3)征稅時間:不定時轉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4)稅種:由繁雜到簡化(以一條鞭法為標志)。(5)徭役:由必須服徭役到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6)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古代基層治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1670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圣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答案: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并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古代社會保障(2021·遼寧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提升產品質量的管理措施計劃
- 建立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計劃
- 2025年份4月份海底電纜項目搬遷補償協議珊瑚礁保護專項協議
- 第15課《梅嶺三章》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石棉在水暖設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6.1 豐富的數據世界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2024)數學七年級上冊
- 毛皮制品包裝與物流考核試卷
- 文具用品消費升級趨勢分析考核試卷
- 深海石油鉆探設備作業過程中的深海鉆探設備故障診斷考核試卷
- 出租車駕駛員節油減排措施與實施考核試卷
- 金蝶云星辰初級考試題庫
- 《視光學基礎知識》學習課件
- KAIJO焊線機參考教學課件
- 2023年鄭州黃河護理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禁食療法課件
- 5以內的相鄰數課件
-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課件
-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論文
- 客戶退貨申請單
- 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發電施工組織設計(201頁)
- 苯冷卻器設計(共2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