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強化鞏固測試卷04_第1頁
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強化鞏固測試卷04_第2頁
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強化鞏固測試卷04_第3頁
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強化鞏固測試卷04_第4頁
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強化鞏固測試卷0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1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考強化鞏固測試卷04一、選擇題1.(2020年中考模擬)“絕望的旻寧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寧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材料中的“條約”規(guī)定A.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B.割香港島給英國C.賠款白銀4.5億兩 D.禁止參加反帝活動2.(2019·山東·中考模擬)歷史學界把鴉片戰(zhàn)爭看作是我國歷史的分水嶺,是古代史的終結,近代史的開端。這主要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A.是封建落后的中國同西方資本主義的第一次較量B.是這場戰(zhàn)爭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C.是因為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受鴉片戰(zhàn)爭的刺激,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D.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3.(2020·內蒙古·中考模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主權。《天津條約》規(guī)定“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規(guī)定使列強從中國攫取了()A.協(xié)定關稅權 B.領事裁判權 C.租地建房權 D.內河航運權4.(2020·江蘇·中考模擬)香港地區(qū)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咀一帶曾長期被英國人侵占,這與清政府簽訂的哪一不平等條約有關?()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5.(2020·云南·中考模擬)2019年11月13日,何鴻將于2007年購得、并在澳門公開展示多年的銅馬首正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1860年10月6日,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銅馬首與其它十一尊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導致中國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的罪魁禍首是()A.英法聯(lián)軍 B.德法聯(lián)軍 C.英日聯(lián)軍 D.美法聯(lián)軍6.(2020·北京·中考模擬)太平天國運動遇到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zhàn)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即A.內部變亂導致分裂 B.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C.中央與地方武裝的聯(lián)合圍剿 D.滿漢地主階級聯(lián)合鎮(zhèn)壓7.(2020·山東·中考模擬)太平天國規(guī)定:農戶生產的農副產量,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農戶中婚喪嫁娶等事所需費用,由國庫開支;鰥寡孤獨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國庫供養(yǎng)。該項政策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體現(xiàn)農民平均主義的理想C.滿足了農民最迫切的愿望D.成功實施并取得巨大成果8.(2020·云南·中考模擬)洋務運動后期以“求富”為旗號,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近代民用企業(yè)。以下屬于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是()A.漢陽鐵廠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總局 D.大生紗廠9.(2020·廣東·中考模擬)梁啟超在《李鴻章》一書中提到:“綜其大綱,不出二端:一曰軍事,如購船、購械、造船、造械、筑炮臺、繕船塢等是也;二曰商務,如鐵路、招商局、織布局、電報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等是也。”據(jù)此梁啟超認為李鴻章()A.加強了清政府的軍事力量B.建立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C.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D.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改革10.(2020·四川·中考模擬)鄧世昌對部下說:“我們從軍衛(wèi)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可以壯國家的聲威。”該歷史場景出現(xiàn)在A.豐島戰(zhàn)役 B.黃海戰(zhàn)役 C.旅順戰(zhàn)役 D.威海衛(wèi)戰(zhàn)役11.(2019·山東·中考模擬)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是列強套在中華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鎖。下列各項內容,按簽訂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包括庫頁島)④清政府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12.(2018-2019·江蘇·中考模擬)在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使中國開始淪為和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約分別是A.《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B.《南京條約》

《辛丑條約》C.《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D.《南京條約》

《望廈條約》13.(2020·云南·中考模擬)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程上來。戊戌變法就是制度變革的一次嘗試。拉開這次嘗試序幕的是()A.開辦新式學堂B.公車上書C.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D.訓練新式軍隊14.(2020·山東·中考模擬)近代中國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轍,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張(

)A.學習西方、發(fā)展科技 B.變法維新、救亡圖存C.解放思想、宣揚民主 D.發(fā)動民眾、進行革命15.(2020·安徽·中考模擬)戰(zhàn)前,英、法、德等西方列強曾積極準備瓜分中國,但戰(zhàn)后卻基本上放棄了瓜分的計劃,決定繼續(xù)維持中國半獨立的地位,與材料內容相關的條約規(guī)定是()A.外國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C.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D.清政府拆毀大潔炮臺16.(2020·廣東·中考模擬)1901年“建設新中國”一詞在報刊上頻繁出現(xiàn),有人還倡言“推翻舊政府”“立黨救國”。這反映了(

)A.維新變法影響深遠B.中國同盟會力量壯大C.革命思想迅速傳播 D.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17.(2020·山東·中考模擬)2020年3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孫中山先生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孫中山先生的貢獻有①建立革命團體興中會②成立中國同盟會③領導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制度④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⑤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⑤18.(2019·山東·中考模擬)如下圖為1912年2月發(fā)表的時政漫畫《但聞人語響》,該漫畫描繪的是有人聽見從遙遠的紫禁城傳出了“遜位”的聲音。據(jù)此可知A.辛亥革命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革命黨人期盼結束封建帝制C.民眾要求建立中華民國D.輿論對政局發(fā)展起決定作用19.(2019·山東·中考模擬)1912年是中華民國元年,中華民國十四年按公元紀年應該是()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20.(2020·廣西·中考模擬)“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戮此民賊,以拯吾民。”為此孫中山進行的斗爭是()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 C.護法運動 D.北伐戰(zhàn)爭21.(2020·廣東·中考模擬)陳獨秀曾說:“列位看看,前幾天督軍團(指北洋系督軍為干政和鎮(zhèn)壓民主革命力量而組織的團體)在北京何等威風!只因為外交團(指由外國派駐中國的外交使節(jié)按照外交慣例組成的團體)小小的一個勸告,都嚇得各鳥獸散。”材料反映了()A.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B.北洋軍閥的割據(jù)混戰(zhàn)C.列強勢力在中國橫行 D.北洋政府的外交失利22.(2020·山東·中考模擬)有學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經歷了70多年的撞擊和交匯之后,出現(xiàn)于20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的這一陣波潮,其潮頭已經越出了啟蒙的本義。這個過程從探索辛亥革命失敗的一面開始,最終成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這一陣波潮”開始的標志是A.公車上書B.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C.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D.中共一大的召開二、材料分析題23.(2020·山東·中考模擬)一次次列強的侵略,一個個屈辱的條約,記錄著中國的苦難歲月,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39年6月的這場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zhàn)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zhàn)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能輕易放過的。”——摘編自《安德魯?翰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二:一場紳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奪去你的美麗,也在我的臉上,烙下恥辱的印記。我,沒有到過圓明園。但,我感到灼傷的痛楚,我聽見你在低泣。——張晉松《我沒有到過圓明園》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東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蕃籬盡撤。”——《清史稿》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強悍然發(fā)動了共同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后借光緒帝之名下詔,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材料一中的“這場禁煙運動”引發(fā)了哪一場戰(zhàn)爭?中國被迫接受的“條件”寫在哪一文件里?這些條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在事件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前后攫取好處最多的是哪個國家?(3)根據(jù)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衛(wèi)水師“毀于日本”具體指什么事情?“藩籬盡撤”說明近代中國怎樣的海防現(xiàn)狀?“甲午一役”后,中日雙方簽訂了什么條約?(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是指什么戰(zhàn)爭?慈禧太后的言論說明了什么問題?(5)通過閱讀以上材料和解決問題,你有什么感想?24.(2020·山東·中考模擬)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在于中國的直接對抗時,表現(xiàn)出破壞性大于建設性,給中國人留下了構建新秩序的艱巨任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場持續(xù)了約35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這個時期中較進步的中國人也確信,除了堅船利器以外,中國從西方沒有多少東西可學。

——摘編自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運動”是指近代中國哪一重要事件?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這一事件的主要歷史功績。

材料二中國在……戰(zhàn)爭中的敗績,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官員意識到了這場運動的局限性,必須擴大現(xiàn)代化的綱領,把政治改革也包括進去。康有為等鼓動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建立一種融中西諸因素于一體的混合政體。

——摘編自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2)材料二的“戰(zhàn)爭”是指哪次戰(zhàn)爭?皇帝是指清朝哪位皇帝?他們要建立的“混合政體”是什么?

材料三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建立了,在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廢除了由帝王統(tǒng)治的王朝。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摘編自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3)材料三中廢除了“帝王統(tǒng)治的王朝”與哪一歷史事件相關?當時知識分子為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采取了什么重要行動?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近代中國人構建新秩序的認識。25.(2020·吉林·中考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40年的戰(zhàn)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zhàn)亂頻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復興,無數(shù)仁人志士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不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材料二: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內容方面帶有近代意義的對外戰(zhàn)爭,其主要標志是海軍的出場和角逐,決戰(zhàn)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1)材料一中的“戰(zhàn)爭”指的是什么?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場戰(zhàn)爭?請寫出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性質造成的重大影響。(3)材料三是在哪次戰(zhàn)爭后簽訂的什么條約的內容?通過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26.(2020·河北·中考模擬)閱讀下列有關辛亥革命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

材料二: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提前起義。他們沖出營房,奔向楚望臺軍械庫,守衛(wèi)軍械庫的新軍打開庫門響應……第二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

材料三:第十九條十一、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tǒng),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洲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于條約期滿為止,其締結于革命起事以后則否。——《臨時大總統(tǒng)告各友邦書》(1912年)(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2)根據(jù)材料二,這里的“起義”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該文件的性質是什么?材料四反映出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答案與試題解析】1.【答案】B【解析】依據(jù)題干信息:“第一個屈辱條約,……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規(guī)定割香港島給英國。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2.【答案】D【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fā)動了侵略性的鴉片戰(zhàn)爭,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和關稅主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經濟結構都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D符合題意;ABC項內容不是把鴉片戰(zhàn)爭看作是我國歷史的分水嶺,是古代史的終結,近代史的開端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3.【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規(guī)定使列強從中國攫取了內河航運權。選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關稅,A排除;領事裁判權與條約內容不符,B排除;租地建房權在條約中沒有體現(xiàn),C排除。4.【答案】C【解析】由“香港地區(qū)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咀一帶曾長期被英國人侵占”依據(jù)所學,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可知,C符合題意。5.【答案】A【解析】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國伙同法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瘋狂搶掠園中珍寶,十二生肖丟失,英法聯(lián)軍又放火焚毀了這座著名的皇家園林。故A符合題意。6.【答案】B【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遭到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zhàn)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7.【答案】B【解析】據(jù)“太平天國規(guī)定:農戶生產的農副產量,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農戶中婚喪嫁娶等事所需費用,由國庫開支;鰥寡孤獨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國庫供養(yǎng)。”可知,該項政策體現(xiàn)農民平均主義的理想。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guī)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明確提出了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比較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綱領。8.【答案】A【解析】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企業(yè),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chuàng)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事企業(yè),后期在發(fā)展軍事企業(yè)的同時,以“求富”口號,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yè)。大生紗廠是張謇創(chuàng)辦的民營企業(yè),不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9.【答案】C【解析】“綜其大綱,不出二端:一曰軍事,如購船、購械、造船、造械、筑炮臺、繕船塢等是也;二曰商務,如鐵路、招商局、織布局、電報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等是也。”反映的是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因此C符合題意。10.【答案】B【解析】材料里的關鍵詞是“鄧世昌”“犧牲”“壯國家的聲威”。結合所學知,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英勇抗敵,壯烈犧牲,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B符合題意;ACD項戰(zhàn)役鄧世昌沒有參與,排除。故此題選擇B。11.【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割香港島給英國出自1842年的《南京條約》;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出自1901年的《辛丑條約》;③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包括庫頁島)出自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④清政府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出自1895年《馬關條約》,因此按簽訂時間排序應該是①③④②。所以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12.【答案】B【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轉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坏诙硒f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北京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望廈條約》是1844年鴉片戰(zhàn)爭后繼《南京條約》后中美之間簽訂的條約。所以B項符合題意,故選B。13.【答案】B【解析】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4.【答案】B【解析】根據(jù)分析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后的維新派的主張,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張變法維新。

故選B。15.【答案】B【解析】由材料“戰(zhàn)前,英、法、德等西方列強曾積極準備瓜分中國,但戰(zhàn)后卻基本上放棄了瓜分的計劃,決定繼續(xù)維持中國半獨立的地位”可知,這反映的情況與《辛丑條約》有關。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規(guī)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充分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淪為了“洋人的朝廷”,列強放棄了瓜分的計劃,而是扶植清王朝這個代理人的方式控制中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6.【答案】C【解析】從題干中的“建設新中國”“推翻舊政府”“立黨救國”等言論看,這反映了近代國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的熱切心情,希望通過“推翻舊政府”即革命的手段來“建設新中國”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故C項符合題意。A項,維新變法不提倡“推翻舊政府”,排除。B項,中國同盟會1905年建立,排除。D項,國民黨政權此時也尚未建立,排除。故選C。17.【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③表述錯誤。排除帶③選項,①②④⑤符合題意。18.【答案】B【解析】1912年2月發(fā)表的時政漫畫《但聞人語響》,該漫畫描繪的是有人聽見從遙遠的紫禁城傳出了“遜位”的聲音,依據(jù)所學,可知,漫畫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革命黨人期盼結束封建帝制的心聲。B符合題意,ACD在題干漫畫中不能體現(xiàn),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19.【答案】B【解析】依據(jù)所學可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即民國元年,中華民國十四年按公元紀年應該是1925年,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20.【答案】B【解析】孫中山發(fā)文“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為此發(fā)起的戰(zhàn)爭是護國戰(zhàn)爭。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赴南京參加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成千上萬的群眾列隊歡呼,共和萬歲之聲震動天地。袁世凱稱帝后,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了護國戰(zhàn)爭。21.【答案】C【解析】依據(jù)題干的“只因為外交團(指由外國派駐中國的外交使節(jié)按照外交慣例組成的團體)小小的一個勸告,都嚇得各鳥獸散。”可知,題干材料反映了列強勢力在中國橫行,故C符合題意;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和北洋軍閥的割據(jù)混戰(zhàn)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B;北洋政府的外交失利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D。22.【答案】C【解析】有學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經歷了70多年的撞擊和交匯之后,出現(xiàn)于20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的這一陣波潮,其潮頭已經越出了啟蒙的本義。這個過程從探索辛亥革命失敗的一面開始,最終成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這一陣波潮”開始的標志是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中華民國建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尊孔復古,新舊思潮發(fā)生了激烈沖突。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把斗爭鋒芒直指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孔教,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C符合題意。23.【答案】(1)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文件: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影響: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侵袊返拈_端。(2)事件: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國家:俄國。(3)事情:威海衛(wèi)戰(zhàn)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現(xiàn)狀:近代中國“有海無防”(或海防廢弛);條約:《馬關條約》。(4)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問題: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5)感想: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落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等。(任答一點,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材料一中的“這場禁煙運動”指的是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是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虎門銷煙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迫接受的“條件”寫在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里。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侵袊返拈_端。(2)據(jù)材料二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這一事件發(fā)生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以英法聯(lián)軍為主兇,對中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攻占了北京,火燒圓明園。在這場戰(zhàn)爭前后攫取好處最多的是俄國。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3)由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東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蕃籬盡撤”并結合所學知,在“甲午一役”中,威海衛(wèi)水師“毀于日本”是指威海衛(wèi)戰(zhàn)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藩籬盡撤”說明近代中國“有海無防”(或海防廢弛);“甲午一役”后,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由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強悍然發(fā)動了共同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后借光緒帝之名下詔,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可知,“共同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是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說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落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等。23.【答案】(1)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步(或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甲午戰(zhàn)爭:光緒帝:君主立憲制。(3)辛亥革命:發(fā)動新文化運動。(4)認識:中國的近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的近代化由工業(yè)化開始,逐步深入到政治、思想文化領域:中國的近代化與民族危機密切相關。(言之有理答出兩點即可)【解析】(1)依據(jù)材料一“這場持續(xù)了約35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這個時期中較進步的中國人也確信,除了堅船利器以外,中國從西方沒有多少東西可學”的信息,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依據(jù)材料二“中國在……戰(zhàn)爭中的敗績,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官員意識到了這場運動的局限性,必須擴大現(xiàn)代化的綱領,把政治改革也包括進去。康有為等鼓動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建立一種融中西諸因素于一體的混合政體”的信息,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張進行變法,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整體,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3)依據(jù)材料三“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建立了,在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廢除了由帝王統(tǒng)治的王朝”的信息,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廢除了清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當時知識分子為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采取了新文化行動。(4)綜合上述材料的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