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手工業時代的設計中世紀的設計藝術
中世紀是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初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為止。歷時近千年。這是一個融希伯來文化、日耳曼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於一體的基督教文明時期。主要設計風格有:1、拜占庭風格:流行於5-15世紀的東羅馬帝國以及東歐、東南歐一帶。為古希臘、古羅馬風格的沿襲。2、早期中世紀風格:盛行於5-10世紀的中西部歐洲。經歷了蠻族時期、加洛林時期和奧托時期。3、羅馬式風格:盛行於10-12世紀的西歐、中歐。古羅馬風格的首次關注。4、哥特式風格:主要流行於12-15世紀的西歐、中歐。中世紀設計藝術的高潮期。中世紀的設計藝術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是一種神權與王權同時並存又互為影響的時期。注重精神表現,而摒棄了源自古希臘以來的神話傳統和寫實方式,轉向神學思想指導下的對人類精神內在世界的傳達。低沉、凝重、冷峻、肅穆、莊嚴、虛幻、神秘而壓抑。《聖索菲亞教堂》位於拜占廷帝國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原為帝國的宮廷教堂,平面長方形,佈局屬於以穹窿複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窿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大廳高大寬闊,適宜於隆重豪華的宗教儀式和宮廷慶典活動。中央大穹窿直徑32.6米,高54.8米,通過帆拱支撐在四個大柱墩上。穹窿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幻影,使大穹窿顯得輕巧淩空。廳內部飾有金色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外形雄偉穩重。設計人為小亞細亞人安提莫斯和伊索多拉斯。1935年改為博物館。聖馬可教堂:威尼斯1063-85年,拜占庭建築風格在西方的典型實例。《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建在基輔羅斯公國城中諾夫哥羅德克裏姆林的中央,教堂牆面抹著白灰,上面聳立著五個大穹頂,外觀莊嚴、簡樸,但構圖欠完整。內部有很好的濕壁畫。這時期俄羅斯教堂在技術和藝術上雖較粗拙些,但追求氣派,具有一定的紀念性。《華西裏·柏拉仁諾教堂》柏拉仁諾教堂始建於1555年,1560年完成。位於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外紅場南端,是俄羅斯中後期建築的主要代表。16世紀中葉,伊凡雷帝為紀念戰勝蒙古侵略者而建。建築風格獨特,內部空間狹小,著重外形,較像一座紀念碑,中央主塔是帳蓬頂,高47米,周圍是8個形狀色彩與裝飾各不相同的蔥頭式穹窿。建築用紅磚砌成,以白色石構件裝飾,大小穹窿高低錯落,色彩鮮豔,形似一團烈火。建築師是A·巴爾馬和波斯尼克。巴西力卡教堂的內景《比薩教堂建築群》西元11世紀時,比薩是海上強國。比薩主教堂,它的鐘塔和洗禮堂,是義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它是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佔巴勒摩而建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形的,全長95米,正立面高32米。鐘塔呈圓形,直徑16米,高55米,分為8層。它在建造時便已傾斜,是著名的斜塔。在不遠處還有一座圓形的洗禮堂,構成一個教堂建築群。三座建築物形體各異,對比很強,豐富且有變化,但它的構圖母題一致都用空券廊裝飾,風格統一。它們都是用白色和暗紅色大理石相間砌成,襯著綠色草地,色彩十分明快,草地上點綴著白色兒童雕像,顯得親切生動,既沒有宗教神秘氣氛,也沒有威嚴鎮懾力量,建築群顯得格外端莊、和諧、寧靜。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一直到13世紀才全部建成。從巴黎聖母院的正面看,純粹的尖拱形建築已形成。整個平面還是十字架形的,但東西長於南北向。底部是凹進去的三座券門,門內層層線腳中佈滿了神的雕像,給整個建築增添了華貴感。代替羅馬式建築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點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聳使整個建築顯得更加巍峨。聖母院西邊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巨塔,塔有三層,下麵一層設有國王畫廊;第二層中央是一個象徵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可穿行的回廊。雕刻是聖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築形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聖的宗教色彩。《米蘭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櫺,有135個尖塔,象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顯得格外華麗,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金色聖母瑪利亞雕像,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科隆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完成於1322年。正面有高達160米的兩座塔樓,顯得莊嚴神聖。科隆大教堂具有後哥特式所特有的非常豐富而精緻的建築裝飾。在建築物所有的細部上都覆蓋著有流動感的石造透空花紋。雷姆斯天主教堂:英國哥特式教堂13-15世紀《維也納聖斯提凡大教堂》維也納的聖斯提凡大教堂是奧地利哥特式最大的建築紀念物。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建於1141年的羅馬式教堂,13世紀初加以改建。教堂有非常複雜的哥特式蝸狀拱。比較接近於14世紀廣泛流行於德國南部的大廳式教堂。大教堂南北兩邊,蓋有兩座錐形的塔樓,以代替廢除了的袖廊。北邊的沒有蓋完,南邊的塔樓1433年建成,非常嚴整,直向上沖,是成熟哥特式的卓越創作。《魯昂市政廳》魯昂市政廳始建於1376年,到1421年建成,是城市建築中採用哥特式教堂建築樣式的範例。它有狹長的窗、豐富的雕刻裝飾和正面的塔樓。其他地方也有相似的建築。位於現在的比利時魯昂市。《撒利斯堡大教堂》英國哥特式教堂除了保持著某些必須遵守的一般原則外,還有許多創造。撒利斯堡大教堂的外部結構與法國教堂很不相同。法國教堂的緊湊和往上升騰的趨勢在英國變成一種拉長、降低、水準伸展的形式。它的體積與高度都是由建築物的中心--十字形交叉點分散出去,教堂的最高塔樓是放在十字形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建築物的幾何中心,因為這樣可使教堂的水準伸展得到平衡,達到整體的統一。撒利斯堡大教堂只有一座大塔樓,這比其他多塔教堂更具宏偉統一的效果。馬賽克鑲嵌畫彩色玻璃鑲嵌裝飾壺:5世紀,高40.0CM青銅,珊瑚凱爾特人的銅鏡一、時間界定:從冶煉技術的出現到工業革命之前。在西方大約從西元前3000年左右到17世紀。在中國,則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1世紀的夏代初期,到19世紀中葉封閉的農業經濟開始崩潰為止。二、手工業時代的特點1、手工業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宗教和階級的觀念規範著設計的功能意義和審美原則。至今仍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幾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它們以對人類精神生活的規範和作用,影響著設計觀念的內容。2、階級的分化,出現了政治和社會倫理色彩,也融入了設計觀念的形成過程,使設計物常常帶有一定的社會功利目的,體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和權利觀念。這與單純追求實用效能與形式美法則相融統一的萌芽時期的設計觀念有著很大的不同,手工業時期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豐富了功能的意義,即對設計物認知功能和象徵功能的強調和追求,從審美原則角度,不同階層由於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的差異,也呈現出更加深刻的面貌。具體體現在設計風格方面,便是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宮廷風格和民間風格。
3、另外,世界各地不同地域和民族由於其特殊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和不同的社會形態、人文環境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風格獨特的設計文化傳統,使手工業時期的設計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特徵。4、雖然交通工具有所發展,但地區之間的語言隔閡和人際交往的阻隔在手工業時期仍是普遍現象,因此造成了各個地域範圍內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就地取材,創造出適合於本民族和本區域生活需要和功能需要的不同產品風格。比如,早期埃及的設計風格就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穩定性,這與它炎熱的氣候,尼羅河的水利條件,獨特的多神化宗教,中央集權的法老制度等等不無關係。古代印度文明在海上交通尚未繁榮之前,也保持著相當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而中華民族的手工藝設計風格在這一時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是最為突出的,綿延二千餘年的儒家文化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使涉及到各個領域的設計都取得了成熟而完整的發展,構成了較為統一的民族風格特徵,雖然歷經不同歷史階段的改朝換代,也依然沒有動搖一脈相承的風格沿襲。
5、當然,客觀的地理環境和交通不便並沒有完全阻隔各個區域之間的交流,體現在設計風格上,便是在可能達到的溝通範圍內的不同風格的有機融合,中國唐代的金屬器皿、陶瓷、染織設計中的“胡風”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時,中國完美而先進的設計文化,對周邊的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甚至於遠達地中海沿岸的國家都產生的重要的影響。這樣,設計純粹的民族化,地域化因素中由於融入了不同程度的異域特點,而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和突破更新的生命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約西元前3500年約西元前3500年約西元前2500年約西元前2070年埃及,約西元前3500年巴比倫,約西元前3500年印度,約西元前2500年中國,約西元前2070年ABCDABCD第一節古代埃及的設計藝術
古代埃及是“東方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手工業時代最發達的文明地區。其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封閉的自成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化特徵。從設計文化的角度,古代埃及的建築、壁畫、金屬工藝和飾品等共同凸顯著其獨具風貌的文化形態。
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它東接阿拉伯沙漠,南傍荒瘠的高山,西靠撒哈拉,北臨地中海,是塊完整而封閉的綠洲。西元前3200年上下,埃及的統治權分屬於兩位君王。他們曾進行一次次權力競爭,結果是下埃及屈尊為臣,埃及統一為早期王朝,埃及文明由此逐步形成。從第三王朝開始進入古王國,爾後是中王國,接著外族篡政,18王朝力逐群虜而建新王國,西元前332年亞曆山大終於征服埃及。
歷史學家們把埃及歷史分為幾個階段:早期王朝時期(約西元前3100—2686年),古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686—2181年)第一中間期(約西元前2181—2040年),中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040—1786年)第二中間期(約西元前1786—1567年),新王國時期(約西元前1567—1085年),後期王朝時期(約西元前1085—332年),西元前525年以後,埃及基本上處於波斯的統治下。
埃及進入奴隸制社會後,國王(即法老王)就是奴隸主階級至高無上的首領,同時也是太陽神和尼羅河神的化身。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人間的王,死了以後仍是陰間的統治者。埃及人的宗教觀念是相信人死後靈魂只是離開軀體飄泊於宇宙間,如果回歸肉體人可以復活。因此埃及人就把屍體做成“木乃伊”妥為保存,並十分重視棺材製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復活。埃及人十分重視保護法老王和大奴隸主的屍體,不惜代價地建造陵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來。由於擔心屍體腐爛就不能復活,他們就想到用石頭雕刻國王、王妃的像保存下來。國王在陰間稱王稱霸,也要享受在人間時的一切歡樂,於是又想到把人間的事都畫在墓壁上以供享受。
古代埃及的建築設計藝術古代埃及建築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1、古王國時期(第一—十王朝,約西元前3200-前2130年)以北部尼羅河三角洲為主,首都孟斐斯。以陵墓(瑪斯塔巴、金字塔為主要形式)2、中王國時期(第十一-十七王朝,西元前2130年-前1580年)主要建築活動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圍。以廟宇為主要形式。3、新王國時期(第十八-三十王朝,西元前1582年-前332年)主要建築活動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圍。以廟宇、石窟廟、石窟墓和住宅為主要形式。4、晚期(比勒密王朝時期,西元前332年-前30年)設計施工精緻,規模不大,受希臘羅馬影響。古代埃及的建築藝術設計1、瑪斯塔巴(MASTABA)孟斐斯一帶早期帝王陵墓。其形式可能源自當時貴族的長方形平臺式磚石住宅。2、昭塞而金字塔建築群鳥瞰復原圖建築群占地約547×278米昭賽而金字塔約西元前2778年。塔底邊東西長125米,南北109米,高約60米。古埃及第一座石材金字塔,也是多級金字塔的代表。《金字塔》論及人類文明建樹時,人們首先會想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它是人類幼年時代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金字塔把王權和神權的穩固強烈地表現了出來,縱使今天大地上早已沒有古老的埃及王國,可是金字塔雄風猶在,人們在它的面前依然會感到渺小和卑微。在離開羅不遠的基澤平坦廣闊的沙漠上,聳立著許多體積龐大、高聳入雲的金字塔,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王胡夫的陵墓。金字塔的構思反映古埃及人的信仰。他們相信高山、大漠、長河都是神聖的,法老王被宣揚為自然神。於是通過審美就把高山、大漠、長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徵賦予王權的紀念碑,在廣闊的大漠中金字塔顯得高大、穩定、沉重和不可動搖,又顯得單純、簡潔和雄偉壯觀。它帶著強烈的原始性,仿佛是人工堆壘的山巖、混沌未鑿。它的形象和尼羅河的風光十分協調,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何其壯闊。獅身人面像建於第四王朝,(約西元前2723年-前2563年)位於哈夫拉金字塔的東面,它是在一個軟石灰石小丘的基礎上雕刻而成的。獅身長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這是人類第一件巨型雕像,僅人面部就有5米長,耳朵有3米。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極其簡練概括,達到一定程度的寫實,充分顯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們的高超技藝。一句古代阿拉伯諺語說:“一切事物都在時間面前死亡,但時間在金字塔面前死亡”。神廟建築:古代埃及重要的建築形式之一。佈局軸線對稱,沿著縱深方向順序佈置著牌樓門、內院、層層次次的神殿及僧侶用房。天棚越往裏越低,地面越往裏越高,光線昏暗,氣氛神秘。1、霍魯神廟和牌樓門(西元前237-前57年)2、一般神廟外觀3、規模較小的卡納克的孔斯神廟(西元前1198年)魯克索阿蒙神廟:約西元前1417年-前1379年魯克索阿蒙神廟:約西元前1417年-前1379年魯克索阿蒙神廟:約西元前1417年-前1379年戴爾·埃爾·巴哈裏建築群:建於西元前2065年-西元前1520年,為古代埃及崖墓建築的代表卡納克阿蒙神廟:約西元前1530-前323年,為神廟建築的代表。阿布辛貝勒阿蒙神廟:約西元前1301年,新王國時期第19王朝。全部鑿巖而成。門前有四尊巨大雕像,高約20米。古代埃及柱式:A、蓮花束莖式B、紙草束莖式C、紙草盛放式神廟柱廊這是新王國第十九王朝興建的神廟廊柱。埃及神廟的廊柱排列緊密,它不是出於建築上承擔屋頂重量的需要,而是為了製造一種陰森的神秘感而設計的。柱身粗大的體積足以令人驚奇,再加之刻在柱身上的象形文字、神秘的圖畫,柱子本身就成了宗教崇拜的對象。在這樣的“柱林”中,給人以壓抑,沉重和敬畏的感覺,而威懾感正是宗教崇拜的需要。《裝飾門》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了埃及,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古王國的歷史是從第三王朝開始到第六王朝(西元前2780—西元前2280年)。這件《裝飾門》是第五王朝時期作品,實際上是一件木刻作品,門的三面刻滿了象形文字和立於兩側的男女立像,門楣上有男女相對而坐,均以對稱式結構,十分莊重美滿和諧。古代埃及的壁畫藝術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①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②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畫面;③根據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④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⑤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色或淡黃色,頭髮為藍黑色,眼圈黑色。主要用來裝飾宮殿、廟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畫。底比斯尼巴姆墓室中的《漁獵圖》、《舞樂圖》以同樣的手法表現了貴族的享樂生活,充滿了喜悅的氣氛和輕曼舞的情調。《拉姆賽斯一世墓壁畫》在這幅壁畫中間是拉姆賽斯一世,他的右邊頭戴王冠,頭部呈鷹形的是荷拉斯神,它是奧西裏斯神和伊西絲神之子,他的雙眼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成為後來基督的雛形,他是上帝的化身;左邊那個長著豺狼頭人身的神叫阿努比斯,它是陵墓之神,還負責管理把屍體製成木乃伊。它在陰間審判庭上擔任重要角色,他手中握有進入冥世大門的鑰匙。這是一幅將國王引入冥世的畫。《納美爾石板》,片巖浮雕,高64釐米,創作於約西元前3100年,現收藏於埃及開羅博物館。《神殿浮雕》西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征服了埃及,淪為波斯的一個省。西元前332年,馬其頓亞曆山大征服了波斯又佔領了埃及,從此埃及處於外來民族的統治,藝術進入希臘化時期。西元前30年埃及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從這時起古埃及歷史宣告結束。這塊浮雕是埃及托勒密王朝(西元前304年—西元前30年)時期作品。浮雕表現的是女神為國王戴上兩重王冠,宣揚了“王權神授”的意思。浮雕遵循傳統造型方法,薄衣緊貼裹著身體,表現出女神身體曲線變化美。埃赫納吞與家人金冠神鷹:西元前2345-2180年,第6王朝金字塔中的工藝品。古代埃及的金屬工藝和平面設計黃金扇形飾板西元前14世紀黃金短劍與鞘約西元前14世紀魚形玻璃壺雪花石瓶約西元前14世紀銀制嵌玉王冠西元3-6世紀胸飾:第12王朝時的項鏈胸飾胸飾:第12王朝時的項鏈胸飾圖坦卡門國王的黃金面具-第18王朝圖坦卡門墓中的國王木乃伊和棺槨《涅菲爾蒂》據說世界雕塑史上有兩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國盧浮宮的《米洛島的維納斯》;一是柏林國家博物館裏的《涅菲爾蒂》,她比米洛島的維納斯要早1500年左右。這兩尊塑像都是無與倫比的。《涅菲爾蒂》雕像的寫實技巧極高可達亂真之境,人們很難相信這竟是出自三千多年前奴隸藝術家之手。涅菲爾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東之妻。史稱阿赫那東是勇敢大膽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對王權的控制,擴大法老王的世俗權力,這種重世俗人生權利的改革,對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藝術減少了神性而充實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埃及藝術才逐漸擺脫僵化程式,趨向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涅菲爾蒂》雕像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埃及肖像雕刻是作為死者的替身而創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為了達到酷似,還經常從死者身上印下麵模,直接翻制雕像,然後再仔細加工。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探索,掌握了極高的寫實技巧。《戰士》在中王國時期的墓室裏還流行一種小型的木制雕刻。最有名的是在阿西尤特地方的一個將軍墓中發現的有80個戰士組成的佇列雕像,像高40釐米,有弓箭手和槍盾兵。其中的弓箭手是來自努比亞的雇傭軍。群雕列隊戰士被表現在行動之中,身體裸露,健壯有力,只是在每個人的腰間系有朱色褲式短裙,個個神勇善戰,很有生活氣息。《阿門哈特三世的斯芬克司像》又叫塔尼斯的人面獅身像,長220釐米,被確認是阿門哈特三世的雕像,在埃及同類雕像中它是別具一格的,人的臉上長出了獅子的耳朵,並用厚厚的鬣毛把頭、胸、肩包了進去,從而增強了頭部渾厚凝重的效果,充分顯示了莊嚴威武的力量。紙草書《末日的審判》-西元前1420年第二節古代兩河流域的設計古代兩河流域的設計文化兩河流域是指縱貫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地區,這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蘇美爾人在西元前3400年左右首先建立城邦國家,建築物多以日曬磚和煉磚瓦建造成。西元前2370-前2230年,阿卡德人建立閃米特王國,以石材建造的神廟和雕像規模十分宏大,青銅、黃銅工藝品業已出現。西元前18世紀,巴比倫王漢莫拉比實現兩河流域統一,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創造了高度的科學和技術文明,多彩的釉、琉璃與玻璃首先為巴比倫所使用。西元前7世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再一次統一兩河流域,重建雄偉的巴比倫城,包括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直到西元前539年,波斯人在大流士的率領下入侵並征服這一地區。一、古代兩河流域的生活方式蘇美爾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生活富足。用磚砌成的神廟高達40餘米,有筆直的臺階直通頂端。制陶技術十分精良。西元前2900年左右的彩繪陶已經採用輪制法,蘇美爾人還發明了在泥板上刻劃楔形符號以記載重大事件的方法,這些楔形文字的泥板書,給人類歷史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史料。烏爾王的軍旗〔烏爾〕西元前3500-前3200年
烏魯克女神像(石雕)〔兩河流域〕西元前3500~前2500年石雕動植物紋缽西元前4000年古代兩河流域西元前37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布勞石碑二、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哈拉夫文化期(約西元前50世紀)就已經發現有彩繪陶的出現。大多為幾何形圖案,器型規整,可能是祭祀或陪葬用的禮器。彩紋土陶古美索不達米亞哈拉夫文化期蘇美爾陶缸:伊拉克烏爾遺址出土,約西元前3300年提梁陶壺已進入青銅時代埃蘭古國時期西元前3000-前1200年伊朗高原流行的彩繪陶西元前1200年-前550年已進入鐵器時代磨研紅陶水壺西元前1800年古代地中海地區西元前2000年,兩河中上游的民族已經使用石英砂煉成的玻璃和釉。還常常採用印紋裝飾,在陶坯未幹的時候,用一種圓筒形的印模,在上面滾壓出浮雕紋樣。陶瓷用於建築,也是兩河流域文明對世界的貢獻。最典型的就是新巴比倫的高大的琉璃磚砌成的城門。釉面採用的色彩主要為藍、綠、土紅和黃,很接近中國的“唐三彩”。由此產生了釉面磚鑲嵌的壁面裝飾,俗稱馬賽克。其後,在波斯波利斯的大琉士王宮殿中,也有大量用釉面磚組成美麗圖案的牆面。伊什達城門:古西亞新巴比倫城,約西元前575年復原陳列於德國柏林培爾甘蒙美術館兩河流域的建築以方塊體積的構成為主,牆壁非常厚重,門窗很小,為了便於控制室內的小氣候,以抗拒沙漠環境中十分惡劣的氣候變化。由於缺石少木,以夯土牆開始到日曬磚和燒磚,並用瀝青作為粘結材料,發展了券、拱和穹隆結構,隨後又創造了可用來保護與裝飾牆面的面磚和彩色琉璃磚。對後來的拜占庭建築與伊斯蘭建築影響很大。兩河流域的建築設計1、烏爾山嶽臺:西元前2125年2、新巴比倫王國的雙坡道山嶽臺3、烏爾城(西元前3000年-前600年),兩河流域最早的城市之一4、烏爾城住宅復原圖5、民居形式烏爾山嶽臺(觀象臺):古西亞烏爾,約西元前2125年新巴比倫城:西元前7-前6世紀,新巴比倫王國首都。邊長1300米,城內道路相互垂直,城外有護城壕,城牆上有250個塔樓,100道銅門南北向的中央幹道串連著宮殿、廟宇、城門和郊外園地,大道西側為七層高的巴比倫塔和馬度可神廟,北端西側是宮殿建築群。伊什達城門是城的正門,上有彩色琉璃磚砌成的動物形象。城門西側是有名的空中花園。伊什達城門:古西亞新巴比倫城,約西元前575年薩爾貢王宮-西元前722年-前705年。亞述皇帝的王宮波斯波利斯宮:西元前518年-前460年。建築群依山建於一高15米,面積460×275米的大平臺上。入口處是一壯觀的大臺階,寬6.7米臺階兩側刻有朝貢行列的浮雕,前有門樓。中央為百柱廳和接待廳,東南面為宮殿和內宮,周圍是綠化和涼亭。佈局整齊但無軸線關係。伊朗高原盛產硬質彩色石灰巖,氣候乾燥炎熱,故宮中多為石梁柱結構,外有敞廊。波斯波利斯宮:波斯王大流士和澤爾士在波斯波利斯的宮殿。伊拉克古城薩馬拉城別具風格的螺旋塔。這座名叫“瑪勒維亞”的塔高52米,建於西元837年,是伊拉克阿巴斯王朝時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古代兩河流域的金屬工藝設計在整個兩河流域設計文化中,數量最多、品質最高、而且起源最早的,便是金、銀、黃銅、青銅的加工工藝。其原料來自中亞地區,加工精細,文飾嚴整,使東歐與中亞一帶形成金屬文明的特殊繁榮地區。一、石工藝黃金頭盔西元前27世紀古代兩河流域黃金短劍西元前27世紀古代兩河流域旗桿飾物:銅質嵌銀絲飾物,約西元前2600年左右獅紋金杯西元前11世紀-前9世紀古波斯銀制嵌金飛羊像西元前5世紀-前4世紀古波斯翼獅型金角杯
西元前5世紀古波斯山羊形雙耳裝飾的銀瓶圓盤型青銅旗桿飾物銀盤西元4世紀古波斯薩珊王朝葉形銀酒杯《“漢謨拉比法典”》約西元前1792年-1750年,高約71釐米,石碑全長213釐米,現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公元前1894年開始,西亞的古巴比倫王國日趨繁盛,到第六代帝王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已佔有了兩河流域的整個中下游地區,強盛的國勢一直保持到約西元前1600年。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是一位具有軍事天才和卓越治國才能的君主,而且他還制訂了一種“公平的法律”,並推廣到全國各地,“漢謨拉比法典”就是當時刻寫這個“法律”的石碑。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條文,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同時,它還是古代巴比倫藝術的代表,尤其因為古巴比倫王國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十分罕見,所以這個石碑就更加顯得格外珍貴。
第三節古代伊斯蘭的設計藝術古代伊斯蘭的藝術設計興起於7世紀後期,他以伊斯蘭教為基礎,隨著各個伊斯蘭國家歷史、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設計風格、設計觀念表現出顯著的宗教色彩和地域特徵。622年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成為伊斯蘭機緣的開端。630年,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成立,並先後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波斯等國家和地區,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747年,阿拔斯王朝建立,標誌著阿拉伯帝國的鼎盛。820年,波斯宣佈獨立,阿拉伯帝國開始瓦解。伊斯蘭藝術設計的特色是:一、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深受伊斯蘭教規、教義的限制與影響。如:伊斯蘭教嚴格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巨響、斜視以及純觀賞性的藝術形式均屬限制之列。幾何紋樣、裝飾風格、文字紋樣極為普遍。二、既有獨特的民族風采,又顯示出兼收並蓄、廣博宏大的態勢。縱向上吸收了古埃及、古波斯等優秀傳統,橫向上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代中國的精華。三、受到“政教合一”社會結構的影響。宗教文化與宮廷文化的融合與變通。藍釉透雕唐草紋雞首壺西元13世紀伊斯蘭陶瓷與玻璃藝術設計伊斯蘭的陶瓷藝術受到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希臘、古代中國等地陶瓷藝術的影響,又對東亞和歐洲的陶瓷藝術發展施加了一定的影響。西元9世紀,阿拔斯王朝下令限制金銀器製造,並伴隨中國大批陶瓷器的輸入,興起了伊斯蘭各地的仿製熱潮。褐彩騎馬人物紋陶瓶西元13世紀伊斯蘭受古埃及華麗裝飾的影響,參考金屬工藝的裝飾特點,有著極為濃郁的宮廷風格意味。騎馬人物紋彩陶碗又稱“七彩器”是伊斯蘭陶瓷工藝中最為華麗、裝飾最豐富的品種。陶制清真寺燈西元1549年土耳其清真寺用玻璃燈西元14世紀伊斯蘭的金屬工藝雕花和鑲嵌細工為主要特徵,銅器和鐵器較多。選料講究、造型奇特、裝飾範例,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功能,同時也顯示出濃郁的世俗氣息與民族個性。早期風格較為凝重深沉,穩健有力,多為雕刻精美的青銅器具。後受到古西亞、古埃及、古波斯等地影響,尤以金銀鑲嵌為著。嵌銀裝飾的青銅水盂嵌銀銅壺西元1232年伊斯蘭銅制六角形經書櫃第四節古代美洲的設計藝術15世紀末西歐殖民者侵入前,美洲的歷史基本獨立發展。在北美,約有100萬印第安人。他們是阿留申人、特林基特人、阿塔巴斯人、阿爾岡金人、加利福尼亞人、易洛魁人、達科他人和科曼奇人等,主要分佈在今加拿大和美國,都處在原始社會時期。居住在中、南美的印第安人數目較多,有的比較先進,曾創造發達的農業文化,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墨西哥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搖籃,那裏先後出現的奧爾梅克文化、瑪雅文化和阿斯特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卓越的貢獻。奧爾梅克文化屬前古典時期,發生在西元前第1千紀中葉,西元前5世紀衰落。1938—1946年在拉本塔、特雷斯薩波特斯和聖洛倫索的考古發掘說明,奧爾梅克人已經從事簡單的農業,有象形文字、計數法和曆法,能用巨石雕成祭壇、石碑和麵露微笑的人頭像。奧爾梅克巨石頭像
,約西元前800年-600年,高約305釐米,重約30噸,現收藏於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
中美洲神秘莫測的奧爾梅克文化興盛于約公元前800-600年,也稱為拉本塔文化,主要分佈於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奧爾梅克文化中最大的成就在於石雕像和石刻藝術,作品水準很高,一般體積都很大,構思奇特,比例也相當勻稱。最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這些地方並不盛產石頭,當地人製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須從幾十甚至幾百公里外運來,可以想像這項工程的工作量之巨大。
從西元初到10世紀前後,墨西哥進入古典文化時期,出現巨型平頂金字塔和廟宇,有了城市和階級分化,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這時有四個文化中心,即以特奧華坎城(意為“神仙降生地”)為中心的特奧華坎文化,以阿爾萬山為中心的薩波特克文化,墨西哥灣的埃爾·達清文化,瑪雅文化。瑪雅文化是墨西哥古典文化的高峰,它與奧爾梅克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係。武士像巨型石柱雕像,高約4.6米,約西元900年-1200年,現位於墨西哥境內。
墨西哥是美洲古代文明的重要的發源地,從早期的“奧爾梅克文化”到著名的“瑪雅文化”,都有許多重要的美術作品傳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復活節島的巨石雕像》,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約西元600-1680年。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上一個孤立的小島,因考古學家是在1722年的復活節發現它的,故而得名。本地人稱之為“拉帕努伊島”,意思是“石像的故鄉”,它最著名的,也是最令人感到神秘的,是島上那不計其數的巨石雕像。這些雕像都是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約20噸,最高的達9.8米,重達90噸。它們都是直立的無腿,頭部巨大,身體較小,雙臂很小,僅僅是象徵性的。南美的安第斯高原是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又一個發祥地。從西元前第1千紀開始,先後出現查文(秘魯莫納斯河畔一村莊)文化、莫奇卡文化(秘魯北部沿海)、提華納科文化和奇姆文化(秘魯北部沿海)等。提華納科文化遺址在今玻利維亞的的喀喀湖東南21公里處,以巨石建築著稱。有名的太陽門,系由一塊高2.5米、寬4.5米、重百噸的巨石雕成,中央鑿一門洞,上有太陽神像和人體浮雕,工藝精細,堪稱美洲建築史上一絕。據學者研究,這塊巨石從數公里外運來,需要數百人有組織的勞動。印加文化就是在繼承上述諸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場長頸陶瓶西元前11-前6世紀古代美洲裝飾有美洲獅形象的陶壺印加雙耳尖底壇裝飾有雨神形象的彩陶碗浮雕紋陶杯西元10-13世紀古代美洲骨雕品米修特加文化後古典後期西元1200-1500年古代美洲金質儀式用短劍齊穆文化後古典時期西元1300-1400年古代美洲金杯齊穆文化後古典時期西元1300-1400年古代美洲金質神面米修特加文化後古典後期西元14世紀中期黃金駝羊西元15-16世紀古代美洲毛棉織物西元前3世紀古代美洲祭禮服飾哥倫比亞出土古希臘的文明史是從愛琴文明開始的。所謂愛琴文明就是指南希臘和愛琴海島嶼上的文明。在青銅時代,這些地區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產生了奴隸制國家。
由于愛琴文明的發現,使希臘的歷史可以遠溯到更古的時代,成為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之一。愛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城,因此又稱克裏特·邁錫尼文明。從西元前2000年克里特島上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起,到西元前12世紀邁錫尼滅亡止,愛琴海地區的上古國家存在約800年。
第一節愛琴文明中的設計藝術一、建築:荷馬史詩中,記載有傳說中的米諾斯王的故事。米諾斯宮殿—克裏特迷宮一樣,總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採光井克裏特迷宮的圓柱:大約建於西元前1500年-前1200年間。巴黎女郎迷宮遺址發現的壁畫殘片其服飾與巴黎流行式樣相似。克裏特古代建築的特色:平面佈局與結構採取自由的、隨意的、以功能需要為依據的獨特的形式。主要精力集中在生活的舒適和方便上。“給人一種自然擴張而不是有計畫設計的印象”。邁錫尼文明建築繼米諾斯王朝之後,西元前1400年興起的邁錫尼文明也令人吃驚。邁錫尼建築的最大特點是它廣泛使用的拱券和拱頂技術。在邁錫尼和它附近的半島地區,還存在著一種被稱為“邁加隆”的長方形建築。獅子門:邁錫尼的衛城建於群山環繞的高崗上,現在只留下衛城的主要入口——獅子門。建於西元前1350—1300年。門寬3.5米,可供騎兵和戰車通過,門上過梁是塊巨石,重達20噸,中間比兩頭厚,在巨石的門楣上有一個三角形的疊澀券,用以減少門楣的承重力,中間鑲著一塊三角形的石板,上面刻著一對雄獅護柱的浮雕。獅子中間的一根柱子是宮殿的象徵,它像克裏特主宮的柱子一樣是上粗下細。這一對雄獅,俯視著進入城門的人,更突出了城門的壯嚴肅穆。像獅子門這樣的城門在當時是流行的。二、陶器克里特島上有優良的陶土,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所謂“霓虹陶器”。到了米諾斯時代,克裏特出產的陶器成為地中海地區工藝水準最好、受到西亞、埃及和希臘各地宮廷推崇的產品。在米諾斯宮殿遺址中,發現大量精美陶器。主要風格有:維錫尼亞陶器(霓虹陶器)和卡瑪雷斯陶器。卡馬雷斯式陶瓶西元前20-前18世紀克裏特單耳陶瓶克裏特卡馬雷斯式約西元前1200年海景式章魚紋雙耳壺西元前1700年-1450年植物紋鳥嘴陶壺西元前16-前15世紀克裏特持蛇女神:克里特島發現的陶塑彩繪小像,約西元前1500年左右黃金面具:邁錫尼阿特裏烏斯寶庫中發現,約西元前1500年據傳為阿家門農的面具。古代希臘的設計文化歷史表明,克裏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毀滅者——邁錫尼人,是希臘最早的居民之一。後來淪為北方蠻族的奴隸,並逐漸分流為多立克人和愛奧尼亞人,他們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語言,所以稱他們為希臘人。“希臘”一詞意為典雅、優美。三面臨海,北面連接歐洲大陸。境內多天然良港,可以經過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為航海和對外貿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自然環境,內陸多山,土地貧瘠,但是盛產大理石,為雕刻藝術提供了極方便的物質材料。到了西元前12世紀,愛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蠻族入侵的嚴重破壞。但不屈的希臘人在這塊曾經有過豐厚文明的廢墟上重新建立了燦爛的希臘文明,成為歐洲文明的真正始祖。進入奴隸社會的希臘半島,建立了200多個奴隸制城邦國家,每一城邦以城市為中心連同城郊農村組成大小不等的國家,各自為政。其中最強大的是雅典和斯巴達。由於國窮民貧,為了生存和發展,各城邦國家之間不斷發生戰爭,弱肉強食,為了保存自己,掠奪財富,城邦國家實行強國強兵政策,在城邦內部實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參與城邦治理,十分重視民族體格素質的鍛煉,所以管理國家、鍛煉身體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人把強健的身體看成是一切善與美的本原,而把希臘神話視為藝術的精神本源,正如馬克斯所指出的:“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築。希臘藝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莊嚴與靜穆。它的主要標誌是人體美,希臘人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範之作。黃金發飾西元前2500年-前2000年古希臘鬥技紋石杯西元前1550-前1500年古希臘古代希臘的建築設計藝術古代希臘建築可按其文化歷史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1、西元前11-前8世紀為荷馬文化時期2、西元前8-前5世紀為古風文化時期3、西元前5世紀中葉-前4世紀為古典文化時期4、西元前4世紀後期為希臘化時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古典文化時期的“古典建築”,其建築類型除神廟外,還有大量公共活動場所,如,露天劇場、競技場、廣場和敞廊等。希臘盛產色美質堅的雲石,因此建築材料也以石材為主。雅典衛城:由山門、巴底農神廟、勝利神廟、伊克瑞翁神廟等建築構成。建築群佈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衛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巴底農的銅像。高約11米,為著名雕刻家菲底亞斯的作品。巴特農神廟這是雅典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它建於西元前447—432年。設計人為伊克諦諾斯和卡裏克拉特。巴特農神廟坐落在衛城的最高處,從雅典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偉莊嚴的形象。它採用典型的長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採用多利克柱式,東西兩面各為八根列柱,兩側各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塊鼓形大理石壘成。神廟的柱頭、瓦當,整個簷部和雕刻,都施以紅藍為主的濃重色彩,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充滿燦爛奪目的光彩。左:勝利神廟:(西元前427年)其形制屬前後廊端柱式。前後門廊均設4根愛奧尼克柱子。上:伊克瑞翁神廟:西元前421年-前405年,根據地形要求,運用不對稱的構圖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廟一貫對稱的格式由3個小神殿、兩個門廊和一個女像柱廊組成。東面門廊是愛奧尼克柱式,風格輕快。南面為女像柱廊,為一片白色大理石牆襯托。與巴底農神廟形成鮮明對比。伊瑞克提翁神廟
勝利神廟埃皮道羅斯劇場這個巨大露天劇場是希臘古典後期建築藝術的最大成就之一。埃皮道羅斯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沿海的一個城邦。西元前4世紀中期興建了以最崇敬的醫神阿斯枯拉庇烏斯神廟為中心的建築群,其中最著名的是這個露天大劇場。它的設計者是著名雕刻家波裏克裏托斯的兒子小波裏克裏托斯。古希臘劇場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勢,觀眾席逐排升高,呈半圓形,並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區是位於劇場中心一塊圓形平地,後面有化妝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築物。劇場不僅是娛樂場所,也是自由民集會的地方,因此規模巨大。古希臘柱式:是決定古希臘建築形式的柱子格式,主要為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和人像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柱礎、柱身、柱頭)和簷部(額枋、簷壁、簷口)兩大部分組成。古代希臘的陶瓶設計陶器工藝陶器是古代希臘人的生活必須品和外銷商品,獨具實用和審美意義。希臘陶器工藝先後流行三種藝術風格即:“東方風格”、“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東方風格指西元前7世紀至西元前6世紀流行的一種陶藝,由於對東方出口,因此考慮到東方人的審美和實用,主要以動植物裝飾紋樣為主,有時直接採用東方紋樣;其次是增強了裝飾趣味,將動植物加以圖案化。黑繪風格指在紅色或黃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種特殊黑漆描繪人物和裝飾紋樣的陶器。紅繪風格與黑繪風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畫的人物、動物和各種紋樣皆用紅色,而底子則用黑。故又稱紅彩風格。流行於西元前6世紀末到西元前4世紀末。這種風格優越處在於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線條刻劃人物的動態表情,充分發揮線條的表現力。科林斯式單耳陶罐西元前7世紀古希臘幾何紋大陶甕西元前770年古希臘幾何紋高足陶罐西元前750年古希臘《阿甲利斯與阿紮克斯戰後休息》描繪了兩位英雄在圍攻特洛伊城的苦戰中,利用片刻休息時間玩骰子的遊戲場面。阿甲利斯全副武裝,阿紮克斯卻把頭盔和盾牌取下放在身邊。兩人的武器並未離手,可見這只是戰鬥間歇。畫家通過人物的姿態、動作,表現出久經沙場的英雄安詳、堅定的神態,對戰爭勝利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畫家以線造型,曲線很美,裝飾與器形相適應,構圖呈三角形,人物對稱而有變化,造型體現了程式化同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淡紅色畫面與黑色器身的對比,精緻的衣褶與武器細部的適當突出,使這個酒壇與畫都成為傑出的藝術品。紅繪奧諾思瓶古希臘彩繪陶制油瓶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彩繪陶制油瓶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白繪陶杯古希臘古代羅馬的設計羅馬藝術是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馬其頓王朝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希臘大帝國時,在意大利半島臺伯河流域又興起了一個國家,它歷經600年左右的發展終於成為強大的帝國,這就是羅馬大帝國。它於西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臘本土,西元前30年擊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部歸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成為希臘之後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羅馬和希臘都是奴隸制國家,又都是半島國家,但羅馬人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在同自然的鬥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冷靜思考和求實精神,所以務實是羅馬人的風格,不同於“外向型擴張”的希臘人的浪漫主義氣質。這就決定了羅馬人的藝術觀是求實、寫實,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羅馬人也有神話,但卻是沿用希臘的,只不過改個羅馬名而已,如對美與愛之神,希臘人稱阿芙羅狄德,羅馬人稱維納斯。羅馬人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靈魂常降臨家庭享受祭祀,並保佑家庭成員。有地位的貴族家庭中總設置房間保存祖先的遺容。這遺容是從死者面部翻制的蠟模面具,或是根據面具製作的雕像。這種保存祖先遺像的風俗是古羅馬盛行肖像雕塑的社會原因。羅馬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直接根據面具製作肖像雕塑。古羅馬最早的青銅肖像就是運用希臘人和埃特魯裏亞人所創造的青銅翻制技術,根據面鑄成青銅肖像的。這種肖像酷似真人,沒有藝術的創造性,不過它卻奠定了羅馬肖像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的特點。羅馬肖像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頭部表現,希臘人則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所以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力和美感。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徵趨向於個人意志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奧古斯都雕像古代羅馬的建築設計藝術羅馬人最傑出的成就表現在市政工程方面,他們修築了規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橋樑、廣場、公共浴池等設施。在空間構造方面,重視空間層次、形體與組合,並使之達到宏偉與紀念性的目的;結構方面,發展了綜合希臘和伊特魯利亞的梁柱與拱券結合的體系;在建築材料上,除了磚、木、石外,運用火山灰製成天然混凝土(三合土)。古羅馬的建築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1、伊特魯利亞時期(西元前8世紀-前2世紀):伊特魯利亞曾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2、羅馬共和國盛期(西元前2世紀-前30年)公路、橋樑、城市街道、輸水道以及後來的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受希臘影響較大。3、羅馬帝國時期(西元前30年-公園476年)凱旋門、記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廣場、神廟以及豪華宏大的劇場、浴場等。羅馬人的高架水渠古羅馬柱式:A、塔司幹柱式B、羅馬多力克柱式C、羅馬愛奧尼克柱式D、羅馬科林斯柱式E、組合柱式古羅馬的牆與券的施工古羅馬拱頂與券柱式。古羅馬萬神廟:圓形正殿部分建於120-124年古羅馬萬神廟內景:直徑與高度均為43.43米,上覆穹隆,穹隆底部厚度與牆體相同,為6.2米,向上則漸薄,至中央處開設有一直徑為8023米的園洞,供採光之用。結構為混凝土澆築,為了減輕自重,厚牆上開有壁龕,龕上有暗券承重,龕內放神像。古羅馬卡拉卡拉浴場復原模型:西元211-217年上:溫水浴大廳復原圖下:總平面圖冷水浴池提圖斯凱旋門提圖斯凱旋門提圖斯是帝國時期弗拉維王朝第二代皇帝。為了紀念他即位前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始建於81年。這座凱旋門主面的臺基與女兒牆都較高,給人以穩定、莊嚴威武雄壯之感。建築物用混凝土澆築,大理石貼面,簷壁上雕刻著凱旋時向神靈獻祭的行列。提圖斯凱旋門上有一塊浮雕,表現提圖斯的軍隊正抬著從耶魯撒冷神廟裏繳獲的重要戰利品——黃金聖案、燭臺和銀喇叭,興高采烈地走在象徵著羅馬的凱旋門前。浮雕佈局和造型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由於著意表現人物的動勢,浮雕中的人物雖不多,卻給人以氣勢宏偉之感君士坦丁凱旋門:西元312年鬥獸場:始建於72年弗拉維王朝到82年提圖斯時代才完成。這是帝國征服了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鬥獸場呈橢圓形,長軸為188米,短軸156米;中央區為86∶54。周長527米,高57米,占地2萬平方米,可容8萬觀眾。立面分為4層,自下而上分別採用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馬采魯斯劇場復原模型:建於西元前44年-西元前13年圖拉真紀念柱在羅馬的紀念性建築中,除凱旋門外還有紀功柱。至今在羅馬城裏仍保留羅馬時代遺存的圖拉真紀功柱和奧利略紀功柱。兩柱柱身都飾滿浮雕,以圖拉真柱為傑出。圖拉真柱,總高度為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塊構成,聳立在方形的基座上。周圍纏滿由22個圈組成的螺旋形浮雕帶,浮雕總長為200米左右。出現在浮雕上的人物多達2500個。浮雕飾帶表現圖拉真率領羅馬人向達奇人的進軍。圓柱直徑3米,以陶立安式柱頭結頂,柱頂安放圖拉真雕像,柱礎為愛奧尼亞式,礎下埋藏著圖拉真夫婦的骨灰。整個雕刻是一部形象的戰爭史,是世界上最長的戰史立體畫卷。浮雕在刻畫人物的容貌、民族特點、服飾等方面具有豐富的歷史真實性。龐貝銀婚府邸內景:西元前2世紀龐貝壁畫龐貝壁畫龐貝壁畫武士頭盔:西元5世紀的青銅頭盔三足燭臺:青銅,高44釐米波托拉頓之壺:西元1世紀玻璃浮雕貼於深藍色的玻璃器壁上青銅鏡伊達魯利亞地區古羅馬黃金胸飾伊達魯利亞地區古羅馬凱爾特銅鏡西元前1世紀羅馬時期馬其頓德維尼出土的青銅巨爵人像紋銀鏡西元1世紀古羅馬銀器古羅馬羅馬騎兵的青銅頭盔西元1世紀古羅馬雙耳玻璃壺西元1世紀古羅馬參考書目:《設計史》朱銘荊雷著山東美術出版社《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工業設計史》何人可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從19世紀中葉年到1919年,即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是由手工藝設計到現代工業設計的過渡時期,它的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設計領域中醞釀、探索、根本變革的艱難複雜的歷程,體現了技術和經濟因素對於設計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制約條件的影響。18世紀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力的基本條件,也改變了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面貌,從而使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圍繞著機器和機器生產,圍繞著市場的新時代,我們稱之為現代設計。第一節概述
現代設計產生的社會背景歐洲直到18世紀為止,還是處在農業經濟時代,處在封建時代。這種貴族中心的文化與政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設計為貴族所享用,而不是為民眾所擁有。明顯的階級特徵,矯飾的繁瑣裝飾,巴洛克風格、洛可哥風格交替的過程,卻在18世紀末社會日益產生的兩極分化和咄咄逼人的工業化進程中感到了新時代的來臨。能源和動力一直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支點,18世紀以前,人們主要依靠大自然賜給的能源作用生產的動力,如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等,生產的發展十分緩慢。自從吉米·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後,一個新的動力出現了——機器,它除了為礦井抽水之外,還被發明家史蒂文森用來製成火車頭,把運輸的速度和負載量提高了上千倍,又曾經被富爾頓安裝在船上,使水上運輸的速度大增,紡織業、冶煉業、機械製造業都大量採用蒸汽機為動力,世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機器生產與設計的技術環境瓦特發明的蒸汽機1769年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紡紗機1769年,以畜力河水力為動力的紡紗機。1、設計和製造的分工手工業時期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設計者,又是製造者,有時還是銷售者。18世紀,建築師從“建築公會”中分離出來,使建築設計成為高水準的專業智力勞動,帶動了建築風格的日新月異。設計從製造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使擔任製造角色的體力勞動者——工人,變成設計師用以體現自己意圖的工具,與機器的性質近乎相同,工人的勞動失去了古代工匠所具有的樂趣。2、標準化和一體化產品的出現通過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完全一個模樣,沒有古代工匠們個人風格和技巧存在的餘地,產品的藝術風格亦無人關心,這時,評價設計優劣的唯一標準是利益,是如何省工、省料、省錢,沒有人關心產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3、新的能源、動力也帶來新材料的運用傳統的木、鐵,被各種優質鋼和輕金屬所代替,建築業也把磚石置於一旁,開始了鋼筋水泥構架的時代。總之,機器生產的普及為設計帶來的技術環境是:人們有可能利用比手工業時期更為強有力的動力和機械來達到自己的設計目的,因而也產生了更大的自由。機器生產使產品的增長速度突飛猛進,作為銷售管道的市場,商品比以前大為豐富。封閉的,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自然經濟消亡,市場經濟成長起來,自由競爭使城市商業出現了畸形的發展和繁榮,從而導致了要求全面提高競爭力的新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體系的出現。1、設計的目標在於市場產品如果不能給工廠主帶來利益,生產就會停止。設計者在從事設計的時候,除了從技術角度思考之外,還要充分考慮經濟因素。二、市場競爭與設計的經濟環境2、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工業化的發展,使工廠林立的大城市接踵而來,工人成為城市的居民,並且是廉價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商品經濟成為城市的主要經濟形態,商品流通的環節暢通無阻,設計者和工廠主、經銷人不論在其他環節上存在多少矛盾,但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消費者。3、設計的商品化商品經濟使一切變成商品,智慧和技術也不例外。由此,設計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出現了,在生產過程中,它的作用也更加明確,更加廣泛。如果從文化環境來考查現代設計,首先是藝術上的反傳統精神在設計上也反映出來,人們力求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看待生活和和生活用品,鄙視羅可哥(Rococo)等風格的繁縟、矯飾,功能比藝術更為重要。另外,非寫實藝術的成長,也對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啟發,工業產品的幾何化抽象形態在現代藝術中已進入美的範疇。萌動的國際化風格要求,這時也顯現出來,使民族傳統和地區特色逐漸淡化,世界以追求標準化的面貌表現出“國際風格”。1886年奔茨車的形式第二節水晶宮-1851年國際博覽會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在1851年,由維多利來女王和他的丈夫阿爾伯特公爵發起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工業產品博覽會。會上展出了各種工業產品(包括傳統手工業產品)一萬餘件,會場便是著名的“水晶宮”。當時由於時間關係,博覽會的主辦者被迫接受了來自皇家園藝總監約瑟夫·派克斯頓(JosephPaxton,1801-1865)的救急方案——由鋼鐵骨架和平板玻璃組裝而成的花房式大廳。帕克斯頓擅長用鋼鐵和玻璃來建造溫室。他採用裝配溫室的方法建成了“水晶宮”玻璃鐵架結構的龐大外殼。“水晶宮”總面積為60萬平方英尺;建築物總長度達到563m(1851ft),用以象徵1851年建造;寬度為124.4m,共有5跨,以2.44m為一單位(因為當時玻璃長度為1.22m,用此尺寸作為模數)。其外形為一簡單的階梯形長方體,並有一個垂直的拱頂,各面只顯出鐵架與玻璃,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在整座建築中,只用了鐵、木、玻璃三種材料,施工從1850年8月開始,到1851年5月1日結束,總共花了不到9個月時間便全部裝配完畢。1936年毀於大火。1851年英國國際博覽會會場這個建築較之以往的建築有以下不同:材料方面,傳統的土、木、磚、石被全新的鋼鐵和玻璃所代替,施工時,經過嚴密計算加工出來的標準構件,運至現場用螺釘和鉚合的辦法進行組裝,使它擁有了超過60萬平方英尺的總面積。它與其說是“建築”,毋寧說是一架供展覽用的“機器”,雖然當時人們對它的出現毀譽參半,但是,不到半個世紀現代建築的發展卻充分證明了它的前瞻性和劃時代意義。展品中存在著兩種絕然不同的形態,一方面,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操作的新產品,新工藝,由於沒有相應的美的形態和裝潢,而顯得粗陋簡單,另一方面,各國的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卻以精巧的手藝和昂貴的材料體現出藝術的魅力。對於這種現象,有三個人的評論影響最為巨大。約翰·拉斯金,作為文藝評論家和作家,他對展品及水晶宮的看法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藝術與技術的分離,因此,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並從自然中尋找設計的靈感和源泉,反對使用新材料、新技術,要求忠實於傳統的自然材料的特點,反映材料的真實感。同時,他還強調設計應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的設計。總之,拉斯金的觀點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反對機器生產的主要論點,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必要性和為大眾服務的社會要求。德國建築學家哥德弗萊德·謝姆別爾也參觀了博覽會。會後,撰寫了《科學·工藝·美術》和《工藝與工業美術的式樣》兩本書,書中闡明了他對機器生產的反對觀點,提倡美術與技術結合的“設計美術”,並第一次提出了“工業設計”這一專有名詞。第三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將理論與實踐加以結合的評論者,以威廉·莫裏斯(WilliamMorris,1834-1896)最為著名。莫裏科17歲時參觀了博覽會,對展品的反感影響到他以後的設計活動和設計思想。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族,受過高等教育,在以設計哥特式風格聞名的斯特裏德建築設計事務所從事過建築設計,後來加入拉斐爾前派的行列,準備從事繪畫。由於建立畫室和以後的新婚居室,使他又一次改變了想法轉而從事起建築及產品設計來。拉菲爾前派繪畫1859年,他與菲利普·韋珀(PhillipWebb,1831-1915)合作設計建造了“紅屋”,內部的傢俱、壁毯、地毯、窗簾織物等,均由莫裏斯自己設計。它們實用、合理的結構,以及追求自然的裝飾體現了濃郁的田園特色和鄉村別墅的風格。從此,他開設了十幾個工廠並於1861年成立了獨立的設計事務所,把包括建築、傢俱、燈具、室內織物、器皿、園林、雕塑等等構成居住環境的所有專案納入業務之中,並以典雅的色調,精美自然的圖案備受青睞。紅屋設計:菲裏普.韋伯1859年紅屋內的紅木桌子和地毯莫裏斯設計鑲嵌花磚圖案1876年刺繡掛毯莫裏斯設計1877年刺繡圖案莫裏斯設計1889年扶手椅莫裏斯公司生產1865年扶手椅莫裏斯公司生產1890年簡化了的18世紀椅子造型椅子莫裏斯公司生產1910年
莫裏斯的理論與實踐在英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和建築師紛紛效仿,進行設計的革新,從而在1880—1910年間形成了一個設計革命的高潮,這就是所謂的“工藝美術運動”。這個運動以英國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歐美國家,並對後世的現代設計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工藝美術運動產生於所謂的“良心危機”,藝術家們對於不負責任地粗製濫造的產品以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感到痛心疾首,並力圖為產品及生產者建立或者恢復標準。在設計上,工藝美術運動從手工藝品的“忠實於材料”、“合適於目的性”等價值中獲取靈感,並把源於自然的簡潔和忠實的裝飾作為其活動的基礎。工藝美術運動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多種風格並存,從本質上來說,它是通過藝術和設計來改造社會,並建立起以手工藝為主導的生產模式的試驗。
工藝美術運動範圍十分廣泛,它包括了一批類似莫裏斯商行的設計行會組織,並成為工藝美術運動的活動中心。行會原本是中世紀手工藝人的行業組織,莫裏斯及其追隨者借用行會這種組織形式,以反抗工業化的商業組織。最有影響的設計行會有:1882年由馬克穆多(ArthurMackmurdo,1851—1942)組建的“世紀行會”和1888年由阿什比(CharlesR.Ashbee,1863—1942)組建的“手工藝行會”等。值的一提的是,1885年由一批技師、藝術家組成了英國工藝美術展覽協會,並從此開始定期舉辦國際展覽會,因而吸引了大批外國藝術家、建築師到英國參觀,這對於傳播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人物大都受過建築師的訓練,但他們以莫裏斯為楷模,轉向了室內、傢俱、染織和小裝飾品設計。馬克穆多本人是建築師出身,他的“世紀行會”集合了一批設計師、裝飾匠人和雕塑家,其目的是為了打破藝術與手工藝之間的界線,工藝美術運動的名稱“ArtsandCrafts”的意義即在於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為了拯救設計於商業化的淵藪,“必須將各行各業的手工藝人納入藝術家的殿堂”。
書籍扉頁設計馬克穆多1883年椅子馬克穆多1882-1883年阿什比的命運是整個工藝美術運動命運的一個縮影。他是一位有天分和創造性的銀匠,主要設計金屬器皿。這些器皿一般用榔頭鍛打成形,並飾以寶石,能反映出手工藝金屬製品的共同特點。在他的設計中,採用了各種纖細、起伏的線條,被認為是新藝術的先聲。
阿什比的“手工藝行會”最早被設在倫敦東區,在鬧市還有零售部。1902年他為了解決“良心危機”問題,決意將行會遷至農村以逃避現代工業城市的喧囂,並按中世紀模式建立了一個社區,在那裏不僅生產珠寶、金屬器皿等手工藝品,而且完全實現了莫裏斯早期所描繪的理想化社會生活方式。正如阿什比所說:“當一群人學會在工廠中共同工作、互相尊重、互相切磋、瞭解彼此的不足,他們的合作就會是創造性的。”這場試驗比其他設計行會在追求中世紀精神方面都要激進,影響很大。但阿什比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中世紀所有關鍵性的創造和發展均發生於城市。由於行會遠離城市也就切斷了它與市場的聯繫,並且手工藝也難於與大工業競爭,這次試驗終於在1908年以失敗而告終。銀碗阿什比1893年帶長柄的銀碗阿什比1901年
沃賽(CharlesF.A.Voysey,1857—1941)雖不屬於任何設計行會,但他卻是工藝美術運動的中心人物,在19世紀最後20年間,他的設計很有影響。沃賽受過建築師的訓練,喜愛牆紙及染織設計,與莫裏斯、馬克穆多等人交往甚密。沃賽的平面設計偏愛卷草線條的自然圖案,以至人們常常將他與後來的新藝術運動聯繫起來,儘管他本人並不喜歡新藝術,並否認與其有任何聯繫。沃賽的傢俱設計多選用典型的工藝美術運動材料——英國橡木,而不是諸如桃花芯木一類珍貴的傳統材料。他的作品造型簡練、結實大方並略帶哥特式意味。從1893年起,他花了大量精力出版《工作室》雜誌。這份雜誌成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喉舌,許多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語言都出自沃賽的創造,如心形、鬱金香形圖案,都可以在他的橡木傢俱和銅製品中找到。沃賽的作品不但繼承了拉斯金、莫裏斯提倡美術與技術結合,以及向哥特式和自然學習的精神,並使之更簡潔、大方,成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的範例。
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隨著展覽與雜誌的介紹,很快傳到海外,並首先在美國得到反響。因此,美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在時間上大體與英國平行。儘管美國長期受法國學院派的影響,但仍有許多重要的英派設計師。一些工藝美術運動的著名人物如阿什比等先後訪問過美國,有的還為美國進行了設計,他們向美國設計師傳播了拉斯金和莫裏斯的思想。在英國的影響下,美國在19世紀末成立了許多工藝美術協會,如1897年成立的波士頓工藝美術協會等。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傑出代表是斯蒂克利(GustarStickley)。斯蒂克利受到沃賽作品的啟發,於1898年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公司,並著手設計製作傢俱,還出版了較有影響的雜誌《手工藝人》。他的設計基於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但採用了有力的直線,使傢俱更為簡樸實用,是美國實用主義與英國設計運動思想結合的產物。
工藝美術運動對於設計改革的貢獻是重要的,1、它首先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美術家從事設計,反對“純藝術”。2、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強調“師承自然”、忠實於材料和適應使用目的,從而創造出了一些樸素而適用的作品。3、但工藝美術運動也有其先天的局限,它將手工藝推向了工業化的對立面,這無疑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國設計走了彎路。英國是最早工業化和最早意識到設計重要性的國家,但卻未能最先建立起現代工業設計體系,原因正在於此。工藝美術運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運動,因為威廉
莫裏斯所推崇的是復興手工藝,反對大工業生產,雖然威廉
莫裏斯也看到了機器生產的發展趨勢,在他後期的演說中承認我們應該嘗試成為“機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一項工具”。他一生致力的工藝美術運動卻是反對工業文明的。但他提出的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所創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對於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及“美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理念正是現代設計思想的精神內涵,後來的包豪斯和現代設計運動就是秉承這一思想而發展的。新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ArtNouveau)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併發展的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潛在動機是與雜亂的折衷主義和過分追求真實的自然主義的決裂。新藝術運動主張今天的藝術應立足於現實,拋棄舊有風格的元素,創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現代感的新風格。同時,在師從自然上,又提出了應該去尋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質根源,發掘決定植物、動物生長、發展的內在過程。新藝術最為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強的線條,充滿了內在的活力,體現出蘊含於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無休無止的創造過程。
促成新藝術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會的因素。自普法戰爭之後,歐洲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政治和經濟形勢穩定。不少新近獨立或統一的國家力圖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並打入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這就需要一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上,所謂“整體藝術”的哲學思想在藝術家中甚為流行,他們致力於將視覺藝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平面設計及手工藝等與自然形式融為一體。在技術上,設計師對於探索鑄鐵等新的結構材料有很高的熱情。對於藝術家自身而言,新藝術正反映了他們對於歷史主義的厭惡和新世紀需要一種新風格與之為伍的心態。新藝術的出現經過了很長的醞釀階段,許多著名的設計史家都認為英國文化為新藝術運動鋪平了道路,儘管由於其後的種種原因,英國本身並不是這種風格走向成熟的國度。新藝術運動十分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應精心設計,以獲得和諧一致的總體藝術效果。新藝術反對任何藝術和設計領域內的劃分和等級差別,認為不存在大藝術與小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申報金融課題的申請書
- 健身房承包合同協議書
- 主播與直播平臺合作協議
- 個人借款質押合同協議書范例
- 健康課題申報書
- 強化微生物檢驗培訓的策略試題及答案
- 水務項目的財務風險控制計劃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備考心態調整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師核心技能題及答案
- 證券交易行為與市場反應的試題及答案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A卷(含答案)
- 店長勞務合同協議
- 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5年版)解讀
- 肺癌化療護理查房
- JJG 693-2011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器
- 廉潔合作承諾書(簡單版)
- GB/T 35347-2017機動車安全技術檢測站
- 人工智能發展史課件
- 醫院定量檢驗性能驗證實驗方案設計
- 《組織行為學》題庫(含答案)
- 重醫大小兒外科學教案11先天性腸閉鎖、腸狹窄及腸旋轉不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