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醫用織物洗滌清潔消毒規定 2一、醫用織物消毒規定 3二、洗滌(消毒)布局要求及環境消毒 3三、洗滌設備及用品要求與消毒 4四、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流程 5五、清潔醫用織物洗滌(消毒)衛生質量要求 9六、醫用織物洗滌質量控質規定 10第二節布草洗滌流程的感染控制制度 11一、收集與暫存 13二、清洗與消毒 14三、清潔織物管理制度 15四、洗衣房管理制度 15五、人員管理制度 16第三節清潔消毒工作制度 17一、環境與布局流程 17二、分類收集 17三、洗滌消毒 18四、環境的消毒與殺蟲 19五、運送 19六、儲存 20七、質量管理 20八、醫用織物的定期更換 20九、洗衣房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 21十、資料管理與保存要求 21第四節消毒服務工作流程 22一、消毒服務注意事項 22二、消毒服務流程圖 23第五節洗滌環境消毒服務 24一、配備必要衛生消毒設施 24二、洗滌區合理布局 24三、加強通風換氣 25四、做好清潔與消毒 26五、整治廠區環境衛生 26第六節布草消毒方式 28一、氯消毒 28二、臭氧消毒 30三、二氧化氯消毒 31第七節醫用織物消毒要求 35一、原則 35二、洗滌(消毒)過程 35三、預洗 36四、主洗 37五、臟污醫用織物 38六、感染性醫用織物 38七、烘干與整理過程 39第一節醫用織物洗滌清潔消毒規定一、醫用織物消毒規定1.使用后的醫用織物按規定時間及時運走,避免影響正常診療工作。2.使用后的臟污醫用織物與洗滌后的清潔醫用織物應有專用運輸車輛/工具和容器,不宜交叉混用,采取封閉方式運送;運送臟污醫用織物與洗滌后清潔醫用織物的專用車輛/工具和容器應有獨立固定的存放區域,并有明顯標識,專用車輛/工具和容器應定期清洗消毒;運送感染性醫用織物后的運輸工具應一用一清洗消毒。二、洗滌(消毒)布局要求及環境消毒1.布局要求(1)應遠離垃圾處理站或有明顯的污染場所,附近無有害氣體、煙霧、灰塵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周圍環境無蚊蠅等害蟲孳生地;工作區內門窗應安裝紗網,明地溝應加蓋或加裝金屬網,防蚊、蠅、鼠等有害生物。(2)有臟污醫用織物接收通道和運送清潔醫用織物的通道,通道間不應有交叉。(3)工作區域設置污染區和清潔區,兩區之間應有完全物理隔離屏障,其中在清潔區內可設置部分隔離屏障。(4)污染區應設醫用織物接收/分揀間、洗滌/消毒間、污車存放間和更衣(緩沖)間等;清潔區應設烘干間、熨燙間、修補/折疊間、儲存/發放間、潔車存放間、更衣(緩沖)間及質檢室等。(5)工作區內應保持良好空氣流通,至少應在收集分揀和清潔醫用織物儲存區域安裝空氣消毒設施。(6)污染區和清潔區宜分別設置潔具間。2.環境的消毒(1)每天工作結束后應對污染區的地面與臺面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拖洗/擦拭,清潔區的地面、臺面、墻面應隨時保潔,消毒方法參照WS/T367執行。(2)污染區可根據工作需要每天空氣消毒1~2次,每次30min。(3)工作區域的物體表面和地面有明顯血液、體液或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進行清潔和消毒(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等擦拭或噴霧消毒)。(4)對于有明確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相關環境空氣和物體表面應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應選用有效消毒劑進行擦拭或噴霧、熏蒸消毒。(5)工作人員手、物體表面、空氣衛生質量應每半年抽檢1次,符合GB15982《醫院消毒衛生標準》Ⅲ類環境規定。三、洗滌設備及用品要求與消毒1.洗滌設備及用品要求(1)醫用織物相關專用洗滌、消毒、烘干、熨燙等用品與設備應滿足工作需要。(2)洗滌和烘干設備應選用經國家檢測合格、有加熱功能的專用洗滌和烘干設備。(3)洗滌劑、消毒劑及消毒器械應合法、有效,禁止使用非正規廠家生產的洗滌消毒產品,洗滌所用的洗滌消毒產品須在后勤科備案。2.洗滌設備消毒(1)感染性醫用織物要求專機洗滌,每次投放洗滌設備后,應立即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對其設備艙口門及附近區域進行擦拭消毒。(2)洗滌感染性醫用織物,要求水溫必須提高到80℃≥10min或A0值≥600,并使洗滌設備內的所有表面均能與高溫液體接觸。四、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流程1.對使用后醫用織物實施收集、分揀、洗滌(消毒)、整理、儲存時,應遵循由污到潔的工作流程,順行通過,不應逆流。2.洗滌(消毒)過程(1)洗滌周期與消毒過程的選擇①采用預洗、主洗、漂洗、中和等四個步驟對醫用織物進行洗滌。②對需實施消毒預處理的醫用織物宜選擇在預洗環節完成,或在其之前選擇物理/化學消毒方法進行預處理。③對耐熱的感染性醫用織物,應首選熱洗滌消毒方法,并根據需要設定適宜的溫度和時間。(2)裝載量:醫用織物洗滌時的裝載量不應超過洗滌設備最大洗滌量的90%,即每100kg洗滌設備的洗滌量不超過90kg醫用織物。(3)預洗①用溫度不超過40℃的水進行預洗;可根據沖洗污垢需要加入適量的洗滌劑。②臟污醫用織物的預洗:應采用低溫、高水位方式,一般洗滌時間為3min~5min。③感染性醫用織物的預洗與消毒A.對不耐熱感染性醫用織物宜選擇在預洗環節同時作消毒處理,或在其之前選擇物理/化學消毒方法進行消毒(滅菌)預處理。B.應根據感染性醫用織物使用對象和污漬性質、程度不同,參照相關規定選擇適宜的消毒(滅菌)方法進行處理。對于被細菌繁殖體污染的感染性醫用織物,可使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洗滌消毒應不少于10min;也可選用煮沸消毒(100℃,≥15min)和蒸汽消毒(100℃,15min~30min)等物理方法。對已明確被氣性壞疽、經血傳播病原體、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或分枝桿菌、細菌芽孢引起的其他傳染病污染的感染性醫用織物,可使用2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洗滌消毒應不少于30min。需滅菌的應按WS/T367要求,首選壓力蒸汽滅菌后再進行預洗。被朊病毒污染的需重復使用的感染性醫用織物,采用1mol/L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消毒,至少作用60min,并確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觸到消毒劑或壓力蒸汽滅菌(134℃~138℃,18min,或132℃,30min,或121℃,60min)后再清洗。C.可重復使用醫用布巾、地巾(包括可拆卸拖把布/拖把頭),要求專機洗滌,宜選擇先消毒再進行清洗的方式。消毒方法參照WS/T367規定,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消毒浸泡30min后再清洗。(4)主洗:可分為熱洗滌和冷洗滌兩種洗滌方法。①熱洗滌方法:應采用高溫(70℃~90℃)、低水位方式,一般洗滌時間為8min~20min。對耐熱的醫用織物首選該洗滌方法。消毒溫度75℃,時間≥30min或消毒溫度80℃,時間≥10min;洗滌時間可在消毒時間基礎上,根據醫用織物的臟污程度作適當的延長。②冷洗滌方法:對不耐熱的醫用織物如受熱易變形的特殊醫用織物(化纖、羊毛類醫用織物),應選用水溫40℃~60℃、低水位的冷洗滌方法處理。3.洗滌、消毒原則與方法(1)臟污醫用織物①根據醫用織物使用對象和污漬性質、程度不同,應分機或分批進行洗滌(消毒)。②患者與醫務人員使用后的醫用織物應分機洗滌(消毒)。③產嬰區、新生兒室等嬰幼兒使用后的醫用織物應專機洗滌(消毒),不應與其他成人患者用后的醫用織物混洗。④手術室專用的醫用織物(如手術衣、手術鋪單等)宜單獨洗滌。⑤布巾、地巾宜按照感染性醫用織物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再清洗的原則進行單獨清洗、消毒。⑥宜選擇熱洗滌方法,若選擇熱洗滌方法的可在其之前不作消毒預處理。⑦專機洗滌設備應有相應標識。(2)感染性醫用織物①按臟污醫用織物②應遵循先消毒后洗滌的原則,或選擇洗滌與消毒同時進行的方式。③不應手工洗滌。④宜采用專機洗滌、消毒,首選熱洗滌方法。⑤盛裝感染性醫用織物的水溶性一次性醫療布草包裝袋不應開包,應在密閉狀態下直接投入洗滌設備中。⑥對不耐熱的感染性醫用織物宜在預洗環節同時進行消毒預處理,或在其之前選擇物理/化學消毒方法進行消毒預處理。⑦被朊病毒污染以及氣性壞疽、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污染或其他傳染病有明確規定的感染性醫用織物,若需重復使用的應先作消毒或滅菌處理后再進行洗滌。4.烘干與整理過程(1)醫用織物洗滌后宜按醫用織物種類選擇進行熨燙或烘干,烘干溫度應不低于60℃。(2)洗滌后清潔醫用織物整理主要包括熨燙、修補、折疊過程,其過程應嚴防洗滌后清潔醫用織物的二次污染。為避免醫用織物損傷和過度縮水,清潔醫用織物熨燙時的平燙機底面溫度不宜超過180℃。(3)烘干及其整理過程中應進行質量控制,如烘干前應檢查洗滌后的清潔醫用織物是否干凈,發現仍有污漬的醫用織物需重新進行洗滌等。五、清潔醫用織物洗滌(消毒)衛生質量要求1.指標要求(1)洗滌后的醫用織物外觀整潔,干燥,無污漬,無異味,無異物,無破損,無串色。(2)具有縫補價值的布類,使用合適的縫布、縫針、縫線、鈕扣及縫補方式給予縫補,縫補后的布類實用、美觀、保持原用途。(3)按布類不同的折疊方法進行折疊,折疊后按型號分類捆扎或打包放置(衣褲類、被套、大單類、中單類10件/捆;枕頭套類、布巾類20件/捆)(4)產科、婦科、新生兒科獨立包裝。(5)清潔醫用織物表面的pH值應達到6.5~7.5。(6)洗滌、消毒后的醫用織物微生物指標應符合檢測要求。2.檢測要求(1)清潔醫用織物洗滌質量的感觀指標應每批次進行檢查。(2)pH值指標應根據工作需要進行測定。(3)微生物指標每年抽檢應不少于2次。六、醫用織物洗滌質量控質規定1.多部門定期對科室進行督查,發現科室對使用后醫用織物未按醫用織物儲存、收集規定執行;送洗、接收醫用織物未與公司工人清點核對數量;送洗工作服前,未將工作服之外的物件清理干凈,造成醫用織物污染或損壞的,反饋到護理部及相關部門進行質控。2.任何部門將醫用織物丟失或作他用(非臨床診療使用)后造成醫用織物臟、破損等由當事人、當事部門負責領取新的賠付。3.醫院主管部門每月,多部門定期對公司的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等服務質量進行考核。每月至少抽查清潔醫用織物100床(件);特殊情況根據某時段反映突出的問題重點抽查,直到問題得到徹底整改為止。所有抽查分累加,計15入當月洗滌質量控制考核,付費時扣除。4.定期對公司的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等服務進行滿意度調查,主管部門、護理部、各病區、各部門的醫、技、護人員、住院患者對醫用織物洗滌、收送服務質量滿意度≥90%。第二節布草洗滌流程的感染控制制度1.醫院洗滌流程洗衣房的工作現場應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其中包括送風、過濾、交換、排氣及污染區的空調設備。2.醫院清潔流程處理、存放污染和清潔的衣物必須明顯分開;分類區和清洗區應視為污染區;烘干區和壓燙區、折疊區、庫房為清潔區。收集、清點污衣時應在制定地點進行,污染衣物分類應在單獨房間進行。3.洗衣中心工作人員需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及鞋,下班前應洗手、淋浴、更衣。進餐不得在工作區內,盡量避免在污染區和清潔區互相穿梭。非洗衣中心人員,未經許可不可進入工作區。4.分類區的工作人員應穿戴隔離衣、口罩、帽子、手套。分類時避免抖動衣物、被單,應先將受排泄物污染的衣物、被單等分類出來。接觸污染衣物的手應用肥皂洗3遍,再用流動水沖洗干凈。5.醫院消毒流程認真執行清洗規則,一般患者的衣物必須加溫清潔,溫度在70℃以上,持續時間30min以上。成人、兒童、嬰兒、手術室、產房、傳染病室的衣物應該分類、分批清洗。6.被膿血污染、傳染病患者的衣物、被單等應先由所在科室用干凈被單包裹,并注明內有何物、數量,送環氧乙烷室消毒,也可先將衣物、被單浸泡在1000mg/L含氯消毒液60min后取出送洗衣中心。7.醫院拖把消毒流程、傳染病患者的棉被、被褥、枕芯、棉大衣等在消毒房做終末處理,如臭氧消毒、過氧乙酸熏蒸等初步處理后,再送環氧乙烷室消毒后方可應用。8.收回的所有敷料應先放入洗衣機內沖洗3遍,然后再加入漂白粉、洗衣粉加溫、清洗,溫度在70℃以上,持續時間40min以上。9.消毒清洗后的被服單獨管理、發放。10.洗衣房對使用過的污衣袋,隨贓物消毒洗滌。污染或清潔推車在接衣后及送衣前均用清水或洗滌劑擦拭1次,接送傳染病房、明顯污染被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過氧乙酸擦拭。11.洗衣房污染區上班時應開窗,保持良好通風,下班將污染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拖地1次;清潔區上班時開窗通風1次,每日對門、窗、椅、地面用清水進行擦拭,下班時關門窗,地面清水拖1次。每周大掃除1次。第三節醫院布草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收集與暫存1.污染的醫護人員工作服及值班被服、新后兒及嬰兒的衣被、普通病人前衣被及窗簾等(以下統稱為織物)必須分開收集、清點,打包后方可在院內運送。2.收集人員應在臨床科室的污物間內清點、收集、包裝污染織物,嚴禁在病房及走廊進行逐件清點與清理。應盡量減少對污染織物的拉抖動行為,以防止織物上病微生物身周圍環境擴散。3.包裝污染織物的袋子,應采用不宜滲漏液體、便于清洗的可反復使用的材質制作。嚴禁采用污染的床單等污染物來包裹。4.包裝袋外層應有醒目的污染織物專用的字樣,如污醫護人員織物、污新生兒嬰兒織物。5.對具有傳染病(HIV陽性、乙肝、丙肝、梅毒、結核等)的患者污染織物,及有明顯血、膿、便等污染的織物,臨床科室應用黃色醫療布草袋雙重包裝、密封,外層應有醒目的標識,如傳染病人織物、血污染織物,提醒收集人員作特殊處理。6.收集的污織物如需暫存時,應以打包形式存放,嚴禁與任何清潔物品存放在同一區域內。二、清洗與消毒1.一般織物(指無明顯污染及無傳染性的織物)的洗滌消毒:將織物收集袋打開,棉質織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滌劑在洗衣機內洗30分鐘,再用清水漂洗。2.傳染病人織物的洗滌消毒:必須先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加蓋浸泡消毒1小時。再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溶液洗滌30~60分鐘,然后用清水漂凈。3.傳染性織物(有明顯血、膿、便等污染的織物,被視為傳染性的織物)的洗滌消毒:先用冷洗滌液或1%~2%冷堿水將血、膿、便等有機物洗凈,再按傳染病人織物的洗滌消毒方法進行處理。4.洗衣池、洗衣機洗衣后,特別是洗可能有傳染性的織物后,應用90°C以上的熱水或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三、清潔織物管理制度1.經清洗與消毒的織物應進行晾(烘)干、熨燙、折疊、儲存。2.對醫護人員和病人的織物:一般污染和有傳染性的織物清洗消毒后應分區或分批晾(烘)干、熨燙、折疊和儲存,不宜混雜。新生兒、嬰兒織物應有專用烘干、熨燙、折疊、儲存織物處,不可與其他織物混淆。3.清潔織物存放間應采用貨架存放。存放間內嚴禁堆放污物以及無關的雜物;嚴禁人員在室內休息與飲食;織物發放執行先進先出的原則。四、洗衣房管理制度1.布局合理,潔污分開區域分為污染區:污染衣物清點區域、消毒浸泡初洗區域;半污染區:洗衣間;清潔區:潔凈衣物清點、存放、領取區域。物流路線由污到潔,不得逆行。設有專用洗手水池,并配備手衛生用品。2.病人織物和醫護人員織物必須分機洗滌。新生兒與嬰兒織物應單獨洗滌,不可與其他織物混洗。傳染病人織物及傳染性織物應專機專用。3.清潔織物的運輸應采用清潔的包裝袋(布、容器)進行屏障保護;用于運送清潔織物的推車、車輛應保證其清潔、干燥方可用于轉動。潔、污織物專車轉運,用后清潔,分區放置。收集過傳染病人織物或有明顯血、膿、便等污染的織物后的推車,應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探試消毒。4.保持洗衣房各區域整潔與干燥。每日對清潔區用清水清潔桌、椅、工作臺面及地面;半污染區、污染區每天處理污染衣物完畢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拖地一次。清潔衛生用具分區標識,分區使用(紅色為污染區;藍色為半污染區;綠色為清潔區),不準跨區使用,用后清潔消毒晾干備用。五、人員管理制度1.洗衣房工作人員工作前后,特別是處理了污染人織物或有明顯血、膿、便等污染的織物后,必須用洗手液流水洗手,即使戴手套,工作結束后也必須用流水洗手。2.污染區工作人員全程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即穿戴好工作服、口罩、帽子,處理傳染病人織物或有明顯血、膿、便等污染的織物時要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水鞋、隔離衣或防水圍裙。工作完成后脫下以上防護用品,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棄置在黃色醫療布草袋;可循環使用物品經清洗消毒后晾干備用。工作服、隔離衣每天換洗一次。3.各區域工作人員分工合作,不得在各區域隨意走動,嚴禁由污染區未經更衣換鞋進入其他區域。第三節清潔消毒工作制度一、環境與布局流程(一)洗滌中心1.合理規劃布局,符合環保要求。清潔區和污染區分區明確,兩區之間設置完全隔離屏障2.設置工作人員、醫用織物接收與醫用織物發放的專用通道。工作流程合理,物流由污染區到清潔區,不交叉、不逆行。污染區設有手衛生設施,保證環境清潔衛生。(二)醫院發放點、回收點清潔織物存放與污染收集回收應分區明確,有完全的物理阻斷,確保清潔織物在整個環節(存放、裝車發放、運送)不被污染。二、分類收集1.按臟污織物和感染性織物進行分類收集。收集時減少抖動。2.確認的感染性織物在患者床邊密閉收集。盛裝感染性織物的收集袋有“感染性”標識,防滲漏。3.盛裝使用后醫用織物的包裝袋應扎帶封口,包裝箱(桶)應加蓋密閉。用于盛裝使用后醫用織物的專用布袋和包裝箱(桶)應一用一清洗消毒。4.醫用織物周轉庫房或病區暫存場所內使用的專用存放容器應至少一周清洗一次,如遇污染應隨時進行消毒處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專用塑料包裝袋應按醫療布草處理。三、洗滌消毒醫用織物與非醫用織物不得混洗;專機洗滌設備應有相應標識。(一)臟污織物1.應遵循先洗滌后消毒原則。2.根據醫用織物使用對象和污漬性質、程度不同,應分機或分批進行洗滌、消毒。按照洗滌設備操作說明書和規定的要求進行洗滌、消毒。3.新生兒、嬰兒使用后的醫用織物應專機洗滌、消毒,不應與成人使用后的醫用織物混洗。4.手術室專用的醫用織物(如手術衣、手術鋪單等)宜單獨洗滌。5.布巾、地巾宜進行單獨清洗、消毒。6.選擇熱洗滌方法時可不作化學消毒處理。(二)感染性織物1.遵循先洗滌后消毒的原則,或選擇洗滌與消毒同時進行的方式。2.不宜手工洗滌。3.采用專機洗滌、消毒,首選熱洗滌方法。對不耐熱的感染性織物宜在預洗環節同時進行消毒處理。4.對已明確被朊毒體、氣性壞疽或其他細菌芽孢污染的感染性織物,不宜重復使用,應作焚燒處理。5.被朊病毒、氣性壞疽、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或其他有明確規定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感染性織物,需重復使用應先消毒后洗滌,消毒方法應按相關規定執行。6.洗滌設備的消毒感染性織物每次投放洗滌設備后,應立即選用有效消毒劑對其設備艙門及附近區域進行擦拭消毒。四、環境的消毒與殺蟲1.每天工作結束后應對污染區的地面與臺面采用有效消毒劑進行拖洗/擦拭,清潔區的地面、臺面、墻面應每天保潔。2.當發現有疥瘡患者使用過醫用織物或醫用織物上有蛾、虱、蚤等體外寄生蟲時,除對其醫用織物采用煮沸或蒸汽(100℃,時間≥15min)等方法殺滅外,應對污染環境及時選用擬除蟲菊酯、氨基甲酸酯或有機磷類殺蟲劑,采取噴霧方法進行殺蟲。五、運送分別有運送使用后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的專用運輸工具和容器,不應交叉使用。專用運輸工具應根據污染情況定期清洗消毒;運輸工具運送感染性織物后應一用一清洗消毒。六、儲存醫用織物的儲存應符合以下要求:使用后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分別存放于使用后醫用織物接收區/間和清潔織物儲存發放區/間的專用盛裝容器、柜架內,有明顯標識;清潔織物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cm~25cm,離墻5cm~10cm,距天花板50cm。使用后醫用織物的暫存時間不應超過48h;清潔織物的存放時間可為14d(最長不超過30d),清潔織物存放時間過久,如發現有污漬、異味等感官問題應重新洗滌。使用后醫用織物每次移交后,應對其接收區/間環境表面、地面進行清潔,并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物表、空氣消毒。清潔織物儲存發放區/間環境受到污染時應進行清潔、消毒。七、質量管理洗衣房應有質量管理負責人和專(兼)職質檢員,負責開展各工序的自檢、抽檢工作。對洗滌消毒后的醫用織物,對其性狀、表面污漬、破損等進行檢查。清潔織物要求外觀整潔、干燥,無異味、異物、破損。每半年對工作人員手、物體表面進行1次衛生學抽檢,符合GB15982三類環境規定。八、醫用織物的定期更換(一)醫務人員1.工作服普通病區夏季每周更換二次,冬季每周更換一次;2.手術室、ICU、產房每日更換;3.消毒供應中心、急診科、血透室、消化內鏡室每周更換2次,遇污染時隨時更換。(二)患者1.住院病人被服每周更換一次,遇污染時隨時更換。2.門診被服一人一換,病員服一人一換,按需更換。3.窗簾、隔簾每半年清洗一次,ICU等重點部門每三個月清洗一次,遇污染時隨時清洗。九、洗衣房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1.工作人員在進行用后醫用織物分揀和裝機洗滌過程中,應遵循“標準預防”原則,嚴格執行隔離要求,穿戴工作服(包括衣褲)、帽、口罩、手套、防水圍裙和膠鞋,必要時穿隔離衣,并落實手衛生。2.加強人員培訓:加強洗衣房工作人員崗前培訓和能力培訓,熟練掌握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能和醫院感染防控基本要求。3.污水排放嚴格按照《醫療布草管理條例》等要求,加強醫療布草管理,醫療廢水排放符合環保要求。十、資料管理與保存要求使用后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收集、交接時,應有記錄單據,記錄單據宜一式三聯,日常質檢記錄、交接記錄應具有可追溯性,記錄的保存期應>6個月。第四節消毒服務工作流程一、消毒服務注意事項1.洗衣房必須嚴格劃分污染區和潔凈區,污染物品不得進入潔凈區和潔凈通道。2.處理感染性病人或被感染性物質污染的床單時要戴手套,檢查臟污時盡量少移動臟布草,也不要亂搖晃,防止空氣污染和工作人員污染。3.所有沾有血液和體液的布類,應用大塑料單層包裹或裝入不透水的塑料袋中。沒有被裝袋的就不能用汽車運走,也不能在病房里整理或清洗。4.洗衣房收集的布要浸泡或煮沸,如用熱水洗滌,水溫至少要達到70度,用洗滌劑洗滌25分鐘。如果低于70度則添加相應的低溫消毒劑。5.傳染性物質和被污染的布草應裝入有標記的密封袋中,應用單機洗滌。也可以先洗一般布類,再洗受污染的布,最后洗傳染性的布,最好是分開洗衣機清洗。曬場、烘干、折疊、儲存和運送應與一般布類分開。6.洗過的布應避免再次污染。布類的收運要分車裝,專人負責。7.洗衣房內的各類布草要定期或不定期檢查,了解布類攜帶細菌的情況和清潔度。8.使用過的洗滌設備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化學消毒或加熱到90度。9.接送的車、取衣筐應單獨使用或使用后及時消毒。10.工作人員應定期體驗,同時有傳染病者應調離,有傳染病者應暫時停止工作。所有工作人員應養成衛生習慣,接觸清潔布前先洗手,最好戴手套。工作時不允許吸煙和進食。11.存放的清潔布應蓋好,每天對車、籃等貨物進行消毒,未送達的清潔布要妥善包裝。12.熨燙衣服應在少灰塵區,保持熨斗清潔。二、消毒服務流程圖第五節洗滌環境消毒服務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部門、班組、崗位和個人。一、配備必要衛生消毒設施生產車間和辦公樓的盥洗室區域應設置洗手設施、確保工作場所內洗手、洗眼、噴淋設施運行正常。如無洗手設備,應配備75%酒精或速干手消毒液揉搓或擦拭消毒。二、洗滌區合理布局應遠離垃圾處理站或有明顯的污染場所,附近無有害氣體、煙霧、灰塵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周圍環境無蚊蠅等害蟲孳生地;工作區內門窗應安裝紗網,明地溝應加蓋或加裝金屬網,防蚊、蠅、鼠等有害生物。有臟污醫用織物接收通道和運送清潔醫用織物的通道,通道間不應有交叉。工作區域設置污染區和清潔區,兩嘔之間應有完全物理隔離屏障,其中在清潔區內可設置部分隔離屏障。污染區應設醫用織物接收/分揀間、洗滌/消毒間、車存放間和更衣(緩沖)間等;清潔區應設烘干間、熨燙間、修補/折疊間、儲存/發放間、潔車存放間、更衣(緩沖)間及質檢室等。工作區內應保持良好空氣流通,至少應在收集分揀和清潔醫用織物儲存區域安裝空氣消毒設施。污染區和清潔區宜分別設置潔具間。三、加強通風換氣工作場所應當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工藝允許的情況下首選自然通風,在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輔以機械通風。采用機械通風的廠房,應當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人均新風量應當≥30m3/h。使用中央空調通風時,要定期對空調系統進行清洗,對空調回風口過濾網進行消毒。采用全新風模式時關閉回風系統。四、做好清潔與消毒要做好工作場所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保持環境整潔衛生,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潔消毒記錄。針對有多人操作的設備,應當定時對操作按鈕、把手等人員接觸頻次高的物體或部件表面進行消毒,允許佩戴手套操作的崗位,員工盡量佩戴手套進行操作。生產車間及輔助設施的操作位、控制室等重點崗位、辦公室設備、門把手、電梯、衛生間、食堂等公共部位的物品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劑擦拭,作用30分鐘后清水擦拭;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劑拖布濕式拖拭,作用30分鐘后清水拖凈。空調回風口過濾網采用消毒劑浸泡和清洗為主,回風口濾網一周內清洗消毒一次。班車、公務用車等交通工具和接待室、辦公室、電梯、地面等公共區域及物體表面應由專人負責進行定期消毒,每日2次。保持工作服、工作帽、座椅套等紡織物清潔,每日洗滌、消毒處理。職工宿舍、衛生輔助設施、食堂等場所保持環境清潔、通風,加強場所的定期消毒。五、整治廠區環境衛生廠區環境整潔,樓道無雜物、無痰跡、無煙蒂。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并清運。丟棄的口罩應放置到套有塑料袋并加蓋的專用垃圾桶,定時清理,清理前應進行消毒處理。加強對其它垃圾盛裝容器清潔,做到日產日清。廁所應有專人清掃、保潔、消殺。食品加工、包裝、貯存等場所環境整潔,確保食材不受污染。食堂作業人員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應將手洗凈,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等。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同時加強水質衛生管理,確保生活飲用水安全。加強不明來源動物監控。單位集體宿舍、職工住宅區(樓)做到物品擺放整齊有序,室內地面清潔,室外無亂堆亂放,室內要勤通風,每日至少開窗通風2次,每次10-15分鐘。第六節布草消毒方式消毒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類。物理方法主要有機械過濾、加熱、冷凍、輻射、微電解、紫外線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學方法主要有氯、二氧化氯、臭氧、氯胺、鹵素、金屬離子、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其它殺生劑等。化學消毒方法中有關氯、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氯胺的研究及應用最多,近年來由于有關化學消毒副產物的報道的增多和人們對水質標準要求的不斷提高,物理消毒方法特別是紫外線消毒引起了專業人士的高度重視。一、氯消毒氯與水反應時,一般產生“歧化反應”,生成次氯酸(HOCL)和鹽酸(HCL),其反應方程式為:氯的滅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因為它是體積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擴散到帶有負電荷的細菌表面,具有較強的滲透力,能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菌內部。氯對細菌的作用是破壞其酶系統,導致細菌死亡。而氯對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對核酸破壞的致死性作用。自從二十世紀初,氯化法就廣泛地應用于水消毒工藝。目前,氯化法消毒仍是應用最廣的化學消毒方法,其主要特點是:1.處理水量較大時,單位水體的處理費用較低;2.水體氯消毒后能長時間地保持一定數量的余氯,從而具有持續消毒能力;3.氯消毒歷史較長,經驗較多,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消毒方法。但是自從1974年陸克和伯勒分別在荷蘭與美國的城市自來水中檢出了氯仿等三鹵甲烷(THMs)有機物,1976年美國國家癌腫研究所通過對大鼠和小鼠進行口服氯仿實驗確定其為致癌物質,人們發現飲用水氯消毒后,水中含有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THMs等有害消毒副產物。隨著對THMs危害性研究的深入,引起了對其它消毒副產物的研究。至今已知的消毒副產物已經有500種以上,但是絕大多數的濃度只有微克/升(μg/L)級,且許多消毒副產物未作進一步的研究。在大量的消毒副產物中,目前集中研究的只有三鹵甲烷、鹵乙酸、鹵乙腈、鹵代酮、鹵代醛、鹵代酚等20余種,其中對于THMs的致癌性已有共識,其它大部分具有一般毒性,部分具有致突性。THMs等鹵化有機物的產生主要是水體中的有機物與氯作用的結果,而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經氯消毒后,會生成鹵化有機物等消毒副產物,隨污水進入地面水體,污染水源,并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產生毒害作用。為了避免有害消毒副產物的產生,采取的主要途徑有:1.預處理去除三鹵甲烷前驅物(主要是富里酸和腐殖酸);2.采用代用消毒劑或消毒方法,近年來對用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代替氯為消毒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二、臭氧消毒臭氧是強氧化劑,臭氧化和氯化一樣,既起消毒的作用,也起氧化作用,但是臭氧的消毒能力和氧化性都比氯強,能氧化水中的有機物,并能殺死病毒、芽孢及細菌。臭氧都是在現場用空氣或純氧通過臭氧發生器制取,產率分別為1%-3%和2%-6%。臭氧作為消毒劑的歷史幾乎和氯一樣長,1906年法國尼斯的水廠首次使用臭氧對飲用水進行消毒,美國的工程師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用臭氧代替氯消毒污水。根據目前的研究可以發現:1.臭氧消毒反應迅速,殺菌效率高,同時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殘留有機物、色、嗅、味等,受PH值、溫度的影響很小。2.臭氧能夠減少水中THMs等鹵代烷類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3.雖然臭氧消毒本身不產生鹵代烷和總有機鹵,但是生成的其他消毒副產物如醛、酮、醇等若經氯化,會產生三鹵甲烷。據報道,在世界各種水體中已檢測出的有機化合物共有2221種。臭氧能和多種有機物反應,生成一系列中間產物,大體可分為有機副產物和無機副產物兩類。有機副產物以甲醛為代表,有報道說甲醛是致癌物質。最受關注的無機副產物是溴酸根,國際癌研究部門(IARC)將溴酸根分類為致癌性2B,即可能致癌物。因為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且易分解、穩定性差,幾乎沒有殘余消毒能力,所以普遍將臭氧與其它消毒劑聯合使用作為控制THMs等有害消毒副產物的優選方法。據1982年的報道,全世界采用臭氧化處理的水廠在1100座以上,其中用臭氧做唯一消毒劑的,除歐洲有少數外,美國和加拿大僅各有一座,其它都輔以氯或氯胺消毒,以保證水中的剩余消毒劑。另外由于臭氧穩定性差容易分解為氧氣,故不能瓶裝貯存和運輸,必須現場制備及時使用,設備投資大,電耗大,成本較高;運行管理比較復雜。三、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也是一種強氧化劑,其氧化能力是氯的25倍,消毒能力僅次于臭氧,高于氯。1944年,美國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水廠為消除藻類繁殖所產生的氣味,率先采用二氧化氯消毒飲用水獲得成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逐漸作為常用消毒劑,歐美許多國家將二氧化氯用于各種水處理。試驗表明,二氧化氯在控制THMs的形成和減少總有機鹵方面,與氯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氧化氯與水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等腐殖質都不會生成THMs,即使在飲水消毒過程中,投加少量的二氧化氯,也能有效地抑制THMs的生成。二氧化氯是廣譜型消毒劑,對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芽孢、真菌、致病菌及肉毒桿菌均有很高的滅活效果,有剩余消毒能力,二氧化氯對孢子和病毒的滅活作用均比氯有效,并且在高PH值與含氨的水中滅菌效果不受影響。另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的色度、嗅、味的能力也較強。制備二氧化氯的起始原料有氯酸鈉和亞氯酸鈉,具體選用取決于二氧化氯的使用量。在水處理領域,二氧化氯的使用量一般不大,一般都由亞氯酸鈉與氯反應制備,其反應式為:因亞氯酸鈉不能貯存,必須現場制取及時使用,且亞氯酸鈉價格昂貴,成本較高。當反應不完全時,自由性氯同樣會與有機物反應,有可能生成THMs。加入到水中的二氧化氯有50~70%轉變為ClO2-和ClO3-,很多實驗表明ClO2-和ClO3-對紅細胞有損害,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對碘的吸收代謝有干擾,還會使血液膽固醇升高。4.氯胺消毒氯胺消毒比氯消毒有以下三個優點:1.減少了消毒過程中THMs的產量;2.可以維持較長時間,能有效地控制水中殘余細菌繁殖;3.避免游離性余氯過高時產生的臭味。氯胺消毒一般是先加氨,充分混合后再加氯。若先加氯后加氨,則難以控制產生THMs的濃度。另外,如果加氯很久后才加氨,就會變成以自由性余氯為主要消毒劑,氯胺為輔助消毒劑的情況。氯胺消毒的缺點是:需要較長的接觸時間;由于需加氨從而使操作復雜。氯胺的殺菌效果差,不宜單獨作為飲用水的消毒劑使用。但若將其與氯結合使用,既可以保證消毒效果,又可以減少三鹵甲烷的產生,且可以在延長配水管網中的作用時間。上述水處理中常用的四種消毒劑中,臭氧的殺菌能力最高,但是臭氧本身極易分解,消毒無持久性;二氧化氯既有相當強的殺菌能力,又具有相當好的持久性;氯對細菌有很強的滅活能力,但對病毒的滅活能力差,對芽孢無滅活能力;氯胺雖然持久性最強,但殺菌作用不如氯,一般不作單一的消毒劑。研究表明:在PH6~9時,四種消毒劑滅活效率的優先次序為: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而穩定性的優先次序則為:氯胺>二氧化氯>氯>臭氧。三、紫外線消毒雖然傳統的化學消毒方法在給水和污水處理中被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向水中投加化學消毒劑或多或少會產生有害的消毒副產物,廣大水處理界的人士把目光集中到紫外線消毒法上。根據生物效應的不同,將紫外線按照波長劃分為四個部分:A波段(UV—A),又稱為黑斑效應紫外線,波長范圍為400nm~320nm;B波段(UV—B),又稱為紅斑效應紫外線,波長范圍為320nm~275nm;C波段(UV—C),又稱為滅菌紫外線,波長范圍為275nm~200nm;D波段(UV—D),又稱為真空紫外線,波長范圍為200nm~10nm。水消毒主要采用的是C波段紫外線,即C波段紫外線會使細菌、病毒、芽孢以及其它病原菌的DNA喪失活性,從而破壞它們的復制和傳播疾病的能力。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證明,紫外線對水的消毒滅菌主要是通過紫外線對微生物的輻射,生物體內的核酸吸收了紫外線的光能,損傷和破壞了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從而達到消毒的目的。生命科學揭示了核酸是一切生命體的最基本物質和生命基礎。核酸是一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許多個不同的核苷酸通過磷酸二脂鍵連接而成。核酸根據組成的不同,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兩大類,其共同點是由磷酸二酯鍵按嘌呤與嘧啶堿基配對的原則而連接起來的多核苷酸鏈。核酸存在于一切生物的細胞內,對生物的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生命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微生物受到了紫外線輻射,吸收了紫外線的能量,實際是核酸吸收了紫外線的能量。DNA和RNA對紫外線的吸收光譜范圍為240nm~280nm,對波長260nm的吸收達到最大值。紫外線能夠改變DNA和RNA中的含氮雜環,以導致形成新的鍵結分子。紫外線對核酸的作用可導致鍵和鏈的斷裂、股間交聯和形成光化產物等。二聚體的形成破壞了嘧啶與嘌呤的正常配對,改變了DNA的生物學活性,使微生物自身不能復制,這就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紫外線損傷,也是致死性損傷。大量研究證實,嘧啶二聚體的增加與細菌死亡率有直接的正比關系。
紫外線一般由傳統的低壓汞燈制取,但是現在也有一些地方使用高強度低壓汞燈和中壓汞燈,對于脈沖紫外燈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獻。不論哪一種紫外燈都是基于相同的物理現象,由熒光燈內汞等離子區放電時釋放出電磁射線。
紫外線消毒法由自身的工藝原理決定其與化學消毒法相比具有如下缺點:紫外線的滅菌作用只在其輻照期間有效,所以被處理的水一旦離開消毒器就不具有殘余的消毒能力,容易遭受二次污染,并且既使一個細菌未被滅活而進入后續系統,就無法阻止其粘附在下游管道表面并繁衍后代;只有吸收紫外線的微生物才會被滅活,因此對于懸浮固體很多水質較差的水例如污水,由于懸浮固體可以庇護微生物使其免遭傷害,消毒效果很難保證;細菌細胞在紫外線消毒器中并沒有被去除,而是被轉變為發熱原,被殺死的微生物和其它污染物一道成為生存下來的細菌的食物。但是紫外線消毒法同時具有很多化學法無法替代的優點:在一些產業中例如水產養殖和食品工業等,不需要化學消毒劑的持續性,否則會由于化學藥劑的影響造成水生物死亡﹑食品中產生嗅味等副作用,況且氯化消毒會形成三鹵甲烷等有害的消毒副產物;在一些生物技術例如發酵中,需要對水進行消毒后接種工藝需要的菌種,這樣持續性的消毒效果顯然是不需要的;在循環水系統中,經常使用氯消毒會造成腐蝕問題,第七節醫用織物消毒要求一、原則對使用后醫用織物實施收集、分揀、洗滌(消毒)、整理、儲存時,應遵循由污到潔的工作流程,順行通過,不應逆流。二、洗滌(消毒)過程1.洗滌周期與消毒過程的選擇(1)采用預洗、主洗、漂洗、中和等四個步驟對醫用織物進行洗滌。(2)對需實施消毒預處理的醫用織物宜選擇在預洗環節完成,或在其之前選擇物理/化學消毒方法進行預處理。(3)對耐熱的感染性醫用織物,應首選熱洗滌消毒方法,并根據需要設定適宜的溫度和時間。2.裝載量:醫用織物洗滌時的裝載量不應超過洗滌設備最大洗滌量的90%,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影視錄放設備產品定位考核試卷
- 2025年市場操縱行為的法律責任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全新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
- 窗簾結構與安裝技巧考核試卷
- 環境監測數據在決策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北美風格電視墻施工方案
- 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的專業試題及答案
- 電氣工程設備操作與維護方法技巧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企業戰略規劃考核試卷
- 殘疾人體育賽事參與考核試卷
- 鍍鋅生產線張力驅動控制基礎
- 組裝檢查記錄表
- 小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4、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一課時說課稿
- DB11T 1340-2022 居住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
- 保險市場調查與分析實訓三任務一2.3.1任務一運用Excel整理市場調查問卷數據
- 中央空調(多聯機)施工方案
- PKPM磚混結構抗震及其他計算全攻略
- “育鯤”輪轉葉式舵機工作原理和電氣控制以及故障分析
- 最新.爾雅批判與創意思考--馮林答案
- 宿州光伏玻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模板)
- 10KV變電站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