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情讀而精思:口誦其言,“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

心維其義,以意逆志,與古人“同情”。2.廣悟而博解:含英咀華,以古參今;多元化表達,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教學重點1.掌握辭賦的誦讀技巧,有感情朗誦、背誦全文;2.理解作者追求個性自由、人格獨立的行為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教學難點理解文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教學方法誦讀法(背誦)、探究法(主旨)、練習法(積累)教學過程一、課前賞聽明代琴曲《歸去來兮辭》,同時欣賞古代畫家筆下陶淵明歸園田居的形象,以及蘇軾、趙孟頫、文徵明等古代一流書法家書寫的《歸去來兮辭》,從視聽方面初步感知本辭賦的獨特影響力。二、指導學生回顧第一課時對文章內容(包括序言)的字面解讀,醞釀情思,吟辭入文。1.教師明確: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安天命2.提問與思考:揣摩各段的誦讀要領;通過文中哪些關鍵詞句,你認為反映作者什么樣的感受?(學生自由誦讀后再回答,回答過程中,同學之間也可以對彼此的不同看法討論)教師明確:(1)在字數上。原文以六言句為主(約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讀時可為“一∕二∕一∕二”節拍。如“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2)在用詞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襯以虛詞(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虛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古漢語的特點,虛詞前后適當停頓,在表達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強化。(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節,每節兩組,每組大多相對而出,反映漢語組合的自由,讀時各句之間注意停頓。(4)學生在回答時,教師適時點撥,必要時應板書。然后提出二重讀的建議,既而和學生一起嘗試。也可先讓學生讀完后,教師再范讀,學生二重讀“應和”之,師生合作完成。附誦讀參考:劃橫線的句子進行二重讀,聲音要低緩而徐回,字音拉長,營造回聲轉響的效果,以體現辭賦語言音韻的形式之美,更深一步體味作者的心情變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堅定有力的自我安慰,強烈的感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如釋重負的感覺)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歡快、迫切、流暢、輕松)誦讀要領: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詩人的心情如何不沉重呢?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因此,讀時應讀出召喚之意。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聯想“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句,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痛悔!基于此,誦讀時,語調要緩慢,重音要突出,要讀出自責、自悔之情。表面看詩人好似譴責自己走錯了路,實際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社會黑暗的批判。出仕已錯,歸隱未晚。“悟”、一“知”、一“覺”,顯示出詩人重新把握自己,獲得新生的慶幸之情。基于此,誦讀時,語調要先快后慢,要突出重音,要讀出慶幸之情。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家的狂喜與欣幸)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生活的安逸、閑適、舒暢)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觀景的怡然自得)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堅定,“絕”可重讀)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以上四句,四句含有自我鼓勵之意:要毅然決然“息交絕游”,要旗幟鮮明地與“駕言”(隱指做官)決裂。語調要快,讀出義無反顧之情)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自然、安逸、流暢)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遺憾、感慨)已矣乎!(悵然、無奈、低沉)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輕松和緩、坦然自適)誦讀要領:強烈的感嘆和接二連三的反問無不使我們感受到詩人去留難定、取舍難決的矛盾和苦悶之情。雖說人生苦短,余生不多,詩人本該順其本心,樂天安命,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卻又無法真正舍棄“濟天下蒼生”之志。翻閱陶晚年的許多詩篇,“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一股“濟世”的熱流始終貫穿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反而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基于此,誦讀時,語調要緩慢,升調、降調要把握好,要讀出煩悶,苦惱之情。陶淵明既不想迷戀世俗以獲取功名富貴,又不屑逃脫人世去飛臨仙境,為了保持純真質樸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尋求心靈的解脫和情感的寄托了。從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厭倦官場,抗爭世俗的孤憤和堅決。基于此,前兩句誦讀時,語調要高,語速要快,要讀出堅決之意;后四句誦讀時,語調稍低,語速較慢,最好能品讀出“貌似悠閑,實是無奈”的情感。3.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含有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此句的理解,學生亦可能沒等教師發問便自己提出來,若此,教師要適時、順勢提問)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既然有“大濟蒼生”的抱負,那為什么不正視現實,去扭轉乾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呢?有的學生認為正是有悲觀思想的流露,才讓我們覺得詩人的真實情懷,一味寫田園生活的優美恬淡給人一種做作的虛假姿態,陶淵明依他的本性是不會做秀的。有的學生認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外,還有“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詩人歸隱田園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難的加劇,詩人始終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教師明確(僅做參考,根據學生的回答實際取舍):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所以斷不能說他意志消沉,消極處世。文中“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么灑脫,多么富于詩意的生活啊。可以說,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4.學生思考、討論: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只是歸隱田園的歡樂呢?陶淵明是不是個“自了漢”呢?應如何理解?(學生討論、回答時,教師適時板書、歸納)教師明確(僅做參考,根據學生的討論實際取舍):“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或許讓人費解。出仕是古代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出歸隱的心緒,只不過陶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陶淵明晚年做過大量詩歌,“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談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一方面反映出陶淵明恬適寧靜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園生活讓他心情舒暢,自由的鄉野萬物令他感到賞心悅目,妙趣橫生,陶淵明為找到了身心的歸所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為以上的獲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時代“大濟蒼生”的現實奮斗的代價,在拋棄讓他徹底失望的官場時,他也告別了自己昨日的夢想。所以陶淵明一面痛下決心“歸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悵而獨悲”。當他飽覽山川秀色時,焉知一朵“無心”出岫的云不會令誤入“迷途”的作者觸景傷懷;當他在遁世的隱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時,有時也要用琴和書來“消憂”。這位自認“寓形宇內復幾時”的陶先生斷不是一個自了漢,面對著那個“仕進者以茍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晉書》)”的世道,他需要決裂,也需要調整,需要忍受因調整失落的心理、重新為理想和現實定位而帶來的痛苦,盡力說服自己樂天知命。總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三、課堂作業: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設想你或是陶淵明的朋友,或是其家人,或以當代人的視角,和陶淵明先生做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吧。(學生展示作業,教師適時板書關鍵詞,并作點評。這個環節是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生展示語言能力和價值觀的一個板塊。但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會出現各種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節外生枝,個性獨辟”的觀點,如探討陶淵明對家庭的責任等話題,教師在點評時要注意引導。因為,我們研討陶淵明,重點要集中在這個人物形象的精神意義層面,即他創造了一個民族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是一種文化象征、文化符號,他本人的選擇畢竟有諸多時代因素制約,不可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