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2016-02-22發布2016-05-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前言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符號和計量單位 13.1術語和定義 1 14總則 24.1應用條件 24.2常用裝置 25技術設計 35.1資料收集 35.2野外踏勘 35.3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試驗 35.4測區與測網布設 35.5測地精度設計 45.6工作精度設計 55.7裝置類型及電極距選擇 55.8參數測定與模擬實驗 65.9設計書編寫 76儀器及裝備 76.1儀器的主要技術要求 76.2裝備的主要技術性能 87野外工作 87.1準備工作 87.2測地工作 97.3野外數據采集 7.4質量檢查與評價 7.5物性測定 7.6技術安保 7.7資料驗收 8圖件編繪 8.1一般要求 8.2主要圖件 9報告編寫 9.1編寫要求 9.2主要內容 9.3主要附圖 Ⅱ9.4附件 9.5資料存檔 附錄A(資料性附錄)常用裝置類型 20附錄B(規范性附錄)電阻率剖面法工作設計提綱 25附錄C(規范性附錄)電阻率剖面法成果報告提綱 附錄D(資料性附錄)資料處理與解釋 附錄E(資料性附錄)電阻率剖面法記錄格式 參考文獻 本標準按照GB/T本標準代替DZ/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0073—93《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與DZ/T0073—93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變化如下:——增加了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內容:——刪除了原規程“3總則”中的“3.2電阻率剖面法基本裝置形式”,其內容經修改補充后納入新增的“附錄A(資料性附錄)常用裝置類型”中; ——“野外工作”中增加了“資料驗收”(見7.7);——增加了“附錄D(資料性附錄)資料處理與解釋”——更新了相關的技術要求和指標。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杜慶豐、馮曉蘭、黃躍、李麗華。本標準以往的歷次版本信息:——地質部1964《直流電剖面法工作規范》;——地質礦產部1984《直流電法工作規范》; -DZ/T0073—93,1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本標準規定了電阻率剖面法(含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技術設計、野外工作、資料處理與解釋、成果報告編寫等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礦產資源、水文、工程、環境、災害地質、考古等勘查中的電阻率剖面法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符號GB/T1831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圖圖式圖例及用色標準DZ/T0153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3術語和定義、符號和計量單位3.1術語和定義電阻率法resistivitymethod以介質電阻率差異為基礎,采用一定電極裝置,供以穩定電流或可以忽略電磁效應的超低頻交變電流,觀測供電電流強度和測量電極之間的電位差,進而計算和研究視電阻率,推斷介質的電阻率變化,以查明礦產資源和研究有關地質問題的勘探方法。電阻率剖面法resistivityprofiling保持電極裝置的形式和極距不變,沿測線逐點移動,探測介質電阻率沿測線方向變化的一種電阻高密度電阻率法resistivityimaging在測線上同時布置多個電極,通過電極轉換裝置,組合成指定的電極裝置,進而實現多電極距在觀測剖面的多個測點上的視電阻率觀測,具有電阻率剖面法和電阻率測深法雙重性質,3.2常用術語、符號和計量單位電阻率剖面法術語、符號見GB/T14499—93,常用術語、符號和計量單位見表1。2表1常用術語、符號和計量單位項號常用術語名稱計量單位(名稱)1Km(米)2mV(毫伏[特])3UV(伏[特])4ImA(毫安[培])5hm(米)6am(米)7m(米)8m(米)9觀測中心點或記錄點O電阻率pΩ·m(歐[姆]米)Ω·m(歐[姆]米)Ω(歐[姆])電極間隔(隔離)系數n系統檢查觀測均方相對誤差M%E%注1:ps在GB/T14499-93中為p。注2:表中的術語、符號未包含在GB/T14499—93中的有;基本電極距a、電極間隔(隔離)系數n、觀測中心點或記錄點O、系統檢查觀測均方相對誤差M;注3:在GB/T14499—93中未包含相應的計量單位。4.1應用條件4.1.1宜開展電阻率剖面法工作的條件主要有:a)勘查目標物與周圍介質之間存在較明顯的電阻率差異;b)勘查目標物在地表能夠引起可測量的異常;c)勘查目標物的電測異常能從于擾背景中分辨出來;d)具備必要的地形條件、接地條件。4.1.2因地形、接地條件、干擾等條件的限制,不宜開展電阻率剖面法工作的地區主要有:a)地形切割劇烈、懸崖峭壁及通行困難的地區;b)低阻覆蓋厚度大,形成電屏蔽層而難以獲取可靠觀測信號的地區;c)接地電阻過大,又不能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條件的地區;d)因存在人文干擾而使觀測困難,不能保證觀測質量的地區。4.2常用裝置電阻率剖面法常用的裝置有:對稱四極裝置、復合對稱四極裝置、聯合剖面裝置、偶極剖面裝置、中間梯度裝置、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多種裝置(排列)。各裝置的裝置符號、裝置示意圖、裝置系數K的計算公式參見附錄A。3c)測區的干擾因素種類、干擾程度和分布范圍等資料;e)測區主要介質電阻率參數資料。5.2野外踏勘5.3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試驗5.3.1在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設計過程中,可依據下列資料對方法的有效性進行分析:a)相鄰地區或其他條件類似地區的實際工作成果;b)以測區物性參數為基礎的正演運算或模擬實驗結果;d)以往的勘查成果。5.3.2應詳細分析采用電阻率剖面法將可能解決的具體地質問題及可能達到的程度。對于地質條件具備而方法有效性尚不能完全確定的測區,則應進行方法有效性試驗,具體要求如下:a)試驗點(剖面)應選在地質情況比較清楚、地質斷面相對簡單的地段,并盡可能通過鉆井、天然露頭和探礦工程揭露的地段;b)試驗點(剖面)應盡可能包括不同地電特征、不同地形和不同接地條件的地段,使試驗點(剖面)c)試驗時宜采用多種裝置和多種電極距。5.4測區與測網布設5.4.1測區范圍5.4.1.1應根據工作任務及測區的地質條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的來確定測區范圍。普查工作應有足夠的背景場襯托異常,詳查工作應保證異常的完整性。5.4.1.3追索性工作的測區范圍應包括全部或部分已知區域;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擴大測區范圍時,測區邊緣應重復部分測線或測點。5.4.1.4在其他物化探成果基礎上布置更大比例尺工作時,應充分利用已知資料來確定測區的實際范圍,并應盡可能包括與勘查目標物有關的露頭和探礦工程。5.4.2測線方向5.4.2.1測線方向應盡量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于主要勘查目標物或已知異常的走向,并盡可能避免或減4小地形和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5.4.2.2測線應盡量與測區內的地質勘探線、典型地質剖面、物化探剖面一致或重合,并盡可能通過區內的已知點。5.4.3比例尺和測網密度5.4.3.1比例尺和測網密度應根據勘查目的、工作性質、工作條件、勘查目標物規模與空間位置以及所采用的裝置形式等因素來確定,應保證異常的連續、完整和便于追蹤。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應的測網密度列于表2,穿過異常的測線、測點數還應同時參照表3的規定;實際工作中還可根據具體情況在設計書中給出。表2常用工作比例尺和測網密度表比例尺5表3穿過異常的測線、測點數中間梯度裝置5.4.3.2普查時當測線上反映單個異常的測點數達不到表3的規定要求時,應保證3條剖面在相應位置上有異常反應。5.4.3.3測網點、線號通常按自西向東、自南向北增大的順序編排。5.5測地精度設計電阻率剖面法的測地工作精度要求見表4。表4測地工作精度精度級別圖上平面點位限差/mm圖上相對高程限差/mm電極排列方向限差ⅡⅢ55.6工作精度設計5.6.1工作精度應根據勘查目的任務、測區干擾水平等因素進行設計:a)根據勘查的目的任務,以能夠探測與分辨的最小勘查目標物產生的最弱異常為原則,通常設計的總精度的絕對值應小于有意義異常的三分之一;b)根據測區非勘查目標物所引起的干擾水平,設計的總精度應小于干擾水平的二分之一。5.6.2電阻率剖面法工作總精度以均方相對誤差衡量,其分級及各影響因素引起的誤差分配值見表5。表5中規定的指標原則上適用于所有種類的電阻率剖面法工作,但應根據不同測區、不同勘查目的、不同比例尺以及不同干擾水平來選擇合適的精度級別。表5工作總精度單位:%級別總均方相對誤差(有位誤差)電位差電流強度IⅡⅢ注1:“其他”誤差是由電極極差變化、自然電位變化、儀器因素等引起的誤差和因濕度變化導致表層電阻率變化弓注2:“無位均方相對誤差”是“電位差”“電流強度”的觀測誤差和“其他”注3:“總均方相對誤差(有位誤差)”是“裝置均方相對誤差”和“無位均方相對誤5.6.3在充分研究測區勘查目標物、干擾因素、地形條件并取得可靠依據的前提下,設計者可在不改變設計總精度的條件下,靈活調整各項影響因素引起的誤差配置。5.7裝置類型及電極距選擇5.7.1裝置類型選擇探測分辨率的要求、干擾情況、儀器設備等因素合理選擇,也可同時選擇多種裝置聯合使用(不應采用同一觀測裝置中的互相換算值代替實測數據),以達到最佳勘探效果。選擇工作裝置時,參見附錄A并按照5.7.2中的規定進行。實際工作時,可通過現場試驗最終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極距和電極間隔(隔離)系數的選擇取決于勘查目標物的埋藏深度、規模等因素。設計的最小電極距應與預期的橫向分辨率相當。5.7.2.2對稱四極或復合對稱四極裝置的電極距,應符合下列原則:a)供電電極距AB至少應為勘查目標物頂部埋深的4倍~6倍,測量電極距MN應不大于勘查目標物的頂部埋深;b)在復合對稱四極裝置中,AB宜為勘查目標物頂部埋深的6倍~10倍,A'B'宜為勘查目標物頂6部埋深的1倍~4倍。極距變化比值以不大于2為宜。5.7.2.4偶極剖面裝置的電極距,應使供電偶極子AB中心至測量偶極子MN中心的距離大于勘查目a)應使AB與MN適合于AB>20MN。當勘查目標物與周圍介質電阻率的差別僅為10倍時,MN應不超過勘查目標物厚度的1倍~2倍;當電阻率差別達50倍時,MN允許增至勘查目標物厚度的5倍。照7.5。5.8.3測區中應有足夠數量且具代表性的地質物性綜合剖面,其中至少應有1條~2條剖面能夠比較7c)提出應上交的正演計算或模擬實驗資料。5.9設計書編寫5.9.1編寫依據5.9.2內容具體內容參照附錄B。5.9.3審批與變更設計書應由項目任務來源單位審批,設計書一經批準,應按照設計書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因客觀條件的影響而無法按設計書執行時,應據實際情況做相應變更,并將變更依據及變更內容及時報告設計審批單位,變更批準后方可執行。6儀器及裝備6.1儀器的主要技術要求6.1.1電阻率剖面法儀器的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表6的規定。6.1.2發送機供電方式為占空比1:1的雙向短脈沖時,其供電脈寬應不小于0.5s。6.1.3儀器應有完善的過流、過壓和斷電保護電路。6.1.4發送機、接收機分離的儀器應采用衛星授時信號同步或高精度石英鐘同步方式。表6電阻率剖面法儀器的主要技術指標項號2±1%(觀測值≤3mV);土0.5%(觀測值>3mV)3456發送機供電時間精度7發送機穩流精度8發送機電流測量精度9自電補償方式及范圍-10℃~+50℃<93%(40℃時)對50Hz工頻抑制(供電電壓為500V時)86.2裝備的主要技術性能6.2.1供電電源6.2.1.1干電池作為電源時,應配備絕緣良好的電池箱,要求對地的絕緣電阻大于10MΩ。新電池的開路電壓與額定電壓差值不大于5%,短路電流強度不小于額定值的三分之二。6.2.1.2可充電電池組作為電源時應滿足下列要求:a)在10℃~30℃的環境溫度下,以規定的放電率使用時能保持額定容量正常、穩定,應可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在高于30℃或低于10℃時也應可使用,但容量可略低。b)充電后在10℃~30℃的環境溫度下,開路擱置28晝夜應仍具有一定的容量,并能保證使用。c)在正常條件下連續充放電使用應可達500次以上。6.2.1.3使用交流發電機作為電源時,應配置相應的調壓、整流與平衡負載設備,按所要求的電壓供電時,輸出電壓變化不超過5%,當供電電壓為500V時,發電機外殼對地絕緣電阻應大于5MΩ,其他技術性能應符合出廠說明書。供電和測量導線應根據施工要求選用拉力強、電阻小、絕緣高的耐磨導線;導線絕緣電阻(包括導線芯間絕緣電阻)可采用浸水法測定。當供電電壓為500V時,供電導線的絕緣電阻每千米導線應不小于2MQ;測量導線的絕緣電阻每千米導線應不小于5MO。6.2.3.1供電電極應堅固耐用,導電性能良好,一般宜采用金屬棒狀電極;在接地電阻大或需大供電電流工作的測區,宜采用鋁箔或銅箔電極。6.2.3.2測量使用的銅、高碳鋼或不極化測量電極,要求電化學性能穩定,極差變化小。當測區水系比較發育或地表腐殖層極不均勻時,應使用不極化電極。6.2.3.3在高密度電法的電極陣列或井中及水下測量時,宜使用穩定性好的不銹鋼電極或鉛、碳電極。7野外工作7.1準備工作7.1.1技術準備7.1.1.1明確與本項工作有關的各項技術要求,必要時可進行技術培訓。7.1.1.2了解測區概況,合理安排工作進度,提出并征集野外工作的施工順序及與其他方法協調配合的意見和建議。7.1.2儀器裝備準備7.1.2.1按設計要求的數量和規格,備齊儀器、各類技術裝備及常用的檢測校驗儀表和工具。儀器及裝備使用時應遵照下列要求:a)開工前后及在施工中每三個月均應對儀器進行系統檢查,使用兩臺(包括備用)或兩臺以上儀器時應做一致性校驗,以確保儀器工作正常,校驗誤差計算及精度要求見7.1.2.2;9b)每個工作日開工前應對儀器進行自校檢查,發現問題應停止使用。查明原因或修復后,應進行7.1.2.2對儀器做一致性校驗時,其均方相對誤差值不應大于設計的無位均方相對誤差的二分之一,其計算公式為u;——某次觀測值與該點各觀測值平均數的相對誤差,i=1,2,3,…,m;7.1.3施工準備a)備齊專用記錄本或表格等;b)備齊安全生產防護用品并進行安全生產教育;7.2測地工作7.2.1測區控制點測量7.2.1.1控制點及下述的基線、測線、測點的測量方法參照GB/T18314和D7.2.1.2根據工作目的任務和設計要求,在測區內合理布設測量控制點。7.2.1.3測地時應優先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a)當測區附近有國家大地三角點坐標時,可通過GPS或專用測量儀器對測區控制點進行大地坐標的絕對測量,否則控制點為相對坐標;b)當測區較大時,測區控制點應盡量進行大地坐標絕對測量,當測區較小且無必要聯測時,可不布7.2.1.4控制點應選擇在測區交通便利、地形地物標志明顯且不易被破壞的位置,并埋設固定標志,測區較大時應盡量多做幾個控制點。7.2.2基線測量當測區較大時,應對測區內測線做基線聯測,基線7.2.3.1對測線、測點定位時,應根據測區控制點或基線點進行測量定位7.2.3.2當測點位置遇障礙物不能到位時,原則上可以移動,移動的距離可參照7.3.4.6中的規定,并在野外記錄中詳細說明。7.2.3.3測線兩端的測點應用木樁做標記,當測線較長又沒有基線點控制時,應在測線中間用木樁做標記。7.3野外數據采集7.3.1方法技術試驗實際工作前應視具體情況,按技術設計5.3中的要求,開展必要的方法技術試驗,選擇最佳技術方案。7.3.2測站布置具體要求為:a)野外測站應盡量布設在觀測地段的中心,并應盡量遠離輸電線、變壓器、探礦或采礦工程所在地和交通繁忙的道路;b)應盡量避開易漏電、機械振動源、障礙物多及地形差的地段;c)應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曝曬措施;d)儀器一般應放置在絕緣膠墊上,絕緣電阻應大于5MQ。7.3.3導線敷設7.3.3.1導線應分別固定在不同的絕緣物體上,不得將未固定的導線直接接入儀器或拴在儀器上。7.3.3.2導線的敷設應遵照下列原則:a)導線不宜懸在空中,如只能懸空則應拉緊;b)不應將敷設的導線浸入水中,如只能漫水而過,應事先向測站報告,并進行漏電檢查;c)導線的連接接頭應確保牢固和外皮絕緣良好,以免造成漏電;d)測量導線與供電導線應保持合理的距離;e)測量導線應盡可能地遠離高壓輸電線和電話線,當不能遠離時,應盡可能使該段導線與其垂直。7.3.3.3導線通過鐵路、公路、河道或村莊時,應采取架空、埋土或從道軌下通過等臨時性措施。7.3.3.4在導線收放過程中,應隨時注意導線有無破損和扭結,破損處應包扎絕緣,扭結處應放松理順。此外,盡量不使導線承受過大的拉力,當手感力量突然增大時,切勿硬拉,并及時查明原因。7.3.4電極接地原則7.3.4.1電極布設時位置應準確,接觸應密實。7.3.4.2電極埋入深度要求:a)供電電極埋入深度一般應小于供電電極距AB的二十分之一,當AB很小時,也不應超過AB的十分之一;b)高密度電阻率法電極布設時,各電極應保持豎直狀態,當供電極距很小時,電極埋人深度一般應小于供電-測量電極間距的五分之一。7.3.4.3電極布設位置應避開瀝青、垃圾堆、爐渣、碎石等高阻地點。在冰上或表層土壤凍結地區進行電阻率剖面法測量時,電極應穿透冰層、凍土層。在孔隙較大的干燥地段宜澆鹽水,必要時使用長電極。7.3.4.4測量電極應使用相同電極,測量前應使電極接地時間盡可能長,當使用非極化電極時,應在布極完成至少1min后方可進行觀測。7.3.4.5各電極與電纜線接口應保持良好接觸。7.3.4.6當電極因客觀條件限制只能偏離預定接地點時,其垂直于測線方向的位移應小于AO的2.5%,沿測線方向的位移應小于AO的1.0%。當偏離量不能滿足此要求時,應按一定精度測出其移動7.3.4.7當單根電極接地不能滿足作業要求時,可采用多根電極的并聯電極組,該電極組通常應沿垂直測線方向排列,只有當受客觀條件限制時,才可以繞接地點環形分布或沿測線排列。電極組任意兩電極間的距離應大于2倍電極埋入深度。7.3.4.8并聯電極組中單根電極與預定接地點之間的最大距離d應滿足:a)當電極組垂直測線排列時,d應不大于),且電極組在接地點的測線的兩側應對稱分布c)當電極組環形排列時,d(半徑)不應大7.3.4.9如采用多根電極的并聯組仍不能滿足作業要求時,宜在接地點澆(鹽)水或堆放良導電物質或改用鋁箔電極,但堆放的良導電物質、鋁箔電極的直徑不得7.3.4.10水上電阻率剖面法布極時應遵守下列原則:a)水面布極時,在岸邊用測地儀器確定電極水面位置,把電極固定在水中;b)水底布極時,為確定接地點位置,把電極放人水底,在岸邊用測地儀器逐步加7.3.5漏電檢查7.3.5.1施工時漏電檢查和處理應遵守下列原則:a)一個獨立測區在觀測之前和結束之后,均應對儀器和導線的絕緣性能進行系統的檢查;b)在一個野外施工工作日的始末、測線轉移、中間梯度法改變排列、無窮遠極布設后或變換極距、c)每隔10個~20個測點及每個剖面的起點、終點以及導線通過潮濕地區和有疑問的異常區,都應進行漏電檢查;d)在干燥季節施工或在于旱的草原、戈壁沙漠地區作業時,例行漏電檢查可僅在每個工作日的觀e)當發現漏電時,應查明原因予以消除,并按序返回觀測,直至連續三個點的觀測值與原觀測值的誤差滿足觀測精度即表5的要求為止。7.3.5.2當供電系統有微弱漏電時,因漏電引起的等效電流和等效電位差應符合表7的要求。漏電檢查時的供電電壓一般不超過300V。7.3.5.3測量導線不允許漏電。等效電流總和等效電位差總和IⅡⅢ2個測點滿足精度要求為止。7.3.6.6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每個排列的壞點總數不應超過不少于2個深度層的重測值。相對誤差應符合表8的要求。表8供電電流相對誤差精度級別電流允許的變化范圍IⅡⅢ7.3.7.1重復觀測a)在參加統計的一組重復觀測值ps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對于二者的算術平均值應不超過 n參加平均的ps值的個數(即一組重復觀測數據的個數與被舍去的觀測數據的個數之差);m——設計的無位均方相對誤差。形、地質及干擾情況。在一組重復觀測數據中,誤差過大的觀測數據可以舍棄,但應少于總觀測次數的三分之一,其余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最終的基本觀測值。c)當確認測區或附近存在明顯干擾源時,總均方相對誤差可放寬至設計精度的1.5倍。d)重復觀測應改變電流值(改變量不限),但不應改變接地位置,對原始觀測結果質量有疑義的地段,操作者需進行自檢觀測。a)自檢觀測應以曲線特征點、畸變段以及位于典型地電斷面地段的測線為主要對象;但也應對正常背景地段做適量的檢查。檢查工作量不做具體限制,可視具體情況而定。b)進行自檢觀測時,需將電極重新布設或者改變電極接地狀況,供電電流的改變量應大于20%即改變原始觀測時的工作條件。c)自檢觀測若需要重復觀測時,應按7.3.7.1中的有關規定執行。自檢觀測應較原始觀測條件更為嚴格,當分析與查明原始觀測數據確實有誤的原因之后,可以用自檢觀測數據代替原始觀測數據。檢查完畢,應計算原始觀測數據與檢查觀測數據之間的相對誤差u,其一般應小于√2m(m為設計的無位均方相對誤差)。u;的計算公式為式中:ps,p—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的視電阻率值d)自檢觀測與原始觀測數據計算與統計的相對誤差不作為衡量測區觀測質量的一項指標,但可以作為分析工作質量情況的一種參考。7.3.8現場異常處置7.3.8.1對工作過程中已發現的異常和曲線畸變段,應及時進行實地考察,對所發現的情況,特別是干7.3.8.2野外工作中,遇有意義的異常未追索完畢時,應延長測線或擴大測區;需要掌握有意義異常的細節時,宜加密測點或變換電極距觀測。7.3.9野外觀測記錄7.3.9.1野外記錄格式及記錄的內容參見附錄E。野外記錄本僅用于記錄與觀測有關的事項,不得兼作其他用途。記錄本不應空頁、撕頁或粘貼其他紙張。7.3.9.2記錄本中記錄的各項事項應在觀測現場完成,不得事后追記或修改,不能以轉抄的結果來替代原始野外記錄。7.3.9.3野外記錄應使用中等硬度(2H)的7.3.9.4現場草圖應標明測區、比例尺、剖面號、剖面方位、測點號等,其描述記錄的主要內容參見附7.3.10原始數據存儲7.3.11編繪實際材料圖實際材料圖的編繪要求及標繪內容為:a)應在與工作比例尺相同的簡化地形、地質圖上編繪;c)標繪經系統檢查觀測的測線或測線段,觀測方法或裝置代號,重要的電性標本或地質標本采集7.4.1.1系統檢查觀測應在測區內和時間上隨機選取,且大體均勻分布,在異常區段、對推斷解釋有意義或質量有疑義的測點(站)應重點檢查。行過儀器一致性測定并符合技術要求的儀器)、不同操作員的原則進行;在只使用一臺儀器的測區,應按7.4.1.3系統檢查工作量一般應為測區總工作量的3%~5%,且不少于1個測點(站)。如該比例數不能肯定結論時允許增加檢查工作量,但增加至受檢范圍總工作量的20%仍然證明觀測質量不合要求時,受檢范圍內的基本觀測工作量應予報廢。7.4.2系統檢查觀測結果的統計和計算7.4.2.1系統檢查觀測結果應列專門的統計表,檢查觀測結果應以單個測點(站)為單位,編列各個數據的相對誤差u;統計表,并計算該測點(站)的均方相對誤差M,其均方相對誤差應滿足設計及表5的要求,必要時應繪制質量檢查對比曲線和誤差分布曲線。7.4.2.2均方相對誤差M的計算方法為M——均方相對誤差;n——參加統計計算的數據個數;u;——諸受檢點的相對誤差(第i個參加評定的單個極距的相對誤差);ps——第i點原始觀測數據(第i個數據的原始觀測值);pS——第i點系統檢查觀測數據(第i個數據的系統檢查觀測值);ps——ps?與ps的平均值。7.4.3.3評價方法:按上述質量評價標準對各項內容進行評價,符合質量評價標準要求的為合格,否則7.5.6勘查目標物和干擾介質體的電阻率參數測定點至少應有30個有效觀測數據。7.5.7電阻率參數的測定結果,允許當日進行檢查,同類介質電阻率的系統檢查觀測結果,應按7.4.2.2中的公式計算精度,其均方相對誤差的絕對值應不大于20%。系統檢查觀測統計結果的誤差分p=Vpip? 7.6技術安保7.6.1作業現場安全用電事項:a)現場作業人員應具備安全用電和觸電急救的一般常識,當工作電壓超過100V,時供電作業人c)用發電機作電源時,應嚴格按操作員的通知供電和停電;d)在使用高電壓電源工作時,應向有關人員宣講有關防止觸電的注意事項,并嚴禁與工作無關的e)進行漏電檢查時,作業人員不得觸及導線的裸露處和電極。7.6.2雷雨時不得進行野外工作作業。7.6.3在高壓輸電線下作業時,嚴禁拋抖導線或手持長物引導導線。7.7.1驗收依據7.7.1.1符合任務書、設計書、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國家標準及本規程要求的現場資料予以驗收。7.7.1.2下列原始觀測結果不予驗收:a)采用不符合本規程技術要求的儀器設備所取得的觀測結果;b)觀測過程中某些主要方法技術指標未達到本規程要求而嚴重影響質量的觀測結果;c)測線上相鄰點距或電極距不能保證精度時取得的觀測結果;d)系統檢查觀測工作量增大至20%時仍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的觀測結果;e)偽造的觀測結果。7.7.2.1工作任務和工作量檢查野外工作是否全面完成,工作量是否達到任務書和設計書的要求。查看測區范圍是否與認定的設計書一致;測網布設的比例尺、測線方向、測點密度是否符合5.4和設計書的要求;當測區內的有意義異常未封閉時,是否增加了必要的工作量以保證異常完整。查看野外作業中使用的儀器其系統檢查和校驗記錄是否齊全并達到本規程和設計書的規定要求;查看儀器設備的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是否達到6.1、6.2、7.1.2和設計書的規定要求。查看野外觀測記錄(記錄本和儀器記錄打印件)是否齊全、真實、準確,并確定觀測方法和觀測精度是否符合本規程和設計書的要求;查看測地工作,并檢查GPS、地形圖定點的各種記錄是否齊全、真實、準確;參照7.3.5查看漏電檢查是否符合要求;查看野外作業中的各項參數值;查看當出現異常和畸變時是否進行了必要的重復觀測和自檢觀測,且觀測結果是否達到7.3.7和設計書的要求;查看系統檢查觀測結果是否達到7.4和設計書的要求。測定的質量檢查工作量及物性測定的均方相對誤差是否符合7.5和設計書的要求。7.7.2.6基礎資料查驗現場計算、整理、繪制的各種資料、圖表是否齊全、真實、準確,字跡是否清晰、工整,頁面是否整潔且規格統一。基礎資料主要包括:a)實際材料圖;b)資料整理或預處理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記錄、圖表;c)質量檢查誤差統計表及曲線;d)電阻率參數測定記錄及統計表;e)野外工作總結。7.7.2.7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體系是否合理健全,運行是否正常。7.7.3驗收方法7.7.3.1野外工作驗收原則上由項目管理單位(或實施單位)組織,亦可委托承擔單位組織7.7.3.2驗收組形成野外工作驗收意見,驗收單位應對野外工作驗收意見進行審核、簽署意見,并及時通知被驗收單位。7.7.3.3被驗收單位收到野外工作驗收意見書和驗收單位意見后,應按驗收意見的要求補充、完善各項工作,并向驗收單位提交補充工作總結,驗收單位審核認可后,方可結束野外工作。8圖件編繪8.1一般要求野外作業工作期間,可根據需要編制多種草圖,正式的電阻率剖面法工作成果圖件編繪的一般要求是:a)圖件編繪應在觀測結果經過質量驗收并符合要求的基礎上進行;b)圖件編繪應符合DZ/T0069的要求c)圖件中的文字符號、圖形符號應全部列入圖例,并說明其意義;d)圖例排序應為地球物理探測符號、地質符號、地物符號、其他符號;e)圖件的幾何空間比例尺,原則上應和工作比例尺一致;f)繪制等值線圖件時,應合理選擇網格化方法和參數,使圖上信息盡可能真實可靠;g)圖件編繪的內容應能集中、全面、形象地反映工作成果并突出主題;h)圖件應有明確的目的,能夠綜合的應盡量繪在一張圖上,并保持圖面的清晰、醒目。8.2主要圖件8.2.1交通位置圖及實際材料圖交通位置圖一般為報告插圖,主要內容為:測區位置、交通路線、主要村鎮等;實際材料圖見7.3.11。8.2.2電阻率剖面法成果圖8.2.2.1比例尺選擇成果圖的幾何空間比例尺,原則上都應和工作比例尺一致。應根據觀測精度和異常特點選擇合適的線性比例尺,在剖面圖上一般干擾水平控制在2mm以內中、強異常控制在2mm~5mm以內,個別超強異常用超格符號表示。當異常幅度變化很大但又要突出8.2.2.2視電阻率參數剖面圖(各深度剖面曲線圖)視電阻率參數剖面圖的內容一般包括:b)各種裝置、極距的電剖面成果資料c)其他物化探成果;d)解釋推斷成果,建議的異常查證工程位置。8.2.2.3視電阻率擬斷面圖視電阻率參數的等值線應取等差或等比間距,其最小等值線間距應為實達觀測精度的3倍;同一測區中相同方法或裝置的視電阻率擬斷面圖的等值線間距、灰度或彩色分級應一致。用反演的電阻率數據繪制相應圖件,等值線間距、灰度或彩色分級應能較好反映出有意義的異常細節,同一測區中相同方法或裝置的電阻率斷面圖的等值線間距、灰度或彩色分級應一致。8.2.2.5剖面平面圖剖面平面圖比例尺的確定應遵照下述原則:a)各剖面應用相同的比例尺,剖面平面圖的比例尺宜等于工作比例尺,有特殊需要時可變換比例尺成圖,但應使基本點距在該比例尺剖面平面圖中為2mm~10mm,線距為10mm~40mm;b)選擇的視電阻率參數比例尺應能較好反映有意義的異常細節,選擇原則見8.2.2.1;c)同一測區的視電阻率參數繪圖比例尺應一致。視電阻率、電阻率參數的平面圖,等值線應取等差或等比間距,其最小等值線間距應為實達觀測精度的3倍;同一測區中相同方法或裝置的平面圖的等值線間距應一致。繪平面圖時可用同比例尺的簡化地質圖作為底圖。8.2.2.7綜合斷面圖及綜合平面圖綜合圖的內容應包括各種物化探的成果和簡化的地質圖。編制綜合圖時,對已有的物化探成果應在綜合分析推斷之后,做出如下處理:a)沒有意義的物化探成果應刪減,矛盾的內容經可靠分析后被否定了的應刪除;b)次要的物化探成果可視圖面復雜程度取舍;c)地質內容應適當簡化,但與成果解釋有矛盾而又無可靠資料否定的內容應保留。8.2.2.8推斷成果圖推斷成果圖內容應包括各種物化探推斷成果和地質資料,并將電性成果解釋成地質成果標出。9報告編寫9.1.1成果報告編寫的準備工作應與野外工作同時進行,并有計劃地收集、整理所需的資料。9.1.3應由專人負責成果報告的編寫,并在合同或設計規定的時間內完成。9.1.4成果報告所用資料應是經過質量驗收合格的正式資料。9.1.6成果報告應在全面掌握實際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研究及綜合比對后,給出有依據、合理的結論。9.2主要內容成果報告主要內容參照附錄C。9.3主要附圖成果報告所附主要圖件一般有:a)實際材料圖;b)視電阻率剖面圖、剖面平面圖和平面圖;c)視電阻率擬斷面圖;成果報告所附主要附件一般有:a)測地工作成果表;b)系統質量檢查統計表;成果報告通過評審后,對其進行修改,將正式的資料提交給有關部門存檔。提交的資料包括:c)數據處理結果及編繪的圖件;d)成果報告。A.1.4偶極剖面裝置K=πna(n+1)(n+2)BM=√y2+(AB/2-x+MN/2)2A.2高密度電阻率法常用裝置(排列)圖A.8A.2.2.1溫納裝置(a裝置):AM=MN=NB=na。A.2.2.3對稱四極裝置(溫施裝置):MN=a~na,AM=NB=na。A.2.2.4非對稱四極裝置(四極梯度裝置、非對稱溫施裝置):MN=a~na,AM≠NB。圖A.10A.2.4.1偶極一偶極裝置(β裝置):AB=BM=MN=na。圖A.11b)裝置示意圖:見圖A.12。圖A.12A.2.6二極裝置(電位裝置):AM=na,B→BM(規范性附錄)電阻率剖面法工作設計提綱B.1前言簡述項目來源、勘查登記情況、工作目的任務、勘查目標物、工作范圍及比例尺、測區交通位置、測區與電剖面測量有關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概況,并說明施工現場的通行和森林條件,干擾源和與作業有關的地方法規(如青苗、牧場和森林賠償等),B.2以往工作程度列出以往工作的項目名稱、工作年份、工作單位,列出與本次工作有關的以往的地質和電法工作主要成果(包括條件類似的鄰區的電剖面、電測深、電測井等成果)及對這些工作的評價。B.3測區地質、地球物理特征闡述測區內與工作任務有關的地質及地電情況,一般可包括:測區的地質特點,包括地層、構造、巖漿巖、礦產及水文地質等;測區的地電特點,列舉與工作有關的各種介質的電阻率參數及各種地質體或構造的物理場特點;測區的干擾情況。并根據收集和踏勘取得的資料,分析開展電阻率剖面法工作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完成工作任務的可能性B.4工作布置、方法選擇及技術指標B.4.1闡述測區剖面的布置及測網選擇,測區及測網的選擇參照5.4;給出野外工作及室內各項工作的進度安排;明確電阻率剖面法與測地、地質等工作的配合關系和配合程序,以及保證合理配合的措施。B.4.2工作方法技術選擇。闡述設計的各種裝置所要解決的具體地質問題,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當方法有效性不能確認或某些技術不能肯定時,應在設計過程中進行試驗并闡述技術試驗點(剖面)的選擇及試驗結論,或寫明開工前進行試驗;闡述儀器的性能與使用要求、觀測技術與精度要求、電阻率參數測定的要求等.B.4.3闡述質量檢查的方法與要求,參照7.4.1。B.5資料整理、處理與解釋推斷闡述資料整理的方法與要求,數據處理方法的選擇、要求及依據,解釋推斷的原則、方法及保證成果資料質量的措施。B.6實物工作量為完成目標任務設計實物工作量。B.7提交的成果資料及預期成果列出提交的主要階段性和最終成果資料(數據、圖件、報告等)及提交時間。闡述開展電阻率剖面法工作的預期成果。B.8組織機構及人員安排說明組織管理情況及項目組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務、從事專業、工作單位及在項目中的分工和參加項目工作的時間等。編制經費預算說明和設計經費預算表。B.10質量保障與安全措施闡述保證工作質量、工作安全(人員及儀器)的措施。B.11相關附表及附圖(規范性附錄電阻率剖面法成果報告提綱C.1序言C.1.1簡述電阻率剖面法工作項目來源、項目性質和工作任務。C.1.2測區的自然地理及經濟地理概況,一般包括:測區的地理坐C.2工作目的任務和完成情況具體的工作目的任務;所使用的裝置形式;所使用的主要儀器及裝備;野外工作過程:野外工作開工C.3測區概況和以往工作評價介紹測區概況(如測區場地范圍、測網位置、剖面方位、電極接地條件等);簡述測區以往的地質及物C.4測區地質及地球物理特征性特征,根據以往的工作和本項目工作所取得的資料,列舉與工作任務有關的介質的電阻率參數;結合測區的地質特點,分析勘查目標物及各種地層、構造等在觀測結果中的反映,從而建立起解釋推斷所需要的正演概念。C.5工作方法技術和質量評價論述工作中所采用的儀器設備及具體方法技術的合理性和所取得資料的正確性與精度。具體包括;論述所采用的電阻率剖面法各種裝置所要解決的具體地質問題及有效性和合理性;介紹所采用裝置的具驗結果及其他有關資料說明所采用的方法技術的合理性;介紹保證野外工作質量的措施,說明質量檢查情況(包括檢查方法、檢查量、檢查點分布等),并根據質量檢查結果及其他有關資料說明野外工作觀測結C.6資料處理方法C.7解釋推斷分類描述通過工作發現的(視)電阻率異常,說明其特征、相互聯系、分類原則及依據;分析、解釋(視)電阻率異常,闡明引起異常的原因,并詳細說明所采用的解釋方法及依據;根據電阻率剖面法解釋推斷的意見,結合已知的其他資料,編繪推斷成果圖;討論所有解釋推斷結果的可靠程度以及定量解釋結果的精確程度;若異常進行了工程驗證,則應進行再解釋。解釋推斷方法參見附錄D。解釋推斷結果應由同等或更高層次的技術人員進行復核。C.8結論與建議全面和總結性地給出主要結論并對本區下階段工作提出建議。具體包括:論述所取得的各項成果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19762: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AIDC) techniques - Vocabulary
- 【正版授權】 ISO 13402:2025 EN Surgical and dental hand instrument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against autoclaving,corrosion and thermal exposure
- 【正版授權】 IEC 60614-1:1994 EN-D Conduits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Specification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75:2024 EXV-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75: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ommercial dispensing appliances and vending mac
- 勸學的課件講解
- 副腫瘤綜合征護理
- 小學春節安全教育
- 20xx年高端專業模版
-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精讀二:文學與人生》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污染與恢復生態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中考化學實驗操作考試試題庫(全套完整版)
- AI在護理查房中的應用
- 西師版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大綱與計劃
- 2025養殖場租賃合同(合同版本)
- 2025年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雅安雨城區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以內三個數加減混合運算競賽練習訓練題大全附答案
- 2025年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匯編
- 小學六年級數學計算題100道(含答案)
- 口服固體制劑車間工藝簡介及驗證要點
-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通信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