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講練(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熱點03 制度自信國家治理(講義)(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講練(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熱點03 制度自信國家治理(講義)(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講練(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熱點03 制度自信國家治理(講義)(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講練(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熱點03 制度自信國家治理(講義)(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講練(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熱點03 制度自信國家治理(講義)(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熱點03制度自信,國家治理目錄一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1二中國近現代官員選拔與管理 5三當代中國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8四當代中國的外交政策 10一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期政治制度內容晚清時期君主立憲維新變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但由于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再加上頑固勢力的鎮壓,維新變法運動很快失敗。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改革學制。新政并未達到維護其統治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南京臨時政府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1912年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之手。北洋軍閥時期政黨政治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①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展開競爭;②1912年,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③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后,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④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國民政府時期實行“訓政”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統治結束。①1928年,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以黨代政,國民黨掌握實權,剝奪人民權利。實質就是一黨專政,獨裁統治;②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進入“憲政”時期。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探索人民革命政權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谷彰裰髡嗫谷諔馉幈l后,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建立了包括地主階級在內的抗日民主政權,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的最終勝利。解放區政權建設設置行政區,鞏固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政權建設新民主主義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政權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③1982年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⑤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1.(2022·全國乙卷)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 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 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陳寶箴本人是贊同并推行了變法改革的,但同時他又認為‘康學’使民權平等的學說非常興盛,這會造成守舊派更大的阻擾,故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C項正確;新舊勢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不是為了突破“中體西用”束縛,排除B項;徹底否定,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全國卷新課標)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边@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1910年”具有“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模仿西方地方議會的諮議局在各省逐漸建立,士紳聯合諮議局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引起專制守舊官員的不滿,所以材料可以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過程中更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強化清廷權威,排除A項;據材料“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以得出諮議局并未架空了督撫權力,地方勢力并未控制官場,排除B、C項。故選D項。3.(2022·全國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C.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由議會選舉政府”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體現了社會各階級反帝反封建的社會大聯合,所以邊區政府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A項正確;1940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行黨外合作,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管轄下的特別政府,排除B項;“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邊區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聯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漢奸和賣國賊,排除C項;“由議會選舉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邊區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據主導地位前提下社會抗日力量的大團結,是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天津卷)1945年9月,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和政府決定將鄉參議會改為鄉人民代表會議,1946年4月,又規定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或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1947年11月,與土地改革動相呼應,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區政權自下而上地實行人民代表會議制。這反映了(

)A.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國家最高權力的重組C.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D.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抗日戰爭結束,中國革命由對外抗日戰爭轉向對內的民主革命斗爭,推行人民代表會議制有利于團結革命力量,A項正確;此時還未形成國家最高權力,B項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材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推行人民代表會議制,未體現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全國卷新課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黨中央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各解放區繼續實行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的民主選舉的各項原則和制度。一些解放區開展了民主選舉運動,頒行了選舉法規。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經軍事法庭、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庭判決剝奪公民權者,有反革命行為及民主政府緝辦在案者等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幾皂n延龍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范圍調整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敬鸢浮浚?)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階級矛盾為主;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2)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對建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驹斀狻浚?)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解放戰爭時期。據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下1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階級矛盾為主,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據材料一“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可知,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結合所學從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來分析選舉權范圍的調整;據材料一“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可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解放戰爭時期。據材料二“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據材料二“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結合所學從對建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的角度分析。2、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特點⑴復雜多樣,變化劇烈①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政府(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南京臨時政府)、新民主主義的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殖民地性質的政權(汪偽國民政府和偽滿洲國)②組織形式:君主制——晚清政府(君主專制,清末新政時期試圖向君主立憲過渡),太平天國政權;共和制——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制),北洋政府(責任內閣制),國民黨政府;還有特殊的軍政府(西南護法軍政府)③全國性政權(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局部政權(太平天國、西南護法軍政府,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⑵深受外國政治制度的影響中國近代新出現的各種類型的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引進的政治制度大都經過了有選擇的改造。⑶制度的實際運行仍深受中國傳統的影響(如專制集權與分權制衡)。二中國近現代官員選拔與管理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時期制度內容晚清時期科舉制變革①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②1901年,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選官制度變革①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不久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②1905年廢除科舉制。1.(2023·廣東卷)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边@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新式學堂部分助教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A項正確;材料只是記載1902年中國新式學堂的相關情況,作者沒有明確表達觀點,排除B項;題干涉及時間是1902年,戊戌變法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C項;材料只能反映當時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斷具體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2.(2022·河北卷)優貢考試是清廷廢除科舉后保留的善后舉措。據1907年《時報》載:在浙江優貢考試期間,一位趨新的外地書商發現當地士子對新學的了解相當“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他“不禁為吾浙前途悲”。據此可知,當時(

)A.風俗習慣新舊雜糅 B.教育近代化艱難起步C.社會呈現轉型特征 D.士子對新政缺乏信心【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不禁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舉制度廢除后,仍有大量的學子對新學不了解,不禁讓人為國家前途擔憂,說明此時新舊思想在碰撞,社會呈現轉型特征,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新學,沒有體現風俗習慣,排除A項;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務運動,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謂的新政,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天津卷)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A.側重選拔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答案】C【詳解】科舉考試“猶然故轍”是指科舉考試還是之前的內容,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沉重打擊了想要了解維新變法的群體,C項正確;此時的科舉考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因此不是側重選拔實務人才,更不可能極大促進西學的傳播和深刻推動制度革新,排除ABD項。故選C項?!局R拓展】科舉制廢除的影響?積極影響:①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廢除科舉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學堂盡快興辦起來以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②有利于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婆e制度的廢除,新學的興起,改變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整體素質。③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地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消極影響:①造成了中國選官制度的紊亂。科舉制度廢除后,卻未代之以新的選官機制,造成了中國在一段時間內官員選拔機制的混亂。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末民初中國政局動蕩,軍閥混戰。清末民初,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士紳階層日益衰敗,武官軍人階層逐漸走向中國的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社會的領導者。2、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時期制度內容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制定了以考試制度為主的選官制度,這些制度基本停留在紙面上北洋政府時期①主要采用文官考試制度: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但是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②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為指導,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允許女子參加考試。但是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時期制度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干部制度①民主革命: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新中國成立: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③改革開放: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④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公務員制度①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③2006年: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三當代中國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1、法治建設時間內容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制初創,法律集中在政治領域,主要是建章立制20世紀80年代我國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法治建設高要求。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202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間內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道德風尚,激發全國人民熱情和干勁。改革開放后20世紀80年代,提倡“五講四美三熱愛”;20世紀90年代,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1994年推進愛國主義教育;2001年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領》,以德治國;中共十八大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022·天津卷)20世紀80年代,一批時代楷模的事跡廣為人知。蔣筑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試裝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鋪路石”;軍人朱伯儒奉獻自我、溫暖別人,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對這些人物事跡的宣傳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

)A.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B.立足法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C.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為核心價值標準【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蔣筑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試裝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鋪路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加大了對時代楷模事跡的宣傳,反映了這一時期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法治建設,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向善成為核心價值標準,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浙江卷1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政治主張孔子“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韓非“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材料二“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幾詷s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材料三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幾酝醭俊蛾P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答案】(1)主張:孔子主張德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法治。演變: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征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驹斀狻浚?)主張:根據材料“‘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張德治;根據材料“‘無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根據材料“‘故以法治國’”可知,韓非主張法治。演變:結合所學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國、漢初以黃老無為思想為指導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確立儒家思想為主流地位。(2)關系:根據材料二“魏征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及所學可知,魏征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草擬詔令;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據材料二“《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笨芍?,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結合所學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來說明。(3)地位:根據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基礎性地位。必要性:根據材料三“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根據材料三“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根據材料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可知,依法治國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根據材料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四當代中國的外交政策1、現代中國外交歷程時期內容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①“一邊倒”(意識形態)→→“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國家利益)②“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始步入國際舞臺。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①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①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②1972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③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②世紀之交,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③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變化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②針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③不僅著眼自身發展,就世界和平發展諸多議題提出并踐行中國方案。1.(2023·全國卷新課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長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務。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美國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時,更側重于用“民主化”與“和平演變”的手段干預拉美地區事務。1999年,美國政府推出“新干涉主義”,竭力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充當“世界法官”。后冷戰時代,拉美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開始不斷下降。同時,拉美地區成立了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等組織,在運用自身力量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凸顯了越來越洪亮的“拉美聲音”。2013年11月,美國政府宣稱放棄“門羅主義”,然而就在當天,又對古巴進行了抨擊。此后,美國政府又相繼對委內瑞拉等國的內政進行了干涉。——摘編自徐世澄主編《帝國霸權與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中國同東南亞各國關系進入全面發展時期。1997年,東南亞地區爆發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采取積極行動,對緩解危機、穩定東南亞地區經濟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東盟各方面關系全面加強: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碩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發展”目標高度契合。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廣泛共識2021年11月,習近平指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年來……我們擺脫冷戰陰霾,共同維護地區穩定。我們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促進共同發展繁榮,讓20多億民眾過上了更好生活?!薄幾渣S慶、王巧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宣稱放棄“門羅主義”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處理同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原則。(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處理同周邊國家關系的根本區別?!敬鸢浮浚?)拉美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國家的聯合有能力解決地區事務;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中東和中亞地區(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削弱美國實力;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多極化勢力不斷發展壯大。(2)經濟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贏,共同繁榮;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3)美國處理周邊國家關系以美國利益、美國優先為出發點,奉行霸權主義、干涉主義等原則,犧牲周邊國家的利益。中國處理周邊國家關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經濟共同發展繁榮、文化交流為方式,睦鄰友好和平共處?!驹斀狻浚?)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世界之20世紀末21世紀初。根據材料一“后冷戰時代,拉美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開始不斷下降”得出,拉美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地位下降;根據材料一“拉美地區成立了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等組織,在運用自身力量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凸顯了越來越洪亮的;‘拉美聲音’”得出,拉美國家的聯合有能力解決地區事務;根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中東和中亞地區(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削弱美國實力;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多極化勢力不斷發展壯大等方面思考作答。(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之20世紀末21世紀初。根據材料二“中國政府采取積極行動,對緩解危機、穩定東南亞地區經濟乃至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