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端午節知識-小學端午節教案
端午節的鴨蛋教案端午的鴨蛋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端午的來源與習俗,幻燈展示)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門楣(méi)莧菜(xiàn)籍貫(jí)硝藥(xiāo)
腌臘(yān)絡子(lào)大襟(jīn)車胤(yìn)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三、導人新課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咸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咸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五、學習課文
1.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學生復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后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2.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咸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采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咸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咸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里采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里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咸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六、小結
文章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七、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講述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么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閑適自由的風格。
二、朗讀課文.感受作品語言特點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三、拓展訓練
提問:
1.古詩中端午節
2.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四、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閑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五、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端午節隨筆
六、教后記
端午節晨誦教案節日課程
端午節晨誦教案
活動目的:
1.通過對端午節的由來、美食、習俗、慶祝活動、以及端午節的詩詞、歌謠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過誦讀,增強學生對家鄉、對人民以及淵源歷史的端午節文化的熱愛之情,增進學生對文化傳統的探究心理,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教學過程:
1、端午節的由來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端午別稱知多少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4、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說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
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于當時汩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救
5、粽子由來久、花樣多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6、端午節詩詞賞析
乙卯重五詩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7、競渡曲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30端午節的由來_教案語文(S)教學設計
教材:語文(S)四年級下冊課文:30端午節的由來板塊:教學設計—教案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讀“粽、檐、輔、措、誣、頌”6個生字,會寫“佩、戴、措、施、疏、頌、駕、尸、俗”9個生字,掌握“佩戴、愛戴、措施、誣陷、尸體、習俗”等詞語。
2.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學習復述課文。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知道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跡并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難點: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了解并復述端午節的由來。
課前準備:
1.生字詞投影片。2.課文中屈原插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你們都知道哪些?
2.每一個節日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第30課《端午節的由來》,看看端午節背后有什么樣感人的故事。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提出學習要求。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新詞。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學生根據學習要求自讀。三、集體反饋,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讀。(展示課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傳頌尸體習俗疏遠誣陷愛戴粽子屋檐輔佐駕著
2.教師根據學生認讀的情況,進行強調。
字音:“措、頌、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翹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邊不要寫成“也”。“疏”的左半邊最后一筆是提,右半邊第四筆的點不要漏掉。
3.齊讀詞語。
4.理解詞語的意思。
愛戴:衷心敬愛與擁護,多用于對長輩。誣陷:誣告陷害。讒言:陷害人的壞話。
5.指名反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課文主要講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憤然跳江的屈原,人們紛紛把食物投入江中,保護屈原的尸體不受水族侵害。后來,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傳到現在。)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2.組內交流。3.代表反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紹端午節的日期和習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體介紹端午節的由來。
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時,認讀生字詞,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糾正讀音,識記字形,有利于鞏固生字,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小組內討論分段,說段意,再派出代表進行反饋,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們仍保留在端午節那天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
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文章把人們紀念屈原的活動記錄得十分詳細。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學習課文,感受屈原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五、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揭題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簡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課文分為幾部分?每部分都講了什么?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深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二、學習第一、三部分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展示課件第三屏)(1)農歷()月()日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等。(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國的()。端午節已有()年的歷史。
2.學生自由讀后和同桌討論。3.指名答。4.齊讀。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懷念?
指名讀本段,其余同學邊聽邊用筆畫出介紹屈原的有關語句。指名答。(著名的詩人、有名望的官員、忠誠愛國、很有才干……)
2.就是這樣一個愛國、有才干、深受百姓愛戴的人,卻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權貴的誣陷和楚王的疏遠,這又是為什么呢?誰能在文中快速找出來。指名答。(因為他們對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滿,這些措施觸犯了他們的利益。)3.權貴們是怎樣對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們想方設法誣陷屈原,無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什么叫“想方設法”“無中生有”?
想方設法:開動腦筋,思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無中生有:指沒有事實依據而憑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聽信了讒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熱愛祖國,寫下了許多廣為傳頌的詩歌。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詩歌,讀一讀。(1)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擦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
(2)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即使是身死,壯士們的靈魂也還在繼續戰斗著,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稱雄。)
指名讀;齊讀。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為什么要跳江?
默讀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讀。(楚國滅亡,屈原萬分悲憤)什么叫“萬分悲憤”?(悲傷憤怒到了極點。)
2.出示文中插圖,問:屈原在江邊佇立,萬分悲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名答。(國家的滅亡,百姓的苦難、自己報國無門)
3.指導感情朗讀本段。
4.從屈原身上你學到了什么?指名答。(熱愛祖國、不畏權貴、堅持正義、不怕艱難險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撓斗爭------)
(三)學習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當時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來,人們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較句子。(展示課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樣”說明百姓都十分愛戴屈原,來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終于”說明大家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才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4.駕小船、投粽子這些活動,流傳到今天,逐漸演變成了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表達了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詩歌并進行交流,通過詩歌中流露出的憂國憂民情懷,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愛國精神。
文中的插圖表現的是屈原大義凜然地站在江邊的情景。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屈原在楚國滅亡后萬分悲憤的心情,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鋪墊。
比較句子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如何把句子寫得生動、感人。
復述課文,既加深了學生
人們對屈原的深深懷念。四、復述課文
1.看板書,在學習小組內復述。2.指名復述。五、拓展延伸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一個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結,是維系著一個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在這些節日里有什么風俗?指名答。
六、課堂小結
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員,讓我們緬懷先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續和繼承下去!
七、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忠誠愛國不畏權貴關愛百姓百姓十分愛戴萬分悲痛深深懷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0端午節的由來_教案語文(S)教學設計
教材:語文(S)四年級下冊課文:30端午節的由來板塊:教學設計—教案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讀“粽、檐、輔、措、誣、頌”6個生字,會寫“佩、戴、措、施、疏、頌、駕、尸、俗”9個生字,掌握“佩戴、愛戴、措施、誣陷、尸體、習俗”等詞語。
2.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學習復述課文。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知道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跡并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難點: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了解并復述端午節的由來。
課前準備:
1.生字詞投影片。2.課文中屈原插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
1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都知道哪些?
1.同學們,我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你們2.每一個節日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第30課《端午節的由來》,看看端午節背后有什么樣感人的故事。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提出學習要求。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新詞。(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學生根據學習要求自讀。三、集體反饋,掌握生字屏)
佩戴措施傳頌尸體習俗疏遠誣陷愛戴粽子屋檐輔佐駕著2.教師根據學生認讀的情況,進行強調。是翹舌音。
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時,認讀生字詞,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糾正讀音,識記字形,有利于鞏固生字,豐富學生的
1.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讀。(展示課件第二語言積累。
字音:“措、頌、俗”是平舌音,“尸、疏”字形:“施”的右半邊不要寫成“也”。“疏”的左半邊最后一筆是提,右半邊第四筆的點不要漏掉。3.齊讀詞語。4.理解詞語的意思。
愛戴:衷心敬愛與擁護,多用于對長輩。誣陷:誣告陷害。讒言:陷害人的壞話。
5.指名反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小組內討論分段,說段意,
(課文主要講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再派出代表進行反饋,可以訓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憤然跳江的屈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原,人們紛紛把食物投入江中,保護屈原的尸體不受水族侵害。后來,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傳到現在。)
2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2.組內交流。3.代表反饋。日期和習俗。節的由來。
端午節那天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
1.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紹端午節的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體介紹端午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們仍保留在
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文章把人們紀念屈原的活動記錄得十分詳細。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學習課文,感受屈原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五、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揭題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課文分為幾部分?每部分都講了什么?端午節的由來。二、學習第一、三部分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簡要說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深入了解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展示課件第三屏)(1)農歷()月()日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等。午節已有()年的歷史。2.學生自由讀后和同桌討論。3.指名答。
3
(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國的()。端
4.齊讀。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代的人們懷念?紹屈原的有關語句。
指名答。(著名的詩人、有名望的官員、忠誠愛國、很有才干……)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詩歌并進行交流,通過詩歌中流露出
1.屈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
指名讀本段,其余同學邊聽邊用筆畫出介
2.就是這樣一個愛國、有才干、深受百姓的憂國憂民情懷,可以讓學生愛戴的人,卻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權貴的誣陷和深切感受到屈原的愛國精神。楚王的疏遠,這又是為什么呢?誰能在文中快速找出來。
非常不滿,這些措施觸犯了他們的利益。)3.權貴們是怎樣對待屈原的?有地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無中生有”?法。
無中生有:指沒有事實依據而憑空捏造。
文中的插圖表現的是屈原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可以更加萬分悲憤的心情,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鋪墊。
指名答。(因為他們對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
指名答。(他們想方設法誣陷屈原,無中生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什么叫“想方設法”大義凜然地站在江邊的情景。想方設法:開動腦筋,思索解決問題的辦直觀地感受屈原在楚國滅亡后
5.昏庸的楚王聽信了讒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熱愛祖國,寫下了許多廣為傳頌的詩歌。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詩歌,讀一讀。(1)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擦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
比較句子環節,是為了讓
(2)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學生體會如何把句子寫得生(即使是身死,壯士們的靈魂也還在繼續戰斗動、感人。著,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稱雄。)
指名讀;齊讀。(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為什么要跳
復述課文,既加深了學生
4
江?
默讀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讀。(楚國滅亡,屈原萬分悲憤)點。)
萬分悲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報國無門)
3.指導感情朗讀本段。4.從屈原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什么叫“萬分悲憤”?(悲傷憤怒到了極2.出示文中插圖,問:屈原在江邊佇立,指名答。(國家的滅亡,百姓的苦難、自己
指名答。(熱愛祖國、不畏權貴、堅持正義、不怕艱難險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撓斗爭……)
(三)學習第五、六自然段。后來,人們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較句子。(展示課件第四屏)
1.屈原投江后,當時的百姓是怎么做的?
指名答。(“像潮水一樣”說明百姓都十分愛戴屈原,來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終于”說明大家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才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4.駕小船、投粽子這些活動,流傳到今天,逐漸演變成了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深深懷念。四、復述課文
1.看板書,在學習小組內復述。2.指名復述。五、拓展延伸
個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結,是維系著一個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在這些節日里有什么風俗?
指名答。六、課堂小結
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員,讓我們緬懷先輩,
5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一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續和繼承下去!七、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忠誠愛國不畏權貴關愛百姓百姓十分愛戴萬分悲痛深深懷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6
班會教案端午節班會教案:端午節
10秋機電樊有利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今年的端午節是在抗震救災與支援災區重建家園的特殊時刻中迎來的,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10秋機電班教室
四、活動時間:2011年5月30
五、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一)、我們的端午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
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6月4日,6月5日,6月6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6日為端午節。
(二)、我們的習俗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三)、我們的屈原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約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自稱顓頊的后裔。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離騷》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四)、我們的想法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2、端午來臨之際,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3、你會包粽子嗎?是誰教你的?在當時學習的過程中有些什么感受?
4、這一節班會課你了解了些什么?
(五)、教師總結: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著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為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后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淀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悠綿,到京劇的唱念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中顯得那樣熠熠生光、璀璨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梁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走進端午節(教案)
《走進端午節》
教學設計
莒縣第四實驗小學
四年級
走進端午節
[活動目標]
1.了解家鄉端午節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懷。
2.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
3.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全方位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全面了解相關知識。學生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確定探究主題,組成活動小組,群體策劃進行研究。
課前交流:
都說我們班的同學特別聰明,課前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嗎?我出圖片大家猜猜是什么節日,比比誰的知識最豐富?
課件展示有關節日的圖片,學生搶答。
(我們班的同學可真聰明,知識真豐富!)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上周我們剛剛過完了一個節日——勞動節。知道勞動節是幾月幾日嗎?陽歷的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那么你們知道每年的端午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即將來臨的端午節。齊讀課題:走進端午節
二、分組交流
1.前幾天根據大家的興趣與愛好我們自愿組成了四個小隊,各個隊都有自己的名字。請響亮地來報一下隊名吧!
節日飲食隊節日故事隊節日習俗隊節日詩歌隊
2.下面我們就在隊長的帶領下認真交流收集的相關資料,待會兒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3.分組討論交流,師參與其中。
學生有的在交流傳說;有的在練習講故事,有的在進行古詩配畫,有的在包粽子……
4.師總結:同學們討論得可真投入,劉老師都不忍心打擾你們了。想不想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哪個隊先來?
三、匯報展示
有請隊長帶領你們的隊員上臺,他們匯報時其他小隊可要注意聽,比比哪個小隊的發言最積極,聽得最認真,我們將評選金星隊!
(下面的順序隨著學生的活動而隨機進行調整)
1.節日故事隊
我們是故事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的來歷與傳說。
(1)大家知道端午節跟誰有關嗎?(屈原)
(2)我來為大家講講《屈原投江》的故事。
(3)我這兒還有一個傳說呢!《紀念孝女曹娥》
(4)其他隊還有補充的嗎?
(5)聽了這些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
(6)師小結:這些動人的傳說,讓我們感受到了屈原的愛國;曹娥的
孝敬;伍子胥的忠貞;那位大嫂的善良,每個故事都深深地感染著我們,謝謝故事隊給我們帶來的文化享受。
2.節日習俗隊
我們是習俗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的習俗。
(1)大家快看,習俗隊給我們帶來什么禮物啦!
配香囊:展示香囊,這是我跟媽媽學著制作的香包,你們知道這里面裝的什么?(朱砂、雄黃、香藥)
(2)插艾子:我通過上網、問我的奶奶知道了: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我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師:是呀,如今手足口病等流行病不斷發生,我們一定講究衛生,保證健康。
(3)系彩繩:過端午節時媽媽還為我的手腕、腳腕系上彩線呢!我們班的同學還有誰系過彩繩?
師追問: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4)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5)食粽子
(5)其他隊還有補充嗎?
(5)師小結:只要多觀察、多問、多學,對我們傳統的節日了解得更深入,更好地享受祖國的傳統文化。
3.節日飲食隊
我們飲食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的粽子。
(1)我們先來給大家猜個謎語,看看哪個隊反應最快?
三角四棱長,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細品嘗。(粽子)
(2)想知道這漂亮的粽子是怎么做成的嗎?下面我就包一個給大家看一看。
學生邊做邊實物展示。師問:你是跟誰學的?(可見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呀!就要快過端午節了,請不會的同學們也學著與家人包粽子,全家一起動手,樂就在不言中。)
(3)其實,粽子的種類可多啦讓我們一起看看各種各樣的粽子,飽飽眼福吧!
學生投影自己拍攝的圖片:能說說是怎么收集到的?說清楚名稱、里面的是什么?(蓮子肉粽、板栗肉粽、棗粽;北方的粽子多以大棗、豆沙為餡,南方以肉餡為主。)
有的學生到超市進行了調查;還有的進行了拍照;有的采訪了周圍的人……
(4)聽了飲食隊的匯報,你們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師總結:節日飲食隊自編了謎語,還為我們講述了包粽子的方法,還運用多種方法調查了粽子的種類,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4.節日詩歌隊
(1)我們小隊收集了許多節日的詩歌,請欣賞我們的古詩配畫,一邊展示一邊讀古詩。如下列古詩: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
大家覺得這古詩配畫怎么樣?
(2)我們一起為大家朗誦,會的同學可以跟我們一起朗誦。
(3)你們能說說《離騷》中的名句嗎?
師小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詞就是我們祖國最璀璨的明珠呀,讀著與端午節有關的古詩,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們對屈原的愛戴,愛國的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5、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家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走進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聽著動人的傳說,看著五彩的荷包,聞著竹葉的清香,欣賞著哀婉的詩歌。老師很感動,感動于你們的積極探索,更感動于你們有創意的表達,我覺得你們收獲了很多很多。能說說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感受嗎?
指名說。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習俗文化對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深遠影響,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事跡永遠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哪一個節日,哪一個傳說,都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崇尚愛國、忠誠、誠信、善良、孝敬等美好的品德。
四、課外拓展
對這些傳統節日,國務院有了新規定,出示課件
國務院規定: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你從中有什么體會?
五、露一手
端午節即將來臨,請大家學會包粽子,這個端午節都要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粽子;背誦描寫端午節的詩歌,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永放光芒。板書設計:
走進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
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端午節的鴨蛋教案《端午節的鴨蛋》教學案例設計
1.一、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了解作者家鄉端午節的獨特風俗,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能力目標】:1、學會拼讀寫難的生字,了解一些難懂詞
語
2、閱讀全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節的鴨蛋)
3、品味及分析文中富有生活情趣的句子,學習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用樸實的語言抒發真摯的感情)
【情感目標】:1、讓學生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教育學生珍惜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自豪之情,以及體會作者描述孩童時代的趣事流露出的喜悅與懷念
二、教學內容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該文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體會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樸素而真摯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他家鄉特產——高郵鴨蛋。表達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及自豪感。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思維分析能力,能分析與欣賞一般的文學句子。其次,他們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對身邊的傳統節日有一定的認識,以及對傳統節日已奠定一定的情感,學習起這篇文章容易理解及引起情感共鳴,可以表達個人觀點及感想。
現在有很多學生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追求,對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特別是城市的學生生活在鋼筋水泥堆砌的高樓包圍下生活,受現代文化及外國文化充斥著,感受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反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更不用說傳統節日。有些學生甚至沒有這種意識,不知道傳統節日是什么。所以,學生學習該文章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與意義。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借此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喚起學生熱愛家鄉及民族自豪感的意識,珍惜傳統節日。
四、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站在學生的立場想問題,以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為出發點來設計教學方案。
1.文獻法。課前讓學生收集和查閱有關端午節的資料,了解端午節起源及習俗,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朗讀法。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直觀法。如果條件允許話,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平臺給學生展示各地端午節的風俗,具體介紹作者家鄉端午節的習俗,讓學生有更加形象的認識。
4.提問法。通過提問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活躍教堂氣氛,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對課文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自己家鄉的端午習俗。
5.體會法。讓學生劃出富有情趣的句子和關鍵句,分析它們的內涵與意義。從而,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的作者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之情,以及對童年的懷念。
6.延伸拓展法。教師可以在教完該課文后,聯系現在國內傳統節日的狀況,引起學生的思考,提倡學生珍惜傳統節日文化。例如: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節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被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而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韓國申遺先了,對中國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發散思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教學教
教學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除了以上方法,還有分組談論法、圈點法等。
五、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學習文章2至5段,理清文章思路
2、難點:分析文章語言特色,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六、課學時間:兩個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預習
教師布置學生預習的要求:自學文中不懂的生字詞,找字典來查找,并會在課堂上提問。同時叫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2,、課堂導入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有許多傳統節日,你們能說說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學生自由發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
那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你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我們在端午節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呢?(看幻燈片說風俗)
接著我們來學一篇和端午節有關的文章,《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的作者是?(汪曾祺)
3、作者簡介:(條件允許:幻燈片展示)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4、朗讀課文。
5、檢查預習:讀準難懂的字音(板書寫出)
6、理清文章思路。(板書寫出)
A、課文分段: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
B、找出文中描寫鴨蛋的段落:2、3、4、5段。
C、而得出文章的思路: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小結:本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家鄉的端午節習俗:第二部分介紹家鄉出名的咸鴨蛋,高產雙黃鴨蛋;第三部分:寫小孩子怎樣吃和玩鴨蛋。第二課時
7.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8.細讀課文,探究以下問題。
A、在第一段找出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B、學習第2、3段,概況這兩段的主要內容(寫家鄉高郵鴨蛋的名聲、特色。)
家鄉高郵咸蛋為什么那么出名?(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家鄉的咸蛋有什么特點?與別處的咸蛋有何不同?(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作者為什么寫在北京吃咸鴨蛋?(與家鄉的咸蛋進行比較,以突出家鄉咸蛋的好吃與出名)
小結:作者把家鄉鴨蛋與別處的鴨蛋進行對比,突出家鄉鴨蛋的好吃與聞名,可以看出作者對家鄉自豪感,這都源于作者對家鄉濃濃的熱愛之情。
C、閱讀4至6段,回答問題。
作者從幾個方面寫端午節鴨蛋?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a、從掛“鴨蛋絡子”的習俗來寫——挑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b、表達作者對童年趣事的懷念和對家鄉的熱愛
最后一段的內容好像與文中內容無關,能不能刪去?說明理由。(不能,最后一段主要寫作者的童年趣事,是為了表達作者對童年的懷念與留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D、語言特色:
口語色彩濃厚(第二段文字體現出)
平淡而真摯的語言(整篇文章都可體現)
帶有文言色彩(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意趣盈然,有點幽默(第一、二段文字段體現出)
9、總結:作者通過寫家鄉的鴨蛋,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及其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者從一件平凡的小事導出不平凡的感情,用他樸實真摯的語言打動著每一個人,喚起我們熱愛家鄉、珍惜傳統文化的意識。這也是作者熱愛生活、善于發現生活的趣事的表現,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品質。
10.課后拓展延伸:叫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以及個人感受的作文。
11.布置作業:a、再次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b、把課后練習題寫在作業本上
端午節教案1泰興市橫垛初級中學
教案
端午節
端午節班會教案
主題來源: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相關背景: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第1頁
泰興市橫垛初級中學
教案
端午節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并灑墻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
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
第2頁
泰興市橫垛初級中學
教案
端午節
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第3頁
端午節教案2端午節主題教案
一、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主要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如:吃粽子、掛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三、活動:屈原的故事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師生共同制作粽子,喜歡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節,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紙條等。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4.師生共同制作粽子
老師示范做粽子邊做邊講解:一張長紙條將一端折疊一個小三角,然后來回折疊三角至紙條完。難點:是將折疊好的三角紙條打開根據三角的折印然后圍成三角的粽子。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1.知識資料。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艾節、夏節、龍日等。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傳說,是為了紀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國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民間有賽龍舟、吃粽子、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黃豆芽)、掛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佩香囊等習俗。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常把賽龍舟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二起。古時,五月五日又稱為“惡月惡日”,吃五黃飲雄黃、掛五端于門庭、采雜藥做香囊
等風俗可能出自上古,其目的在于驅邪避魔、驅毒避蟲。現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習俗漸已消失外,其余的習俗已流傳鄰近諸國,如:賽龍舟等,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教學資料。
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們看見楚王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興,經常湊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們拼命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動員楚王相信最強大的敵國——秦國的話,放棄跟其他小國家做朋友。屈原堅決反對楚王相信敵人的話,一再勸說楚王不要與周圍的國家絕交。楚王非常生氣,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堅持與周圍的國家斷絕了朋友關系。
秦國見楚王中了計,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了,楚王也被秦國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國。
屈原雖然被免除了官職,但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國家,他擔心楚國的命運,常常整夜睡不著。在聽到楚國被打敗、楚王死在秦國的消息后,他非常傷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屈原死的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老百姓們聽說后,爭著劃船,到處去撈屈原,賽船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還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一5端午節教案“愛校愛班級端午我進步”主題班會
一(5)王瑜
活動目的:
1、緬懷先人,認識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團結合作,弘揚民族文化。
2、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懂得我們小學生如何愛學校愛班級。
3、學習文明禮儀,爭當文明之星。
活動過程:
一、中國傳統節日知多少
1、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從農歷正月初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我們通常叫做“過年”。你知道為什么叫“過年”嗎?“年”是什么呢?它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還有哪些習俗?過年我們還要做什么呢?貼春聯、拜年、打掃衛生??
2、元宵節
春節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自此以后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除了吃元宵,元宵節還有“掛燈籠、猜燈謎”的風俗習慣。
3、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中秋節,這一天是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圓圓的月餅,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在這一天趕回家,享受團圓的幸福快樂。
4、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做敬老節。在這一天,我們敬老、愛老,為爺爺奶奶做一些自己會做的事情。重陽節還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的風俗習慣。
5、節日、風俗連線
二、我們的端午節
1、端午節知多少?
(1)端午節是哪一天?
農歷五月初五
(2)端午節還叫做什么?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等。
(3)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屈原是我國的大詩人,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當時,他很受國王的喜歡,后來被壞人陷害,國王漸漸地疏遠了他。屈原的愛國之情沒有辦法表達出來,最終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4)我們都知道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公,那你知道哪幾個風俗習慣與紀念屈原有關?a.賽龍舟: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視頻觀看賽龍舟,感受端午節的氣氛。)
b.吃粽子: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于是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你會包粽子嗎?圖片解說包粽子的過程。)
(5)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你還知道端午節我們還要做什么?
吃雄黃酒、掛艾葉懸菖蒲、佩香囊??
2、欣賞詩朗誦《五月五過端午》
3、過渡: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愛國家愛百姓。那么,我們作為小學生可以怎么做呢?我們可以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班級。
三、愛校愛班級
1、說一說:愛校愛班級,我們可以具體怎么做?
好好學習、講禮貌、愛勞動、文明休息??
2、讀讀兒歌
上學歌、上課歌、下課歌、午餐歌、勞動歌
3、我來評一評:
看照片,說說他們的行為對不對?
判斷題,說說他們做得對不對?
四、總結
小朋友們,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有許多燦爛的傳統文化。平時,我們可以做做有心人,多看看課外書,多向爸爸媽媽學習,做一個愛國家、愛集體、愛學校、愛班級的好孩子!
端午節安全教案端午節假期前安全教育教案
授課時間: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授課地點:八年級(3)班教室
授課人:
授課內容:《端午節假期前安全教育》
為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學校安排端午節放假。同時,為了增強同學們假期的安全防范意識,讓大家過個平安、健康、愉快的端午節,結合班級的情況,對大家提幾點要求:
一、要安排好生活和作息時間,生活要有規律,注意休息,勞逸結合。要安排一定的時間溫習功課,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和文章,不長時間觀看電視,不長時間玩電腦游戲;參加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保持身心健康。
二、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擺闊氣亂花錢。不進入“三廳兩室一吧”
三、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準私自到無安全設施,無安全防護的水域游玩活動;不參加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勞動;可以參加適當的家務,但要注意生活中的安全,不隨便接觸電源和帶電電器;不私自接電源,使用電爐;燒柴火、使用煤氣爐時,要及時熄火、關好煤氣罐或天然氣,注意防火、防爆。
四、不私自外出,外出必須有家長或成年人的陪同,注意交通安全。乘車時要文明禮讓,尊老愛幼。不乘坐拖拉機、農用車等非載客的運輸交通工具;乘坐公共汽車時禁止把頭、手伸出窗外,禁止嘗試駕駛一切機動車。
五、由于已經處于夏季,假期間經常有雷雨、暴雨,同學們不要在雷雨時躲避于樹下、電線桿下或其他容易引發雷電擊傷的地方。要注意行走安全,不抄近道,不走水庫邊、池塘邊、壕溝邊的泥濘小道,
不撐傘單手騎自行車,防止摔倒掉入路溝、池塘等事故發生。雷電暴雨、臺風來臨時,不要外出。
六、夏季天氣熱,要防止中暑;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買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衛生許可的“三無”產品,不吃過期和霉爛變質的食物。粽子是端午節必吃的食品,近年來粽子的品種,質量,口味都提到了改善,但同學在食用的時候也不要過量,不要給自己的腸胃增加負擔,以致影響自己的健康。
七、若有生病,不要隨便吃藥,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診療,不要到沒有開業資格證的診所看病治療。
同學們,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身心,所以就要求我們過一種有節制、有秩序的生活。希望同學們快樂成長,健康成長。祝大家過一個健康,安全,愉快的端午節!
學生簽字:
端午節班會教案走進端午
啟智一年級郭凱文
活動目標:
通過使同學以獨特視角、創新做法和真情感悟,培養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加更多的世博知識,增強對祖國的情感,增強從我做起,支持世博,參與世博的主人翁意識,確立為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的人生目標一、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三、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
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主持人小結。
四、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五、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對地震災區的小朋友說些什么?(學生交流)
3、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六、教師總結:
看了這次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
端午節班會教案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相關背景: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飲雄黃酒:
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并灑墻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
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租房租賃合同法律效應
- 2025年未蓋章的買賣合同是否有效
- 2025版權質押合同特點
- 2025新版設備租賃合同范本
- 2025臨時水電安裝工程合同 sample
- 農戶養殖奶牛合同樣本
- 活頁本正確用法
- 2025進口信用證質押人民幣貸款合同
- 電腦維修行業保安工作總結與顧客信賴計劃
- 北方旋流井施工方案
- 《狼王夢》小學讀后感400字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全)
- 婦科腫瘤的預防與治療方法
- 水泥脫硝安全專篇
- 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講義
- 2023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
- 教學能力大賽-教學實施報告范本(汽車電子-附格式模板)
- 醫院勞務派遣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艾滋病患者的溝通難點與技巧課件
- 廣東廣州天河區明珠中英文學校2022-2023學年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答案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 口算1000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