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懷化市2022-2023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高二歷史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總分值為100分,總時量為75分鐘。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湖北襄陽九連墩發掘的戰國晚期1、2號墓中出土樂器90余件,其中鐘磐是按照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懸”方式進行排列,此外還出土有重巫、尚怪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銅鹿角立鶴等。這體現了()A.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 B.音樂文化的巫術氣息C.禮制為重的精神追求 D.墓葬文化的宗教色彩【答案】A【解析】【詳解】據材料信息“鐘磬是按照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懸’方式進行排列”可知,該墓葬遵守了當時普遍流行的禮制,體現了文化的一體化特征;據材料信息“還出土有重巫、尚怪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銅鹿角立鶴”可知,該墓葬還體現出文化多元特征,A項正確;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墓葬文化而非音樂文化,排除B項;題干的信息突出的是文化特征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宗教,排除D項。故選A項。2.下表為史籍中西漢以“孝廉”科晉升的部分人物(名姓俱全者共21人)情況表。據表可以推知()人物舉孝廉情況路溫舒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王吉少好明經,舉孝廉為郎。王駿王吉之子,從父習《詩》、《論語》,又受《易》于梁丘賀。鮑宣好學明經,舉孝廉為郎。京房治《易》,初元四年舉孝廉為郎。蓋寬饒以明經為郡之文學,后舉孝廉為郎。馮逡通《易》,察孝廉為郎。杜鄴得張敞家書,以孝廉為郎師丹治《詩》,舉孝廉為郎。孟喜其父孟卿,善治《禮》《春秋》,其本人從王田孫受《易》,后舉孝廉為郎。劉茂習《禮經》,哀帝時舉孝廉。A.儒學已成為官方正統主流思想 B.造紙術的改進推動了文化普及C.選舉標準與意識形態變化趨同 D.察舉成為儒生入仕的唯一途徑【答案】C【解析】【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漢以“孝廉”科晉升名姓俱全者共21人中,有11人是因為學習儒學而入仕,這與儒學成為官方正統主流的趨勢具有一致性,C項正確;題干信息只能反映出選舉標準的內容,但無法準確推斷其是否在“罷黜百家”以后,排除A項;造紙術與學者們學習的內容,沒有必然關系,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3.宋孝武帝采取“軍戶免為平民”的舉措,使“民戶繁育”。梁武帝則下詔允許返鄉流民可以“占請村內官地官宅”。這些措施()A.使自耕農成為社會經濟主導力量 B.增強了朝廷對抗門閥士族的實力C.強化了社會生產的商品經濟屬性 D.清查出門閥士族隱蔽的大量人口【答案】B【解析】【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南朝的這些措施,有利于自耕農和庶族地主的發展,也就增強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力量,B項正確;題干信息只能反映出自耕農力量的增強,而不能發映出自耕農的社會地位,排除A項;題干信息與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C項;題干中南朝皇帝的措施最多只有利于與門閥士族爭奪勞動力與人口,并不能起到清查人口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4.宋代官府在工商業經營中推行買撲承包制。國家以競標的方式把壟斷經營權出賣給生產者,然后由生產者自行生產、販運、銷售,向官府交納課利。買撲制的實行()A.加劇了工商業間的惡性競爭 B.反映了官府對現實的被動應變C.強化了政府對工商業管控 D.說明了制度設計愈發趨向理性【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國家以競標的方式把壟斷經營權出賣給生產者,然后由生產者自行生產、販運、銷售,向官府交納課利”可知,買撲承包制的實行,國家以競標的方式把壟斷經營權出賣給生產者,這就使得壟斷經營權也引入了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說明制度設計愈發趨向理性,D項正確;壟斷經營權的競爭是在政府主持下進行,受到政府監管,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惡性競爭,排除A項;政府對壟斷經營權的調整是主動進行,而非被動應變,排除B項;宋代實行對壟斷經營權實行承包經營,放松了對經濟的管控,排除C項。故選D項。5.明中葉,朝廷在松江地方官諫請下于松江府析置青浦一縣,以分攤賦稅征收和行政管理的責任。而松江士紳階層從維護田產利益和便于逃避賦稅等方面考慮,促使朝廷罷廢青浦縣。隨著松江士紳階層在政治上的失勢,最終青浦復縣。青浦縣的廢置()A.是商品經濟長期發展必然結果 B.說明地方治理需平衡各方利益訴求C.根本上扭轉了當地錢糧難征局面 D.成為衡量區域開發程度的有效指標【答案】B【解析】全科試題免費下載公眾號《高中僧課堂》【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最初設立青浦縣,主要照顧了官府利益;而在松江士紳利益訴求下,又導致了青浦縣被廢。直至松江士紳階層在政治上的失勢,各方利益訴求重新平衡,青浦縣復立,B項正確;據干信息,青浦縣的廢置,無論官府還是士紳,主要都是稅收考量,而非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題干信息不足以得出當地稅收狀況的結論,排除C項;區域開發程度的指標,并非行政區劃的設立,排除D項。故選B項。6.20世紀初,陳獨秀認為:舊教育是主觀的、個人的,而新教育是客觀的、社會的。“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會,不專在造成個人的偉大。”其觀點意在()A.推動經濟由傳統向近代轉化 B.宣揚西方教育制度的先進性C.以人的現代化推動社會轉型 D.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進步【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舊教育是轉關的,個人的,而新教育是客觀的、社會的。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會,不專在造成個人的偉大”可知,陳獨秀的觀點意在強調教育改革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排除A項;題干材料強調新舊教育的差異,并非中外教育制度對比,排除B項;題干強調教育對社會的作用,無法體現個人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7.下表為1870-1910年中國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情況(%),表中數據反映出近代中國()年份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茶葉49.945.930.616.09.4絲和絲織品38.838.033.930.4254種子和油1.20.10.62.58.4豆類1.20.20.41.95.6皮革0.51.44.35.3原棉0.50.23.46.27.4羊毛0.4161.92.5面粉0.30.20.30.81.4其他8.114.527.826.034.6A.傳統手工業逐步喪失競爭優勢 B.民族工業發展迅速C.已經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 D.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870——1910年中國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情況”可知,1870-1910年期間中國傳統優勢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原料型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體現出近代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附庸地位,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族工業發展狀況,排除B項;題干材料中國出口商品狀況,并非列強對中國出口數據,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經濟結構相關數據,排除D項。故選A項。8.1940年至1942年中共開展了一系列鼓舞群眾的文化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陜甘寧邊區開展的新文字運動。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首先試辦新文字冬學。經過40天的試驗,1400名文盲中,有一半以上能用新文字寫信、看報。這反映出()A.農村農民工作的艱巨性 B.農民階級的先天局限性C.宣傳發動工作的必要性 D.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詳解】從題干可知,1940-1942年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視思想文化建設,意在提升人民的精神戰斗力,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農民工作的艱巨性,排除A項;題干意在表達思想文化對抗日戰爭的重要性,并非農民階級局限性,排除B項;題干主旨并非著眼于宣傳工作,排除C項。故選D項。9.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廣州。在此之前,中共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城市管理經驗和城市接管政策體系,廣州的接管依賴于“沈陽經驗”和“石家莊經驗”,同時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策略,從而實現了對廣州的成功接管。這一做法()A.有利于掃除國民黨反動派殘余勢力 B.贏得了全國人民對新生政權的支持C.表明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 D.為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提供了借鑒【答案】D【解析】【詳解】題干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時已經有成熟的城市接管經驗,為革命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創造了條件,D項正確;題干強調城市接管,而非武裝斗爭,排除A項;題干主旨并未側重于人民對政權的支持,排除B項;題干時間解放戰爭已經勝利,排除C項。故選D項。10.1982年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調整到“國家機構”之前,還強調了國營、集體、個體三種經濟缺一不可,并恢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等。這些變化()A.適應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需求 B.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地位C.確立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D.體現了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答案】B【解析】【詳解】題干1982年憲法調整適應了新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建設發展,A項正確;1982年還未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排除B項;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是1954年憲法,排除C項;題干主旨未體現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排除D項。故選A項。11.隨著神舟系列飛船不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中國科學家多次進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種試驗,選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航天技術越來越“親民化”。這表明()A.我國已經全面建成航天強國 B.傳統農業遭沖擊而日漸衰落C.航天技術推動國民經濟發展 D.新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答案】C【解析】【詳解】從材料中關鍵詞“選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航天技術越來越‘親民化’”可以得出,航天技術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A項“全面建成”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傳統農業,排除B項;“新經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2.近代早期的英國政府將樞密院作為最高防疫領導機構,全盤指導國家的防疫工作。在16、17世紀的防疫斗爭中,英國投入的經費總計約為33800英磅,遠高于同期歐洲其他國家。這表明英國()A.防疫措施極其嚴密 B.公共衛生體系完善C.政治經濟實力強大 D.醫療衛生技術先進【答案】C【解析】【詳解】題干材料強調英國政府全盤指導國家防疫工作,且投入經費遠遠高于同時期歐洲其他國家,體現了英國政府政治經濟實力的強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防疫措施,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公共衛生體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醫療衛生技術,排除D項。故選C項。13.1740年普魯士發動西里西亞戰爭,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西里西亞。在奧地利統治時期,西里西亞的年財政收入僅為210萬弗羅林,但在被普魯士占領數年后,其年財政收入就增加到700萬弗羅林。這一變化()A.顯示出普魯士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 B.體現了民主政體對經濟的促進作用C.反映了工業對國家財政的獨特貢獻 D.揭露了專制政府對工人的殘酷壓榨【答案】A【解析】【詳解】從題干可知,普魯士奪取西里西亞數年后,財政收入翻了近兩番,充分體現了其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A項正確;此時的普魯士還沒有建立民主政體,排除B項;題干沒有強調工業的貢獻,排除C項;題干主旨并沒有涉及專制政府對工人的殘酷壓榨,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圖為殖民擴張和收縮的兩個長周期示意圖,其中第二次殖民擴張高潮的出現導致了()A.美蘇兩極世界格局的初步形成 B.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C.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普遍確立 D.世界殖民體系已走向分崩離析【答案】B【解析】【詳解】讀圖可知,第二次殖民擴張高潮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B項正確;美蘇兩極世界格局初步形成是在二戰后,時間不符,排除A項;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普遍確立在19世紀中期,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走向分崩離析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15.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國大黨領袖提拉克提出“我要做自己房子的主人……我們不想成為書記員”,反對溫和派“祈禱”(Pray)、“請求”(Please)和“抗議”(Protest)的“三P政策”主張,在全國贏得眾多追隨者。據此可知()A.英國對印度的控制有所放松 B.印度的民族民主意識已經覺醒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高漲 D.爭取獨立已成為印度各派共識【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我要做自己房子的主人……我們不想成為書記員”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大黨領袖提拉克的主張,體現了印度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英國對印度的控制,排除A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甘地領導的,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項;已成為印度各派共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6.二戰后,法國政府提出“莫內計劃”,法國計劃部門非常注意“協調”各方需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效法這表明當時()A.西方國家完善福利制度 B.西歐確立計劃經濟體制C.西方推行人民資本主義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盛行【答案】D【解析】【詳解】法國政府提出的“莫內計劃”強調“計劃”,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效法,可見二戰后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普遍模式,D項正確;題干與福利制度無關,排除A項;國家干預經濟不等于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人民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模式的一種調整,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17題15分,18題15分,19題12分,20題10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8年7月,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詹姆士二世在眾叛親離之下逃跑。議會宣布新國王臨朝,威廉和瑪麗共同登上王位,史稱“光榮革命”。在此之前,議會發布《權利法案》,作為新國王登基的條件,比如只有議會才可以征稅,議會應該定期召開。“光榮革命”還附帶其它幾項法律文件,如《兵變法》,規定國王若征召一支常備軍,只可以維持半年左右,否則不撥款。又如《繼承法》,規定日后王位繼承的順序,保證王位不會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的男系后代手上。——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第一條立法權由眾議院與參議院兩院行使。眾議院依選舉法所規定的條件,用普選方式選出……第二條共和國總統,由參議院與眾議院聯合而成的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任期七年,連選連任。第三條總統統率武裝部隊,任命全體文武官員。共和國總統的每項命令須經由各部部長一人之副署。第五條共和國總統,征得參議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屆滿的眾議院。——節選自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議會邀請瑪麗和威廉登基的主要目的,并分析英國“光榮革命”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法國政體的特點。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西方民主政治建立的認識。【答案】(1)目的: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影響:英國權力中心由國王轉移到議會;確立議會權力至上原則(或者限制了國王權力,保證了議會權力);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英國資產階級掌權提供法律保障;為世界其他國家政體選擇提供范例。(2)特點: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雙重特色;權力重心在議會,總統由議會選出,權力相對較小;內閣有副署權,制約總統。認識:民主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艱難曲折的過程;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抉擇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法治、權力制衡是民主制的核心;民主制度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具有多樣性,符合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好的制度;各文明之間應相互尊重、包容、學習。【解析】【小問1詳解】目的:結合所學可知,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影響:結合《權利法案》可知,英國權力中心由國王轉移到議會;結合所學可知,確立議會權力至上原則(或者限制了國王權力,保證了議會權力);結合所學可知,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根據材料“議會發布《權利法案》,作為新國王登基的條件”可分析出為英國資產階級掌權提供法律保障;結合所學可知,世界其他國家政體選擇提供范例。【小問2詳解】特點:根據材料“立法權由眾議院與參議院兩院行使”可分析出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雙重特色;根據材料“參議院與眾議院聯合而成的國民議會”可分析出權力重心在議會,總統由議會選出,權力相對較小;根據材料“共和國總統,征得參議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屆滿的眾議院”可分析出內閣有副署權,制約總統。認識: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民主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結合法國的共和之路分析出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艱難曲折的過程;結合所學可分析出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抉擇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結合法國的共和制度可分析出法治、權力制衡是民主制的核心;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民主制度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具有多樣性,符合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好的制度;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各文明之間應相互尊重、包容、學習。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978年至1992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國對稅制改革進行了全面的探索,改革逐步深入,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初步建成了一套內外有別、城鄉不同,以貨物和勞務稅、所得稅為主體,財產稅和其他稅收相配合的新的稅制體系,大體適應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起步階段的經濟狀況,稅收的職能作用得以全面加強,稅收收入隨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增長,宏觀調控作用明顯增強,對于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調節生產、分配和消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為以后稅制改革的深入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材料二1992年以后,中國進入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稅制改革隨之全面展開,繼續完善稅制,基本實現了稅制的城鄉統一、內外統一。中國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稅收制度,稅制逐步簡化、規范,稅負更加公平。2012年以后,中國的稅制進一步簡化、規范,稅負更加公平并有所減輕,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增強,在促進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稅收收入的持續穩步增長,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佐《中國稅制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78年至1992年我國進行稅制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978年以來我國稅制改革的變化。【答案】(1)背景:改革開放的實行和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及對外經濟合作需要;原有稅收體制存在弊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突破和不斷實踐;借鑒外國的稅制改革經驗;(2)變化:1978年至1992年,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中國稅制的改革起步。1992年至201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是中國稅制全面展開期,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稅制。2012年以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稅制。【解析】【小問1詳解】背景:根據材料“改革逐步深入”可分析出改革開放的實行和不斷深化;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對外開放及對外經濟合作需要;根據材料“稅收收入隨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增”可分析出原有稅收體制存在弊端;結合所學可分析出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突破和不斷實踐;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借鑒外國的稅制改革經驗;【小問2詳解】變化:根據材料“自1978年至1992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國對稅制改革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可分析出1978年至1992年,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中國稅制的改革起步。根據材料“稅制改革隨之全面展開,繼續完善稅制”可分析出1992年至201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是中國稅制全面展開期,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稅制。根據材料“2012年以后,中國的稅制進一步簡化、規范,稅負更加公平并有所減輕,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增強”可分析出2012年以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稅制。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戰國秦漢宋遼金元清(1800年)全國耕地面積(億畝)2.35.727.210.5糧食畝產量(斤)95110140-343155-337糧食總產量(億斤)205.39591.41749.452340.97社會糧食總需求量(億斤)247.44641113.62456.0全國人口數(萬人)320060001200030000人均糧食占有量(斤)641985.751457.9780.0——摘編自吳賓《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論題:中國古代糧食供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論述: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比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總產量超過社會糧食需求。兩宋時期,租佃制度盛行,佃農擁有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出現稻麥輪作制,特別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廣,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下的糧食畝產量處于徘徊狀態,影響糧食總量的增加;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浙沿海地區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生產面積日趨減少,導致糧食產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過快增長,人地矛盾突出,導致土地過度開墾,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明清時期人均占有糧食急劇下降。綜上所述,受社會環境、生產技術、政府政策、人口增長等因素的影響,從隋唐到明清,中國古代糧食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晚清社會潛伏著危機。【解析】【詳解】本題為觀點論述題,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首先,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對比春秋戰國至清朝時期,在全國土地面積、糧食產量、社會糧食總需求、全國人口數、人均糧食占有量等方面的數據變化信息,可以提煉出相應的觀點,如中國古代糧食供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提煉的觀點,進行論述,如: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比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總產量超過社會糧食需求。兩宋時期,租佃制度盛行,佃農擁有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出現稻麥輪作制,特別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廣,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下的糧食畝產量處于徘徊狀態,影響糧食總量的增加;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浙沿海地區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生產面積日趨減少,導致糧食產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過快增長,人地矛盾突出,導致土地過度開墾,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明清時期人均占有糧食急劇下降。最后,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