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經研究發現,在距今約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遺址發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豬或豬頭隨葬,還有一些墓隨葬龜甲,隨葬品數量不一,有的達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無物。據此判斷,當時該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 B.階層間流動日益頻繁C.階級分化趨勢明顯 D.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2.商朝所分封的附屬國君長,與商王很少有血緣姻親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版商王的統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緣關系把眾多的諸侯同周政權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開創了中央集權的新模式 B.擴大了西周的統治疆域C.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 D.鞏固了周王的專制權威3.考古發現,后崗三疊層的下層是以紅陶和少量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層是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存,上層是以灰陶和繩紋陶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這一發現說明(
)A.石器時代生產發達 B.商代晚期階級產生 C.華夏文化源于后崗 D.中華文明延綿發展4.河北康保縣興隆遺址第二、第三期遺存的年代為距今8000—7150年,與時代相近的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相比,兩者均以筒形罐為主要炊器,但其陶器組合不同,筒形罐的形制與紋飾差別也較大。據此可知(
)A.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革命性變化 B.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C.文明在孕育發展中具有共通之處 D.父系氏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5.《詩經·北山》中有這樣的記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大田》中有這樣的記載:“有渰(yǎn:云興起的樣子)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據此可知,出現上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諸侯王的鼓勵和重視 B.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與發展C.鐵犁牛耕出現促進生產力發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6.《左傳·隱公四年》,載衛國內亂,公子州吁通過政變上臺而擔心君位不穩,其親信建議“王覲為可”。成公十五年曹國公子臧剛即位,“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據此可推斷,當時(
)A.政治倫理關系嚴密而有序 B.禮崩樂壞的局面尚未形成C.王權統治合法性得到重視 D.周王仍有較大政治影響力7.商鞅變法后,秦國以法家思想立國稱霸,標榜“皆有法式”,國家社會生活大小事務都訴諸法律制度,弱化官吏的人格意象與道德表率。秦朝卻圍繞忠信、善行等道德品格,教導官吏“勞以率之,正以矯之”。這一變化反映出秦朝(
)A.開啟了以禮入法的統治 B.行政實踐優化治理理念C.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轉變 D.官員道德素養得到提升8.《史記》指出李悝變法的內容之一就是“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獲如寇之至”.這表明(
)A.政府限制商人投機 B.政府重農調動農民積極性C.著力推行政治改革 D.當時的自然災害非常嚴重9.到了秦漢以后,國家形態結構演變為以郡縣制為機制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在這樣的國家形態結構內,以漢民族為核心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民族共同體已開始形成。這說明秦朝(
)A.實行“中央—郡縣”制的國家形態結構B.采取軍事行動最終結束了分裂局面C.必然激化階級矛盾導致其統治短暫D.周圍的戎狄蠻夷開始融入華夏民族10.關于秦滅亡的原因,眾學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簡·語書》中記載:“古者民各有鄉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惡俗。…今法律令已布,聞吏民犯法為間私者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該材料能證明以下哪一觀點(
)A.秦法嚴苛殘暴導致六國反抗 B.文化差異使關東地區不服秦朝的統治C.秦的法律在地方無法落實 D.東方六國法制與秦國大相徑庭11.《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起義原因是失期當斬,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徭律》則規定如因天氣原因而失期至多罰款,與《史記》記載相去甚遠。由此可知(
)A.秦的暴政并不存在 B.歷史研究要對使用的材料辨析、考證C.《史記》相關記載沒有研究價值 D.歷史研究必須借助考古的成果12.有學者認為,秦人在技術方面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掩蓋了自身文化儲積、文化創造方面的若干不足,使得秦帝國的執政者沉浸在“以為自古莫及己”的虛幻感覺之中。該學者強調(
)A.文化對統治的重要性 B.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C.法家思想的時代局限 D.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1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農丞孔僅和大鹽鐵商人東郭咸陽到全國各地鹽鐵產區挑選有管理經驗的鹽鐵富商充任鹽官或鐵官,從而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鹽鐵專營機構。漢武帝此舉(
)A.意在提高商人的地位 B.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C.服務于國家戰略需要 D.使商人掌握經濟命脈14.漢初,王國保留較大置吏權,“擅殺生”,可不用漢法;文帝初年,王國兩千石官員及其以上統一改由中央任命,用漢法;及至景帝,“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從而使諸侯王基本喪失了治民權;武帝以后,進一步剝奪了諸侯王的全部置吏權。由此可知,西漢(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君相矛盾有所緩和 D.朝廷選官制度劇變15.西漢初年,嶺南地區南越國國王趙昧死后身著漢代帝王、王侯的斂服——金縷玉衣入葬,墓中的五色藥石、藥具表明趙昧也同漢朝貴族一樣幻想升仙。這反映出(
)A.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交融 B.經濟重心南移助推道教發展C.嶺南文化深受中原影響 D.中央政府開始介入嶺南管轄16.《漢書·薛宣傳》記載: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單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況指使人將其刺傷在宮門外。廷尉以薛況本意是維護父親為由,罪減一等。《后漢書·劉愷傳》記載: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孫光因坐藏罪禁錮二世不得為官。太尉劉愷認為依《春秋》經義,罪止本人,不應禁錮子孫為官,得到皇帝認可。這反映出,漢代(
)A.政府重視對民眾的教化 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實踐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 D.封建禮儀制度不斷完善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時期,邦國內部血緣關系很大,各邦各族采取同族人聚居的單純組織方式,這種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續生存的強烈自我意識。受血緣關系的影響,不同邦族間會產生很難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閡,此疆彼界,互不相容,不同邦族間也會由于各種原因組成各種聯合,但只限于外部聯合,很難使各自的勢力深入對方組織內部。作為基本的存在單位,各邦各族仍是獨立的單元,因此,各邦各族獨立自存又難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國林立的局面長期存在而難以結束。——摘編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材料二
在統一的王權政治下,各個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從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與認知。或者說,周朝所建立的“單血緣支配的社會”超越了每一個族群中血緣組織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貫徹了王權政治至高無上的理念。正是在這種統一政治認同下,每一個血緣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個政治體推動的“華夏”建立起來。——摘編自喬傳寧《周秦時代政治變革與族群認同關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權制轉變的線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夏商時期國家形態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目錄(部分)章節引言(節選)第二章中國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紀—前3世紀)中國文化終于涌現了。華夏文明體系逐漸明朗成形。第三章中國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中國開始蛻變,從中原的中國不斷向四周擴展,成為中國本部的中國。第四章東亞的中國(2世紀—10世紀)中國又跨步向前,晉身為東亞的中國。第五章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10世紀—15世紀)中國文明更進一步擴大到東亞以外。面對其他文明的挑戰,沖突和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戲碼。第六章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上篇(15世紀—17世紀)中國全盤進入了世界秩序。第七章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下篇(17世紀—19世紀中葉)相對于快速發展的西方,進入世界體系后的中國,發展過于緩慢。——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選擇一個時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征。(要求:選擇的時期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時穿有鼻環的牛尊
戰國時的鐵制農具
私田出現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國,頗受重用。他們的活躍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當時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新現象。(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百家爭鳴出現的經濟和政治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并概括百家爭鳴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央集權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諸侯國中,戰國時期有較大的發展。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以原秦國的制度為基礎,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行之于全國。這套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史稱“廢封建,置郡縣”。秦始皇的這一變革,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變革,具有革命性質。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的狀況及其發展的要求,亦為此后歷代王朝所沿用。——張傳璽《中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征》(1)根據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有哪些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為什么建立郡縣制“具有革命性質”。歷史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據材料“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豬或豬頭隨葬,還有一些墓隨葬龜甲”“隨葬品數量不一,有的達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無物”并結合所學,隨葬的狗或陶狗,整豬或豬頭是私有財產的象征,據此可知,大墩子墓地隨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貧富分化,可判斷出該地階級分化趨勢明顯,C項正確;宗法制度確立于夏朝,排除A項;材料中隨葬品多寡體現了階層分化,并沒有社會階層流動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氏族間的關系”,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反映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屬國君長……時常反叛商王的統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緣關系把眾多的諸侯同周政權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可知,相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強了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力度,C項正確;西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統治疆域的變化”,排除B項;西周時期尚未形成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后崗三疊層的下層是仰韶文化遺存,中層是龍山文化遺存,上層是商代晚期文化遺存,這是說明三個文明是延續發展的,體現了中華文明發展延綿,D項正確;石器時代生產不發達,排除A項;夏朝已進入階級社會,排除B項;材料只是體現了后崗的文化,沒有涉及其他文化,不能得知其是華夏文化的起源,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8000—7150年(中國)。材料提到河北康保縣興隆遺址與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在炊具上有共性,但又存在差異,據此可知文明在孕育發展中具有共通之處,C項正確;材料無法判斷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革命性變化,排除A項;距今8000—715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河北康保縣興隆遺址與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沒有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指的是土地國有制的井田制,而材料中的“有渰(云興起的樣子)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指的是私田的出現,這是由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出現了大量的私田,C項正確;出現上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鐵犁牛耕出現促進生產力發展,材料不涉及諸侯王的情況,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是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是材料的現象,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春秋時期(中國)。衛國公子通過政變上臺,擔心君位不穩,臣子提議朝覲周天子以維護君位,魯國公子即位之后也強調要通過覲見周天子來獲得合法性,這說明在春秋時期,周天子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D項正確;衛國公子通過政變上臺,這說明當時政治倫理關系并非嚴密有序,排除A項;非正當途徑上臺的國君尋求周天子的支持以維護統治,這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禮崩樂壞,排除B項;衛國公子即位之后,擔心地不是王權統治的合法性,而是是否能維君位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秦國以法家思想立國稱霸……弱化官吏的人格意象與道德表率”可知,秦國時期,強調法律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但秦朝“卻圍繞忠信、善行等道德品格,教導官吏‘勞以率之,正以矯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統治思想仍舊是法家思想,但強調官員的忠信和善行等道德品格有利于鞏固王朝統治,反映了秦朝在法家指導思想之下,在行政實踐中對治理理念的優化,B項正確;以禮入法是在漢武帝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官方思想之后,排除A項;秦國到秦朝社會主流思想仍舊是法家思想,沒有發生改變,排除C項;材料設計秦朝教導官吏提高道德素養,但沒有涉及官員道德素養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獲如寇之至”,可看出李悝鼓勵農耕,故得出政府重農調動農民積極性,故選B項;材料主要說農業方面,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治改革,排除C項;材料說明鼓勵農耕,防備災害,不能體現當時有自然災害非常嚴重,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國家形態結構演變為以郡縣制為機制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可知,秦朝確立的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影響了秦朝之后的地方制度,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不斷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秦朝終結分裂局面的過程和方式,排除B項;郡縣制并非導致階級矛盾計劃的必然原因,排除C項;春秋時期,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周圍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民族,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古代)。根據題干可知,因各地不同民俗可能對國家治理存在危害,所以國家制定法律以化民成俗、導人向善。但民眾對秦國的法律政令持抵觸態度而按故俗行事,究其原因是因為“私好、鄉俗之心不變”,這說明文化差異使關東地區不服秦朝的統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秦發嚴苛殘暴,排除A項;“在地方無法落實”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東方六國法制與秦國的比較,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史記·陳涉世家》認為是秦法規定失期當斬,而考古發現的《徭律》卻規定如因天氣原因而失期至多罰款”,由此可知,在歷史研究中,可能出現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記載,需要對使用的材料辨析、考證,B項正確;秦朝的暴政是客觀存在的,排除A項;《史記》是文獻史料,屬于二手史料,但是其距離編修時間是在漢代,距離秦朝很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排除C項;D項表述絕對,考古成果相對有限,因此歷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種成果去展開,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以為自古莫及己”可知,學者認為秦沒能吸收六國先進文化,及時調整統治思想,依舊用落后的秦文化統治大一統國家,可見該學者在強調文化統治的重性,A項正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文化落后不是秦亡的根本原因,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對自己文化的“自古莫及己”,沒有強調法家思想的時代局限,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秦人在技術方面的成功,掩蓋了自身文化儲積、文化創造方面的若干不足,或是說“以為自古莫及己”,沒有強調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特征,排除D項。故選A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中漢武帝的舉動可知,漢武帝是想通過挑選有管理經驗的鹽鐵富商充任鹽官或鐵官,從而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鹽鐵專營機構,以此來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進而為國家積累財富,為出擊匈奴做好準備,C項正確;政府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并未提高工商業者的地位,排除A項;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使商人掌握經濟命脈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王國保留較大置吏權”,之后“王國兩千石官員及其以上統一改由中央任命”,到武帝時期“進一步剝奪了諸侯王的全部置吏權”,置吏權由地方諸侯王國收歸中央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通過這些舉措使西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A項正確;置吏權的歸屬與地方行政效率提高并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調整的是中央與地方諸侯王國的關系,并不是君相的關系,排除C項;當時朝廷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材料沒有涉及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中“南越國國王趙昧死后身著漢代帝王、王侯的斂服——金縷玉衣入葬,墓中的五色藥石、藥具表明趙昧也同漢朝貴族一樣幻想升仙”可知,墓主人的金縷衣和服用升仙的藥石等習慣都與中原王朝的習俗一致,說明嶺南文化深受中原影響,C項正確;嶺南地區的文明不屬于游牧文明,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朝,排除B項;秦朝時在嶺南地區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開始介入嶺南管轄,排除D項。故選C項。1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中提到西漢薛況為父抱不平,傷人得以減罪;東漢劉凱依《春秋》判斷罪止本人,這些反映了漢代儒學影響司法操作,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民眾的教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排除C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司法審判,沒有反映封建禮儀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17.(1)特點:邦國林立且相互獨立;王權間接控制地方。成因:邦族內部未打破血緣關系;邦族之間文化心理隔閡很難消弭;同族人聚居形成獨立的單元。(2)影響:推動了人口的遷徙及不同族群之間相互交融;加深了族群認同;深化了政治認同;加強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確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后世的政治體制。【詳解】(1)本題第一問是材料分析題之特點類題,時空是夏商時期(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一“各邦各族獨立自存又難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國林立的局面長期存在而難以結束”可知夏商時期邦國林立且相互獨立;根據材料一“這種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續生存的強烈自我意識……作為基本的存在單位,各邦各族仍是獨立的單元”可知王權無法直接控制地方,只能間接控制地方。本題第二問是材料分析題之原因類題,時空是夏商時期(中國)。成因:根據材料一“受血緣關系的影響”可知成因之一是邦族內部未打破血緣關系;根據材料一“不同邦族間會產生很難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閡,此疆彼界,互不相容”可知成因之二是邦族之間文化心理隔閡很難消弭;根據材料一“作為基本的存在單位,各邦各族仍是獨立的單元”可知成因之三是同族人聚居形成獨立的單元。(2)本題是材料分析題之影響類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二“周朝所建立的‘單血緣支配的社會’超越了每一個族群中血緣組織的力量”和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推動了人口的遷徙及不同族群之間相互交融;根據材料二“正是在這種統一政治認同下,每一個血緣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個政治體推動的“華夏”建立起來”可知分封制加深了族群認同,深化了政治認同;根據材料二“以分封制的形式貫徹了王權政治至高無上的理念”和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加強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確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的推行,使得周王朝先進的文明被傳播到邊遠地區,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后世的政治體制。18.示例:時期: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中國古代的秦漢時期特征: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闡述:秦統一全國,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漢武帝大一統,削弱諸侯勢力、立中朝、行察舉、設刺史、尊儒術,加強了專制集權體制。秦朝北拒匈奴、南平越族、控制西南夷,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拓展了國家疆域;漢朝積極開疆拓土,擊匈奴、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設置都護府、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治理,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加強。綜上所述,秦漢時期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初步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治理模式。【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從材料中選擇第三章中國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闡述:從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角度分析秦漢時期闡述為秦統一全國,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漢武帝大一統,削弱諸侯勢力、立中朝、行察舉、設刺史、尊儒術,加強了專制集權體制。從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角度闡述為秦朝北拒匈奴、南平越族、控制西南夷,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拓展了國家疆域;漢朝積極開疆拓土,擊匈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論文寫作基礎教程》課件
- 《品牌構建與養成》課件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問題的處理課件
- 雙語客運值班員誤乘的辦理課件
- 曝氣管更換施工方案
- 鐵路市場營銷鐵路貨運產品市場定位課件
- 撫州輕鋼別墅施工方案
- 順序起動聯鎖控制課件
- 中國人真厲害課件視頻
- 中國與聯合國關系
- “小小科學家”廣東省少年兒童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生物試題4
- 小學語文《習作一形形色色的人》說課稿附板書課件
- 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含聽力音頻)
- 《面點基本功》課件-冠頂餃
- 2024年江蘇蘇州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舉一反三 專題1.5 整式的混合運算與化簡求值專項訓練(30道)(舉一反三)(原卷版+解析)
- 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 視頻監控維保項目投標方案(技術標)
- 礦山生態修復施工組織設計
- 實時數據采集系統方案
- 清熱解毒藥品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