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老子》四章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老子》四章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老子》四章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老子》四章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太極陰陽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轉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識記本文出現的重要實詞的含義、重要虛詞的用法,積累文化常識和文言句式;知人論世,了解老子及《道德經》,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觀點;探究道家文化的現實意義。學習目標知人論世壹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出生

劉向《列仙傳》記老子出關:“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這便是若無尹喜遇太上,何來今日《道德經》的典故。老子騎牛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語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史載,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聞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便騎青牛而去,回故鄉楚國過著隱居生活。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據司馬遷說,孔子還曾經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出生在楚國,由于特別好學與天資聰穎,母親為他請的老師根本教不了他,于是便指引他去了周天子的國都(今河南洛陽)繼續求學。老子不僅求學成功,還求職成功,做過周王朝的史官,當上首都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后來,老子因其母過世,回到楚國,守孝完畢后再回國都不久便離職,去了秦國,在函谷關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在政治上,老子對日漸衰敗的奴隸主階級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張干脆廢棄。對新興地主階級的制度和新興事物,他更是深惡痛絕,加以攻擊,譴責封建統治者奢侈揮霍,指責他們對人民繁重的租稅和發動殘酷的戰爭造成田地荒蕪,百姓餓死,罵他們是強盜。那末,老子的理想社會是什么呢?他主張“無為而治”。即他所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絕圣棄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結繩”的蒙味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小國寡民”,但雞啼狗叫,人們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老子提出了“道”為世界萬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質性的實體,而是一種虛無恍惚的東西,它超越時間和空間,也超越人們的認識,人們對它是聽不見,看不到,摸不著,是無形無聲無物、靜止不動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稱之為“無”、“大”、“一”等等。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又是如何從無到有?老子說,這個變化過程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道”本身是沒有目的,沒有意志,由它產生的世界萬物,它也不去“主宰”它,這叫自然無為。老子思想的核心:樸素的辯證法。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而教。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故里: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為老子的誕生地。??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其中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

《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句涵廣博。??老子與《道德經》

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詞句準確、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簡評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老子》之書,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疏通文本貳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注釋」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②轂:車輪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③無: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的無。"無"指車轂的中空處。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戶牖:門窗。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古代車輪:輪、輻、轂、軸“輪”最外面部分。“軸”最里面部分,即軸心。“轂”套在車軸上的部分。“輻”連接輪轂的木條。《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翻譯」三十根輻條匯集到車輪中心的車轂中,正是因為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車輪才能轉動,車的作用才得以發揮。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發揮裝東西的作用。開鑿門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有了門窗內的空虛部分,屋子才能發揮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給人帶來便利,是因為“無”所發揮的作用。第十一章解析問1:第十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通過對“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體現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問2:本章是如何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系的?明確:比喻論證。老子用車輪、器皿、房屋等比喻來進行論證。問3:第十一章運用比喻說明“有之以為利”,實際上是“無之以為用”,其中蘊含著“有”和“無”怎樣的關系?明確:“有”與“無”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作為實體,“無”作為利用,猶如有了車轂中間的空間,才有車輪平穩的轉動;有了器皿中間的空間,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門窗四壁的空間,才具備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智慧之門為你打開——①宇宙萬物的本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有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首由楊絳翻譯的蘭德的詩,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寫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注釋]①企者:踮起腳的人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③自見者不明: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④自是者不彰:自己為是的不能彰顯。⑤自伐者無功: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無功:不能建立功勛⑥長:長久。一說讀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余食贅行:余食—剩飯;贅行—多余的形體;行,同“形”。⑧有道者不處:道:懂得道的規律。處:為,做。形作動名作動或「釋難」《說文解字》“或,邦也。”(邦者,國也)。本義指“國”,后有了“國”字,“或”的字義便轉變了。「adv」?

有、有的;?又(eg既立之監,或佐之史)?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常/時常(eg《秦始皇本紀》“九年,彗星見,或竟天。)、(eg王昌齡:酒肆或淹留,漁澤屢棲泊。)

「adj」突然;「代詞」;「連詞」「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翻譯」

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看,就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第二十四章解析問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闡述“有道者不會彰顯自我”的道理。問2:本章運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明確:從反面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舉并剖析了四種人生態度(“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問3:怎樣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義?明確:有道是:欲速則不達,其意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①“企”意為舉起腳跟,腳尖著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遠,結果反而站不穩,甚至摔跤。②“跨”即越過,闊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別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遠,結果反而走不遠,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過自己的能力,違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進,急于功利,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不會長久,甚至會受到懲罰。問4:怎樣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義?明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說偏執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為“自見”“自是”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他們只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我,只依賴自我,所以就會局限于自己狹隘的小范圍和狹隘的主觀意識,導致他們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問5:怎樣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含義?明確:“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勞,認為自己最能干,好勝好強,好大喜功,一有點成績就自鳴得意,這樣的人,到最后終究為大家所拋棄,連性命都可能被丟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注釋]①強(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不失其所者久: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③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這就是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翻譯」認識、了解他人叫作聰明,而認識、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高明、明智。能夠戰勝別人可以說是有力量的,而能夠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滿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二章解析問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強調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問2: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勝人”“自勝““知足”“強行”?明確:老子認為,個人品行修養,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的“自知”“自勝”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強調我們不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啟示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優勢,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愛與與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點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給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規劃自我,才能明確人生發展的方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難。“自勝者強”要求我們有強大的內心:人生輝煌時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時不垂頭喪氣,壓力來臨時能夠直面挑戰,遇到挫折能夠直面風雨……一個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財富沒有邊界,一味地追逐財富,永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滿足,容易陷入罪惡的深淵。多少人因為金錢使得家庭妻離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為金錢使得朋友之間分道揚鑣……所以說人要懂得知足,學會心態淡泊,知足的人才能獲得內心的愉悅寧靜,才能賓朋滿座,才能惠及四方。“強行者有志”講的是,唯有心懷大志者,方能堅持不懈。一個人的志向越遠大,越強烈,就越能夠堅持下去勇于挑戰,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動越不能持久(認定目標,勇敢前行,挑戰自我,成就自我)。問4:通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老子告訴大家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本章強調的重點是什么?明確:要做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的人。本章強調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注釋]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2.其未兆易謀: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泮,同“判”分離。4.其微易散: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5.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譯文:事物處于安穩狀態的時候比較容易保持,問題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較容易對付,事物處于脆弱狀態的時候比較容易消解,事物在剛剛萌芽的時候比較容易解決。做事情要在還沒有發生問題之前就妥善處理,治理國政要在禍亂剛剛萌芽的時候就將其扼殺。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注釋]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為者敗之: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9.執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譯文:兩臂才能環抱起來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極高的土臺,是從一堆泥土開始構筑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跨出第一步開始的。施以強有力的統治,往往會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會失去天下。狀語后置句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注釋]

10.無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11.幾(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學不學: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14.復眾人之所過: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復,彌補,補救。「翻譯」事物處于安穩狀態的時候比較容易保持,問題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較容易對付,事物處于脆弱狀態的時候比較容易消解,事物在剛剛萌芽的時候比較容易解決。做事情要在還沒有發生問題之前就妥善處理,治理國政要在禍亂剛剛萌芽的時候就將其扼殺。兩臂才能環抱起來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極高的土臺,是從一堆泥土開始構筑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跨出第一步開始的。施以強有力的統治,往往會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為就不會招致失敗,不妄圖執掌一切就不會喪失一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遭遇失敗。只有在事情快結束的時候仍然像剛開始時那樣保持謹慎的態度,才不會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從不重視稀有難得的貨物。圣人總是學習別人所不學的,補救眾人所常犯的過錯。圣人以此輔助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妄加干涉。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解析問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告誡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規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做法。問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者有什么不同?明確:結論不同。①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②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任務探究叁任務探究一品讀道家思想通讀《〈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選文的內容要點。第十一章,通過列舉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闡明了“無之以為用”的道理。第二十四章,通過列舉一系列的社會人生現象,剖析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從反面證明了“無我”的重要性,闡明了無為立身的主張。第三十三章,強調了加強自我修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經常反省自己,要不斷地戰勝自己的弱點,要抑制貪欲,堅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第六十四章,老子告訴我們做事要有預見性,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遠近等一系列對立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重視“小”“下”“近”,注重積累;要始終如一,堅持到底。任務探究一①為人處世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確地了解別人和認識自我,戰勝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④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強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腳踏實地,從一開始就小心謹慎,始終如一。從老子那學到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任務探究二明理提升

北大哲學系教授王博在《心靈的四季》講座中指出:“可以用四季作為道具來呈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墨、道、法這四種‘和而不同’的心靈,即儒家是心靈之春,墨家是心靈之夏,道家是心靈之秋,法家是心靈之冬。”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都是中國傳統文人思想,請分別舉出你所知道的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并思考,儒道有何異同?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倫理道德學“克己復禮為仁”“禮”——正名(貴賤尊卑秩序)“名不正則言不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天地萬物的本源及其運行規律。“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絕圣棄智”“小國寡民”儒道兩家的思想互補之因:

存在差異是前提,互補就是各取所長,融會貫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