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第二節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第三節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決定決定承認唯物史觀唯心史觀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一)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行動。”
——恩格斯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馬克思主義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進而將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從而將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破天荒地破解了“歷史之謎”,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及生產方式
第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第二、物質生活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第三、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發展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更替。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依據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1)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2)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3)社會意識形態與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普通語言學、普通邏輯學、一般心理學等)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二者是辯證統一的:(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與社會存在。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
低碳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第二,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互聯網
“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馬克思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第三,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
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老人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第一,社會意識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先進的社會意識具有超前性、預見性,它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預見社會的發展趨勢,成為社會實踐的向導。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18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后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恩格斯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牛頓對伽利略的繼承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第二,社會意識各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學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反作用:
質的方面:促進作用和阻礙作用
量得方面:程度深淺、范圍大小和時間久暫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人們的意識決定于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
(1)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重要意義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生產力水平歸結為
歸結為
決定反作用決定(2)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原則一切社會領域一切社會關系劃分劃分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領域(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及其意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
青藏鐵路建設工地海南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塑料大棚1.生產力
勞動資料
勞動對象
勞動者
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
生產力要素系統物的要素人的要素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的系統構成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能動性和革命性的因素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內容,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尺度,劃分經濟時代的客觀標志硬件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的系統構成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硬件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
——馬克思2.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關系廣義狹義
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關系分配過程中形成的關系交換過程中形成的關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關系
生產關系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面。銀子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狀況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決定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第一、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馬克思
人類“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
----馬克思第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新的生產關系舊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阻礙
促進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第一、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生產關系生產力真舒服!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第二、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房屋真難受!生產關系生產力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生產關系:相對穩定、新舊交替到相對穩定3.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內容與要求(1)基本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但這種反作用的性質和程度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客觀要求: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應當保持生產關系的相對穩定;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甚至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時,必須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基本內容圖示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反作用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客觀要求圖示新生產關系舊生產關系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奴隸社會青銅器封建主義鐵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主義機器化大生產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資本主義適應適應適應適應打破打破打破打破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意義:(1)第一次科學地確立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2)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
(3)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1.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也不是一定社會所有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僅是這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系。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采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
(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個基本規律。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2.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可以分為兩種:
觀念(思想)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核心。國家作為社會的政治組織和權力機關,是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工具,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是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上層建筑。
3.國家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國家相較原始氏族按照地域來劃分國民依靠強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賦稅來維持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社會管理是國家重要的職能國家的實質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性質——國體政權的組織形式——政體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即哪個階級掌握國家政權,這是決定國家階級性質的方面。國體奴隸主階級專政地主階級專政資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政體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階級統治的具體組織方式,即政權構成形式。政體君主制共和制君主專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憲制總統制半總統制議會制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國體和政體的關系
國體是國家的本質,政體是國家本質的表現形式,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國體與政體之間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國體政體內容形式決定服務于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決定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存在、發展上層建筑的性質上層建筑的變更方向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上層建筑2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1)服務的方向上:保護自己,排斥異己。(2)服務的方式上:對社會特別是經濟關系控制。(3)服務的效果上:促進作用,阻礙作用。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生產力促進作用適合適合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生產力不適合適合阻礙作用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一個由上層建筑基本適合經濟基礎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川流不息的循環過程,每一次循環都使人類社會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的性質和程度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基礎發展和變革的要求。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反作用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這里的“一定要適合”表明: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筑相應的調整或變革,而不允許上層建筑長時期落后于或不適應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須取決于和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而不允許上層建筑脫離自己的發展狀況和水平。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意義: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上層建筑的改革和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社會形態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一)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的劃分:
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政治形態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形態是這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人類社會總是適應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地向前發展的。①;②途徑: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形態的演進和發展的基本方向是統一的。
(二)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中國社會美國社會2.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
就具體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而言,其社會形態的演進發展的實際過程,具有極為復雜的多樣性。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三)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1.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2.社會形態更替的選擇性
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主體可以在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能動選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道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資產階級專政的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的選擇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歷史選擇性的三層意思
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實踐活動的幅度、空間。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社會形態的更替,還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漸進性與跨越性的統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漸進性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但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進步性、漸進性并不否認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有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鄧小平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也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暫時的回復也是可能的,甚至是難免的。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的作用三、革命在會發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第二節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每一個社會形態發展過程的始終,制約著其它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及面貌、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變的社會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決定決定反作用于反作用于生產方式內的矛盾運動社會形態內部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上層
建筑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為什么說這兩對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1、從存在時間看,它們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2、從涵蓋范圍看,它們涵蓋了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構成了社會的整體結構。3、從它們與其他矛盾的關系看,它們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與發展。4、從與社會規律的關系看,它們構成了貫穿與人類社會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2.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生產力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3.社會基本矛盾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社會階級斗爭向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直接推動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階級斗爭概念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階級斗爭:“什么是階級斗爭?這就是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人的斗爭,無權的、被壓迫的和勞動的群眾反對特權的壓迫者和寄生蟲的斗爭,雇傭工人或無產者反對私有主或資產階級的斗爭。”——列寧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根源于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不足、豐富形式掩蓋不了實質)
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
——恩格斯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相關。人們的思想離開他們的利益就會出丑。
——馬克思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質、量)階級斗爭的作用1.推動了同一社會形態自身的發展。2.更突出地表現在階級社會中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的質變過程中。3.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最集中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過程中。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陳勝、吳廣起義法國大革命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列寧:“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準確把握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脈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在認識和處理階級矛盾時,要嚴格區分階級矛盾和非階級矛盾,區分對抗階級與非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夸大。實踐證明,無論縮小或者夸大,兩者都要犯嚴重的錯誤。”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一)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社會革命含義:是革命階級為改變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而進行的政治斗爭,它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根源:社會革命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實質: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條件:它的爆發既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如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又要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如革命階級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和群眾的發動程度等。(二)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首先,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社會革命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極大教育和鍛煉包括革命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再次,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馬克思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重視革命的偉大作用,同時也不否認改良作為革命的一種補充手段、為爭取勞動者境況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不拒絕改良,但反對改良主義。因為改良主義主張用改良代替社會革命,不觸及社會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掃除社會發展的障礙,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為阻礙革命的絆腳石。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采取的革新舉措。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商鞅變法馬丁·路德和德國宗教改革
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性質、內容和目的)
在一定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當社會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會革命的程度時,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徑或手段,來改變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社會改革所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社會改革則適用于解決舊的社會體制,在不改變社會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技術又不是解決所用問題的萬能良方。那么,科學技術到底有什么社會作用?(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杠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廣義:指人們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狹義:專指生產技術,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與方法。1.科學2.技術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3.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2)科學技術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3)科學技術促進思維方式的變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增強了人類破壞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全球問題”。人類通往毀滅的道路是由杰出科學家的名字鋪就的。
——愛因斯坦環境污染現代化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我可以唱一首贊美詩,來頌揚應用科學已經取得的進步,并且無疑地,在你們自己的一生中,你們將把它更加推向前進。我所以能講這樣一些話,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應用科學的時代和應用科學的家鄉。但是我不想這樣來談。在戰爭時期,應用科學給了人們相互毒害和相互殘殺的手段。在和平時期,科學使我們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沒有使我們從必須完成的單調的勞動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人們絕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厭倦地工作著,他們在勞動中毫無樂趣,而且經常提心吊膽,唯恐失去他們一點點可憐的收入。你們會以為在你們面前的這個老頭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調。可是我這樣做,目的無非是向你們提一點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在你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1931年,愛因斯坦對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大學生的講話1.什么是“全球問題”?它是指人類在發展科技和經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危害世界各國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主要包括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饑餓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全球問題”的實質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矛盾的反映。首先,“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其次,“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科學與價值的矛盾。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3.解決“全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中重要途徑之一是落實和踐行科學發展觀。全球問題必須通過1.制度變革2.觀念更新3.國際合作解決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第三節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1.英雄史觀2.唯物史觀(一)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英雄史觀:英雄史觀的兩種基本形式唯意志論或主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宿命論或客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決定歷史進程認為社會歷史是由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決定的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意志論歷史的意義在于“超人”的誕生,“超人”具有“決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眾“是一堆任人使用的無定形的材料,是一塊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頭”。“大人物心里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舍豪杰幾無世界”。尼采梁啟超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宿命論奴隸主貴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統治能力;農民和手工業者是“神”用“銅”和“鐵”做的,只能被人統治。宇宙精神是歷史必然性的基礎,歷史人物不過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本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盡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王制篇》)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這是由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原理得出的,因為生產方式從動態上看,就是物質生產活動,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眾。2.唯物史觀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現實的人是從事一定實踐活動的、處于一定社會廣泛系中的、具有能動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現實的人,才能正確把握人及其活動的本質,把握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從社會歷史的整體聯系和具體過程中認識和把握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唯物史觀在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時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唯物史觀立足于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來探究歷史創造者問題。第二,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入手來考察和說明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第三,唯物史觀從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上考察人們歷史活動的作用及其性質。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四)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從事物質生產的體力勞動者和從事精神生產的腦力勞動者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的表現(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一、人民群眾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氣工程與電力電子器件設計考核試卷
- 棉花種植農業生產安全與質量控制考核試卷
- 電氣機械技術在制造工程與材料工程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紡織品在海洋工程與船舶行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租賃經營的市場發展戰略考核試卷
- 急診科常見急救藥物之氨甲環酸注射液 2
- 二年級100以內除法練習題
- 福建省廈門市2024屆高三數學下學期模擬考試試題含答案
- 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除法口算練習題
- 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定性數據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課件
- 202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九年級中考三模數學試題
- 第5課 認識情緒 管理情緒(課件)-【中職專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2024年上海奉賢投資(集團)限公司招聘3人歷年公開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中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指南(2023年)》解讀
- 工商業源網荷儲一體化分析報告-培訓課件
- 2024年配網自動化運維工(技師)資格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將軍飲馬18道典型習題
- T∕CACM 1333.4-2019 兒科系列常見病中藥臨床試驗 設計與評價技術指南 第4部分:小兒腹瀉
- YY/T 1256-2024解脲脲原體核酸檢測試劑盒
- 鋼筋優化技術創效手冊(2022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