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歲時節日民俗歲時節日歲時節日(timeoutoftime)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且以年度為周期,循環往復,周而復始。P102歲時節日民俗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歲時民俗,一是節日民俗。相對固定的時間、周期性舉行、特定的民俗活動、廣泛的群眾參與。第一節歲時節日的由來和發展一、歲時節日的由來1.古代天文、歷法知識,直接導致了歲時節日的形成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農業國家之一,農業生產一般需要準確地掌握農事季節。天象氣象物象天象的觀測中國古代關于天象的記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說。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1)日曜日:星期日2)月曜日:星期一3)火曜日:星期二4)水曜日:星期三5)木曜日:星期四6)金曜日:星期五7)土曜日:星期六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十二次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創立一是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換;二是用來說明歲星(木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并以此來紀年。二十八宿日出日落,一日;月亮陰晴圓缺,一月;寒來暑往,春種秋收,一年。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十二個普通月另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漢歷既照顧到太陽歷,又照顧到陰歷,是一種陰陽合歷。甲骨文年字無月為朔,滿月為望二十四節氣表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驚蟄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滿5月20--22日芒種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處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獨龍族歷法一月,稱“阿猛”,意為過雪月,在這一月里,大家休息,個別戶種旱洋芋。二月,稱“阿薄”,意為出草月,山草開始生長,是大量種洋芋的時候。三月,稱“奢久”,意為播種月,開始播種小米、芋頭、棉花等作物。四月,稱“昌木蔣”,意為開花月,桃花開,鶴集中鳴叫,播種完畢。五月,稱“阿石”,意為燒火山月,大量燒火山,停止下種,挖竹筍、貝母,捕魚。六月,稱“布昂”,意為饑餓月,存糧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糧。七月,稱“阿茸”,意為山草開花月,薅草,采野糧。八月,稱“阿長木”,意為霜降月,山草被凍死,開始收莊稼。九月,稱“單羅”,意為收獲月,收獲小米、苞谷、稗子、蕎子。十月,稱“總木甲”,意為降雪月,收獲完畢,儲糧,山巔降雪。十一月,稱“勒梗”,意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蕎,準備過冬。十二月,稱“得則砍”,意為過年月,又叫“羅奢什臘”,婦女砍活麻、織麻布、跳牛舞。2、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與崇拜是歲時節日民俗產生的遠源。原始崇拜、禁忌與迷信、祭祀、多神信仰等在原始宗教中,一些重要儀式一旦在時間上被固定下來并形成相當規模,便很容易演化為歲時節日。在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節日一詞的本義就是祭祀,甚至直接就寫作“祭”。京都三大祭五月的葵祭七月的祗園祭十月的時代祭二、歲時節日的發展(一)中國歲時節日發展的五個階段孕育期(先秦時期)
節日比較少,內容不夠豐富,時間也不那么固定,地域不統一。節日習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基礎上,信仰色彩濃厚
定型期(秦代一漢代)中國主要節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
融合期(魏晉南北朝)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進了節日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豐滿期(唐代一宋代)民俗節日從禁忌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禮儀性、娛樂性的方向發展,演變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穩定期(明代一清代)節日的發展比較平緩(二)歲時節日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1.生產、生活方式因素以農耕生活方式為主的社會,其節日大多發生在于自然界中各種節氣、季節和年輪轉變的關鍵時期。最早記載七月初七民俗節日的傳世文獻東漢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七月)七日,遂作麹qū
。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作干糗qiǔ
,采葸xǐ耳。”《世說新語?排調篇》:“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世說新語?任誕篇》:“阮仲容(阮咸)、步兵(阮籍)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2.宗教因素佛、道、基督教、伊斯蘭教《說文解字》“臘”字:“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
靈隱寺臘八粥花生米、紅豆、蜜棗、桂圓、紅棗、白蕓豆、蓮子、白果、糯米和白砂糖等十余種主輔原料構成的靈隱臘八粥數次被人稱贊養生,而制作工序也頗為復雜精細。靈隱寺每年臘八施粥數量巨大,現已取消現場發放,轉為在各街道社區、福利機構的發放。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佛教:目連救母——盂蘭盆節道教: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3.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因素4.各民族節日風俗的融合清明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唐代詩人盧象《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古代清明節民間還有植樹、戴柳、插柳、射柳、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第二節主要傳統節日1、元旦(春節)《漢書》中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說。三元為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總之一年的時日月歲皆從元日開始,古人又稱之為“履端”。
歷代元旦夏代正月初一
商代十二月初一周代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建國的次日,即發出《改歷改元通電》:“各省都督鑒: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黃帝紀元4609年,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對應公元1912年1月1日。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致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定四季節假呈》:“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遺留問題:第一,古代立春的重農、勸農節氣功能,因“春節”的轉移而弱化;第二,因不再有“歲節”,使以歲紀年和干支歷為基礎的生肖文化容易出現混亂。晉東南地區歌謠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
老北京: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臘月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八,貼花花二十八,把面發除夕祭祖,吃年飯,貼春聯,守歲,壓歲錢爆竹一聲除舊,新年萬象更新大年初一穿新衣拜年多種禁忌:不許講不吉利的話;女兒不準于初一回娘家,否則會吃窮娘家;不許打破碗碟,忌“破產”;不許動剪刀(忌口舌之爭);不許掃地(忌去財運);不許吃稀飯(否則一年出行必遇雨)等等開門炮占歲漢代東方朔的《歲占》稱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日,三日為豬日,四日為羊日,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谷日。自秦漢以來,則以夜半子時即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一天的開始。這是舊年與新年交接的時刻。不過,從古人生活來看,一般以黎明、雞叫作為一天的開始。正所謂“雞報已判春”(晚唐詩人司空圖《丙午歲旦》)。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夫婿與孩子回娘家。“歸寧”
正月初二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正月初三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兇日”,不宜外出,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初三是俗傳“老鼠娶親”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正月初三面塑大年初四有“接灶神”的習俗。家家戶戶準備牲禮、四果、生仁、炸棗等迎接,燒金紙、神馬。清《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并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
正月初四初五也叫“破五”,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正月初五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武財神:趙公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下周至趙代村人。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武財神:關公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公生前善于理財,長于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形象威武,忠肝義膽,可鎮宅避邪、護佑平安、招財進寶,故被民間奉之為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又稱增福相公,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詭祖,淄川五松山人。傳說李詭祖是上界太白金星下凡,生日九月十七。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賜封“福善平施公”。北方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爆竹一響把門開,增福相公進家來。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相公是咱曲周人。陰陽兩界都為神。左如意,右元寶,財也來,福也到。左青龍,右白虎,福祿壽喜進我府。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祿管財運。一撒金,二撒銀,撒完搖錢樹,再撒聚寶盆。保你五谷豐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祿福財喜雞鳴燒罷歲朝香,馬路熹微透曙光。
挈姊呼姨趁吉利,大家兜個喜神方。
繞過西邊又向東,人叢來往太匆匆。
近來女伴多天足,絕少弓鞋一捻紅。
行盡街頭轉個彎,嬌噓無力態姍姍。
西風驀地吹來緊,怕揭衣裙喚小鬟。
游倦歸來滿面春,果盤花燭一時新。
今朝有個開盤客,便把郎君當喜神。
——1910年上海《圖畫日報》“兜喜神”
近代劉豁公《上海竹枝詞》:
旭日上紅墻,多少佳人理曉妝。
戚畹招邀渾不應,大家爭赴喜神方。
朱延壽《歲事竹枝詞》:
百年難遇歲朝春,擇定何方有喜神。
駕馭汽車行駛過,風馳電閃蔽風塵。
何韞若《錦城舊事竹枝詞·游喜神方》:“神有喜怒與人同,四時方位兆吉兇。獨怪年年南門好,起因侯廟敬無窮。巴金《家》:“(女人們)到了街上,向著本年的喜神方走去,算是干了一年一度的‘出行’的把戲。”清人傅崇矩《成都通覽》:“初一日、初五日、初九日、十五日,均游武侯祠。”李劼人《說成都》:“武侯祠只有在正月初三到初五這三天最熱鬧。城里游人幾乎牽成線地從南門走來。”新年仿古祭表演程序表(一)時間:正月初一上午(二)地點:劉備殿(三)表演隊:全部由劇團演員、樂隊擔任。設:主祭官、司儀各一名(男性);助祭四名(女性);鑾駕隊十六名;(樂隊人數待定)。(四)程序:表演人員全部在大門外列隊,待門外節目表演完后,主持人宣布仿古祭祀表演開始!表演人員各自到劉備殿前就位。(樂隊奏起悠揚的古曲)司儀官:“游喜神方,祈求吉祥”,迎新年仿古祭拜表演開始!奏迎春曲(此曲歡快、悅耳),(樂隊奏樂時同時撞鐘九下,鐘停、樂止)司儀官:主祭官就位!(主祭官到達祭位)三叩首!進香!(主祭官進三柱香)進帛!(助祭二人捧篚,二人捧帛至主祭官前,主祭官放帛入篚后,助祭再放篚至原位)進爵(助祭一人捧罐,三人捧盤,盤中置爵至主祭官前,主祭官斟酒入爵,一祭天二祭地三敬觀眾。再斟三爵酒,由助祭放置祭桌上)主叩首!宣讀新年祝文!主祭官:(面向觀眾讀祝文。)司儀官:三叩首!退位。(主祭退位)望燎舉柴,焚祝、帛!(助祭二人至鼎前點火,另二人從篚中取出帛與主祭官一齊至鼎前,將帛和祝文投入鼎中焚燒。)司儀官:(待火勢減弱后)鑾駕隊和觀從參拜關帝、諸葛丞相和文武大臣!奏樂!(樂隊奏古曲,撞鐘三下)司儀官:祈求吉祥!(全體齊聲)祝國家昌盛!百姓安康!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仿古祭拜表演結束!正月初六是“送窮”,這是我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神。
“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圖經》)唐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初六也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
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也稱“人日”、“人勝節”、“七元”。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據說漢代已有人日習俗,至魏晉后更開始被重視。古人會于人日當天戴上“人勝”(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后,皇帝會賜彩縷、人勝及登高大宴群臣。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人勝剪紙人勝節風俗戴人勝:在屏風床帳貼人勝的風俗,是對創世的紀念,也帶有生育巫術的痕跡。七寶羹:是用七種菜果做成的菜羹。各地差異,所用的菜果有所不同,大致有芹菜、芥菜、菠菜、青蔥、大蒜等。人日還有登高風俗元宵節,也稱為燈節、上元、燈夕或燈期。因為是上元之夜,又稱為元夜或元宵。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元宵節興起于漢代,在唐代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宋朝時,燈期由三日延長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長到十日。正月十五元宵節民俗活動的特征為大張燈火。廣東揭陽跳火堆普寧市南溪鎮玉窖村元宵跳火堆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懷仁旺火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武大郎設宴(打一成語)一(打一成語)一個孩子生的好,衣服穿了七八套,頭上戴著紅纓帽,身上裝著珍珠寶。(打一植物)紅關公,白劉備,黑張飛,叁結義。(打一水果)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臥也是坐。(打一動物)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臥也是立。(打一動物)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臥也是行。(打一動物)坐也是臥,立也是臥,行也是臥,臥也是臥。(打一動物)燈謎二月二,龍抬頭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志。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后,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中唐時二月二日有出郊外游玩的春游活動,如白居易有以二月二日為題的詩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描寫春游的青年很多,在渡口都排列成一隊行走的情形。唐末五代初李綽《秦中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觀極盛。由上可知,唐代民間有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采菜是其中的一種活動。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漢族傳統節日。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其風俗多是郊游雅宴,自北宋開始,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晉人周處《風土記》:“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花朝zhao節第一節民間節日︽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南朝梁元帝蕭繹有花朝詩云:“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南朝張正見花朝詩云:“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詩人方干詩云:“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立春(春節)“一年之計在于春”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白青黑紅黃四時秋春冬夏土存四時鞭春牛打牛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
“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后,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并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后,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東郊迎春《禮記?月令》孟春: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立春是超出四時一般節氣的節日。春帖又叫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于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宋代很盛行。司馬光皇帝閣春帖子詞一肇履璇璣(星斗)歷,重飛緹室(古察候節氣之室)灰。寒隨土牛盡,暖應斗車回。二鸞路迎長日,農祥正曉天。九垓同燠沐,萬物向蕃鮮。三盛德方應木,柔風漸布和。省耕將效駕,擊壤已聞歌。四候雁來歸北,寒魚涉負冰。相鳥風色改,賜谷日華升。咬春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三月三,上巳節
“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三國魏以后就固定在三月三這一天了。修禊、流飲是上巳節獨特的習俗修禊
是指上巳日赴水濱的沐浴活動。周時已有此俗,《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即在三月上巳日要來到水邊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這樣就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書上稱這種禮儀為“禊”或“修禊”、“祓禊”。流觴
指上巳節進行的一種飲酒習俗,常稱“曲水流觴”。佩蘭祓(fú)禊(xì),曲水流觴
上巳還被解釋為求子。孫作云《關于上巳節二三事》(收入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中華書局1966年)認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義是為了求子。上巳節與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為圖騰的原始信仰有關。《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族始妣簡逖吞鳥卵,因此懷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簡逖被奉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變為上巳節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節還有曲水浮卵之戲,也應追溯到東夷諸族以鳥為圖騰,傳說他們的始妣吞鳥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端午節
端午,另有端陽、端節、端五、重五、五月節、女兒節、浴蘭節等說中稱呼,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據學者研究證明,端午節俗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醇厚的民俗風情,獨特的民族意蘊,使得端午節的文化影響跨越了地域條件和民族文化的種種差異,被東亞許多國家地區廣為接受。例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便是來源于中國的端午節。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端午節的來歷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來歷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迎濤神端午節的來歷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詳情見備注)龍的節日端午節的來歷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四川雅安市市屬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級上冊(2024)第3節 汽化和液化教案配套
- 發票勾選平臺培訓
- 2024華電江西發電有限公司所屬企業面向系統內外公開招聘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市場化人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一年級下冊13 荷葉圓圓教案設計
- 冀教版一年級下冊五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案設計
-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老鼠娶親教學設計
- 服裝入門培訓課件
- 三年級英語上冊 Unit 1 School and Numbers Lesson 2 Boy Girl and Teacher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2023年-2024年電子物證專業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參考文獻
- 春季行車安全注意事項春季行車安全教育
- 焊接工序首件檢驗記錄表
- 注塑工藝監控記錄表
- WORD文檔標題格式模板(五級標題)
- “四會”教學基本概述
- 延續證書承諾書格式
- 高金英講座完整版
- 技術創新的內涵與核心
- 高考歷史考點命題雙向細目表(很實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