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冊三課后分層檢測案課后分層檢測案1細胞生活的環境1.解析:肌肉注射青霉素,主要是將青霉素注射到組織液中,D正確。答案:D2.解析:毛細血管僅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其管壁細胞內側接觸的內環境是血漿,外側接觸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因此毛細血管壁細胞所生活的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答案:B3.解析:葡萄糖直接進入血漿中。答案:A4.解析:血漿滲透壓越大,尿量越少,C錯誤。答案:C5.解析:人在劇烈運動后,骨骼肌細胞進行有氧呼吸,也進行無氧呼吸,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乳酸進入血漿,能引起血漿的pH略有下降,但因為血漿中有大量對酸堿起緩沖作用的物質,因此pH下降不是很明顯。答案:B6.解析:淋巴液是內環境的一部分,屬于細胞外液,A正確;淋巴液通過淋巴循環進入血液循環,淋巴液中的淋巴細胞進入血漿中,B正確;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動,經淋巴結等淋巴器官,并最終匯入血漿參與血液循環,C正確;淋巴液中的蛋白質比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低,D錯誤。答案:D7.解析:淚液、尿液屬于外界液體,不屬于細胞外液,A錯誤;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較組織液和淋巴液多,B正確;胃液屬于消化液,不屬于細胞外液,尿素和氨基酸可以在細胞外液中找到,C錯誤;雖然淋巴液最終匯入血漿,但二者成分和含量并不完全相同,D錯誤。答案:B8.解析:(1)細胞C為血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D血漿。(2)B淋巴液與D血漿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血漿中含較多的蛋白質。(3)正常人D內的pH通常維持在~,直接起調節作用的是其中的緩沖物質。(4)內環境中酶促反應進行需要適宜的條件,即適宜的pH和適宜的溫度等。(5)若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則血漿滲透壓降低,故圖中A組織液會增多,血漿中的水分減少,其結果將會引起組織水腫。(6)肺氣腫病人由于呼吸不暢,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且二氧化碳排出不暢,會使內環境中的pH變小。答案:(1)D(2)D中含較多的蛋白質,B中蛋白質很少(3)緩沖(4)適宜的溫度(5)A組織液組織水腫(6)小氧氣不足,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且CO2排出不暢9.解析:手和腳有時會磨出水泡,主要是由于擠壓和摩擦使局部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液的液體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A、D正確;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約10%的組織液可單向滲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約90%的組織液通過毛細血管壁回滲進入血漿,故水泡中的液體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水泡的消失主要依賴組織液回滲進入血漿,B錯誤、C正確。答案:B10.解析:血漿蛋白含量減少,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組織液的滲透壓相對升高,引起組織水腫,A錯誤;人體的組織水腫與血漿滲透壓降低或組織液滲透壓升高有關,B正確;血漿中無機鹽離子濃度的變化可能會引起組織水腫,C正確;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組織液增多,會引起組織水腫,D正確。答案:A11.解析:白蛋白越多,血漿的滲透壓越高,A錯誤;白蛋白增多,血漿的滲透壓增大,組織液減少,不會引起組織水腫,B錯誤;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含量有關,白蛋白的含量會影響血漿的穩態,C正確;白蛋白沒有運輸氧氣的能力,D錯誤。答案:C12.解析:血漿中的蛋白質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能被腎小球過濾的,所以原尿和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明顯少于血漿中的蛋白質,故b液為血漿,A正確;原尿流經腎小管時進行了重吸收,故尿液中沒有葡萄糖,由此判斷a液為原尿,c液為尿液。尿液中的尿素、尿酸含量并非多于血漿和原尿,而是它們的濃度較高,所以B正確,C錯誤;腎小球發生病變,其濾過作用受損,導致蛋白質流失,D正確。答案:C13.解析:系統A從外界攝取物質,所以應為消化系統,系統B與外界進行物質的相互交換,所以該系統應為呼吸系統,可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系統C向外排出物質,所以該系統為泌尿系統。圖甲中的②和④分別是細胞內液和血漿,b為組織液,a為淋巴液,圖乙中氧氣濃度最低的是②細胞內液。答案:(1)內環境(2)①淋巴液③組織液如圖所示(3)②14.解析:據題意和圖表分析可知:人的細胞內液中無機鹽離子的濃度與0.9%的生理鹽水濃度相當,為等滲溶液。低于該濃度,組織細胞會因吸水而漲破;反之則會失水皺縮。(2)①由于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患者輸液治療時為什么要用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所以取5支潔凈試管,編號為1~5號,分別加入2mL質量分數為0.5%、0.7%、0.9%、1.1%、1.3%的NaCl溶液。④制成臨時裝片后,在顯微鏡下鏡檢,觀察紅細胞形態有何變化。(3)由于0.7%的NaCl溶液小于細胞內液中無機鹽離子的濃度,所以紅細胞體積變大;而0.9%的NaCl溶液與細胞內液中無機鹽離子的濃度相當,所以紅細胞維持正常形態。因此,0.9%的NaCl溶液能夠維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4)①某學生配制生理鹽水時,由于操作不規范致使溶液濃度偏低,則他的探究結果會偏高。②為了使實驗結果更精確,可將分組更精細一些,NaCl溶液的濃度梯度更小一些。答案:(2)①NaCl溶液④紅細胞形態有何變化(3)②體積變大③維持正常形態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能夠維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4)①偏高②使NaCl溶液的濃度梯度更小課后分層檢測案2內環境的穩態1.解析: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但不是實質,A不符合題意;內環境穩態是通過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的結果,是穩態的結構基礎,不屬于內環境穩態調節的實質,B不符合題意;內環境穩態的實質是指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維持相對恒定,處于動態平衡中,C符合題意;內環境的穩態是體內細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屬于穩態的意義,D不符合題意。答案:C2.解析: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需要穩態,所以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A、B正確;當穩態遭到破壞時,細胞代謝會發生紊亂,并導致疾病的發生,C正確;發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穩定引起的,比如遺傳病,D錯誤。答案:D3.解析:題述“媒介”指人體內環境。麥芽糖是二糖,二糖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單糖后才能被機體吸收,A錯誤;內環境的穩態是指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動態平衡,B錯誤;調節內環境穩態的系統有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C錯誤;內環境的pH保持相對穩定與HCO3-和H2CO3等有關,答案:D4.解析:體溫(理化性質)、血漿pH(理化性質)、血糖(化學成分)濃度都屬于內環境穩態的范疇,細胞核位于細胞內,因此,細胞核中DNA含量相對穩定不屬于內環境穩態的實例。答案:D5.解析:內環境穩態是由神經、體液、免疫系統共同調節的,需要神經系統的參與,A、D錯誤;腎臟不時地排出內環境中多余的尿素、無機鹽、水等,以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B正確;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會遭到破壞,此外,外界環境也可能會導致內環境的穩態遭到破壞,C錯誤。答案:B6.解析:內環境穩態不是恒定不變的,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A正確;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只在很小范圍內發生變動,使內環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B正確;年齡、性別等個體差異會導致內環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異,C正確;內環境每一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且個體間存在差異,設置該范圍的主要原因不是化驗誤差,D錯誤。答案:D7.解析:寒冷時出現寒戰是通過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縮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恒定,A不屬于;體內有輕微病原體感染時,白細胞數量增多是為了清除病原體,保持內環境穩定,C不屬于;口渴時,內環境滲透壓上升,體內會通過調節作用使尿量減少,以維持滲透壓平衡,D不屬于;出現肺水腫是病理表現,說明內環境中滲透壓被破壞,水分增多,內環境穩態失衡,B屬于。答案:B8.解析:當一定量的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后,在內環境中的緩沖對作用下,使其pH能維持相對穩定,A正確;緩沖對存在于血漿中,不是由食物中的堿性物質與新陳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構成的,B錯誤;當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大量的乳酸進入血液,緩沖對會釋放出較多的氫離子,與血漿中的碳酸氫鈉結合形成碳酸和乳酸鈉,碳酸又進一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終由肺排出,而乳酸鈉隨尿排出,緩解了血漿中酸的過多積累,因此,血漿中的緩沖物質的作用必須在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的配合下進行,C正確;肺排出二氧化碳減少,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呼吸性酸中毒癥狀的發生,D正確。答案:B9.解析:細胞與內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通過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系統的直接參與完成與外界的物質交換,所以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物質交換的橋梁。細胞、內環境與外界物質交換還需要神經、體液和免疫的調節才能正常進行。答案:(1)消化未被吸收的物質(2)氧氣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呼吸循環(3)尿素、水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4)內環境(5)神經—體液—免疫10.解析:據題意可知:血漿中轉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答案:B11.解析:提高血漿滲透壓可以使組織液中水分更多地滲入血漿,從而緩解組織水腫,A正確;人注射的藥物應使用生理鹽水配制,以利于維持機體穩態,B、C正確,D錯誤。答案:D12.解析:依題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為血漿,取適量上清液加入雙縮脲試劑,若出現紫色則說明含血漿蛋白,而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中,A錯誤;抗體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血清屬于血漿的范疇,因此若要提取相關抗體用于免疫治療,最佳材料應是上清液,B錯誤;圖2實驗中,蒸餾水和上清液為自變量,HCl、NaOH的濃度和滴數分別為無關變量和自變量,C錯誤;圖2顯示:分別滴加mol/L的HCl和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變化幅度比蒸餾水的pH變化幅度小,說明血漿有一定的緩沖能力,D正確。答案:D13.解析:因為靜脈注射的是與血漿等滲的生理鹽水,所以機體血漿滲透壓是不發生改變的,A、D錯誤;但正常情況下,水鹽代謝要平衡,進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時間內會發生的生理現象是機體血漿量增加,排出相應量的NaCl和水后恢復到注射前水平,B錯誤,C正確。答案:C14.解析:(1)pH過低,導致相關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失活;為了除掉過多的酸性物質,可以在飼料中加入堿性物質,與酸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維持pH的穩定。內環境是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2)奶牛受到驚嚇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該過程是神經調節;同時,腎上腺素發揮作用,調節生命活動屬于激素(體液)調節。答案:(1)酸性物質過多,超出了機體維持pH相對穩定的能力限度中和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組織液淋巴液(2)神經和體液15.解析:(1)人體正常體溫在37℃左右,一般正常人的體溫一天中最高和最低體溫不超過1℃;液體的成分不同,其pH不同,胃液的pH為~,為強酸,胰液pH為左右,為堿性,因此兩項生理指標均正常,內環境的生理指標有三個,即溫度、pH和滲透壓,但是消化液不屬于內環境。答案:(1)正常體溫(2)0.9%防止因內環境滲透壓改變使細胞失水或吸水而變形,乃至影響其生理功能(3)正常人體溫在一日中的不同時刻存在差異,但不超過1℃(4)不同消化酶的最適pH不同課后分層檢測案3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1.解析: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指的是腦和脊髓,外周神經系統指的是由腦和脊髓發出的神經,即腦神經和脊神經。答案:C2.解析: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主要是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元與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有關,由細胞體、軸突、樹突等部分組成,其他細胞無此特點。答案:A3.解析:人體處于安靜狀態時,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血液循環減弱,胃腸蠕動加快,細胞代謝減慢。答案:D4.解析: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組成,而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干等組成,A、B錯誤;自主神經系統是指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的傳出神經,C錯誤;腦神經和脊神經中都有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D正確。答案:D5.解析:自主神經系統是傳出神經,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A正確、B錯誤;腦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等部位,支配內臟器官和腺體活動的神經受腦的控制,C錯誤;副交感神經興奮,會使膀胱縮小,D錯誤。答案:A6.解析:在人的腦干中存在著呼吸和心跳中樞,“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說明腦干沒有受到損傷。答案:C7.解析:神經膠質細胞具有支持、保護、營養和修復神經元等多種功能,不具有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并傳遞信息的功能;神經膠質細胞參與構成神經纖維表面的髓鞘,所以A項錯誤。答案:A8.解析:(1)對投球的力度和角度作出準確的判斷需要大腦的高級中樞的參與,A正確;小腦具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B正確;比賽過程中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勢,呼吸、心跳加快,C錯誤;⑤脊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D正確。(2)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有一層包膜,構成一條神經。(3)神經元樹突的作用是接受信息并將其傳導到細胞體,數目很多有利于增大接觸面積,更多地接受信息,軸突將信息傳給其他細胞體,很長有利于增加信息傳遞的距離,減少跨越不同神經元而消耗的時間,從而增加傳遞速率。答案:(1)C(2)⑧神經纖維(3)樹突很多有利于增大接觸面積進而更多地接受信息,軸突很長有利于增加信息傳遞的距離,減少時間延擱,進而使傳遞速率更快。9.解析:腦和脊髓組成神經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神經系統的外周神經系統。答案:B10.解析:小明因亂闖紅燈差點被汽車撞上,動脈血壓突然升高,此后出現的應激反應是使血壓下降才能保持機體的穩態。副交感神經興奮,心跳減慢,心排血量減少,會使血壓降低,A錯誤,B正確;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大,血壓會升高,不利于機體的穩態,因此不是血壓突然升高后的應激反應,C、D錯誤。答案:B11.解析:神經元要進行呼吸作用,所以要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A正確;神經元有細胞核,細胞核里含有蛋白質、DNA等物質,B正確;神經元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在細胞體里有細胞核,C錯誤;神經元屬于體細胞,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D正確。答案:C12.解析:題圖所示為神經元,大腦和脊髓主要由神經元構成,A正確;神經元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B正確;神經元具有接受和傳導信息的功能,C正確;神經元長的突起不能為神經膠質細胞運送營養,神經膠質細胞所需營養是靠血管里的血液運送的,D錯誤。答案:D13.解析:外周神經系統分布在全身各處,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它們都含有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又可分為支配軀體運動的神經和支配內臟運動的神經,支配消化道的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A正確;副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勢時,可促進消化道的各種活動,B錯誤;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它們共同調節消化道活動,C正確;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相反,D正確。答案:B14.解析:①是樹突,②是細胞體,③是軸突,④是神經末梢,A錯誤;圖示是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是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B正確;神經元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但不能收縮,C錯誤;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是樹突→細胞體→軸突,可見神經沖動不是只能由③傳導的,D錯誤。答案:B15.解析:(1)大腦控制人的高級中樞,不能運動、沒有意識和感覺,說明損傷的部位是大腦。(2)據情景2可知,腦干受損不能呼吸,沒有心跳,因此腦干中具有控制呼吸和心跳的中樞。(3)東倒西歪屬于身體平衡受影響,與小腦被麻醉有關;思維混亂與大腦被麻醉有關。(4)為了有效地保護腦部,運動時可以戴上頭盔保護腦部。答案:(1)大腦(2)心跳、呼吸(3)小腦大腦(4)佩戴頭盔、保護后腦等(符合題意即可)16.解析:(1)實驗中所用任氏液可以維持蛙心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其理化性質接近蛙的內環境的理化性質。(2)將蛙心1內的任氏液吸出并轉移到蛙心2內,蛙心2跳動也加速,可能是受到電刺激后,蛙心1產生了某種物質,該物質可以使蛙心2跳動加速。(3)將蛙心2的神經剝離,可以排除神經對蛙心2的影響。答案:(1)內環境(2)受到電刺激的蛙心1(蛙心1的神經或蛙心1的某些結構)產生了使蛙心加速跳動的物質,剝離神經的蛙心2接受了這種物質的刺激,所以跳動加速(答案合理即可)(3)排除神經對蛙心2的影響課后分層檢測案4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1.解析:反射活動的完成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實現,A正確,B錯誤;反射弧完整,還要有適宜的刺激,才能出現反射活動,C錯誤;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它們在性質上是不相同的,D錯誤。答案:A2.解析:當氣溫高時,人體通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而發生出汗現象,屬于反射活動,A正確;當氣溫低時,皮膚的冷覺感受器興奮,通過神經調節,皮膚血管收縮,減少熱量散失,屬于反射活動,B正確;當強光刺激眼睛時,通過神經調節,使瞳孔縮小,屬于反射活動,C正確;草履蟲屬于單細胞動物,沒有神經系統,所以草履蟲從鹽溶液處游向清水處,只是應激性,不屬于反射活動,D錯誤。答案:D3.解析:膝跳反射中刺激感受器會產生興奮,A正確;反射弧中傳入神經會把興奮傳遞給神經中樞,B正確;膝跳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屬于非條件反射,大腦皮層未參與,C錯誤;效應器包括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體或肌肉等,D正確。答案:C4.解析:前者縮手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屬于非條件反射;后者縮手反射的低級中樞在脊髓,高級中樞在大腦,屬于條件反射。答案:C5.解析:獅子跳火圈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條件反射,因此獅子跳火圈后,馴獸員立即給獅子一塊肉吃,這種做法就是用非條件刺激強化條件反射。答案:D6.解析:反射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A、D正確;膝跳反射的效應器是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B錯誤;神經元受到適宜刺激后會產生神經沖動,C正確。答案:B7.解析:電子皮膚能感受多種外界刺激,如溫度、壓力等,說明電子皮膚相當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A正確。答案:A8.解析:看到酸梅并分泌唾液屬于條件反射,其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A正確;效應器是指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人看到酸梅時唾液分泌會大量增加,這一反射活動的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確;反射發生的條件是適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C正確;酸梅的色澤是引起條件反射的條件之一,另外還有形態、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澤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視網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經中樞,D錯誤。答案:D9.解析:(1)雞走到特定位置后停止,屬于反射,A正確;用食物吸引雞覓食屬于非條件反射,B正確;用哨音指揮雞走動屬于條件反射,C錯誤;狗吃屎屬于非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不會消失,D正確。(2)雞聽哨音擺出數字“70”屬于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會消退。(3)多次重復才能建立條件反射,因此學習需要多次重復才行。答案:(1)C(2)不能雞聽哨音擺出數字“70”屬于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會消退(3)學習是一個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因此學習需要多次重復才行10.解析:云神經反射弧借鑒了人體的神經反射弧,是互聯網系統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產物,A正確;云神經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由聯網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組成,B正確;人體的神經反射弧的感受器是感覺神經末梢,C正確;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雖然由兩個神經元組成,但形成反射一定有神經中樞,D錯誤。答案:D11.解析:圖示為小鼠恐懼反射的建立過程,P是建立恐懼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復給小鼠燈光刺激而不給予電刺激,小鼠建立的恐懼反射會逐漸消退,則心率P>Q。答案:A12.解析:縮手反射是非條件反射,與脊髓活動有關,與大腦皮層活動無關,參與的神經元少;碰到熱水,感覺到疼痛,用冷水沖洗是條件反射,與大腦皮層活動有關,也需要脊髓參與,條件反射是復雜的反射,涉及的神經元較多,B錯誤,A、C、D正確。答案:B13.解析:該蛙已經去除腦,保留脊髓,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觀察到該后肢出現收縮,則證明該反射活動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A正確;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若刺激剪斷處的A端,左后肢收縮,該反應不能稱為反射,B正確;反射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反射必須通過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實現,反射活動總是從感受器接受刺激開始到效應器產生反應結束,C正確;該實驗人為除去腦只保留脊髓,所以不能證明脊髓的反射功能不受腦的神經中樞控制,D錯誤。答案:D14.解析:實驗Ⅰ是非條件反射,參與實驗Ⅰ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A正確;實驗Ⅱ可起對照作用,B正確;實驗Ⅲ中含有條件反射,C正確;參與實驗Ⅲ的神經中樞位于大腦和脊髓,D錯誤。答案:D15.答案:(1)11→2→3→4→5(2)細胞體傳導(3)吃梅時分泌唾液(4)否是否16.解析:(1)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縮而左腿收縮,說明右腿受到刺激產生的興奮,能傳遞到左腿的效應器,但不能傳遞到右腿的效應器,因此傷及的是傳出神經。(2)若傷及的是傳入神經,則刺激蛙右腿,左右腿均不收縮。若要通過實驗探究右腿的傳出神經是否受損可刺激左腿(傳入神經正常),觀察右腿是否收縮。如果右腿的傳出神經未受損,則右腿收縮;如果右腿的傳出神經受損,則右腿不收縮。答案:(1)傳出(2)左右腿均不收縮刺激左腿,觀察右腿是否收縮若右腿收縮,則說明右腿傳出神經未受損;若右腿不收縮,則說明右腿傳出神經受損課后分層檢測案5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1.解析: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與膜內局部電流方向相同,C錯誤。答案:C2.解析:興奮產生即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A錯誤;動作電位的形成是由Na+大量內流造成的,B正確,C錯誤;神經沖動傳導方向與膜內電流方向相同,D錯誤。答案:B3.解析: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突觸間隙內有組織液,A正確;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有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它們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B、C正確;興奮經過突觸在神經元間傳遞時,前后神經元的興奮有時間差,D錯誤。答案:D4.解析:在a點左側刺激,興奮傳到a點之前,電流方向為圖④,興奮傳到a點,對應圖②,電流傳導到a、b中間,電流方向為圖④,繼續傳到b點,電流方向為圖③,最后a、b兩點電位歸為靜息電位,如圖④,A正確;在b點右側刺激,此時a、b兩點是未興奮狀態,電流方向為圖④,然后b、a兩點依次興奮,如圖中③②情況,中間回歸一次靜息電位,如圖④,最后a、b兩點電位歸為靜息電位,B正確;在a、b兩點的中央刺激,興奮向兩側同時等速傳導,所以會依次出現圖④①④的情況,C正確;如果刺激點在a、b兩點的中央偏左,a點先興奮,類似A選項,D錯誤。答案:D5.解析:神經元處于靜息狀態時,鉀離子外流,A錯誤;GABA的釋放與高爾基體有關,同時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B錯誤;突觸前膜釋放GABA后,會經過突觸間隙中的組織液擴散到突觸后膜,不需要血液運輸,C錯誤。答案:D6.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圖1中乙酰膽堿為興奮性神經遞質,乙酰膽堿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特異性結合,使突觸后膜興奮,膜外電位由正變負,A錯誤;圖2中突觸后膜上神經遞質的受體與甘氨酸結合,使Cl-通道打開,Cl-內流,B錯誤;正常生理條件下,乙酰膽堿作為神經遞質,發揮作用后會被清除,C正確;圖1和圖2中神經遞質通過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的過程是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D錯誤。答案:C7.解析:(1)國慶閱兵時聽到口令行走屬于條件反射,A正確;圖1中,興奮在突觸處傳遞過程中,信號轉變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B正確;圖1中的③是受體,具有特異性識別神經遞質的作用,C正確;圖2中BC段是鈉離子內流,產生動作電位,D錯誤。(2)突觸小泡是一種分泌小泡,其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釋放神經遞質時,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線粒體提供。(3)乙酰膽堿屬于興奮性神經遞質,能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興奮,興奮時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答案:(1)D(2)高爾基體、線粒體(3)興奮由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8.解析:圖中a過程是基因的表達過程,運動應激能促進BDNF基因的轉錄和翻譯,A錯誤;由圖可知,BDNF具有激活突觸后膜上相應受體的作用,能促進突觸后膜吸收更多的鈉離子,B錯誤;b物質與AMPA結合后,將發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C錯誤;若向腦部注射抗BDNF的抗體,抗體與BDNF結合,則不能促進突觸前膜釋放b物質,突觸間隙中b物質減少,D正確。答案:D9.解析:由圖可知,突觸小泡與①融合后釋放神經遞質,①是突觸前膜,A正確;MAOID能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觸間隙的單胺類神經遞質不能分解而積累,B正確;圖中所示的神經遞質釋放方式是胞吐,體現了生物膜的流動性,C正確;蛋白M是突觸后膜上的受體,單胺類神經遞質與蛋白M結合后,突觸后膜神經元細胞Y興奮,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故膜內電位由負變正,D錯誤。答案:D10.解析:靜息狀態下,膜外電位為正,甲和乙兩處膜電位相同,A錯誤;Na+主要分布在細胞外,K+主要分布在細胞內,因此靜息狀態時,任氏液中Na+的含量要高于神經元內,B錯誤;興奮部位膜電位由外正內負變為外負內正,C錯誤;興奮的產生是Na+內流所致,若阻斷Na+內流,則無法產生興奮,D正確。答案:D11.解析:神經元受到刺激后產生的神經沖動以局部電流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A正確;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而不是與多種受體結合,B錯誤;神經沖動在不同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說明了細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確;由圖2可知,嗎啡和腦啡肽的作用是減少a神經元神經遞質的釋放,使b神經元動作電位不能產生或產生的較弱,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D正確。答案:B12.解析:由題表可知,當刺激強度為V、V時肌肉張力相同,說明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產生興奮的神經纖維數不一定增加,A錯誤;當刺激強度為V時,沒有肌細胞收縮,當刺激強度為V時,肌肉張力為g,說明有肌肉細胞發生收縮,當刺激強度為V時,肌肉張力為g,說明有更多肌細胞發生收縮,綜上說明每根神經纖維產生興奮的最低刺激強度是不相同的,B錯誤;給予V的刺激強度時,張力已達到最大,故腓腸肌所有肌細胞均已興奮,C正確;V的刺激強度時,已經達到最大張力,故即使將該標本放于較高Na+濃度溶液中并給予V的刺激,肌肉張力也不再變化,D錯誤。答案:C13.解析:(1)多巴胺屬于神經遞質,儲存在突觸小泡內,當多巴胺釋放后,可與下一個神經元(神經元A)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特異性結合,引發“獎賞中樞”產生欣快感。(2)釋放多巴胺的突觸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轉運蛋白,該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結合,阻礙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觸間隙中的多巴胺增加,從而延長“愉悅感”的時間。當停止使用冰毒時,生理狀態下的多巴胺“獎賞”效應減弱,造成毒品依賴。只有長期堅持強制戒毒,使神經遞質受體數量恢復到正常水平,毒癮才能真正戒除。(3)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還受到抑制性神經元的調控,當抑制性神經元興奮時,其突觸前膜可以釋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使Cl-內流,從而使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釋放量減少。抑制性神經元細胞膜上有嗎啡的受體,當人長時間過量使用嗎啡時,抑制性神經元的興奮性減弱,抑制功能減弱,使得多巴胺釋放增加,“獎賞”效應增強。答案:(1)(特異性)受體(2)增加延長減弱神經遞質受體數量恢復到正常水平(3)內減少多巴胺釋放量增加,“獎賞”效應增強14.解析:(1)Na+通道的開閉是十分迅速的,興奮傳來時迅速打開,傳過后又會迅速關閉。興奮過程中Na+內流不消耗能量,但需要通道蛋白,運輸方式為協助擴散。(2)據分析可知,過程②表示進入到細胞內的Ca2+促進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向外釋放神經遞質。(3)Na+內流的方式是協助擴散,動力是膜兩側Na+的濃度差。細胞外液Na+濃度增大,濃度差變大,單位時間內流的Na+增多,膜電位變化幅度增大。(4)實驗目的是驗證細胞內Ca2+濃度可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量。為了充分證明該結論,需要高濃度Ca2+和低濃度Ca2+兩組。施加Ca2+通道阻斷劑可以使進入細胞內的Ca2+減少,增大細胞外液中的Ca2+濃度可以使進入細胞內的Ca2+增多。但如果先使用了Ca2+通道阻斷劑,則增大細胞外液中的Ca2+濃度是沒有作用的。答案:(1)突然增加,達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協助擴散(2)進入到細胞內的Ca2+會促進突觸小泡內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3)Na+進入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當膜兩側Na+濃度差增加,通過膜的Na+數目增加(4)方案二優于方案一。方案一:施加Ca2+通道阻斷劑后,刺激突觸前神經元,檢測神經遞質的釋放量,能夠反映細胞內Ca2+濃度較低時對神經遞質釋放量的影響,而在Ca2+通道阻斷劑存在的條件下,增大細胞外液的Ca2+濃度無法改變細胞內的Ca2+濃度,不能反映細胞內Ca2+濃度較高時對神經遞質釋放量的影響。實驗方案有缺陷。方案二:能反映細胞內Ca2+濃度較高和較低時對神經遞質釋放量的影響,實驗方案設計較全面,實驗結果較準確課后分層檢測案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1.解析:某病人上肢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則損傷部位應該不在大腦皮層和小腦。脊髓具有傳導和反射的功能,當脊髓胸段受損后,就會出現斷面以下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如下肢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喪失。答案:D2.解析:中央前回為軀體運動中樞,支配對側軀體的運動。答案:B3.解析: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中樞,有軀體運動中樞,也有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在中央前回的底部。答案:D4.解析:嬰兒尿床不是由于膀胱發育不完善,而是大腦中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級神經中樞發育不完善。答案:D5.解析:成人排尿的低級中樞在脊髓,同時還受到大腦中相應的高級中樞的控制,A、B正確;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據此可知排尿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正確;高位截癱患者由于其脊髓中的排尿中樞不受大腦控制,因此不能產生尿意但能排尿,D錯誤。答案:D6.解析:冷覺中樞在大腦皮層,A錯誤;脊髓是聯系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B正確;小腦能維持身體平衡、協調運動,小腦萎縮的病人可表現為步態不穩、容易跌倒,C正確;大腦皮層中的高級中樞和脊髓中的低級中樞對身體運動都有調節作用,D正確。答案:A7.解析:軀體運動中樞為對側支配,上下倒置,代表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的關系是倒置的,A正確;軀體運動中樞皮層代表區范圍與運動復雜程度呈正相關,故支配上肢運動的中央前回皮層代表區范圍大于支配下肢運動的中央前回皮層代表區,B正確;刺激大腦皮層中央前回的頂部引起下肢運動,C錯誤;頭面部代表區的位置與頭面部的關系是正立的,D正確。答案:C8.解析:在頸部離斷脊髓仍能恢復血管張力反射,說明完成該反射的傳出神經在脊髓,A正確;離斷后血壓下降、休克,說明正常情況血管張力反射是受大腦等高級中樞調控的,B錯誤;頸部離斷脊髓的目的是探究脊髓是否發出自主神經,C錯誤;實驗初期休克與血壓下降直接相關,而不是心臟不受支配,D錯誤。答案:A9.解析:(1)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包括腦和脊髓)、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用電刺激大腦皮層運動區某一區域,可觀察到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神經中樞。(2)圖中顯示,大的軀干在皮層代表區的范圍很小,手與五指在皮層代表區的范圍幾乎與整個下肢在皮層代表區的范圍相等,說明皮層代表區范圍的大小與軀體的大小無關,而與軀體運動的精細復雜程度有關,即運動越精細的器官,其皮層代表區的范圍越大。(3)從圖中可知,下肢的代表區在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的頂部,頭面部肌肉代表區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區則在兩者之間,除頭面部肌肉代表區外,皮層代表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是倒置的。(4)若刺激某患者右側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可見其左側肢體運動,說明此區域對肢體運動的調節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答案:(1)神經中樞(2)運動越精細的器官,其大腦皮層運動代表區的范圍越大(3)倒置(4)中央前回交叉(或對側)10.解析:兩種行為的反射弧都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基本結構組成部分,A正確;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反射活動的完成都離不開適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B正確;膝跳反射為非條件反射,中樞在脊髓,“憋尿”行為受大腦皮層控制,低級中樞位于脊髓,高級中樞位于大腦皮層,C錯誤;兩種活動的過程包括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故都有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的相互轉化,D正確。答案:C11.解析:嬰兒大腦發育不完善,對低級中樞的控制能力較弱,感受器興奮,會引起排尿,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反射除了受脊髓控制,還受大腦皮層控制,感受器興奮,不一定引起排尿,A正確;正常成年人的n興奮,釋放的神經遞質對下一個神經元有興奮或抑制的作用,B錯誤;圖中的a、b、c、d、e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反射弧,b(傳入神經)受損,則排尿反射將不會存在,C正確;m或n受損,排尿反射仍存在,只是不受大腦皮層控制,D正確。答案:B12.解析:由題干可知,電子設備將患者的大腦皮層與脊髓重新建立了聯系,A正確;下肢運動要在大腦皮層的軀體運動中樞的控制下才能完成,B錯誤;患者的下肢運動神經沒有受傷,C正確;患者下肢運動神經中傳遞的“信號”是神經沖動,D正確。答案:B13.解析:若損傷①位于脊髓的低級中樞不能將興奮傳遞到大腦皮層的高級中樞,則不能產生尿意;若損傷②就意味著位于脊髓的低級中樞失去了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控制,但可以產生尿意;若損傷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損傷④(傳入神經),興奮不能到達脊髓的低級中樞,更無法到達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則不能產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由以上分析可知,A、B、D正確,C錯誤。答案:C14.解析:(1)尿意的產生部位在大腦皮層,副交感神經興奮,會使膀胱縮小,從而促進膀胱排尿。(2)排尿反射的低級中樞在脊髓,脊髓受損會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從而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脊髓與大腦皮層的聯系中斷或大腦皮層受損,則可導致大腦皮層不能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級排尿中樞,造成尿失禁。答案:(1)g副交感神經(2)脊髓大腦皮層(3)a→b→c→d→eg→h→c→d→e(4)低級神經中樞受相應的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控15.解析:(1)A是感受器,B是效應器。注射了麻醉劑后,刺激手部皮膚,手能動卻無感覺,說明反射過程存在,但刺激不能傳到大腦皮層,所以麻醉的位點是①。(2)若⑤受損,則刺激不能傳到大腦皮層,所以沒有尿意,但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所以排尿反射能完成。(3)根據提供信息分析,該同學的驗證實驗缺少對照,對照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應為:在傳入神經的中央處剪斷,電刺激傳入神經的外周段,效應器不發生反應。答案:(1)A①(2)能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3)該同學的驗證實驗缺少對照,對照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應為:在傳入神經的中央處剪斷,電刺激傳入神經的外周段,效應器不發生反應課后分層檢測案7人腦的高級功能1.解析:感知疼痛不屬于人腦的高級功能,A正確;學習和記憶屬于人腦的高級功能,B錯誤;記憶和思維屬于人腦的高級功能,C錯誤;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屬于人腦的高級功能,D錯誤。答案:A2.解析:病人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說明S區正常,能聽懂別人的談話,說明H區正常,A、D不符合題意;W區受損后病人不能寫字,B不符合題意;病人讀不懂報紙上的新聞,很可能是V區受損,C符合題意。答案:C3.解析:同學們參與小組討論時,需要講話,而且要能聽懂別人的講話,故需要大腦皮層S區(運動性語言中樞)和H區(聽覺性語言中樞)共同參與。答案:A4.解析:脊髓在胸部段折斷,會導致身體下部的信息不能上傳到大腦皮層,大腦也不能通過脊髓控制身體下部的一些功能,所以刺激下肢既沒有感覺也不能運動,A不符合題意;語言中樞H區受損,會導致傷者聽不懂他人講話,但不會喪失聽覺,B不符合題意;脊髓在胸部段折斷,興奮不能傳至大腦皮層,失去高級中樞的控制,大小便會失禁,C符合題意;神經中樞在腰部脊髓的反射活動能發生,D不符合題意。答案:C5.解析:維持身體運動平衡的中樞在小腦,A正確;短期記憶主要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有關,可能與新突觸建立有關的是長時記憶,B錯誤;語言功能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C正確;大腦皮層S區受損不能講話,D正確。答案:B6.解析:抗抑郁藥一般都通過作用于突觸處來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D錯誤。答案:D7.解析:動物也有學習的能力,A錯誤;學習是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記憶是將已獲信息進行儲存和再現的過程,學習和記憶一定涉及神經遞質,B正確;大腦皮層下海馬區受損,主要影響短時記憶,C錯誤;對短時記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大腦皮層海馬區,D錯誤。答案:B8.解析:(1)表中用于評價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指標是到達原平臺水域時間,通過該指標可知④組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最弱。(2)ACh是與學習記憶有關的神經遞質,該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進入突觸間隙,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引發突觸后膜發生電位變化。ACh發揮效應后在乙酰膽堿酯酶的催化下水解為膽堿和乙酸,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越高,生成的膽堿和乙酸越多,膽堿與顯色劑顯色越明顯,因此,本實驗是通過檢測單位時間內膽堿的生成量,進而計算該酶的活性。(3)表中結果表明:腦組織鉛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4)水迷宮實驗過程中,使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措施是重復訓練,以此強化神經元之間的聯系。長期記憶的形成可能與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答案:(1)到達原平臺水域時間④(2)突觸間隙電位乙酰膽堿酯酶(AChE)膽堿(3)慢(4)重復訓練(或不斷重復)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9.解析;大腦皮層上的神經中樞均為高級中樞,A錯誤;大腦的H區受損的患者不能聽懂話,B錯誤;大腦皮層上有軀體感覺中樞和軀體運動中樞,C正確;渴覺只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無效應器作出反應,故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反射弧,D錯誤。答案:C10.解析:產生條件反射的中樞在大腦皮層,動用各種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條件反射,獲取新的知識,A正確;動用各種器官有利于促進神經元的活動和新突觸的建立,B正確;反復復習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系有助于長期記憶的形成,C錯誤;反復復習有利于強化已有的神經聯系,可使瞬時記憶強化為短時記憶,進而強化為長時記憶,D正確。答案:C11.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光照能夠促進UCA大幅增加,UCA可進入大腦神經細胞內并轉化成谷氨酸,A錯誤;根據分析知,細胞內的谷氨酸能在海馬區釋放,可增強動物的短時記憶,可能為感覺記憶或第一級記憶,B錯誤;學習和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之一,是指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就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不是由單一腦區控制的,而是由多個腦區和神經通路參與,C錯誤;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抑制谷氨酸的合成則會減少谷氨酸在運動皮層以及海馬區的神經末梢釋放,導致運動學習能力以及物體識別記憶能力下降,D正確。答案:D12.解析:鳶尾素是一種激素,是動物體內微量、高效的信息物質,A正確;鳶尾素不僅對突觸結構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能促進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神經細胞的生長,故施加了鳶尾素阻斷劑的實驗小鼠,記憶測試表現比對照組差,B錯誤;鳶尾素能促進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神經細胞的生長,可見神經細胞膜上分布著與鳶尾素特異性識別的受體,C正確;鳶尾素在運動時會被釋放到血液中,所以增加體育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阿爾茨海默病,D正確。答案:B13.解析:5-羥色胺是神經元合成的神經遞質,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細胞代謝提供的能量,A正確;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抑制突觸前膜回收5-羥色胺,因此,這種抑制劑作用于突觸前膜,應是與突觸前膜回收5-羥色胺有關的載體結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回收時的能量供應,則會影響神經元多種耗能的生命活動,B錯誤;情緒是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抑郁癥患者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可能過多地被突觸前膜回收等,導致突觸間隙5-羥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C正確;合成、分泌的5-羥色胺不足,容易導致突觸間隙5-羥色胺含量低,使人產生消極情緒,D正確。答案:B14.解析:(1)傳入纖維末梢釋放的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的相關受體,使突觸后膜的膜電位發生變化。(2)從圖中可以看出,Ca2+的跨膜運輸需要轉運蛋白,順濃度梯度進行,所以其跨膜運輸方式為協助擴散。由圖可知,Ca2+與鈣調蛋白共同作用后,C酶的空間結構發生變化。(3)①題圖中Ⅱ過程表示細胞內A受體運輸至細胞膜。細胞的A受體總量無明顯變化,而細胞膜上的A受體數量明顯增加,這為圖中的Ⅱ過程提供了實驗證據。②本實驗的目的是證實A受體的磷酸化位點位于T上,實驗中需要將一種短肽導入H區神經細胞內,以干擾C酶對T的磷酸化。遵照單一變量原則,實驗組應選用與T的氨基酸數目相同序列相同的短肽,對照組則應選用與T的氨基酸數目相同序列相反的短肽。③實驗目的是驗證T的磷酸化能增強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記憶”,但實驗操作存在缺陷,詳見答案。(4)圖中內容是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來研究學習、記憶機制的。答案:(1)神經遞質(2)協助擴散鈣調蛋白空間結構(3)①Ⅱ②CB③該實驗方案存在兩處缺陷。第一,應補充一組對未突變小鼠同樣處理的對照實驗。第二,應補充施加HFS后檢測和比較以上兩組小鼠突觸后膜電位變化的實驗(4)細胞和分子15.解析:(1)若S區受損,患者不能說話,但能聽懂別人講話,故該VD患者可能是S區受損,與人類語言活動相關的言語區位于大腦皮層。排尿反射的低級中樞在脊髓。(2)①A組是對照組,進行水中逃生訓練之前,A組的處理應為不用白藜蘆醇處理、只進行手術,但不結扎頸動脈,避免手術操作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②由圖1可知,隨著訓練時間延長,各組的逃脫時間均縮短;從訓練第2天開始,在相同的訓練時間下,A、C組的逃脫時間接近,且均低于B組。③上述實驗結果說明,白藜蘆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大鼠腦缺血對腦部認知功能的損傷。(3)神經細胞間依靠突觸傳遞信息。由題意可知,白藜蘆醇能提高大腦皮層神經元中PSD95的表達量。nNOS(一氧化氮合成酶)與PSD95結合,催化NO產生。NO可促進血管擴張,增加腦血流量,從而緩解腦缺血對腦部神經元的損傷。故實驗思路為測定A、B、C三組大鼠的PSD95含量、NO含量及血管擴張程度預期結果:A、C組的PSD95含量、NO含量及血管擴張程度接近且均高于B組答案:(1)大腦皮層脊髓(2)①不用白藜蘆醇處理、只進行手術但不結扎頸動脈②隨著訓練時間延長,各組的逃脫時間均縮短;從訓練第2天開始,在相同的訓練時間下,A、C組的逃脫時間接近且均低于B組③白藜蘆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大鼠腦缺血對腦部認知功能的損傷(3)突觸實驗思路:測定A、B、C三組大鼠的PSD95含量、NO含量及血管擴張程度預期結果:A、C組的PSD95含量、NO含量及血管擴張程度接近且均高于B組課后分層檢測案8激素與內分泌系統1.解析:垂體能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等多種促激素及生長激素,A正確;胰島A細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B正確;甲狀腺能分泌甲狀腺激素,C正確;睪丸能分泌雄激素,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D錯誤。答案:D2.解析:結扎小狗的胰管,使分泌的消化液不能進入消化道,影響食物的消化。結扎小狗的胰管,胰島保持完好,小狗不會患糖尿病。答案:C3.解析:據圖分析可知,神經中樞涉及神經調節,釋放的物質A是神經遞質,鹽酸刺激小腸黏膜釋放的物質B是促胰液素,A正確;促胰液素是由小腸黏膜產生的,進入血液后由血液運輸到胰腺,從而促進胰腺分泌胰液,若將鹽酸直接注入血漿,小腸黏膜無法接受刺激,不能產生促胰液素,進而無法促進胰腺分泌胰液,B錯誤;胰腺屬于神經調節過程中反射弧的效應器,C正確;據圖分析,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經調節,也受激素調節,D正確。答案:B4.解析: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幼年動物的發育、加速體內物質的氧化分解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的作用,所以用一定量的甲狀腺激素連續飼喂正常成年小白鼠一段時間后,小白鼠的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答案:B5.解析:塑化劑會使男孩出現女性化行為傾向,女孩出現性早熟等癥狀,說明塑化劑對人體的這些影響與雌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似。答案:B6.解析:侏儒癥是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A錯誤;胰島素分泌不足可造成糖尿病,B正確;呆小癥是幼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C錯誤;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容易導致低血糖,D錯誤。答案:B7.解析:甲狀腺激素等激素可促進動物的發育,A正確;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以神經調節為主,B錯誤;生長激素可促進動物的生長,C正確;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D正確。答案:B8.解析:人參皂苷與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相似,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所以人參皂苷能作用于性腺的受體而不是下丘腦的性激素受體,A錯誤;促性腺激素會促進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人參皂苷會引起性激素分泌量增加,而不會引起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B、C錯誤,D正確。答案:D9.解析: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由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由垂體分泌,A不符合題意;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都是由垂體分泌的,B符合題意;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雄激素由睪丸分泌,C不符合題意;甲狀腺激素由甲狀腺分泌,生長激素由垂體分泌,D不符合題意。答案:B10.解析:(1)實驗一:分析實驗的處理方法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的有無,因變量是小鼠物質代謝強度,目的是探究甲狀腺激素對小鼠物質代謝的影響,甲、乙兩組對照說明甲狀腺激素可以增強物質代謝。由于甲狀腺激素是溶于生理鹽水的,為了排除生理鹽水對物質代謝的影響,應增加一組對照實驗,處理方法是從切除甲狀腺后的第5天開始,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2)實驗二是探究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對卵巢和子宮發育的影響,所以應選用雌性小鼠;小鼠的生長發育狀況和個體大小等都屬于無關變量,要保持相近,以保證單一變量,排除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干擾。(3)第2組實驗中,小鼠的子宮和卵巢平均質量均明顯減小,說明促性腺激素不能產生或者含量很少,比較第3、4組實驗可推知第2組的處理方法應是切除垂體,同時注射等量生理鹽水。(4)與第1組(對照組)相比,第2組小鼠的卵巢和子宮平均質量均明顯減小,說明促性腺激素影響小鼠卵巢和子宮的發育。與第2組相比,第3組小鼠的子宮平均質量較大且接近對照組,而卵巢平均質量相差不大且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雌激素只影響(促進)子宮的發育。第3組實驗切除垂體,促性腺激素減少,定期注射適量雌激素促進了子宮發育,但卵巢仍不能正常發育。答案:(1)小鼠的物質代謝從切除甲狀腺后的第5天開始,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2)雌性排除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干擾(3)切除垂體,同時注射等量生理鹽水(4)子宮切除垂體后,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進了子宮發育,卵巢仍不能正常發育。11.解析:激素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多肽、氨基酸衍生物、脂質等,酶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或RNA,神經遞質大多數是小分子有機物,而核糖體是蛋白質與多肽的合成場所,A錯誤;只要條件適宜,酶在細胞內外都具有活性,神經遞質和激素是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且在生物體內起作用,B錯誤;酶可以反復使用,激素發揮作用后就失活了,神經遞質發揮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進細胞,C錯誤;激素和神經遞質都是與特異性受體結合后起作用,酶是與特定的底物結合后起作用,D正確。答案:D12.解析:實驗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控制無關變量,所以不同組別鼠的數量應該相同,A正確;不同組別摘除的器官應該相同,B錯誤;胰島素和生長激素同時使用,小鼠體重最大,說明胰島素和生長激素對鼠的生長有協同效應,C正確;實驗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控制無關變量,所以每只鼠的單位體重注射量應該相同,D正確。答案:B13.解析:根據分析可知,“?”是注射適量的胰島素溶液,A正確;表格中的第2組為對照組,是遵循實驗的對照原則,B正確;根據分析可知,為緩解第1組小鼠的癥狀,可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C正確;在第1組小鼠出現低血糖癥狀后,應分別給1組小鼠注射適量的葡萄糖溶液,2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若第1組小鼠低血糖癥狀緩解,第2組小鼠活動狀況無變化,才能得出“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的結論,D錯誤。答案:D14.解析:性激素是固醇類物質,可以自由擴散進入細胞,其受體在細胞內,從圖中可以得知,激素X與細胞質或細胞核中的受體結合,故激素X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進人和動物生殖細胞的發育,A正確;圖中c(信使RNA)→d(肽鏈)過程為翻譯,根據長的肽鏈翻譯在前,短的肽鏈翻譯在后,可判斷核糖體移動方向是A→B,B錯誤;激素Y與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但是不能就此斷定激素Y一定是蛋白質類激素,C錯誤;從圖中可以得知,激素X通過影響基因的表達(或轉錄)來調節生命活動,D錯誤。答案:A15.解析:分析題圖可知,胰液分泌調節的兩個途徑:①神經調節:神經中樞→迷走神經傳出纖維→胰腺;②激素調節:鹽酸→小腸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1)稀鹽酸刺激小腸黏膜,從而使小腸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經血液運輸至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這是由內分泌細胞分泌激素進行調節的方式,是激素調節。(2)據圖示可知,圖中反射弧的效應器為(迷走神經)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故胰腺的分泌還可通過神經調節的方式調節。(3)由題表可知,單獨刺激迷走神經或單獨注射促胰液素,胰液分泌量都比二者同時作用時少,故二者同時作用對胰腺分泌胰液的促進作用更顯著。答案:(1)小腸(小腸黏膜)促胰液素血液激素調節(2)(迷走神經)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神經調節(3)二者同時作用16.解析:(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有無垂體,因此A組(對照組)的處理是不切除垂體,同時為了排除手術操作對大鼠生長發育的影響,A組的處理應該是進行手術但不切除垂體;B組是實驗組,對其進行的處理是切除垂體。根據實驗步驟可知,①為實驗處理,②為實驗培養,③應為實驗結果的檢測與記錄,且題干強調“以體重變化作為生長發育的檢測指標”,因此,③的操作應該是定期測定兩組大鼠的體重,并記錄實驗結果。(2)垂體可產生生長激素(促進生長)和促甲狀腺激素(通過作用于甲狀腺使其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而甲狀腺激素可促進發育),所以B組大鼠切除垂體后,其生長發育減慢。答案:(1)手術但不切除垂體切除垂體每隔一定時間,測定并記錄兩組大鼠的體重(2)生長促甲狀腺課后分層檢測案9激素調節的過程1.解析:饑餓時,血糖濃度會低于正常水平,此時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增加血糖來源,維持血糖平衡,因此血糖含量不會大幅度下降。答案:D2.解析:動物激素與神經遞質均需要與靶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才能發揮作用,A錯誤;神經遞質可以使靶細胞產生電位變化,而動物激素不能使靶細胞產生電位變化,B錯誤;動物激素需要依靠血液運輸到全身,而神經遞質需要依靠組織液才能作用于靶細胞,C正確;神經遞質發揮作用后有的也會被滅活,D錯誤。答案:C3.解析: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調節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和調節甲狀腺的分泌活動,A正確;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分泌增多時機體耗氧量和產熱量都增加,B正確;促甲狀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狀腺,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等,幾乎作用于所有組織細胞,C正確;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存在分級調節和負反饋調節,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會引起下丘腦活動增強,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增加,D錯誤。答案:D4.解析:分析題圖可知,a表示垂體,b表示甲狀腺,c表示下丘腦,A錯誤;激素②是促甲狀腺激素,只能作用于b(甲狀腺),B錯誤;若激素③(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對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減弱,激素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增多,C錯誤;a是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在人體生長發育的調節方面具有協同作用,D正確。答案:D5.解析:激素和酶的作用都具有高效性,A正確;激素是一些特殊細胞產生的,能產生激素的細胞也能產生酶,B錯誤;激素產生后一般會通過體液運輸到靶細胞或靶器官,C正確;能產生酶的細胞不一定能產生激素,如唾液腺細胞,D正確。答案:B6.解析:進食后1h內,葡萄糖經小腸吸收進入血液,使血糖濃度升高,則胰島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A錯誤;胰島素在發揮作用后,被相關酶分解失去活性,B錯誤;進食2h后血糖濃度趨于穩定,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仍在分泌且含量處于動態平衡,使得血糖濃度處于相對穩定狀態,C錯誤;進食后,血糖濃度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肌細胞等對糖的攝取和儲存速率加快,進而降低血糖濃度,D正確。答案:D7.解析:正常情況下,甲狀腺的分泌活動直接受垂體的控制,間接受下丘腦的控制,A錯誤;甲狀腺激素幾乎作用于全身細胞,而促甲狀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狀腺細胞,因此甲狀腺激素作用的靶細胞比促甲狀腺激素作用的靶細胞數量多,B正確;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明顯升高,根據反饋調節,該患者血液中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C錯誤;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明顯升高,而甲狀腺激素能促進新陳代謝,因此該患者的體內細胞代謝旺盛,導致體重在短時間內減輕,D錯誤。答案:B8.解析:(1)人體熱量的來源主要是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尤以肝臟、骨骼肌產熱為多。(2)當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時,甲狀腺激素會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所以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過程中既存在分級調節,也存在反饋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過程:下丘腦→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A(垂體)→②(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③(甲狀腺激素)。(3)④是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是促進糖原分解,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水平升高。(4)下丘腦中有血糖平衡調節中樞,可以通過神經調節維持血糖平衡;血糖還可以直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相應的激素,維持血糖平衡,所以在冬泳過程中,是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使血糖濃度上升的。(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腦產生并分泌,在垂體釋放,可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答案:(1)肝臟、骨骼肌(2)反饋下丘腦→①→A→②→甲狀腺→③(3)促進糖原分解,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4)神經—體液(5)抗利尿9.解析: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藥物前后小鼠癥狀的變化為觀察指標,來驗證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實驗組實驗思路是:選取健康小鼠,觀察并記錄小鼠的生活狀況;注射胰島素溶液后,觀察并記錄小鼠出現的低血糖癥狀;再注射葡萄糖溶液,觀察并記錄小鼠低血糖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生活狀態。從而證明異常癥狀是由低血糖引起的,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答案:A10.解析:胰島素不直接參與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A錯誤;圖中①表示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②表示運輸葡萄糖的載體,B錯誤;胰島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C正確;分析題圖可知,1型糖尿病是由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的,可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是由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減少引起的,而胰島素分泌正常,注射胰島素達不到治療的目的,D錯誤。答案:C11.解析:為了排除實驗中無關變量的影響,實驗前家兔需進行禁食處理,并且保證所選家兔的生理狀況相同;為了不影響家兔的滲透壓,激素需要用生理鹽水配制;由實驗結果可知,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腎上腺素則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兩者的生理作用剛好相反。答案:D12.解析:據圖可知,胰島素受體InR的激活可以促進神經元軸突末梢釋放神經遞質,A正確;胰島素激活InR后,可抑制因炎癥因子釋放而導致的神經細胞變性、壞死,B正確;胰島素激活InR后,可以促進葡萄糖的吸收,若糖尿病病人體內對InR的激活能力下降,神經元攝取葡萄糖速率也下降,C正確;胰島素激活InR后,會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減弱炎癥因子對GLUT的抑制能力,若糖尿病病人體內對InR的激活能力下降,會增加炎癥因子的作用,D錯誤。答案:D13.解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與甲組和丙組相比,乙組中血糖含量較高,但胰島素含量也較高,這可能與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有關,因此不能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A錯誤;與乙組相比,丙組胰島素濃度低且血糖濃度降低,故推測運動能增強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加快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濃度,B正確;乙組大鼠的瘦素受體蛋白含量少,瘦素的調節作用減弱,從而影響了脂肪的轉化,因此乙組中大鼠的瘦素含量高于甲組,但大鼠體重并未降低,C正確;由表中數據可推測,減少糖類等物質的攝入量和加強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益,D正確。答案:A14.解析:雌激素是固醇類物質,可通過自由擴散進行跨膜運輸,從圖中可以看出,雌激素是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的,A正確;結構A為下丘腦,既能分泌激素,又能傳導興奮,B正確;C分泌的雌激素過多,對A和B的分泌活動有抑制作用,血液中雌激素含量通過反饋調節維持相對穩定,C正確;物質a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細胞為垂體細胞,D錯誤。答案:D15.解析:(1)瘦素是一種具有抑制食欲、減輕體重等功能的一種蛋白質類激素,屬于分泌蛋白,瘦素在脂肪細胞內的核糖體上合成,需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加工和分泌,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細胞,與靶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2)由實驗結果可知,高脂飲食導致小鼠下丘腦神經組織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3)①實驗結果支持假說二,原因是Ⅲ組瘦素受體含量低于Ⅰ組和Ⅱ組(而Ⅰ組瘦素受體含量高于Ⅱ組)。②為使實驗結果更加嚴謹,還應進一步測定血液中的瘦素含量。(4)結合以上研究,針對高脂飲食導致的肥胖,治療思路是:注射蛋白酶P單克隆抗體;注射能專一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藥物(開發能夠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藥物;開發蛋白酶P抑制劑)??赡茱L險:新藥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響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答案:(1)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胞吐體液(瘦素)受體(2)高脂飲食導致小鼠下丘腦神經組織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3)①二Ⅲ組瘦素受體含量低于Ⅰ組和Ⅱ組(而Ⅰ組瘦素受體含量高于Ⅱ組)②(血液中的)瘦素含量(4)治療思路:注射蛋白酶P單克隆抗體;注射能專一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藥物(開發能夠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藥物;開發蛋白酶P抑制劑)。可能風險:新藥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響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16.解析:(1)據題圖分析,當血糖濃度上升時,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通過下丘腦血糖調節中樞,最終由傳出神經末梢釋放神經遞質,與胰島B細胞膜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多,從題圖可以看出,影響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因素還有血糖濃度、胰高血糖素含量。(2)根據圖示,胰島素與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一方面增加細胞內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合成,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另一方面促進細胞內甘油三酯、糖原的合成。(3)抗體1與胰島B細胞膜上的葡萄糖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濃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島素分泌量減少,可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治療??贵w2與胰島素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使胰島素不能與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不可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治療。(4)生物實驗要遵循的一般原則主要有對照原則、等量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控制無關變量原則。②為測定桑葉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需要用血糖測定儀測定各組大鼠初始的血糖濃度,并計算各組平均值,作為起始血糖濃度值。丙組作為實驗組,每只大鼠灌喂桑葉提取液2mL/d,連續灌喂4周,甲組和乙組作為對照組,每只大鼠灌喂蒸餾水2mL/d,連續灌喂4周。③由于桑葉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甲組為正常小鼠,作為空白對照,4周后血糖濃度保持穩定;乙組為糖尿病小鼠,4周后血糖濃度最高;丙組為糖尿病小鼠且用桑葉提取液灌喂,4周后血糖濃度高于甲組但低于乙組,所以據題表分析,組別從上到下分別對應甲、丙、乙。④題表中數據表明,桑葉提取液對糖尿病大鼠具有明顯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答案:(1)神經遞質血糖濃度、胰高血糖素含量(2)葡萄糖甘油三酯、糖原(3)抗體1胰島B細胞膜上的葡萄糖受體(4)測定各組大鼠的血糖濃度等量蒸餾水(或蒸餾水2mL/d)甲、丙、乙桑葉提取液對糖尿病大鼠具有明顯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課后分層檢測案10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1.解析:神經調節反應速度快,①正確、②錯誤;神經調節作用范圍范圍準確、比較局限,③錯誤、④正確;神經調節作用時間短,⑤正確、⑥錯誤。答案:D2.解析:糖原是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運動員長時間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A正確;在運動中大量出汗導致失水過多,體內滲透壓升高會促進抗利尿激素分泌,B錯誤;起腳射門是神經與肌肉協調的結果,C正確;運動員的低級中樞的反射活動受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中樞的控制,D正確。答案:B3.解析:炎熱環境中人體通過大量排汗帶走更多的熱量以利于體溫恒定,由于水分流失,下丘腦合成并經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減少,A、C錯誤;正常人具有一定的體溫調節能力,進入汗蒸房后,體溫不會明顯升高,B錯誤;炎熱環境中,人體皮膚的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面色紅潤,D正確。答案:D4.解析:寒冷環境中,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進而減少散熱,A正確;整個過程中下丘腦的興奮性增強,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在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的作用下,甲狀腺激素分泌也增加,機體細胞耗氧增加,代謝增強,進而增加產熱,B、C正確;握雪后,手部的冷覺感受器會產生興奮并將興奮傳入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層感覺中樞,產生冷覺,D錯誤。答案:D5.解析:大量飲水,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渴覺中樞興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尿量增加。答案:C6.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腦分泌、垂體釋放的,受下丘腦的直接控制,醛固酮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間接受下丘腦的控制,A錯誤;大量出汗使體液流失,會導致人體內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血鈉濃度降低,進而使體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B正確;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部位不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腦分泌的,醛固酮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二者作用部位相同,均為腎小管和集合管,C錯誤;攝入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升高,血鈉含量升高,這會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醛固酮分泌量減少,D錯誤。答案:B7.解析:甲狀腺激素的含量過高時,會通過負反饋調節抑制下丘腦和垂體分泌相關激素,A正確;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既能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同時也能傳導神經沖動,B正確;體溫調節的中樞位于下丘腦,而溫度感覺的中樞在大腦皮層,C錯誤;下丘腦內具有滲透壓感受器并能夠合成抗利尿激素,D正確。答案:C8.解析:當一個人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會升高,升高的滲透壓會被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感受到,進而引起由下丘腦合成和分泌但由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抗利尿激素會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答案:D9.解析:(1)研究表明馬拉松運動員長跑時,機體的總需氧量是600L,實際攝入量是589L,這說明馬拉松運動員的主要供能方式是有氧呼吸。血液中乳酸略有增加,由HCO3-、HPO42-(緩沖物質)中和維持酸堿平衡。(2)出發后,運動員的體溫逐漸升高,通過神經調節,引起皮膚毛細血管舒張和汗腺分泌增加。此時體溫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3)途中,運動員大量出汗,導致細胞外液(血漿)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進而在大腦皮層產生渴覺;同時,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從而維持體內的水鹽平衡。(4)答案:(1)有氧呼吸HCO3-、HPO42-(緩沖物質)(2)毛細血管舒張產熱和散熱(3)細胞外液(血漿)滲透壓感受器大腦皮層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410.解析:在抗利尿激素合成、釋放的反射過程中,下丘腦與垂體之間存在神經聯系,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等需要通過血液運輸到垂體,因此下丘腦與垂體之間既有神經聯系,又有血液聯系,A錯誤;當受到寒冷刺激時,a(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b(促甲狀腺激素)、c(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均會增加,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B正確;大量飲水后,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弱,尿量增加,C正確;體溫和水鹽平衡的維持都是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作用的結果,D正確。答案:A11.解析:水平衡調節過程屬于神經—體液調節,A正確;實驗中的M1組小鼠在測量前48h限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釋放的抗利尿激素比M2組多,B錯誤;大腦皮層產生渴感可導致飲水量增加,C正確;根據M2組和M3組的結果可知,即使體內不缺水,光激活X神經元也可誘導飲水增加,D正確。答案:B12.解析:正常人無論處于炎熱環境還是寒冷環境中,體溫都是相對恒定的,即散熱量等于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包含擔保條款的借款合同范本
-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編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
- 2025智控公司合同與客戶管理規定
- 二年級數學復習計劃
- 提升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服務質量的行動計劃
- 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質方案
- 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運動策略與實施路徑
- PET塑料行業未來趨勢與市場機會解析
- 第三單元 山野放歌- 演唱 打支山歌過橫排 教學設計方案-2023--2024學年人音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
- 報考守則與畜牧師試題及答案
- BIPAP呼吸機的使用與護理課件
-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故事”大單元整體學習設計
- 卵巢癌術后護理查房
- icu家屬健康宣教
- 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投入效果評估與優化報告
- 挪用公款還款協議書范本
- 架空輸電線路基礎設計規程2023
- TWI-JM(工作改善)課件
- 肌肉注射評分標準
- 紡紗織造工藝流程培訓教材實用課件
- 廣東省廣州市廣外、鐵一、廣附三校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物理試題(無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