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冰箱能效(性能) 測量裝置_第1頁
電冰箱能效(性能) 測量裝置_第2頁
電冰箱能效(性能) 測量裝置_第3頁
電冰箱能效(性能) 測量裝置_第4頁
電冰箱能效(性能) 測量裝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JJF1994—20221電冰箱能效(性能)測量裝置校準規范1范圍本規范規定了電冰箱能效(性能)測量裝置(以下簡稱“能效測量裝置”)的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校準結果等內容。家用電冰箱/柜、商用冰箱/柜性能測量裝置或相同原理的其他測量裝置適用于本規范。2引用文件本規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491—2014數字式交流電參數測量儀校準規范GB/T8059—2016家用和類似用途制冷器具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范。3術語和計量單位GB/T8059—2016界定的及以下術語和計量單位適用于本規范。3.1環境溫度ambienttemperature在試驗中,制冷器具所處環境空間的測量溫度,計量單位為℃。[引自GB/T8059—2016]3.2環境溫度偏差temperaturedeviation環境試驗設備在穩定狀態下,工作空間各測量點在規定時間內實測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與設定溫度的上下偏差。溫度偏差包含溫度上偏差和溫度下偏差,計量單位為℃。3.3環境相對濕度偏差relativehumiditydeviation環境試驗設備在穩定狀態下,工作空間各測量點在規定時間內實測最高相對濕度和最低相對濕度與設定相對濕度的上下偏差。相對濕度偏差包含相對濕度上偏差和相對濕度下偏差。4概述能效測量裝置是一種測量電冰箱耗電量及能效的試驗裝置,通常包括外圍保溫系統、環境溫濕度控制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等。它通過空氣處理機組控制調節被測電冰箱的運行工況,測量出所需技術指標,通常配有工業鉑熱電阻、壓力變送器、數字功率計等。5計量特性校準項目技術要求見表1。JJF1994—20222表1校準項目技術要求校準項目典型測量范圍技術要求鉑電阻(-45~60)℃MPE:±0.3℃熱電偶(-30~90)℃MPE:±0.3℃環境溫度偏差家用—MPE:±0.5℃商用—MPE:±1.0℃環境相對濕度偏差家用—MPE:±5.0%商用—MPE:±3.0%電參數測量系統(單相或多相中的一相)交流電壓(80~300)V0.5級交流電流(0.001~15)A0.5級交流功率(0.1~3000)W0.5級頻率(45~65)HzMPE:±0.1Hz功率因數-1.00000~1.00000MPE:±0.01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3%壓力(0~2)MPa0.5級環境風速家用—≤0.25m/s商用—(0.10~0.20)m/s環境照度(僅適用于商用)—(600±100)lx6校準條件6.1標準器工作環境條件溫度:(23±5)℃;相對濕度:≤75%;供電電源:(220±11)V,(50±1)Hz。6.2標準器及其他設備校準所用標準器見表2。表2校準所用標準器標準器名稱技術要求恒溫槽控溫范圍與被校溫度測量系統相適應水平溫場≤0.01℃垂直溫場≤0.02℃10min變化不大于0.04℃標準鉑電阻溫度計二等及以上等級電測設備(電橋或可測量電阻的數字多用表)測量范圍與標準鉑電阻溫度計相適應0.005級及以上等級3表2校準所用標準器(續)標準器名稱技術要求溫濕場測量系統各項參數指標測量覆蓋被校測量系統測量范圍溫度優于U=0.10℃(k=2)相對濕度優于U=1.6%(k=2)功率標準源各項參數指標輸出覆蓋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測量范圍0.05級及以上等級功率標準表各項參數指標測量覆蓋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測量范圍0.1級及以上等級負載可變功率因數交流負載負載容量與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相適應諧波分析儀總諧波失真測量覆蓋被校壓力測量系統測量范圍MPE:±(3%rdg+5dgts)便攜式壓力校驗儀壓力測量覆蓋被校壓力測量系統測量范圍0.05級及以上等級數字式風速計風速測量覆蓋被校風速測量系統測量范圍MPE:±(0.03m/s+5%測量值)照度計照度測量覆蓋被校測量系統測量范圍MPE:±(3%rdg+0.5%FS)注:除上表規定的標準器外,也可使用其他符合要求的計量器具作為標準器。7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7.1校準項目對于新制造、使用中的能效測量裝置均進行全項目校準。7.2校準方法7.2.1校準前檢查各部分裝配正確、可靠、無缺件,可正常工作。7.2.2溫度7.2.2.1鉑電阻、熱電偶校準應根據實際溫度測量范圍合理確定校準范圍和校準點,校準點原則上應覆蓋測量范圍且不少于4個,一組常用的溫度校準點可為10℃,25℃,32℃,43℃等,每個校準點測一次,必要時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或增加校準點。在恒溫槽中同時插入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和被測熱電阻、熱電偶,用其顯示值計算示值誤差。熱電阻、熱電偶校準時在恒溫槽中應有足夠的插入深度,盡可能減少熱損失,插入深度一般不小于100mm,并處于相同有效溫度區域內。合適的插入深度,是在熱平衡后繼續增加插入深度10mm,在重新達到熱平衡后溫度的變化不應超過允差的5%。JJF1994—20224用公式(1)計算被校傳感器示值誤差:ΔT=Tx-T0(1)式中:ΔT—被校傳感器示值誤差,℃;Tx—被校傳感器溫度顯示值,℃;T0—溫度標準值,℃。7.2.2.2環境溫度偏差校準應根據實際環境溫度使用范圍合理確定校準范圍和校準點,校準點原則上應覆蓋測量范圍且不少于3個,一組常用的溫度校準點可為10℃,25℃,43℃等,每個校準點測一次,必要時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或增加校準點。7.2.2.2.1試驗布置及校準方法首先,能效測量裝置內應先清空(家用類能效測量裝置,清空測試樣品及雜物,各工位可移動測試臺可保留在位;商用類能效測量裝置,測試樣品、雜物及可移動測試臺全部清空)。測試點的位置應布放在能效測量裝置內的3個校準面上,即上、中、下3層,下層為距離各臺位實驗平臺上方0.05m處,平行于底面的校準工作面;中層為實驗平臺上方1m處平行于底面的校準工作面;上層為距離各臺位實驗平臺上方2m處,平行于0.3m、商用類能效測量裝置0.6m,與任何隔板或固定裝置的間隙至少25mm。溫度測試點為15個(1~15),濕度測試點為4個(A、B、C、O),5,15,O,10分別位于上、中、下層的幾何中心,如圖1所示:圖1各測試點分布圖將能效測量裝置內的溫、濕度控制器設定到指定數值,使設備正常工作。穩定后開始讀數,每2min記錄所有測試點的溫、濕度一次,在30min內共測試16次。溫度上偏差和溫度下偏差的結果中,取絕對值最大的一個結果為環境溫度偏差的最終結果。7.2.2.2.2環境溫度偏差計算可按公式(2)、公式(3)計算:Δtmax=tmax-ts+C(2)Δtmin=tmin-ts+C(3)JJF1994—20225式中:Δtmax—溫度上偏差,℃;Δtmin—溫度下偏差,℃;tmax—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高溫度,℃;tmin—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低溫度,℃;ts—被校設備設定溫度,℃;C—標準器溫度修正值,℃。7.2.3濕度7.2.3.1環境相對濕度偏差校準應根據實際環境相對濕度使用范圍合理確定校準范圍和校準點,校準點原則上應覆蓋測量范圍且不少于3個,一組常用的環境相對濕度校準點可為45%、60%、90%等,每個校準點測一次,必要時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或增加校準點。7.2.3.1.1試驗布置及校準方法參照7.2.2.2.1實施。7.2.3.1.2環境相對濕度偏差計算可按公式(4)、公式(5)計算:Δhmax=hmax-hs+C(4)Δhmin=hmin-hs+C(5)式中:Δhmax—相對濕度上偏差,%;Δhmin—相對濕度下偏差,%;hmax—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高相對濕度,%;hmin—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低相對濕度,%;hs—被校設備設定相對濕度,%;C—標準器相對濕度修正值,%。7.2.4電參數測量系統應根據實際電參數測量范圍合理確定校準范圍和校準點,校準點原則上應覆蓋測量范圍且不少于5個。電參數校準一般在220V/50Hz下進行,對于三相電參數測量系統可按照單相校準要求逐相進行。必要時,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或增加校準點。被校測量儀電壓的示值誤差ΔU可按公式(6)計算:ΔU=Ux-U0(6)式中:ΔU—被校測量儀交流電壓示值誤差,V;Ux—被校測量儀交流電壓顯示值,V;U0—交流電壓標準值,V。被校測量儀電流的示值誤差ΔI可按公式(7)計算:ΔI=Ix-I0(7)6式中:ΔI—被校測量儀交流電流示值誤差,A;Ix—被校測量儀交流電流顯示值,A;I0—交流電流標準值,A。被校測量儀功率的示值誤差ΔP可按公式(8)計算:ΔP=Px-P0(8)式中:ΔP—被校測量儀交流功率示值誤差,W;Px—被校測量儀交流功率顯示值,W;P0—交流功率標準值,W。被校測量儀電壓的示值誤差Δf可按公式(9)計算:Δf=fx-f0(9)式中:Δf—被校測量儀頻率示值誤差,Hz;fx—被校測量儀頻率顯示值,Hz;f0—頻率標準值,Hz。被校測量儀功率因數的示值誤差Δλ可按公式(10)計算:Δλ=λx-λ0(10)式中:Δλ—被校測量儀器功率因數示值誤差;λx—被校測量儀器功率因數顯示值;λ0—功率因數標準值。校準方法參照JJF1491—2014,采用標準表法和標準源法對電參數測量系統進行校準。當使用功率標準表法進行校準時:1)將功率標準表、負載連接至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的實際負載接線端,并確保各部件外殼與地電位連接,如圖2所示。圖2功率標準表法校準示意圖注:圖中*為同名端。2)開啟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的電壓和電流自動量程功能。如果被校系統不具備自動量程功能,校準時根據校準點手動調節至合適量程。73)按照功率漸升順序,依次平穩地將負載調整至校準點,同時讀取功率標準表和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的電壓、電流和電功率示值。當使用功率標準源法進行校準時:1)將被校電參數測量系統的功率計測量端與能效測量裝置斷開,然后與功率標準源的對應端子連接,并確保各部件外殼與地電位連接,如圖3所示。圖3功率標準源法校準示意圖注:圖中*為同名端。2)將被校功率計的電流縮放功能關閉,并開啟電壓和電流的自動量程功能。如果被校功率計不具備自動量程功能,校準時根據校準點手動調節至合適量程。3)按照功率漸升順序,依次平穩地將功率標準源調整至校準點并待其足夠穩定,讀取功率標準源和被校功率計的電壓、電流和電功率示值。7.2.5壓力標準器和被校壓力變送器為達到熱平衡,必須在校準條件下放置2h。標準器、配套設備和被校壓力變送器連接,并使導壓管中充滿傳壓介質,傳壓介質為氣體時,介質應清潔、干燥。校準點的選擇應按量程均勻選取,一般應包括上限值、下限值(或其附近10%輸入量程以內)在內不少于5個點。校準前,用改變輸入壓力的辦法對輸出下限值和上限值進行調整,使其與理論的下限值和上限值相一致,一般可以通過調整“零點”和“滿量程”來完成。從下限開始平穩的輸入壓力值到各校準點,讀取并記錄輸出值直至上限。在校準過程中不允許調整零點和量程,不允許輕敲和振動被校器具,在接近校準點時,輸入壓力值應足夠慢,避免過沖現象。用公式(11)計算示值誤差Δp:Δp=px-p0(11)式中:Δp—被校壓力計示值誤差,Pa、kPa或MPa;px—被校壓力計顯示值,Pa、kPa或MPa;p0—標準器標準值,Pa、kPa或MPa。87.2.6風速測點的數量和位置與7.2.2.2.1相同,將所有測量點測量值的最大值作為該實驗室環境空氣流速。用公式(12)計算最大值Vmax:Vmax=V'max+C(12)式中:Vmax—被校風速最大值,m/s;V'max—標準器風速實測值,m/s;C—標準器風速修正值,m/s。7.2.7照度在實驗室距地面1m高度處均勻選取不少于5個測量點,待光源預熱15min后開始測量,照度計探頭水平放置,逐一測定各點的光照度,讀數時,將手遠離探頭,待顯示的數字穩定后才讀取。將所有測量點顯示值的平均值作為該實驗室的環境照度值。用公式(13)計算平均值EAVG:EAVG=E'AVG+ΔC(13)式中:EAVG—被校實驗室照度平均值,lx;E'AVG—標準器照度實測平均值,lx;ΔC—標準器照度修正值,lx。7.2.8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對交流電壓諧波失真的校準采用直接測量法,通常選取50Hz作為校準頻率點,電壓選取3個常用校準點,將諧波分析儀與各工位交流電源按圖4所示的電壓部分連接,選取所有測試點測量值中的最大值作為最終結果。圖4直接測量法接線圖用公式(14)計算最大值THDmax:(14)式中:THDmax=THD'(14)式中:THDmax—被校電源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最大值,%;THD'ma標準器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實測最大值,%;C—標準器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修正值,%。8校準結果校準結果應在校準證書上反映。校準證書應至少包括以下信息:9a)標題:“校準證書”;b)實驗室名稱和地址;c)進行校準的地點(如果與實驗室的地址不同);d)證書的唯一性標識(如編號),每頁及總頁數的標識;e)客戶的名稱和地址;f)被校對象的描述和明確標識;g)進行校準的日期,如果與校準結果的有效性應用有關時,應對被校樣品的抽樣程序進行說明;h)校準所依據的技術規范的標識,包括名稱及代號;i)本次校準所用測量標準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說明;j)校準環境的描述;k)校準結果及測量不確定度的說明;l)對校準規范的偏離的說明;m)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簽發人的簽名、職務或等效標識;n)校準結果僅對被校對象有效的聲明;o)未經實驗室書面批準,不得部分復制證書的聲明。校準原始記錄格式見附錄B,校準證書內頁格式見附錄C。9復校時間間隔由于復校時間間隔的長短是由儀器的使用情況、使用者、裝置本身質量等諸因素所決定的,因此送校單位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自行確定復校時間間隔。一般情況下,建議復校時間間隔為1年,修理后的裝置要進行重新校準后方可使用。JJF1994—202210附錄A電冰箱能效(性能)測量裝置不確定度評定示例A.1概述依據本規范的校準方法,對電冰箱性能綜合性能測試裝置的不確定度進行評定。A.2溫度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2.1鉑電阻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2.1.1建立測量模型ΔT=Tx-T0式中:ΔT—被校傳感器示值誤差,℃;Tx—被校傳感器溫度顯示值,℃;T0—溫度標準值,℃。靈敏系數:cTx==1;cT0==-1。A.2.1.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1。表A.1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c3標準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c4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c5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c6A.2.1.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2。表A.2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10.0610.0410.0210.0410.0410.0410.0410.0510.0410.0410.04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i)=u1=0.010(℃)A.2.1.4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11恒溫槽溫場波動性為0.04℃,由于讀數間隔在1min以內,估計引入的誤差為±0.01℃,按均勻分布,則:0.013u2=0.013=0.006(℃)A.2.1.5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恒溫槽垂直溫場偏差估計在±0.02℃左右,按均勻分布,則:u3u3=3=0.012(℃)A.2.1.6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主要考慮標準鉑電阻的重復性和穩定性,在水三相點附近,二等標準鉑電阻的重復性滿足0.005℃,穩定性滿足0.010℃,按均勻分布,則:u4=2+2=0.0065(℃)A.2.1.7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恒溫槽水平溫場偏差估計在±0.01℃左右,按均勻分布,則:u5u5=3=0.006(℃)A.2.1.8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電測設備可直接顯示溫度值,由技術資料得,對應(0~50)℃范圍內溫度最大允許誤差為±0.008℃,按正態分布,則:u6==0.004(℃)A.2.1.9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3。表A.3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1010.010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06-10.006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012-10.012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0.0065-10.0065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0.006-10.006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0.004-10.004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cu+cu+cu+cu=0.019(℃)A.2.1.10擴展不確定度12A.2.2熱電偶測量結果不確定度.04(℃)(k=2)A.2.2.1建立測量模型ΔT=Tx-T0式中:ΔT—被校傳感器示值誤差,℃;Tx—被校傳感器溫度顯示值,℃;T0—溫度標準值,℃。靈敏系數:cTx==1;cT0==-1。A.2.2.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4。表A.4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c3標準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c4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c5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c6A.2.2.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5。表A.5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10.1610.1710.0710.1610.0510.1210.1110.1310.0510.1710.12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i)=u1=0.048(℃)A.2.2.4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恒溫槽溫場波動性為0.04℃,由于讀數間隔在1min以內,估計引入的誤差為±0.01℃,按均勻分布,則:0.013u2=0.013=0.006(℃)A.2.2.5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恒溫槽垂直溫場偏差估計在±0.02℃左右,按均勻分布,則:13u3u3=3=0.012(℃)A.2.2.6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主要考慮標準鉑電阻的重復性和穩定性,在水三相點附近,二等標準鉑電阻的重復性滿足0.005℃,穩定性滿足0.010℃,按均勻分布,則:u4=2+2=0.0065(℃)A.2.2.7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恒溫槽水平溫場偏差估計在±0.01℃左右,按均勻分布,則:u5u5=3=0.006(℃)A.2.2.8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電測設備可直接顯示溫度值,由技術資料得,對應(0~50)℃范圍內溫度最大允許誤差為±0.008℃,按正態分布,則:u6==0.004(℃)A.2.2.9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6。表A.6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4810.048恒溫槽溫場波動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06-10.006恒溫槽垂直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012-10.012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0.0065-10.0065恒溫槽水平溫場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50.006-10.006電測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u60.004-10.004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cu+cu+cu+cu=0.051(℃)A.2.2.10擴展不確定度A.3照度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U=0.10(℃)(k=2)A.3.1建立測量模型EAVG=E'AVG+C式中:EAVG—被校實驗室照度平均值,lx;E'AVG—標準器照度實測平均值,lx;14C—標準器照度修正值,lx。靈敏系數:cEVG==1;cC=?G=1。A.3.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7。表A.7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A.3.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8。表A.8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lx平均值/lx605631625604614637663612621609622則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偏差:s(i)=u1=5.71(lx)A.3.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由說明書得MPE=±(3%rdg+0.5%FS),根據測量結果得出MPE=由說明書得MPE=±(3%rdg+0.5%FS),根據測量結果得出MPE=±28.66lx,u2==16.55(lx)A.3.5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9。表A.9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lx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lx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5.7115.7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16.55116.55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17.5(lx)A.3.6相對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rel==2.8%JJF1994—202215A.3.7相對擴展不確定度A.4壓力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Urel=5.6%(k=2)A.4.1建立測量模型Δp=px-p0式中:Δp—被校壓力計示值誤差,Pa、kPa或MPa;px—被校壓力計顯示值,Pa、kPa或MPa;p0—標準器標準值,Pa、kPa或MPa。靈敏系數:cpx==1;cp0==-1。A.4.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10。表A.10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注:1環境條件的影響:按規程規定,其環境條件為溫度(20±2)℃;相對濕度≤75%,由于標準器和被校壓力計處于同一校準溫、濕度下,因此該項誤差可以忽略不計。2數據修約的影響:由于修約的數據可人為控制,且屬于微小量,故可忽略不計。A.4.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11。表A.11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MPa平均值/MPa1.00041.00021.00061.00071.00071.00061.00071.00071.00071.00081.0006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i)=u1=0.0002(MPa)A.4.4標準器誤差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由于上級檢定證書給出壓力校驗儀的為0.05級,其MPE=±0.001MPa,其半寬0.0012.58為:0.001由于上級檢定證書給出壓力校驗儀的為0.05級,其MPE=±0.001MPa,其半寬0.0012.58=0.0004(MPa)=0.0004(MPa)A.4.5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12。JJF1994—202216表A.12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MPa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MPa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00210.0002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004-10.0004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0.0004(MPa)A.4.6擴展不確定度A.4.7相對擴展不確定度U=0.0008(MPa)(k=A.4.7相對擴展不確定度Urel=×100%=0.08%(k=2)A.5電參數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5.1建立測量模型ΔU=Ux-U0ΔI=Ix-I0ΔP=Px-P0Δf=fx-f0Δλ=λx-λ0式中:Δf—被校測量儀頻率示值誤差;fx—被校測量儀頻率被測表實測值;f0—被校測量儀頻率標準值;ΔU—被校測量儀交流電壓示值誤差;Ux—被校測量儀交流電壓被測表實測值;U0—被校測量儀交流電壓標準值;ΔI—被校測量儀交流電流示值誤差;Ix—被校測量儀交流電流被測表實測值;I0—被校測量儀交流電流標準值;ΔP—被校測量儀交流功率示值誤差;Px—被校測量儀交流功率被測表實測值;P0—被校測量儀交流功率標準值;Δλ—被校測量儀功率因數示值誤差;λx—被校測量儀功率因數被測表實測值;λ0—被校測量儀功率因數標準值。靈敏系數:cUx==1;cU0==-1;cIx==1;cI0==-1;JJF1994—202217cPx==1;cP0==-1;cfx==1;cf0==-1;cλx==1;cλ0==-1。A.5.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13。表A.13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u2,u3,u4,u5c1,c2,c3,c4,c5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6,u7,u8,u9,u10c6,c7,c8,c9,c10被校儀器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u12,u13,u14,u15c11,c12,c13,c14,c15A.5.3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u2,u3,u4,u5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14、表A.15、表A.16、表A.17、表A.18。表A.14電壓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V平均值/V219.98219.97219.98219.98219.97219.98219.98219.97219.98219.97219.98表A.15電流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mA平均值/mA299.90299.91299.89299.91299.90299.89299.90299.91299.89299.90299.90表A.16功率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W平均值/W49.9949.9849.9949.9849.9849.9949.9849.9849.9949.9849.98表A.17頻率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Hz平均值/Hz50.00050.00149.99950.00049.99950.00150.00050.00149.99950.00050.000表A.18功率因數10次獨立測量結果實測值平均值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JJF1994—202218則單次測量電壓的標準偏差:s(i)=u1=0.01(V)單次測量電流的標準偏差:s(i)=u2=0.01(mA)單次測量功率的標準偏差:s(i)=u3=0.01(W)單次測量頻率的標準偏差:s(i)=u4=0.001(Hz)單次測量功率因數的標準偏差:s(i)=u5=0.0000A.5.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查說明書得電壓測量值MPE=±0.11V,按均勻分布,則:0.11=0.06(V)3u0.11=0.06(V)3電流測量值MPE=±0.19mA,按均勻分布,則:0.19u7=3=0.11(0.19u7=3功率測量值MPE=±0.05W,按均勻分布,則:0.05u8=3=0.05u8=3頻率測量值MPE=±0.01Hz,按均勻分布,則:0.01u9=3=0.01u9=3功率因數測量值MPE=±0.002,按均勻分布,則:0.002u10=30.002u10=3A.5.5被校儀器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u12,u13,u14,u15電壓分辨力為0.01V,按均勻分布,則:u11u11=3=0.006(V)電流分辨力為0.01mA,按均勻分布,則:u12=功率分辨力為0.01W,按均勻分布,=0.006(mA)則:u13u13=3=0.006(W)頻率分辨力為0.001Hz,按均勻分布,則:JJF1994—202219u14u14=3=0.001(Hz)功率因數分辨力為0.0001,按均勻分布,則:u15=A.5.6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00013=0.0001分辨力和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取其中較大者,則被校測量儀器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見表A.19。表A.19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1V10.01V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1mA0.01mA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01W0.01W被校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40.001Hz0.001Hz被校儀器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50.00010.000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60.06V-10.06V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70.11mA0.11mA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80.03W0.03W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90.006Hz0.006Hz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00120.0012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電壓:uc(U)=cu12+cu62=0.06(V)電流:uc(I)=cu22+c72u72=0.11(mA)功率:uc(P)=cu32+c82u82=0.03(W)頻率:uc(f)=cu42+c92u92=0.006(Hz)功率因數:uc(λ)=c102u102+c152u152=0.0012A.5.7擴展不確定度電壓:U=0.12(V)(k=2)電流:U=0.22(mA)(k=2)功率:U=0.06(W)(k=2)頻率:U=0.012(Hz)(k=2)功率因數:U=0.0024(k=2)A.5.8相對擴展不確定度20電壓:Urel=218VV×100%=0.05%(k=2)電流:Urel=220×100%=0.07%(k=2)功率:Urel=×100%=0.12%(k=2)頻率:Urel=.×100%=0.02%(k=2)功率因數:Urel=×100%=0.24%(k=2)A.6風速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6.1建立測量模型Vmax=V'max+C式中:Vmax—被校風速最大值,m/s;V'max—標準器風速實測最大值,m/s;C—標準器風速修正值,m/s。靈敏系數:cVax==1;cC=?Vmax?C=1。A.6.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20。表A.20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A.6.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21。表A.21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m/s)平均值/(m/s)0.190.270.230.140.120.150.140.150.130.120.16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i)=u1=0.05(m/s)A.6.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由數字是風速計說明書得MPE=±(0.03m/s+5%測量值),根據測量結果得出MPE=±0.03m/s,則區間半寬a=0.03m/s,按均勻分布,其引由數字是風速計說明書得MPE=±(0.03m/s+5%測量值),根據測量結果得出21度為:0.033u2=0.033A.6.5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02(m/s)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22。表A.22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m/s)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m/s)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510.05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210.02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12+cu22=0.06(m/s)A.6.6擴展不確定度A.7環境溫度偏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7.1建立測量模型U=0.12(mA.7環境溫度偏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A.7.1建立測量模型Δtmax=tmax-ts+CΔtmin=tmin-ts+C式中:Δtmax—溫度上偏差,℃;Δtmin—溫度下偏差,℃;tmax—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高溫度,℃;tmin—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低溫度,℃;ts—被校設備設定溫度,℃;C—標準器溫度修正值,℃。靈敏系數:ctmax=??x=1;ctmin=?Δtmin?tmin=1;cΔt===1。A.7.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23。表A.23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c3A.7.3溫度上偏差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22對能效測量裝置各測量點做16次獨立重復測量,取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測量的最高溫度,重復測量10次,測量結果見表A.24。表A.24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0.250.230.270.250.220.230.280.200.270.210.24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tmax)=u1=0.03(℃)A.7.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度為:由校準證書得,其測量擴展不確定度為U=0.10℃(k=2),度為:u2==0.05(℃)A.7.5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標準器年穩定性估計偏差為±0.10℃,按均勻分布,則其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為:0.103u3=0.103A.7.6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06(℃)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25。表A.25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310.03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510.05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0610.06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cu=0.08(℃)A.7.7溫度上偏差擴展不確定度A.7.8溫度下偏差不確定度分析U=0.16(℃)(k=A.7.8溫度下偏差不確定度分析分析過程與溫度上偏差相同,過程省略,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26。表A.26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0.090.060.050.020.030.030.020.090.040.030.0523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tmin)=u1=0.03℃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27。表A.27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03℃10.03℃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05℃10.05℃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06℃10.06℃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cu=0.08(℃)擴展不確定度為:U=0.16(℃)(kU=0.16(℃)(k=2)A.8.1建立測量模型Δhmax=hmax-hs+CΔhmin=hmin-hs+C式中:Δhmax—相對濕度上偏差,%;Δhmin—相對濕度下偏差,%;hmax—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高相對濕度,%;hmin—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標準器測量的最低相對濕度,%;hs—被校設備設定相對濕度,%;C—標準器相對濕度修正值,%。靈敏系數:chmax=??x=1;chmin=?Δhmin?hmin=1;cΔh===1。A.8.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28。表A.28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c3A.8.3濕度上偏差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對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65%的能效測量裝置各測量點做16次獨立重復測量,24取各測量點規定時間內測量的最高相對濕度,重復測量10次,測量結果見表A.29。表A.29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2.612.732.392.512.692.282.632.372.722.912.58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s(hmax)=u1=0.19%A.8.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度為:由校準證書得,其測量擴展不確定度為U=1.6%(k=度為:u2==0.80%A.8.5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標準器年穩定性估計偏差為±0.5%,按均勻分布,則其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為:0.53u3=0.53A.8.6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29%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30。表A.30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1910.19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8010.80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2910.29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cu=0.87%A.8.7濕度上偏差擴展不確定度A.8.8濕度下偏差不確定度分析U=1.7%(k=2)分析過程與相對濕度上偏差相同,過程省略,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31。表A.31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1.511.631.691.511.391.111.221.361.191.281.39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25s(hmin)=u1=0.19%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32。表A.32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1910.19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810.8標準器年穩定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30.2910.29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12+cu22+cu32=0.87%相對濕度下偏差擴展不確定度為:U=1.7%U=1.7%(k=2)THDmax=THD'max+CA.9.1建立測量模型式中:THDmax—被校電源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最大值,%;THD'ma標準器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實測最大值,%;C—標準器供電電壓總諧波失真修正值,%。靈敏系數:cTHDax==1;cC=?THDmax?C=1。A.9.2不確定度來源根據測量模型列出各個不確定度分量的來源,見表A.33。表A.33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來源符號靈敏系數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c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c2A.9.3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10次獨立測量結果見表A.34。表A.3410次獨立測量結果測量結果/%平均值/%0.90.90.91.00.90.90.90.90.91.01.0則單次測量的標準偏差:26s(i)=u1=0.1%A.9.4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由諧波分析儀說明書得MPE:±(3%rdg+5dgts),根據測量結果得出MPE=±0.53%0.53%,由諧波分析儀說明書得MPE:±(3%rdg+5dgts),根據測量結果得出MPE=±0.53%u2=3u2=3A.9.5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標準不確定度匯總見表A.35。表A.35標準不確定度匯總不確定度來源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分量/%靈敏系數輸出不確定度分量/%測量重復性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10.110.1標準器準確度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20.310.3則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uc=cu+cu=0.3%A.9.6擴展不確定度U=0.6%(k=2)27附錄B電冰箱能效(性能)測量裝置校準原始記錄受檢單位:地址:儀器名稱:證書編號:制造廠:型號:出廠編號:校準依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