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技的未來_第1頁
納米科技的未來_第2頁
納米科技的未來_第3頁
納米科技的未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納米科技的未來

0納米微膠囊的材料研究進展一般來說,所謂的納米,是指至少在一維方向上由納米規模控制的各種固體材料,包括零維原子(幾十個原子的集合)和納米顆粒。1納米多層膜;由二維制備的納米微芯片膜(涂層);以及由三維組成的納米相材料。簡單地說,是指用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小顆粒制成的各種材料,其納米顆粒的大小不應超過100nm,而通常情況下不應超過10nm。目前,國際上將處于0.1~100nm尺度范圍內的超微顆粒及其致密的聚集體,以及由納米微晶所構成的材料,統稱為納米材料,包括金屬、非金屬、有機、無機和生物等多種粉末材料。由納米粒子組成的材料向宏觀體系演變過程中,在結構上有序度的變化,在狀態上的非平衡性質,使體系的性質產生很大的差別,納米材料的研究將使人們對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有更深入的認識。1納米科技的起源最早提出納米尺度上科學和技術問題的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恩曼教授。1959年他在《低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中提出: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用單個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說,人類能夠用最小的機器制造更小的機器。直至達到分子或原子狀態,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縱原子并制造產品。這正是關于納米技術最早的構想。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技術的構想。美國康奈爾大學Granqvist和Buhrman利用氣相凝集的手段制備出納米顆粒,提出了納米晶體材料的概念,成為納米材料的創始者。之后,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德雷克斯勒積極提倡納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納米科技研究小組。納米科技的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1年發明了可以直接觀察和操縱微觀粒子的重要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子力顯微鏡(AFM),為納米科技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84年德國學者格萊特把粒徑6nm的金屬粉末壓成納米塊,經研究其內部結構,指出了它界面奇異結構和特異功能。1987年,美國實驗室用同樣的方法制備了納米TiO2多晶體。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與第五屆國際掃描隧道顯微學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同時《納米技術》與《納米生物學》這兩種國際性專業期刊也相繼問世。自1991年,中國開始熱衷于納米技術的研究,到“十五”計劃之后,納米科技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1999年上半年,北京大學納米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電子學系教授薛增泉領導的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將單壁碳納米管組裝豎立在金屬表面,并組裝出世界上最細且性能良好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探針。近年來,一些國家也紛紛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2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納米材料的小尺寸,使得納米材料具有許多不同于其他材料的特殊性質。納米材料是由尺寸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觀體系之間的納米粒子所組成的新一代材料。由于其組成單元的尺度小,界面占用相當大的成分。因此,由納米微粒構成的體系出現了不同于通常的宏觀材料體系的許多特殊性質。納米材料的性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表面效應粒子直徑減少到納米級,不僅引起表面原子數的迅速增加而且納米粒子的比表面積、表面能都會迅速增加。這主要是因為處于表面的原子數較多,表面原子的晶場環境和結合能與內部原子不同引起的。眾所周知,固體材料的表面原子與內部原子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當材料粒徑遠大于原子直徑時,表面原子可忽略;但當粒徑逐漸接近于原子直徑時,表面原子的數目及其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這時晶粒的表面積、表面能和表面結合能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把由此而引起的種種特異效應統稱為表面效應。隨著納米晶粒的減小,表面原子百分數就會迅速增加,易與其他原子相結合而穩定下來,所以納米晶粒減小的結果,導致其表面積、表面能及表面結合能都迅速增大,致使它表現出很高的化學活性,因此可以作為催化劑,用于催化分解有毒的無機物和有機物來處理廢水和改善環境。2.2體積效應當物質體積減小時,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物質本身的性質不發生變化,只有那些與體積密切相關的性質發生變化,如半導體電子自由程變小,磁體的磁區變小等;另一種是物質本身的性質發生變化。當納米晶粒的尺寸與傳導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相當或更小時,周期性的邊界條件將被破壞,磁性、內壓、熱阻、化學活性及熔點等與普通粒子相比都有很大變化,這就是納米粒子的體積效應。該效應為納米粒子的應用開拓了廣闊的新領域。例如,納米晶粒小的結果導致納米晶粒的熔點遠低于塊狀本體,因而為粉末冶金工業提供了新工藝;利用等離子共振頻移隨顆粒尺寸變化的性質,可通過改變顆粒尺寸來控制吸收波的位移,從而制造出具有一定頻寬的微波吸收納米材料,用于電磁波屏蔽、隱形飛機等。除此之外,納米材料還有量子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和介電限域效應等性質。2.3制備方法納米材料的制備方法主要分為物理法和化學法兩大類。其中,物理法包括:電爆炸法、機械合金化輔助氣-固反應法、惰性氣體蒸發法、等離子蒸發法、電子束法、激光法等。化學法包括氣相法、液相法、固相法、劇烈塑性變形法等。另外還有超臨界流體法、單分子膜法等制備方法。3常規材料特性由于納米材料顆粒尺寸的細微化,產生了塊材所不具備的體積效應、表面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使得它們在磁、光、電和生物醫學等方面呈現一系列常規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性。因此納米材料在電子、光學、傳感、生物、醫學等領域中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3.1納米固體酸催化劑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和體積效應使其具備了作為優良催化劑的必要條件,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最近,美國杜邦公司的科學家嘗試將一種對環境無害的綠色固體酸催化劑Nafion分散裝到多孔性氧化硅中,催化劑的表面積可從不足0.02m2/g增加到50~150m2/g,這種納米固體酸催化劑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積,使得其活性中心很容易被反應物分子接近。實驗表明,對于丁烯異構化、芳烴的烷基化、二一甲基苯乙烯的雙聚反應及酞化和硝化等酸催化反應,這種納米固體酸催化劑的催化活性比普通致密無孔的催化劑高出數千倍。可以預料,隨著研究和開發的不斷深入納米固體酸催化劑將很有希望代替傳統液體強酸催化劑,成為環境友好綠色低溫固體強酸催化劑的重要成員。3.2碳納米管及其應用由于晶界上原子體積分數增大,納米材料的電阻高于同類粗晶材料,甚至發生尺寸誘導金屬向絕緣體轉變。利用納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應制得的納米電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點,可望全面取代常規半導體器件。1911年人類發現了碳納米管。碳納米管,是一種長度和直徑之比很高的纖維。一個碳納米管的直徑只有1.4nm,它韌性極高,兼具金屬性和半導體性,強度是鋼的100倍,密度只有鋼的1/6。研究發現,金屬性碳納米管可用作電路中的連接件,而半導體碳納米管可用作電路開關,因此碳納米管很有可能取代硅等,成為電子產品的主要材料。據預測,以硅為材料的微米級集成電路技術將在2010年左右走到盡頭,納米材料將成為替代硅和其他半導體材料的最佳候選者。另外納米微粒材料由于表面比大、活性高,對周圍環境如溫度、光、濕度等十分敏感,外界環境的改變能迅速引起表面離子價態和電子輸運顯著變化,且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選擇性能優良。因此,納米材料將被廣泛應用于光敏、氣敏和濕敏等傳感器領域。3.3納米技術:制造更節能的照明和運輸技術納米技術在能源、環保以及軍事國防等領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能源方面,利用納米合成和組裝方法可開發更節能的照明技術,制造更強更輕的材料以提高運輸效率。科學家應用納米技術還研制了能100%降解的農膜、一次性餐具和各種包裝等產品,從而使白色垃圾問題迎刃而解。在軍事領域采用納米技術制造輕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