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非洲與美洲教學目標1.掌握非洲與美洲古代社會的主要國家的基本情況,各個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現象的認知能力。2.通過了解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使學生認識到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做出了貢獻,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3.通過比較分析歐亞大陸文明與非洲、美洲文明的異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使學生認識到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統一性和不平衡性。教科書分析本課共分為兩個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本課課題以“古代”限定,主要是體現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時間來說,本課內容雖然重點是中古時期,但上探了古代內容;二是從社會性質來說,這一時期的美洲和非洲社會基本上仍然是奴隸社會。因此,本課內容實際上反映了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情況,體現了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多元發展特點。古代非洲文明子目包括“班圖人的民族遷徙與技術傳播與阿克蘇姆王國的興起”“東非、西非、南非的其他一些國家興起及其原因”“非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三個方面,相對于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埃及為代表的文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基本上獨自發展,并在區域內和跨區域與其他文明相互交融,一起為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古代美洲文明子目包括“印第安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三大代表文明之間的比較”“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三個方面,體現了獨自綻放的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為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最后總結本課,構建本課的知識框架,一是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獨特性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二是美洲文明的發展具有獨立性,它與非洲文明以及亞歐文明共同構成中古時期人類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課重點:在西非和美洲先后出現了一系列國家,它們創造和發展本地區的文明,輝煌而燦爛。本課難點:理解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并與同時期的歐亞文明進行比較,認識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課建議講授1課時。一、導入新課教師點撥:展示材料,并提出問題:提煉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你認同哪一種觀點并簡要說明理由。材料一1963年牛津大學現代史欽定講座教授休·特雷沃爾一羅珀說:“可能在將來會有非洲歷史可以講授,但目前還沒有,只有在非洲的歐洲人的歷史。其余是一團漆黑······而黑暗不是歷史的題材。”-張忠祥《20世紀非洲史學的復興》材料二馬里作家和民族學家阿馬杜·哈姆帕泰·巴宣稱:地毯的美在于其顏色的多種多樣。如果它只是白色的,那么它只是一條白床單,如果它是全黑色的,它就是喪服。整個宇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中的每一個都是自然這本賬簿中的一頁。每一個人在尋求一種新的平衡時,都必須將其自身才能的注腳融入廣闊的人類社會中,從而豐富了整體。我們在對自己保持真實的同時,必須對他人開放。-[馬里]阿達馬·薩馬塞庫著,李紅譯《從歐洲中心主義到多中心世界觀:范式轉換的主張》預設1:材料一的觀點是以西方或歐洲為世界文明的中心,材料二的觀點是世界文明是多種多樣的。預設2:贊同第一個觀點,理由是西方率先邁入近代文明,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傳播到其他區域,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預設3:反對上一同學的論證,西方在近代是通過殖民擴張的方式給其他區域帶去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的發展進程,并摧殘了它們獨特的文化傳統,怎么能認為失去了自由、丟掉了自己的傳統,按照他人的指令去發展就是各區域文明間交流的鐵律?教師點撥:同學們討論得非常好,無獨有偶,有些持“歐洲中心論”的西方學者也認為美洲的文明不值一提。但是,每個國家由于自身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必然會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縱觀世界歷史,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文明交流互鑒始終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流。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不斷地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導入語: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美洲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史料創設學術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質疑和求真意識,幫助學生以人類文明史發展進程的角度,理解各區域文明自身的獨特性,使學生認識到文明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設計意圖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得教學的針對性更強。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
二、新課教學1.古代非洲文明教師點撥: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子目西非班圖人和東非阿克蘇姆王國的相關內容以及“班圖人的遷徙圖”,回答問題:本課所講的非洲文明包括哪些區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發展過程中,西非的班圖人和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它們與其他地區的文明有過接觸和聯系嗎?出示“班圖人的擴張(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00年)示意圖”([美]賈雷德·戴蒙德著,謝延光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預設1:這里所講的非洲文明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即所謂的黑非洲文明。預設2:古代非洲居民在農業方面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畜牧業方面馴養了牛,并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手工業方面,較早地掌握了冶鐵技術。預設3:根據“班圖人的擴張示意圖”以及教科書中提到的內容,從公元前3000年直至11世紀,班圖人逐漸從西非遷徙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并成為了當地的主要居民,將上述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成果傳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區。預設4:我查過資料,阿克蘇姆王國是東非出現的奴隸制國家,曾在公元4世紀征服南阿拉伯地區,并與羅馬帝國結盟,國力達到鼎盛。11世紀滅亡。不得了的一個帝國啊!教師點撥: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黑色人種,這與北非的白色人種不同,所以同學們要再次明確本課介紹的非洲文明不是以古埃及以及后來被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征服的北非地區的文明,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東非和南非地區的文明。古代非洲文明的發展離不開西非班圖人長時期的民族遷徙和技術傳播,教科書中提到的東非的一些城市國家以及南非的大津巴布韋就是以班圖人為主體建立的。而同學提到的阿克蘇姆王國鼎盛時期的國王埃扎納還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王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這些都充分表明非洲文明與亞歐文明之間的密切聯系。過渡:西非班圖人在遷徙過程中將較先進的技術廣泛地傳播到非洲其他地區,而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的文明發展也很有成就。教師點撥:請同學們閱讀第一子目剩下的內容及“非洲大陸的帝國和商路”圖,回答問題:在班圖人和阿克蘇姆王國的影響下,東非、西非、南非的一些國家是如何興起的;它們興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它們在自身發展和同區域內、區域外的文明交流過程中所呈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出示“非洲大陸的帝國和商路”地圖([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預設:①東非較早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公元前后至4世紀),隨后在10-15世紀,產生了桑給巴爾、蒙巴薩和摩加迪沙等國家。②西非在8-15世紀,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其中馬里和桑海相繼成為西非的霸主,擴大對外貿易,文化繁榮。③南非在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并在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④通過教科書和圖示可以判斷這些國家興起的原因包括農業的進步,其中班圖人功不可沒;奴隸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對外貿易的發展,圖示中有溝通撒哈拉沙漠南北的與北非及阿拉伯地區的商路,駝鈴聲聲,也有西非的環印度洋與印度、中國的貿易,在新航路開辟后,東非與歐洲的貿易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伊斯蘭教的傳入等。教師點撥:非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一是多元性和多源性,基本獨立發展,很多農作物和技術是獨立發明創造的;二是交流性,與其他區域以及區域內的文明有相對密切的交往,通過圖示的“環印度洋商路圖”,可以發現這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撒哈拉商路是溝通西非與北非的重要通道,子目中的“史料閱讀”和“歷史縱橫”有史實可以證明;三是差異性、不平衡性,由于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以北的非洲和以南的非洲存在著社會制度上的差異,南部非洲的國家尚處于奴隸制度,還有一些廣袤地區的部落依然處于氏族公社時期,當然,與亞歐大陸的文明相比,差異更大些。教師點撥:贊同大家對于非洲文明基本特征的總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文明交流互鑒始終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流。過渡:新航路開辟之前,美洲文明不為其他文明區域所知曉,但它們獨自綻放,創造了輝煌的文明。2.古代美洲文明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子目內容及拓展材料,通過分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印第安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三大代表文明之間的比較、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材料考古發現表明,古人類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落戶拉丁美洲
設計意圖設置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認識到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文明交流互鑒始終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流。設計意圖圍繞教科書中第二子目的“學習聚焦”和“思考點”,適當地使用拓展史料,設置問題,以合作性學習的方式對本子目的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強化和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以及對歷史的解釋能力。
后,在新的生態環境中發展、變革了攜帶來的石器文化,經過漁獵、采集階段,逐漸在一些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定居下來,從事農耕活動,創造、發展農業文明(包括神話、信仰、建筑、水利工程、梯田、坪田、手工制品等),開始出現階級和國家組織。拉丁美洲古代社會、政治組織形式是根據當地經濟基礎、農業生產活動要求歷史地產生的。要最大限度地墾殖、利用土地,合理使用水利資源,就必須要有一個高度集中的社會、政治組織進行協調、控制和勞動力的調配。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中沒有佛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印記,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陽神、雨神等)。-摘編自郝名瑋、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預設:展示成果。印第安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表獨有的農作物農業技術數學文字建筑與城市建設馬鈴薯、玉米、番茄、花生等梯田、坪田、“浮動園地”20進制,“零”的概念象形文字瑪雅金字塔廟宇、阿茲特克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印加馬卡比丘城教師點撥:出示“印加文明的結繩記事圖”(選擇性必修3教科書第31頁)和瑪雅數字的“0”和“1”至“19”圖(出處:郝名瑋,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預設:展示成果。三大代表文明之間的比較表類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國家形態城市國家體系帝國(統一國家)帝國(統一國家)經濟基礎農業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同其他區域文明的交往無所處地區中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表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補充說明獨立發展與亞歐非區域文明基本沒有交流區域內極不平衡印第安人三大文明集中在中、南美洲局部地區教師點撥: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文明呈現了獨特的面貌,與其他區域文明既存在著差異性,又存在著同一性,共同構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特點。三、課堂小結中古時期,非洲西部、東部和南部的文明繼續發展。在西非,相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學內容持續更新計劃
- 個人建房建筑合同樣本
- 出售器材合同標準文本
- 供門窗合同標準文本
- 入職協議合同范例
- 企業與學校合同樣本格式
- 上海預售合同標準文本
- Epc合同樣本 課程
- 庭院花卉草坪施工方案
- 電池設計仿真考核試卷
- 公文寫作第六章請示、批復
- 三級人工智能訓練師(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題及答案
- 醫療設備(耗材)配送整體計劃方案投標方案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
- 小學生中醫藥文化知識科普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粹精神課件
- GB/T 19822-2024鋁及鋁合金硬質陽極氧化膜規范
- 2024離婚不離家的協議書
- 幼兒園語言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課件
- RCEP對貿易的影響研究從關稅削減的角度
- 【永輝超市公司企業績效考核方法的案例分析(12000字論文)】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件專家版6第六講 五胡入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