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福州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福州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福州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福州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福州一中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段模塊考試高一語文學科必修2模塊結業考試試卷(完卷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在答題卷、作文紙的指定位置填寫好自己的座號、姓名;2、選擇題按每題右側所示的機讀題序將答案填在機讀卡相應位置上,填空與簡答題填寫在答題卷相應位置上,作文寫在作文紙上;3、卷面保持整潔,書寫要求工整端正;4、考試結束,將機讀卡、答題卷、作文三項同時分別上交。一、語文積累(47分)1。下列字詞的讀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葳蕤(ruí)蕈(xùn)菌喇叭(ba)象弭(mí)魚服B.脈脈(mò)伶俜(pín)遺(wèi)施扣舷(xuán)而歌C.梵(fán)婀玲侘(chà)傺磬(pán)石妖童媛(yuàn)女D。猗(yī)郁斂裾(jū)一椽(chuán)舳艫(zhúlú)千里【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該題每一個選項中的字詞都是常見易讀錯寫錯的字,有多音字,有形聲字,有形近字,針對命題特點,只要平時多注意積累,勤查字典,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本題:A項,“喇叭(ba)”中的“叭”應讀作“bā”;“象弭(mí)魚服”中的“弭”應讀作“mǐ”;B項,“伶俜(pín)”中的“俜”應讀作“pīng”;“扣舷(xuán)而歌”中的“舷"應讀作“xián";C項,“梵(fán)婀玲"中的“梵”應讀作“fàn”;“磬(pán)石”中的“磬”應改為“磐";D項,全對;故選D.【點睛】要做到正確地讀寫詞語,首先應注意從漢字的音、形、義三方面入手,讀準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義。其次要適當拓寬閱讀面,多積累詞語,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并且在積累的過程中,要做到準確無誤,這樣在讀寫的過程中就可以避免讀錯寫錯了.字音題考核的內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聲字、統讀字、生僻字、方言誤讀七類,形似字要按照意義的不同,讀音也不一樣。復習時分類整理記憶,以記憶為主,訓練、記憶相結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點。2.下列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利用外籍雇傭軍為其火中取栗,已成為霸權主義者當前對外侵略擴張的一個重要手段。B。如果我們不從小事做起,防患未然,那些細小的苗頭最終可能釀成大禍。C。本屆展銷會邀請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業,湖筆、宜筆、黴墨、宜紙、歙硯等文房四寶濟濟一堂。D.他對不同類型的音樂有廣泛的涉獵,既欣賞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對莊嚴恢宏的交響樂也甘之如飴。【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義。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本題:A項,火中取栗:偷取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符合語境。B項,防患未然:患,災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語境強調的是“細小的事可能釀成大禍”,應該用“防微杜漸”符合語境,此處成語錯誤。C項,濟濟一堂: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語境中用來形容“文房四寶”等物品,使用對象錯誤。D項,甘之如飴:感到像糖一樣甜,比喻樂意從事某種辛苦的工作,用于承擔最大的犧牲。語境是用來形容“他對莊重恢宏的交響樂的喜好”,屬望文生義。故選A。【點睛】正確運用成語,要弄清楚一下幾種類型的錯誤:一、看成語含義與前后文的修飾限制成分是否協調;二、看成語意思與所處的語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三、看成語的褒貶感情色彩是否適合所在的語境;四、看成語適用的對象、范圍和場合是否造成張冠李戴;五、看成語運用是否因望文生義而誤用;六、看成語是否因畫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內容重復。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如果我們能夠看準時機,把握機會,那么今天所投資百萬元帶來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資千萬元也比不上的。B.本書首次將各民族文學廣泛載入中國文學通史,但就其章節設置、闡述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C。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實質上就是這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即使經歷了深重災難,也決不放棄文化的傳承與融合,從而促進自我發展的精神升華歷程。D.城鎮建設要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理念,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構建生態與文化保護體系,實現城鎮與自然和諧發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先抓典型的語病標志,比如兩面詞、判斷詞、并列動詞;然后壓縮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殘缺、是否搭配.本題:A項,語序不當,“今天所投資百萬元帶來的效益”中“所”應放在“帶來的效益”前面。B項,介詞誤用,“但就其……方面”中“就其”應改為“在其”。C項,正確。D項,搭配不當,“提高……特色”搭配不當,改為“打造……特色"或“提高……水平”。故選C。【點睛】病句可通過以下方法篩選正確答案:一讀,通讀語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認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沒有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搭配不當、結構混亂、表意不明和不合邏輯;三改,針對病因,對癥下藥,進行刪、補、換、移,修改病句;四查,對修改后的句子進行校對閱讀,看是否通順、句意準確。結構性語病和語義性語病。對于結構性病句,考生應多從語法角度分析,先壓縮,再看搭配。要認真細致審讀每個選項,重點注意分析并列短語作句子成分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將并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其當否。對于句式雜糅的句子,先憑語感判定其不協調,再分別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驗證其當否。對于語序不當的句子,先也要憑語感檢測,再將不協調的詞語或句子調換位置,看是否通暢自然。對因不明詞義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語句,應盡力推敲出這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推敲方法是拆字組詞。4。下列句子中完全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何方圜之能周兮匪來貿絲 B.箱簾六七十契闊談讌C.齊彭殤為妄作雞鳴桑樹顛 D。芳菲菲其彌章長樂王回深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本題所有選項內容全部來自課本,根據“語法分析法"和“語境分析法”來判斷活用類型,然后和例句進行比較,選出正確答案.本題:A項,何方圜之能周兮,譯為: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合.

圜,通“圓”,圓鑿。匪來貿絲,譯為:不是真來買絲。匪,通“非”,不是。B項,箱簾六七十,譯為::盛衣物的箱子有六七十個。簾,通“奩",古時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契闊談讌,譯為:久別重逢自當一起暢飲高談.

讌,通“宴",宴飲宴會的意思。C項,齊彭殤為妄作,譯為: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雞鳴桑樹顛,譯為: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D項,芳菲菲其彌章,譯為:菲菲的芳香更加顯著菲菲:指芬芳撲鼻。“章”通“彰”,明顯。長樂王回深父,譯為:長樂人王回,字深甫。父,通假字,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故選C。5.下列各組加點的實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余獨好修以為常②況修短隨化B。①固前圣之所厚②固一世之雄也C.①始適還家門②而吾與子之所共適D。①何乃太區區②感君區區懷【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針對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設題,然后根據詞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確定義項。因為四個選項只有一個不對,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進行排除。本題:A項,①余獨好修以為常,譯為:我獨自愛修養習性把它作為常態。修,動詞,修養;②況修短隨化,譯為:壽命長短隨造化而定。修,形容詞,長。B項,①固前圣之所厚,譯為:本來就是前代圣賢所嘉許的.固,本來;②固一世之雄也,譯為: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固,本來.C項,①始適還家門,譯為:才嫁出去就被休回家中。適,女子出嫁。②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譯為: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適,享受.D項,①何乃太區區,譯為:(你)怎么這樣沒見識!區區,愚笨愚拙的意思。②感君區區懷,譯為:感謝你誠摯的情意。區區,這里是誠摯的意思。故選B。【點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如本題,主要從語境內容分析.6.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和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當其欣于所欲②寄蜉蝣于天地③自其不變者而觀之④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十八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虛詞時要聯系原句來理解。本題:①當其欣于所欲,譯為: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于,介詞,對.②寄蜉蝣于天地,譯為:如同蜉蝣置身在廣闊的天地中。于,介詞,在。③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譯為: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其,指示代詞,可譯作它。④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譯為:(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其”的意思是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由以上分析: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選D.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②則其至又加少矣③有泉側出④映帶左右⑤侶魚蝦而友糜鹿⑥問其深⑦順流而東也⑧正襟危坐而問客曰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⑤/②/③④⑦/⑥⑧C.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D.①④⑤/②/③⑦/⑥/⑧【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詞類活用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本題所有選項內容全部來自課本,根據“語法分析法”和“語境分析法”來判斷活用類型,然后和例句進行比較,選出正確答案.本題: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譯為: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一,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②則其至又加少矣,譯為:那些來到的人就更少了.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③有泉側出,譯為:有泉水從旁邊流出.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④映帶左右,譯為: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帶,名字作動詞,環繞的意思;⑤侶魚蝦而友糜鹿,譯為:把魚和蝦當作伴侶,把麋和鹿當作朋友。侶、友,意動用法,把……當作伴侶,把……當作朋友;⑥問其深,譯為:詢問它的深度。深,形容詞作名詞,深度;⑦順流而東也,譯為:順著流水向東流去.東,名詞作動詞,向東流;⑧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譯:正襟危坐而問客曰.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端正;由以上分析:①⑤為意動用法,②為動詞作名詞,③為名詞作狀語,④⑦為名詞作動詞,⑥為形容詞作名詞,⑧為使動用法。故選A.8.下列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這句話運用點面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表現了月色下荷塘朦朧的美。B.《故都的秋》開頭和結尾都提及南國之秋,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襯托北國之秋的“感受得到底”,南北對比,加深讀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C.《采薇》前三章“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表現了時序的更替,時間的流逝,深化了主題.D.《游褒禪山記》以記游為載體,借端說理,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辯證關系,又由仆碑引發聯想,強調了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度.【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對課文的內容理解和藝術手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藝術手法指作者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較為常見的有比喻、夸張、象征、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排比等.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因為手法運用的終極目的在于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本題:A項“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是實寫;而“葉子和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是虛寫。這樣虛實相生,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寫出了一種攝入心魄的意境。此句沒有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故選A。9.下列古代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A。“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總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扎的發髻,后來人們常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B。《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雅"是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演奏時往往配以舞蹈。C.廬冢,也作“廬墓”,墓旁的小屋.依古禮,父母或老師死后,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D.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癸丑"“壬戌”即以干支紀年,“六合正相應”即指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答案】B【解析】【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B項“‘雅’是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演奏時往往配以舞蹈”錯誤,古文化常識《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而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故選B。10。翻譯下列加點字詞.(1)女也不爽(2)靡使歸聘(3)可憐體無比(4)枉用相存(5)少無適俗韻(6)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1)差錯(2)問候(3)可愛(4)思念(5)氣質(6)治學的人【解析】【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本題:(1)女也不爽,譯為:女子沒有任何差錯。爽,差錯,名詞。(2)靡使歸聘,譯為:沒有使者回去帶上對家人的問候.聘,問候。(3)可憐體無比,譯為:她可愛的體態沒有誰能比得上。可憐,可愛。(4)枉用相存,譯為:屈駕來訪.存,問候,思念。(5)少無適俗韻,譯為:年少時就沒有迎合凡俗世界的氣質.韻,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6)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譯為: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謹慎地采取的緣故了。學者,治學的人。【點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如本題,主要從語境內容分析.11.翻譯下面的句子。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答案】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譯為: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翻譯時注意得分點:固:本來。工:善于。偭:違背。規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規,用以定圓,矩,用以定方,這里指法度。錯:通“措",措施。【點睛】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12。“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貴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這是《孔雀東南飛》中對太守家籌辦婚事迎娶劉蘭芝的鋪陳敘寫,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答案】表現蘭芝的身價,反襯她不慕富貴的品格.同時,反襯她的悲慘命運,加深悲劇氣氛。這樣一個被焦仲卿母親看不起的女子,在別人家卻極受重視,說明蘭芝的身價,襯托出蘭芝不慕名利的品格(她并不愿意出嫁)。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卻無辜被休,也說明她在與焦仲卿這段婚姻中的遭遇令人嘆息、哀傷。【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課內文章的理解鑒賞能力,要重視教材的典范作用,通過課內閱讀、分析、理解,獲得一定的閱讀技能技巧.本題:對太守家的迎娶用了鋪陳描寫.豐厚的聘禮、隆重的儀式,渲染太守家煊赫的財勢,表現蘭芝的身價之高,從側面烘托出劉蘭芝的美麗、賢良,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也反諷了焦母的蠻橫,焦仲卿的軟弱。這種喜慶歡樂的場面和后文悲劇的情節也形成了對照,從而反襯她的悲慘命運,加深了悲劇氣氛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謠涿謂余以善淫。(2)___________,憂傷以終老。(3)___________,悠悠我心。(4)____________,池魚思故淵。(5)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_________。(6)豈不日戒,____________。(7)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不亦遠乎?”(8)《赤壁賦》中借客之口感慨生命短暫,羨慕江水長流不息的語句是:______,_____。(9)《游褒禪山記》中,說明達成目標,光有“志”與“力”還不夠,還要借助外物的輔助才能實現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10)《蘭亭集序》中表現蘭亭氣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11)《氓》中女子借“______,_________”來喻示任何事物都有邊界,同時反襯氓變化無常.【答案】(1)。眾女嫉余之蛾眉兮(2)。同心而離居(3).青青子衿(4).羈鳥戀舊林(5).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6)。玁狁孔棘(7).士不可以不弘毅(8)。死而后已(9)。哀吾生之須臾(10).羨長江之無窮(11)。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12).亦不能至也(13).天朗氣清(14).惠風和暢(15)。淇則有岸(16).隰則有泮【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考查名篇背誦分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既有直接性默寫又有理解性默寫。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題默寫時需注意以下字詞書寫:(1)嫉(2)蛾眉(3)衿(4)羈(5)宛然(6)凝碧(7)玁狁(8)孔棘(9)弘毅(10)已(11)須臾(12)惠風(13)淇(14)隰(15)泮。【點睛】默寫名句名篇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誤寫。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經常在這些“淺水灘”“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寫,光記不辨,不知道聯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來區分。所以在平時對名句記憶時要立足于對詩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準確還不容易寫錯字,然后要立足于“寫”,不要背下來但得不到分數。二、論述文閱讀(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現代都市社會中講個人權利,權利是不能侵犯的。國家保護這些權利,所以定下了許多法律。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在英美以判例為基礎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時間訴訟的目的是在獲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規則。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所有的規則是不能不變動的。環境改變了,相互權利不能不跟著改變。事實上并沒有兩個案子的環境完全相同,所以個人的權利應當怎樣厘定,時常成為問題,因之構成訴訟,以獲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在這種情形里自然不發生道德問題了.現代的社會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種固定的規則了,法律一定得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內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個在社會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這與時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為“敗類”。律師也成了現代社會中不可缺的職業.中國正處在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原有對訴訟的觀念還是很堅固的存留在廣大的民間,也因之使現代的司法不能徹底推行.第一是現行法里的原則是從西洋搬過來的,和舊有的倫理觀念相差很大。在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認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統一規則,而現行法卻是采用個人平等主義的.這一套已經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樣利用。在鄉間普通人還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卻已推行下鄉了。那些不容于鄉土倫理的人物從此卻找到了一種新的保障。他們可以不服鄉間的調解而告到司法處去.當然,在理論上,這是好現象,因為這樣才能破壞原有的鄉土社會的傳統,使中國能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實上,在司法處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鄉間所認為“敗類"的人物。依著現行法去判決(且把貪污那一套除外),時常可以和地方傳統不合。鄉間認為壞的行為卻正可以是合法的行為,于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有一位兼司法官的縣長曾和我談到過很多這種例子。有個人因妻子偷了漢子打傷了奸夫。在鄉間這是理直氣壯的,但是和奸沒有罪,何況又沒有證據,毆傷卻有罪。那位縣長問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鄉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壞事決不會到衙門里來的。這些憑借一點法律知識的敗類,卻會在鄉間為非作惡起來,法律還要去保護他。我也承認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實。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有刪節)1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國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護個人權利,因為個人權利是不可侵犯的.B。鄉土中國是穩定不變動的,生活在傳統觀念中的中國人對于變化的規則不能適應。C.在農村,法律和傳統倫理是矛盾的,這使得現代司法制度在農村無法真正建立.D。現代法律與時俱新,強調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這都是令鄉人感到隔膜的。1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引用當時鄉下發生的真實案例,是為了說明在鄉下現代法律與傳統倫理的矛盾。B。費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生動具體的分析,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C.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來結構全文,將傳統農村與現代都市的不同作為論述的基礎.D。文章末段針對現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讀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問題。1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當時的農村,訴訟增多,人們利用法律來為自己謀利,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B.費孝通對于新的司法制度在農村的實踐心懷憂慮,認為法治秩序不能脫離社會基礎。C.在傳統農村,人們遇到紛爭,一般并不選擇打官司,而是尋求傳統的調解方式。D。“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的這句話是不符合現代的法律觀念的.【答案】14.A15。C16.A【解析】【14題詳解】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C級。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等。本題:A項,依據“現代都市社會中講個人權利,權利是不能侵犯的.國家保護這些權利,所以定下了許多法律”是正確的;B項,“鄉土中國是穩定不變動的"錯誤,依據原文“中國正處在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來判斷;C項,“這使得現代司法制度在農村無法真正建立”錯誤,依據原文“也因之使現代的司法不能徹底推行”來看,是“不能徹底推行”;D項,“現代法律與時俱新,強調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這都是令鄉人感到隔膜的”錯,依據原文“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樣利用”來看,令鄉人隔膜的是“不知怎樣利用法律”;故選A。【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本題:C項“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來結構全文”錯,原文并主要講“傳統農村與現代都市的不同”,并沒有運用“對比”手法。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本題:A項“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錯,依據原文“鄉間認為壞的行為卻正可以是合法的行為,于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來看,并不是“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故選A。三、《論語》閱讀(5分)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完成下面小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1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在以上兩則文字中,孔子對他大加贊揚。B.顏回勤于學習,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C。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顏回那樣,能夠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D.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子貢以言語聞名,孔子批評他說話過分謙虛。18.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認為,“吾與女弗如也”應解為“我與汝均不如"。根據這樣的解釋,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孔子的教育技巧。【答案】17.D18.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與弟子同列,來說明同具某種修養,或同有某種不足,體現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風度。②善于勉勵.孔子自稱與顏回同樣具有“用舍行藏"的修養,意在勉勵顏回更加精進。孔子對子貢的一番話,意在安慰子貢,并勉勵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本題:D項“孔子批評他說話過分謙虛"錯誤,依據“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來看,孔子并不是在批評子貢,而是希望大家能像顏回那樣,能夠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故選D。【18題詳解】本題考查語句的理解及歸納內容要點和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整體閱讀所給材料,逐句進行翻譯,了解材料的的內容,把握材料的主題;然后分析句子意思所表達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最后歸納兩則材料表現出來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共同點,分條列出,組織答案。本題:作答本題關鍵在于理解這樣斷句后句子的意思。“與”字作動詞,意為欣賞、贊同。即,“不如也”意為孔子贊同子貢的說法,認為子貢確實比不上顏回.但是“與"字作為連詞,句意便發生變化,即“我和你都比不上顏回啊!”,承認老師也有不及學生的時候,自降身段。“吾與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樣不如他”。從“我和你一樣”可見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見孔子能夠平等待人;“惟我與爾有是夫”又是對弟子的肯定與勉勵。【點睛】理解文本內容,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參考譯文: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勝一籌呢?”子貢說:“我哪里比的上顏回啊。顏回懂得一個道理,可以用來解決十個問題,我懂得一個道理,也就可以用來解決兩個問題。”孔子說:“你確實比不過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四、課外文言閱讀(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王崇古,字學甫,蒲州人。由郎中歷知安慶、汝寧二府.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崇古喜譚兵,具知諸邊厄塞,身歷行陣,修戰守,納降附,數出兵搗巢。寇屢殘他鎮,寧夏獨完。隆慶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據河套為西陲諸鄙長,南擾河、湟番族,環四鎮皆寇。其冬,進崇古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延、寧、甘肅軍務。崇古奏給四鎮旗牌,撫臣得用軍法督戰,又指畫地圖,分授諸大將趙岢、雷龍等。數有功.吉能犯邊,龍等出花馬池、長城關與戰,大敗之。吉囊弟俺答納叛人趙全等,據古豐州地,東入薊、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詔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崇古禁邊卒闌出,而縱其素通寇者深入為間。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眾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歸者接踵。其冬,把漢那吉來降。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背臺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則趙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聞變急歸,索把漢甚急,使使諷之。崇古令把漢緋袍金帶見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語曰:“我不為亂,亂由全等。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遂遣使,并請互市。崇古以聞,帝悉報可。俺答遂縛全等十余人以獻,崇古亦遣使送把漢歸。崇古廣召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崇古仍歲詣弘賜堡宣諭威德,諸部羅拜,無敢嘩者,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詔進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贈太保,謚襄毅。(節選自《明史·王崇古傳》,有刪改)[注]①闌出:無憑證擅自出邊關.②诇:音xiòng,偵查、探聽。1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崇古喜譚兵譚:通“談",談論。B。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念:考慮。C.崇古以聞,帝悉報可聞:聽說(這些情況)。D.歲省費什七什七:十分之七。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B。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C。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D.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郎中,戰國始置,后從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設立郎中——職,分掌各司事務,位于尚書、侍郎之下。B。旗牌,指寫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頒給封疆大吏或欽差大臣準許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憑據。C.互市是指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的貿易,漢朝時期出現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馬互市”等。D。謚號是古代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評定后給出.謚號始于西周,歷代均由朝廷來定。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崇古通曉軍事,保護一方平安。他任寧夏巡撫時,熟悉各邊關的險要關隘,組織抵抗防守,接納歸附的盜寇,屢次出兵直搗敵巢。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戰略意識。他統轄陜西等四地區軍務時,畫出防區,分別授權給趙岢、雷龍等大將,屢屢立下戰功。C.王崇古巧抓時機,促使事況轉變。把漢那吉來降,他認識到這是處理蒙漢關系的契機,于是厚待把漢,讓其穿緋袍束金帶,借機鏟除了叛徒趙全等人.D.王崇古重視貿易,穩定發展邊境。他廣招商販,聽任貿易,數千里邊地不動兵興武,每年節省了很多費用,出現了數千里軍民安居樂業的現象。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眾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答案】19。C20.D21.D22.C23.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眾來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進行安撫.【解析】【19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平時注意積累文言實詞的意思,注重和現代漢語的比較,然后審清題干,逐項對比。本題:C項“王崇古將這件事上報”譯為:王崇古將這件事上報.聞,動詞,上報,報告上級.故選C。【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本題:“靖江”為地名,“從"為動詞,“跟從”的意思,主語應該是人,不能是“靖江”,因此,“靖江"后斷句,排除AC兩項;“滸墅"為地名,前面省略了介詞“于”,兩者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修飾“戰”,“滸墅”斷句,排除B項。正確斷句為: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句子翻譯為:調任常鎮兵備副使,在夏港攻擊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殲滅了他們.跟隨巡托曹邦輔在滸墅作戰.不久,與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積功升任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故選D.【21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D項“謚號……歷代均由朝廷來定”錯誤,有的朝代,謚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故選D【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本題:C項“于是厚待把漢,讓其穿緋袍束金帶,借機鏟除了叛徒趙全等人"中,并不是他鏟除了叛徒趙權等人,結合原文“俺答遂縛全等十余人以獻”,而是俺答綁縛了趙全等十多人獻給朝廷的。故選C。【23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眾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譯為: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眾來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進行安撫.翻譯時注意得分點:檄,名詞動用,發放檄文;勞,慰撫;自拔,自己逃回;悉,全部;存撫,安撫.【點睛】高中文言文斷句口訣: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參考譯文:王崇古,字學甫,蒲州人。由郎中歷任安慶、汝寧二府知府。調任常鎮兵備副使,在夏港攻擊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殲滅了他們。跟隨巡托曹邦輔在滸墅作戰.不久,與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積功升任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僉都御吏,任寧夏巡撫。王崇古喜歡談論軍事,完全知曉各邊關的險要關隘,親身參加部隊作戰,修治進攻和防御設施,接愛投降和歸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搗敵人的巢穴。敵寇屢屢殘害其他的邊鎮,唯獨寧夏完好.隆慶初年,他被加封為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兒子吉能占據河套做了西部邊疆各部落的首領,向南騷擾河、湟番族,周圍四鎮都遭侵犯。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統轄陵西、延、寧、甘肅地區的軍務王崇古上奏請求給四填發放旗牌,使扼按大臣能夠按軍法督察戰事,他還根據地圖畫出防區,分別交給大將趙岢、雷龍等。他屢次立功,吉能侵犯邊關,雷龍等人從花馬池、長城關出兵與他們作戰,大敗他們。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賊趙全等人,占據古豐州地方,向東攻八薊、昌地區,向西劫掠忻、代地區。隆慶四年正月,詔令王崇古總督宜、大、山西地區的軍務。王崇古禁止邊防兵卒擅自出境,卻放出一向通敵的人深入敵營充當間諜.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眾來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進行安撫。回來的人接連不斷.這年冬天,把漢那吉來投降.把漢那吉是俺答第三個兒子鐵背臺吉的兒子。王崇古考慮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鏟除趙全等人,便將把漢等人留在大同,慰問安撫備至。俺答當時正在輔掠西部少數民族,聽到事變急忙回師,急切地索要把漢,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讓把漢穿緋袍束金帶接見使者。俺答很高興,屏退隨從對他講:“我不作亂,禍亂是趙全等人所為.希望天子分封我為王,永遠為北方首領,各部落誰敢生禍亂。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孫子應當世襲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負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請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將這件事上報,皇帝全部答復可以。俺答就綁縛了趙全等十多人獻給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將把漢送回.王崇古廣泛地招集商販,聽任他們做生意.布匹絲綢、豆子米糧、皮革遠從江、淮、湖廣密集到了邊塞附近。王崇古仍舊每年到弘賜堡宣告皇帝的威儀圣德,各部族環繞著下拜,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從此邊境安寧。東起延、永地區,西到嘉峪關七填,故千里地區的軍民安居樂業,不動兵興武,每年節右十分之七的費用。詔令晉升他為太子太保。萬歷十五年,三次封貢都成功了。又過了兩年,王崇古去世。封贈為太保,謚號襄毅.五、古代詩歌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選自《詩經·周南》)[注]①螽(zhōng)斯:常稱為“蟈蟈”。②詵(shen)詵:同莘莘,眾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樣子。④薨薨:很多蟲飛的聲音。⑤繩繩(min):延綿不絕的樣子.⑥揖揖:會,聚的樣子。⑦蟄蟄:多,聚集。2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章側重多子興旺,次章側重世代昌盛,末章側重聚集歡樂。B.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頌祝,后兩句描寫。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詩經》中不多見的象征性意象。D。通篇圍繞“螽斯"著筆,卻一語雙關,渾然一體。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三句“宜爾子孫”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頌祝新婚幸福的詩。B.“宜”有“多”的含義,本詩共六組疊詞,均有形容群聚眾多之意.C。詩中的作者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細節特征。D.本詩通篇以蟲作比,詠物也在詠人.寄興于物,即物寓情。26。重章疊唱是《詩經》的鮮明特色,請結合本詩簡要賞析。【答案】24。B25.A26。六組疊詞,錘煉整齊,隔句聯用,音韻鏗鏘,造成了節短韻長的審美效果。同時,詩章結構并列,六詞意有差別,又形成了詩意的層遞。【解析】【24題詳解】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B項“前兩句頌祝,后兩句描寫”錯誤,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應該是描寫,后兩句是頌祝。故選B【2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解讀詩歌的能力,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本題:A項“這是一首頌祝新婚幸福的詩"錯誤,此篇是祈頌多生貴子的,前篇《國風·周南·樛木》祝賀新婚幸福的。故選A。【26題詳解】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本題已經給出了手法,答題時,也應盡可能結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說清楚.答題思路為首先明確手法,然后結合詩句解釋,效果也要點出來,最后總括情感.本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最鮮明的特色。六組疊詞“詵詵"“薨薨”“揖揖”“振振”“繩繩”“蟄蟄”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詩章結構并列,六詞意有差別,又形成了詩意的層遞:首章側重多子興旺;次章側重世代昌盛;末章側重聚集歡樂。六、散文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池影陸蠡我來這池塘畔了.我是來作什么的?我天天被憤怒所襲擊,天天受新聞紙上消息的磨折:異族的侵陵,祖國蒙極大的恥辱,正義在強權下屈服,理性被殘暴所替代。我天天受著無情的鞭撻,我變成暴躁,易怒,態度失檢,我暴露了我的弱點。我所以特地來偷一刻的安閑,來這池塘邊散一回步.我要暫時忘卻那些不愉的念頭,借這一泓清水來照一照我自己,瞧一瞧我原來是怎么樣的。我手里還拿著一本書,一本沒有血腥氣的和平時代寫就的小書。我逡巡在池塘邊際,足蹈著被秋露染黃了的草茵.自然好像并未生惱,他仍不惜化很多工夫串綴無數枚露粒于蛛網上,仍不吝惜許多鮮明的顏料,把楓林染紅,復把甜美的漿液裝滿了秋柿和桔。就是眼前的池水,也靜靜地躺著,一動也不動,好像不與聞世事似的。你瞧,我的影子拖過水面了,它和我的身體成一直角,它是躺在水平面上我則是沿錘線的方向站立。它的腿子比我短了一點,因為我站在岸上。我且蹲下來罷,摸過一個石塊坐著,臉朝池塘.石塊是這般冰涼,那里面是溶解了許多秋寒,是“秋之心”哪.我坐在石塊上眼望池塘,讓我和我的影對語一回罷。這里是我自己,我們可以打開心說話,誰也不用敷衍誰,誰也不用欺瞞誰。彼此無需掩藏起自己的喜悅和弱點.近郊沒有人來,只有我和我的影子.你瞧這亮晶晶的水面豈不像一只水汪汪的眼睛.我的影子映在它里面,正如我的影子落在我母親的瞳睛里面,當她望著我的時候。我現在那里會這樣傻蠢,想摘取母親瞳孔中的影子而來撈捉這池面的影呢?在世上我已學得許多聰明了。你瞧這不寐的水的眼睛吧,它守望著我們,寒暑復寒暑,年年又月月。你若問它看到過多少故事,我怕它會說出它曾經看到我母親在它的水邊洗濯我兒時的襁褓。是喲,它也曾看到我穿著開襠褲,拿長竿撈水面的浮萍,拿石子打破水底的青天。是喲,它還知道許多我的和別人的秘密。當我的—個嬸母偷偷在半夜投入它的懷抱,把所有的秘密都托付給它,吩咐它不要說出。它便真的守口如瓶,半句不漏,好像不知道的樣子。大概那故事一定是傷心的。不過我總嫌它太愛緘默。把許多故事霉爛為沼氣,豈不可惜!要說起它的歷史么?它雖則比我和我的父親老大得多,但不比我祖父的祖父老。我從祖母的口中知道它的故事,所以它不應對我傲慢了。這池塘經過了多少冬夏,風風雨雨當然不是從前的樣子了。你看池邊的扃柏已經成材,那是不易長大的樹木。野藤蔓遍了石砌的罅隙把它膠結得更加牢實。因此可以減少許多崩塌。你看那池邊一塊長方的巖石上,繪著無數的水紋。這便是它的歷史記錄,有如樹木的年輪,滿載春秋的記憶。我是怎么了?我是坐在這池水旁邊,我原是為了來看我自己的影,而我想起了它,忘了我自己。我曾有多少影子映照在這水面呢?穿著紅綠的披領衣,手拿喇叭的,初剪成西式的頭發捧著書包上小學去的,從中學讀書回來趾高氣揚的,和現在一副好像失去歡樂的平板的面孔。何時有斑白的頭首照臨這水面呢?但我并沒“感慨系之”的意思。我的思想野了。我攜來一本小書而我不曾把它翻開,我在翻開無形的記憶的書頁.從何處送來一個小小的波紋,把水面弄縐而同時也揉縐了我的幻想。讓我來找尋這起縐的原因。原來對岸的水底,骨骨地冒出許多水泡。我可以辨別這水泡而知道水底的情形:一連串斷續的水泡是表明水底有動物鉆動。一只鱉,一條魚,或是一個大蚌移動它迂緩的腳步。疏朗的小小的像圜珠子的水泡則是因為池底積下腐朽的植物化成沼氣,漸漸聚成顆粒,透出水面來.但我不能長呆在這里,我必得回去.回去受新聞紙的磨折,讓他挑撥我,激怒我.只要我能夠來這池邊,我還能駕馭我的感情,不令人目我是浮躁的狂且。27。下列對原文內容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通過《囚綠記》和《池影》,讀者能窺見陸蠡的個性.他既關心國家社會,有著崇高的追求,又醉心自然,有著詩意純真的心靈。B.即小見大是散文常見的寫作方法,《池影》就是這樣的作品。作者描摹的是一個小小的池塘,卻賦予它豐富的象征含義,在其中寄托理想與追求。C。陸蠡這篇散文風格自然,并沒有特別巧妙的謀篇布局.文章敘寫作者行步于池畔的所見所感與所思所想,內容非常樸實真摯。D.同《囚綠記》-樣,陸蠡這篇文章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只身獨處,與池子對話,與自己對話,小小池塘本無奇,卻因情感生光彩。2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項是A.作者向往正義與自由,但是現實是黑暗而令人壓抑的,這令他非常憤怒,游池塘之后他暫得解脫,回歸了心靈的寧靜與安適。B。作者到池邊散步,是為了排遣自己內心的痛苦。他發現自然是超然于人世的,人間的種種不幸與悲哀,都不會影響自然本身。C.文中的這個池塘承載著陸蠡的許多回憶,有他童年的調皮時光,有他對母親的溫暖懷念,還有許多令人傷心的往事.D.“感慨系之",語出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文中引用此句,表明自己并不會遺憾時光流逝,而是在回憶中感到放松。29。文章最后一段描寫池中景物有什么藝術效果?請簡要分析。【答案】27。B28.B29.借物抒情,通過描寫“一個小小的波紋"“對岸的水底骨骨地冒出許多水泡”“水底動物的鉆動而形成了一連串斷續的水泡”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追求自由的感情.【解析】【2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本題:B項,“卻賦予它豐富的象征含義,在其中寄托理想與追求”錯,此處池塘是作者暫得解脫,回歸心靈的寧靜與安適的地方,并沒有象征意義。故選B。【2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所問,如本題問的是“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項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選項的內容,進行比對。本題:B項,“人間的種種不幸與悲哀,都不會影響自然本身”錯,結合原文“這池塘經過了多少冬夏,風風雨雨當然不是從前的樣子了”來看,池塘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跟著人間的種種而發生變化的.故選B。【2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景物描寫的藝術效果額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確定描寫了什么景物,運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樣的景,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本題:“疏朗的小小的像圜珠子的水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水泡"比作“圓珠子”形象而生動;“一只鱉,一條魚,或是一個大蚌移動它迂緩的腳步”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用“腳步”將池內動物賦予人的行為動作,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池中景物的自由自在,從而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點睛】解答篩選概括文中信息題要遵循三個步驟。①一個原則:忠于原文。簡答題答案源于文本,不可憑空去想。②兩個觀念:一是整體觀念。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二是聯系觀念。聯系全文,聯系主題。③三個步驟:第一步:速讀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據試題,精讀文章;第三步:根據原文,結合題目,巧妙作答。七、作文(60分)30.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請以“知易行難"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謹;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知易行難顧名思義,知易行難,即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所謂“知易”,比如人們可以從生活經驗中獲知,自己實踐探索中獲知,通過自然啟迪中獲知,這是直接經驗的獲得;還可以從查閱字典書籍獲知,別人的傳道授業中獲知等等這樣間接經驗的獲得,讓人有許多機會明白做人的道理、科學理論等等知識,所以知易。所謂“行難”,比如楊廣曾經在《白馬篇》中仔細的總結了歷史上亡國興國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貪樂和荒淫的心理,使他沒有做到興國,反而成為了歷史上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