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仿真卷(二)_第1頁
周末仿真卷(二)_第2頁
周末仿真卷(二)_第3頁
周末仿真卷(二)_第4頁
周末仿真卷(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13仿真訓練周測卷(二)(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Ⅰ(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學者在論及中國某一文化遺址時指出:“它是中國邦國時代‘滿天星斗’中的一顆,展現了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這一文化遺址位于如圖中的()A.① B.②C.③ D.④解析:選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作為良渚文化的中心,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文明,A項正確;②是仰韶文化遺址,③是龍山文化遺址,④是紅山文化遺址,排除B、C、D三項。2.戰國時期,七國君主都標榜是黃帝的后裔;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國,自認為是禹的后代;鮮卑族拓跋部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后,其皇室也自認為是黃帝后裔。據此可知()A.民族關系趨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廣C.國家統一趨勢加強 D.華夏認同觀念強化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與戰國時期七國君主相比,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認為自己是黃帝、禹的后裔,即認為其也為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強化,故選D項;“趨于平等”不符合邏輯,古代的民族關系沒有達到平等,排除A項;“尊祖敬宗思想”是血緣認同,與材料的民族認同不符,排除B項;“國家統一”不符合史實,戰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大分裂時期,排除C項。3.史學界認為,兩稅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實能夠說明上述觀點的是()A.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勞動時間B.國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C.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D.賦役合并折銀征收徹底廢除人頭稅解析:選C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即將征收谷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項正確;以庸代役是隋唐時期的租庸調制度,與兩稅法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明兩稅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徹底廢除人頭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4.某機構“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黜陟”。此處“某機構”最有可能是()A.樞密院 B.都察院C.宣政院 D.理藩院解析:選B材料描述的“某機構”負責監察百官和地方,對有貪污行為、結黨營私、作威亂政、敗壞官紀的官員均要加以彈劾,是重要的監察機構,結合所學可知,是都察院,B項正確;宋朝設樞密院掌管軍政,排除A項;元朝設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排除C項;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排除D項。5.有學者認為,中國內戰的爆發時間恰恰與美國南北戰爭幾乎同時,這使得英國面臨同時失去兩個市場的風險,這就使英國想辦法恢復其中一個秩序,于是英國做出了一個決策,即在美國內戰中保持中立,主要參與中國內戰,從而影響了中國內戰的結局。下列關于“這一決策”解讀正確的有()①使得太平天國運動面臨更嚴峻的形勢②反映義和團運動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體系③體現英國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④引導西方殖民者著眼于擴大商品海外輸出A.①④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③解析:選C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是在19世紀中后期,所以此時中國的內戰指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英國參與中國內戰即英國站在清政府一邊,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從而使得太平天國運動面臨更嚴峻的形勢,體現了英國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①③正確;英國參與中國內戰是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無關,②錯誤;英國參與中國內戰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利益,而非引導西方殖民者著眼于擴大商品海外輸出,④錯誤;故選C項。6.詹天佑(1861—1919年),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受政府委派出洋留學,歸國后出任教習,后又主持修建鐵路工程,被授予“工科進士”,為中國鐵路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相關項中,詹天佑可能經歷過的有()①目睹了在美華工的悲慘遭遇②被任命為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③在國立清華大學教授鐵路制造④通過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獲得官職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詹天佑去美國留學,有可能看到在美華工的悲慘遭遇,回國后,通過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獲得官職,他曾被任命為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①②④正確;1928年,清華學堂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即清華大學,時間不符,③錯誤;故選B項。7.下圖是近代某一時期一著名高校錄取學生籍貫分布示意圖。該時期應是()A.1912—1927年 B.1928—1937年C.1938—1945年 D.1946—1949年解析:選C根據題干信息可知,近代某一時期一著名高校錄取學生籍貫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結合所學可知,全國抗戰期間,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內遷高校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陜西、貴州四省。全國抗戰期間東北、華北、華東學生入學受影響,內遷高校招錄的學生籍貫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全民族抗戰始于1937年,抗日戰爭勝利是在1945年,C項正確。8.大熊貓作為中國特有的政治符號活躍在外交領域始于民國時期。1941年,宋美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民間機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贈送兩只雌性大熊貓,分別叫潘達和潘弟。據此推斷,當時宋美齡對外贈送大熊貓是由于()A.迎接開羅會議的召開B.感謝美國對中國的人道援助C.簽訂《中美關稅條約》D.慶祝《聯合國家宣言》簽署解析:選B據材料“宋美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民間機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贈送兩只雌性大熊貓”可知,宋美齡的熊貓外交意在感謝美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對中國的人道援助,故選B項;開羅會議召開于1943年11月,排除A項;《中美關稅條約》簽訂于1928年,排除C項;《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于1942年1月,排除D項。9.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下面有關這一時期的成就表述不正確的是()A.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B.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C.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D.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解析:選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B項符合題意。10.“(在古希臘)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中,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這實質上反映了在古希臘()A.商業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B.商業貿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現象C.海外殖民推動了平等觀念的形成D.商業上自由平等影響了政治理念解析:選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即商業活動,尊重自由和平等,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在實質上反映了古代希臘商業上的自由平等影響了其政治理念,D項正確;商業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基礎而非前提,排除A項;“商業貿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現象”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海外殖民并不尊重自由和平等觀念,排除C項。11.文字是人類用符號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古代不同地區分別誕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其中,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瑪雅文字分別出現于下圖中的()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解析:選C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②是古代印度地區,古代印度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誕生于③兩河流域地區;象形文字誕生于①古代埃及地區;瑪雅文字誕生于④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地區。所以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瑪雅文字分別出現于圖中的②③①④,故選C項。12.“這場新教與天主教諸侯之間的德意志內戰,實質上,是希望建立帝國中央集權的皇帝與盡力維持地方獨立地位的新教諸侯之間因權力的爭端而引起。”這場大戰之后簽署了()A.《威斯特伐利亞和約》B.《維也納和約》C.《凡爾賽和約》D.《非戰公約》解析:選A據材料“新教與天主教諸侯之間的德意志內戰”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戰爭結束后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故選A項;B、C、D三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13.18世紀后期,為掀起一場人類精神上的革命,狄德羅等人開始編寫《百科全書》。編寫期間,狄德羅等人曾多次深入社會實踐,如到工廠、車間考察。該書包括眾多條目,如“冶金術、機械藝術、立法者、天然平等、自然權利、理性、學校”等。《百科全書》的問世()①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②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③受到了工業革命的影響④有利于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選D根據材料“18世紀后期”“到工廠、車間考察”可知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③正確;“立法者、天然平等、自然權利、理性”可知有利于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④正確;宗教改革時間是在16世紀,①錯誤;自然科學興起的標志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發生在16—17世紀,②錯誤。14.18世紀末19世紀初,大西洋兩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個“大西洋革命”時代。以下關于“大西洋革命”表述不正確的是()A.北美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B.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C.克里姆領導摩洛哥人民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D.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解析:選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酋長克里姆領導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是在20世紀2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符合題意。15.蘇聯的“一五”計劃期間,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第聶伯河水電站以及三個主要鋼鐵廠等大型項目都引進了美國、德國的設備和技術,并高薪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工。對此的合理解釋是()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為其提供了機會B.蘇聯主動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C.美蘇因法西斯勢力的威脅逐漸走向同盟D.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是其根本保障解析:選A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發生于1928年至1932年,此時西方正經歷經濟危機,西方大量的失業技術人才被招聘到蘇聯工作,推動了蘇聯的工業建設,A項正確;蘇聯沒有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排除B項;蘇聯“一五”計劃時美蘇還未建立同盟關系,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了機會,而不是強調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排除D項。二、選擇題Ⅱ(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有史家認為:唐宋變革,是指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形態、文化性質、權力關系、政府組織的全面改變。這樣的改變,在我國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四次:一是殷周之際;二是春秋戰國;三是唐宋之際;四是晚清民國。以下關于這四個時期的改變,對應正確的有()①殷周之際——封建制邦國統一為郡縣制帝國②春秋戰國——農業家庭式勞作取代農夫集體耕作③唐宋之際——士庶階層之別明顯到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④晚清民國——君主專制集權體制逐漸向民主憲政體制過渡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選D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農業家庭式勞作取代農夫集體耕作,②正確;伴隨著科舉制的實行和完善,增強了社會之間的流動性,唐宋之際士庶階層之別明顯到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③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所以晚清民國時期,君主專制集權體制逐漸向民主憲政體制過渡,④正確;封建制邦國統一為郡縣制帝國是在秦朝,并非在殷周之際,①錯誤。17.(2023·南京三模)右圖是甘肅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畫,在蓮花上站立著一位兩腳前后開立、右手執球杖、左手執球的兒童,其形象表現為屈膝、上身前俯,欲作拋球擊打的動作。該壁畫體現了()A.西域民眾生活富足 B.體育和藝術的結合C.市民階層精神解放 D.社會崇尚奢靡享樂解析:選B據材料“其形象表現為屈膝、上身前俯,欲作拋球擊打的動作”可知作者將孩童擊球的動作與蓮花結合,用于創作壁畫,既體現了當時體育運動的進步,也展現了壁畫藝術的美感,故選B項。18.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1958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這一過程()A.體現了關稅制度法制化建設B.實現了國家關稅自主權的收回C.推動了個人所得稅正式確立D.促進了中國賦稅制度首次統一解析:選A根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可得出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法律,對關稅進行制度性的規范,體現了關稅制度法制化建設,A項正確;材料中的內容是在已經實現關稅自主的前提下進行的制度建設,而不是強調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材料強調關稅,不是個人所得稅,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首次統一,而是體現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排除D項。19.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生法》,成立衛生總署;1858年創建樞密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督引導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這()A.折射出轉型時期的英國公共衛生狀況嚴重惡化B.表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C.從側面表明英國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有所擴張D.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解析:選A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了很大發展,加之缺乏相應的治理經驗,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公共衛生狀況隨之不斷惡化,使得英國社會問題不斷突出,因此,英國政府被迫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種種措施加以應對,A項正確。20.某同學在研究現代世界發展有關問題時編制了如下表格。據此判斷,該同學研究的主題是()時間事件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建立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開始運作1999年二十國集團成立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A.經濟區域集團的發展B.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C.國際治理機制的改進D.政治多極化格局的形成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歐盟、亞太經合組織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發揮著全球治理的作用;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上海合作組織有效維護地區安全,該同學研究的主題涉及經濟發展、地區安全,即國際治理機制的改進,故選C項。2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入20世紀后發生的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引起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巨大變動。同時,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它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場戰爭幾乎涉及世界所有國家,因為它與戰后東西方爆發的世界革命高潮有著直接的連接。由此可見,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A.應從全球角度辯證分析其影響B.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C.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D.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演變解析:選B材料“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說明一戰與之前的歷史發展有關系,又與之后的歷史進程有關聯,體現縱向性,材料“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直接的連接”體現一戰與同時進行著的其他重大事件有關系,體現橫向性,即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故選B項。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2題20分,第23題20分,第24題12分,共52分)22.人口遷徙改變了區域人文地理形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規模的南下計有永嘉之亂、蘇峻和祖約之亂、后趙敗亡、淝水之戰、劉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這七次,總數約有90萬人。簡言之,在此期間,北方平均8個人中有一個南渡,南方平均6個人中有一個北來僑民。其流徙方向大體是北方東部的人民流向南方東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達南方,大都舉目無親,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來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強,成為被隱匿的人口。——摘編自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材料二在1661—1812年這150年間,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僅增加32%,人均耕地數從7.11畝降至0.9畝。道光年間“幾乎年年有災,災區遍及全國”,維持生活“頗費躊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國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間”。隨著中外一系列條約的簽訂,洋布“把土布消滅了百分之九十九”,“無業貧民乘北風附洋舶往國外圖生計”。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清政府加強了對起義造反者的鎮壓,大量農民出洋避禍。如“廣東新會平南王黃德滋,率部渡南中國海,最后抵達澳洲北部達爾文港,成為淘金工人”。——摘編自張秋生《略論早期華工移居澳大利亞的社會歷史條件》材料三根據聯合國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國籍劃分,國際流離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難民來源國及數量分別是:敘利亞660萬人,委內瑞拉440萬人,阿富汗300萬人,南蘇丹220萬人,緬甸110萬人,索馬里90萬人,剛果(金)80萬人,蘇丹70萬人,伊拉克60萬人,中非共和國60萬人。——摘編自陳冰、高曼《全球難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規模南下”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南方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華工赴澳洲的國內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代世界難民的主要來源區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以來聯合國為保護難民基本人權作出的努力。(6分)答案:(1)特點:與重大政治變故相伴;北方人南遷的比例較高;流向相鄰的南方地區;依附士族或豪強。影響:改變南方人口結構;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南方勞動力資源,促進南方開發;加強了南方士族勢力,改變政局;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2)國內原因:人口增長,耕地不足;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自然經濟解體;因失業導致勞動力過剩(或失業人口增多);災荒頻繁,生活困難;政治動蕩,出洋避禍;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3)來源區域:中東、非洲、拉美、東南亞。努力:成立聯合國難民署;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確立“世界難民日”。23.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關系國家興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從古代世界的希臘、腓尼基、羅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在歐洲的文化中,海洋總是與商業貿易緊密相連。實際上由古至今,各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根本出發點都是源于爭奪海洋中的無限利益。除了歐洲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新航路的開辟更是把貿易范圍擴大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市場。歐洲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廣闊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為創造財富和擴張領土的一個重要途徑。——摘編自劉家沂、肖獻獻《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較》材料二中國并非內陸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中國古代不乏向海洋謀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們主要著眼于魚鹽之利,較少側重航運的展開。中國古代交通事業中,側重點是在陸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國家興亡的高度。雖然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人們沒有忘記祭水,但河川總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時期的鄭開陽在《海防圖論》、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提出“經略海上”的構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擾的目標。——摘編自馮天瑜《中國古代經略海洋的成就與局限》材料三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