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北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地理上屬于三大高原交匯、三大流域并存的地區,但在文化上卻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文化類型,聚居著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安族、土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裕固族、撒拉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是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區域。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同樣以其獨特而又豐富的文化特征在中華大地上處于顯赫地位。其價值體現在與各種文化的融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下發展起來的,它吸收和滲透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多種文化形態。· 它原本屬于自然的體育項目,但經過各民族人民群眾不斷的特色“改造”,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負載許許多多的人文闡釋,使其獲得自然的渲染和濃濃的人文氣息,從而進入“形似山不是山,形似水不是水”的狀態,致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再是單一的、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是體育的人格化,是一種體育文化與人和自然的完美結合,是蘊涵著人文氣息與本質力量的形神和諧的統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除了具有體育普遍意義上的特點以外,還以豐富的人文性來反映各民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風俗習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在各自的民族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講,民族體育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民族傳統體育一般指本民族創造的歷史沿襲的體育活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一般指生活在特殊區域的人群世代傳承的表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身體活動。·
西北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干旱山區或草原牧區,其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表現出濃厚的地域風味,例如
藏族的騎馬、射箭、跳鍋莊舞,回族的武術、蕩秋
千、維吾爾族的達瓦孜、蒙古族的賽馬等等。自強
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原始樸素和諧的理想,中和融通的文化形態決定了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向內發展、追求身心自我完善、形體自娛、不事競
爭的體育文化形態。·
自古以來,西北少數民族區地勢奇特,經濟落后,在原始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從生產生活中發展而來,處處表現出各民族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至今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仍然借助于民俗活動,以與其它文化形式并存的方式存在于現代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宗教傳承、民俗傳承、生產方式傳承等形式。·
隨著近幾年體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民族風情旅游倍受青睞,民族風情表演活動的“動
態”文化無疑為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了
“畫龍點睛”之功,其中,少數民族傳統體
育便是“動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項目的流失以及發展的局限性是西北少數民
族體育文化所面對的現實問題。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狀分析·
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的優勢:西北地區地域廣闊,文化資源豐富,區域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大約有45個少數民族的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主要以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為主。他們分屬于14個民族自治州和26個民族自治縣,人口大約為1529.17萬人,除陜西少數民族數量少,且與漢族散雜居以外,其他省(區)少數民族比例較高,甘肅占10.3%,青海占42.1%,寧夏占32.9%,新疆占62.4%。西北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盡管部分項目己經失傳。·
但許多民族體育項目依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得到完整傳承的項目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先
決條件,如東鄉族的武術、蕩秋千、斗牛、打花
棍、扭扁擔、等多種項目。青海土家族的摔跤、
扁擔勁、斗角、搭撐腰、耍陀、石鎖、石擔、跳
紅燈、打飛棒、劃龍舟、踢毽、撒爾嗬、板凳龍、花棍、騎竹馬、踩腳馬、抱磨盤賽跑、抵扛、拉
頭巾、踏木樁、滾壇子、滾鐵環、撿子、舞草把
龍、茅古斯、地龍、攀藤、撐桿跳遠、拔地功、
倒掛金鉤、高腳馬、跳馬兒、抱蛋、擺手舞、蕩
秋千、武術等。西北各地回族的損牛、打木球、
武術、堆人山、排打功、摔跤、皮條、杠子、石
擔、耍中蟠、趕木球、滾燈、扔石鎖、拔河、對
棍、花式跳繩、順風扯旗、扔包、跳格、斗雞賽、踢毽、找鉚球、灑蛋蛋、踢毽、拔腰、抱小腰、
擂桿、跳皮筋、趕老牛、打磚等。蒙古族的射箭、賽馬、大象拔河、叼羊、摔跤、打布魯、布木格、踢牛嘎拉哈、打嘮嘮球、擊石球、賽驢、蒙棋等。·
旅游資源環境是搞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必要搭檔。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在民族聚居區域內,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是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有效資源。·
自然景觀:西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區域范圍內山水綿延,縱橫交錯,郁郁蔥蔥
的森林草場、有利于健康的清新空氣、大氣磅礴
的長江水系源頭、洶涌澎湃的黃河源頭,河西走
廊型色各異的沙漠丘陵、巍峨險峻的山峰、別有
天地的大小牧場、聞名全國的敦煌莫高窟,還有
譽滿全國的桑科草原,令人神往的天山雪域高原,享譽世界的環青海湖公路自行車賽,寧夏沙湖的
沙雕比賽。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自成一體的奇異壯
觀的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賦予了西北
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鮮明的民族特色。·
人文景觀:西北地區人文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獨具特色的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
伏羲文化故里的中國古代文化烙印,藏傳佛教文
化的塔爾寺、拉卜楞寺,西夏文化的源頭等等,
都市文化和民族文化于一體的濃郁色彩。一座座
青山環抱綠水長流的民族居住城鎮、以民族聚居
區為代表的民族村、著名古城遺址、寺廟、古陵
墓、題刻碑亭、古建筑、古道、古橋梁、古渡口、古代鹽業遺址、革命舊址、烈士陵園、濃郁的民
族傳統民俗、節日活動、手工藝品、飲食文化,
等等。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最大優勢在
于豐厚的人文景觀,是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
靈魂支柱。·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作為反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特殊形式,對少數
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
用,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具有
不可估量的貢獻,不斷激發少數民族傳統
體育的發掘、整理和提高。隨著社會的進
步經濟的發展,農村民間的與城市的民族
傳統體育文化無論是自娛形式還是表演形
式和審美角度都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城市
的民族體育與傳統相比會出現變異交融的
特點,形成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態。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步伐的加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式都會發生交融,
產生新的體育形態和特征,將會給少數民
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更大挑戰。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類型及·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是民征族性與地域性的統一,宗教性與民俗性的統一,穩定性與變異性的統一。少數民族以其獨特的生存環境與體育文化相融合
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是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復制中得以傳承的。少數民
族體育文化不僅表現一個民族的外在風貌,而且
內存著民族靈魂。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在少數民
族文化獨有的天然屏障式的自然環境中逐步形成
的,所追求的是自然的、開放的、不受約束的、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化理念。其體育文化的思
想和體育運動的內容對人類健康具有永恒的價值。·
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透露出民族整體性、普遍性和群體性的宗教文化認同感,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宗教信仰、民族感情和體育思想融為一體。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域分布較廣,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較大,自然生態環境及體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不同,不同的少數民族社會通過生產勞動、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創造出了不同類型的民族體育文化和體育活動的內容。他們所形成的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的交融性和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特征,由此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維系民族文化為紐帶的民族群體一體化的體育思想、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類型·
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大都生活在山區、荒漠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高原地區和草原,他們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分布的地域環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依托不同的自然環境,我國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山地體育文化·
以西北部分地區(包括六盤山地區、松鳴巖地區和青海省的玉樹地區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就屬于山地體育文化的類型。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是地貌復雜,交通、信息不便,農業生態條件差,物質資源豐富等。那里體育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體育形態內容的多樣性。譬如:與自然環境密切聯系的許多少數民族的丟包和秋千、藏族的跳鍋莊、保安族的踢毽子、哈薩克族的馬術、回族的武術等,都表現出少數民族群眾主要的娛樂活動方式。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人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比如與自然環境和諧相依的民族體育舞蹈,表現出了這里的少數民族群眾追求自然和諧和憧憬幸福生活的體育思想。自然屏障使山區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色。農村體育文化·
我國西北地區部分農村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就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村體育文化類型。其自然環境特征為:荒漠戈壁占廣大面積,干旱缺水,多數地區地廣人稀,這里的少數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環境的抗爭中創造出了屬于他們的體育文化。譬如,回族的扭扁擔、東鄉族的賽皮筏、土族的踢毽子、柯爾克孜族的刁羊、蒙古族的賽駱駝等,都反映了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造就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現象。由于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群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體育文化與民族飲食、風俗習慣、節日慶典和宗教活動有關。這些文化形式和活動內容幫助人們形成了深厚的民族體育行為和體育思想。高原體育文化·
生活在我國青臧高原地區的藏、門巴、珞巴等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就屬于高原體育文化的類型。這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類型。壯美的青藏高原以高海拔為自然屏障把高原與其他地方隔絕開來,生活在高原的少數民族群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造就了獨特的體育文化思想和運動形式。譬如,藏族的達玖、達則、朵加、北嘎、古朵,門巴族的巴加惹比、龍普勒、旁瑪夏讓白,珞巴族的跳竿、舉重石、抓牛戲等。高原特殊的氣候和少數民族虔誠的宗教信仰是這里體育文化的源泉,佛教在青藏高原有極為深厚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體育文化帶有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自由和隨意是這里體育思想的主旋律。在他們的生活中無不滲透著民族體育文化的內容。草原體育文化·
分布在我國西北的甘肅、新疆、青海等牧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體上屬于草原體育文化的類型。草原游牧文化是草原體育文化的主要特質,貫穿于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草原牧區少數民族獨特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和生活特點形成了依附于草原環境的體育文化。譬如,蒙古族的賽馬、摔跤、打布魯,藏族的賽牦牛、大象拔河,哈薩克族的姑娘追、馬上摔跤,裕固族的射擊,維吾爾族的馬術、打嘎兒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俠義豪邁的體育文化思想。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人民性格開朗,熱情奔放,創造出了帶有濃郁草原氣息的人與動物和諧相融的體育文化。勇敢、頑強是他們體育思想的最高境界。·
以上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類型劃分不是絕對的,各類民族體育文化形態之間不僅存在交叉重合,
而且其內部也有區別。無論何種類型的民族體育
文化,都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中形成的以特殊的自
然屏障將其他文化與之隔絕開來。顯然,少數民
族多樣性的自然環境和各民族獨特的歷史背景,
所形成的體育文化與社會主流體育文化截然不同。因為民族體育文化是民族的氣質、民族心理、生
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自具有鮮
明的表現特征。在少數民族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
過程中,其體育文化與民族社會形態互相交織,
互相滲透,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影響著少數民族社
會發展的整個過程。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特征·
體育文化與其他任何類型的文化一樣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在其比較全面的意義上講一般也應包括該民族的體育文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與體育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同樣也是特定背景下民族文化發展的產物,是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組成因素。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也是體育文化。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制約性與局限性·
經濟的類型和發展決定和制約著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這是經濟--文化關系結構的基本規律。同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決定該民族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體育文化建設的水平和速
度。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體育發展的主要特點:一是多民族融合。不同的地理環境、意識形態、思
想心理、宗教信仰、傳統觀念及感情等方面的因
素,各民族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使原有的民族分化成為新的共同體。隨著民族的變遷,西北地區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土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烏
茲別克、柯爾克孜、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
撒拉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交織在一起,這就決定
了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經濟的相互聯系與由
此而是決定了的民族體育文化的相互滲透。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所體現的多類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和北民多族地元區的化化各少數民族形成了絢麗多彩、各具特色的異質性社會文化。由此也造成了各民族在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性格、人的社會化方式以及人的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性,即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排它性。西北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在總體上表現出多類型和多元化的特點:一是傳統文化主導型。如維吾爾、哈薩克、俄羅斯、藏、蒙古等民族。這些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有比較完整的傳統民族文化體系,形成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社區,保持了比較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相應的這些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也體現出濃厚傳統色彩和民族個性,不少運動項目如蒙古式摔跤等等只有在這些民族中存在和流傳,具有很強的民族標識性質。二是開放兼容型。如柯爾克孜、烏茲別克、塔塔爾、裕固等民族。這些民族既有古老的傳統民族文化,又積極吸收外來先進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和漢語、漢文等,社會發育程度較高,宗教影響相對較小,相對而言這些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從觀念到具體活動方式都體現出開放兼容易交流、易學習等特點,不少活動方式在多個少數民族中共同流傳,如青年男女酷愛的“刁羊”、賽馬、射箭成為少數民族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三是宗教凝聚型。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化的其它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聯系。每個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會在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留下極其深廣的烙印,·
同樣體育與宗教也存在互滲現象。這在民族宗教與民族體育間尤為突出,因為宗教信仰是少數民
族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如維吾爾、回、撒
拉、保安、東鄉等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古代的
蒙古族信仰薩滿教,從元朝起開始信仰藏傳佛教,宗教信仰對教徒有很強的約束力,對形成共同的
生活習俗和心理狀態發生著主導作用,這些民族
的體育文化也相應打上宗教的烙印。許多傳統體
育項目有的甚至直接來源于宗教活動。如蒙古族
的那達慕大會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活動,祭敖包
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活動。在此活動中舉行騎馬、
射箭、摔跤等比賽和許多歡慶活動。人們在這里
互通信息、增加友誼,在進一步強化宗教情感的
同時,顯現出民族傳統體育的勃勃生機,展現出
不同的風格。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親和力與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融個民合族性世代沿襲下來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內容。這些文化是最能體現民族性和區域性的民族文化載體,標志著一定民族、一定區域最持久和最本質的活力,是構成各民族、各地區綜合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北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除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外,還具有明顯的相融性和親和力。在長期的生產交往和社會交流中,各種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彼此吸收、揚長避短,形成了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區域文化。在傳統體育文化上呈現出各個民族不同類型、不同特色、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項目。例如,在對其它文化的吸納方面,作為中國西北農牧民族融合的典型區域之一,寧夏地區的漢民族曾吸收各游牧民族尚武善戰之優長,各游牧民族則吸納漢民族尚禮好學之風習,相濡互化,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來豐富、發展自己的文化。如回族文化基本上是在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雙向交流、滲透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形態多樣性和歷史悠久性·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種類繁多,無論從整體,還是單項或某一個民族來看,都呈現出絢麗的文化光彩。從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形態來看,大體可分為空中運動、騎術運動、水上運動和陸上運動四大類。空中運動主要有跳板、達瓦孜和秋千(一人秋、二人秋、四人秋、摸秋、輪子秋)等。例如秋千土家族的八人大秋千,羌族等民族的四人秋千,青海土族的輪子秋,維吾爾族的沙哈爾地,柯爾克孜族的兩人秋千等。此外,朝鮮族、錫伯族、等都有自己充滿情趣的秋千運動。騎術運動主要有賽馬、馬術、馬球、賽馬射擊、飛馬拾銀、馬上摔跤、跳馬、賽駱駝、賽牦牛、刁羊等。水上運動主要有賽皮筏、游泳比賽、潛水比賽、水上單竹漂、水中捉鴨子等。·
陸上運動更是種類繁多,有打布魯、丟花包、拋繡球、摔跤、大象拔河、射擊、武術、球類、技
巧等,而且每個門類項目眾多,各具特色。每一
個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都反映了不同社會形態的
民族體育文化。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絢麗多
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種族繁衍、生產勞動、
節日慶典、宗教祭祀等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哈薩克等民族的姑娘追、朝鮮族的跳板、
回族的摜牛、藏族的射箭、哈薩克族的克孜庫瓦
爾、赫哲族的叉草球等等,不僅反映出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穿透性,而且體現了西北少
數民族體育文化形態的多樣性。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分布的立體性和顯著的環境適應性·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形成的,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形態。我國是一個具有
55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0%左右,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我國70%的疆土上,而且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土地貧瘠、資源缺乏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其體育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色。伴隨著我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特征,少數民族及其傳統體育文化亦呈現出立體性的分布特征。居住在高原地帶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的高原體育文化;聚居在低海拔地帶的傣族、水族、布依族、壯族、黎族等民族的山地體育文化;其他聚居在這兩頭中間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草原體育文化和農村體育文化。這樣隨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理分布特征,其體育文化亦呈現出立體性的分布特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民族人民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文化創造,呈現出明顯的立體性特征。從地域分布特征來看,有生活在高海拔地帶的藏、門巴、珞巴等民族的高原體育文化;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帶的回、蒙、東鄉、保安、撒拉、土族等民族的農村體育文化;游牧在草原牧場的蒙、藏、裕固、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草原體育文化;聚居在高山地帶的景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民族的山地體育文化。從存在形式來看,有空中運動,如秋千、跳板、達瓦孜等;馬上運動,如賽馬、馬上摔跤、跑馬射箭、馬上拾銀等;水上運動,如賽龍舟、賽皮筏、踩獨木滑水、游泳比賽等;陸上運動,如摔跤、角抵、射箭、武術、技巧等。從運動特點來看,有跑跳投類,如跑火把、打布魯、丟花包等;體操類,如爬花桿、獨木橋、爬繩比賽等;球類,如馬球、擊石球、竿球等;水上運動類,如劃龍舟、賽皮筏、放木筏等;射擊類,如彈弓、打筒炮槍、射箭等;騎術類,如賽馬、賽駱駝、刁羊、姑娘追等;角力類,如摔跤、大象拔河、頂扁擔等;武藝類,如末旗、各種武術、象步虎掌等;舞蹈類,如鍋莊、跳花鼓、跳木鼓等;游戲及其他類,如搶花炮、哆毽、打陀螺、扳腰等等。體現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少數民族人民在其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對族內群體生存軌跡的描述。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人類與生存環境相互融合的結果,能夠在少數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被一代一代的復制下來,都與其特定的生存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
一般來講,聚居在高原地帶的少數民族,其體育文化都與高原缺氧而寒冷的環境相適應,譬如,藏、
門巴、珞巴等民族在運動時都穿厚而長的服裝,其
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登山、賽牦牛等。聚居在
低海拔地帶的少數民族,其體育文化都有適應低海
拔地區的特點,譬如,苗、彝、壯、布依、傣、侗
等民族在運動時,其服裝有薄而短的特點,運動項
目有秋千、游泳、賽龍舟、獨木滑水、踢毽、跳竹
竿等。生活在游牧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其體育文化
有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特點,譬如,蒙、藏、裕
固、哈薩克等民族賽馬、摔跤、刁羊等運動項目均
表現出草原文化的特征。據《淮南子·齊俗訓》記載
“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越絕書》卷八對
越人體育文化的痕跡也有記載:“夫越,性而愚,
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
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另外,由于生存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還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性特點。聚居在我國長江以南和
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體育活動主要靠群體力量來
完成,并且體育文化的內容具有小、快、靈的特點,譬如,賽龍舟、舞獅、搶花炮等。這主要是南方人
口稠密,人群交往頻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
慣了協調配合。而生活在長江以北的北方少數民族
的體育活動內容則更多地以個體活動為表現形式,
并且表現出力量、兇悍、頑強的特征,譬如,賽馬、射箭、摔跤、押架等。這與北方民族所處的生存環
境密切相關。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傳承的神秘性和民族的認同性·
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往往帶有神秘的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智能紡織品設計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機器學習原理及應用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城市經濟職業學院《影視藝術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江陰市四校2025年第二學期高三數學試題期末考試試卷含解析
-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器視覺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2025屆初三第二次統一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華沖高中2025年第二學期高三物理試題期末考試試卷含解析
- 昆玉職業技術學院《T項目管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汕頭市南澳縣2025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市政工程計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課程教學大綱
- 二氧化碳爆破方案
- 人工智能第2章知識表示課件
- 生活垃圾填埋場設計規范
- 有機化學第四篇芳香烴
- T∕ACSC 01-2022 輔助生殖醫學中心建設標準(高清最新版)
- 關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 三國兩晉南北朝大事年表
- JIS G4305-2005 中文版 冷軋不銹鋼板材、薄板和帶材
- 怎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主題班會
- 纖維素酶活力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