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二0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重慶市二0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重慶市二0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重慶市二0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重慶市二0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0三中學2022-23上期高三第二次質量監測語文試題本試卷共5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我們強調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卻很難以實物證明其存在:秦漢時代的人們尚且在說虞夏商周為四代,到了秦漢以后就以夏商周為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這一切使得中國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難成功論證。清末讀書人普遍認為炎黃二帝是確實存在的,中華文明是擁有著五千年的完整脈絡,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書論史”。“以書論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時期,后被司馬遷打破,他不僅僅是以書論史,更多的是奔赴實地考察,記錄了諸夏與諸夷狄之間流傳的炎黃二帝時代爭奪天下的故事。這種以書論史和實物輔佐的文明記錄方式一直在中國歷代傳承,但古代中國不興考古,所以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更多的近代學者采用的依舊是以書論史的手段,從諸多帝王的紀年中進行加減,從而得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可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與新史學的出現,全球的歷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標準,即一個文明的存在必須要有兩個條件符合,一個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個條件為古代國家的都城。而當時的中國還是“以書論史”的時代,故而夏朝與殷代都不被國際所承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質疑。(選自《炎黃二帝與華夏文明的興起》,有刪改)材料二: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現,當時甲骨是被當作“龍骨”來售賣的,清朝史學家研究發現,龍骨也大多是傳說中殷代文字的承載之物。上面的文字記錄與司馬遷史書上面的商王世系幾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證明了殷代的確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經統治中國數百年,西方史學家口口聲聲說中國文明止步于周的說法被打破。后來三星堆的橫空出世讓整個中國史學吃驚。三星堆的古蜀國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文化古國,誰也沒想到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需要靠它來旁證。那里出土的青銅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無一不代表著古蜀國有著與華夏文明相似的太陽神崇拜,而上面的銘文雕刻也敘述著古蜀與夏朝之間的恩怨。位于鄭州雙槐樹的考古終于讓中國人的五千年實物文明夢得以實現。2020年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確認位于鞏義市河洛鎮的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有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這處都邑性聚落遺址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特別是西山、點軍臺、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也就是說,在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華的都市群。其中最津津樂道的,是一處用陶罐模擬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遺跡。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天象授時觀’,用以觀察節氣、指導農業。他說。專家認為,這一天文遺跡明顯具有特殊人文含義,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河洛古國”還發現了國寶級的文物——一只用野豬獠牙雕刻的、正在吐絲的家蠶。它與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了5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學者認為,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黃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最早的代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河洛古國”的出土器物包含許多外來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壺具備大汶口文化特征,雙腹器屬于屈家嶺文化因素。這證明河洛地區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聯通四方的交通孔道,體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雙槐樹遺址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后這一中華文明起源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這一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選自《河洛古國:炎黃二帝的時代以信史顯現人間》《同望5300年!——“河洛古國”文明溯源》,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漢以后人們只承認夏商周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這是中國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難成功論證的原因之一。B.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使得近代學者只能以書論史,得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C.甲骨文證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經統治中國數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學家關于中國文明止步于周的說法。D.雙槐樹遺址用陶罐模擬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遺跡,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與新史學的出現,中國的以書論史的時代遭到了沖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質疑。B.全球史觀認為,一個文明的存在必須有古文明的文字與古代國家的都城為證,二者缺一不可。這種說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國和華夏文明有著相似的圖騰崇拜,這些文物對古蜀與夏朝之間的恩怨進行了旁證。D.用野豬獠牙雕刻的、正在吐絲的家蠶之所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是因為它是5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的實證。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書籍中不能用來“以書論史”的一項是(3分)()A.《后漢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的《后漢紀》,主要記述東漢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B.《三國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禮樂等的“志”,不符合《史記》確立的一般正史規范。C.《隋書》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等十志。D.《北宋志傳》廣泛搜集了宋元時期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的有關劇目,并以此為基礎加工整理而成。4、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說:“中國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國的考古資料里清晰地見到。”請結合材料二“雙槐樹遺址”的相關內容做具體分析。(4分)5、沿著“從上古傳承到清末是擁有著五千年的完整脈絡”,請梳理“華夏5000年文化”從“被忽略”到“重現人間”的軌跡。(6分)二、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深巷里的老墻梁衡在婺源農村小住幾天。徽式民居總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墻,房與房的距離又近,一出門,迎面就是一堵墻,一走路,人就夾行在兩墻中間。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當地傳統的砌墻方法是薄磚立砌、橫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這樣既節省材料又可保溫,而且土在墻中,寓田于墻。新墻在剛落成之時潔白如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白墻黛瓦的徽式格調。當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墻時,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一層一層地洇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論層次,這里有美術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我兒子是學畫的,他說國畫里所講的線條、皴法、留白,西畫里講的光影、色調、透視,在這墻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課堂上沒有講過的這里也有。人工藝術在自然面前是這樣渺小,他自從住到這里就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正是“眼前有景畫不得,神來之筆在上頭”。但大自然并不滿足于平面的藝術。風雨如刀,歲月如錐。白墻這里被鏟去一塊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溝,有時還被隨意抽去一塊磚,甚至推倒半堵墻。然后,再借來四面八方的種子,乘著風和雨,漫天搖落在墻頭。那些綠色的生命便悄無聲息地棲身到磚縫里、墻皮間、紅土中,甚至就借著一絲濕氣黏附在光潔的墻面上。它們才是真正的“蜘蛛俠”,緣墻而走,無處不在,無縫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墻,上面就爬滿了積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涼粉。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墻。你隨意漫步吧,土墻、石墻、磚墻、籬笆墻,滿墻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愛。只要你有耐心,任選一墻,就可以面壁一兩個小時,像是在美術館里看畫展。不,比畫展更好看。這是一面面實實在在的生態墻、文化墻。你想,無數個鮮活的生命自愿齊集到這面老墻上,躋身磚石,扎根紅土,探身招手,與人共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更可貴的是這些鮮活的花草并不欺侮無言的老墻,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還沒有忘記露出一方紅磚、突顯一塊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墻,仿佛提醒著你,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一天,我偶然與兒子說起這幾日讀墻的感覺,他說:“你不知道咱們這房子的西邊有一面老墻,每當夕陽晚照時,那種歷史的滄桑感讓人心里發顫。我修這房子時專門為它開了一扇西窗,為了能最佳取景,還不厭其煩地改窗框、配窗簾。但突然有一天西邊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擋了個嚴嚴實實。”第二天,我就去尋訪這堵老墻。原來它曾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個樓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墻還比較完整,袒露著磚塊橫豎相砌的紋路和白色的灰縫,甚至你都能感覺到還有一位磚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經塌得只剩下一條棱線,清晰地露出墻的筋骨結構,只見碎磚破瓦如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犬牙交錯的磚塊間露出當年填充的紅土,唯有那個高高的樓角還十分完整,在藍天的背景下劃出一個標準的直角圖形。樓角上方白云來去,一只孤雁在天際盤旋,風在輕輕地打著口哨。這時晚霞燒紅了天邊,風雨樓臺,殘陽如血。我一時驚呆了,如果要給眼前的這幅畫起個名字,就叫歲月。我知道嚴田這個村子是有來頭的,歷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進士。你看腳下的石板路與河邊的洗衣石,路上一低頭就是一塊廢棄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樹七八個人才能合抱。岳飛曾在這一帶駐軍,與悲壯的《滿江紅》不同,他在這里留下了一首輕松愉快的小詩《花橋》:“上下街連五里遙,青簾酒肆接花橋。十年征戰風光別,滿地芊芊草色嬌。”當年的芊芊草色,現在依舊點染在尋常百姓家的墻頭上。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繞來繞去多走了幾條巷子。為的是再多讀幾段老墻。有一座土墻矮房,早已被主人遺棄,劣筑的紅土墻面上夾雜著石塊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長滿嫩綠的厚厚的苔蘚。苔蘚這東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磚、舊瓦、朽木、斷墻,都一律公平地給穿上鮮亮的綠裝。現在這綠苔青瓦的屋檐壓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墻的額頭,而墻腳正綻放著一束燦爛的花。我想,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已是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難得這深巷里還為我們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保存了前人的眼淚和笑臉。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有刪節)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泥瓦匠“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說明他們在砌墻之初并未想到墻在風雨的侵蝕下,會產生藝術美。B.在作者看來,美需要發現,如夕陽晚照中的老墻就美得讓人心顫;同時,美也需要保護,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壞了老墻之美。C.作者說兒子“自從住到這里就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從側面表現了大自然墻體繪畫的神妙,也反映出兒子對大自然的敬畏。D.結尾處“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寫出了作者對“老墻”逝去的無奈,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而欣喜。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篇寫徽式民居巷窄、墻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揚先抑,增加了散文的敘述層次。B.作者善用比擬,以“風雨如刀,歲月如錐”寫出了對墻的“雕琢”,讓墻具有立體的美感。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對墻進行細部刻畫,后半部分對墻進行整體描述,不枝不蔓,詳略相宜。D.作者選取“青瓦”“綠苔”“燦爛的花”等物象,讓被人遺棄的土墻也具有了獨特的美感。8、作者開篇認為“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請結合文本,概括“墻”的內涵。(4分)9、文章結尾處,將老墻置于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中,在對比之中抒發感慨,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全文,簡要回答。(6分)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上視學,釋奠先師,王恕請加禮于孔子前,特用幣,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左都御史,蓋上在東宮時,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奮勵,知無不言。二月,上耕籍田畢,宴群臣。教坊以雜伎承應,或出褻語。文升厲色曰:“新天子當知稼穡艱難,豈宜以此瀆亂宸聰!”即斥去。初開經筵。吏部尚書王恕上言:“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欲察識之真,必須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或令其專對,或閱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識大臣,而隨材任使,亦可以啟沃圣心而進于高明矣。”王恕為尚書,不避權貴,請謁路絕。召兩廣總督劉大夏為兵部尚書。大夏素以安內攘外為已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廣東、廣西,一歲再求去,皆不許。既廷謝,上御帷殿,召問之曰:“朕素用卿,而數辭疾何也?”大夏對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窮財盡,萬一不虞,責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辦,故辭耳。”上默然。居數日,復召問:“征斂俱有當,何至今而獨言民窮財盡也?”大夏對曰:“止謂其不盡有常耳,他固未暇論。即臣在廣西取鐸木,廣東市香藥,費固以萬計。”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斂,可一一議革也。”上嘆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稱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職言軍民弊政,而擇行之。召大學士劉健等議日講事,上曰:“講書須推明圣賢之旨,直言無諱。且先生輩與翰林諸官,是輔導之職,皆所當言。”健對曰:“臣等若不敢言,則其余百官無復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學士劉健等受顧命。上曰:“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盡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內宴安,戶口繁多,兵革休息,盜賊不作,可謂和樂者乎!(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弘治君臣》)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B.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C.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D.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殊遇”中的“殊”字為“特殊”之意,和《蘭亭集序》中的“雖趣舍萬殊”中的“殊”字含義不同。B.本文中“詳論治道”的“治”和《屈原列傳》中“明于治亂”的“治”意思相同,均為“治理”之意。C.本文“擇行”中的“擇”為“選擇”之意,和《齊桓晉文之事》中“則牛羊何擇焉”的“擇”意思不同。D.文中“孝宗”為廟號,如《諫太宗十思疏》的“太宗”、《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提到的“莊宗”均是廟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明孝宗巡視太學時,祭奠先圣孔夫子,王恕請求應當厚于常規禮儀,以特用金幣和牛、羊、豕三牲釋奠。B.孝宗即位后常聞馬文升大名,而馬文升受到皇帝恩遇后,更是感恩圖報;他斥責教坊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從側面提醒皇帝要恪守本心。C.孝宗虛懷納諫,能思已過。劉大夏在兩廣時,一年兩次托病乞請離職,并婉諫孝宗要看到國內民窮財盡,形勢危殆,孝宗陷入沉思。D.明孝宗在位時廣開言路,鼓勵大臣直言,采納他們合理的建議,勵精圖治。劉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諫,君臣意愿相合,關系融洽。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文升厲色曰:“新天子當知稼穡艱難,豈宜以此瀆亂宸聰!”(2)上曰:“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令主。14、王恕勸諫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請簡要概括。(3分)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兩首清詩,完成下面小題。菊夢曹雪芹籬畔秋酣一覺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九日登高臺寺沈輅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臺高不盡看楓葉,院凈何須坐菊花。對酒披襟形獨放,憑風落帽笑誰加。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菊夢》抒夢中情,寫醒時怨,虛實結合,寫出了夢境與現實的距離,讀后令人產生無限悲涼之情。B.《菊夢》是《紅樓夢》中眾人結社賦詩時黛玉所作,這種風雅之事已成俗,可從沈詩中得到印證。C.沈詩首聯寫登高所見所感,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D.曹詩借夢表達想與陶淵明那樣的隱士結交,沈詩“對酒披襟”則直接描繪出作者率性而為的風姿。16、兩首詩均以景結情,其意蘊卻迥然不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四、默寫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諫太宗十思疏》首段闡明此次進諫是針對君王執政出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2)蘇軾《赤壁賦》中的“,”常被用來勉勵人們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3)在《琵琶行》一詩中,“,”兩句描寫了臨船寂靜、冷月無聲,以此來襯托音樂帶給人們強大的感染力。(4)屈原在《離騷》中表明時不我待,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5)《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兩句想象江北的祭神賽會,香火不斷,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收復故土。五、語言表達(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泰州與一個人的名字①________: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以水利官員的身份抵達泰州。他或許沒有想到,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當他離開這里時,他的官職已經無足輕重,而他在這里完成的戲劇卻使他名噪天下,他為這出戲起了一個動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對于最重要的寫作階段——在江蘇泰州的寫作,孔尚任②________,即使在《湖海集》這些詩文信札里,也對此守口如瓶,這表明了他對官場潛規則的深深忌憚——渾濁的官場,從來都不需要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只需要審時度勢的經營者。悖論也正是在此時出現——孔尚任最初是帶著建功立業的③________來到泰州的,他來的時候,沒有任何從事業余文學創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試圖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但是,他的書生意氣很快就失了鋒芒,官場以強大的韌性不動聲色地對付這位欽差的雄心勃勃。來自官僚系統的圍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書案前。孔尚任穿透現世的浮華看穿了它潰爛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個采用了才子佳人的傳統格式的血淋淋的故事并將此納入一個國破家亡的悲劇性主題中。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9、賞析劃橫線的兩句話的修辭手法,結合材料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5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21、下面文段有四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4分)①青少年的發育性近視的原因是眼軸増長造成的。②隨著身體的生長發育,③近視度數會隨之增長。④如果孩子很小就近視,⑤成年后很可能發展為高度近視。⑥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⑦發生視網膜脫離、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⑧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近視傾向,⑨一定要盡早帶孩子治療、檢查,⑩正確佩戴合適的眼鏡能夠有效延緩近視的發展。六、材料作文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一種人格像“牛油果”,當你不斷往下挖時,會發現有一顆堅硬的內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堅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風雨飄搖,也影響不了他們堅定的內心。而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沖開堤壩,隨物賦形,溶江入海,讓生命得以進一步提升。在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對于想擁有“高質量青春”的高中生來說,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自我?請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內容寫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答案:C解析:A項,“就是因為秦漢以后人們只承認夏商周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錯誤。根據原文第①段“秦漢時代的人們尚且在說虞夏商周為四代,到了秦漢以后就以夏商周為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這一切使得中國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難成功論證”可知,“中國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難成功論證”的原因是“秦漢時代的人們尚且在說虞夏商周為四代,到了秦漢以后就以夏商周為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不只是“秦漢以后人們只承認夏商周三代,自動選擇忽略掉了虞朝”。選項理解和分析不正確。B項,“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使得近代學者只能以書論史,得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錯誤。根據原文第②段“這種以書論和實物輔佐的文明記錄方式一直在中國歷代傳承,但古代中國不興考古,所以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更多的近代學者采用的依舊是以書論史的手段”可知,是因為“近代學者以書論史”,使得“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選項理解和分析不正確。C項,選項理解和分析正確。D項,“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初步形成”錯誤,根據原文第⑧段“專家認為,這一天文遺跡明顯具有特殊人文含義,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可知,這一想法只是“專家認為”,是專家個人的想法,并沒有得到證實。選項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本題要求選擇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綜上,本題答案為B項。2、答案:D解析:D項,“用野豬獠牙雕刻的、正在吐絲的家蠶之所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是因為它是已發現的中國最早骨質蠶雕藝術品”錯誤。根據原文第⑨段“‘河洛古國’還發現了國寶級的文物——一只用野豬獠牙雕刻的、正在吐絲的家蠶。作為已發現的中國最早骨質蠶雕藝術品,與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了5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可知,原文只是說“一只用野豬獠牙雕刻的、正在吐絲的家蠶”與“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證實了“5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并沒有涉及到選項里的因果關系。選項說法不正確。A、B、C項說法正確。本題要求選擇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綜上,本題答案為D項。3、答案:D解析:根據原文第①段“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書論史’”可知,“以書論史”必須是以敘述真實歷史的書籍來論史,有作者個人的部分想象成分。選項書籍不能用來論史。A、C、B項書籍能用來論史。本題要求選擇書籍不能用來論史的一項。4、答案:(1)有繁華的部市群。(2)具有相對成熟的‘天象授時觀’,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3)已經養蠶繅絲,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最早的代表。(4)體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傳統。解析:(1)根據原文第⑥段“‘也就是說,在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華的都市群’”可知,“河洛古國”的文明體現在早在5000多年前,黃河中下游流域就有繁華的都市群。(2)根據原文第⑧段“當時人們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天象授時觀’”“專家認為,這一天文遺跡明顯具有特殊人文含義,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可知,“河洛古國”的文明體現在人們“天象授時觀”的相對成熟以及禮儀思維和“天地之中”宇宙觀的形成。(3)根據原文第⑨段可知,“河洛古國”的文明體現在5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4)根據原文第⑩段“這證明河洛地區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聯通四方的交通孔道,體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可知,“河洛古國”的文明體現在其出土的文物包含外來文化因素,證明河洛地區曾作為交通要道,體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傳統。綜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5、答案:(1)以書論史、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證明中國文明可溯源至周朝。(2)殷墟與甲骨文的出現證明中國文明可上溯到殷商。(3)三星堆的橫空出世旁證了夏朝的存在。(4)雙槐樹遺址(或河洛古國)讓炎黃二帝的時代重現人間。解析:(1)根據原文第②段“‘以書論史’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學術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時期,后被司馬遷打破,他不僅僅是以書論史,更多的是奔赴實地考察,訪問天下老者,記錄了諸夏與諸夷狄之間流傳的炎黃二帝時代爭奪天下的故事。這種以書論史和實物輔佐的文明記錄方式一直在中國歷代傳承,但古代中國不興考古,所以實物輔佐與實地論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漸式微,更多的近代學者采用的依舊是以書論史的手段,從諸多帝王的紀年中進行加減,從而得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可知,學者們通過以書論史、實物輔佐和實地論史的手段得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其源頭可追溯到周朝。(2)根據原文第③段“甲骨文證明了殷代的確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經統治中國數百年,西方史學家口口聲聲說中國文明止步于周的說法被打破。中國人一直堅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觀也一下子被證明大半”可知,甲骨文證明殷代的存在,中華文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3)根據原文第④段“三星堆的古蜀國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文化古國,誰也沒想到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需要靠它來旁證。那里出土的青銅器物無一不代表著古蜀國有著與華夏文明相似的太陽神崇拜,而上面的銘文雕刻也敘述著古蜀與夏朝之間的恩怨”可知,三星堆的出現證實了夏朝的存在。(4)根據原文第⑤段“而位于鄭州雙槐樹的考古卻讓中國人的五千年實物文明夢得以實現”,第⑥段“‘也就是說,在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華的都市群。’”和第⑦段“這一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可知,雙槐樹遺址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炎黃帝時期。綜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6、答案:B解析:B.“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壞了老墻之美”錯,西邊的新房壁立眼前,將作者觀察老墻的視線擋了個嚴嚴實實,而不是破壞了老墻之美。故選:B。7、答案:D解析:A.“造成出入不便”“欲揚先抑”錯,原文第一段寫的是“徽式民居總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墻,房與房的距離又近,一出門,迎面就是一堵墻,一走路,人就夾行在兩墻中間。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表達了作者對“墻”的喜愛。B.“比擬”錯誤,“風雨如刀,歲月如錐”是“比喻”。C.正確的說法應為“文章先對墻變化與特點整體描述,后聚焦老墻及土墻細部刻畫”。D.正確。8、答案:(1)墻是泥瓦匠的作品,體現了匠人造墻的智慧和藝術,值得解讀:(2)墻是歲月和自然的藝術作品,沉淀了自然與歲月的豐富印記,值得欣賞:(3)墻是生態墻、文化墻,承載了許多鮮活的生命,值得思考:(4)墻是歷史和文明的載體,見證了逝去的歲月與文明,值得品味。解析:(1)依據文章第二段寫“當地傳統的砌墻方法是…這樣既節省材料又可保溫,而且土在墻中,寓田于墻。新墻在剛落成之時潔白如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白墻黛瓦的徽式格調。當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墻時,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可見,“墻”是泥瓦匠的作品,體現了匠人造墻的智慧和藝術,值得解。(2)依據文章第三段“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一層一層地洇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論層次,這里有美術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可見,“墻”是歲月和自然的藝術作品,沉淀了自然與歲月的豐富印記,值得欣賞。依據文章第三段“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一層一層地洇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論層次,這里有美術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可見,“墻”是歲月和自然的藝術作品,沉淀了自然與歲月的豐富印記,值得欣賞。(3)依據文章第四段“然后,再借來四面八方的種子,乘著風和雨,漫天搖落在墻頭。那些綠色的生命便悄無聲息地棲身到磚縫里、墻皮間、紅土中,甚至就借著一絲濕氣黏附在光潔的墻面上”、第五段“你隨意漫步吧,土墻、石墻、磚墻、籬笆墻,滿墻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愛…這是一面面實實在在的生態墻、文化墻.....無數個鮮活的生命自愿齊集到這面老墻上,躋身磚石,扎根紅土,探身招手,與人共舞.....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還沒有忘記露出一方紅磚、突顯一塊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墻,仿佛提醒著你,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可見,“墻”是生醒著你,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可見,“墻”是生態墻、文化墻,承載了許多鮮活的生命,值得思考。

(4)依據文章第七段“我一時驚呆了,如果要給眼前的這幅畫起個名字,就叫歲月”“我知道嚴田這個村子是有來頭的,歷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進士。你看腳下的石板路與河邊的洗衣石,路上一低頭就是一塊廢棄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樹七八個人才能合抱。岳飛曾在這一帶駐軍...”、第十段“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可見,墻是歷史和文明的載體,見證了逝去的歲月與文明,值得品味。9、答案:(1)對老墻承載的過往歷史文明的懷想。“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是歷史和文明的印記。(2)對老墻終逝的無奈。“可惜”“棄了”“別了”等,說明隨著社會發展,老墻終將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無奈。(3)對老墻文化的留戀。作者希望“多讀幾段老墻”及深情“眺望”等,表現對老墻的留戀。解析:(1)“我想,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一句作者透過老墻,對其承載的過往歷史、文明的懷想。

(2)“可惜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已是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中,作者通過“可惜”“棄了”“別了”“不見了”等詞語,表達了作者對隨著社會發展,老墻終將消逝的無奈。(3)“難得這深巷里還為我們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保存了前人的眼淚和笑臉。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中,作者通過“難得”“眺望”表達了作者對老墻深深的留戀。而“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則表達了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文化的深深眷戀之情,并有對現代的反思。

10、答案:A解析:句意:皇太子繼承皇位,將第二年改為弘治元年,召見退休的南京兵部尚書王恕讓他擔任吏部尚書。當時王恕很有威望,他擔任吏部尚書,考核選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致仕”是“王恕”的定語,定語和中心語不能斷開,排除BC;“冢宰”是吏部尚書的意思,作“居”的賓語,而“銓政”是考核選任官吏的意思,和后文聯系緊密,排除D。故選A。

11、答案:B解析:B.第一個“治”意為治理。句意:研究討論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措施等。第二個“治”的意為治理得好,太平。句意: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故選B。12、答案:B解析:B.“孝宗即位后常聞馬文升大名”錯誤,根據原文“蓋上在東宮時,素知其名故也”,可知孝宗當太子時便久聞馬文升大名。故選B。13、答案:(1)馬文升聲色俱厲地斥責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耕種和收獲的辛苦,怎么能夠用這種靡靡之音來擾亂圣聽呢!”(2)五月,皇帝生病。庚寅這天,召見大學士劉健等人接受臨終遺命。皇帝說:“太子聰明,只是年紀幼小,喜好安逸享樂,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輔佐他,使他成為賢德的君主。”解析:【參考譯文】皇太子繼承皇位,將第二年改為弘治元年,召見退休的南京兵部尚書王怒讓他擔任吏部尚書。當時王恕很有威望,他擔任吏部尚書,考核選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皇上巡視太學,釋奠先圣先師孔夫子,王恕請求加禮于孔子圣像前,特用金幣,改以太牢之禮。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下詔南京兵部尚書馬文升擔任左都御史,這是因為皇上當年在東宮之時就知道他的名字的緣故。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給予的特殊恩遇,因而更加發奮和勤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閆二月,皇上親自耕種籍田已畢,宴餉群臣。教坊進獻雜技,在表演中說出一些輕慢污穢的語言。馬文升聲色俱厲地斥責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耕種和收獲的辛苦,怎么能夠用這種靡靡之音來擾亂圣聽呢!”當即把教工、樂伎辭退而去。最先開講的是經學。吏部尚書王怒上奏章說:“正統年間以來,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見皇帝的面只有片刻,這樣,即使皇帝再聰敏過人,哪能對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辦的事情托付身邊的人去辦。所以,如果皇帝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鑒別真偽,必須每天坐于便殿,召見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或令其面陳他們的想法,或仔細審閱他們的奏章。這樣做,不僅可以認識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夠根據他們的天資和才干正確任用他們,還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啟發,處理事情會更加聰敏和英明。”王恕擔任尚書,不畏強暴,請托告求之路從此堵塞。召兩廣總督劉大夏擔任兵部尚書。大夏向來把安定國家、排除外患作為自已的責任,皇命下達,人心悅服。在這之前,劉大夏在廣東、廣西任職,一年之內兩次要求離職,朝廷都沒答應。在朝廷謝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見詢問他說:“我一向重用你,你卻多次以病為借口推辭,為什么呢?”大夏回答說:“臣年老并且有病,現在天下百姓貧窮,財力困窘,萬一有不測之事,罪責在兵部。我估測自己沒有能力辦理這件事,所以推辭。”皇帝沉默不言。又過了幾天,皇帝又召見劉大夏,問道:“現今征收稅賦,征發徭役,都比較適當,你為什么還說民窮財盡?”劉大夏回答:“我只是說現今征收稅賦,征用徭役,沒有一定之規。至于其他的,臣還沒有說到。就拿臣在兩廣來說,朝廷每年向廣西要鐸木,又在廣東收購香藥,光這兩項費用就在萬錢以上。”皇帝說:“那是過去的事情,現在這些征斂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斂,可以一一商議革除。”皇上嘆息說:“朕在位已經很久,可是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稱得上是一國之君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職事,說說在軍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爾后加以改革,選擇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召大學士劉健等人謀議軍政大事,皇上說:“解釋書的內容要闡明圣賢的旨要,直接言明,不要隱瞞。況且先生等人和翰林各位官員,這些都是輔佐的職位,都是應當直言的。”劉健回答說:“我等如果不敢直言,那么其他官員就再沒有敢直言的人了。”皇上說:“是這樣。”五月,皇帝生病。庚寅這天,召見大學士劉健等人接受臨終遺命。皇帝說:“太子聰明,只是年紀幼小,喜好安逸享樂,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輔佐他,使他成為賢德的君主。”劉健等人都叩頭說:“臣等怎敢不盡全力。”孝宗一朝,明朝擁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戰爭平息,盜賊沒有四處橫行,可以說是和睦安樂啊!14、答案:(1)每日與大臣詳論治道,能熟識他們;(2)還能正確任用他們;(3)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啟發.處事更加精進高明。解析:(1)首先是“如此非惟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