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_第1頁
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_第2頁
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_第3頁
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_第4頁
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鄭唐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初步研究

新鄭市唐菖蒲古文物位于新鄭市觀音寺市唐戶村南側,北距觀音寺市約1.5公里。(圖一)遺址北起唐戶村南,東有沂水,西有九龍河,南臨潩水與九龍河兩河的交匯處,歷代相傳又稱該地為“黃帝口”。遺址為河旁臺地,北高南低,高出河床5米~7米,海拔128.4米。其南北長1568米,東西寬300米~500米,面積540,000余平方米。遺址的南端是潩水寨,原村莊坐落在九龍河南岸和潩水西岸,現已發展擴大到九龍河北岸。該遺址是多時代的聚落群,唐戶村南偏西側是裴李崗文化遺址,到仰韶文化時期將裴李崗遺址覆蓋,聚落中心向南擴展,面積增加。龍山文化時期,聚落中心又再次南移,一直延伸拓展到遺址的南部。到龍山文化晚期以后的新砦期,則更向南,直抵九龍河與沂水的交匯處。此后的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三代遺存多經交疊,始終連綿不斷,成為規模較大、年代久遠、而且地位重要的大型聚落群址,該遺址曾稱唐戶南崗。1976年9月至1977年元月觀音寺公社調集公社各大隊群眾對遺址平整土地時發現了這里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夏、商、周三代遺存。原開封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鄭州大學和新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唐戶聯合舉辦了一次文物培訓班,為配合平整土地正式發掘了少數探方和一大批周代墓葬,還在平整工地現場采集了一批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遺物。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對唐戶遺址進行過一次調查。1982年春,又進行調查與試掘。本次所用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物,除少量是新近調查采集的之外,絕大部分屬于1976年11月至1977年元月,原觀音寺公社(今改為觀音寺鎮)平整土地時的采集品。這些文物收藏于新鄭市博物館。為配合本次調查,我們對這些采集品進行了整理和修復,共挑選仰韶文化生產工具斧、鑿等46件,鼎、罐、缸、壺、尖底瓶、缽、器蓋等陶生活用具殘片6997件(塊);另外還有龍山文化生產工具47件,罐、鼎等陶生活用具150件(塊)。本簡報從這些遺物中選出較具代表性、時代特征明確的器物,作以介紹。一、邵文化初唐戶仰韶文化早期遺物采集量較多,按其用途分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三大類。1.b型灰陶質灰陶采集較少,有石器、陶器、骨器、角器等。(1)石器石斧3件。ZGT:41,輝綠巖,琢磨兼制。梯形,扁體。兩側直邊,平頂微弧,單面弧形刃,刃部有使用痕跡。長9.5厘米,寬5.4厘米,厚2.8厘米。(圖二:1)(2)陶器泥質陶陶紡輪完整4件,分2型。A型ZGT:177,泥質褐灰陶。圓餅形,中部較厚,四周邊沿稍薄,直壁,中部有一穿孔。素面。直徑5.4厘米,厚1.2厘米~1.8厘米。(圖三:1)B型ZGT:43,泥質灰陶。圓餅形,器表一面平整,一面周邊高,中間微內凹,中部有一穿孔,弧壁。素面。直徑4.2厘米,厚1.3厘米~1.4厘米。(圖三:2)陶彈丸2件。ZGT:46,泥質淺灰陶,圓形,素面。直徑3.8厘米。(圖二:2)(3)骨器骨鏃1件。ZGT:200,磨制,圓錐形,橫斷面呈圓形,前端有銳尖,后有圓錐形長鋌,鋌部有明顯的刮削痕跡。長4.8厘米,直徑0.5厘米。(圖三:4)(4)角器角靴形器1件。ZGT:49,完整。利用鹿角鋸磨兼制而成,形狀與高筒靴相似,外側呈90°角,內側呈抹角,橫斷面呈半圓形。上端為尖頂,近頂處削制溝槽一道,便于接柄捆綁,下部前端半圓形較尖。底部和前端有使用痕跡。長6.7厘米,拐長4.5厘米。(圖三:3)2.盆形鼎、罐形鼎、封二圖3主要是陶器,共采集陶片2599件,復原38件。從陶質上看,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其中有一少部分細泥陶,多數是缽,陶色主要有褐、紅、灰三種,另還有少量姜紅、姜黃陶。有一部分陶器經過磨光,器表光滑,器形規整。以夾砂褐紅陶為主,約占采集總數的39.6%;紅陶次之,約占采集總數的37.3%;灰陶再次之,約占采集總數的7.7%。器表紋飾以弦紋為主,次之為素面,另有少量的指甲紋、劃紋、捺窩紋、紅頂和彩陶等。彩陶飾黑、紅、棕單彩。花紋有帶狀紋、弧邊三角紋、平行直線紋、圓點紋,主要飾于缽、盆上腹部或口部,彩陶片有一定數量,但都十分碎小。(圖四:1、2)陶器制法均為手制,有一部分經慢輪修整,器形有鼎、罐、盆、缽等。從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綜合分析,這批陶片大致歸屬于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一期和一期。現將主要器形簡單介紹于后:(1)夾砂陶主要器形有鼎、罐、盆等。鼎主要是罐、盆、釜形鼎。盆形鼎ZGT:178,砂質摻蚌褐紅陶。敞口,折沿,圓唇,略束頸,淺弧腹,圜底,下附柱狀豎溝槽足,足在使用時已殘,曾繼續使用,有明顯的磨損痕。素面。口徑23.5厘米,高12厘米。(圖五:1)罐形鼎ZGT:9,砂質摻蚌褐紅陶。大口微侈,斜方唇,高領,束頸,鼓腹,圜底,下附扁足,外側飾豎溝槽,足根部飾捺窩紋一周。頸部飾弦紋數周。口徑26厘米,高20.8厘米。(圖五:2;封二:1)釜形鼎ZGT:16,砂質褐紅陶,摻有蚌料,小口,圓唇,高領,微侈,廣肩斜直,折腹,圜底,下附半圓形豎溝槽足。厚胎。肩部飾數周凹弦紋。口徑14.9厘米,高21厘米。(圖五:3;封二:2)罐標本57件,完整和可復原12件,分3型。A型ZGT:18,砂質褐紅陶,器表下部和內壁及胎呈灰色。斂口,圓唇,弧肩,上腹部球形,下腹部弧形內收,平底。素面。口徑22.5厘米,底徑10.6厘米,高29.6厘米。(圖六:1)B型ZGT:20,砂質褐紅陶。直口,折沿,圓唇,矮領,弧肩,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飾數周弦紋,器表粗糙。口徑24.9厘米,底徑14厘米,高27.2厘米。(圖六:2)C型ZGT:23,砂質摻蚌褐紅陶,內壁和胎呈深灰色,口部有意磨制露出灰胎。口微侈,斜方唇,束頸,溜肩,鼓腹下垂,平底。肩部飾凹弦紋數周,紋飾不太明顯。口徑18厘米,底徑11厘米,高25厘米。(圖六:3)盆復原2件。ZGT:31,砂質褐紅衣陶,摻有蚌料,內壁和胎呈黑色。侈口,折沿,方圓唇,淺弧腹內收,小平底微圜。素面。口徑34厘米,底徑8厘米,高8.7厘米。(圖七:1;封二:3)(2)泥質陶主要器形有罐、盆、缽、缸等。罐6件。ZGT:30,泥質紅陶。斂口,圓唇,弧肩,深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飾一周劃紋,器表上有不規則劃紋,并有明顯工具痕。口徑15.3厘米,底徑12厘米,高35.6米。(封二:4)盆26件。ZGT:33,泥質褐紅陶。斂口,疊沿,圓唇,弧腹內收,平底。素面磨光。口徑36厘米,底徑15.5厘米,高13.6厘米。(圖七:2)缽完整1件,復原4件,分2型。A型ZGT:179,細泥陶,紅頂彩陶缽,器表下部呈灰色,內壁呈黑色。斂口,圓唇,鼓腹,上腹部略鼓,下腹部弧形內收,平底。口部外側飾一周紅彩寬帶紋,紅彩大都脫落,片點不接。口徑33.9厘米,底徑6.3厘米,高17厘米。(圖七:3;封二:5)B型復原4件。ZGT:35,細泥陶,紅頂紅彩缽。器表上部涂紅彩,下部和內壁及胎呈灰色。斂口,圓唇,弧肩,深腹斜直內收,平底微圜。素面磨光。口徑32.4厘米,底徑13厘米,高24厘米。(圖七:4)裝飾品采集的裝飾品均為陶環,形制多樣,此不列舉。唐戶遺址仰韶文化中期采集遺物較為豐富,從數量看,較早期有了明顯的增加。按其用途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三大類,現分述如下:1.瓷器石、骨器以其質地可分石、陶、骨三類。主要器形為彈丸、礪石、紡輪、骨鏃等。陶生產工具以質地可分夾砂和泥質兩類,但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極少。(1)石器石彈丸2件。ZGT:143,為圓球形,砂石磨制。素面。直徑3厘米。(圖二:3)(2)陶器紡輪7件。ZGT:55,泥質灰陶。圓餅形,中部微鼓,有一穿孔,鼓腹。直徑4.8厘米,厚1.3厘米~1.5厘米。(圖三:7)(3)骨器骨鏃1件。ZGT:66,磨制而成,前端銳尖,扁平體,兩側弧形刃鋒利,后端短鋌較寬。長4.7厘米,后寬2.1厘米,厚0.4厘米。(圖三:5)2.下腹部飾紋標本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標本個別完整,多數較殘破,經粘對修復,復原了一部分,還有大部分口沿、器底和器足等無法修復。器類較為豐富。以質地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其中有一少部分細泥陶,多是缽、碗。陶色主要有褐、紅、灰三種,另還有少量棕黃陶。有一部分陶器經過磨光,器表光滑,器形規整。以夾砂褐紅陶為主,約占采集總數的58.1%;紅陶次之,約占采集總數的29%;灰陶再次之,約占采集總數的6.12%。器表紋飾以弦紋為主,次之為素面,少量的指甲紋、劃紋、捺窩紋、紅頂和彩陶、附加堆紋等。(圖四:3、4)彩陶飾黑、紅、棕彩。花紋有帶狀紋、弧邊三角紋、禾苗紋、圓點紋等,主要飾于缽、盆上腹部或口部,彩陶總數較早期增加,但都殘碎過甚,有一部分為白衣彩陶。陶器制法均為手制,大部分經輪修,器形有鼎、罐、盆、缽、甕、器蓋、碗、豆、尖底瓶、環、灶等。共選標本136件。從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綜合分析,這批陶片大致歸屬于大河村仰韶文化二期。(1)夾砂陶器型主要有鼎、罐、盆、器蓋、甕、缽、尖底瓶、豆、杯等。鼎標本11件。完整和可復原的16件。盆形鼎ZGT:5,砂質褐紅陶。敞口,折沿下垂,高斜領,圓唇,束頸,折腹,圜底,下附半圓形足,外側飾豎溝槽。領外側和上腹部均飾弦紋數周,折腹處飾一周花邊紋。口徑32.2厘米,高19厘米。(圖五:4;封二:6)罐形鼎ZGT:12,砂質褐紅陶。侈口,折沿,圓唇,鼓腹,圜底,下附半圓形豎溝槽足。上腹部飾弦紋數周。口徑18厘米,高16厘米。(圖五:5)釜形鼎ZGT:173,砂質褐紅陶,摻有蚌料。小口外侈,雙唇,矮頸,弧肩,折腹,圜底,下附半圓形豎溝槽足。肩部飾數周弦紋。口徑15厘米,高17厘米。(圖五:6)罐共選標本69件,完整和可復原9件,分2型。A型ZGT:15,砂質紅陶,灰胎,摻有蚌料。斂口,折沿,圓唇,弧肩,鼓腹,下部殘。素面。口徑24厘米,殘高7厘米。(圖六:4)B型ZGT:17,砂質褐灰陶,大口,折沿,圓唇,矮領,弧肩,曲腹,平底內凹。素面。器形不規整。口徑37.4厘米,底徑18厘米,高33厘米。(圖六:5)盆標本10件,復原1件。ZGT:32,砂質褐紅陶,摻有蚌料。大口,內斂,疊沿,斜方唇,弧腹,平底。口沿下飾有一周凹槽。口徑48厘米,底徑14厘米,高16厘米。(圖七:5)缽1件。ZGT:67,砂質褐陶。直口微斂,斜方圓唇,淺弧腹,下部殘。素面。口徑24厘米,殘高6.6厘米。(圖七:9)器蓋完整4件,標本19件。ZGT:138,砂質褐紅陶。敞口,圓唇,弧腹,圜頂,頂端飾橋形鈕。素面,制作較粗糙。口徑29厘米,高11.6厘米。(圖八:3)大口尖底瓶3件,分2型。A型ZGT:198,砂質褐紅陶。直口微斂,折沿,圓唇,深腹微束腰,上腹部較直,中腹部微內收,下腹部弧形飾有兩個對稱圓孔,尖底。口沿下飾一周突飾紋,周身飾劃紋。口徑30.5厘米,高69.6厘米。(圖九:1)B型ZGT:69,完整。砂質棕灰陶。大口,卷折沿,厚圓唇,深腹,上腹部較直,下腹部弧形內收,尖底。器表涂紅衣。沿下飾數周凹弦紋。內壁上有一層碳酸鈣結核。口徑30厘米,高49.6厘米。(圖九:2)(2)泥質陶主要器形有罐、缽、碗、甕、盆、環、尖底瓶等。罐2件,復原1件,標本1件。ZGT:25,完整,泥質紅陶。斂口,折沿,圓唇,弧形廣肩,曲腹,平底微內凹。素面。口徑20厘米,底徑13厘米,高27.6厘米。(圖六:6)盆復原1件,標本33件。ZGT:26,泥質紅陶。口微斂,折沿,方圓唇,弧腹,平底微內凹。素面磨光。口徑38厘米,底徑10厘米,高18厘米。(圖七:6;封三:1)缽復原10件,標本39件,分2型。A型ZGT:61,細泥陶,紅頂彩陶缽。器表下部和內壁及胎成灰色。直口微斂,圓唇,弧腹,下部殘。口部外側飾紅彩寬帶紋一周。口徑38厘米,殘高8.6厘米。(圖七:7)B型ZGT:34,細泥陶,紅頂彩陶缽。器表下部和內壁及胎成灰色。直口微斂,小圓唇,唇下胎加厚,折棱明顯,下腹斜直內收,平底。口部內外側均飾紅彩帶狀紋一周。口徑26厘米,底徑10厘米,高11厘米。(圖七:8)碗采集較少,可復原1件,標本18件,均為泥質或細泥陶。ZGT:49,泥質褐紅陶。侈口,圓唇,弧腹,平底內凹。素面磨光。口徑16厘米,底徑5厘米,高7厘米。(圖八:2)豆采集較少,均為殘片。標本8件。ZGT:85,泥質灰陶。斂口,圓唇,折腹,下部殘,折腹處折棱凸出。素面。口徑15厘米,殘高5厘米。(圖八:4)甕標本8件,完整1件,復原2件。ZGT:40,泥質紅陶。斂口,方唇,口部外飾似帶狀,弧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徑23.6厘米,底徑14.4厘米,高34厘米。(圖八:1;封三:2)尖底瓶采集較少,復原1件,標本7件。ZGT:103,泥質紅陶,內壁呈褐灰色,胎為灰色。小包口,圓唇,器身瘦長,下部稍粗。器表上部飾弦紋數周,向下飾網紋,再向下飾斜劃紋。口徑6.6厘米,殘高28厘米。(圖九:3)采集的裝飾品仍以陶環為主,不一一列舉。三、晚上,永韶文化唐戶仰韶文化晚期遺物的采集量,從整體比較要少于早、中期,這些遺物以用途仍然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三類。1.周邊主之間的磨損痕跡唐戶遺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各種生產工具較前有明顯增多,共選標本74件。其中石器39件,占生產工具總數的52.7%;陶器18件,占生產工具總數的24.3%;骨器10件,占生產工具總數的13.5%;角器7件,占生產工具總數的9.5%。制法有磨制、打磨兼制、琢磨兼制等。器形有鏟、斧、鑿、刀、錛、杵、紡輪、彈丸、礪石等。(1)石器石鏟12件,分2型。A型ZGT:51,較完整。深灰色石英巖,磨制而成。扁平體,近抹角長方形,板狀,平頂,中間微內凹,兩側抹角,中部偏下有一單面鉆圓孔,并有一道3.5厘米長的淺溝槽與圓孔相連,有可能是捆綁安柄使用的磨損痕,單面弧形刃,刃部有明顯使用痕。器表通體磨光,略有光澤。長14.2厘米,刃寬9.2厘米,厚0.8厘米~1.5厘米。(圖二:9)B型有肩石鏟。ZGT:60,較完整。淺灰色泥質巖,磨制而成。扁平體,呈凸字形,雙肩,單面弧形刃,周邊大部分略有殘缺,刃部有明顯磨損痕。長14.4厘米,寬10.5厘米,厚1.6厘米。(圖二:8)斧8件,分2型。A型ZGT:63,較完整。墨灰色,石英巖,琢磨兼制。長方形扁平體,頂近平,雙面直刃略斜,一面磨制光滑有光澤,另一面上端略有殘缺,凸凹不平,刃部磨光,一側為磨制,一側為琢制,器形較小。長6.2厘米,刃寬3.3厘米,厚1.3厘米。(圖二:5)B型ZGT:66,完整。輝綠巖琢磨兼制。近長方形,上窄下略寬,斜頂琢制,兩面弧形刃,刃部有使用磨損痕。橫斷面近橢圓形。器表大部磨制光滑,有光澤。有可能是在使用中已殘斷,二次使用。長8.8厘米,寬6厘米~7.3厘米,厚4.5厘米。(封三:3)鑿2件。ZGT:65,完整。淺黃色石英巖,磨制而成。扁平體,上窄下寬,近梯形,平頂,兩面弧形刃,刃部較鋒利,器表通體磨光。器形較小。長3.9厘米,刃寬3厘米,厚1.1厘米。(圖二:10)錛1件。ZGT:89,完整。青灰色石英巖,磨制而成。扁平體,近抹角長方形,器表一面較平,一面微凹弧,弧頂,兩面弧形刃,刃部有明顯使用痕。器表一面磨光,器形較小。長9.2厘米,刃寬3.2厘米,厚1.4厘米~1.8厘米。(圖二:11)刀5件。ZGT:73,完整。褐色砂質巖,琢磨兼制。近似抹角長方形,扁平體,平直背,單面直刃微凹,刀中部偏上有一兩面琢制圓孔。長12.3厘米,寬4.35厘米,厚1厘米。(圖二:12)紡輪3件。ZGT:78,完整。青灰色石英巖磨制而成。圓餅形,直壁微弧,中部鉆一圓孔。直徑5.4厘米,厚1厘米。(圖二:4)石網墜ZGT:119,褐灰色砂質巖制。抹角長方形,扁平體。中部有明顯使用凹槽痕。長9.3厘米,寬6厘米,厚2.8厘米。(圖二:7)(2)陶器A夾砂陶陶拍3件。ZGT:50,完整。砂質褐陶,摻有蚌料。呈菌狀,拍面呈弧形,平頂。素面。拍面直徑5.7厘米,高4.8厘米。(圖三:10)B泥質陶標本15件,主要器形有紡輪、彈丸、網墜等。紡輪13件,完整,分2型。A型ZGT:199,泥質灰陶。圓餅形,兩面平整,壁外鼓,中間鉆一圓孔。素面。最大直徑5厘米,厚2.5厘米。(圖三:8)B型ZGT:42,泥質深灰陶。圓餅形,上面凸,下面平,剖面呈新月形,中部鉆一圓孔。素面。最大直徑5.2厘米,厚0.5厘米~1.4厘米。(圖三:9)(3)骨角器骨蔟10件。制法是先鋸成半成品后磨制。ZGT:92,呈三棱體,前端較鋒利,鋌為圓錐體,微顯有刀削工具痕。鋌尾殘。殘長7.7厘米。(圖三:6)角靴形器1件。ZGT:91,基本完整。利用鹿角的分叉處鋸磨而成,呈靴形,前端鴨嘴形,橫斷面呈半圓形,底部和前端有使用痕跡,上端外側凸出,略有殘缺,有一道淺槽,便于捆接把柄。高6.8厘米,拐長5.4厘米。(圖三:11)2.橫斷面及其局部磨制石璧ZGT:117,白色大理巖磨制而成。環圓形,橫斷面呈半圓形。制作較精細。器表一面制作規整,另一面局部磨制較重,有器形不圓的現象。外徑9.3厘米,內徑6厘米,厚1.6厘米。(圖二:6)3.鴨行使帶錨點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標本殘片較多,復原較少,有相當一部分為口部、器底與器足等。共采集陶片1256件,復原29件。以質地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泥質陶中細泥陶極少,夾砂陶中摻蚌料已較為少見。陶色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還有較少的黑陶、褐陶等。其中紋飾以素面居多,另還有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突棱紋和彩繪圖案等。(圖四:5、6)彩陶較前期更為豐富,不僅數量多,而且花紋圖案繁多,色彩鮮艷,其中白衣彩陶有相當一部分,彩色多以紅、棕、黑色為主。制法仍多為手制,并開始有了輪制,火候較高,陶色鮮艷純正,經慢輪修整較為普遍,而杯、碗等一些薄胎器皿只有輪制才能完成。器形主要有鼎、罐、甕、器蓋、杯、碗、豆、缸、盆、尖底瓶等。共選標本231件,從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綜合分析,這批陶片大致歸屬于大河村仰韶文化三、四期。現將主要器形簡單介紹如下:(1)夾砂陶主要器形有鼎、罐、器蓋、缸、盆、杯、尖底瓶等。鼎復原8件,標本10件。盆形鼎ZGT:174,砂質褐灰陶。敞口,折沿,圓唇,腹斜直,圜底。下附扁足,在使用中已殘,曾繼續使用,有明顯的磨損痕。口徑18.6厘米,殘高12厘米。(圖五:7)罐形鼎ZGT:3,砂質摻蚌褐灰陶。敞口,折沿,圓唇,束頸,鼓腹,最大腹徑在中下部,圜底,下附鴨嘴形足較矮。素面。口徑18厘米,高17.6厘米。(圖五:8)甕形鼎ZGT:8,砂質褐灰陶。侈口,折沿,圓唇,束頸,鼓腹,圜底,下附扁足。足根部飾捺窩紋2個,腹底相接處飾凸棱紋一周。口徑25厘米,高23厘米。(圖五:9)罐復原4件。ZGT:11,砂質灰陶。大口,折沿,沿面上有一周凸棱,圓唇,折腹,上腹部略呈弧形,下腹部斜直,平底。上腹部飾弦紋數周,折腹處和下腹部飾附加堆紋8周。口徑30.3厘米,底徑11厘米,高35.5厘米。(圖六:7)缸2件,分2型。A型ZGT:113,夾砂紅陶。斂口,圓唇,鼓弧腹,上部鼓腹,下部弧形內收。下部殘。素面磨光。口徑34.6厘米,殘高12.3厘米。(圖八:14)B型ZGT:115,砂質黑陶,褐胎。敞口,卷沿,方唇,上腹部弧形。下部殘。器表有明顯的輪旋紋數周。口徑42厘米,殘高7厘米。(圖八:15)器蓋復原2件,標本3件,分2型。A型ZGT:21,完整。砂質紅陶,內壁呈褐灰色。敞口,折沿,圓唇,淺弧腹,圜頂,上端飾橋形耳,耳根部飾對稱兩個捺窩紋。器表素面。口徑22厘米,高10.6厘米。(圖八:8)B型ZGT:22,完整。砂質灰陶,褐胎。敞口,尖圓唇,淺腹斜直,平底,假圈足狀把手,微顯飾捺窩紋一周。器表近口部飾不太明顯弦紋數周。口徑20.3厘米,高6.3厘米。(圖八:9)杯復原3件,分2型。A型ZGT:185,厚胎杯,砂質褐陶。敞口,折沿,圓唇,口沿內側下凹,弧腹,圜底,下附假圈足較高。上腹部飾數周弦紋。口徑11.5厘米,底徑8.4厘米,高11.2厘米。(圖八:13)B型ZGT:182,砂質深灰陶。敞口,折沿,圓唇,弧腹,平底。上腹部飾不明顯劃紋,近底部飾模糊繩紋,器表粗糙。口徑9厘米,底徑5厘米,高9.1厘米。(圖八:12)大口尖底瓶1件。ZGT:88,砂質灰陶。褐胎,侈口,方唇,深腹。下部殘。口沿下飾一周交錯鷹嘴形鉤鈕數個。器表飾劃紋。口徑36厘米,殘高10.6厘米。(圖九:5)(2)泥質陶主要器形有鼎、罐、盆、缽、碗、豆、甕、尖底瓶、杯等。罐完整1件,標本29件,分2型。A型ZGT:202,完整。泥質紅陶。斂口,圓唇,弧肩,深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飾弦紋數周。口徑18.3厘米,底徑15厘米,高32厘米。(圖六:9)B型ZGT:183,泥質紅陶,灰胎。斂口,尖圓唇。下部殘。器表上部飾黑彩平行直線紋。口徑34.5厘米,殘高7.3厘米。(圖六:8)盆標本18件,分2型。A型ZGT:47,泥質灰陶。口微侈,折沿,沿面弧形,圓唇,弧腹內收。下部殘。素面。口徑32厘米,殘高3.6厘米。(圖七:10)B型ZGT:53,泥質紅陶,灰胎。直口,圓唇,折腹。下部殘。素面。口徑27厘米,殘高4厘米。(圖七:11)缽完整1件,標本19件,分2型。A型ZGT:70,泥質紅衣灰胎陶,斂口,方圓唇,弧肩,深腹斜直內收,下部殘。器表上部飾黑彩平行直線紋與豎短線紋。口徑32.3厘米,殘高6厘米。(圖七:13)B型ZGT:175,細泥灰陶彩陶缽。口微斂,圓唇,弧腹內收。下部殘。口部外側飾紅彩帶狀紋一周。口徑24厘米,殘高7.3厘米。(圖七:12)碗小件2件,標本7件,分2型。A型ZGT:176,完整。泥質深灰陶。敞口,圓唇,淺弧腹,平底。素面。口徑14厘米,底徑6.8厘米,高5.5厘米。(圖八:6)B型ZGT:114,完整。泥質灰陶。敞口,尖唇,淺弧腹,小平底,下附矮圈足。器表素面磨光。器形不太規整。口徑17.5厘米,圈足徑7厘米,高6厘米。(圖八:7)豆復原1件,標本10件。ZGT:181,泥質灰陶。直口,圓唇,折腹,圜底,喇叭形圈足,折腹處有折棱。素面磨光。口徑20.6厘米,底徑7.3厘米,高6.6厘米。(圖八:10)甕標本10件。ZGT:93,泥質紅陶。侈口,圓唇,唇沿內側有一周凹槽,領較高,弧肩,鼓腹。下部殘。磨光。肩部飾黑彩平行直線紋與弧線紋組成圖案。口徑10厘米,殘高8.6厘米。(圖八:5)盤復原1件,標本3件,分2型。A型ZGT:180,泥質褐紅陶。直口,圓唇,淺腹,斜直,平底微內凹,唇下胎加厚。素面磨光。口徑15.6厘米,底徑16.6厘米,高5厘米。(圖八:11)壺1件。ZGT:111,完整。泥質灰陶。喇叭口,尖圓唇,高領,束頸,鼓腹,平底微內凹。器表素面,略經磨光。口徑8.3厘米,底徑5.3厘米,高10.2厘米。(圖九:8)背壺2件。ZGT:112,完整。泥質紅陶。直口,小圓唇,細長頸,溜肩,鼓腹,一側較平直,平底微內凹。器表素面。腹部飾對稱半圓形器耳2個和1個鷹鉤形鈕。口徑4.8厘米,底徑6.5厘米,高17.8厘米。(圖九:6;封三:4)尖底瓶復原3件,分2型。A型小口尖底瓶。ZGT:201,復原完整。泥質紅陶。小口,內折沿,圓唇微上翹,飾子母口,束頸,上腹部略鼓,束腰,下腹部弧形瘦長。尖底,器身通體飾劃紋。口徑5.4厘米,高88厘米。(圖九:4;封三:5)B型大口尖底瓶。ZGT:184,完整。泥質紅陶。侈口,圓唇,高領,束頸,鼓腹,尖底。素面。口徑23厘米,高32.3厘米。(圖九:7)另外,在調查過程中還采集到一批彩陶片,彩繪紋飾花樣繁多,有白衣彩繪,施紅、黑、褐諸色,也有紅陶施黑、紅單彩。彩繪內容主要母題紋飾為平行直線紋、圓點紋、平行弧線紋、弧邊三角紋、S紋、太陽紋、月亮紋、樹葉紋、圓點圓圈紋、網紋和花卉圖案等十余種。四、試驗葉片及原片的采集唐戶遺址龍山文化遺物采集的數量較少,多為口沿和器足等。共采集陶片150件,復原10件。另有石器、骨器、蚌器等56件。共選標本131件,按其用途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或其他幾大類,現簡述如下:1.型樣品,20件在唐戶遺址采集的龍山文化遺物,生產工具共計44件,其中石器41件,陶、骨、蚌器各1件。(1)石器自龍山文化以來,農業生產工具增加,特別是鏟、斧數量增多。制法多為磨制、打磨兼制。鉆孔技術也較仰韶文化普遍。器形主要有鏟、斧、刀、鑿、錛、杵、棒、球、礪石等。鏟23件。ZGT:186,完整。淺灰色泥質巖,磨制而成。扁平體,抹角長方形,平頂,單面弧形刃,刃部有明顯的磨損痕。長17.8厘米,刃寬9.8厘米,最厚2.3厘米。(圖十:1)斧5件。ZGT:188,完整。輝綠巖,磨制而成。扁平體較厚,抹角長方形,平頂,抹角,雙面直刃,通體磨光。長12厘米,刃寬5.8厘米,最厚3.1厘米。(圖十:2)錛2件。ZGT:189,基本完整。輝綠巖,琢磨兼制。扁平體,梯形,上窄下寬,錛中部有一兩面琢磨兼制的圓孔。平頂,略弧,兩側平直,雙面直刃,刃部一角略有殘缺,通體磨光,有光澤,體形較小,制作精細。長10.1厘米,最寬4.8厘米,厚1.9厘米。(圖十:3)刀1件。ZGT:36,殘。褐紅色砂質巖,打磨兼制。器表一面磨制,一面打制。近似扁圓體,一面平整,一面弧形,直背,單面直刃,刃部較鈍。器表紋理清晰。殘長12.6厘米,最寬2.8厘米,背厚0.6厘米。(圖十:4)鑿1件。ZGT:29,殘。青灰色石英巖,磨制而成。近長方形,方柱體,兩側基本平整,局部略有殘缺,兩面平,兩面弧形刃。通體磨光,微顯光澤。器表上有縱橫交錯的乳白色石線紋。殘長7.6厘米,最寬4厘米,厚2.1厘米。(圖十:5)杵4件。ZGT:193,完整。褐白色砂質巖,磨制而成。三角形體,上下兩端均呈弧形,局部磨光。一端有明顯的使用痕。長17.8厘米,直徑4.4厘米。(圖十:6)石紡輪1件。ZGT:187,完整。青灰石磨制而成。圓餅形,斜直壁,兩面平,中部鉆一圓孔,一面邊沿略有殘損。直徑3.2厘米~3.4厘米,厚0.9厘米。(圖十:7)(2)陶器泥質陶拍1件。ZGT:11,完整。泥質灰衣褐胎陶。呈菌狀,把手為圓柱形,平頂,下部四周外凸,拍面為弧形。素面,拍面磨光。頂部直徑4厘米,拍面直徑8.6厘米,通高5.2厘米。(圖十:8)(3)骨器骨簇1件。ZGT:48,扁圓體,前端四棱尖較鈍,后有橢圓形鋌稍殘,平面呈柳葉形。殘長11.3厘米,直徑1.3厘米。(圖十:9)(4)蚌器蚌刀1件。ZGT:197,已殘。為磨制,扁平體,長條形,一端斜直,另一端殘,背部使用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兩用器,單面刃。殘長12.3厘米,殘寬4厘米,厚0.6厘米。(圖十:10)2.夾砂瓷器的形制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均為殘片,少數已經復原,共有陶片150件(塊)。以質地可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陶色主要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黑陶較少,其中夾砂陶占采集總數的39.3%,泥質陶占采集總數的60.7%。器表紋飾以素面居多,繩紋次之,磨光陶也有一少部分,另還有方格紋、籃紋、附加堆紋、弦紋等。(圖十一)制法以輪制為主,并有手輪合制或手制等。器形主要有鼎、罐、甕、豆、碗、杯、盤、缸、觚等。共選標本50件,其中復原9件。從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綜合分析,這批陶片大多歸屬于龍山文化中期,龍山文化早期和晚期的較少,現簡述如下:(1)夾砂陶器形主要有鼎、罐、器蓋等。鼎采集較少,均為鼎足。標本4件。ZGT:72,砂質褐灰陶。鴨嘴形足,正面飾有一字形指甲紋。足高10厘米,寬3.8厘米,厚2.4厘米。(圖十二:1)罐復原2件,標本13件,分2型。A型復原1件,標本13件。ZGT:191,砂質灰陶。斂口,折沿,方唇,鼓腹,平底,腹飾菱形方格紋。口徑11.6厘米,底徑5.8厘米,高13厘米。(圖十二:2;封三:6)B型1件。ZGT:196,完整。砂質黑衣褐胎陶。斂口,方唇,弧肩,鼓腹,平底。器表飾橫籃紋,印痕較淺,肩部一周有4個突飾紋。口徑14厘米,底徑14.6厘米,高29.5厘米。(圖十二:3)器蓋2件。ZGT:2,覆碗式蓋。砂質摻蚌褐灰陶,敞口,斜方唇,淺腹斜直,頂部殘。素面。口徑12厘米,殘高2.2厘米。(圖十二:8)碗5件。復原4件,標本1件。ZGT:44,完整。細砂質灰衣褐胎陶。敞口,雙唇,唇沿上有兩周凸弦紋,淺腹斜直,微弧內收,平底內凹。素面,器內外壁上均有明顯輪旋紋。口徑24厘米,底徑3厘米,高7.3厘米。(圖十二:4)(2)泥質陶。器形主要有碗、缽、豆、甕、缸、器蓋、觚、圈足盤等。豆標本10件。ZGT:194,器表泥質深灰陶,胎為灰色,外包一層褐色陶。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