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5《中外教育史》教學大綱1.課程基本情況課程名稱:中外教育史英文名稱:TheEducationalHistoryofChinaandForeignCountries課程編號:11411301開課專業:學前教育開課學期:第五學期學分/周學時:4學分;3學時/周課程類型:專業方向課2.課程性質(本課程在該專業的地位作用)本課程為學前教育專業方向課,是學前教育核心課程之一,為學前教育專業必修課程。中外教育史是關于中國與外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產生、變革和發展軌跡并由此揭示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是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3.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任務:學習中外教育史,一是要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和外國從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過程,總結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經驗、教訓及其特點,并做出科學的評價,探求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唯物辯證的教育發展觀,擴大教育知識眼界,激勵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三是要讓學生批判地看待中外的教育思想與制度的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立教育的國際視野;四是為學習其他教育學科打下堅實基礎。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與外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產生、變革和發展軌跡及其演變規律的知識;二是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發展觀,形成批判的思維品質,具備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學生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4.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教材體系特點及具體要求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本課程是學習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科教學法等其他教育類課程的基礎課程,與這些相關課程共同構成了教育學學科體系,體現了學前教育“師范性”的特點。本課程體系特點:本課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在時間縱向上,以社會形態劃分教育歷史時期,共分遠古社會、古代社會、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四個時期;在時間橫向上,以教育理論和教育制度分類介紹每個歷史時期的教育歷史,其中教育理論主要是介紹中外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要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張,教育制度主要是介紹教育的起源、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實施的史實等。本課程的具體要求:在知識方面,教師要讓學生系統地學習中國與外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產生、變革和發展軌跡及教育發展的規律;在能力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形成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以辯證唯物的眼光看待教育史實及其規律,初步具備“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學習觀,初步的教育史學科科研能力;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教師應啟迪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鼓舞學生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5.教學時數及課時分配章節教學內容學時安排第一章從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轉變3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7第三章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7第四章古代教育理論發展的高峰6第五章從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轉變10第六章近代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7第七章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7第八章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7總計學時54二教材及主要參考書本教材有多種,建議選用以下教材:1.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本教材主要參考書: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王雪峰.教育轉型之鏡――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性教育思想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7.沈紅.石門坎文化百年興衰――中國西南一個山村的現代性經歷[M].北京:萬卷出版社,2006.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說明關于本書教學方法:第一,講授法。通過講授法系統講解、分析、評價各個歷史時期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學校教育制度特點。第二,小組討論法。鼓勵學生課上思考、討論、辯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及綜合分析評價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第三,自學指導法。每堂課后布置自學內容和思考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自學方法,并要求其做好讀書筆記,組織學生交流學習心得。第四,練習法。在每章結束后布置復習思考題,讓學生課后思考。第五,研究法。要求學生在查閱大量參考資料的基礎上開展主題研究,寫出主題研究報告,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關于本書教學手段:第一,圖書資料。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書目。第二,網絡資料。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逐步學會使用超星圖書館資料和CNKI學術資料庫等相關學術資源。第三,多媒體教學。教師可充分利用學校圖書資料和電子圖書資料等,應用PPT和有關音像資料等進行輔助教學。四成績考核辦法本課程的總成績評定由三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20%,期中成績20%,期末成績60%。平時考核可以從考勤、課堂問答、課堂討論、作業批改等方面著手,期中考試則可采用閉卷考試或者小論文撰寫等形式完成,期末采用閉卷考試形式進行。總成績的評定采用百分制計分方法。五教學內容第一章
從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轉變(3學時)一、教學目的1、了解遠古時期非形式化教育概況及世界早期學校的教育狀況、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教育發展史。2、初步認識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包括宗教)發展的相互制約關系。3、比較中國與西歐早期教育發展的相同與不同點。4、激發學生對我國早期教育文明的自豪感。二、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和古希臘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史。三、教學難點對古希臘教育發展的社會背景的理解;比較中國與西歐早期教育發展的相同與不同點。四、講授要求 清晰地講授各國的教育產生發展各階段的狀況;教師情理交融地講解中國奴隸社會教育發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中外早期教育狀況的異同進行對比。五、講授要點(一)遠古時期非形式化教育概況1、教育的起源2、遠古時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實施(二)世界早期學校的出現1、古代埃及的學校2、古代印度的學校(三)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1、學校的萌芽2、學校教育制度的初建3、學校教育的初步發展(四)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教育1、斯巴達的教育2、雅典的教育3、希臘化時代的教育4、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五)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和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教育異同比較六、實驗及實踐要求本章要求學生在閱讀本章提供的參考書的基礎上,聯系中外教育發展的現狀等,加深現代教育與早期教育之間歷史聯系性的理解。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7學時)一、教學目的1、理解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教育家以及《學記》和《雄辯術原理》中的教育思想。2、對比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3、對比孔子和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異同。二、教學重點理解孔子、墨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學記》中的教育思想。三、教學難點老子的教育思想、蘇格拉底“智慧即德行”的命題、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四、講授要求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本章涉及的各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注意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總結孔子與墨子、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異同;向學生傳達對孔子教育思想精華的尊崇之心,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著名教育家獻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引導學生“古為今用”,思考當代教育如何吸引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華。講授要點(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作用與意義2、教育的目的3、教育的對象4、教育的內容5、教育的原則與方法(二)孟子的教育思想1、性善論與道德內發說2、理想人格3、道德教育的內容4、道德教育的方法(三)墨子的教育思想1、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論2、功利主義的教育內容3、主動的教育方法(四)老子的教育思想1、老子的哲學思想基礎:“道”2、老子的教育思想:“行不言之教”、善惡之教和幸福觀(五)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意義2、教育的目的3、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道德4、掌握廣博而實用的知識5、蘇格拉底問答法6、健康在于鍛煉(六)柏拉圖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2、《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3、《法律篇》中的教育思想(七)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年齡階段劃分2、和諧發展的教育觀點3、“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設置(八)《學記》中的教育思想1、論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2、論學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3、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九)《雄辯術原理》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2、對演說家的要求和培養(十)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比較(十一)孔子和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異同比較六、實驗及實踐要求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古代教育家的原著,如《論語》、《老子》等進行讀書報告交流。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7學時)一、教學目的1、了解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由形成到興盛再到衰敗的過程、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展軌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教育經驗以及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歷史。2、進一步加深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與教育發展的相互影響的認識。3、培養辯證唯物的思想方法和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可能的發展走向的想象能力。4、激發學生對我國當代教育的改革創新熱情。二、教學重點漢代太學的教育制度;唐代官學教育制度;隋唐科舉制;唐宋時期的蒙學和書院教育;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教育經驗的原因。三、教學難點漢代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唐宋時期的書院教育;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接受階級斗爭教育的途徑;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四、講授要求以時間為線索,讓學生系統了解我國封建官學和私學、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教育經驗和西歐中世紀教育歷史;注意將教育歷史的演變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密切聯系進行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教育在歷史發展中的復雜性,總結一般規律的同時還應對如書院的興衰的特殊歷史原因等具體情況加以分析,提高學生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可能的發展走向的想象能力,從而加深對現代教育制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其進行改革創新的熱情;在講授過程中滲透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五、講授要點(一)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1、漢代官學制度的建立2、唐宋時期的官學體系的完善3、明清官學制度的僵化4、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演變(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展軌跡1、先秦時期政治性的私學2、漢代私學的恢復和發展3、唐宋時期私學的興盛4、元明清時期私學的興盛(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1、研究勞動人民教育活動的原因2、勞動人民獲得生產斗爭知識的途徑3、勞動人民進行階級斗爭的教育活動經驗(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1、基督教的對學校教育的控制2、封建領主的騎士教育3、中世紀大學的建立和發展4、市民階層的教育六、實驗及實踐要求指導學生就古代科舉制對現代教育制度的影響和當代書院制度的發展進行研究性學習。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論發展的高峰(6學時)一、教學目的1、理解理學教育理論、明清之際啟蒙教育思想、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和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2、深刻認識理學教育思想的壓迫性與虛偽性。3、理解宗教對外國教育的重要影響。4、引導學生對具有開拓和反抗精神的教育家的崇敬之情和學習之心。二、教學重點以朱熹為代表的宋明理學教育思想;顏元的教育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夸美紐斯的泛智主義課程理論以及自然適應性教育原則。三、教學難點理學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論、顏元的“習動”、“習行”的教育方法、基督教新教教育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夸美紐斯的自然適應性原則。講授要求清晰地講解本章涉及的教育理論;加強相關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分析;將教育家的個人成長經歷、生活年代的社會歷史發展特點與其教育思想特點緊密結合,使學生認識到教育思想的時代性與個體性;激發學生向富有開拓革新精神教育家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對于中外實用主義或者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的思考。五、講授要點(一)理學教育理論1、理學教育理論的興起和發展2、理學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3、朱熹的教育思想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二)明清之際啟蒙教育思潮1、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張2、顏元的教育思想(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潮1、人文主義文化內容與特征2、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四)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1、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及影響2、新教的教育主張與實施(五)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1、泛愛主義的教育主張2、泛智主義的課程理論3、自然適應性原則六、實驗及實踐要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朱熹、夸美紐斯等教育家的教育原著,開展小型討論會,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第五章
從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轉變(10學時)一、教學目的1、了解近代英、法、德、美、日及中國等國的教育制度。2、比較各國教育發展的共性與個性。3、比較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歷史繼承性。4、聯系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現狀,嘗試思考我國教育改革借鑒西方理論和經驗的本土適切性問題。5、初步理解我國近代性教育和女子教育對于當時教育轉型的重要意義。6、探討20世紀上半葉石門坎教育經驗對當前畢節乃至全國農村教育及民族教育的重大意義。二、教學重點近代英國和美國的教育制度;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頒布的《學制令》、《教育敕語》;中國近代新式學堂教育;中國近代性教育/女子教育簡史;20世紀上半葉石門坎教育經驗。三、教學難點我國近代教育與日本的異同;我國近代性教育和女子教育對于當時教育轉型的重要意義;探討20世紀上半葉石門坎教育經驗對當前畢節用至全國農村教育及民族教育的重大意義。四、講授要求講授各國教育制度之前,簡要復習前述章節中封建社會時期各國的教育狀況,加強知識的連續性;對近代英、法、德、美四國的教育制度以及中日近代教育制度進行異同對比;講授中國近代性教育和女子教育史時注意運用文字或圖片的史實材料有力地說明當時的教育情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引導學生討論20世紀上半葉石門坎教育經驗對當前畢節乃至全國農村教育及民族教育的重大意義時,注意對當時和現在的社會歷史條件做深入的對比分析。五、講授要點(一)歐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英國的教育制度2、法國的教育制度3、德國的教育制度(二)美國、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美國的教育制度2、日本的教育制度(三)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近代新式學堂的建立2、近代學制的建立3、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4、近代女子教育簡史5、近代性教育簡史6、20世紀上半葉石門坎的教育經驗六、實驗及實踐要求根據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到石門坎教育遺址進行參觀考察,或者對畢節本地(或者學生家鄉所在地)的教育歷史選擇某一主題進行研究。第六章
近代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7學時)一、教學目的1、了解中外近代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2、理解各種教育理論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3、深刻理解蔡元培教育思想對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開創性意義及對當代高教改革的啟發。二、教學重點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赫爾巴特的傳統派教育思想;洋務教育思潮;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三、教學難點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蔡元培的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主張。四、講授要求清晰、系統地講授本章涉及的各種教育理論;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理論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注意分析各種教育理論產生的歷史時代背景。五、講授要點(一)洛克的紳士教育主張1、“白板說”與教育作用與教育的目的2、紳士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二)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1、“自然教育”的目的論2、“自然教育”的兒童觀3、“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則(三)裴斯塔洛齊的和諧教育理論1、和諧發展的教育目的2、和諧教育的內容(四)赫爾巴特的傳統派教育思想1、論教育目的2、論管理3、論教學(五)斯賓塞的實科教育思想1、論教育的目的和任務2、實科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六)烏申斯基的民主主義教育主張1、教育的民族性思想2、關于教學的理論(七)中國近代主要教育思潮1、洋務教育思潮2、維新教育思潮(八)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1、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主張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3、民主管理的思想第七章
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7學時)一、教學目的1、了解從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教育發展與改革。2、深刻認識現代科技發展對現代教育發展的重大影響。3、了解前蘇聯教育制度對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影響。4、從“文革”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破壞作用深刻理解政治對教育的決定作用。5、引導學生樹立振興我國新世紀教育事業的信心和雄心。二、教學重點美、日二戰后的教育改革、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前蘇聯的教育改革、我國1922年“六三三”學制的建立和“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教育遭受的重大挫折和損失。三、教學難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前蘇聯的教育改革、“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教育遭受的重大挫折和損失。四、講授要求深刻分析現代各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以辯證唯物的觀點分析“文革”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破壞作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政治對教育的決定作用;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現代社會教育發展的復雜性,鼓勵學生獻身教育、樹立振興我國新世紀教育事業的信心和雄心。五、講授要點(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的發展1、實施普及的免費義務教育2、普遍進行中等教育的改革3、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4、幼兒教育方面的改革(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教育的改革1、英國戰后的教育改革2、美國戰后的教育改革3、日本戰后的教育改革4、法國戰后的教育改革(三)世界各國六七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三年級語文下冊《慢性子裁縫與急性子顧客》有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設計
- 畢業論文中期研究報告
- 2025家具購買合同格式范本版
- 2025深圳市委托拍賣合同范本
- 2025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合同價備案表
- 2025地質機械儀器購銷合同
- 第11講 反比例函數(5考點+14題型)2025年中考數學一輪復習講練測(廣東專用)
- 語言學概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湖州師范學院
- 2025域名永久轉讓合同
- 高一英語學案:預習導航5SectionⅣ
- 2023年湛江市麻章區教育局招聘事業編制教師考試真題
- 電工刀安全操作規程培訓
- (完整版)語文寫作方格紙模板
- 養老院安全知識培訓
- 簡單夫妻自愿離婚協議書范本
- 打擊違法犯罪工作總結
- 1000以內退位減法500道
- 制氧機實施方案
- 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培訓
- 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培訓核心素養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培訓課件如何教好孩子閱讀
- 《院感基本知識》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