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_第1頁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_第2頁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_第3頁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_第4頁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II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流行歌曲的探析摘要:流行音樂是20世紀產生的一種藝術現象,現如今它在中小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在某種程度上遠遠超過了其他音樂形式,然而眾多教師、家長對中小學生學習、欣賞流行音樂持反對態度;但流行音樂之所以存在并受到一定群體的喜愛,必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在觀念上改變對流行音樂的態度,認真地分析流行音樂存在的原因,正確的引導中小學生學習、欣賞流行音樂。關鍵詞:音樂教育;流行歌曲;中小學Abstract:popmusicisanartphenomenonproducedin20thcentury,andtodayithasbeenpopularamongpupilsandpupilsfarbeyondotherformsofmusic.Howevermanyteachersandparentsholdopposingattitudestowardslearningandappreciatingpopularmusicamong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howeverpopularmusicexistsandhasitsvalueincertaingroups.Thereforeweshouldfirstlychangeattitudestowardspopularmusicinideasseriouslyanalyzethereasonswhypopmusicexistscorrectlyguidestudentstolearnandappreciatepopmusiccorrectly.Keywords:musiceducation;popsong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目錄前言 1一、流行音樂概念界定及特征 1(一)流行音樂的概念與界定 11.流行音樂的概念 12.流行音樂的界定 2(二)流行音樂的特征與基本分類 31.特征 32.基本分類 3二、流行音樂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 5(一)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5(二)流行音樂對一線音樂教師的影響 6三、對策 7(一)正確認識對待流行音樂 7(二)引導流行音樂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 8(三)提升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與修養 9結論 10參考文獻 11致謝 12PAGE12前言流行音樂是20世紀產生的一種藝術現象,現如今流行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謂是無處不在,它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5、6歲的兒童張嘴就能唱出一首的他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流行歌曲。并且,學習演奏流行音樂樂器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一些專業的樂隊,還有眾多的業余樂隊。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不能再簡單的用道德倫理上的“好”或“壞”來評判它對我們的整體文化和對青少年的一代成長的影響所具有的價值。正如內特爾所言:“各種音樂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而言,我們不能說一種音樂比其它音樂要好,這正如說一種語言比其它語言好。”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滿足了一定的社會需要,流行音樂既然存在并受到一定群體的喜愛,那么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價值。一、流行音樂概念界定及特征(一)流行音樂的概念與界定1.流行音樂的概念作為一個帶有世界性的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流行音樂指一切具有時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眾化的音樂。而作為一種音樂類別,流行音樂則相對于嚴肅音樂而言,特指在當今大眾音樂生活中覆蓋面廣,內容及表現形式通俗易懂、簡潔自由,主要以代表當代流行、時尚、娛樂為主導的音樂表現形式。我理解的流行音樂是在當代社會中,在短時間內,被大眾媒體廣泛傳播的聲樂音樂,內容多以反映男女愛情為主,結構短小、曲調簡單,追求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的音樂。我們今天以一般大眾的認知來討論流行音樂的話,我們會馬上想到王力宏、張惠妹、蔡依林、周杰倫、陶品等等歌手的音樂作品。但是我們從根源上追究流行音樂的起源的話,它并非是一種十分嶄新甚至幼稚的音樂形式,我們一般認為的流行音樂的概念,或者說對這種音樂形式的界定和認知起源于西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國的爵士音樂。綜上所述,流行音樂又叫通俗音樂或大眾音樂,一般指結構短小、活潑輕松、通俗易懂的聲樂或器樂作品。它與精心創作,經過長期歷史檢驗而成為傳世經典的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不同,許多都隨社會文化思潮的變遷而流行或消失,其中更有不少商業化的、格調低下的庸俗作品。最初,有人把輕快流暢的古典音樂風格的器樂或聲樂作品成為流行音樂(如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等圓舞曲),但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更多的則是指爵士音樂、地方流行的音樂,搖滾樂、迪斯科音樂、探戈倫巴等歌舞音樂、通俗歌曲和以爵士、搖滾的節奏手法改編的古典音樂等。2.流行音樂的界定什么是流行音樂?英國音樂家柯柏特·勞埃德指出:“在整個音樂藝術領域中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之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流行音樂便盤踞在這里。流行音樂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其一端伸向民間音樂,另一端伸向藝術音樂。但大多數情況下,民間音樂、流行音樂和藝術音樂之間的界限還是很清楚的。”總體來看,流行音樂是一種復雜而綜合的文化現象,對于流行音樂藥界定,我們很難單角度地去描述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給出的意見是:它有別于古典音樂、嚴肅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是一種易于流傳、活潑輕快、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亦稱“流行音樂”。。而《牛津簡明音樂詞典》指出POP一詞特指非古典音樂,通常稱如甲殼蟲、滾石、阿巴等音樂表演者們所演唱的歌曲。這兩個解釋顯然是以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作以參照和比較而確定的。還有基于流行音樂的商業化的特征對流行音樂加以界定的,比如陶辛的《流行音樂手冊》則提出了兩種內涵截然相反的意義界定,一是突出流行音樂的商業性消遣娛樂,已經被“工業化”。二是不與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妥協、與商業性相對抗、并帶有較強的社會批判意識。于今在《狂歡季節—流行音樂世紀咫風》中給流行音樂下的定義則比較廣義,可以包括聲樂、也可包括器樂,可以是藝術歌曲、民間小調,也可以是廣為流傳的古典器樂音樂;可以包括在游樂場所(酒吧、舞廳、夜總會)演奏的音樂;也可以是指格調低級卑俗的黃色音樂。由此可以看出,流行音樂的音樂形式以及其引領的文化潮流在中國大陸受到的為時頗久的非議與懷疑。胡妙德《流行音樂的界定》中對流行音樂具體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1、流行音樂是在群眾中流行的音樂;2、流行音樂就是通俗音樂;3、流行音樂是指在夜總會、酒吧等娛樂場所演奏的音樂。這里,持第一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流行音樂的大眾性和傳播的廣泛性方面加以概括的;第二種觀點則是從流行音樂本身的體裁、表現形式以及所具有的通俗易懂性方面進行解釋的;第三種觀點是從流行音樂的傳播地點、場所方面加以限定的。可以說,這里的每一種看法都包含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對于“流行音樂”所做出的不同理解。(二)流行音樂的特征與基本分類1.特征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待流行音樂,可以概括出它的如下特征:(1)內容平實無華,結構較為短小、強調娛樂性。(2)形式多樣、感情真摯,為大多數人所喜愛。(3)風格多樣化,主抒情性,大多較為輕松,或傷感、或帶狂熱情緒。(4)即興表演性較強,旋律較易于模仿、學唱。(5)在表演時,演唱者多使用肢體語言。(6)歌唱方法多樣,但以強調人的自然音色為主,吐字清晰、感情真切。(7)多采用固定節奏或固定節拍,節奏鮮明、強烈,和聲手法簡潔明了。(8)被廣泛傳播的器樂曲和歌曲,也許流行一時,也許流芳百世。(9)這些樂曲和歌曲,來源于大眾生活、描繪大眾生活、反映大眾生活,因此,又被成為“大眾音樂”。2.基本分類(1)爵士樂((Jazz)爵士樂發源于19世紀末,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帶,是美國黑人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的一種音樂形式,是美國最具有代表性一種民間音樂,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流行音樂,后成為世界性的流行性音樂。以布魯斯(Blusa)和拉格泰姆((Ragtimo)為基礎并加入了白人音樂的元素發展至今,音樂早期為人們勞作時的勞動號子,也就是說人聲的敘述,后來才加上了樂器的伴奏,它的節奏、和聲對鄉村樂、搖滾樂、西方的正統音樂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也是世界上影響最廣的一個樂種。爵士樂主要特點就是具有十分動感的切分節奏和具有爵士音階,這些特點贏得了聽眾的喜愛也得到音樂界人士的認可。(2)搖滾樂搖滾樂是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中創造出來的流行音樂的一種,節奏布魯斯的音樂特點在許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最主要的是早期的搖滾樂,許多是節奏布魯斯的翻版。20世紀50年代早期發源于美國(rock'n'roll),后遍及全世界。由一組人演出,如,其中包括人聲(一人或數人)、吉他,通常帶有電聲擴大裝置以及各種鼓。搖滾樂又可分為民間搖滾樂(folkrock),爵士搖滾樂(jazzrock)和朋克搖滾樂(punkrock)。見之于舞臺作品中的搖滾樂有《頭發》(Hair)《湯米》(Tommy)《超級明星耶穌基督》(JesusChristsuperstar)等。歌詞唱涉及社會內容。(3)鄉村音樂鄉村樂起源與英國的民間歌謠,1920年開始流行于美國南方農村,有三種不同風格的鄉村音樂形式:鄉村布魯斯、流行鄉村音樂、鄉村搖滾。20世紀50年代,納什維爾成了鄉村音樂的集中地,著名的鄉村音樂家大部分都來自這里。因此“納什維爾之聲”也成了鄉村音樂的代名詞。60年代當搖滾樂走向多元化的時期,出現了另外一種美國黑人音樂—索爾音樂,它是以黑人生活中的靈歌或者靈魂樂為基礎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流行音樂形式,大概還是應該屬于搖滾的范疇,同時與布魯斯也有關聯。Rap(萊普),“談話”樂——美國黑人音樂,Rap相當于美國黑人俗語中的“談話”。大多以敲擊的節奏的為伴奏,準確、快速地唱出帶有韻律的歌詞,像說話,但又有某種旋律感,頗似宣敘調,但又比它速度快。(4)世界音樂(Worldmusic)世界音樂又被稱為民族流行音樂。世界音樂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樂。這里所講的世界音樂是指二戰后以美國流行音樂為主的同時又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元素的一種新音樂形式。當這種美國形式的流行音樂回到非洲時又促使了世界音樂的誕生。當世界音樂的影響逐漸擴大,世界各地音樂界的人們便通過各種手段充分體現更加前衛的時代意識,來促進流行音樂的發展。世界音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種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傳統音樂的結晶混合體。(5)索爾音樂索爾(Soul)音樂又叫“靈魂樂”音樂,索爾強調人們內心感情的自由表現,與黑人宗教有關。部分索爾音樂家是這樣認為的:“索爾是你真正想從心里說出來的某種想法或某種東西,在你心里某種你想到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真實的東西。索爾是一種很深的感覺,它是從我們內心深處產生出來的,我們把它表現出來,用這種感情來影響其他人。”索爾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的結合,是福音歌的這種宗教音樂形式世俗化和流行化的結果。它是把節奏布魯斯和福音歌兩者特點緊密結合起來的產物,音樂家充分利用這些特點來表現他們內心世界的感情,這樣我們就能更明白的理解索爾音樂。1948年在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推動下,索爾音樂很快成為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品種,索爾歌曲和歌手也層出不窮。(6)其它流行音樂迪斯科舞曲迪斯科原意是指播放音樂供人們跳舞的舞廳,源于法國。后來人們把在舞廳播放的音樂也叫做迪斯科,迪斯科舞曲具有很強的節拍感,一般是4/4拍。起初迪斯科舞廳里播放的只是適合跳舞的流行歌曲和搖滾樂,但是后來逐漸出現了專門的迪斯科創作曲。說唱樂原意為黑人理語中相當于說話和交談的意思,是流行音樂的一種形式,主要特點就是以機械的節奏為背景,快速的念誦一連串押韻的詞句,它的音樂比較簡單大部分沒有旋律,只有低音線條和節奏,有很多重復的。嬉蹦樂20世紀70年代末產生在美國首都的一種街頭文化,它涵蓋了說唱樂、霹靂舞等各種活躍于街頭的文化形式。嬉蹦樂被聽眾熟悉后.它那自由和無所限制的表現形式影響了整個美國后又波及了整個世界。歌手通過這種自由的街頭文化,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給聽眾。二、流行音樂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一)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從前我們對流行音樂的拒絕、排斥和批判,多少帶有一點意識形態的色彩,這和長久以來東西方意識形態之間的對壘狀態有一定的關系。長久以來我們認為流行音樂是西方的東西,代表著西方的、資產階級式的生活和文化方式,是種腐朽的、淫靡的、建立在階級剝削基礎上的不健康的文化形態,而作為與之對立的社會主義文化退態的中國當然要排斥這種異質文化,與之劃清界線。這樣的認知持續很久,開始是嚴密的壁壘式的拒斥,少量進入中國的西方的流行音樂資料只作為內部資料、作為文化決策高層之間用以了解并加以批判的反面典型來運用和看待的。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解禁,流行音樂轉道香港進入中國普通百姓的視野里,漸漸地在中國八十年代的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蛤蟆鏡、喇叭褲、卷發頭、一人帶機,以及迪斯科、霹靂舞等等,一些年輕的歌手也唱起了外國歌曲和流行歌曲,比如陳方圓、劉歡等等,八十年代某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華僑歌手費翔的驚艷亮相,使中國大眾第一次最普遍程度上的憧憬起了光輝奪目的、洋氣的“文化混血”。在另外一個線索中,在最早一批,具有某種優先條件可以接觸到西方流行音樂以及其代表的流行文化的年輕人中間,也涌現出了大量流行音樂的積極參與和實踐者,他們并未將流行音樂當作是甜美感人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去認知,而是將流行音樂看作是一種小眾的、精英式的現代文化,當作是抒發個人情感、針砭時弊的一種利器,一種獨屬于年輕人的文化的槍口,而這槍口指向的則是當時死氣沉沉的、壁壘嚴重的、家長式的文革后文化;這些年輕人選擇了搖滾,這一形式的流行音樂文化盡管從其一開始就處于地下或半地下狀態,但其蓬勃的生命力、重視現場演繹的藝術表演形式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猛而劇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其成為了獨屬于年輕人的文化旗幟,同時也使這種音樂盡管無法像閻維文、彭麗媛、蔡國慶那樣家喻戶曉但也足稱為經久不衰。而這種主流與地下的發差,則體現著國家主義的媒體引導和民間化的文化自主意識的對立。我們今天熟知的崔健、劉索拉等搖滾藝術和先鋒音樂的實踐者們就出現于這一時期。盡管有著這樣的蓬勃的爆炸式的發生與發展,但長久以來,流行音樂還是經歷了漫長的潛流涌動的邊緣狀態,尤其在其功能為文化培植和文化傳承的藝術學院方面,流行音樂則受著自上而下的質疑和排擠。比如我們看到的,流行音樂曾被稱之為“黃色歌曲”或“靡靡之音”,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流行音樂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所受的懷疑的意識根源所在。(二)流行音樂對一線音樂教師的影響流行音樂和今天諸多的流行文化一樣,對我們的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是深入和深刻的,這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對于這種影響,我們有諸多的擔憂,這種擔憂是出自于對孩子的愛和責任,同樣是出自于這種愛和責任,我們才需要去分析并得出相應的對策加以應對。筆者分析了流行音樂之所以能激發起青少年的興趣并能讓少年學生產生如此深刻影響的成因,發現這種影響并不能脫離社會的大文化背景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這種影響產生尤其社會必然性在其中。同時筆者詳細考察考量了這種影響,在大家深為擔憂的不良的影響之外,筆者梳理出流行音樂可能以及可以對青少年學生產生的良好的啟發和啟示作用,這些作用來自于本體論意義上的流行音樂自身的文化創造力、文化活力以及其中隱含的社會責任意識,這種梳理并不是筆者主觀的臆斷,而是具體大量的實例可以證明的,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將什么樣的流行音樂介紹給學生,進而培養起學生自身的判斷力和藝術鑒賞能力。所以,筆者建議將流行音樂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給學生介紹良好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流行音樂,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告訴學生,藝術首先是用來欣賞和表達的,所以筆者設計了由欣賞—解析—改編—創作組成的流行音樂教學模式。對于美的感知是我們任何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告訴我們的教育對象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感知進而創造美。我想,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美的啟示的學生,也就獲得了看似微小但力量強大的幸福的種子。這樣的教學也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到的要求,這要求包括了更加詳實而多樣的知識量、細膩耐心的工作態度、客觀公正的文化判斷力等等。作為一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做到注重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音樂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改變以往的形式主義教學,要真正從教學的效果出發,要讓學生高高興興的走進音樂教室,充滿期待的走出教室。三、對策(一)正確認識對待流行音樂我們要用發展和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流行音樂,我們既要注意到它的積極影響和正面功能,也要注意它的消極影響和負面功能。它的積極的一面首先就是大眾娛樂性,它可以緩解生活壓力或情感壓力,消除由于工作或環境造成的不良情緒,消除勞累、調節精神。能讓壓迫的神經暫時得以放松,達到心情舒暢、輕松自然的狀態。第二就是演唱流行音樂(歌曲)己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行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影院或更為高級的音響設備已成為老百姓家常用必備的家用電器,在自己的家里就能直接參與到演唱或欣賞流行音樂的行為中來,幾乎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參與者。當今的人們并沒有把流行音樂當作藝術來對待,而把它變成了一種自我行為的模式、變成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自我生活的延伸,也是自己的文化的一個延續。第三個因素是,青少年把流行音樂當作一個顯示自己、表現自我、強調、突出個性的一個有力的方式,中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充滿活力、激情四溢,心中對這個世界、周圍的環境和身邊喜歡的異性等,都會產生的種種朦朧而強烈自我意識,他們想表達、也勇于表達,因此流行音樂成為他們表達自我內心一種手段。他們渴望成長,渴望未來,渴望人們對自己的關注,也渴望那份遙遠而美麗、不期而邂逅的浪漫愛情,而流行音樂正好與他們的思想狀態不謀而合,因此,流行音樂成了他們表現青春的見證、刻下了他們成長的足跡。但另一方面,流行音樂自身的也存在著不良影響。首先,流行音樂的商業色彩較為強烈,雖然它是一種音樂,但藝術性并非其自身本性。山于以商業為目的,有些流行音樂的質量得不到保障而流于表面化、低俗化,越來越遠離藝術性、精神性,使其只剩下音樂的外殼。有的甚至已經淪為了媚俗藝術,傳統的一種價廉形式,有時間就是一種偽傳統。第二就流行音樂背離了自身,走向藝術的反面,通過視自己為頹廢,加劇其深層的危機感、其所倡導的價值曇花一現、不可預料、難以捉摸,帶來了藝術準則的破壞和顛覆,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存在著很大的威脅。這樣常常使青少年的思想認識背離其唯一可靠的價值源泉,慢慢銷蝕著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和鑒別能力,極端追求自我,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低俗膚淺的流行音樂是現代性侵入藝術領域的結果,它代表著即時性原則的勝利—即時獲得、即時見效、瞬時美。流行音樂與現代性的享樂主義離得越近,它就與青少年賴以成長的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離得越遠。(二)引導流行音樂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流行音樂對于中學生來說同樣能起到審美的功能。音樂的審美功能應該表現為:可以使人身心愉快,陶冶性情,進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流行音樂用通俗的語言、優美旋律編織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用藝術音響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也能引起聯想、想象、激動和共鳴。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國家篇》中說過:“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丑化”。流行音樂正是以強調節奏和樂調的為其基本特征的,對于喜歡它的人來說,從中得到審美趣味不亞于那些欣賞古典音樂所得到審美趣味。每一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音樂都有著自己相對固定的層次和模式,而流行音樂正好適合中學生的口味和需求,對于他們來說,流行音樂就如同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與火焰,溫暖的浪潮在胸中激蕩,被自己所喜歡的音樂的魅力激起情緒,宛如美麗的鮮花,在歡暢地綻放。流行音樂是一個多元文化結構類型流行音樂其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混合體,體現著商業性、工業化、市場化、現代科技、大眾傳媒等;流行音樂受眾分布廣泛,以大眾為主要對象,尤其是年輕人為最。據調查了解,和過去幾年相比,流行音樂受眾的年齡層次逐漸成遞幼趨勢,成年人或年齡更大一點的都喜歡流行音樂,更何況中學生呢。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有選擇地引進流行音樂,通過具體的教學環節,使中學生堆積起來的強烈情感或情緒能夠得以分流,使之正確無害地凈化和釋放。(三)提升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與修養要實現中國音樂教育的現代化,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作為教育主體力量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富于創新智慧的開拓性教育實踐。作為一名教師,要面向未來,在新的時代,要有新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師觀。在知識觀方面,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新環境,使知識的創新和文明的傳播出現了基于知識、注重更新的新特征。這樣,知識的傳授從傳統的過去時轉向新穎的未來時。在學習觀方面,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整合各種有效的信息資源,為教學服務。堅持學習,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教學,而代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式學習。在教師觀方面,隨著學生個人的知識來源多元化,教師不再被視作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化身,其功能主要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和激勵學生探尋、發現和創造性運用知識,并與之和諧共享。教師工作由傳授知識變為開發學生智慧和精神資源,職責更為全面,使命更加重要。

結論音樂藝術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要保證這種教育的順利實施,首先得要有與之匹配的教育機制和教學方式,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就音樂教學而言,怎樣處理書本知識與流行音樂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一個當前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教學大綱所要實施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脫節,這種現象由來已久。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音樂的真實需求和喜好,緩解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和壓力,我們必須直面流行音樂與流行文化、正視流行音樂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和分析流行音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