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桃花源記》教學反思《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
一、選課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記》為傳統名篇,平時教學至少需要兩個課時,備課時并沒有細細的去感覺時間的長短,雖然課堂環節壓縮了一些,課堂流程也自以為緊湊。但文言文教學要求實實在在,基本的教學內容是必須要完成的。
二、聯想、想象的環節沒有補充出來。
曾經聽過一節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瑯瑯美讀、巧妙設問所引發的對作品難點的輕松理解、學生精彩紛呈的發言、“一一為具言所聞”的內容想象、“豁然開朗、無人問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詞語積累,亮點迭出,聽課老師和評課領導反映挺好,那節課是在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處理字詞、疏通文意,這是枯燥的環節,卻是最基礎的鋪墊。沒有第一課時的平淡與扎實,就沒有第二課時的從容與創新;沒有平時教學的訓練有素,就沒有聽開課時的瀟灑與亮麗;所以第二節課處理得局促吃力,沒有平時的從容與輕松,因該引起學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嘆惋”,嘆惋什么?““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的內容是什么?等環節也沒有啟發起來,上完這節課有無限感慨。
三、創新與穩重:
當別人稱贊你穩重時,或者說,當穩重成為你的風格時,當驚醒:你也許已經老了,是否銳氣不再,靈感不再,創新不再了?應該回放你的課堂——語言是否羅嗦?環節是否拖拉?節奏是否緩慢?設計是否陳舊?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課上了不少,好象從來沒有這樣沉重過,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沒有老教師的境界與胸懷,好象也失去了年輕時的激情與創意。
四、課比天大:
反思此課的全過程:匆忙備課,沒有試講,沒有說課,好象胸有成竹。靜心感覺自己的內心,其實是一種輕視,一種無所謂,不參賽,不評比,上課小菜一碟。其實,課堂是一臺戲,講課是一種藝術,無論觀眾多少,無論舞臺大小,都應該精心對待,精雕細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課有缺失,會有難言的不爽與懊惱!《桃花源記》教學反思2
《桃花源記》逝文中的經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古文學習能力也是中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不高,雖知學習古文是有用處的,但缺乏動力,“上課乏味”,“內容枯燥”,“難以學好”是學生最普遍的反應,這是和我們執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直接關系的。怎樣讓學生把《桃花源記》學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現總結如下:
一、從“趣”字入手,做好新課的導入。
導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與現代文相比,古文因時隔久遠,內容深奧,文章背景與學生的生活也相去甚遠,更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導入時要架設古今生活的橋梁,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前我考慮到學校附近有一個聞名清遠的旅游景點————清遠桃源生態旅游區,這里湖光山色,秀麗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蔥郁,生態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爛漫,長年煙霧繚繞,仿如人間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攝了許多美麗的'圖片。當以優美的音樂為背景播放著這些圖片時,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現時,學生還充當起了解說員:“這是桃花湖,里面的魚多著呢,泥鰍、鱔魚……。那里是桃花塢,每年的3、4月份桃花開得最燦爛……。”我再問學生:“這些圖片美嗎?圖片美實景更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世外桃源”,據說在一千多年前的晉朝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們來學習《桃花源記》。經過這樣的導入,學生興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這樣能深深吸引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課堂氣氛。
二、改“講”為“讀”切入教學。
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古詩文教學還是停留在以教師串講為主這一模式上,“字字落實,句句串講”,過于重視字詞的解讀和翻譯,常常把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教師講得累,學生也聽得倦。參考了一些文獻和名家的教學視頻后,我決定從朗讀切入教學,先要求先讀準字音和句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熟讀到背誦,把過去從字詞到段落篇章,變為從整體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詞,把字詞置于具體的語境中講解。這樣擺脫了傳統把文言文分成諸如解釋詞義、分成串講、歸納全文、布置作業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體特點,注意了字詞、誦讀、分析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課堂的表現與聽課老師的評價看,效果應是比較好的,評完課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學生了解情況,普遍反應比以前學得容易、輕松、又有趣。后來看單元測驗有關本文的答題,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
三、從“寫”字入手,進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練習與作業一般是字詞語句或課文的翻譯。后來我注意到其實很多學生都是照抄參考書的,在復習的過程更是發現學生對很多語句甚至段落都沒印象。后來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重新寫出課文內容,有能力的學生寫出細節,因為文言文文字精煉,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大有充實豐富的回旋余地,這樣既訓練了寫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內容。
上完課后細細思考,也發現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辯論的方式去探討課文內在的人文內涵更好。
《桃花源記》中為世人描繪了一幅寧靜淡泊、噪世俗塵囂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治動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的東晉寫出這樣的作品,其中的內涵不言而喻。我先讓學生思考有關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確的問題,然后再請幾位學生表達看法,最后引導學生明確:要讀懂一篇作品,必須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虛構出來的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其實是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上完課好,我仔細思考,這樣的方式似乎是“水過鴨背”,遠不如讓學生先進行一個小型辯論賽后再歸納好,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學習到用理據論證自己的觀點。
2、教師熟背課文對學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爾說:“老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標準、流暢、富有激情地把課文背下來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認為背誦課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而且教師背誦經典文本對提高教學設計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讀出自我,這是《課程標準》給我們做出的規定;著名語文專家于漪老師就是從背課文、背教案開始,嚴謹治學,扎扎實實,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書讀到滾瓜爛熟,我們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樣,達到設計教學如魚得水,課堂實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成績是會出來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3
《桃花源記》是一篇經典文言文,如何能讓學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沖淡文言文的韻味?教學本文前,根據學校“三環六步”教改新思路,認真專研了教材,了解學情,但教學效果總覺得不夠滿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變過去全文翻譯為半文半白
我在準備《桃花源記》時,摒棄那種全文翻譯的老套路,另辟蹊徑,半文言半翻譯的形式。過去是對重點語段、重點句子做重點翻譯,我反其道而行之,對重點語段進行保留,讓學生在品讀中來領悟句子的含義。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文言文教學重點應落實,該記住的一定讓學生多讀多記,輔之必要的練習。在考試未前,學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變過去客觀翻譯為主觀敘述。
為了進一步激發其同學們學習興趣,我讓學生以漁人身份來敘述發現桃花源的過程,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依據個人理解適當增加內容,如“我”在發現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見村莊時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訴太守這件事的?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對人物心理揣摩也較到位。
三、重點句子重品味輕翻譯
對于文章的重點句子,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段文字是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對于這類句子不能只帶領學生們翻譯一下就好了,關鍵是透過文字讓同學們明白到陶淵明理想社會的模樣。為此設計讓同學們仔細品讀本段文字,通過字詞想象這個村莊的特點、它的環境、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的表情,精神狀態等。同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又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個性特點,補充在《桃花源詩》中的有關詩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盡量從他們的切身感受出發,盡量讓他們把每一個想法,每一次表達說清楚,說透徹,如很多學生都提到“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看到一幅安寧、和平的.畫面,這些都是同學經過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細致品讀,我們如何能想到呢?或許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在教學中還有不足之處,在以后的工作中還的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的能力。《桃花源記》教學反思4
教學《桃花源記》一文共耗時4課時,前2課時用于新授,解讀文本,領會文章主旨;后2課時用于拓展延伸,印發《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文字資料及相關譯文(為降低難度),進一步了解陶淵明其人其事其文。資料發給學生預習,要求解決生字詞,并把幾篇文章中能表現陶淵明的性格特征的語句劃出來,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結合《桃花源記》一文,再次走進人物內心,解讀人物形象。前3課時按預設沒什么“雜音”。
這是第4課時前的休息時間,一些同學針對上節課我的“詩意的語言,失意的人生”這句話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許,這時學生A走過來,神秘地對我說:“老師,我發現了一些東西,要不要說出來?”我問:“有關什么,課文還是班級?”“課文。”“說來聽聽。”“陶淵明將主人公設計成漁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調。我呆了呆,心想,這篇課文已上過好幾次,為何主人公是漁人而非獵人或其他身份這我倒是真沒想過。“你能說出個道嗎?”可這時上課鈴響,學生追著我:“老師,你看我還講嗎?”遲疑了片刻,我迅速反應,“講吧,盡情講。”
于是,我簡單交代本節課內容,請學生A暢言發現:
生A:漁人即愚人。(驚人發現)理由如下:
1、入而復出。
連年戰亂,社會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寧靜、平和、富足。這樣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連“高尚士”劉子驥也“欣然規往”,別說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漁人卻“停數日,辭去”。“辭”是主動要求離去,而且態度堅決,實在是個“愚人”。(有些同學點頭表贊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漁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處處志之”,竟然到處留記號。他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以后再來。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種理想境界,豈是你一個漁人想走就走想來就來的?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當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給他設計了一個“迷,不得路”的結局。(幾個學生干脆仰視生A,我忍不住點頭)
3、言而無信。
做人應當以誠信為本,村中人對他很真誠,設宴擺席,熱情款待,除了臨別前希望他“不為外人道”別無他求,想必漁人當時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帶一班人馬“尋向所志”。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也是愚人所為。(群情激動,誰說弟子不如師,“教學相長”啊)
頭頭是道的分析博得滿堂喝彩。我從來沒發現的東西,學生居然發現了,而且這個發現無疑是正確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嗇地表示了我的欣賞:“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你是我的老師!我向你學習。”臺下學生大笑。
我又引導學生結合手邊資料,順生A的思路,具體的分析了陶淵明設計“漁人”做主人公與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開,他寫此文的`目的:不僅在于對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社會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過對“漁人”的含蓄委婉而又無情嘲笑表達作者對不守信用、出爾反爾、甚至有趨炎附勢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強烈諷刺和批判。
再次表揚了生A到的思想和精彩的發言后,我便想把課堂教學內容往我設計的方向拉,卻發現學生竊竊私語,意猶未竟,“難道你們還有高見?”生B很聰明地激將:“老師,你不是常教我們要‘于無疑處生疑’嗎,我可不可以有另類的疑問?”看來我的課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難得他們對一篇課文如此熱心。“歡迎啊,我洗耳恭聽。”
生B馬上接:“老師,文章里說桃花源人‘為避秦時亂’‘來此絕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不是明顯有漏洞嗎?”一片附和聲起。
生C不待邀請便大聲說:“還有,還有。”我請他說下去,“漁人與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難道語言沒有發展嗎?溝通沒影響嗎?”“也是啊。”又一片附和聲。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與世隔絕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親結婚是不利于種族生存的。”“對啊,對啊,不能近親結婚,他們的種族怎么延續?”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不靈光的他們怎么一下子開竅了。)一時間,教室里鬧哄哄的。
“老師,老師,我們的發現對不對,精彩嗎?”
此刻,班級同學情緒很激動,都為自己的到的發現感到驕傲。我分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應該高興,應該熱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與贊賞。可是今天,我卻失語了。鼓勵他們不迷信權威、質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學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卻一點準備都沒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導他們。我想把“球”踢給學生,但我知道,一番唇舌劍后,他們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總要我引領他們找尋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們的同時,辨偽存真。可今天,我根本無法給他們一個確切的交代。這一刻,我覺得我很對不起我的學生。是我沒有深入文本,以致沒能及時“解惑”。我只得尷尬的先肯定了他們的懷疑精神,也肯定了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有價值的,隨后表示道歉:更詳細的解釋有待進一步討論。
講臺雖三尺,舞臺卻很大,想要在這個舞臺上有長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節課作為起點,在忙碌中充實自我,在充實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為明天的準備,不但能聽到自己成長的聲音,也能引領學生,聽到學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聲音。我想,那也是學生期待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5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擯棄陳舊思想,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呢?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我在設計《桃花源記》第一課時的時候,打算從這幾方面入手:
1、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了《夢入桃花源》的歌曲。看著同學們入神的表情,應該是效果不錯;
2、檢查預習的環節中,我讓學生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陶淵明,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強文言文學習的語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的示肥讀、學生自己的大聲朗讀、學生的示范讀教師加以指導,這些環節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整體感知內容的環節老師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時間?地點?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語言概括事件?這個環節的設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還是不提?
5、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么啞口無言,要么不動腦筋拿著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愿主動記筆記。對于這一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后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6、本文的重點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環境美、生活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讓學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居然沒有舉手,出示了桃林的圖片,才有一個同學妙語連珠,描繪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時,我認為這是較難的,并且是教學的重點,就設置了合作探究的環節。但學生的掌握情況看,桃花源的美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偏難,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為了進一步的啟發引導,我也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畫了桃源美景圖,但由于水平有限,畫畫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啟發引導她們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理解。還沒用我去啟發,學生就很順利的回答出來,(可能是他們已經講過的原因)
7、在拓展遷移的環節我讓學生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講課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只讓一個學生來回答,這里缺少過渡語,“我們已經過上了桃源般和平寧靜幸福美滿的生活,”
8、由于課堂時間后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復習鞏固的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總之,我想這節課突出新課程的理念,但由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各環節的銜接語言、教師心理素質較差,如當學生不配合時,教師有些慌張、啟發引導還不夠到位、教師基本功還不夠扎實,如毛筆字書寫及繪畫還不夠好等等。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桃花源記》教學反思6
今天上了《桃花源記》一課,在課堂上我采用質疑引導的方法,沒料到效果出奇的好。這不由引起了我許多思索。學生的思維一旦得到啟發,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節課反思如下:
1、漁人發現桃花源上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依據。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從“忽”字可見,漁人發現桃花源是無意的。我反問到有沒有不同看法呢?剛開始沒有學生吭聲,不一會就有學生站起來說:“漁人是特意去尋找桃花源的。”我問:“你有什么依據嗎?”這位同學站起來說:“漁人是緣溪行,他緣溪行并不只是為了捕魚。”我被這一回答吸引住了,隨口問道:“那他還為了什么呢?”那位學生接著說:“文中提到落英繽紛,桃花漫天飛舞,就有可能飄到小溪中,漁人有可能是順著小溪一路追尋桃花從而到達了桃花林。”我問別的同學他的看法有無道理?同學們說:“有。”可見這位同學讀書時動腦思考了,我們大家今后在課堂上也應開動自己的大腦,力爭讀出自己的特見解。
2、源中人為何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讓學生自己質疑課文。有學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進入桃花源到晉朝,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外出,為何他們的.衣服會和漁人的一樣?我國每個朝代的衣服都有各處的特點的?”有同學站起來說:“可能他們中間有人外出過。”馬上有人反對說他們沒有外出過,從文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可見他們確實沒有外出過。“那何這樣寫呢?”我趁機問道。有的學生思考后說:“本是文陶淵明鹿出來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樣?為什么完全一樣誰也說不清楚。”我說:“說的很好,可見你也動腦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為什么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樣看待漁人的行為?(他的對外人道。)
這一問題,一提出馬上有學生說:“漁人是個不講信譽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卻出賣人家。”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反駁說:“漁人不算言而無信,因為漁人并沒有答應村中人要求。”我趁機又問:“那漁人為何又要再尋桃花源呢?”學生齊聲說:“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為什么不帶著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詣太守呢?”有同學說:“漁人行為高尚,想讓別人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駁道:“漁人詣太守說明他熱衷功名利祿,他想讓別人過上幸福生活為何不帶上村中人去呢……”這許多問題都是我備課時沒仔細考慮的。我隨口又問:“那漁人沒找到桃花源,太守會怎樣做?如果漁人順利找到并再次帶入進入了桃花源會怎樣呢?請同學們下去想像一下,構思一簏作文,題目是《漁人再入桃花源》。
4、怎樣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學們很快就說出,從文中“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余有捐款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熱情淳樸等。“還有別的不同見解嗎?”我問。“他們為何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想讓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有人站起來說。“還有別的嗎”?又有同學說:“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這一點大出我的意料,“為什么?”這位同學說:“村中人和漁人的談話已讓他們明白,外面的生活,他們應當接納外人讓他們也過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駁說:“如果外人都進入桃花源,那就沒有凈土了,不能單因為不讓外人進入就說他們自私。他們自私就不會熱情款待漁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嗎?為什么?
有同學回答向往,因為那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沒有戰爭、沒有壓迫。也有同學站起來說不喜歡,因為那里原始落后,沒有現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機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勸出桃花源嗎?以《給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為題,構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記》只是記托了作者的一種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當課進行到這時,我認為已完了,隨中問:“還有別的問題嗎?”沒想到還有人問“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樣進去的?”同學們又議論開了。
一堂課下來讓我感慨迫多,原以為這是熟課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課已不用再備了,沒想到還是有很多地方想的遠不如學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語語文課堂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打開?這節課可見學生思維打開了,課也好上了,學生也活躍了。我想這樣的課堂也許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桃花源記》教學反思7
《桃花源記》逝文中的經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古文學習能力也是中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不高,雖知學習古文是有用處的,但缺乏動力,“上課乏味”,“內容枯燥”,“難以學好”是學生最普遍的反應,這是和我們執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直接關系的。怎樣讓學生把《桃花源記》學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現總結如下:
一、從“趣”字入手,做好新課的導入。
導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與現代文相比,古文因時隔久遠,內容深奧,文章背景與學生的生活也相去甚遠,更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導入時要架設古今生活的橋梁,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前我考慮到學校附近有一個聞名清遠的旅游景點————清遠桃源生態旅游區,這里湖光山色,秀麗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蔥郁,生態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爛漫,長年煙霧繚繞,仿如人間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攝了許多美麗的圖片。當以優美的音樂為背景播放著這些圖片時,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現時,學生還充當起了解說員:“這是桃花湖,里面的魚多著呢,泥鰍、鱔魚……。那里是桃花塢,每年的3、4月份桃花開得最燦爛……。”我再問學生:“這些圖片美嗎?圖片美實景更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世外桃源”,據說在一千多年前的晉朝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們來學習《桃花源記》。經過這樣的導入,學生興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這樣能深深吸引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課堂氣氛。
二、改“講”為“讀”切入教學。
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古詩文教學還是停留在以教師串講為主這一模式上,“字字落實,句句串講”,過于重視字詞的解讀和翻譯,常常把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教師講得累,學生也聽得倦。參考了一些文獻和名家的教學視頻后,我決定從朗讀切入教學,先要求先讀準字音和句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熟讀到背誦,把過去從字詞到段落篇章,變為從整體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詞,把字詞置于具體的語境中講解。這樣擺脫了傳統把文言文分成諸如解釋詞義、分成串講、歸納全文、布置作業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體特點,注意了字詞、誦讀、分析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課堂的表現與聽課老師的評價看,效果應是比較好的,評完課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學生了解情況,普遍反應比以前學得容易、輕松、又有趣。后來看單元測驗有關本文的答題,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
三、從“寫”字入手,進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練習與作業一般是字詞語句或課文的翻譯。后來我注意到其實很多學生都是照抄參考書的,在復習的過程更是發現學生對很多語句甚至段落都沒印象。后來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重新寫出課文內容,有能力的學生寫出細節,因為文言文文字精煉,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大有充實豐富的回旋余地,這樣既訓練了寫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內容。
上完課后細細思考,也發現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辯論的方式去探討課文內在的人文內涵更好。
《桃花源記》中為世人描繪了一幅寧靜淡泊、噪世俗塵囂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治動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的東晉寫出這樣的作品,其中的內涵不言而喻。我先讓學生思考有關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確的問題,然后再請幾位學生表達看法,最后引導學生明確:要讀懂一篇作品,必須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虛構出來的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其實是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上完課好,我仔細思考,這樣的方式似乎是“水過鴨背”,遠不如讓學生先進行一個小型辯論賽后再歸納好,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學習到用理據論證自己的觀點。
2、教師熟背課文對學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爾說:“老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標準、流暢、富有激情地把課文背下來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認為背誦課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而且教師背誦經典文本對提高教學設計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讀出自我,這是《課程標準》給我們做出的規定;著名語文專家于漪老師就是從背課文、背教案開始,嚴謹治學,扎扎實實,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書讀到滾瓜爛熟,我們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樣,達到設計教學如魚得水,課堂實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成績是會出來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8
《桃花源記》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時,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體驗,新有感悟:
1、應該是一條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時,課文對于發現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較多,也比較細致,摻合著溪流,有小船,有兩岸,有桃花林,最后發現洞口。這個過程要如何再現,才更有說服力?
于是,我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把發現桃花源這個過程中的景物,畫出來!一聽說語文課可以畫畫,久違了的學生,興致被調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語:這是兩岸,這是桃花林。這是小船,船不要畫出來,只要畫船蕩漾開去的水圈,就能證明說是有小船,上次老師教我們深山藏古寺就是這樣畫的??最后,由美術功底較好的燕南同學上臺一展畫技:平整的兩岸,整齊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間,一位漁人在劃槳??
當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沉浸在這幅圖畫的構思中時超勁同學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小河不應是平行的整齊劃一的,而應是曲線的,由小到大,彎曲而來,從美術的角度講,更富有直觀感,更富有曲線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彎曲的小河才更有說服力。
2、結合語境理解翻譯。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翻譯。“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對于這句話,很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順序,先有漢朝,才有魏晉,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漢朝和魏晉,很正常,但他們之間構不成遞進關系啊!課堂一度停留。這句翻譯是不是錯了啊!
其實,學生的`這個發現,作為老師,如果沒有認真思考,也會走入這樣的死胡同的。我讓學生思考之后,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桃花源的人,來想這個問題,這不會錯了!學生三五個討論起來,才理解到:按我們現在的角度,是錯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不知道漢朝,不知道魏晉。這當中漢朝離他們近,魏晉離他們遠。而我們學生,我們的理解剛好相反。魏晉離我們近,而漢朝離我們遠。理解了這一點,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3、應該是時間順序。《桃花源記》進行課堂小結時,關于這篇課文的順序,稍有波瀾,討論有致,分析有理,可謂恰到好處:我提問學生,本文的順序,蘇璇香同學立即反映:時間、空間、邏輯等三種順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順序呢?璇香同學認為是“空間順序”?
旁邊的劉釗同學站起來說:“時間順序”!“理由呢”我順勢追問,劉釗同學理由充分:
本文是按“發現桃花林”(第1段)——“進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離開桃花源”(第4段)),“再尋桃花林”(5段)的順序來寫,所以是時間順序。
那什么樣的寫法順序才是空間順序呢?空間順序一般有這些特征:從遠到近,從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較為明顯的空間概念。完全正確,我心里只有折服。《桃花源記》教學反思9
教學《桃花源記》一文共耗時4課時,前2課時用于新授,解讀文本,領會文章主旨;后2課時用于拓展延伸,印發《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文字資料及相關譯文(為降低難度),進一步了解陶淵明其人其事其文。資料發給學生預習,要求解決生字詞,并把幾篇文章中能表現陶淵明的性格特征的語句劃出來,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結合《桃花源記》一文,再次走進人物內心,解讀人物形象。前3課時按預設沒什么“雜音”。
這是第4課時前的休息時間,一些同學針對上節課我的“詩意的語言,失意的人生”這句話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許,這時學生A走過來,神秘地對我說:“老師,我發現了一些東西,要不要說出來?”我問:“有關什么,課文還是班級?”“課文。”“說來聽聽。”“陶淵明將主人公設計成漁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調。我呆了呆,心想,這篇課文已上過好幾次,為何主人公是漁人而非獵人或其他身份這我倒是真沒想過。“你能說出個道嗎?”可這時上課鈴響,學生追著我:“老師,你看我還講嗎?”遲疑了片刻,我迅速反應,“講吧,盡情講。”
于是,我簡單交代本節課內容,請學生A暢言發現:
生A:漁人即愚人。(驚人發現)理由如下:
1。入而復出。
連年戰亂,社會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寧靜、平和、富足。這樣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連“高尚士”劉子驥也“欣然規往”,別說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漁人卻“停數日,辭去”。“辭”是主動要求離去,而且態度堅決,實在是個“愚人”。(有些同學點頭表贊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漁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處處志之”,竟然到處留記號。他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以后再來。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04基礎會計培訓
-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分鏡頭臺本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2025屆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廣西欽州市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達標名校中考適應性考試初三英語試題模擬試題含答案
-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數據、模型與決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茂名市重點中學高三物理試題高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本溪市平山區2025屆數學四下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力學與熱學(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輪復習測試卷生物試題(三)含解析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智能交通系統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
- 第4章-動車組列車餐飲服務操作技能《高速鐵路列車餐飲服務》
- 電子表格紅色方格紙A420X20
- 校長接待日登記表
- 西班牙社會與文化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天津外國語大學
- 2021上海慢行交通規劃設計導則
- 望京SOHO中心工程標準化實施匯報圖文詳細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演示文稿
- 變壓器比率差動保護的校驗方法(圖文)
- 高盛Marquee平臺深度研究報告
- CPR1000核電系統簡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