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頁共20頁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橋梁施工圖設計說明1、概述1.1項目概況及規模兩江大道位于龍盛片區,道路自南向北貫穿整個區域,是兩江新區龍盛片區的中軸線。道路起自魚嘴向北依次連接主要道路有渝宜高速、唐鳳線、一橫線、機場東連線、繞城高速公路、寨子路、御龍二路、六橫線、御石路等道路,終至龍盛片區規劃區北邊界的龍石路,路線總長約23km。目前已建設至石河立交處。本次設計的兩江大道北延伸段二期起于石河立交,止于規劃御石路,里程樁號為K17+473.298~K19+900.000,道路全長2.4km,是兩江大道往北側的繼續延伸,為城市主干道,設計時速60km/h,路幅寬度66m,雙向8車道,同時兩江大道中分帶規劃軌道4號線軌道橋梁,本項目實施時需與規劃軌道綜合考慮。工程范圍內主要結構物為5座橋梁,1座車行地通道和1座人行地通道,分布如下表:橋梁名稱橋梁規模交叉構筑物結構形式與軌道關系施工順序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K17+804.5~K17+914.5)30+40+30m連續梁,全長110m兩江大道主線上跨石船大道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軌道平面位于兩江大道道路中分帶設計線,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軌道橋墩與擬建橋橋墩齊平布置軌道橋和市政橋需同步實施龍井灣大橋(K18+105~K18+395)4x40+3x40m連續梁,全長290m兩江大道跨現狀水系河水溝、跨規劃石翔路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軌道平面位于兩江大道道路中分帶設計線,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軌道橋墩與擬建橋橋墩齊平布置軌道橋和市政橋需同步實施石鳳支路上跨橋(K19+028.6~K19+258.6)1-20m連續梁,全長30m兩江大道上跨石鳳支路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軌道平面位于兩江大道道路中分帶設計線,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跨越擬建橋梁軌道橋和市政橋可分期實施,先實施市政橋,再實施軌道橋。石埡支路上跨橋(K19+273~K19+313)1-30m連續梁,全長40m兩江大道上跨石埡支路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軌道平面位于兩江大道道路中分帶設計線,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跨越擬建橋梁先實施市政橋,再實施軌道橋。御石路立交車行下穿道(K19+511~K19+636)總長125m兩江大道主線下穿門式框架結構,樁基礎軌道平面位于兩江大道道路中分帶設計線,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軌道橋基礎與地通道完全分離。先實施市地通道,再實施軌道橋。K18+682.215人行地通道總長47.8m地通道橫穿兩江大道門式框架結構,擴大基礎軌道平面與人行地通道正交布置,立面位于道路上側,跨越擬建地通道先實施市政地通道,再實施軌道橋。1.2設計內容本項目結構工程共一冊,根據道路設計確定的平面、縱斷面、橫斷面進行結構設計。本項目橋梁工程包含3座跨線橋梁分別為石船立交上跨橋、石鳳支路上跨橋和石埡支路上跨橋;1座跨河橋即龍井灣大橋,1座車行地通道即御石路地通道,1座人行地通道。橋梁工程具體為:石船立交上跨橋為石船立交位置兩江大道主線上跨石船大道,橋梁總長115m,橋梁采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橋梁跨徑布置為30+40+30m,橋面總寬32m,橋梁為左右分幅布置,每幅橋寬12.5m,中分帶寬7m(不設橋),中分帶為軌道4號線上跨橋預留空間。龍井灣大橋為兩江大道上跨現狀水系河水溝,橋梁總長290m,跨徑布置為(3x40m)+(4x40m),橋梁總寬50.5m,橋梁左右分幅布置,每幅橋寬21.75m,中分帶寬7m(不設橋)。石鳳支路上跨橋為兩江大道上跨規劃道路石鳳支路,橋梁總長30m,橋梁采用1-20m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橋,橋面總寬55m,橋梁為左右分幅布置,每幅橋跨25m,中分帶5m(不設橋)。石埡支路上跨橋為兩江大道上跨規劃石埡支路,橋梁總長40m,橋位平面為變寬布置,寬度為57.24~62.76m,橋梁為左右分幅布置,中分帶寬3m(不設橋)。地通道工程為:御石路地通道為兩江大道主線下穿御石路,地通道左右分幅布置,每幅寬14.5m,中分帶寬12.8m,地通道長125m。人行地通道為在兩江大道樁號K18+682.215橫穿兩江大道,地通道井寬4m,總長47.8m。具體設計內容:橋梁上部、橋墩、蓋梁、承臺、橋臺、樁基礎,全橋的伸縮縫、支座、橋面鋪裝、橋面排水、欄桿等;地通道主體結構、地通道外防水、內裝飾、地通道鋪裝等。2設計依據2.1合同及主管部門批復(1)與重慶兩江新區龍興工業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的本項目合同(2)《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關于兩江大道北延伸段二期工程立項的批復》(渝兩江政務審[2012]44號)(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2012.9.26)(3)《重慶兩江新區建設管理局關于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渝兩江建審[2018]124號)(4)《重慶兩江新區城市管理局關于兩江大道北延段二期工程龍井灣大橋涉河建設方案的批復》(渝兩江城管發[2018]69號)。(5)《重慶兩江新區城市管理局關于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三期工程土橋溝大橋及電力管橋涉河建設方案及防洪評價報告的批復》【渝兩江城管發[2018]285號】(6)《兩江新區龍盛片區總體規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7)《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重慶江北地質勘查設計院2017.10)(8)《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工程地質補充勘察報告(補充勘察)》(重慶江北地質勘查設計院2018.8)(9)國家和地方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指令性規劃文本等(10)甲方提供片區內1:500地形圖(11)《重慶軌道交通四號線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12)《重慶市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7.7)2.2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相關內容的執行情況初設階段需完善意見及執行情況:1、《重慶市市政公用公用工程(道路、橋梁、隧道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版)回復:修改《重慶市市政公用公用工程(道路、橋梁、隧道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版)版。2、增加《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2011)回復:按意見增加《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2011)3、左右雙幅較近時,可以取消內側擋墻回復:由于橋臺位置與軌道橋墩齊平,設置內側擋墻為軌道墩預留空間。4、優化御石路車行下穿道樁基布置回復:御石路下穿道位于土質基礎上采用樁基礎,巖石基礎上在軌道墩附近采用樁基礎,避免地通道基礎荷載傳遞到軌道樁基礎上,在施工圖階段根據軌道橋墩位置對下穿道樁基礎進行優化。5、龍井灣大橋0#橋臺回土填要求回復:明確龍井灣大橋0#橋臺回填土要求,滿足城市道路路基填土要求及施工要求。6、橋臺擋墻與軌道橋墩對齊回復:按意見將橋臺擋墻與軌道橋墩對齊。7、復核高填方對龍井灣0號橋臺的偏壓影響,做好橋梁與路基的過渡段設計。回復:為加強龍井灣0號橋臺位置對土偏壓的抗推剛度,橋臺縱向設計3排1.5m樁基,為保證橋梁與路基間的良好銜接,臺后回填區域采用良好的砂卵石進行回填,設計8m長鋼筋混凝土搭板。2.3對軌道意見及執行情況軌道意見:(一)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三七位于石河立交以北,為新建段,軌道在該處為高架布設,會議同意涉及的8處市政結構物與軌道建設時序按以下考慮:1、先于軌道實施的5處:二期K18+682人行地通道,石鳳支路上跨橋,石埡支路上跨橋,御石路下穿道,三期圣石路下穿道。2.須與軌道同步實施的三處:二期石船立交上跨橋,二期龍井灣大橋,三期土橋溝大橋。(二)結合軌道各標段建設計劃,為保證兩江大道二、三期部分結構先于軌道實施或與軌道同步實施,會議要求盡快完成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三期施工圖設計,開展施工招標,后續完善軌道手續辦理。執行情況:結合軌道意見編制三期相關市政結構施工圖,完善涉軌控保方案,并報主管部門審查。2.4對規范強制性條文的執行情況本項目未涉及違反行業強制性條文規定的情況。3、設計內容和設計技術標準(1)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2017)《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2011)《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01)(2)交通部規范《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標[2002]99號)《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3362-2018)《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06)《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GB02-2013)《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土建工程)(JTGF80/1—2004)《公路工程基樁動測技術規程》(JTG/TF81-01-2004)(3)建設部規范《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2012)《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11-2011)《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3年版)《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2-2008)《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221-2015)《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通道技術規范》(CJJ69-95)《城市道路工程技術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版)4主要技術標準4.1設計荷載:主線橋道路等級:城市主干道。汽車荷載:城-A級;人行道荷載:3.5kN/m溫度荷載:整體升降溫和日照溫差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規定的溫度場計算。4.2橋面、地通道寬度:石鳳支路橋寬:9m(人行道)+11.5m(車行道)+0.5m(防撞護欄)+3m(分隔帶)+0.5m(防撞護欄)+11.5m(車行道)+9m(人行道)=53m;石埡支路橋寬:9m(人行道)+(17.87-20.22)m(車行道)+0.5m(防撞護欄)+3m(分隔帶)+(17.52-19.68)m+9m(人行道)=57.76m-61.72m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橋寬:0.5m(防撞護欄)+11.5m(車行道)+0.5m(防撞護欄)+7m(中分帶)+0.5m(防撞護欄)+11.5m(車行道)+0.5m(防撞護欄)=32m;龍井灣大橋橋寬:5.75m(人行道)+11.5m(車行道)+0.5m(防撞護欄)+7m(中分帶)+0.5m(防撞護欄)+11.5m(車行道)+5.75m(人行道)=50.5m御石路地通道:0.9m(側墻)+0.1m(裝飾掛板)+0.75m(檢修帶)+11.5m(車行道)+0.25m(安全帶)+0.1m(裝飾掛板)+0.9m(側墻)+12.8m(中分帶)+0.9m(側墻)+0.1m(裝飾掛板)+0.25m(安全帶)+11.5m(車行道)+0.75m(檢修帶)+0.1m(裝飾掛板)+0.9m(側墻)=41.8m;人行地通道:0.4m(側墻)+0.1m(裝飾掛板)+4m(人行道)+0.1m(裝飾掛板)+0.4m(側墻)=5m4.3橋面橫坡車行道1.5%,人行道2%。4.4橋梁、地通道最大縱坡御石路上跨橋:0.5%,石船大道上跨橋:2.3%和-3.5%,龍井灣大橋1%,石鳳支路上跨橋-2.5%,石埡支路上跨橋-2.2%,御石路地通道-0.5%,人行地通道1%。4.5地震設防標準:根據《中國地震峰值加速度區劃圖A1》及《中國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B1》劃分,場區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本次設計的5座主線橋,2座地通道均位于兩江大道上(主干路),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第3.1.1條規定,本橋抗震設防分類為丙類。根據地勘報告,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根據第3.1.4條及第3.3.3條規定,本橋橋梁結構抗震設防分類為C類,不需進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驗算,僅滿足相關構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按7度構造設防。4.6設計基準期及安全等級根據《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11-2011),橋梁主體結構設計基準期為100年;橋涵結構設計安全等級為一級,橋梁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4.7龍井灣大橋設計洪水頻率:187.13(100年一遇洪水位);4.8橋下,地通道凈空:車行凈空不小于5m,人行凈空不小于2.5m。4.9環境類別:Ⅰ類環境,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寬度0.2mm,預應力混凝土按A類設計。4.11防水等級:1級。4.12車行地通道、人行地通道結構的耐火等級:一級;耐火極限:3小時。4.13通航等級:無通航要求。5建設條件5.1地形地貌(摘)擬建兩江大道北延長段二期位于重慶兩江新區龍興鎮。擬建道路區原始地形總體為北西高南東低,場地現狀地形標高176.56m(ZY102)~261.85m(ZY285),相對高差約85.29m。擬建路線K17+473.298~K17+900段左側目前正在進行場地平場工作,地形坡度較小,一般坡度在3°~15°左右,K17+900~K18+150段為一單向斜坡,北東側高,南西側低,地形坡度一般15°~35°,K18+150~K18+300為當地的苗圃及菜地,地形平緩,坡度一般2°~11°左右,K18+300~K18+360段為單向斜坡,北東側高,南西側低,地形坡度一般12°~27°,K18+360~K18+600段地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一般7°~15°左右,主要為當地居民的菜地及稻田,K18+600~K18+700段為一單向斜坡,南西側高,北東側低,地形坡度一般13°~55°左右,K18+700~K19+047段地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一般7°~15°左右,主要為當地居民的菜地,K19+047~K19+104段地形較陡,為一砂巖陡坎,K19+104~K19+133段地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一般7°~13°左右,主要為當地居民的耕地,K19+133~K19+200段為一單向斜坡,南東側高,北西側低,地形坡度一般13°~48°左右,K19+200~K19+460段地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一般7°~13°左右,主要為當地居民的耕地,K19+460~K19+672段為山丘,地形坡度一般16°~42°左右,K19+672~K19+700段地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一般5°~13°左右,主要為當地居民的稻田,K19+700~K19+860段為山丘,地形坡度一般14°~37°左右。擬建場地地貌上總體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5.2氣象、水文(摘)建設區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冬暖夏熱、春早夏長、秋雨連綿之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7.5~18.5°C,最高年平均氣溫19.4°C,最低年平均氣溫18.3°C。日極端最低氣溫-3.1°C(1973年1月8日),最高氣溫44.1°C(2006年8月16日)。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085.1~1141.8mm,多年最大日降雨量126.6mm,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0%,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8%,絕對濕度17.6mb,因大氣污染,時有酸霧酸雨發生,常年風速較小,以偏西北風為主,最大風速28.4m/s。5.3工程地質條件(摘)1)地質構造擬建場地地質構造位處大盛場向斜軸部,巖層呈單斜產出,傾向144~178°,傾角9~21°,裂面平直光滑,張開度2~5mm,局部泥質充填,中厚層狀,間距0.30~0.80m,延伸長度大,結構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場地及其鄰近未發現斷層,將各段落的巖層產狀及裂隙情況分述如下:K17+473.298~K17+780段:產狀:144°∠10°,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313°∠79°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常充填粘土,節理間距一般0.4~2.5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2、199°∠72°裂面較粗糙,呈閉合~微張狀,寬1~3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1~3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7+780~K18+050段:產狀157°∠9°,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305°∠82°裂面較粗糙,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常充填粘土,節理間距一般0.4~2.5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2、224°∠80°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7mm不等,常充填粘土,節理間距一般0.8~2.8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K18+050~K18+300段:產狀159°∠8°,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18°∠52°裂面較平直,寬1~3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1~3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2、274°∠81°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6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8~2.4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8+300~K18+680段:產狀151°∠11°,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16°∠66°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6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8~2.4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2、323°∠73°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2.7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8+680~K19+000段:產狀:168°∠10°,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34°∠63°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4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2.4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2、119°∠81°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6~2.7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9+000~K19+450段:產狀:160°∠16°,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24°∠79°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4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2.5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2、125°∠61°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2.5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9+450~K19+690段:產狀:165°∠16°,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42°∠71°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5mm不等,泥質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2.5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2、112°∠79°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3mm不等,無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4~3.0m,延伸較短,為硬性結構面。K19+690~K19+860:產狀:178°∠21°,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25°∠76°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3mm不等,泥質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5~3.5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2、112°∠75°裂面較平直,呈閉合~微張狀,寬1~3mm不等,泥質充填,節理間距一般0.8~2.5m,延伸較短,為軟弱結構面。綜上所述,擬建場地地質構造簡單,場地裂隙發育程度為較發育。2)地層巖性據鉆探揭露,路段區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粉質粘土,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及砂巖。其特征由新至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雜色,稍濕,松散~稍密,主要由砂巖、泥巖塊碎石及少量粉質粘土組成,塊碎石粒徑45~210mm,約占60%,為修建景觀步道及平場時回填,回填時間約1月~1年。主要分布于擬建路段K17+473.298~K17+900段南北西側表層。厚度0~23.10(ZY45)。(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粉質粘土:黃褐色,可塑狀,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搖振無反應。土質較均勻,切面較光滑。表層含植物根系。分布于K17+900~K19+860段。厚度0~11.13(ZY59)。(3)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紫紅色,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少量灰綠色砂質條帶或團塊,局部地段含砂質較重??辈旖衣蹲畲蠛穸?0.30m(ZY289)。在整個場地范圍內均有分布,與砂巖互層產出。砂巖:灰黃色、灰褐色、灰白色,細~中粒結構,中厚層構造,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巖屑、云母次之,鈣泥質膠結,局部地段含泥質較重。本次鉆孔揭露最大厚度18.35m(ZY133)。在整個場地范圍內均有分布,與粉砂質泥巖互層產出。各孔巖土層厚度、底界高程詳見附件7(鉆孔情況一覽表)。3)基面頂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擬建場區地形總體地勢為被西側高,南東側低,以丘陵斜坡地貌為主,地面坡角多在5~35°之間,部分段因為人類活動形成35-53°的邊坡,局部陡坎呈近直立狀?;鶐r面起伏隨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基巖界面一般在5~35°之間。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規定,結合鉆探獲取巖芯的實際情況及物探測試資料,將鉆探深度范圍內的基巖劃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少數短柱狀、餅狀,巖質軟,巖塊手折易斷,巖體不完整。厚1.80m(ZY56)~9.40(ZY218)m。中等風化帶:巖芯較完整,主要呈柱狀、長柱狀,節長一般50~280mm,局部夾少量碎塊狀、短柱狀,質硬,碎塊手難折斷,巖體較完整。鉆孔揭露最大厚度39.20m(ZY285)。4)水、土化學特征①、水化學特征在勘察期間,按規范及勘察技術任務大綱要求,本次勘察在鉆孔ZY16、及地表采集4件水樣進行水質簡分析,其分析結果見表2.6.3。擬建場地及周圍無污染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本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由ZK232-SY、ZK268-SY、御臨河取水樣的分析報告(見附件4),成果見表2.6.3,及擬建場地、周圍無污染源綜合判定,本場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②土化學特征擬建場地周圍無污染源,據試驗成果判定,場地土層對建筑材料有微腐蝕性。綜上所述,場地在鉆探施工深度范圍,地下水較貧乏,僅局部溝谷底部有地下水存在,水量受地表水體及大氣降水補給,分布無規律,水量變化大。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土對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及鋼結構有微腐蝕性。5)特殊性土評價軟弱地基為場地主要特殊巖土。主要分布于溝谷、平壩地段,地表一般為水田或冬水田,還有零星分布的池塘、魚塘等。且由于排水不暢,形成由飽和粘性土組成的軟基。具有含水量高,承載力低,抗剪強度小的特性,易產生過大工后沉降或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穩。本次通過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查明軟基的分布情況。線路區軟基段落地貌單元以淺丘為主,下覆基巖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的粉砂質泥巖、砂巖,據工程地質測繪,軟基主要分布于路線區K17+529~K17+585段右側、K17+720~K17+760段右側、K18+200~K18+275段、K18+816~K18+886段、K19+200~K19+405段、K19+673~K19+700段,分布厚度一般0.5~2.0m,呈軟塑~可塑狀,表層局部呈流塑狀。建議進行淺層處治,其厚度較小,建議將其清除,或采用采用1.0~1.5m片石排水溝進行處理。擬建場地人工填土松散~稍密,稍濕。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II類環境判定,場地內土體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對鋼結構有微腐蝕。6)不良地質作用經過工程地質測繪調查,場內及鄰近未發現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與地質災害,亦未發現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路線區不良地質主要為危巖。7)物探波速測試成果剪切波速度測試用作評價場地土類別,為地震效應評價、建筑抗震設計提供依據;聲波測井用以劃分地層巖性、裂隙、破碎帶及風化帶,通過波速計算巖體工程力學參數,為綜合評價地層巖性提供物探依據。本次勘察,于2個鉆孔內作波速測井試驗。測出的聲波曲線與鉆孔巖性分層基本一致。(1)、由剪切波測試結果表可知:素填土剪切波速值為110m/s,屬軟弱土;粉質粘土剪切波速值為154m/s,屬中軟土;強風化粉砂質泥巖、砂巖及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砂巖剪切波速值為大于500m/s,屬巖石。(2)、由聲波測井結果表可知:場地內強風化粉砂質泥巖巖體波速為2109-2418m/s,中風化粉砂質泥巖巖體波速為2400-3050m/s;強風化砂巖巖體波速為2924-3285m/s,中風化砂巖巖體波速為3121-3709m/s,粉砂質泥巖巖塊聲波速度測試值為3480m/s;砂巖巖塊聲波速度測試值為4490m/s,軟砂巖巖塊聲波速度測試值為4320m/s,經計算該場地中風化巖體完整系數為0.55-0.65,表明中風化巖體較完整。8)路段區巖土物理力學特征本工程場地勘察所采取的巖、土試樣的室內測試成果詳見附件4。按照上述統計原則,按巖性分別對本工程場地粉質粘土(Q4el+dl)、中等風化粉砂質泥巖(J2s)、中等風化砂巖(J2s)的室內測試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如下:據統計結果,K17+473.298-K18+104段粉質粘土力學指標變異系數0.01~0.23,液性指數0.26~0.48,為可塑狀,壓縮系數

0.22~0.45,平均0.32,為中壓縮性土;粉質粘土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26.32kPa、ф=12.79°;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17.22kPa、ф=10.21°;K18+104-K19+150段粉質粘土力學指標液性指數0.27~0.49,為可塑狀,壓縮系數

0.32~0.43,平均0.38,為中壓縮性土;粉質粘土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27.60kPa、ф=13.20°;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17.93kPa、ф=10.48°;K19+150-K19+860段粉質粘土力學指標變異系數0.01~0.26,液性指數0.25~0.56,為可塑狀,壓縮系數

0.24~0.69,平均0.34,為中壓縮性土;粉質粘土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27.17kPa、ф=12.76°;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為:C=18.05kPa、ф=10.559°。根據統計表3.2.1-1-3.2.1-3及表3.2.1-4查《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14.3.3-3得:K17+473.298-K18+104粉質粘土的地基極限承載力平均值為530kPa;K18+104-K19+150段粉質粘土的地基極限承載力平均值為538kPa;K19+150-K19+860段粉質粘土的地基極限承載力平均值為550kPa??辈熘袨榇_定人工素填土的物理性質,對區內分布填土進行了超重型動力觸探;于ZY10、ZY11、ZY15、ZY17、ZY45、ZY47共6個孔內作超重型觸探(N120)試驗,匯總于表3.2.1-7。其單孔錘擊數平均值2.60~3.22,說明場區內分布的素填土呈松散狀。場地中等風化粉砂質泥巖試驗成果數理統計于表3.2.1-8~3.2.1-10,由表3.2.1-8~3.2.1-10知:K17+473.298-K18+104粉砂質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8.57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5.54MPa,屬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Ⅴ級,K18+104-K19+150粉砂質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9.49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6.09MPa,屬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Ⅴ級,K19+150-K19+860粉砂質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9.52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6.16MPa,屬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Ⅴ級,中等風化砂巖試驗成果數理統計于表3.2.1-11~3.2.1-13,由表3.2.1-11~3.2.1-13知:K17+473.298-K18+104砂巖的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0.60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為23.34MPa,屬較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Ⅳ級,K18+104-K19+150砂巖的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3.30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為26.37MPa,屬較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Ⅳ級,K19+150-K19+860砂巖的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6.47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為19.90MPa,屬較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Ⅳ級。路線區軟砂巖試驗成果數理統計于表3.2.1-14,由表3.2.1-14知:軟砂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9.55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5.47MPa,屬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質量等級為Ⅴ級。設計參數取值原則及設計參數建議值①設計參數取值原則: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根據室內巖塊天然單軸抗壓強度統計概率值結合《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規定綜合取值。巖體抗剪強度標準值建議值:粘聚力c取巖塊值的0.3倍,內摩擦角取巖塊值的0.9倍;巖體抗拉強度取巖塊值的0.4倍。粘性土地基極限承載力平均值[f0]根據試驗成果和地區經驗確定。壓實填土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fk]按地區經驗確定。其它參數根據試驗成果或地區經驗,并結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確定。巖體較完整,地基條件系數取1.20。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巖質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33的系數確定;對土質地基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50的系數確定。②路段區巖土體設計參數建議值按如下表3.3-1~3.3-3采用。表3.3-1土體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項目巖土名稱天然重度(KN/m3)飽和重度(KN/m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天然抗剪強度指標飽和抗剪強度指標壓縮系數a1-2(MPa-1)壓縮模量Es1-2(MPa)基底摩擦系數C(Kpa)Φ(°)C(Kpa)Φ(°)素填土20.2*20.5*120(壓實)*0*28*0*25*0.30*K17+473.298-K18+104段粉質粘土19.720.4150*26.3212.7917.2210.210.294.920.25*K18+104-K19+150段粉質粘土19.320.0120*25.6312.5816.769.590.344.130.25*K19+150-K19+860段粉質粘土19.720.3120*27.1712.7618.0510.550.294.710.25*軟塑狀粉質粘土18.519.250*18.09.9011.809.00.513.870.25*K17+473.298-K18+104段巖土界面26.3212.7917.2210.21K18+104-K19+150段巖土界面25.6312.5816.769.59K19+150-K19+860段巖土界面27.1712.7618.0510.55備注1、帶“*”號的數值為經驗值。2、土的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粉質粘土14MN/m4(允許樁頂水平位移量3mm~6mm),人工素填土8MN/m4(允許樁頂水平位移量4mm~8mm)。3、壓實素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暫取15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壓實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表3.3-2巖體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項目巖土名稱天然重度(KN/m3)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標準值(Mpa)抗拉強度(Kpa)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抗剪強度指標基底摩擦系數變形模量(MPa)彈性模量(MPa)泊松比巖石水平抗力系數k(MN/m3)巖體綜合內摩擦角天然飽和粘聚力(Kpa)內摩擦角(°)強風化粉砂質粉砂質泥巖24.5*300*0.30*20*Ⅲ級:55°Ⅳ級:45°強風化砂巖24.0*450*0.35*25*軟砂巖24.29.555.4737820.35*6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K17+473.298-K18+104)24.88.575.54112339437831.150.40*663.62847.880.376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K18+104-K19+150)24.99.496.09111375848631.350.40*716.06950.800.346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K19+150-K19+860)25.09.526.16176377057932.240.40*934.091148.860.3280*中風化砂巖(K17+473.298-K18+104)24.530.623.3468012118202840.50.50*2807.183060.830.17320*中風化砂巖(K18+104-K19+150)24.233.326.3752013187191740.760.50*2575.982869.140.17320*中風化砂巖(K19+150-K19+860)24.726.4719.9048810482156339.630.50*2601.822913.560.18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石壁支路上垮橋)25.26.934.9527440.40*80*中風化砂巖(石壁支路上垮橋)24.828.5121.1411290.50*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24.68.735.5534570.40*80*中風化砂巖(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24.530.623.34121180.50*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龍井灣大橋)24.99.135.8136150.40*80*中風化砂巖(龍井灣大橋)24.342.3834.79167820.50*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石鳳支路上跨橋)24.78.995.7035600.40*80*中風化砂巖(石鳳支路上跨橋)24.129.1422.46115390.50*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石埡支路上跨橋)25.07.034.3727840.40*80*中風化砂巖(石埡支路上跨橋)24.723.7717.6694120.50*320*中風化粉砂質泥巖(下穿道)24.89.566.20176375658232.180.40*106512670.380*中風化砂巖(下穿道)24.725.8119.4048810221156339.630.50*260229140.18320*、備注帶“*”號的數值為經驗值。表3.3-3巖層層面及裂隙面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里程類型產狀結構面類型C(Kpa)Φ(°)K17+473.298~K17+780產狀144°∠10°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313°∠79°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99°∠72°硬性結構面5018K17+780~K18+050產狀157°∠9°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305°∠82°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224°∠80°軟弱結構面3515K18+050~K18+300產狀159°∠8°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8°∠52°硬性結構面5018裂隙274°∠81°硬性結構面5018K18+300~K18+680產狀151°∠11°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6°∠66°硬性結構面5018裂隙323°∠73°硬性結構面5018K18+680~K19+000產狀168°∠10°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34°∠63°硬性結構面5018裂隙119°∠81°硬性結構面5018K19+000~K19+450產狀160°∠16°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24°∠79°硬性結構面5018裂隙125°∠61°硬性結構面5018K19+450~K19+690產狀165°∠16°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42°∠71°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12°∠79°硬性結構面5018K19+690~K19+860產狀178°∠21°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25°∠76°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12°∠75°軟弱結構面3515裂隙106°∠62°軟弱結構面3515說明:1.*為經驗值,其余根據巖土試驗統計結果和有關規范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得來;2.砂巖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較軟巖建議取450kPa,粉砂質泥巖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軟巖建議取250kPa。5.4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場地K18+280m處有一條小河溝,勘察時水位175.43m(2017年6月8日),據調查了解,根據行洪報告該溪溝100年一遇高洪水位187.13m,低于擬建道路路面高程。2)地下水沿線地下水富水性受原始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地下水受大氣降雨和生活污水等滲漏補給,路線區的小河溝為最低侵蝕基準面,沿線大氣降水豐沛,地下水補給條件良好。根據沿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沿線地下水可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和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①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不連續分布于場地原始地貌中的溝槽地帶,水量及水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顯著,水質成分由含水介質的性質決定。路段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地形上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順丘包流向溝谷匯集后順坡向地勢低洼處排泄。丘包頂部排泄條件較好,溝谷底部有利于地下水的匯集。=2\*GB3②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構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粉砂質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水量稍小,動態不穩定。綜合相鄰場地勘察成果,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基巖(特別是砂巖)裂隙中??辈炱陂g,對鉆孔進行簡易水文觀測,提干鉆孔循環水后,在原始地形的局部溝谷鉆孔內揭露地下水位,丘包中上部地段鉆孔均為干孔??辈熘羞x擇3個鉆孔進行一次降深簡易抽水試驗,地下水類型屬風化裂隙水,地下水沿砂巖、粉砂質泥巖接觸面呈股狀流出,涌水量較小。場地路基段在鉆探施工深度范圍內總體地下水貧乏,溝谷底部有少量地下水存在,水量受地表水體及大氣降水補給,分布無規律,水量變化大。5.5地震小于評價(摘)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為第一組,設計特征周期值,Ⅱ類取0.35(s),Ⅲ類取0.45(s)本工程為一般設防建筑,乙類。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的規定,建議對擬建道路進行適當抗震加固措施;地基為新進填土時,應考慮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地基失效等其他不理影響對擬建道路構建物可能造成的破壞,并應采取相應措施。對抗震不利地段應采取相應措施。場地內揭露砂土,其分布范圍較小,土體產生液化可能性較小,可不需采用抗液化措施。5.6材料來源、制造條件和運輸條件本項目屬于兩江新區核心區域,周邊現狀處于大開發建設期,材料充足且交通方便,運輸條件成熟。5.7與軌道關系本工程與軌道4號線并行,同時軌道四號線與本項目處于同步建設期。與軌道四號線存在并行關系的結構物為石船大道上跨橋、龍井灣大橋、石鳳支路上跨橋、石埡支路上跨橋和御石路地通道,人行地通道與軌道高架橋正交,布置軌道橋跨中間。軌道均位于市政道路中分帶,軌道均為高架橋梁形式,位于市政道路上方。與軌道關鍵技術在于合理組織軌道結構與市政結構施工順序。經與軌道建設單位多次對接,為減小雙方相互影響,建議龍井灣大橋和石船大道上跨橋與軌道橋梁同步實施,其余均為市政結構物實施完成后再進行實施軌道結構物,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已形成結構物保護。6材料技術指標和標準6.1混凝土(1)橋梁主體結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本圖簡稱箱梁)、封錨混凝土、支座墊石采用C50混凝土;伸縮縫填筑混凝土為C40聚丙烯纖維細石混凝土,細石混凝土骨料粒徑小于8mm,聚丙烯纖維摻量為0.9kg/m3(體積摻量為0.2%),聚丙烯纖維性能滿足下表要求:形態密度kg/cm3直徑μm長度mm抗拉強度MPa彈性模量MPa斷裂伸長率%網狀0.9133~4810~19590~7703500~4100大于15橋墩墩身、蓋梁采用C40混凝土;承臺、橋臺臺帽、耳墻、橋臺擋塊、搭板均采用C35混凝土,樁基采用C35水下混凝土;重力式橋臺臺身和基礎均采用C25片石混凝土,片石強度MU40,含量不大于20%;墊層均采用C20混凝土;其余詳工程數量表,未注明的混凝土采用C30。由于橋涵混凝土結構處于Ⅰ類環境,所以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應滿足:類別最大水膠比最小膠凝材料用量(kg/m3)膠凝材料最大氯離子含量(%)最大堿含量(kg/m3)普通混凝土構件0.552750.301.8預應力混凝土構件0.553500.061.8(2)橋梁附屬結構混凝土防撞護欄基座采用C35混凝土。(3)地通道主體混凝土地通道主體結構采用C40混凝土(防水等級P8);進出口端墻、排水溝及其蓋板采用C30混凝土;填方區域地通道橫梁間隙采用C15片石砼(摻入Mu30強度以上的塊片石,摻量不超過總體積的20%)填筑,系梁上部采用C25素混凝土填筑;地通道基礎墊層采用C20素混凝土。其軸心抗壓設計強度、軸心抗拉設計強度、彈性模量等指標應滿足《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3362-2018)以及《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的材料要求。C40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d=18.4Mpa,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td=1.65Mpa,彈性模量Ec=3.25x104Mpa。C30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d=13.8Mpa,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td=1.39Mpa,彈性模量Ec=3.0x104Mpa。C25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d=11.5Mpa,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td=1.23Mpa,彈性模量Ec=2.8x104Mpa。C20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d=9.2Mpa,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td=1.06Mpa,彈性模量Ec=2.55x104Mpa。6.2普通鋼筋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相關的規定,除特殊注明外,直徑≥12mm者采用HRB400熱軋帶肋鋼筋;直徑<12mm者采用HPB300熱軋圓鋼筋,鋼筋直徑≥20mm,采用等強度機械連接,連接等級為Ⅰ級,其余采用雙面焊接,焊接長度不小于5d(d為鋼筋直徑)。6.3預應力鋼絞線采用符合GB/T5224-2014要求的低松馳鋼絞線,公稱直徑15.2mm,公稱面積139mm2,標準強度fpk=1860MPa,彈性模量E=1.95×105MPa。6.4預應力錨具及管道采用M型錨具及其配套系列產品,同時采用匹配的千斤頂。錨具的性能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的要求。千斤頂應確保在箱梁預留張拉空間內正常使用。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用塑料波紋管,產品符合JT/T529-2016標準要求。6.5焊條根據不同焊接方法按下表選用焊條。焊接方法鋼號焊接材料備注手工焊Q235Q345E4301,E4303E5015,E5016埋弧自動焊Q235Q345HJ431,H08AHT431鍍銅H10Mn26.6支座采用。盆式支座應滿足《公路橋梁盆式橡膠支座》JT391-1999的要求。GPZ(Ⅱ)活動型盆式橡膠支座設計摩阻系數不得大于0.03,支座設計轉角不小于0.02rad。6.7伸縮縫采用40、80和120型伸縮縫,伸縮縫的材料及其成品的技術要求應符合交通行業標準《公路橋梁橡膠伸縮裝置》(JT/T3271)的有關規定。6.8橋梁外觀涂料1)箱梁側立面、底面,橋墩墩柱外露部分均進行涂裝,采用橋梁專用涂料,涂裝顏色采用RAL國際色卡7047號“灰色”。2)涂裝材料要求。1)設計使用年限20年。2)具有抗CO2滲透性和防碳化能力;3)具有對水、氧氣等腐蝕因子很好屏蔽性能;4)具有很好力學性能,能夠適應混凝土變形;5)具有相應耐候性能;6)處于浸水環境下,耐水浸泡,耐沖刷性能。相應性能要求需按《混凝土橋梁結構表面涂層防腐計算條件》(JT/T695-2007)要求進行試驗并確定。2)根據混凝土的腐蝕因素和橋梁所處環境條件,安裝《混凝土橋梁結構表面涂層防腐計算條件》(JT/T695-2007)橋梁采用溶劑型涂料體系,面漆采用丙聚氨酯面漆(無光型。面漆需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同時保證橋墩在光照下具有良好的漫反射效果。3)涂刷工藝要求大氣區混凝土表面涂層配套涂層名稱配套涂料名稱涂裝方式涂裝道數涂層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底層環氧樹脂封閉漆輥涂和刷涂1≤50膩子層填補型環氧膩子刮涂(點補)1-中間層環氧云鐵中間漆輥涂和刷涂1140面層丙烯酸聚氨酯面漆(無光型)輥涂和刷涂280水位變動區涂層名稱配套涂料名稱涂裝方式涂裝道數涂層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底層濕固化環氧樹脂封閉漆輥涂和刷涂1≤50膩子層填補型環氧膩子刮涂(點補)1-中間層濕固化環固漿漆輥涂和刷涂2250面層丙烯酸聚氨酯面漆(無光型)輥涂和刷涂2806.9防水卷材1)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自粘性橡膠瀝青防水卷材。應符合如下規定:1、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3.0mm。2、卷材幅寬為2~4m。3、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下表:物理力學性能項目拉力(N/50mm)斷裂延伸率(%)最大拉力延伸率熱老化后低溫柔度(℃)低溫柔度(℃)不透水性指標≥450(縱橫向)≥200(縱橫向)30(縱橫向)-22,無裂紋-25,無裂紋0.3Mpa,保持120min,不透水4、耐穿刺性好5、耐久性、耐水性、抗滲性、耐腐蝕性、耐菌性好,無紡布密度不應小于300g/m2。2)E型橡膠止水帶:規格300×Φ18×R13×6;背貼式止水帶:采用PVC止水帶,規格300×28。上述止水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嵌縫密封膏材料,要求最大拉伸強度不應小于0.2Mpa,最大伸長率應大于300%,且拉、壓循環性能80℃時拉伸一壓縮率不小于±20%7、橋梁設計7.1橋梁、地通道立面布置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位兩江大道主線上跨石船大道,橋梁起點K17+804.500,終點K17+914.500,橋梁跨徑布置為30+40+30m,橋梁總長110m(含兩側橋臺)。龍井灣大橋為兩江大道主線上跨現狀河水溝,橋梁起點K18+105.000,終點K18+395.000,橋梁跨徑布置為3x40m+4x40m,橋梁總長為290m(含兩側橋臺)。石鳳支路上跨橋為兩江大道主線上跨規劃道路石鳳支路,橋梁起點K19+028.600,橋梁終點K19+058.600,橋梁跨徑布置為1-20m,橋梁總長30m(含兩側橋臺)。石埡支路上跨橋為兩江大道主線上跨規劃道路石埡支路,橋梁起點K19+273.000,K19+413.000,橋梁跨徑布置為1-30m,橋梁總長40m(含兩側橋臺)。御石路地通道為兩江大道主線下穿御石路,地通道起點K19+511,終點:K19+636.000地通道總長105m,其中64m位于填方段,采用門式框架結構接樁基礎,樁間設置系梁連接,另41m為與巖層段,采用門式框架結構。K18+682.215人行地通道于兩江大道K18+682.215位置橫穿兩江大道,地通道位于巖層段,采用門式框架結構。7.2橫截面布置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總寬32m,左幅和右幅均為12.5m,兩幅之間為7m(為軌道4號線上跨橋預留)龍井灣大橋總寬50.5m,左幅和右幅均為21.75m,兩幅之間為7m(為軌道4號線上跨橋預留)石鳳支路上跨橋橋面總寬55m,左幅和右幅為25m,兩幅之間為5m分隔帶(不設橋)石埡支路上跨橋位變寬橋,橋梁總寬為56.736~62.765m,左幅寬為26.95~30m,右幅寬為26.777~29.656m,兩幅之間為3m分隔帶(不設橋)御石路地通道為左右分幅,每幅寬14.5m,地通道為門式框架結構,土層段采用承臺接系梁接樁基礎,樁基礎直徑1m,中心距3m,巖層段為擴大基礎,嵌入中風化巖層,地通道頂板和側墻厚90cm,中分帶寬12.8m。人行地通道寬4m,為門式框架結構,頂板和側墻壁厚40cm,基礎嵌入中風化巖層。地通道超挖部分需采用C15片石混凝土回填。7.3橋面找坡橋面縱坡采用墩身及橋臺高度調整,以滿足路線縱坡變化的要求。橋面橫坡采用結構找坡形成,以滿足橫坡的需要。地通道頂部與路面橫坡一致。7.4鋼結構防腐防撞護欄鋼管、支座及支座調平鋼板等鋼結構構件外露面均需進行防腐涂裝。防撞護欄鋼管、支座及支座調平鋼板等防腐涂裝為熱浸鋅60μm,涂刷紅丹防銹漆兩遍,漆膜厚度40μm。防撞護欄鋼管外表面涂裝顏色采用中國建筑色卡國家標準(GB/T18922)中1341號乳白色與1212號藍色進行藍白顏色組合。7.5橋臺橋臺均為重力式橋臺,其中石船大道上跨橋、龍井灣大橋、石鳳支路上跨橋右幅1號橋臺、石埡支路上跨橋橋臺基礎為鋼筋混凝土承臺+群樁基礎;石鳳支路上跨橋0號橋臺、左幅1號橋臺重力式橋臺+擴大基礎。臺尾與臺后擋墻之間設2cm寬變形縫,斷縫處應認真處理,采用瀝青麻絲或其它材料隔斷,確保結構不連為整體,縫隙表面2cm深度內用道路嵌縫膠填塞。龍井灣大橋0號橋臺需道路路基填筑至路基下一級邊坡,填筑時嚴格按照路基要求填筑,填筑時分層碾壓,壓實度需達到路基要求,待路基填筑完成且穩定后,再進行橋臺樁基及承臺施工。8號橋臺需先開挖至兩江大道道路高程,然后再開挖下穿規劃道路及承臺基坑。7.6橋墩石船大道上跨橋共4個橋墩,均采用邊長為1.4m的方墩,四角倒0.1m的圓角。龍井灣24個橋墩,1號墩和6采用2x2.2m的方墩,2~5號墩為2.4x2.2m方墩,四角倒0.1m的圓角,2、3、4、5墩與梁固接。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7.7基礎石船大道上跨橋采用2.0m樁基礎嵌巖樁基礎,樁頂設置系梁,龍井灣大橋橋墩采用嵌巖群樁基礎,承臺尺寸7.2m×3.2m×2.5m,同幅橋同軸號承臺采用系梁連接,樁徑為2.0m。橋臺均采用樁基礎,樁徑1.5m。樁基以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且嵌入中風化深度不得小于3.0d。針對斜坡地形,樁基嵌巖起算點至斜坡面完整巖石的水平距離應大于5.0m,樁底處距邊坡完整巖石距離不小于9m。樁基嵌巖段基巖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值不小于5.0MPa,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施工。石船大道上跨橋、石鳳支路上跨橋、石埡支路上跨橋和龍井灣大橋8號橋臺需兩江大道路基實施至規劃道路高程后,然后實施橋臺基礎;龍井灣大橋橋臺需在兩側道路路基實施至道路路基下一級邊坡,帶橋臺位置邊坡穩定后實施橋臺基礎。石鳳支路上跨區0號橋臺及左幅1號橋臺采用擴大基礎,要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450KPa。7.8橋面系及附屬設施(1)橋面鋪裝橋面鋪裝采用17cm等厚,由8cm厚C40防水鋼筋砼找平層,防水等級P6、4cm橡膠瀝青砼AR-AC13上面層和5cm厚AC-20中粒徑改性瀝青混凝土組成。在箱梁頂板找平層混凝土與瀝青混凝土間涂刷水性瀝青基防水涂料作為橋面防水層,用量為2.5kg/m2。水性瀝青基防水涂料的產品性能必須滿足《路橋用水性瀝青基防水涂料》(JT/T535-2004)各項技術要求;同時,要求防水劑與混凝土的粘接強度≥2.0Mpa。水性瀝青基橋面防水涂料各項性能指標要求如下:項目質量指標ⅠⅡ外觀攪拌后為黑色或藍褐色均質液體,攪拌棒上不粘附任何明顯顆粒固體含量,%≥43延伸性,mm無處理≥5.5≥6.0處理后≥3.5≥4.5柔韌性,℃-15±2無裂紋、不斷裂-20±2無裂紋、不斷裂耐熱性,℃140±2無流淌和滑動160±2無流淌和滑動粘結性,MPa≥2.0不透水性0.3MPa、30min不滲水抗凍性,-20℃20次不開裂耐腐蝕性耐堿(20℃)Ca(OH)2中浸泡15d無異常耐鹽水(20℃)3%鹽水中浸泡15d無異常干燥性,25℃表干≤4h實干≤12h高溫抗剪(60℃),MPa0.16(2)橋面排水橋面排水在橋梁縱向每隔8m~10m設置橋面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鑄鐵雨水篦,雨水篦口必須設置在橋面橫坡最低處。落水管采用Φ150且與混凝土顏色相近的灰色UPVC管材。落水管縱向統一收集通過橋墩接入市政排水系統。(3)伸縮縫石船大道上跨橋為兩道伸縮縫,規格為80型伸縮縫;龍井灣大橋共設3道伸縮縫,橋臺處采用80型伸縮縫,分聯處采用120型伸縮縫;石鳳支路和石埡支路上跨橋橋臺位置采用40型伸縮縫。設計時假設伸縮裝置的安裝溫度為20℃,但實際安裝溫度往往與設計假定值不同,此時,應根據實際安裝溫度對伸縮縫裝置的預壓量作相應調整。根據確定的伸縮長度和以上計算原則,設計選用符合交通行業標準JT/T327-2016的型鋼伸縮縫,型鋼材料不低于Q345B鋼材強度,型鋼應采用熱浸鋅防腐處理,其保護膜厚度不小于0.8mm,伸縮裝置中防塵、防水所使用橡膠材料為氯丁橡膠,嚴禁使用再生橡膠。(4)支座橋梁均8地通道設計本工程包含1座車行地通道和1座人行地通道,車行地通道為御石路地通道,為兩江大道下穿兩江大道輔線與御石路平交層。御石路地通道為左右分幅,沒幅寬14.5m,地通道為門式框架結構,土層段采用承臺接系梁接樁基礎,樁基礎直徑1m,中心距3m,巖層段為擴大基礎,嵌入中風化巖層,地通道頂板和側墻厚90cm,中分帶寬12.8m。K18+682.215人行地通道于兩江大道K18+682.215位置橫穿兩江大道,地通道縱坡和橫坡為1%,地通道位于巖層段,采用門式框架結構。人行地通道寬5m,為門式狂架結構,頂板和側墻壁厚40cm,基礎嵌入中風化巖層。8.1地通道截面設計地通道采用門式框架結構形式,填方段采用樁基礎接承臺,承臺尺寸為2x1.5m,樁徑1m,為嵌巖樁,巖層段采用擴大基礎,基礎位于中風化巖層。御石路地通道頂板和側墻壁厚90cm,頂板倒角為0.75mx0.5m,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澆筑,防水等級P8。地通道內排水溝截面凈寬為0.4m,凈高為0.75m。K18+682.215人行地通道橫穿兩江大道,為巖層基礎,采用門式框架結構,擴大基礎,基礎嵌入基巖,頂板和側墻厚40cm,頂板與側墻倒角25x25cm。地通道內排水溝截面凈寬為0.4m,凈高為0.25m所有截面底板下設0.2m厚C20素混凝土墊層。8.2沉降縫布設原則(1)伸縮縫與沉降縫(變形縫)合一。(2)地通道沉降縫(變形縫)設置位置:詳見平面圖和立面圖。(3)地通道沉降縫(變形縫)位置可根據實際地質情況進行調整,但放置滅火器處、截面開槽處、管道接入排水泵房處不可設置沉降縫。8.3基礎承載力要求及處理基礎位于土層時,按路基填筑要求填筑至承臺底,然后進行樁基礎施工,樁端巖層抗壓強度不低于4Mpa,基礎位于中風化巖層地基承載力不小于500kPa,人行地通道基礎承載力300kpa。8.4基礎開挖下穿道采用明挖施工,開挖形成的臨時邊坡,應自上而下(即逆作法)施工,其建議開挖控制坡率為:巖層1:0.75;施工單位可根據開挖后的巖土情況適當調整邊坡坡率以保證結構安全。設計和施工應遵循“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的原則,并做好基坑防排水和監控措施。填方段地通道需先填筑至地基基礎高程,然后進行鉆孔施工,澆筑地通道結構物,最后進行地通道回填至平交層。8.5車行地通道內裝飾設計地通道內側墻采用復合陶鋼板外掛,側墻預埋螺栓固定龍骨。頂部涂刷黑色防火涂料,具體做法詳施工圖。裝飾材料參數要求詳下表。地通道內裝飾板材的技術要求密度g/c㎡≥1.8吸水量g/100c㎡≤0.5濕漲率%≤0.5不透水性24h后無滴水燃燒性能基板A級抗凍性經25次凍融循環,不出現破裂分層抗折強度(氣干狀態)Mpa≥50抗沖擊強度KJ/㎡≥4.0耐洗刷性10000次無明顯變化耐酸性不起泡、不脫落、不開裂耐堿性不起泡、不脫落、不開裂耐溶劑性丁酮100次不露底鉛筆硬度H≥6耐沾污性%≤8耐候性h變色<2.02000抗凍性25次凍融循環后無破裂分層放射性環保A級石棉100%不含有石棉成分表面貼面顏色保證20年不變色耐火極限時間≥2.0h注:除嵌縫材料外,隧道的內部裝修材料應采用不然材料。8.6車行地通道鋪裝要求路面結構為C25混凝土30cm+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厚7mm+AC-25密級配粗粒式改性瀝青砼+AC-20密級配中粒式改性瀝青砼厚6cm+AR-AC13橡膠瀝青砼(間斷級配)(阻燃瀝青)厚4cm。瀝青路面參數詳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4.0cm厚阻燃AR-AC13橡膠瀝青碎石上面層中應摻入瀝青及橡膠用量6-10%的YJZR隧道路面專用復合阻燃改性劑,以達到阻燃改性效果。YJZR隧道路面專用復合阻燃改性劑應具有阻燃效果好(OI氧指數應大于30)、摻入后不影響瀝青的其它路用性能,在達到阻燃性能的同時不改變瀝青的技術性能、與瀝青相容性好、環保等特點,其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要求。瀝青路面參數詳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隧道路面專用復合阻燃改性劑的技術指標項目及指標指標要求P2O5(%)>2.0N(%)>8.0MgO(%)35~50AL2O3(%)>18密度(g/cm3)>2.0分解溫度(℃)>270吸熱溫度(℃)>250PH5.5~7.0粒徑<10um表面顏色白色9.耐久性設計本項目環境類別為Ⅰ類,作用等級為Ⅰ-B類。本項目箱梁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50,橋墩、地通道主體結構為C40混凝土,要求最大氯離子含量為0.06%,最小水泥用量為350kg/m3。其余結構混凝土除U形橋臺采用C25片石混凝土外,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要求最大氯離子含量為0.3%,最小水泥用量為300kg/m3;所有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不宜超過0.5,最大堿含量均不得超過3%,箱梁砼中摻入優質高性能微膨脹劑,添加劑應有出廠證明和質量報告。(2)橋梁混凝土外涂裝參照6.8條實施(3)鋼結構防腐涂裝體系設計防撞護欄鋼管、支座及支座調平鋼板等鋼結構構件外露面均需進行防腐涂裝。防撞護欄鋼管、支座及支座調平鋼板等防腐涂裝為熱浸鋅60μm,涂刷紅丹防銹漆兩遍,漆膜厚度40μm。防撞護欄鋼管外表面顏色采用中國建筑色卡國家標準(GB/T18922)中1341號乳白色與1212號藍色進行藍白顏色組合。橋梁在使用期內會受到自然和人為的侵害,造成結構和涂裝的損壞,需要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涂層缺陷狀態的判定可以參考ISO4628標準、美國ASTMD標準和我國GB93277標準,在涂層的壽命期內,應根據涂層老化、失效的嚴重程度制定維修計劃,一般在尚未傷及底涂的情況下,可只清除損壞的面涂,維修使用的涂料種類及厚度應與本設計涂裝體系相同。涂層在達到壽命期后,可以根據該時期的涂裝新成果,按制定的新的涂裝計劃進行處理。10抗震設計本次設計橋梁均位于兩江大道(主干道),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第3.1.1條規定,本橋抗震設防分類為丙類。根據地勘報告,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根據第3.1.4條及第3.3.3條規定,本橋橋梁結構抗震設防分類為C類,不需進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驗算,僅滿足相關構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按7度構造設防。本橋按7度區構造設防,本次設計主要采取了以下抗震構造措施:(1)梁端至臺帽邊緣的距離為127cm>70+0.5×40=87.5cm,滿足要求;(2)橋梁結構以采用每聯跨度相等、每聯連續跨內下部墩身剛度盡量相等。(3)橋梁的樁基礎均嵌入中風化基巖,避免軟土的液化會加大地震反應。(4)墩身及基礎的縱向鋼筋伸入樁基和承臺應有一定的錨固長度,以增強連接點的延性,并且,橋墩基腳處應有足夠的抵抗墩柱彎矩與剪切力的能力,不允許有塑性鉸接。11、施工要點施工必須嚴格遵守施工技術規范及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要求。施工放樣時,需注意銜接部位坐標及高程準確無誤,并用多種可能的方法校核。熟悉場地狀況,更好地組織施工。仔細閱讀設計圖紙等有關設計文件及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領會設計意圖,發現問題及時與設計方聯系。施工前應對地下管線及地下設施做充分調查核實,確認其種類、埋深、位置、尺寸,并同這些管線、設施的主管部門現場核對,協商施工前、后的處理方法。施工期間應注意對現有地下管線的保護。施工期間,應確保來往車輛、行人及參建人員安全。施工放坡、棄土堆放等臨時工程及拆遷需要超出道路紅線的臨時用地,請及時告知用地單位并與其協調,確保工程順利建設。工程涉及的巖石開挖盡量減少或避免爆破施工,減少噪聲等環境污染。龍井灣大橋、石船大道立交上跨橋需與軌道橋共同建設,施工時需合理組織施工順序,加強與軌道施工間協調。龍井灣大橋基礎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建議在枯時期實施。其余結構物均為先實施市政結構物,后實施軌道橋梁。填方區道路路基需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路基填筑,加強路基驗收,確保路基施工質量,待路基施施工至橋位樁頂高程,再進行樁基礎施工,填方區樁基礎采取鋼護筒或其他切實可行施工措施,防止樁基鉆孔過程中發生坍孔事故,影響樁基施工質量。11.1鋼材(1)鋼板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GB/T700-2006和GB/T1591-2018的規定,具有抗拉強度、伸長率、屈服強度、冷彎試驗和碳、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證書;普通鋼筋的力學性能必須符合國家標準GBl499.2-2008、GB1499.1-2008的規定,并有工廠質量保適盤(或撿驗合格證)。鋼板和普通鋼筋應按設計技術指標和型號進行采購,并按有關質量檢驗標準進行嚴格的檢驗,遵照施工技術規范及有關要求進行施工。(2)所有鋼板不得采用表面原始銹蝕等級低于B級的鋼板。(3)凡因施工需要,斷開的普通鋼筋和鋼板再次連接時,必須進行焊接,并應符合施工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4)如因澆筑或振搗混凝土需要,可對鋼筋間距作適當調整。(5)施工時應結合施工條件和施工工藝安排,盡量考慮先預制鋼筋骨架(或鋼筋骨架片)、鋼筋網片,在現場就位后進行焊接或綁扎,以保證安裝質量和加快施工進度。(6)鋼筋直徑≥Ф20時采用等強剝肋滾軋直螺紋連接,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范》(JGT107-2016)的要求,接頭等級I級。(7)嚴禁采用改制鋼材。施工時任何鋼筋的替換,均應經設計單位同意后方可進行。(8)鋼筋接頭應按規范要求錯開布置。(9)未特殊注明時,梁、柱受力主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35mm,板為30mm,樁為60mm,箍筋為25mm。11.2混凝土施工前必須做好配合比試驗(強度、彈性模量、收縮率、初凝時間等),綜合考慮施工程序、工期安排、環境影響等各種因素,通過試驗,保證混凝土強度,減小混凝土收縮徐變的不良影響。混凝土的內在質量和外觀均應嚴格控制?;炷翝仓r應保證澆筑進度和振搗密實,所有工作縫應認真鑿毛清潔,確保新老混凝土的結合強度,并應注意混凝土的養生。所有外表面均應達到平整、光潔。11.2.1配合比(1)為提高橋梁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確保結構設計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開裂,混凝土中應通過配合比試驗摻入適量的高效優質膨脹劑,以補償混凝土收縮?;炷恋氖湛s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2)養護要求:砼硬化后要進行專人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澆注砼要采取保濕保溫養護措施。(3)混凝土宜采用非堿活性骨料,當采用堿活性骨料時,混凝土的含堿量最大限值同時應符合《混凝土堿含量限值標準》(CECS53)的規定要求。(4)混凝土在滿足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發熱量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徑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級配,降低水化熱,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在25℃以下。(5)現澆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為16~20cm。(6)在炎熱天氣,混凝土應在夜間澆注,入模溫度應控制在32℃以下。(7)砼試件除采用與結構相同的砼、相同的澆筑方法和養護條件外,還應按施工規范規定抽檢頻率現場抽取制作試件進行標養以作構件評定合格與否的質量依據。(8)除了施工單位提供試塊實驗報告外,設計單位依據工程具體要求,可采用隨機無損檢驗,以確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及強度等級是否滿足設計要求。11.2.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廠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應具有專業部門的質量檢驗合格證)。(2)為了控制砼早期強度的過快發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過8%,水泥細度(比表面積)不超過380m2/kg,游離氧化鈣不超過1.5%。11.2.3摻和料和外加劑(1)礦物摻和料必須品質穩定、來料均勻、來源穩定、統一牌號,應有相應的檢驗證明和生產廠家出具的產品檢驗合格證書。(2)混凝土摻加劑必須是經過有關部門檢驗并附有檢驗合格證明的產品,其質量應符合現行《混凝土外加劑》(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