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_第1頁
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_第2頁
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_第3頁
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_第4頁
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這是他創作中的一個繁榮時期,從總體看,不少論者都認為在思想內容上比過去的作品略見遜色,其實,其中也有不少作品無論在思想性或藝術性上都堪稱傳世之作,《詠懷古跡》(共五首)即是一例。

《詠懷古跡》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這是杜甫經過

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信然。解題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之情)。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明確:怨恨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那寫的是什么?思考:首聯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群山萬壑赴荊門”首聯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思考: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首聯

有人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身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首聯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懸殊!“連”對“向”,“連”寫出塞之景,“向”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這里似乎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青冢有恨!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凄涼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名句賞析: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頷聯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yān)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yòu)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頷聯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昭君那么美,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畫圖省識春風面(毛延壽)歸根結底是由漢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頸聯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頸聯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夜月魂”,才有“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的揭示。小結:“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象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尾聯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小結: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