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形謂句的級次狀狀
形容詞環句(以下簡稱形狀環句)是漢語中最基本的短語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丁聲樹等在他們的語法力作《現代漢語語法講話》一書中把句子的基本類型分為四大類:體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動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其中,在描述形謂句時認為:“一般地說,性質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較的。形容詞謂語句常常包含比較的意思。”李臨定在介紹形謂句句型時認為,形謂句句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表程度,表比較,表變化;楊伯峻和何樂士在劃分形謂句的次類時認為,從意義角度看,形謂句有判斷類、性狀類、程度類和比較類之分。可見,比較是形謂句最主要的語義特征之一,比較形謂句1是形謂句的一個重要類別。本文主要是研究東漢至宋代時期比較形謂句中級次狀語的使用情況。要了解級次狀語,首先得從形容詞的量性特征和級次說起。比較形謂句的謂語主要是性質形容詞,性質形容詞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含量的變化。量性特征是形容詞的一個重要特征,近些年來,學者們對形容詞的量性特征進行了較多探討,如沈家煊、張國憲、李宇明、劉焱等。對比較形謂句而言,謂語形容詞最重要的量性特征莫過于程度量。程度量體現在特性上就是一種程度性,形容詞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形容詞的程度性一般有等級或高低強弱的差別。田申瑛在討論形容詞的比較表達法時說:“現代漢語形容詞相比較,其級差一般是用程度副詞(或別的副詞)加在形容詞上面來表達的。”李宇明認為,程度性是一種相當粗象的“語法·語義”范疇,這一范疇又可以分為許多次范疇,如“高度、長度、深度、亮度、色度”等。根據形容詞的程度性,李宇明提出了級次的概念,他說,所謂形容詞的級次,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形容詞在程度(包括它的各種次范疇)的維度上所表現的各種因度量差異而形成的等級2,這里的級次相當于田申瑛所說的級差。王金鑫、盧瑩:“性質形容詞的可比較性不言而喻,隨著受不同級別的程度副詞的修飾而呈現出不同的強度差異。”3關于比較形謂句中形容詞級次的問題,前輩學者早有探索,如呂叔湘、高名凱、太田辰夫等。在具體劃分上,田申瑛把形容詞的級差分為六等,即:負級、次級、原級、較高級、最高級、過分級。李宇明把形容詞的級次分為絕對級次和相對級次,其中絕對級次主要是指非比較形謂句謂語形容詞的特征,而相對級次則與比較形謂句的謂語形容詞關系密切。他把相對級次又分為三種類型,即:橫向相對級次、縱向相對級次、偏離相對級次。這三種相對級次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參照點上,其中,橫向級次的參照點是某個或若干個事物在共同平面內所具有的性質,縱向級次的參照點是某事物在某時限內或在某種情景中所具有的性質,偏離級次的參照點是某種合適的程度。根據這種界定,與比較形謂句關系最為密切的級次是橫向級次和縱向級次,尤其是橫向級次。根據程度性的高低,他把形容詞的級次4由高到低分為六級,即:超最級、最高級、較高級、原級、較低級、略微級。另外,王金鑫、盧瑩把性質形容詞分為相對義性質形容詞和絕對義性質形容詞,并在相對和絕對內部,劃分出完全絕對、半絕對、弱絕對、半相對、完全相對等語義等級。本文主要是借鑒李宇明的分法。形容詞的級次概念是屬于語義層面的東西,那么它是怎樣體現在句法層面上的呢?形容詞的級次主要是通過表示程度性的狀語來體現的,比較形謂句的謂語形容詞亦如此。比較形謂句中的表示程度性的狀語,我們可以稱為級次狀語。根據對語料的調查5發現,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級次狀語主要有五種,即:最高級狀語、準最高級狀語、較高級狀語、較低級狀語、略微級狀語,超最級狀語的使用尚沒有發現6。限于篇幅,本文只討論最高級狀語、準最高級狀語、較低級狀語、略微級狀語等四種級次狀語的使用情況。一、之間的一級金屬語言最高級狀語是介于超高級和較高級狀語之間的一級狀語。東漢至宋代漢語中,常作最高級狀語的主要是“最”系列副詞,主要包括副詞“最”與“最為”。1.“最”在東漢至宋的發展在東漢至宋代漢語兩個主要的“最”系列最高級狀語中,“最”是使用頻率相對最大的副詞,其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14,35,3.7%;東漢10,15,3.8%;魏晉13,16,5.7%;南北朝33,71,7.4%;唐宋52,86,9.1%;東漢至宋代共計99,188,7.3%;近代109,182,9.5%。從統計來看,周秦西漢時,“最”表最高級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使用,其后接形容詞雖然不多,但其使用比例已經達到了3.7%。如:(1)夫六晉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而從韓、魏之兵以伐趙,灌以晉水,城之未沈者三板。(《韓非子·難三》)不過,從實際用例來看,“最”在周秦時的用例要遠少于西漢。到東漢至宋代時,“最”在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數量、使用比例等幾個方面都比周秦西漢有較大的增加,“最”在東漢至宋代的運用得到較大的發展。“最”在東漢至宋代的發展,除了“最”作為最高級狀語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之外,也與表極比的“莫”字句的運用有關。“最”在比較形謂句中主要是表極比,古漢語中,表極比的主要句式就是“莫”字句與“最”字句。“莫”字句的主要句式為“莫A焉”、“莫A於Y”、“莫A于Y”,除了“莫A于Y”的使用比例7在東漢至宋代總體沒有明顯變化外,其余兩個句式的使用比例都明顯減小,而且從總體來看,東漢至宋代時“莫”字句的使用比例比周秦西漢大為減小。由于東漢至宋代時“莫”的運用比例大減,那么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極比義的表達就必然轉移到“最”字句上,從而使“最”的使用比例大為增加,達到了7.3%。另外,從統計來看,在東漢至宋代內部的四個時期,“最”的使用比例也是呈不斷增加的趨勢,這與“莫”字句的運用基本是正好相反的。如:(2)昔客為齊王畫者,王問:“畫孰最難?孰最易?”曰:“犬馬最難,鬼魅最易。”(《風俗通義·序》)(3)蓋含元殿最遠,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五花磚,綠衣,用紫案褥之類,號為“七貴”。(《唐國史補》卷下)(4)“宰我問鬼神”一章最精密,包括得盡,亦是當時弟子記錄得好。(《朱子語類·中庸二》)到了近代,隨著“莫”字句的運用越來越少,“最”的使用比例比東漢至宋代更大,為9.5%,在現代漢語中“最”仍然保持著較大的比例。如:(5)其間有一小姬年最小,貌最美,獨是他輸得最多。(《二刻拍案驚奇》卷八)2.“為”在漢字雙音化的后續發展高名凱在談到古文表示極級的方法時認為,表極級時,可加虛詞,有時還可以用在虛詞后面再加“為”的方式來表示,他特別舉了“最為”的用例。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古代漢語中,表最高級的狀語“最為”的使用遠不及副詞“最”,無論是后接形容詞的數量、用例數量,還是使用比例,“最為”都不及“最”,但這不影響副詞“最為”成為東漢至宋代漢語乃至古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較為重要一個最高級狀語。說“最為”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充任古漢語最高級的一個成分,還因為它較鮮明地反映了語言的發展。“最為”在結構上屬于附加式,它是在副詞“最”的后面附加后綴“為”而成。“為”在周秦西漢除作實義動詞外,還可作系詞,在“最為”后接形容詞時,其系詞作用逐漸減弱,進而完全虛化為最高級狀語“最”的后綴,這個過程大概在周末漢初時期。同時“最為”的形成與漢語雙音化的趨勢也不無關系,因為從“最為”的后接成分來看,多為雙音詞,而且雙音詞的比例還越來越大。像“最為”這種成因和結構方式的比較形謂句級次狀語還有“最是”、“尤為”、“彌為”、“更是”等。下面我們來看“最為”的統計數據,其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5,5,0.5%;東漢2,3,0.8%;魏晉1,1,0.4%;南北朝18,19,2%;唐宋4,4,0.4%;東漢至宋代共計24,27,1%;近代6,6,0.3%。從統計來看,“最為”在周秦西漢的使用比例較小,僅為0.5%,其后接形容詞的數量及用量也較小,并且從實際的用例來看,周秦時沒有發現用例,所發現的5例全在西漢。如:(1)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史記·燕召公世家》)到東漢至宋代時,“最為”的使用比例雖然不大,但仍比周秦西漢翻了一番,為1%,其后接形容詞數量及用量也比周秦西漢明顯增大。“最為”的這種發展是與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發展趨勢有關的,隨著語音的簡化,東漢至宋代時漢語詞匯雙音化進一步加強,從而使“最為”的用量有所增加,以與部分雙音節詞語搭配。但從統計來看,“最為”的用量在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仍然有限,東漢至宋代時最主要的級次狀語仍然是副詞“最”。這種情況主要是與“為”在東漢至宋代時較少作系詞有關,因為東漢以后,“是”就已經成為漢語的主要系詞,而“為”后綴是從系詞虛化而來的,系詞“為”用量的減小無形中也影響了“最為”的使用。如:(2)則夫虎能之壽,不能過人,天地之性,人最為貴,變人之形,更為禽獸,非所冀也。(《論衡·幸偶》)(3)自余大臣妻皆隨傘,頭亦似有角,團圓垂下,狀似寶蓋。觀其貴賤,亦有服章。四夷之中,最為強大。(《洛陽伽藍記·城北》)(4)農于四民之中,最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續世說·方正》)到了近代時,“最為”的使用比例僅為0.3%,而其新的發展形式“最是”則有所使用,在調查的語料中,共發現4例用于比較形謂句的“最是”。如:(5)朝中惟有翰林衙門最是清閑,不過讀書下棋,飲酒拜客,別無他事相干。(《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二、準世界級的詞類準最高級狀語是接近于最高級的一級狀語,這種狀語所表達的程度性非常高,明顯高于較高級狀語,僅僅次于最高級狀語,因而本文稱之為準最高級狀語。李宇明的相對級次中沒有準最高級這一級別,準最高級相當于他所劃分出的絕對級次中的非常級和相當級。雖然現代漢語中絕對級次中的詞很難用在相對級次中,但在古漢語中,至少非常級和相當級的某些詞是可以用在相對級次中的。通過對語料的調查發現,東漢至宋代漢語中的準最高級狀語主要有“大”、“殊”、“超”、“特”、“絕”、“甚”等詞。下面具體來看。1.構擬詞語的異構詞地位“大”是一個形容詞,在比較形謂句中,“大”可以作準最高級狀語。“大”作準最高級狀語的用量總體不大,其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1,1,0.1%;東漢1,1,0.3%;魏晉0,0,0;南北朝1,1,0.1%;唐宋2,9,1%;東漢至宋代共計4,11,0.4%;近代2,2,0.1%。據統計可知,“大”在周秦西漢時的用量就少之又少,在調查的語料中,僅在《史記》中發現1例,即:(1)鼎大異于眾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史記·封禪書》)東漢至宋代時,“大”的用量仍不大,共計發現11例,其中主要見于唐宋時期,以《朱子語類》居多。這主要是“大”的句法功能主要以作定語和謂語為主,作狀語不是其主要用法,從漢語的情況來看,形容詞作狀語的情況本身就相對較少。另外,在狀語位置上,表準最高級的程度副詞較多,因而“大”往往不易被選作狀語。“大”作準最高級狀語時,其后接形容詞非常有限,主要是“異”與“同”或它們的否定形式,也有一些其他形容詞,如“短”、“優”等。如:(2)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傷寒論·傷寒例》)(3)河北婦人,織纴組之事,黼黻錦繡羅綺之工,大優于江東也。(《顏氏家訓·序致》)(3)但是某嘗說,春秋之末,與初年大不同。(《朱子語類·春秋》)另外,在近代語料中,還發現了“老大”(2例)、“大相”(1例),如:(4)朝廷待他比初見時老大不同,著實是十分敬重他了……(《三寶太監西洋記》第十四回)(5)這時寶玉雖因失玉昏憒,但只聽見娶了黛玉為妻,……雖有幾句傻話,卻與病時光景大相懸絕了。(《紅樓夢》第九十七回)2.南北朝時期,接形容詞較小在比較形謂句中,“殊”作為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用量不大,從調查的語料來看,共發現8例,其中,魏晉2例,南北朝6例,其后接形容詞數量也較小。如:(1)故叔旦有夾輔之勛,太公有鷹揚之功,并啟土宇,并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三國志·吳書·孫權傳》)(2)海神復問:“誰為勝者?”賢者答曰:“世有智人,奉行諸善,……形貌皎潔,端政無雙,殊勝于汝數千萬倍。以汝方之,如瞎獼猴比彼妙女。”(《賢愚經·海神難問船人》)3.調查語料的使用有6例,有3例。出現2.“超”作為比較形謂句中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用量較小,在調查的語料中,只發現5例,其后接形容詞只有一個“絕”。如:時兒長大至年七歲,悉知微妙道俗皆備,與眾超絕,智度無極……(《六度集經·小兒聞法即解經》)4.周公祠潤德泉“特”作為比較形謂句中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用量較小,在調查的語料中,只發現2例,其中魏晉1例,唐宋1例。即:(1)又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云,不敢隨眾容身茍免,此實甘心所望于君也。(《三國志·吳書·孫權傳》)(2)岐山西北十余里有周公祠,祠后山下泉涌出,甘冽特異于他所,土人謂之潤德泉。(《獨醒雜志》卷三)5.北朝語料發現“絕”作為比較形謂句中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用量較小,只于南北朝的語料中發現2例。即:(1)后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于眾,左右皆驚。(《后漢書·和熹鄧皇后帝紀》)(2)所留之種,率皆精好,與世間絕殊,不可同日而語之。(《齊民要術·養羊》)6.創復作之人,作《賢浮經》“最品”“甚”作為比較形謂句中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用量較小,在調查的語料中,只發現2例,其中南北朝1例,唐宋1例。即:(1)海神復更化作一人,形體痟瘦,筋骨相連,復來牽船,問諸人曰:“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賢者答言:“更有羸瘦甚劇于汝。”(《賢愚經·海神難問船人》)(2)天水之齒甚長于覃,但聞眾譽天水,亦不知其妍丑。(《北里志·天水仙哥》)除以上充任準最高級狀語的副詞外,東漢至宋代漢語中肯定還有一些其他副詞也可以充任準最高級狀語,只是由于調查的語料有限,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三、兩種“較”的用量較低級狀語是原級和略微級狀語之間的一級狀語。在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較低級狀語只有一個“較”。從調查的語料來看,“較”在東漢至宋代主要見于《朱子語類》,共32例,其后接形容詞為21個。“較”的用量在近代則有所下降,共發現14例,其后接形容詞為21個。其用例如:(1)公西華較細膩得些子,但也見不透。(《朱子語類·論語二十二》)(2)因問“具體而微”。曰:“五峰說得牽強,看來只是比似孔子較小。今看顏子比孔子,真個小。”(《朱子語類·論語六》)(3)北臺比諸臺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徐霞客游記·游五臺山日記》)另外,在近代語料中還發現了“較似”的用例,僅1例。如:(4)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宕山第二流也。(《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四、促進了原代的充任微級金具有更低一級略微級狀語是級次狀語中的程度性最低的一級狀語,其程度性比較低級狀語還要低一級。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充任略微級狀語的成分主要有“漸”系列、“稍”系列、“略”系列的詞,以及“微”、“小”等詞。下面來具體分析。1.“逐漸”系列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充任“漸”系列略微級狀語的主要是副詞“漸”,另外還有“漸漸”、“漸加”,但用例都不多。1.1東漢至近代社會的發展歷程“漸”是東漢至宋代和近代較為重要的一個作略微級狀語的副詞,“漸”所表達的是一個由小變大的程度量,它重在表達一種尚未接近某種程度,但卻又不斷接近的過程。“漸”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0,0,0;東漢1,1,0.3%;魏晉4,4,1.4%;南北朝13,20,2.1%;唐宋9,15,1.6%;東漢至宋代共計23,40,1.6%;近代29,33,1.7%。在調查的語料中,尚沒發現“漸”在周秦西漢的用例,東漢也僅見1例,這說明在魏晉以前,“漸”還較少使用。“漸”的使用比例真正大起來是在魏晉以后,魏晉時其使用比例就達到1.4%,南北朝以后繼續增加。可以說“漸”是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一種新興的級次狀語成分。如:(1)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傷寒論·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2)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余乘。(《三國志·蜀書·劉焉傳》)(3)虜漸強盛,安都乃歸襄陽。(《宋書·薛安都列傳》)(4)齊物令掘之,其孔漸大,中有大蛇,身如巨甕。(《廣異記·李齊物》)(5)主父偃用賈誼策,分王諸侯子孫,方漸小了。(《朱子語類·歷代二》)近代時,“漸”的使用比例為1.7%,與東漢至宋代相比可以看出,其使用還是相當穩定的。在現代漢語中,“漸”基本不多使用,取而代之的主要是“漸漸”、“慢慢”等雙音節詞。1.2%的是表達于思想上的不符合“漸漸”是“漸”的重疊形式,主要是適應漢語詞匯雙音化變化的結果。“漸漸”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0,0,0;東漢1,1,0.3%;魏晉0,0,0;南北朝1,1,0.1%;唐宋5,6,0.6%;東漢至宋代共計6,8,0.3%;近代16,22,1.2%。據統計可知,“漸漸”的用例相對“漸”要小得多。“漸漸”的運用主要是在唐宋以后,唐宋以前是其主要萌芽和發展時期。在調查的語料中,周秦西漢尚沒發現用例,東漢至南北朝也只發現2例,唐宋則發現6例。如:(1)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傷寒論·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2)既悔過已,自見己身骨上生皮,皮悉褫落,聚在前地,漸漸長大,如缽多羅,復更長大,似如甕缸,乃至大如乾闥婆樓。(后秦鳩摩羅什等譯《禪秘要法》)(3)大柱石端有一物,若似紗籠,形大如橋柱上慈臺,漸漸長大,如數斛。(《廣異記·張寅》)(4)而今且要看天理人欲,義利公私,分別得明,將自家日用底與他勘驗,須漸漸有見處,前頭漸漸開闊。(《朱子語類·朱子十四》)1.3在語料和語料中發現“漸加”是由作略微級狀語的副詞“漸”與作較高級狀語的副詞“加”復合而成。“漸加”在東漢至宋代時用量較小,在調查的語料中,僅于唐宋時發現1例。另外在近代語料中也發現1例。即:(1)單于不知他怨,至夜方歸。雖還至帳,臥仍不去。因此得病,漸加羸瘦。(《敦煌變文集新書·王昭君變文》)(2)獄卒大喜,遂把那人好好看待,漸加親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另外,在近代語料中,還發現了“日漸”(2例)的運用。如:(3)張姓陡遭雷殛,驚得半死,不敢復葬于此,家道也日漸消敗。(《今古奇觀》第三十二卷)2.“稍”系列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充任“稍”系列略微級狀語的主要是副詞“稍”,另外還有“稍稍”,但用例較少。2.1“園馬”的用量從總體而言,“漸”作為古漢語中一個充任略微級狀語的副詞,其用量并不大。“稍”有時也可作“少”,它在古漢語中可表“漸漸”或“稍微”義,其中,后一個義項的出現相對稍晚一些。其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1,1,0.1%;東漢0,0,0;魏晉0,0,0;南北朝3,4,0.4%;唐宋1,1,0.1%;東漢至宋代共計4,5,0.2%;近代1,2,0.1%。據統計可知,在比較形謂句中,無論周秦西漢、東漢至宋代或近代,“稍”的用量都一直較小。在所發現的數例中,主要集中于南北朝時期。如:(1)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年》)(2)設后北虜稍強,能為風塵,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策近長。(《后漢書·班彪列傳》)(3)賊眾稍盛,袁顗頓鵲尾,聯營迄至濃湖,眾十余萬。(《宋書·明帝本紀》)(4)“游于藝”一句,比上三句稍輕,然不可大段輕說。(《朱子語類·中庸二》)2.2“群”—稍稍“稍稍”是“稍”的重疊形式,這是適應漢語詞匯雙音化趨勢的結果。“稍稍”作為充任略微級狀語的副詞,其用量在古漢語中較少,僅在《朱子語類》中發現1例。“稍稍”在現代漢語中的用量要稍大一些。《朱子語類》用例即:只公心不為不善,此只做得個稍稍賢于人之人而已。(《朱子語類·中庸二》)3.“省略”系列東漢至宋代漢語比較形謂句中,充任“略”系列略微級狀語的主要是副詞“略”,另外還有“大略”,但用例較少。3.1“略”的使用比例“略”的使用主要在唐宋以后,唐宋以前較少。其后接形容詞數量、用例和使用比例分別為:周秦西漢0,0,0;東漢0,0,0;魏晉1,1,0.4%;南北朝1,1,0.1%;唐宋1,7,0.7%;東漢至宋代共計1,9,0.3%;近代5,11,0.6%。從統計來看,“略”在魏晉以前尚沒發現用例,魏晉南北朝應該是其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唐宋時“略”的用例明顯增加,使用比例也有所增大,不過其后接形容詞數量沒有什么發展,仍是“同”,說明唐宋時還不是“略”的真正成熟運用時期。如:(1)凡七種之,則用其實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飛沈在意,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過此不足論也。(《抱樸子內篇·遐覽》)(2)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后漢書·馬援列傳》)(3)其國蓋車師之故地也。……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平安教育培訓方案表
- 八一建軍節活動方案流程12025年
- 2025年中國旅游日主題活動方案
- 大學商務禮儀課程教學
- 2025年學校數學工作方案演講稿
- 籃球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 (盛高培訓之四)薪酬體系設計技術(資料1)
-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健康-健美操》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輔助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綜合商務英語III》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山東電力中心醫院高層次衛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浙江省四校聯考2023至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化學試題附參考答案(解析)
- 左心衰竭合并肺水腫的護理查房
- 重力壩畢業設計-水電站混凝土重力壩工程設計
- 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心理適應》形考任務1-7參考答案
- 創維公司逃稅案分析
- 《淹溺急救》PPT課件(2022版)
- EPC項目管理之安全文明施工責任制度
- 第二節模糊綜合評價法
- 《雷鋒叔叔_你在哪里》說課稿55481
- CFM567反推裝置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