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閩東學術述論
浙東學術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五個領域:哲學、經絡、歷史、自然科學和佛教,這為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哲學,是從經學中演繹出來的,而古人又往往經史兼通,因此在概述時可能一人兼述之。此外,上文(見本刊2003年第3期)已有說明的,除非必要,這里不再重復。一、哲學在哲學上除上文所述三大學派外,還有好些重要學者。1.宋明州道和周司法有學慶歷為北宋仁宗年號。全祖望說:“慶歷之際,學統四起,……浙東則有明州楊、杜五子。”(《宋元學案·士劉諸儒學案》)這里指唐五代時儒學衰落后的復興,所說“學統”指儒學學統。北宋慶歷時,在明州有慈溪人楊適和杜醇,鄞縣人王致、王說和奉化人樓郁(后遷月湖),人稱“慶歷五先生”。他們的特點是研究經學而不墨守漢儒對六經的訓釋;反對佛道,提倡經書有用之學;隱居故里,不求做官,道德高尚;大多在郡學和縣學中任教,弟子眾多,他們與開宋理學之先的周敦頤幾乎處于同時,可以說是宋浙東明州儒學的先驅者,可惜他們的著作早佚,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思想內容。但從全祖望所說樓郁“學以究理為先”(同上)來探測,可知他們起了“篳路藍縷,用啟山林”(同上)的宋學先行者作用。2.黃震和王應麟的哲學思想黃宗羲說,“四明之學,祖陸氏而宗楊(楊簡)、袁(袁燮)。”(《宋元學案·靜清學案》)心學獨盛。可是到了宋末,開始出現由陸學轉向朱學的學者,史蒙卿和黃震都是最早的明州朱熹學派的人物。史蒙卿(1247-1306)字景正,號果齋。宋亡,自號靜清居士,所著有《果齋訓語》。全祖望在《靜清書院記》中說:“朱學之行于吾鄉也,自靜清始。”然而,史蒙卿雖然“每教學者,以朱子日用自警詩揭于座右。”(《宋元學案·靜清學案》但他并沒有完全離開陸九淵心學的原則,說:“人心虛靈,天理具足。”他與朱熹一樣主張“究理”,但對“理”的解釋與朱熹的“即物究理”不同,是窮“渾然于吾心”的天理。可以說他是會通朱陸最早的學者之一。黃震(1213-?)字東發,學者稱于越先生,門人私謚曰“文潔先生”。所著有《黃氏日抄》、《古今紀要》、《戊辰史傳》及已佚的《仰天遺草》等。全祖望說,史蒙卿由陸宗朱時,“當時只輪孤翼,莫之應和,而黃提刑東發出焉,遂稍之盛。”(《靜清書院記》)可以說,朱學在四明之盛,始于黃震。黃宗羲說:“四明之傳朱氏者,東發為最。”(《宋元學案·東發學案》)“盛”與“最”二字。說明黃震作為朱熹理學的繼承者和代表者,其貢獻大于史蒙卿。黃震繼承朱熹的“天理”無所不在的思想,認為“理本無所不包”(《日抄·讀葉水心文集》)。但他對朱熹的學說作了修正,朱熹認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朱子語類》卷一),理可獨立于天地之外而存在。黃震卻認為:“粲然于天地間者,皆理也。”批評理“超出天地之外”的觀點為:“可怪也”(《日抄·讀抱樸子》)。他稱贊朱熹的格物說和主敬說,但修正朱熹的圣人可以“生而知之”的觀點,主張“圣人亦與人同耳”,(《日抄·讀論語》)是學而知之。他在道德修養反復強調“躬行”(同上書《余姚縣講義》)。所以黃震雖然學宗朱熹,但是有修正朱學的思想風格。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學者稱厚齋先生,鄞縣人。著作宏富,有《玉海》,《困學紀聞》、《玉堂類稿》、《詩考》、《漢藝文志考證》、《深寧集》等。王應麟的哲學思想來自多方面,受楊簡心學、朱熹理學、葉適事功之學、蘇軾史學、張載關學和呂祖謙金華之學的多種影響。正如全祖望所說:“深寧論學,蓋亦兼取諸家;然其綜羅文獻,實師法東萊(呂祖謙)。”(《宋元學案·深寧學案》)從文獻之學即史學來說,師法東萊,但從哲學來說,則多師法楊簡,他提出:“萬古一道,萬化一心。仁,人心也,人者天地之心也。”(《深寧文集·慈湖書院記》)又說,以仁為心,則“天在我矣”(《困學記聞·孟子》)。楊簡的影響是顯著的。3.黃潤玉的哲學思想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學者稱“正學先生”,明初寧海人。因拒為明成祖寫即位詔書,被磔死,明后期獲寬宥,追謚“文正”,有《遜志齋集》。方孝孺學宗朱熹,說:“自朱子沒二百年,天下之士未有舍朱子之學而為學者。”(《遜志齋集·贈盧信道序》)強調道德修養的“正心”方法,而正心在于“持敬”,“寡欲”等的內省工夫。但他認為學者不僅僅內省就可以了,應知經世治事的重要。自南宋末年至元代,程朱理學被定為官學,朱學開始僵化,只空讀而不務實,方孝孺對經世治事的思考,反映了他對朱學前途的憂慮。他還激烈批判佛道思想,駁斥人死為鬼的輪回說,在中國古代無神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黃宗羲評他在明代學術史上的地位為:“有明之學祖”(《明儒學案·師說·方正學孝孺》)黃潤玉(1389-1477)字孟清,號南山,鄞縣人,所著有《海涵萬象錄》、《經書解注》等。黃潤玉的哲學出于朱學而不完全同于朱學。朱熹的基本觀點是:“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讀大紀》《文集》卷七十)天地是理派生的。但黃潤玉的觀點又不同:“天只氣,地只質,天地之生萬物,如人身生毛發,任其氣化自然也。”天地是物質的微粒“氣”組成的。最后,黃潤玉又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物理具于吾心也”這與朱熹大不相同,屬于心學的觀點。黃潤玉似乎是明代哲學從朱熹理學走向陽明心學的橋梁。(以上所引黃潤玉話,皆見《明儒學案·督學黃南山先生潤玉》)所以全祖望在《橫溪南山書院記》中說,黃潤玉“實開新建(王陽明)之先”。(《鮚埼亭集外編》)明代,在寧波還有一位與王陽明同時代的張邦奇,晚年受王陽陽明影響,從事于“為己之功,以涵養為事”的道德修養之學,但他墨守“六經”和程朱理學,并指責王陽明的經學“糟粕六經,屏程、朱諸子之說,置而不用”。(《明儒學案·文定張甬川先生邦奇》)在思想上沒有什么創見,這里不贅。清初,慈溪人潘平格(字用微,生卒年不詳),是一位有重大思想影響的哲學家。他在明末從事于程朱之學以及王陽明和王門重要弟子羅汝芳之學。明亡后,思想上發生激烈變化,認為理學家都夾雜佛道思想,提出:“朱子道、陸子禪”,宋以來的大儒都是一群僧道的驚世駭俗言論,從而提出滅氣、滅心、滅體以“求仁”為宗旨的哲學思想。他曾到江蘇昆山和寧波講學,先后受歸玄塨、黃宗羲的激烈批駁。但甬上證人書院確有少數人離開黃宗羲而追隨他。黃宗羲的重要弟子鄭梁和萬斯同,對他的思想也大為傾倒。他的思想與關中的顏元有不謀而合之處,因而受到顏元弟子李的高度評價,其所著今僅存《求仁錄輯要》一種。(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三章、《黃梨洲》)。二、周予同學,李立夫,清主、陳立溪,清孔人寧波的經學始于三國,在清代的經學中也出現了一些有影響的人物。1.虞翻(164-233)字仲翔,三國余姚人。著有《易注》及《論語》、《國語》等訓注十余種。他精于《易》學,為當時《易》學大家。他不同于王弼的《易》義理學派,屬于東漢孟喜、焦延壽、京房一系的《易》災異學派,以每一卦演為六十四卦,并將魏伯陽的《參同契》引入《易》學。他的《易注》雖佚,但唐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引用了他的《易注》,后來清代的張惠言據此予以修補,作《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禮》三書。所以日人李田成之作《中國經學史》(上海書店出版),說:“從《左傳》筮以來的漢《易》,寧說是由鄭玄、虞翻而被保存更被發展的。”2.楊守陳(1425-1489)字維新,號晉庵,謚文懿,學者稱鏡川先生。明經史學者。曾預修《元通鑒綱目》,及《憲宗實錄》,任副總裁。所著有《諸經私鈔》及《楊文懿公集》。楊守陳的學術貢獻主要在經學。自宋代開始出現疑經思潮后,至明代而愈盛,楊守陳不僅疑經,也疑宋人對經的傳注,自稱:“不敢信世俗之訛本,必求圣賢之真者”。(《楊文懿公集·私鈔解》)全祖望對他的經學評價頗高,說:“其胸中精思深造,以求自得,不隨聲依嚮以為茍同。至其所著《諸經私鈔》,吐棄先儒箋疏,則于草廬(元學者吳澄,其學術兼收并蓄,不墨守一家)更過之。蓋公但質諸心之所安,因非好奇以眩俗也。”(《鮚埼亭集外編·城北鏡川書院記》)周予同先生將疑經學派分為朱熹的歸納派和陸九淵的演繹派(見《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第220頁)楊守陳的經學,似是從明初的歸納派向明中葉王陽明的演繹派過渡時期的經學,在經學史上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人物。3.黃宗炎(1616-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黃宗羲之弟。他精于《易》學,所著有《周易象辭》二十一卷,附《周易尋門余論》二卷,又《易學辨感》一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他治《易》,“發前人所未發”,“頗有根據”,“能得文解之意”,評價頗高。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黃宗炎在《易》學中最重要貢獻,在于指出北宋理學開創者周敦頤的重要著作《太極圖說》,并非如朱熹所說為他所獨創。在黃宗炎前,也有個別人指出此《圖》來源于道家,黃宗炎則以詳盡的分析,指出周敦頤如何把道士修煉用的《太極先天圖》改變為他自己論述天地人物生成的《太極圖》。其后,毛奇齡作《太極圖說遺議》、胡渭作《易圖明辨》,也對此作了探討,說明黃宗炎的觀點的正確和卓識。黃宗炎不僅解決了《易》學中這一歷史公案,而且可以說因而揭開了明末清前期對理學批判的序幕。4.萬經(1659-1741)字授一,號九沙,萬斯大子。他少年時旁聽過甬上證人書院,因此他的經史之學多得之于其父及叔伯輩。全祖望在《提督貴州學政翰林院編修九沙萬公神道碑銘》中說,萬經的經學受《三禮》說于萬斯大及萬斯同,受《春秋》說于萬斯大,受《易》說于伯父萬斯禎,受《尚書》說于其從兄萬言,又受辟佛說于伯父萬斯選,其史學則受于萬斯同及萬言。他晚年又增補了萬斯大的《禮記集解》和關于《春秋》的著作,整理了萬言的《尚書說》,續纂他的《明史舉要》,重修萬斯同的《列代紀年》,還重輯自己的《分隸偶存》。萬經可以說是浙東學派經史之學的嫡傳,可惜他的著作很多已佚,其經學尚未有人研究。5.黃式三、黃以周父子,都是定海人。清時,定海屬寧波府。黃氏父子是晚清浙東著名經史學家,章炳麟將他們歸屬于清浙東學派。黃式三(1781-1862)字薇香,號儆居。所著《儆居遺書》內有《易釋》、《尚書啟象》、《春秋釋》、《論語后案》、《周季編略》等,而以《周季編略》為最重要。此外,尚有《詩叢說》等有關《詩經》研究文三種。黃以周(1828-1899)初名以同,字經纂,后改字玄同,號儆季,晚更號哉生。所著有《周易·十翼后錄》、《經義通詁》、《禮書通故》、《儆季雜著》、《讀書小記》、《史說略》等多種,而以《禮書通故》最為著名。他與俞樾、孫治讓并稱晚清浙東三大師。黃氏父子服贗黃宗羲及萬斯大,黃以周在與俞樾書中說:“吾郡萬充宗”(萬斯大)、“我黎州先生”,又說:“以周服贗鄉先賢書有年矣。”他們研究《禮》學,在于探求“治平之要道”(《儆季文鈔·答周官問》),章炳麟可能據以認黃氏父子為浙東學派成員。但是,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研究《禮》,實是“以復古為解放”(引用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語),他們從明亡的教訓和清初實行的殘暴政策,試圖從古代禮制中探討一套合理的政治制度,如萬斯大說他學習六經發現古代“帝王制度約略可考。”(《學禮質疑自序》)但在黃氏父子時期,西方的制度思想(如立憲制等)已傳入,如還想復上古禮制,實際上是對西方文化的抵制,如黃以周批評西學“鑿智斫性”,認為謹守六經教導,則“人才自出,國家可興。”他們反對漢宋門戶之見,這是與時俱進,可是卻保持朱陸門戶之見(見王逸明等編《定海黃式三黃以周年譜稿》第37頁至38頁),那就有不足之處了。陳訓慈先生在《清代浙東之史學》九《定海黃氏父子對古史之貢獻》中雖然說他們“治學篤行、隱然若承浙東史學之墜緒焉。”但在后面又說:“故定海黃氏父子,已近于考證學風之流裔,而與浙東傳統文化略異。”他晚年說到,楊菊廷先生生前曾向他指出黃氏父子不能歸于浙東學派,他接受了楊先生的意見。所以黃氏父子應否屬浙東學派,是可以討論的。6.徐時棟(1814-1873)字定宇,一字園叔,人稱柳泉先生。寧波自全祖望、邵晉涵后,浙東學術衰而不振,黃氏父子和徐時棟出,才稍振墜緒。徐氏的學術主要在經學,所著有《尚書逸湯誓記》、《三太誓考》、《詩音通》、《山中學詩記》、《春秋規萬》、《召誥解》、《毛氏舜典補亡駁義》、《四書毛說駁正》、《煙嶼樓經說》等,都有獨到創見。此外,尚有《新校廣平學案》、《徐偃王志》等史著。他的弟子董沛說他:“覃思精詣,治經有心得,不傍漢,不徇宋。常主先秦之書以平眾難,故不蹈近人墨守之弊。”但又說他:“援據古訓,本漢經師之家法。”(董沛《徐先生墓表》見《續碑傳集》)但他的經學以考證為主,從內容和學風上看,不屬于清浙東學派,當屬于乾嘉考證學派的流派。三、寧波人的《志》1.虞預(285-340)字叔寧,本名茂,東晉余姚人。所著有《晉書》一卷,為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晉書》之一,此書為紀傳體,但極簡略。尚有《會稽典錄》二卷。2.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因深得唐太宗器重,常應召入宮討論歷代帝王的成敗得失,他據以整理成書,寫成問答體的《帝王略論》一書,惜今僅存五十八篇。所著尚有《書旨述》、《觀學篇》、《筆髓論》等。有《虞秘監集》四卷行世,并有《北堂書鈔》160卷,為國內現存的第一部類書。《帝王略論》分事略與評論兩部分,充分運用了歷史比較法,在比較中評論。既強調帝王的才略和道德,又注重其施行的政治措施和文功武德,對帝王提出了“量”、“才”、“德”的標準,在史學上頗有創見。3.王應麟。王應麟的學術貢獻主要在史學上,以輯佚、考評、匯編及引征廣博為其特點。如所著《通鑒地理通釋》,考證精確,援據浩瀚。又如《漢制考》,以六經為主,匯集漢唐注疏,引征史文,詳為箋釋,以補兩漢史志制度之疏略,為研究漢代重要制度的參考書。他匯編的最重要類書為《玉海》,共二百卷,輯古今詩詞,文萃、歷史故事、諸子百家著作、歷史文獻,成語典故而成,內容涉及天文、歷法、地理、帝系、禮儀、官制、兵制、學校、選舉、食貨、朝貢等等二十一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此書:“引征經史子集,百家傳記,無不賅具,而宋一代掌故,率本諸實錄、國史、日歷,尤為后來史志所未詳。”此書為研究宋史第一手資料。王應麟不愧為一位文獻學大師。4.袁桷(1266-1327)字伯長,號清容居士,鄞縣人。王應麟弟子。寧波古代早有輿地志之作,最早為《四明圖志》,修于唐或北宋初、北宋尚有《祥符明州圖經》和《大觀明州圖經》,可惜上述諸書已佚。目前所存《乾道四明圖經》、《寶慶四明志》、《開慶四明續志》都修于南宋,但作者都非明州人。以寧波人修寧波地方志,則以袁桷所修《延祐四明志》為第一本,“延祐”為元仁宗年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此書:“條例簡明,最有體要”,又說:“<志>中考核精審,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此后,寧波人修寧波志的代有其人,主要有明張時徹的《嘉靖寧波府志》,清萬斯選、萬斯同、趙時赟合纂的《康熙寧波府志》(據說文革前尚有,現已佚),左臣黃、姚宗京合纂的另一本《康熙寧波府志》、蔣學鏞纂《乾隆鄞志稿》,萬經纂《雍正寧波府志》,徐時棟、董沛纂《光緒鄞縣志》等等。5.陳檉(?-1369)奉化人,元史學家,所著有《通鑒續編》。他認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都終于五代,不及宋代,因作《續編》,除上及盤古外,下終于宋末昰、二王。自朱熹以后續《通鑒》的,他是第一人,不過他對宋史人物的褒貶,比較任意,對傳說也未予考證,是其美中不足。6.李文胤(1622-1680),后名鄴嗣,字杲堂,以字行。他與黃宗羲屬師友關系,為浙東學派人物之一,在甬上證人書院以文學著名。李杲堂晚年輯錄《甬上耆舊詩》三十卷,《四庫全書》著錄。寧波輯錄占代甬上詩文的,代有其人,如宋《鄞江集》,元王應麟的《四明文獻集》(二部已佚)。至明代更多,如鄭真《四明文獻集》,李本《四明文獻錄》、張時徹《四明風雅》……等等,但數量不大,源流也不完備,李文胤所輯,上自春秋,下至明萬歷,所錄詩作者四百三十人,詩三千余首。該書原四十卷,可能顧慮忌諱,后人僅出三十卷,為前所輯文獻中規模最大的,黃宗羲說他:“愍郡中文獻零落,仿遺山(元代元好問)《中州集》例,以詩為經,以傳為緯,集甬上耆舊詩,搜錄殘帙,心力俱枯。”(《南雷文定·李杲堂先生墓志銘》)后全祖望選輯《續甬上耆舊詩》,就是繼他未竟之業而擴充之。7.邵晉涵。他也是史學家,曾入四庫館任纂修官,負責史部,史部提要大多由他寫成,晚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及國史館提調,為《萬壽盛典》、《八旗通志》及國史纂修官。他又為畢沅復審《續資治通鑒》。邵氏在史學上的主要貢獻在補修薛居正《舊五代史》。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刊行,薛居正《舊五代史》漸湮沒。邵晉涵據《永樂大典》匯輯舊文,參考有關資料百余種,補以正文,附以注文,使《舊五代史》湮而復出,并有補充。8.董沛(1828-1895)字孟如,號覺軒,清末經史學家,寧波人。其經學著作有《韓詩箋》、《周官職方解》。但主要貢獻在史學,所著有《明州系年錄》、《兩浙令長考》、《甲丁鄉試同年錄》、《唐書方鎮表考證》、《竹書紀年拾遺》、《兩江靖寇錄》所編有《光緒鄞縣志》(接徐時棟)、《慈溪縣志》、《甬上明詩略》、《甬上詩話》、《四明清詩略》及《甬上宋元詩略》。其中《甬上宋元詩略》所錄詩作者,共凡二百八十余人,比李文胤《甬上耆舊詩》中的宋元詩人數多出八倍。董沛為徐時棟弟子,其學術當為清乾嘉學派的支流而有所變化。四、虞喜、黃宗等官的歷算之學寧波歷史上關于自科學的研究,主要有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醫學如宋代有宋氏婦科,明代有陸士逵傷科等等,但醫學著作流傳下來極少。本文主要談歷算之學。天文、歷法、數學三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1.虞喜(281-356),東晉余姚人,其貢獻在于發現了歲差。由于太陽、月亮和行星的引力,地球自轉主軸方向不斷發生微小變化,使冬至點在恒星間位置逐漸西移,年每移動值稱“歲差”。西漢的劉歆、劉洪已注意到這一變化,但未意識到這一變化對歷法的影響。虞喜根據歷史記錄,予以計算,得出每50年西移一度(365年)的歲差值,相當于現今77.5年差一度。這不僅是我國天文歷法史上的一大發現,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次。2.樓(生卒年不詳)元慶元人。精通歷法。當時,我國古代傳統的天文儀器如漏壺、壺表、渾儀、渾象等已發展到高峰,并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恒星位置的觀察,其精確度比前有很大提高。樓經過自己家中設備的觀察,指出司天監測量日月運行與實際有差距,測量方法應該改正,舊方法不可再用。聽了他的議論,很多人不相信。后來郭守敬也發現了測量方法的錯誤,發明了《授時歷》,證明他有先見之明。據說樓每天深晚觀察天象,進行演算,有人還誤以為他在黑夜里計算自家的財寶。可惜他的著作已失傳。3.黃炳(1815-1893)字慰廷,號蔚亭,晚號翁,清末余姚縣人,黃宗羲六世孫。他繼承先祖黃宗羲、黃百家的歷算之學,為浙東學派在自然科學上的傳人。所著有《兩太捷算》、《麐史歷準》、《紫垣圜象赤道方平儀象》、《交食捷算》、《五緯捷算》、《歷學南》、《測繪章程》、《測地志要》等多種。他的歷算之學,吸取了德國傳教士戴進賢主編的《歷象考成》、黃宗羲的《西歷假如》的觀點,揚棄了丹麥第谷的本輪、均輪說,采取哥白尼的《日心說》(見《麐史歷準序》)。其《測地志要》一書,朝廷曾頒于各省,以供測量之用。他的歷算之學后人評價為:“獨能開風氣之先,遠紹五世以上之家學。”(《竹橋黃氏宗譜·列傳·翁先生》)晚年在寧波月湖辨志書院講學,任天算齋齋長,凡十余年,浙東學者受教者眾多,浙東天算之學,為全省第一。五、佛教1.明禮:“智”“善”寧波地區的佛教,以天臺宗和禪宗影響最大。天臺宗創于陳隋之間,地點在天臺。唐武宗“會昌法難”后,天臺宗一蹶不振。五代時,才在浙東中興。高麗人寶云義通法師至天臺學習天臺宗,將天臺宗傳入明州。他的弟子四明知禮創建了延慶寺,發展天臺教義,延慶寺成了中興天臺宗的根本道場。四明知禮(960-1028)字約言,俗姓金,鄞縣人。當時,在天臺宗內部對教義有不同觀點,引起了爭辯,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知禮是山家派的領導人,在辯論中他發展了天臺教義,取得了勝利,被尊為“四明尊者”。他的主要觀點如下:(一)由天臺宗開創者智的“一念三千”,發展為“性具三千”;(二)反對人的“一念心”為純凈無染的真心,主張妄心觀;(三)由智的“性具善惡”發展為“理惡性毒”;(四)提出“別理隨緣”的判教思想(參閱曾其海《天臺宗佛學導論》第六章)。知禮因而被后人尊為天臺十一祖。2.天童寺天童寺居民,事為主,觀念清晰,流程深刻,內涵廣泛,范圍廣泛禪宗原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特色的。但到了北宋初,逐漸出現以文字弘教的“文字禪”。明州雪竇寺禪宗云門宗的著名禪師雪竇重顯法師(981-1053),以佛教公案,作《頌古百則》,辭藻華麗,文采飛揚,風靡一時。但究竟失去了禪宗“不立文字”的本色。南宋初,天童寺方丈禪宗曹洞宗的正覺宏智法師(1091-1157)為糾正這一風氣,提倡“默照禪”,其特點是用靜坐守寂來悟道。他作《默照銘》,開頭即說:“默默忘言,照照現前”,默然無言,才能觀照到佛的般若智慧。他又作《坐禪銘》,主張:“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與世事絕緣。南宋末年,天童寺的長翁如凈法師(1162-1228)發展了宏智的“默照禪”,主張只要打坐,連焚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都反對。他是日僧道元和尚的師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 數學試題【含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區片區學校2025年小升初易錯點數學檢測卷含解析
-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2025年數學五下期末預測試題含答案
- 西北師范大學《安裝工程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敦煌歷史與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沈陽市實驗北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中考適應性考試(二)英語試題含答案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神經與精神病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級統計分析方法(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食品安全檢驗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備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常用的飼料加工設備圖形符號
- GB∕T 28575-2020 YE3系列(IP55)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條件(機座號63~355)
- 《通過感官來發現》PPT
- DB34T1589-2020 《民用建筑外門窗工程技術標準》
- 施工臨時便橋、便道安全要求內容
- 40篇短文搞定高考英語3500詞(共42頁)
- 輪式挖掘機的驅動橋殼工藝設計1
-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審批表--實用
- 主體結構施工方案(清江路站最新修改6-16)
- 鋼管扣件進場驗收記錄
- 電解鋁整流系統整流方案及整流元件與快熔的選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