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_第1頁
《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_第2頁
《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_第3頁
《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_第4頁
《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緯》與《易讖》關系考述

據漢代李尋傳記載,《五經六經》記載“五經六經”,注“五經六樂經”,知道經絡書是一個系統。從那時起,《后漢代樊英傳》稱《七經》。但七經緯“皆佚于唐,存者獨《易》,逮宋末而盡失其傳。今《永樂大典》所載,《易緯》俱存,多宋以后諸儒所未見。”(《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因此,本文只就《易緯》略加論述。一、《易緯》與《易壁畫》《易緯》,據《后漢書》注:“《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辨中備》、《是類謀》、《通卦驗》”,共六種。自宋元祐年間又出《乾坤鑿度》一目,馬端臨《經籍考》更出《乾元序制記》一目,于是四庫全書本《易緯》八種始備。然而在《乾坤鑿度》一書中,稱“《垂皇策》,《乾文緯》,……說《易》者也”,是又多出二種而得《易緯》十種;此外在《太平御覽》中稱《易緯》的還有《易卦通統圖》,唐《開元占經》又引《易萌氣樞》,《顏氏家訓》又引《易通卦驗玄圖》等,是又多出四種;另外還有《易靈緯經》、《易統卦》、《易鉤命決》、《易元苞》等目,知《易緯》名目繁多。且還有征引《易緯》,今難明其所屬的,并證《易緯》的范圍之廣。《易讖》,先見于《漢書律歷志》,其引有《易九阨讖》,明代孫《古微書》輯有《易九讖》的內容。《易緯》與《易讖》的關系,是讖與緯的關系。據《說文》:“緯,織縱絲也”;《釋名》:“緯,圍也,反復圍繞以成經也”,由此可明緯書的內容。《說文》又說:“讖,驗也,有征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此明讖緯有別。故胡應麟《四部正偽》說:“世率以讖緯并論,二書雖相表里而實不同”。《四庫全書總目題要》也說:“按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是前人已見讖緯有別,故不能混而為一。據上述推論,《易緯》與《易讖》有別,應是確論。從《易緯》中考察,也可發現它們實為二書。首先就書名而言,在《易緯》中,種目繁多,而在其外特別舉出《易九讖》者,知二者實不同,其名亦異。漢世引《易緯》只稱《易》,而引用《易讖》則特標其名。《史記太史公自序》引用《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漢書蓋寬繞傳》引《易》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并為《易緯》之文而只稱《易》曰;但引《易讖》則有特定名目,劉故《三統歷》引《易九阨》:“初入元”云云,即謂《易九讖》。因此《隋書經籍志》說:“孔子既序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別立緯及讖,以遺來世。”這里的“別立緯及讖”,是說二者的不同。其次,在《易緯》中,多次引用讖書,也見二者之分別;而且《易緯》應產生在《易讖》之后。第一,《易緯乾鑿度》指出:“別序圣人題興亡州土,名號姓輔發符”,鄭玄注說:“言孔子將此應之作讖三十六卷”,是于《易緯》中談到讖書的創作情況,可證《易讖》有別于《易緯》,《易讖》先發而《易緯》后創。第二,《易緯乾鑿度》又說:“孔子曰:丘按讖,論國定符。”又說:“自然之讖,推引相拘”。《乾鑿度》矯稱孔子作,自是虛偽。然而在篇中說到讖,可證二者不同而《易讖》先出。第三,《易緯是類謀》:“讖別五符”,論讖的內容,可證《易緯》之前有讖,二者自相區別。讖與緯也有相通之處,就是說,二者既相區別又相聯系。讖與緯的區別,不單是一個配經而另一個不配經,而是在內容上有所不同。緯的主要內容在釋經,如《易緯》對《易》旨有所發明;而讖的主要內容在于“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后漢書張衡傳》載張衡上疏說:“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顏師古注《史記賈生傳》也說:“讖,驗也。有征驗之書也”。因此,應當看到讖與緯的內容上的既不相同而又互相聯系的關系。對此,徐養原在《緯候不起于哀平辨》中指出:“竊意緯書當起于西京之季,而圖讖自古有之。……圖讖乃術士之言,與經義初不相涉。到后人造作緯書,則因圖讖而牽合于經義。……夫緯書雖起于西京之末,而書中之說多本于先儒。故純駁雜陳,精粗互見,談經之士,莫能廢焉。”這里對讖緯的先后、內容都作了明晰的區別,應視為確論。總之,一方面,《易緯》與《易讖》各不相同,不能將二者混而為一,以為二者名異而實同;另一方面,二者也實有聯系而互為表里,因此也不能以為二者互不相涉。這當是我們分析讖緯關系的正確態度。二、“洛不的說”河圖一名,最早見于《尚書顧命》,其記成王喪禮陳設說:“太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此處的河圖,或未可指書而言,但若指書也未為不可。《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墨子非攻》、《禮記禮運》、《管子小匡》等都曾見河圖之名,并且是嘉瑞的征兆。后人簡稱河圖為圖,如《易緯乾鑿度》說:“孔子曰,天之將降嘉瑞應,河水青。三日青,四日青變為赤,赤變為黑,黑變為黃,各各三日。河中水安井乃天靜,明圖乃見,見必南向。”顯然,河圖是指河中所出之圖,《系辭傳》所謂“河出圖”便是。因此,河圖,河指處所,圖則據《說文》、《釋名》、《廣雅》等知為圖畫事象,以助人理解之書,后世地圖等就是例子。所以,河圖即圖記符瑞征兆的書。圖之興當在文字之前。在六書之中,象形近于簡易明了,但形象有不可以筆述的便用圖畫表示出來,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河圖見于史載要比洛書早的原因吧!洛書最早見于史載的是《管子小匡》的“洛出書”之說,而《文選曲引》蔡邕注引《尚書顧命》說:“顓頊《河圖》、《洛書》在東序”,洛書二字當是后人竄入;至于《史記孔子世家》引《論語子罕》有“洛不出書”四字,亦當是漢人入,或為劉歆妄增也未可知。劉歆說:“慮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成之,《洪范》是也。”這種說法與《春秋緯》的說法不同,因其說“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九篇,洛書六篇”。是明二者似近而實不同。緯書主張河圖洛書為符命之書。《河圖緯》說:“黃龍負圖,鱗甲成字,從河中出付,黃帝命侍臣圖寫,以示天下。”《易緯乾鑿度》說:“帝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九日后五日變為五色,元黃。天地安靜,書見總之,河圖洛書是書名,而且內容是標識符瑞。河、洛的區別,只是出處的不同而已,故也可稱為兩件出土文物。《文史》第十五輯上有楊柳橋先生文,其中以河圖洛書為兩種出土文物,實真切可據。河圖洛書(后世存者只《河洛緯》數十種而已,此也實言河洛緯)與《易緯》有什么關系呢?陳槃先生在《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中指出:“《易乾坤鑿度》曰:‘古有先文,未析真冥,先《元皇介》,……而后有《河圖八文》。’按《乾鑿度》所引篇目,其中有河圖八文。外易讖緯內牽涉河圖之篇,今可考者,復有《易河圖數》,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始作八卦’,由是有易。此本書說。方士憑依此說,故易讖緯多言河圖,是河圖與易經有關也。”這里談到《易緯》、《易經》都與河圖有關,當是事實。胡應麟《四部正偽》說:“緯之所以配經,故自六經、語、孝而外,無復別出。河圖洛書等緯,皆易也”。這里說“河圖洛書等緯”皆為《易緯》。若按以上所引緯書的說法,則河圖洛書非《易》,由此也可推知《河圖洛書緯》非為《易緯》。所以,在胡、陳二說中,應當肯定陳說。《易緯》屢引《洛書》及《洛書緯》,只可證明二者有一致之處而不能說是一個東西。《易緯乾鑿度》說:“孔子曰:‘《洛書摘六辟》曰:建紀者歲也。姬昌有命在河望,孔表雄德,庶人受命,握麟征易歷,曰:陽紀天心。”又引《洛書靈準聽》說:“氣五,機七,八合提,九爻結,八九七十二圖也。”《易緯稽覽圖》有“于中,于七經”的說法,據黃震的《日鈔》說在《通卦驗》中有“于七經,于河洛”之文,而今《通卦驗》無此文,或后世將此文偽為《稽覽圖》,是則可證上說不誤。至于《易緯》中稱《河洛緯》,如說“帝視河洛緯”,并在《易緯辨中備》中說:“孔表《河圖皇參持》曰:‘天以斗視日發明’云云,也足證《河圖》及《河圖緯》與《易緯》只是有一致處而不是同一個東西。其次,《易緯》每每對河圖洛書加以解釋,指出其與《易》有區別,所以與《易緯》不相同。《易緯乾鑿度》說:“昌以西伯受命,……受應河圖。”“蛇見水中,用日也,……夜不可見,水中赤煌煌如火英圖書,蛇皆然也”。這里提圖書,并且因顏色而加以規定。還說:“河圖龍出,洛書龜予,演亦八者,七九也”。演亦八,是說與演易八卦為六十四卦相類,而此只有七九,即六十三。這可作為河圖洛書非為《易》的明證。在《易緯通卦驗》中明確指出:“河出龍圖授帝,戒曰:帝跡術感其與房精謀”。象這樣的內容,又怎么是《易》呢?“八卦以推七九之征,圖準命”,這里說八卦所推之征驗,當以圖為準,圖即河圖。據此也可證河圖非《易》。《易緯是類謀》中說:“悉知河洛命紀”,足證河圖洛書只為授命之書而不是《易》,因而《河洛緯》也不能說是《易緯》。三、《易緯》與《易緯》學者稱“讖緯神學”,則讖緯說其共名,它所包括的則有圖、書、、符、候、讖、緯等。圖,河圖;書,洛書;這二者與《易緯》既相關而又不同,說已見前。讖者,有征驗之書,它也與《易緯》相表里而實不同,說也在前。因此,這里再將祿、符、候與《易緯》的關系略加提及。,也稱綠、等。《淮南子俶真訓》說:“洛出丹書,河出綠圖。方回,善卷、皮衣得達其道”。用綠圖與丹書相對為文,說的是顏色的不同。《淮南子人間訓》又說:“秦王挾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此處所說的,或即指刻之義。張衡《東京賦》說:“高祖應受圖,順天行殊。”這里的,當指的運表,與圖沒多大區別。由此可見,或因顏色而辨,或因其內容不同,并有刻記載的意思。在緯讖書中,是指符驗之圖。與《易緯》相互比較的話,它必先出于《易緯》,它的內容與《易緯》有關而又互相區別。首先,在《易緯乾鑿度》中曾有“其帝一世紀世,明朝推移,不奇而消焉”之說,提到了,是先于《易緯》的明證;而被《易緯》提及,自然見其與《易緯》不同而又相關。其次,前引“別序圣人題,興亡州土,名號姓輔發符”一說,其中題即謂著書,《乾元序制記》中的“序著卦”一說,序也就是題。其記興亡州土事并名號姓等,可證與《易緯》》有別而略前出現。第三,《易緯》說:“知命守,其可防鈐”。即符瑞之書。又說:“數之不俗,……守以次第”。“象第……以所變承動”,第即運的次第。又說:“孔子曰:丘按讖,論國定符”。是比《易緯》不同而先產生的鐵證。此外,在《易緯》中還有說“圖”,“圖世讖”的,均可作為《易緯》與有別,而且比后產生的明證。符,《說文》說:“符,信也。”《淮南子本經訓》說:“審于符者,怪物不能感也。”注說:“符,驗也。”《史記蘇秦傳》正義說:“符,征兆也。”《孝武帝紀》“以風符應合于天地”,《集解》說:“符,瑞也”。是證符為征兆符瑞之類。《易緯》與符也有相關關系,但這種關系同前面所談的讖一樣,它先產生于《易緯》,因而與《易緯》不同。首先,《易緯乾元序制記》說:“是類摘表甄符,應合命精,克慎不合。”符即符瑞之書,其被《易緯》提及,是其先產生于《易緯》并與《易緯》不同的明證。其次,《易緯乾鑿度》說:“名號姓輔發符”,符即符瑞、征兆。此被《易緯》所提到,應得到與上相同的結論。第三,《易緯是類謀》說:“布命九七,機衡維持,經持錯序,七九通符”。符者,驗也,信也。總上三點可明,符包于讖緯之中,然而與《易緯》相比,它產生于前而與之不同,雖然它們也有一定的相關處。候,候望也,占也。《說文》說:“候,司望也。”《廣雅釋詁》曰:“候,望也。”《列子》:“周穆王夢者六候”,注曰:“候,占也。”是候的本意在于候象事以占。《易緯乾鑿度》說:“孔子曰:丘文以候授,明之,出莫能雍。”候即占驗之書,《易緯》稱其書,是候與《易緯》不同而且先產生于《易緯》之明證。《易緯稽覽圖》說:“候六甲子日中寒溫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