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重點整理_第1頁
國際經濟學重點整理_第2頁
國際經濟學重點整理_第3頁
國際經濟學重點整理_第4頁
國際經濟學重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根本概念與內容1.絕對優勢是指一國如果在某種產品上具有比別國高的勞動生產率,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就具有絕對優勢;相反,勞動生產率低的產品,就不具有絕對優勢,即具有絕對劣勢。各國間的貿易基于絕對優勢,各國應該將其資源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國際貿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張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反對國家對外貿的干預。2.絕對利益學說的根本含義:在某一種類商品的生產上,一個經濟體在勞動生產率上占有絕對優勢,或其生產所消耗的勞動本錢絕對低于另一經濟體,假設各個經濟體都從事自己占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的生產,繼而進行交換,那么雙方都可以通過交換得到絕對利益,從而整個世界也可以獲得分工的好處。3.絕對優勢貿易理論的意義:它揭示了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能使資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規律;它首次論證了貿易雙方都能從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中獲利的思想,即國際貿易可以是一個“雙贏游戲〞,而不是一個“零和游戲〞,從而局部地解釋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4.絕對優勢貿易理論的局限性:絕對優勢說存在這一個必要的假設:一國要參加國際貿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種產品在生產上與交易伙伴相比處于勞動生產率絕對高,否那么該國便不具有實際參加國際分工的條件,或者在國際貿易中沒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傷害,這在理論上過于絕對,在實踐中也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在勞動價值論堅持方面,無法說明X、Y兩種商品進行國際交換的內在等價要求是什么、在國際間進行交換的價值根底是什么。5.絕對優勢學說的圖形說明結論:在參加國際貿易后,A國和B國的生產點和消費點都出現了別離,且消費點明顯提升。說明國際貿易擴大了A國和B國的消費選擇范圍,提高了各國居民的福利水平。二、李嘉圖比擬優勢理論的根本觀點1.比擬優勢是指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上的勞動生產率都要低于另一國,即所有商品的生產均處于絕對劣勢,但是相對劣勢較小的商品較之那些相對劣勢較大的商品而言,那么具有比擬優勢。2.每個國家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擬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擬劣勢〞的產品。通過自由交換,參與交換的各個國家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的消費,世界也因為自由交換而增加產量,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3.李嘉圖比擬優勢學說的核心思想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4.比擬利益就是相對優勢,是本身各種優勢之間的比擬,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應該遵循從事優勢生產、放棄劣勢生產的原那么。5.時機本錢: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6.比擬優勢學說的理論模型前提條件:采用2*2*1的模式,兩個國家、兩種產品,一個要素;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型的,兩國均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無任何貿易限制;勞動在一國國內完全自由流動,在兩國之間完全不能流動;以勞動價值論為根底,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勞動充分就業,勞動的報酬是一樣的;交易雙方生產本錢不變,無規模收益,不考慮運輸、保險等因素;收入分配不受貿易的影響,也不影響貿易的進行;比擬優勢學說的圖形說明其中,圖a代表A過的根本情況,圖b代表B國的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同樣的資源,A國的優勢在于生產Y產品,B國的優勢在于生產X產品,分工前國內生產組合、消費組合墊分別為A、B,按照比擬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A國表現為從A點上移至A’點,放棄局部的X產品生產而增加Y產品的生產,B國表現為從B點下移至B’點,放棄局部的Y產品而增加X產品的生產。7.世界生產可能性曲線假設有兩個規模相近的國家A和B,B生產商品X有比擬利益,A生產商品Y有比擬利益當生產在C點進行的時候,表示兩國進行了完全的分工當生產點在AC上的時候,B國實現專業化生產,專門生產X;而A國那么同時生產X和Y當生產點落在BC上的時候,A國實現專業化生產,專門生產Y;而B國那么同時生產X和YA、B兩國只要至少有一個國家處于完全分工狀態,世界的產出就會增加,福利就會提高8.對李嘉圖比擬優勢學說的評價〔一〕從國際貿易實際出發的評價比擬優勢學說揭示了國際貿易因比擬優勢而發生并具有互利性,證明了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本錢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本錢較高的產品就可以實現貿易互利,這是該學說的主要奉獻該學說的假設前提過于苛刻,并不符合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按照該學說,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參加貿易的雙方都可獲得利益。為獲得此利益,所有貿易參加國都應該積極實行自由貿易而非保護主義,但在實際中,各國都在不同程度實行保護主義按照該學說差異決定貿易的核心,當今的貿易應該主要在興旺國家與開展中國家間展開,但事實是今天的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興旺國家之間李嘉圖的理論有一條重要的結論是:各國根據比擬優勢原那么,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但這一點與現實有較大的出入〔二〕從勞動價值論出發的評價出現了同一商品國內價值和國際價值差異,即兩個價格現象,違背了勞動價值論該理論并未從根本上揭示出貿易發生的原因第三章國際貿易價格確實定1.提供曲線也稱相互需求曲線,它是說明一個國家想要交換的進口商品數量與愿意出口的商品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的一條曲線。正如其定義所指出的,提供曲線包括了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提供曲線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相對價格水平下所愿意進口和出口的商品數量。對提供曲線的評價:1提供曲線理論的三個條件:〔1〕 國際貿易價格總是在提供曲線的交點上,而該點需要滿足國際收支平衡,即參與貿易國家的進出口價格相等〔2〕 要求各國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國生產的商品是另一國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數量應該正好相等〔3〕 生產必須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和實現最大的福利水平2提供曲線提供了價格的自動恢復機制分析:如果不能滿足上述三個條件,那么會有自動調節機制使之恢復均衡。3提供曲線的理論根底是一般均衡理論相互需求以及提供曲線的理論核心是由供求的變化決定價格和價格變化,是建立在邊際想用理論根底之上的,從本質上將是價格決定而非價值決定。2.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反映該國的對外貿易狀況,一般以貿易條件指數表示,在雙邊貿易中尤其重要。3.出口的貧困增長指在一定條件下,一國生產規模的擴大,即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推移,沿著原有優勢推進,即如果該國原有優勢在于生產某種產品,現在進一步擴大該種產品的生產,但由于原有的貿易比擬優勢不變,貿易出口的擴大不僅沒有使得該國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經濟中存在著出口的貧困增長,這一現象的主要根源在于貿易條件的惡化,由于貿易條件惡化,出口數量的增長,導致了出口收入的下降,從而造成了福利的降低。出口貧困增長的條件:1. 出口過大多處于一定開展階段的開展中國家,經濟是典型的單一經濟,離開單一產品的生產與出口,該國經濟便會陷入困境2. 該國屬于國際市場中的大國,生產的產品為初級產品或勞動密集型且出口量占據世界銷售量的很大份額,任何增量的出口都會造成供大于求,價格的波動。3. 該國生產、出口的這種產品彈性小,不會因價格變化而影響銷量,價格的下降并不以為著銷售量的大幅度上升。4. 該國國民經濟的開展高度依賴出口,屬于很強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出口貧困增長的政策含義和評價1.產業結果轉化的重要性:盡早從初級產品的加工出口向制成品出口的轉化2.平衡出口量與出口價格:開展中國家主要依賴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來促進經濟開展,當這些產品在世界市場中占據相當的份額之后,繼續擴大出口該類產品的努力便會造成出口貧困增長的現象。因此這些國家在開展的一定階段應該特別主義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并考慮價格與出口數量之間的平衡,利用市場的力量減少不應該有的損失。3.貿易條件:當商品的相對價格不變時,如果經濟增長使貿易數量增加,貿易條件就會惡化;反之,經濟增長使貿易數量減少,貿易條件就會改善,這就是經濟增長的貿易條件效應。第四章國際貿易的現代與當代理論〔1〕1.H-O模型假設前提和根本內容提出背景:1919年,赫克歇爾發表了題為?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論文,對要素稟賦理論的核心思想——要素稟賦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書中對其老師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釋,提出了有關要素稟賦學說的完整理論體系。由于其奉獻,俄林與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假設前提: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2*2*2模型;兩國在生產中使用相同的技術;X、Y的生產技術不同,其中X假設為資本密集型產品,Y假設為勞動密集型產品;A國為資本豐富的國家,B國為勞動豐富的國家;兩國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在一國內,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在國與國之間不能流動;;兩國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相同;沒有運輸本錢和交易本錢,也沒有任何限制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核心思想:在國際貿易中,一國的比擬優勢是由其要素豐裕度決定的。一國應生產和出口較密集使用其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進口較密集使用其較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在H-O模型看來,生產商品的本錢絕對差異是由生產時使用的要素的價格之間的差異決定的;要素價格絕對差異是由要素存量比率決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異又是由要素供求決定的;要素的供給那么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圖形分析:A、B國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pa<pbA國在X商品上具有比擬優勢B國那么在Y商品上具有比擬優勢A國和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X商品由A國輸出B國的后果是A國X的相對價格將上升,B國X的相對價格將下降,最終兩國價格趨于一致。消費點提高,兩國福利水平提高。評價:從一國根本經濟資源優勢屆時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從實際優勢出發決定貿易模式,從貿易對經濟的影響分析國際貿易的作用在理論是有益的,且考慮了更多的影響國際貿易產生和利益分配的因素,更貼近事實,反映實際情況,更具有說服力自然稟賦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必要條件,并非貿易發生的充分條件。因為社會因素在確定一國對外開放的戰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離開了社會因素,很多問題都無法得到有說服力的解釋,同時H-O模型比擬強調靜態結果H-O模型在假設條件上排除了技術進步的因素以及許多實際存在的情況,在今天的國際貿易中是絕對違背世界經濟開展的事實的,堅持這樣的觀點會使得世界經濟結構凝固化,使得開展中國家在發揮所謂資源優勢的同時,無法轉換生產結構,從而阻礙其經濟開展這一理論對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視從經濟學說史的角度來考察,H-O模型實際上是三要素說,即資本與利息、勞動與工資、土地與地租聯系在一起論述,并不涉及經濟關系的探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曾給予了徹底的批判1、要素豐裕度要素豐裕度也稱要素稟賦,是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比照例。判斷一國要素稟賦有兩種方法:〔1〕物質定義法〔2〕價格定義法要素稟賦圖示Pa>PbA國是資本豐裕國家,B國是勞動豐裕的國家2、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是指生產某種產品所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假設生產X產品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為:(K/L)X,生產Y產品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為:(K/L)Y,且有:(K/L)X>(K/L)Y那么X就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要素密集度圖示kx>ky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A國和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A國的PPC比B國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橫軸方向上擴展較寬,這反映A國可以比B國生產相對更多的X,其原因為A國是資本豐裕的國家,且X又是資本密集型產品。H-O定理的圖形說明(2)A、B國開放條件下的相對變化產業內貿易的概念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對同一產業部門的產品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在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Trade)中,同一產業產品根本上是單向流動;而產業內貿易是雙向流動的,因此產業內貿易又叫雙向貿易〔Two-wayTrade〕。產業內貿易的分類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間的貿易。這類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彈性,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間的貿易。它的需求交叉彈性小于前一類產品。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不同國家間的大宗產品的交叉型產業內貿易;經濟合作產生的產業內貿易;大量的轉口貿易;政府的外貿政策;季節性產品貿易;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差異:同一類產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屬性,但是這些屬性的不同組合會使產品產生差異。這一類差異在煙草、化裝品、制鞋和服裝等行業比擬普遍。技術差異:是指由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差異,也就是新產品的出現帶來的商品差異。這種差異在電器和制藥業比擬普遍。垂直差異:是指產品質量上的差異,這類差異在汽車行業比擬普遍。第三節規模經濟與產業內貿易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意指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本錢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遞減。內部規模經濟:指由于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即產量的增加〕而導致的企業長期平均本錢下降的現象。外部規模經濟:指由于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行業規模的擴大,所導致的行業長期平均本錢下降的現象,即由“聚集效應〞而帶來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與產業內貿易規模經濟是產業內貿易的根本原因,產業內貿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的可選擇性。具有相似稟賦的不同國家,其中假設有一國因規模經濟而使某種產品的本錢降低,它便會因此產生新的比擬優勢,從貿易中獲益。規模經濟與產業內貿易的圖形解釋假設:有兩個國家,為了排除要素稟賦或比擬利益的影響,我們假設兩個國家有相同的要素稟賦,相同的生產函數以及相同的需求,也就是兩個國家有相同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社會無差異曲線。YYYmaxXmaxC1PX/PYY1X1X進進口YXXmaxY1Y2X1X2C1進口出口出口IYmaxC2IIPPc基于規模經濟的國際貿易如果一國專門生產X,另一國家專門生產Y,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X和Y的生產本錢都會下降,然后兩國再進行交換,那么雙方的福利都會增加,在圖中表現為貿易后的均衡點C2比沒有分工和貿易前的均衡點C1所到達的效用水平更高。小結: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資源稟賦、技術水平相近的國家間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獲益:各國既可以利用規模經濟來生產有限類別的商品,同時又不犧牲消費的多樣性。重疊需求與國際貿易林德認為國際貿易可以被看成是一國國內貿易的延伸。一種產品是否生產,首先取決于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而假設要出口,還須有來自國外市場的有效需求。如果兩國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那么兩國的需求結構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兩國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那么他們的需求結構也必存在顯著的差異。如果兩國之間的需求結構越接近,那么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根底也就越雄厚。重疊需求圖示y-該國人均收入水平q-消費者需要的商品質量或等級重疊需求理論的適用范圍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興旺國家與開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重疊需求理論那么適合于解釋發生在興旺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即制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模型認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產品的創新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與開發費用,因此最初產品屬于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隨著生產技術的成熟,并走向大規模生產,產品生產只需標準化技術和大量非熟練的勞動力即可,此時產品投入要素比例從資本密集型轉變成勞動密集型,因此產品的生產優勢逐漸由興旺國家轉向開展中國家。產品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弗農根據美國的實際情況,以美國為例提出了國際貿易中產品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美國對某種新產品的出口壟斷時期。第二階段:其他興旺國家開始生產這種新產品。第三階段:外國產品在出口市場上與美國產品進行競爭的時期。第四階段:美國開始了進口競爭時期。國際貿易中產品生命周期的圖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了一種產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由于技術的傳遞和擴散,比擬優勢從一種類型的國家轉向另一種類型的國家,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該理論雖然可以解釋工業品的國際貿易格局,但其缺陷是把美國當作永久的技術創新國,這本身就是一種靜態分析。要素增長與雷布津斯基定理僅勞動要素增長的雷布津斯基定理〔一〕資本的國際流動資本國際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即一國政府、企業或個人與另一國政府、企業或個人之間以及國際金融組織之間資本的流出和流入。資本國際流動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1、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動因:在不同國家間收益率的差異促使資本跨國流動;由于匯率變動以及國際收支不平衡產生的資本國際流動;由于各種風險因素造成的資本國際流動,如匯率風險、市場風險等;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資本國際流動,如投機、躲避貿易保護、國際分工等因素。3、資本國際流動的經濟效應對全世界來說,資本流動后總的資本收益增加了,由以前的OFGA+O’JMA增加到OFEB+O’JEB,新增加的收益量為GEM。全世界收益增加了,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資本總量的增加,而是由于資本存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合理的流動。EEMGRrr1r3r2r2A國B國BAOO’FJ小結:資本跨國流動后產生了福利的增量,這是由于B國相對充裕的勞動與A國相對充裕的資本結合進行生產的結果。資本流動過程也會對其他生產要素產生影響。隨著資本的流出,投資國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而受資國勞動的邊際產量上升,這使得兩國的勞動受到與資本相反方向的影響。盡管投資國的資本收益增加會增加其國民收入,但這局部資本收益是匯回國內還是用于追加投資,這對本國的福利水平也有不同的影響。一、關稅的概念關稅是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個國家的關境時,由海關代表國家向進出口商征收的一種稅賦。二、關稅的特點1、透明性2、非歧視性3、穩定性4、市場功能性5、防止尋租6、保證國家利益關稅的種類(1)按照征收的對象或商品流向:進口稅:進口國家的海關在外國商品輸入時,根據海關稅那么對本國進口商所征收的關稅。出口稅:出口國家的海關對本國產品輸往國外時,對出口商所征收的關稅。過境稅:又稱通過稅,它是一國對于通過其關境的國外貨物所征收的關稅。關稅的種類(2)按征收關稅的目的分類:財政關稅,是指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關稅。保護關稅,保護關稅是指以保護本國工業或農業開展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關稅。關稅的種類(3)按照征收的標準分類:從價稅:是以商品價格為標準計征的關稅。從量稅:它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數量、容積等計量單位計征的關稅。復合稅:指同時訂立和征收從量稅和從價稅;選擇稅:是同時訂立從價稅和從量稅,選擇其中較高的進行征收。四、征收關稅的作用1、增加國家財政收入;2、關稅可起到的調節進出口貿易的作用;在出口方面,通過低稅、免稅和退稅來鼓勵商品出口;在進口方面,通過稅率的上下、減免來調節商品的進口。二、進口關稅經濟效應——小國情況經濟學意義上的“小國〞指的是該國在世界生產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甚小,以至于其產量和貿易量的任何變化都缺乏以影響國際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它只能是世界價格的接受者。〔二〕小國關稅的局部均衡效應圖示小國關稅的經濟效應生產效應:其數量為Q1Q3,是在關稅保護下國內生產增加的局部,也叫進口替代效應,或保護效應;消費效應。在圖中其數量為Q2Q4。由關稅帶來的國內消費的減少;貿易效應。由關稅導致的進口的減少,即Q1Q3與Q2Q4之和;稅收效應。是政府對于進口征收關稅財政收入。在圖中這局部稅收為PwPt*Q3Q4。小國關稅對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影響生產者剩余增加1這個局部;消費者剩余下降了1+2+3+4;損失的消費者剩余中,1的局部為生產者獲得,3的局部為政府關稅收入;而兩個小三角形(2十4)那么是征收進口關稅后的凈損失,為“保護本錢〞三、進口關稅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大國情況經濟學意義上的“大國〞指的是該國在世界生產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甚大,以至于其產量和貿易量的任何變化都足以影響國際市場上商品的價格。〔一〕大國進口關稅局部均衡的圖形分析大國進口關稅的經濟效應生產效應:Q1Q3消費效應:Q4Q2貿易效應:Q1Q3+Q4Q2稅收效應:c+e。大國進口關稅的福利效應關稅導致大國消費者剩余減少:a+b+c+d;關稅導致大國生產者剩余增加:a;國家的關稅收入:c+e;關稅導致大國福利凈損失:b+d-e;小結:關稅對進口國消費者產生影響,它提高了商品的國內價格,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關稅可以增加進口國政府的稅收收入;關稅保護了進口國的進口商品競爭部門;征收關稅會引起國內再分配效應;大國在征收進口關稅后,其保護作用往往并不那么強。一般情況下,大國征收進口關稅的保護效應相對于小國會小一些。但是大國征收進口關稅造成的進口下降比小國也要少,得到的收益會較大,這是由其大國地位決定的,即在大國征收進口關稅的壓力下,出口國在這時不僅要被迫減少出口量,而且出口價格也要降低。第三節關稅的有效保護率名義保護率是指對最終制成品進口征收的進口關稅稅率。有效保護率是指由進口的最終產品的關稅和進口的中間產品的關稅所共同決定的一種保護率,有效保護率反映了關稅對國內進口競爭產業生產者的實際保護水平。關稅有效保護率的計算公式VVVVERP-'=V’為征稅后單位產品的增加值V為征稅前單位產品的增加值。有效保護率測度了關稅使國內增加值增長的百分比。有效保護率的測算:一個例子進口一件衣服的價格為40元,其中投入布的價格為30元。如果對衣服征收10%的關稅而對布免稅,那么:14–10EPR=————×100%=40%10如果對衣服和布都征收10%的關稅,那么:11–10EPR=————×100%=10%10有效保護率小結在對最終產品征收進口關稅的名義稅率不變時,對進口原料和中間產品,征收的關稅稅率越低,該名義關稅稅率的保護作用(有效保護)越大;一般來說,最終產品的名義關稅率必須大于其中間投入品或原料的名義關稅率,才能對本國產業有較高的有效保護率。從關稅政策上講,如果一國的政策目標是保護最終產品部門,那么在關稅結構安排上,應當對中間產品部門和原材料少征收或免征進口關稅。一、進口配額1、定義進口配額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于某些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4、進口配額的分配分配進口配額常常要與進口許可證的分配相結合,分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競爭性拍賣;使進口權本身具有價格并將進口一定數量商品分配給出價最高的需要者。產生的效應與關稅類似。將配額進行無償分配;那么這局部收入將轉讓給得到進口配額的進口商。〔一般認為,這種無償分配配額的形式容易導致進口商的尋租行為。〕進口配額由本國授予出口國政府;那么配額租金就被轉移到外國,造本錢國經濟福利的損失。5、國內需求增加時關稅和進口配額的不同影響SS配額(Q)PWPWPPQPQ〞DD?ˉSS1S2D2D1S1S2S3D2D’1ABCDEABDCFGQPt國內需求增加時進口配額和關稅的政策效果比擬影響關稅進口配額進口量增加(CD-CE=DE)不變(CD=FG)國內價格不變(為PQ))上升(PQ-PQ’)國內產量不變(為S2)增加(S3-S2)國內消費增加增加6、進口配額與關稅的比擬關稅是通過價格變動影響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額那么直接限制商品的進口量或進口金額,因此,配額在對進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配額比關稅更嚴厲,因而更受國內生產者的歡送。進口配額只考慮保護生產者利益,一般由政府主管機構硬性規定,很難考慮消費者需要,使消費者遭受到更大的福利損失。進口配額取代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失去了對進口競爭產業的刺激力量,使生產效率降低,容易引起腐敗。第三節傾銷與反傾銷一、概念傾銷(Dumping)是指企業以低于國內價格〔或生產本錢〕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銷售產品的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判斷是否構成傾銷有3個條件: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或公平價值的價格銷售。低價銷售的行為對進口國產業造成了損害。損害與低價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二、傾銷的種類1、偶然性傾銷這種傾銷通常是因為銷售旺季已過,或因子公司改營其他業務,在國內市場上不能售出“剩余貨物〞,而以傾銷方式在國外市場拋售。2、間歇性或掠奪性傾銷這種傾銷方法,是以低于國內價格甚至低于本錢的價格,在某一國外市場上傾銷商品,在打垮所有或大局部競爭對手、壟斷市場之后,提高價格。3、長期性傾銷或持續性傾銷這種傾銷是長期以低于國內的價格,在國外市場出售商品。形成持續性傾銷的條件有三個: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在國內外市場所面臨需求彈性不同。其中國外市場的需求彈性比國內市場的需求彈性要大;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是完全隔離的;持續性傾銷圖示幼稚工業保護論的內容在李斯特看來,一國實行貿易政策的原那么是,其貿易政策必須同本國工業開展的進程相適應。李斯特認為,各國經濟開展的歷史都要經歷5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不同時期應該采取不同的貿易政策。關于保護工業的選擇:李斯特所主張的貿易保護并非是對所有工業的保護,而是對有前途的工業采取貿易保護。另一方面,李斯特主張的貿易保護也并不是持續性的,而是暫時性的。貿易保護的手段李斯特認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應該是關稅。關稅保護的對象應該是:重要的工業部門,經開展能與外國產品競爭的部門,技術部門應重點保護;對于不太重要的經濟部門或者并無強有力競爭的部門那么不需要保護。征收關稅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幼稚產業的定義經濟學中指某種產業由于技術經驗缺乏,勞動生產率低下,產品本錢高于世界市場價格,因而無法與國外產業競爭,但在關稅、補貼等保護措施下繼續生產,經過一段時間能夠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獲利,到達其他國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開展,這樣的產業就是幼稚產業。幼稚工業保護論對開展中國家的指導意義根據幼稚工業保護論,開展中國家具有制造業的潛在比擬優勢,但開展中國家新建的制造工業,最初不能與興旺國家已經成熟完善的制造業競爭。為了使新成長的制造業獲得立足之地,政府應該暫時地給予支持,直到它們足夠強壯,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為止。第一節經濟一體化的形式一、概念:經濟一體化是指有一定地緣關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定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擬定共同的行動準那么和協調一致的政策,甚至通過建立起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實行長期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經濟乃至政治上的聯盟。二、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完全經濟一體化1、優惠貿易安排優惠貿易安排是指在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成員國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局部商品實行特別的關稅優惠。優惠貿易安排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屬于較低級、原始和松散的一種形式。2、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自由貿易區特點:自由貿易區真正實現了商品的自由流通。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3、關稅同盟關稅同盟〔CustomsUnion〕是指,在自由貿易區的根底上,所有成員統一對非成員國的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政策措施。關稅同盟的例子:第一個關稅同盟建立于1834年,德意志18個小邦廢除內部關稅,對外統一征收保護關稅,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二戰以后出現的歐洲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的特點:成員國在相互取消進口關稅的同時,設立共同對外關稅。關稅同盟規定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對外關稅,實際上是將關稅的制定權讓渡給經濟一體化組織。因此關稅同盟對成員經濟體的約束力比自由貿易區大。4、共同市場共同市場〔CommonMarket〕是指,各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而且還實現了效勞、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共同市場的特點: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商品的自由流動,還實現了生產要素和效勞的自由流動。共同市場的建立需要成員國讓渡多方面的權利:主要包括進口關稅的制定權,非關稅壁壘特別是技術標準的制定權,同一產品的課稅率,干預資本流動權等。5、經濟聯盟經濟聯盟〔EconomicUnion〕是指,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根底上,各成員國采取統一的經濟政策。經濟聯盟的特點:〔1〕成員國之間進一步通過一些超國家的機構來協調它們之間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2〕經濟聯盟意味著,成員國讓渡了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本國經濟運行的權利。6、完全的經濟一體化完全的經濟一體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是指,成員國在實現了經濟聯盟目標的根底上,進一步實現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協調、乃至統一。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的特點:〔1〕完全經濟一體化組織一般有共同的組織管理機構;〔2〕與經濟同盟相比,完全的經濟一體化已經從經濟聯盟擴展到了政治聯盟。第二節關稅同盟理論一般認為,關稅同盟理論是經濟一體化研究的起點,也是經濟一體化研究中較為成熟的理論之一。靜態效應動態效應一、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主要表現在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兩方面:1、貿易創造效應(TradeCreationEffect)。貿易創造效應是指關稅同盟締結后,因成員國之間相互減免關稅而帶來的同盟內貿易規模擴大與生產要素重新優化配置所形成的經濟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2、貿易轉移效應(TradeDiversionEffect)貿易轉移效應是指關稅同盟締結后,因對內減免關稅,對外實行統一關稅而導致某國從世界本錢最低的國家進口轉向同盟內最低本錢的國家進口所造成的整個社會財富浪費和經濟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圖形分析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的福利分析消費者剩余增加:〔a+b+c+d〕生產者剩余減少:a關稅收入減少:〔c+e〕關稅同盟對A國的凈福利效應=〔a+b+c+d〕-a-〔c+e〕=〔b+d〕-e。關稅同盟對A國福利的凈影響可表示成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減去貿易轉移的福利效應。關稅同盟的擴大出口效應結論:參加關稅同盟對A國來說,可以到達擴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的目的。二、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有利于成員國獲取規模經濟利益。使競爭加劇,促進研究開發和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投資環境,刺激投資增長。第一節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的含義狹義的國際收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同其他國家由于貿易、勞務、資本等往來而引起的資產轉移。廣義的國際收支:在特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一個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項經濟交易。大局部交易是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平衡的含義從實質上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是看自發交易所產生的借貸金額是否相等。如果自發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大體相等,我們就認為國際收支是平衡的。國際收支失衡的含義國際收支失衡是指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經常賬戶出現的余額,靠資本與金融賬戶的余額無法平衡掉,不得不動用儲藏資產進行調整的現象。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類型1、臨時性國際收支失衡。2、周期性國際收支失衡。3、收入性國際收支失衡。4、貨幣性國際收支失衡。5、結構性國際收支失衡。6、投資環境性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持續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1、導致外匯儲藏大量流失;2、使經濟增長受阻;3、不利于對外經濟交往,損害國際信譽;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1、本幣持續堅挺,出口受到影響;2、通貨膨脹;3、不利于開展國際經濟關系;一、彈性調節法國際收支調整的彈性方法(ElasticityApproachtotheBalanceofPayments)是指在收入不變動的情況下,運用匯率與價格的變動對經常工程失衡進行調節。彈性法是一種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對外貿易發生較大赤字的時候使用。彈性調節法的假設條件1、其他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的影響。2、貿易商品的供給完全有彈性,貿易收支的變化完全取決于貿易商品的需求變化。3、忽略勞務進出口和資本流動,國際收支就等于貿易收支。4、收入水平不變,從而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價格水平的函數。彈性法的調節機制彈性法是利用本幣對外匯率的貶值和升值,造成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下降〔或上升〕,從而增加〔或減少〕出口;同時促使進口貨物的本幣價格相對上升〔或相對下降〕,從而減少〔或增加〕進口,最終對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彈性法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貿易對手國對于該國貨幣貶值的行為表示接受不進行報復,即不通過同樣的貶值來進行對抗;本幣的對外貶值速度必須快于對內貶值;彈性法發揮機制的過程必須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從本幣開始貶值到對外貿易逆差得到調整會出現一段時間滯后,在這段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可能會更加嚴重,因此實行彈性法必須具備相應的外匯儲藏。馬歇爾-勒納條件馬歇爾—勒納條件:當EX十EM>l,也就是進出口量的變化對價格變化的反響程度較大。利用調整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才會起作用。在一國采用彈性法來調節國際收支時:EX十EM>l,國際收支改善;EX十EM<l,國際收支惡化;EX+EM=l,國際收支不變J曲線效應J曲線效應的幾種時滯貨幣貶值后,本國出口商品的新價格的信息還不能立即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認識時滯;存在著決策時滯,即供求雙方都需要一定時間判斷價格變化的重要性;供給方國內對商品和勞務的供給不能立即增加,即生產時滯;需求方需要一定時間處理以前的存貨,即存在取代時滯;把商品、勞務運經國際市場還需一段時間,即存在著交貨時滯。彈性法的評價:該理論的重要奉獻在于,它的分析糾正了貨幣貶值一定有改善貿易收支作用與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確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進出口需求彈性條件下,貶值才有改善貿易收支的作用與效果。彈性法分析是局局部析法,在分析中與國民經濟總體的聯系不好,看不出進出口變化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有什么作用與影響。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彈性法研究的僅僅是貿易收支問題,而無視了資本金融工程的收支問題,因而是片面和脫離實際的。彈性系數在該理論中是一個最重要的參數,但如何確定,是一個極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在彈性法的實踐中還存在著J曲線效應,一國的國際收支在本幣對外貶值后,會出現先惡化再改善的過程。因此實行彈性法必須具備相應的外匯儲藏。彈性方法假定本幣貶值只改變貿易雙方的相對價格,而不改變其國內的價格。但這種假定顯然并不合理。二、吸收調節法吸收調節法是在20世紀50年代米德和亞歷山大提出的。它針對彈性分析法僅強調貶值對改善國際收支的價格效應而忽略收入效應這一缺陷,主張從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出發,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為來分析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吸收調節法的經濟含義該模型以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差額來討論國際收支的變化:當國民收入大于總支出時,國際收支將處于順差狀況;當國民收入小于總支出時,國際收支處于逆差狀況;而國民收入等于總支出時,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狀況。吸收法的發揮機制:當國際收支失衡處于逆差時,采用財政措施調節的做法有兩個方面,或者是增加總收入Y(即采用支出轉換政策),或者減少總支出/總吸收A(即采用吸收政策)。對吸收調節法的評價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根底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并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減少吸收A或提高收入Y,在經濟實踐中都有時滯效應的問題。因為資源的重新配置,并非一蹴而就,很難馬上見效。吸收法側重了商品市場的均衡,完全無視了貨幣在調節國際收支中的作用。在吸收法中,仍只限于對經常工程差額的調整,而對資本工程的內容并未予以考慮。第一節外匯與匯率一、外匯〔ForeignExchange〕的相關概念外匯的動態含義:外匯是指通過匯兌方式進行不同經濟體之間債權、債務的轉讓和支付的活動與過程。外匯的靜態含義:外匯是指把以一個經濟體貨幣表示的財產權力轉變為以另一個經濟體貨幣表示的財產權力的手段與工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外匯的定義:p164外匯的特點:1、國際性2、可償性3、可兌換性4、普遍可接受性二、匯率的概念匯率是以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或把一國貨幣折算成另一國貨幣的比率,又稱匯價。匯率的標價法直接標價法:又稱為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幣為標準,用一定本幣來表示其價格。例:$1=RMB6.987間接標價法:又稱為應收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幣為標準,用外幣來表示本幣的價格。例:RMB1=$0.1431美元標價法:美元標價法是以美元為根底貨幣來表示各國貨幣的價格,即以單位美元折合成其他國家貨幣來表示該國貨幣的價格。一、鑄幣平價說1、鑄幣平價說是金本位制的產物。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2、鑄幣平價說認為兩國貨幣的價值量之比表現為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它是匯率決定的根底。因此各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就取決于各國貨幣所包含的含金量。例如:英國貨幣英鎊的含金量為1英鎊含純金7.32238克,而美國貨幣美元的含金量為1.50463克,由于7.32238/1.50463=4.8665,所以:£1=$4.86653、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相比照擬穩定,圍繞平價,在黃金輸送點之間波動。如因供求變化使匯率波動超過黃金輸送點,那么直接運送黃金換取別國貨幣就比貨幣兌換本錢更低,因此黃金輸送點是匯率波動的范圍。黃金輸送點=鑄幣平價±運費4、國際金本位制有著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5、在金本位制下,資本的流動與黃金的流動方向正好相反。二、購置力平價說購置力平價理論,又簡稱“PPP理論〞,是西方匯率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該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在1922年的一篇論文〔?1914年以后的貨幣與外匯理論?〕中正式提出的。傳統的購置力平價理論分絕對購置力平價和相對購置力平價兩種理論。購置力平價說的根本思想對于貨幣持有者而言,貨幣的價值在于其所具有的購置力,因此各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應取決于它們各自具有的購置力。由于貨幣的購置力可以通過物價水平來加以表現,因此不同貨幣的匯率就是各國物價水平的比率。絕對購置力平價說絕對購置力平價說認為,在每一時點上,匯率決定于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E=Pa/Pb例如:同一種商品,在美國賣10美元,在英國賣5英鎊,那么根據絕對購置力平價的公式:E=10/5=2/1一價定律一價定律亦稱同一價格律,是絕對購置力平價說的理論根底。意指在自由貿易和不考慮運輸本錢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同一種商品在各國以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應該是相等的。在國際經濟交易中,如果經濟產出是自由流動的,當出現違背一價定律的情況時,便存在著套利的時機,國際套利者將會通過相同或不同市場的"逢低吸納、逢高減磅"即低買高賣的做法,使得與一價定律背離的現象消除。相對購置力平價說相對購置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了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以剛剛的例子為例,一種商品最初在美國10美圓,在英國賣5英鎊,而后兩國均出現通貨膨脹,商品在美國漲價到15美圓,而在英國漲價到6英鎊……匯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1〕〔2〕設:Pat/Pao=1+Iat〔3〕設:Pbt/Pbo=1+Ibt由〔1〕〔2〕〔3〕可得:Et/Eo=(1+Iat)/(1+Ibt)(Et-Eo)/Eo=(Iat-Ibt)/(1+Ibt)結論:相對購置力平價的公式表示,匯率變動率由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差決定。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超過外國,本幣將貶值;反之那么相反。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的購置力之比,購置力取決于通貨膨脹。其他條件不變時,本幣對外幣的匯率變動和本國的物價水平成反比,與外國的物價水平成正比。對購置力平價理論的評價該學說在各國放棄金本位制的情況下,指出以國內外物價比照作為匯率決定的依據,說明貨幣的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揭示了匯率變動的長期原因,在外匯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購置力平價說認為兩國紙幣的價值,決定于紙幣的購置力,而不是由貨幣價值決定貨幣購置力,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一價定律與現實存在較大差異;該學說只考慮了國際收支經常賬戶,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對匯率的影響,也忽略了匯率與物價的相互影響;購置力平價說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貿易商品,而無視了非貿易商品的存在。實際上,由于非貿易商品的存在,兩國的一般物價水平很難通過國際套利行為取得完全一致。物價指數的計算存在操作上的困難。三、利率平價說利率平價說由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於1923年首先提出,解釋了利率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遠期匯率的變化。利率平價說的根本思想當貨幣可以在各國間自由兌換時,貨幣持有者會面臨持有哪國貨幣的選擇,選擇的原那么就是持有哪國貨幣的收益率高,就會選擇持有哪個貨幣,選擇所引起的各國貨幣間不斷兌換的結果使得持有各國貨幣的收益率最終趨于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匯率的預期變化率就會等于兩國國內利率之差。利率平價說對于遠期匯率的推導假定Rf為外國金融資產的利率,Rn為本國金融資產的利率。Eo為即期匯率,Ef為遠期匯率。匯率的標價方法為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等于假設干單位的外國貨幣。〔間接標價法〕期限為一年,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如果投資者有一個單位的本國貨幣進行投資:第一種投資方式:以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購置本國金融資產,一年后的本金加利息為〔1+Rn〕。第二種投資方式:將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按即期匯率Eo換成假設干單位的外國貨幣,購置外國金融資產。一年后,將其本金和利息Eo×〔1+Rf〕按遠期匯率換本錢國貨幣,可得Eo×〔1+Rf〕/Ef。由于這兩種投資方式的本錢一樣,因此,投資結果必須相等。用公式表達為:1+Rn=Eo×〔1+Rf〕/EfEf=Eo×〔1+Rf〕/〔1+Rn〕——遠期匯率公式遠期匯率的升貼水公式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額用升水、貼水和平價來表示,升水意味著遠期匯率比即期的高,貼水那么反之。Ef=Eo×〔1+Rf〕/〔1+Rn〕Ef/Eo=〔1+Rf〕/〔1+Rn〕〔Ef-Eo〕/Eo=(Rf-Rn)/〔1+Rn〕近似等于:〔Ef-Eo〕/Eo=Rf-Rn結論:高利率的貨幣表現為遠期貼水,低利率的貨幣表現為遠期升水,升水和貼水的幅度等于兩種貨幣利率的差異。對利率平價說的評價:利率平價說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收支、物價水平的范疇,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根底。利率平價的實現依據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一價定律〞,其先決條件是:〔1〕有效的且處于完全自由競爭狀態的外匯市場。〔2〕無市場壁壘;〔3〕交易本錢很低或可以根本忽略不計。然而,現實中,不僅完善的外匯市場沒有普遍存在,而且許多國家實際對外匯實行管制并對資本流動進行限制。第三節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由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討論了戰后國際貨幣制度的結構和運行等問題。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