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_第1頁
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_第2頁
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_第3頁
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_第4頁
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南江地質工程勘察設計院PAGEPAGE2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PAGE2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113-70-01-02374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目錄TOC\o"1-2"\u一、前言 21.1任務由來及工程概況 21.2勘察階段判定 21.3勘察范圍判定 31.4勘察工作目的與任務 31.5勘察依據與技術標準 31.6前期工作成果 41.7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務完成情況 41.8勘察工作質量評述 4二、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62.1自然地理位置 62.2氣象、水文 62.3地形地貌 62.4地質構造 62.5地層巖性 62.6水文地質條件 72.7水土腐蝕性判定 72.8不良地質現象 72.9特殊巖土評價 8三、巖土物理力學特征 83.1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可靠性及適用性分析 83.2巖土參數的數理統計方法及統計成果 8四、工程地質評價 104.1地震效應評價 104.2巖土體地震穩定性評價 104.3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評價 104.4道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 104.5對相鄰建筑物影響評價 12五、路基評價 125.1基礎均勻性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 125.2地下水及地表水對工程影響分析 125.3地下水及土體的腐蝕性評價 125.4路基干濕分級 12六、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分析 12七、結論與建議 12附圖1、圖例2、勘察平面圖(1:500)3、工程地質剖面圖(1:200~1:500)4、鉆孔地質柱狀圖(1:100~1:200)5、動力觸探成果圖(1:100)附件1、鉆孔數據一覽表2、試驗報告3、物探報告4、測量資料5、勘察綱要6、勘察合同7、委托書一、前言1.1任務由來及工程概況1.1.1任務由來重慶巴源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業主)擬在巴南區李家沱街道修建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0113-70-01-023743)建設項目,本項目的設計單位為重慶迪賽因建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為了查明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工程地質特征,為編制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提供準確、完備的工程地質依據及參數,受業主委托,對該道路項目進行一次性勘察。1.1.2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巴南區李家沱街道,北側為巴比亞半山小區,東側緊鄰規劃巴南區巴比亞學校建設項目(小學部分、中學部分),本道路項目主要為小區配套道路,起點為在建7號市政道路,終點為在建8號市政道路。擬建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2018-500113-70-01-023743)建設項目為城市支路,道路里程樁號為K0+000~K0+502.859,設計起點為與7號路相交,坐標X=57816.353,Y=59315.192,設計終點與8號路相交,坐標X=57848.063,Y=59726.668,設計路幅寬度8m,設計時速30km/h。挖方邊坡按1:1進行放坡開挖,每8m一階,每階間設置2m寬馬道;填方邊坡按1:1.50進行放坡。1.1.3工程勘察等級本道路為城市支路,但存在最大高度18.9m的挖方邊坡,故重要性等級為二級,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3.2.3對場地類別進行劃分,為中等復雜場地,場地類別劃分見表1,綜合判定本次勘察等級為乙級。表1場地類別劃分表判定因素場地特征場地類別場地類別劃分復雜中等復雜簡單地形、地貌擬建道路地勢相對平緩,地形坡度5~15°,局部邊坡45°。√中等復雜巖層傾角(°)8°√巖土特征巖土種類較多,不均勻√巖體完整程度巖體較完整,裂隙不發育√土層厚度(m)最大厚度19.6m,性質變化較大,素填土為特殊土√地表水、地下水對巖土體影響程度場地內地表水、地下水不豐富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中等強烈√1.2勘察階段判定根據根據渝建〔2013〕345號文《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暫行規定》,對勘察階段進行判定,詳見下表2,本次勘察可進行一次性勘察。表2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階段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及工程指標判定結果場地及項目1在復雜場地上建設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場地復雜程度為中等復雜。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場地1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較為發育,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3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本次擬建道路無不良地質發育。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場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巖坡,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5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小于50%。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三峽庫區175m蓄水位(吳淞高程)岸線外側水平距離100米范圍內的建設場地。本次勘察項目場地遠離三峽庫區。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存在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區或地下洞頂距離擬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設場地。本次勘察項目場地內無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項目1總建筑規模大于50萬m2且高層建筑規模占總建筑規模的比例超過70%的大型住宅小區。無。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層建筑。無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0m2的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或長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本次勘察項目為擋墻勘察。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徑150m及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等纜索承重橋梁以及拱橋,立體交叉線路為3層及3層以上(不計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橋梁。本次勘察項目為擋墻勘察不需進行初步勘察注:1、判定結果為“需進行初步勘察”或“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需進行初步勘察”的工程將本表納入該工程初步勘察文件1.3勘察范圍判定根據渝建〔2013〕345號文《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暫行規定》,對勘察范圍進行判定,詳見下表3:表3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境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本次勘察范圍大于1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本次勘察范圍大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滿足勘察范圍3對于可能出現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本次勘察范圍超過1.5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無/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無/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根據上表結論,勘察范圍滿足要求。1.4勘察工作目的與任務根據業主委托任務要求和設計方意見,結合規范要求,本次勘察按一次性勘察進行。是通過查明道路沿線的工程地質情況,為道路的施工圖設計和施工方案的確定以及道路施工提供地質依據。其主要任務為:1.查明道路區范圍的地層結構、各層分布深度、厚度及垂直、水平方向的變化規律;2.查明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分布,對道路的穩定性的影響及其發展趨勢作出評價;3.查明道路區范圍內各巖土層的類別、結構、構造及巖、土物理力學性質,以及特殊巖土(軟弱夾層、膨脹性土)、飽和砂土、淤泥質土等的分布及性質;4.查明場區地下水埋藏條件;5.提供邊坡(路堤、路塹)設計參數(重度、抗剪斷指標等),根據路面設計標高,對路塹邊坡開挖放坡率提出建議,按照設計的坡率,對路基及路堤邊坡穩定性進行評價。1.5勘察依據與技術標準1.5.1勘察依據本次勘察主要依據:(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2)勘察任務委托書(3)附有道路平面的1:500地形圖(4)勘察綱要1.5.2技術標準本次勘察工作根據業主任務要求執行《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及參照以下規范:(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4)《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5)《城市測量規范》(CJJ8—2011);(6)《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7)《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版)(8)參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T-043-2016。1.6前期工作成果勘察區前人工作成果主要有:1、1977年,由四川省地質局南江水文地質隊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1:20萬重慶幅H-48-(23))上述報告對勘察區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工程特征,地下水情況等工程地質條件作了一定深度的闡述,可供本次勘察工作利用。同時,業主委托我院對相鄰場地巴南區巴比亞學校建設項目(小學部分)進行了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其位置關系詳見下圖1位置關系圖,本次勘察對該勘察部分樣品進行利用。圖1位置關系圖1.7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務完成情況本次勘察擬采用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水文地質觀測及試驗、室內實驗等多種勘察手段。由于設計未提供設計縱斷面圖,本次勘察主要沿道路方向布設一條縱斷面,垂直于道路走向布設橫斷面,橫斷面距離多為35~50m,共布置縱斷面1條,橫斷面13條,鉆孔34個,其中控制性孔12個,一般性孔22個。縱斷面勘探點間距35~50m,橫斷面為控制道路兩側邊坡為主。一般孔孔深進入中風化基巖以下2~5m,控制孔孔深進入預計持力層以下4~6m,道路邊坡孔進入潛在滑動面以下5m,終孔若遇軟夾層或破碎帶,應將其揭穿。接業主委托后,我院于2018年7月24日進行勘察方案布置,于7月25日通過方案審查,共布置鉆孔34個,于2018年7月28日進場施工場區內取巖樣7組(其中泥巖6組,砂巖1組)。場地內選取3孔進行鉆孔波速測試,于2018年8月6日完成外業工作,共完成鉆孔34個,對每個鉆孔應觀測地下水位。隨后轉入室內資料整理,編寫本報告,完成主要的實物工作量詳見表4。表4工作量完成情況一覽表工作內容單位工作量工程地質測繪1:500km20.099工程測量鉆孔定測個34剖面測量1:200m/條1178.42/131:500m/條521.23/1鉆探鉆孔m/孔560.60/34物探鉆孔波速測試m/孔66.0/3現場試驗動力觸探(N120)m/孔28.0/3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次/孔34/34室內試驗巖樣組71.8勘察工作質量評述本次勘察工作是在嚴格執行有關規范規定、勘察綱要,針對擬建工程性質及場地實際情況,結合業主任務要求進行完成的。本次勘察中采用了工程測量、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動力觸探、波速測試、室內巖土測試等手段。現分別對這些工作分述如下:1、鉆孔布測:鉆孔位置由我院測量人員采用中海達GPS(V90)儀器測量。控制點坐標由甲方提供,坐標如表5所示。表5控制點數據點名坐標高程XYHT134157815.1459336.40243.54T134257888.3359719.09221.72測量時,使用網絡RTK固定解對T1341、T1342點進行平滑采集,計算四參數及固定差改正并使用,然后將布設鉆孔放樣34個。使用規范為《城市測量規范》(CJJ-2011);坐標系統為重慶獨立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平面定位誤差小于0.1m,孔口高程測量小于0.01m,測量工作精度均達到規范要求。2、剖面測量:根據甲方提供的測量控制成果,嚴格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進行,采用GTS-336全站儀對剖面線實測。剖面測量工作的精度達到規范要求。3、工程地質測繪:對擬建物場地及周邊環境進行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測繪工作包括了以下內容:調查場地沖溝及水塘現狀水位、洪水位;調查各巖土層的分布及巖性特征,在圖上圈出分布范圍;調查了解土層的形成條件、顏色、顆粒組成、結構特征;調查了解巖層的出露情況,巖石的成分、結構、厚度、風化程度、產狀以及裂隙發育的規模、規律和特征。重點調查了場地內的邊坡穩定性情況,人工填土等特殊性巖土的分布以及是否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地質調查點以及地質界線誤差在成圖比例上不超過3mm。4、工程鉆探:我院委托具有鉆探施工資質的重慶市宇豪建筑勞務有限公司下屬的鉆探隊伍進場施工,鉆機操作人員均持證上崗,共鉆探施工投入XY-150油壓型鉆機3臺。工程鉆探嚴格按鉆探操作規程施工。開孔口徑Φ110mm,終孔口徑Φ91mm。本場區局部段第四系填土層厚度大,其成分主要為砂、泥巖大塊石夾少量粉質粘土,鉆進過程中極易垮孔,對此,勘探進行中,對第四系填土層均使用套管跟管鉆進,并采用干鉆和小水量鉆探,基巖采用清水鉆進,土層回次進尺控制在1m以內,巖石回次進尺控制2m以內。素填土層巖芯采取率大于70%,粉質粘土層采取率大于90%,強風化基巖采取率75~80%,中風化基巖采取率大于85%;分層精度0.01m;鉆孔深度嚴格按《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T-043-2016確定。工程地質人員跟班野外編錄,編錄時按回次認真觀察,仔細描述,確保了編錄資料的可靠性。5、鉆孔地下水位觀測及簡易提水試驗:對場區內各鉆孔終孔后提干孔內循環水,待24小時后進行地下水位觀測,以確定有無地下水。在場區靠近沖溝地段選取代表性鉆孔進行簡易提水試驗,試驗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試驗數據真實。6、動力觸探試驗:為獲取場區填土層的密實度,在場地內填土厚度較大地帶,選取2孔作超重型動力觸探試驗,試驗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試驗數據真實。7、工程物探:本次勘察的物探測試主要選取在橋臺、橋墩的鉆孔內進行,共現場測試4個孔。對土層要求進行剪切波速測試,對巖層要求進行聲波和剪切波速測試;其測試過程及成果滿足物探測試規范要求,真實地反映本場地巖土體的工程地質特征。測試單位:重慶巖土工程檢測中心。8、取樣送檢:取樣送檢工作按專業技術人員的安排進行。巖樣通過鉆孔巖芯進行采集;土樣通過薄壁取土器采用快速靜力連續壓入法進行采取;水樣從沖溝及水塘中進行采取。對巖、土、水樣進行了準確編號及封裝,并對取樣時間、層位、深度、巖性、存放地點進行了全面記錄,按規范要求及時送檢,試驗工作由重慶巖土檢測中心完成。室內試驗采用標準為《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其試驗數據精度滿足相關規范要求,保證了本次勘察成果,較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本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9、本次勘察外業施工由重慶佳強建筑勞務有限公司下屬鉆探隊伍進行施工,鉆探隊伍具備相應資質,主要鉆探人員為:傅家田,鉆探人員證書號:渝15111165027323;王如榮,鉆探人員證書號:15111165027320。在本次地質勘察施工過程中,由見證單位重慶南江建設工程公司對外業施工進行旁站見證,見證員:江飛,外業見證印章號:YKJZ-2310584-0005,外業見證人員監督了鉆探的采芯率、取樣、深度等內容,并由見證單位出具外業見證報告,確保了地質資料的真實性、客觀性。10、本次勘察圖件整理所使用的軟件為AUTOCAD2008和我院研發的QuickGeev1.1,圖件成果滿足要求。綜上所述,本次工作勘察質量符合規范要求。二、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自然地理位置擬建項目位于重慶市巴南區李家沱街道,有城市道路可直達勘察區,交通便利。2.2氣象、水文1、氣象勘察區氣象特征具有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年無霜期349天左右。根據重慶市氣象局提供的重慶主城區氣象資料,沿線氣象資料如下: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8.3℃,月平均最高氣溫是8月為28.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1月為5.7℃。極端最高氣溫43℃,出現日期:2006年8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4℃,出現日期:1977年1月30日。濕度:年蒸發量1079.2mm;最大年蒸發量1347.3mm;年平均相對濕度79%;年平均絕對濕度17.7hpa;最熱月份相對濕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為1104.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為93.9mm。最大年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61年),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歷史年最大降雨量為1357.7mm(1986年),年平均降雨日為16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0%,且多大雨、暴雨。風: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西,頻率10%左右,年平均風速1.3m/s,最大風速(10分鐘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實測極大風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靜風頻率7%(1月份),平均風速3.4m/s。2、水文道路里程K0+400~K0+500右側存在一水凼,水域面積3615m2,水深約2~3m,經調查訪問附近工作人員,該水凼約為3年前巴比亞小區建設進行基坑施工時開挖,坑底多為中風化基巖,部分側壁進行了支護,由于后期施工暫停,未進行下一步施工工作遺留至今。本次勘察期間,該水凼正進行平場回填。此外,本次勘察范圍及附近未見地表水體分布。2.3地形地貌 擬建場地地貌屬剝蝕侵蝕丘陵地貌,原始地形主要為丘陵、寬緩沖溝地形。現大部分正開挖平場,地形較平整,地形坡角3~5°,道路左側局部開挖存在陡坎,高約4~12m,坡角約40~60°,道路右側局部進行開挖,形成邊坡,邊坡高度約3~7m,坡角約30~35°。場地最高處位于起點附近左側丘陵頂部,高程262.17m,場地最低點位于終點附近平場處,高程222.73m,相對高差39.44m。道路里程K0+400~K0+500右側存在一水凼,水域面積3615m2,水面標高217.52m,本次勘察期間,該凼正進行平場回填。2.4地質構造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擬建場地位于金鰲寺向斜東翼。無斷層發育,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278°∠8°,層面多平直,略粗糙,多呈閉合狀,局部微張,巖屑充填,層面結合程度一般。巖體中主要發育兩組裂隙:1、65°∠78°,裂面較平整,張開1~3mm,泥質充填,間距0.4~1.6m,可見延伸長度3.0~6.0m,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2、162°∠75°,裂面較平直,局部張開1~3mm,少量泥質充填,間距0.5~1.5m,可見延伸長度1.5~4.0m,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場區內及鄰近地帶無斷層通過,地質構造簡單。根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P9表3.1.5,該場地巖體節理裂隙不發育。2.5地層巖性據地表工程地質測繪和鉆探揭露,場地內出露的土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素填土層(Q4ml)、殘坡積粉質粘土層(Q4el+dl),下伏巖層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巖層,現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土層(Q4)(1)素填土(Q4ml):紅褐色,主要成份為砂、泥巖碎塊石夾粉質粘土,碎塊石塊徑一般在1~14cm,大者可達50~100cm,硬雜質含量30~50%。該層主要為周邊工程修建及建筑物拆遷堆積而成,結構松散~稍密,堆填時間3年左右。該層主要分布于除K0+000~K0+170兩側原始斜坡及人工邊坡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本次鉆探揭露填土層最大厚度19.60m(ZK27)。(2)粉質粘土(Q4el+dl):紅褐色為主,主要為粉質粘土,多呈可塑狀,刀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韌性均中等,無搖震反應,為殘坡積成因。該層厚度0.20(ZK23)~1.90m(ZK6、7),主要分布于原始坡間溝谷、丘陵斜坡頂地段。2、侏羅系中、下統沙溪廟組(J2s)(1)泥巖(J2s-Ms):紫紅色、局部灰綠色,泥質結構,厚層狀構造,礦物成份主要為粘土礦物,部分含砂質重,質軟,易風化崩解。揭露厚度3.00(ZK12)~15.10m(ZK1)。勘察場地均有分布。據勘探資料,泥巖分布于整個場地,為場區基巖主要巖性,鉆探未揭穿該層。(2)砂巖(J2s-Ss):灰色、深灰色,中細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長石、石英,暗色礦物次之。鈣泥質膠結,部分含泥質重。揭露厚度2.40(ZK7)~6.50m(ZK14)。據勘探資料,分布于里程K0+080~K0+240地段,與泥巖呈互層狀產于場地內,為場區基巖次要巖性,與泥巖呈互層狀產于場地內。3、基巖面及強風化層特征經地面調查和鉆探揭露,擬建場區的基巖面主要隨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總體來說,場地內的基巖面向沖溝內傾斜,其埋深在擬建線路上主要與人類工程活動(填方平場)密切相關,在原始斜坡、岸坡地帶,基巖面埋深較淺,一般0.0~10.2m。場地中基巖強風化層厚度為0.3m(ZY04)~5.7m(ZY020),經鉆探揭露,其巖芯相對破碎,多呈碎塊狀、短柱狀,巖石強度低。強風化層底界隨基巖面起伏而起伏,巖土界面傾角一般6-35°,局部原始斜坡坡度較陡處可達55°。2.6水文地質條件場區地表覆蓋層厚度均勻性差異較大,下伏基巖為泥巖夾砂巖夾層的河湖相碎屑巖。地下水富水性受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控制,一般情況泥巖為相對隔水層,砂巖可能含有基巖裂隙水。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與特征,擬建范圍雨季可能有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水存在。根據勘察,場區原始地貌處于溝谷或者緩坡地帶,場地整平后地表覆蓋層厚度差異較大,為周邊工程修建及建筑物拆遷堆積而成,結構松散~稍密,堆填時間3年左右。經對鉆孔水位的觀測,場地內鉆孔無統一地下水位。分別對各地塊鉆孔進行提干孔內循環水,提水后孔內水位基本無明顯恢復。砂巖及泥巖風化軟弱夾層中有少量孔隙和裂隙發育,可供地下水逕流和賦存,雨季可能有少量基巖裂隙水發育。由于補給源不穩定、補給量小、排泄條件好等原因,勘察期間場區內鉆探深度范圍內基巖裂隙水含量較小。綜上所述,勘察區地下水相對貧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2.7水土腐蝕性判定根據調查及周邊環境分析,結合當地經驗場區地表水及地下水類型為HCO3-·Ca型,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1條,判定水(地表水、地下水)按Ⅱ類環境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按地層滲透性,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對鋼結構有微腐蝕。土按Ⅱ類環境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土按地層滲透性,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土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工業建筑防腐設計規范》(GB50046)的相關規定。2.8不良地質現象據區域資料及野外實地調查,整個擬建線路沿線的人工填方邊坡、自然斜(邊)坡未見變形、開裂、垮塌等跡象,穩定性較好。本勘察范圍內及附近無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作用。勘察范圍內沒有斷層通過,也無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擬建工程不理的埋藏物。2.9特殊巖土評價區域內特殊性土為填土:紅褐色、褐色,結構松散,稍濕。主要組成成分為粉質粘土和泥巖、砂巖碎塊石等。碎塊石塊徑一般為1~14cm,大者可達50~100cm,硬雜質含量30~50%,土質不均,機械拋填,回填時間約3年左右。分布于整個場地,揭露厚度0.50m(ZK14、ZK19)~19.60m(ZK27)。素填土會產生不均勻沉降,建議對素填土進行碾壓夯實處理。經壓實處理后的回填土,可用作擬建物室內地坪、道路及地下管線持力層。作為室內地坪、道路及地下管線持力層的回填土,建議對其進行淺層翻壓,再分層(30~50cm為宜)回填、逐層夯實,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回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其極限承載力值應通過載荷試驗確定;對于場平新回填土也應進行壓實處理且應滿足設計變形要求。三、巖土物理力學特征3.1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可靠性及適用性分析本勘察場地進行了取樣測試,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重慶巖土工程檢測中心承擔。巖石樣品直接采取中風化的基巖巖芯。樣品采集后,及時密封,運輸途中采取防震處理,減小了樣品的人為擾動影響,確保室內測試數據的真實、客觀,測試結果可靠性高。本工程勘察共采集中風化巖芯樣7組。中風化巖石樣品進行密度,天然、飽和抗壓強度、變形、三軸壓縮及抗拉強度試驗。所取樣品的測試項目較齊全,試驗成果資料經數理統計、分析整理后,所提供的巖土參數指標客觀、可靠,對本工程設計針對性較強,能滿足本次路基設計所需巖土參數的要求,適用性較好。3.2巖土參數的數理統計方法及統計成果本次勘察在數理統計所取樣品的測試數據時,巖石、土體試驗數據均按《市政工程勘察規范》(DBJ50-174-2014)第14.1節有關公式統計計算。1、計算平均值公式:2、計算標準差公式:3、計算變異系數公式:4、計算統計修正系數公式:5、計算標準值公式:式中:-巖土參數的標本數;-巖土參數;-巖土參數的平均值;-巖土參數的標準差;-巖土參數的變異系數;-某一風險概率時的修正系數;-巖土參數標準值。擬建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風險概率取0.05,若樣品變異系數小于0.3,修正系數可按下述公式進行計算:3.2.1素填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本場地局部素填土覆蓋厚度較大,填土未完成自身固結沉降,該段內填土主要由泥、砂巖碎塊石夾粉質粘土組成,碎塊石塊徑1~12cm,局部塊徑50~100cm,局部硬雜質含量30~50%,鉆探時,經常出現垮孔,選取3孔(ZK22、ZK28、ZK30)進行超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其試驗成果統計見表6。表6超重型動力觸探成果統計表巖性編號錘擊數范圍平均錘擊數標準差變異系數觸探測試累計深度(m)密實程度素填土DT220.5-41.71.050.6068.5松散DT280.5-62.01.490.7288.8DT300.5-41.80.980.5529.0根據測試結果,該段填土為松散。3.2.2粉質粘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本次勘察范圍內粉質粘土厚度較薄(小于2m),局部地區零星分布,故本次勘察未進行取樣測試。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及結合相關地區經驗,粉質粘土承載力特征值取180kPa。3.2.3中風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統計由于本次道路范圍內砂巖含量相對較少,取樣數量無法滿足統計要求,結合相鄰場地砂巖巖樣進行統計,泥巖巖樣滿足規范要求,直接對其進行統計,其統計結果見附表巖石物理力學性質統計表。3.2.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根據《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地質勘察波速測試報告》(以下稱《波速測試報告》):中風化泥巖層聲波速度為2737~2966m/s,根據完整性測試成果表,該場地中風化巖體完整系數為0.56~0.66,其巖體較完整。中風化泥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4.44Mpa,為極軟巖,屬Ⅴ類,中風化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14.34Mpa,為軟巖,屬Ⅳ類。3.2.5巖、土體設計參數取值原則本次勘察巖土參數建議值分里程按不同的工程類型、不同巖性,不同層位、不同風化程度分別提供:(1)土體物理性質指標主要結合地區經驗進行取值。(2)巖體物理性質指標不折減,直接使用巖石相應指標的平均值。(3)巖質地基承載力值的確定: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中14.3.2條:當巖體完整、較完整、較破碎時,巖質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可由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乘以地基條件系數確定。較完整時取1.40~1.10,本次勘察范圍內巖體較完整,地基條件系數取1.10。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中14.3.5條,當設計需要提供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時:對巖質地基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33的系數確定;對土質地基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50的系數確定。(4)當巖土力學性質指標統計數不足時,巖土試驗標準值按巖土試驗平均值與最小值的平均值所得。(5)巖體內摩擦角標準值按巖石試驗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取0.9;巖體粘聚力標準值按巖石試驗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取0.3;巖體抗拉強度標準值按巖石試驗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取0.4。巖體變形模量標準值按巖石試驗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取0.6;巖石泊松比可視為巖體泊松比。3.2.6巖、土體設計參數推薦取值巖土體設計參數推薦取值詳見下表8。表8巖土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設計參數素填土泥巖砂巖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天然重度γ(KN/m3)20.5*24.924.5飽和重度γ(KN/m3)20.8*25.224.9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MPa)\\7.31\20.39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Mpa)\\4.44\14.34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現場測試250*2412.3300*4732.2天然內聚力c(kPa)0*\660(巖體)\1470(巖體)天然內摩擦角(°)28*\28(巖體)\37(巖體)飽和內聚力c(kPa)0*\\\\飽和內摩擦角(°)25*\\\\抗拉強度τ(kPa)\\132(巖體)\504(巖體)基底摩擦系數(μ)0.30*(壓實)0.35*0.35*0.40*0.45*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360*\760*樁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k(kPa)\\\\\樁側負摩阻力系數\\\\\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水平抗力系數(MN/m3)\\60*\300*建議放坡坡率值1:1.501:11:0.751:11:0.75備注: 1、帶“*”參數為結合重慶地區經驗進行推薦; 2、巖體變形指標宜通過現場試驗進行校核;3、填土的承載力宜通過現場試驗確定。4、土體的水平抗力系數(及比例系數)當水平荷載為長期或經常出現的荷載時,應將表中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乘以0.4后采用。3.2.7土石可挖性分類根據《市政工程勘察規范》(DBJ50-174-2014)附錄A.0.1,擬建場地內土、石可挖性分類如下:(1)普通土(Ⅱ):主要為擬建場地內的粉質粘土;(2)硬土(Ⅲ):主要為擬建場地內內的素填土;(3)軟石(Ⅳ):主要為擬建場地內的泥巖、強風化砂巖;(4)次堅石(Ⅴ):主要為線路區內的中風化砂巖。四、工程地質評價4.1地震效應評價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場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對擬建道路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勘察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力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值為0.35s,擬建道路修建后,可根據覆蓋層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修正。按《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地質勘察波速測試報告》,場地內人工素填土剪切波速范圍119-153m/s,平均值為136m/s,為軟弱土;場地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度為133~136m/s<140m/s。下伏基巖剪切波速范圍為821~1142m/s,平均值為981.5m/s,大于500m/s。根據縱斷面圖顯示,K0+000~K0+280段第四系覆土層厚度約0m~3m,屬于Ⅰ類場地,特征周期為0.25s,為抗震一般地段;K0+280~K0+315段第四系覆土層厚度約3m~15m,屬于Ⅱ類場地,特征周期為0.35s,為抗震一般地段;K0+315~K0+502.859段第四系覆土層厚度約15m~19.6m,屬于Ⅲ類場地,特征周期為0.45s,為抗震不利地段。建議后期回填的壓實填土應實測剪切波速值以校核場地類別。4.2巖土體地震穩定性評價在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并按照上述設防類別進行抗震設防的情況下,素填土可能因不均勻性引起地基錯裂或沉降,要求壓實填土的壓實系數滿足規范要求。對場地內邊坡進行有效支護,使場地穩定后,在地震作用時本場地或場地附近不存在滑坡、崩塌、地基液化、震陷的問題。4.3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評價擬建線路沿線范圍及其周邊的人工填方邊坡、自然斜(邊)坡等未見變形、開裂、垮塌等跡象,穩定性較好。本勘察場地內及附近地帶也未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質現象,擬建場地的整體穩定性較好。經鉆探和現場波速測試,場地內中風化基巖較完整,巖石強度較高,巖體穩定。勘察過程中在基巖內未發現掉鉆、空洞或軟弱夾層等現象。綜上,本場地適宜擬建道路的工程建設。4.4道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本次勘察道路范圍主要分為兩段:K0+000~K0+140及K0+140~K0+502.859。K0+000~K0+140主要為挖方道路段,K0+140~K0+502.859主要為一般道路段,現在對其路段分別進行評價:表9巴比亞小學周邊市政道路工程分段工程地質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表道路分段代表剖面邊坡類型坡長(m)最大坡高(m)坡向(°)赤平投影圖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K0+000~K0+140左側1-1’~3-3’13-13’挖方邊坡14018.9136°該段主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現道路左側已進行部分邊坡開挖,邊坡地形坡角較陡,坡角45°,為巖質邊坡,主要為泥巖,根據赤平投影分析,邊坡存在外傾結構面L2(162°∠75°),邊坡類型為Ⅲ類。按設計放坡坡率1:1進行分階放坡后,該段將形成最大高約18.9m的巖質挖方邊坡,由于邊坡坡角約40°<外傾結構面(75°),邊坡整體穩定,按設計方案可行,建議對坡面進行護坡處理,并在坡頂、底做好截、排水措施。K0+000~K0+140右側1-1’~3-3’13-13’/////該段主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現道路左側已進行部分邊坡開挖,邊坡頂部地形坡角整體傾角約3~5°,邊坡傾角15~40°;邊坡表層局部為素填土,主要為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由于該側與巴比亞學校項目(小學部分)環境標高相接,并且為相同業主同期進行施工,故該側不存在邊坡。K0+140~K0+502.8597-7’~12-12’一般道路362.8592.0//此段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場地基本整平,地面坡角3~10°,道路范圍表層為素填土,覆蓋層最大厚度19.6m,下伏基巖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砂巖。由于現狀高程基本與設計標高相當,基本不存在邊坡失穩問題。按設計方案坡率1:1開挖,1:1.50回填可行。建議對坡面進行護坡處理,并在坡頂、底做好截、排水措施。4.5對相鄰建筑物影響評價本段道路K0+140~K0+502.859左側主要為巴比亞半山小區,但現狀高程與設計路面高程相差不大,且與小區環境高程基本相同,不存在邊坡失穩問題;K0+000~K0+140右側為道路同期建設巴比亞學校項目(小學部分),道路標高與環境標高相接,不存在邊坡失穩問題;其余地段附近無相鄰建筑物。綜上所述,本道路修建對相鄰建筑物的影響小。五、路基評價5.1基礎均勻性評價及工程措施建議場地路基段巖性包括素填土、中風化基巖。各巖性路基均勻性及工程措施建議如下:1、素填土分布厚度較大,一般厚0.5~19.6m,素填土結構松散,均勻性較差。松散的素填土不能直接作為路基持力層。2、強風化基巖厚度0.4~2.8m,厚度較薄,分布均勻,承載力值一般,可作為路基持力層。3、中風化基巖厚度大,分布均勻、穩定,承載力值高,可作為路基持力層。5.2地下水及地表水對工程影響分析擬建場地內地表水、地下水相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