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淮南時則訓》補校
《淮南》語言不僅具有漢初的特點,而且具有先秦的遺跡。這是楚國學者手中保存下來的東西。這是語言史研究中的稀有材料之一。自漢高誘為之注,到清代學者詳加疏解,語詞問題大多得以合理的解釋。本人不揣愚陋,僅就《時則訓》中相關語辭,提出一些商榷意見就正于方家。1.“不忘“不讓”,即“和”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飄風暴雨總至。高誘注:“孟春溫仁,而行秋正金殺之令,氣不和,故民疫疾,風雨猥至。”按:《呂氏春秋·孟春紀》作“數至”,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云:“數至、總至義同。《廣雅·釋訓》‘總總,眾也。’眾與數皆有多次之意。”(《廣雅》“總總,眾也”之訓,即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所謂“以重言釋一言”者)而高誘此注作“猥至”,是高誘、陳奇猷以總、猥、數三字為同義,俱當訓為“眾、多”。本篇下文云:“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高誘亦以“猥”釋“總”,謂“寒氣猥至”。此“飄風暴雨總至”句,語本《禮記·月令》,鄭玄彼注云:“總猶猥,卒也。卒與猝同。”《廣雅·釋言》云:“猥,頓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云:“頓猶突也。《月令》‘寒氣總至’鄭注云:‘總猶猥,卒也。’卒與猝同,猥、猝皆頓也。”是鄭玄、王念孫以總、猥、卒三字為同義,俱當訓為“頓、突”。考之文義,此二句謂孟春、仲春行春令則風調雨順,若行秋令則會氣候反常,故兩句之“總”字,皆當以“眾、多”之訓為正詁。本篇下文“苦雨數來”、“多暴風”、“風災數起”云云,可為“飄風暴雨總至”之注腳。下文云“寒氣時發”,可為“寒氣總至”之別解。“時”與“數”亦同義,本篇下文云:“孟冬……小兵時起”,高誘注為“小兵數起”可以為證。“猥”于古書中多有眾、多之訓。《漢書·溝洫志》:“聞禹治河時,本空其地,以為水猥,盛則放溢。”顏師古注:“猥,多也。”《后漢書·仲長統傳》:“所恃者寡,所取者猥。”李賢注:“猥猶多也。”《文選·左思〈魏都賦〉》:“輿騎朝猥,蹀崎其中。”李善注:“猥,眾也。”《文選·馬融〈長笛賦〉》:“山水猥至”,李善注“猥,多也。”“山水猥至”與“寒氣總至”文例正同。綜上,高誘釋“總”為“猥”,意雖不明,未為有失,鄭玄、王念孫分別以“猝”、“突”為釋,俱失之。楊樹達《詞詮》“猥”字條下例用《月令》,訓用鄭、王之說,亦失之。2.《易蠱》曰擇元日,令民社。高誘注:“元者,善之長也。日,從甲至癸也。社,所以為民祈谷。嫌日不吉,故言擇元也。”按:《漢語大詞典》釋“元日”為“吉日”,例用《呂氏春秋·仲春紀》“擇元日,命人社”句;釋用彼“元,善也”之訓。與本文注略同。《呂氏春秋·仲春紀》亦語本《禮記·月令》,鄭玄彼注云:“祀社日用甲。”甲謂甲日也。《易·蠱》:“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孔穎達疏:“甲為十日之首。”《禮記·郊特牲》:“日用甲,用日之始也。”漢·楊雄《法言·先知》:“先甲一日易,后甲一日難。”李軌注:“甲者,一旬之始。”古以十干紀日,故每旬第一天為甲日,每月則有三個甲日。《說文·一部》:“元,始也。”高誘此注云“日,從甲至癸”者,即以十干記日之謂也。故元日即甲日,亦即每旬之首日。《漢語大詞典》釋“元日”為“吉日”,乃詞所附加之文化義耳,未得詞義之實,宜以“甲日”為訓,而足之以“古人以為吉日”可也。3.《仲冬之月》“省婦事,勸蠶事。”后妃齋戒,東鄉親桑。省婦使,勸蠶事。按:“省婦使”三字,高誘無注。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云:“省謂省察,使、事金文同字。省婦事,謂省視婦人之職事也。”按:于省吾訓使、事同字,甚是。《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注云:“婦使,縫線組紃之事。”而《仲冬之月》正作“省婦事”,皆可為證。然此“省”似不當作“省察”、“省視”解。《呂氏春秋·季春》作:“后妃齋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勸蠶事。”高誘注云:“王者親耕,故后妃親桑也。以為無下先,勸眾民也。觀,游。省其他使,勸其趨蠶事。”謂此時以桑事為重,后妃親桑以為天下先,同時減省婦女其它職事,勸其專以趨事蠶桑,以不誤時令也。《禮記·月令·季春之月》以“省婦使以勸蠶事”七字為句,其意亦同。又,《月令·仲冬之月》“省婦事”,孔穎達疏云:“此月陰氣既靜,故減省婦人之事,順陰類也。”孔穎達正訓“省”為“減省”。《淮南子》語本《月令》、《呂氏春秋》,不當另有別解。4.月令上“灰”為“炭”禁民無刈藍以染,毋燒灰,毋暴布。高誘注:“(毋燒灰),是月草木未成,不夭物也。”按:《禮記·令月》亦作“毋燒灰”,鄭玄彼注云:“為傷火氣”。而《呂氏春秋·仲夏紀》作“毋燒炭”,注與此注略同。王念孫《讀書雜志補》引顧廣圻謂“灰疑當作炭”,馬宗霍《淮南舊注參證》亦謂“本文亦似作‘炭’為是”。是說元·陶宗儀《說郛》卷二十八上已有之。而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則認為《呂氏春秋》之“炭”當作“灰”,云:“《上農》‘四時之禁’亦有‘澤人不敢灰僇’之語。古者火耕水耨。燒灰者,火耕也。《季夏》云:‘燒薙行水’,是火耕于季夏行之,故是月禁燒灰,明以作‘灰’為是。《淮南·時則訓》正作‘灰’。于是月言禁燒灰者,蓋草已長成,可以燒灰,但尚未至火耕之時,故禁之。高謂‘為草木未成,不欲夭物’,未得其旨。”宋·張虙《月令解》卷五“令民毋艾藍以染,毋燒灰,毋暴布”條下云:“藍以染青,故青出于藍,夏染之為最美也。圣人恐其取之多,非所以助物長,故戒之。《周禮》‘染人’注:‘凡染當及盛暑熱潤’,則是月用藍以染,正得其宜。既戒人無艾藍矣,又令毋燒灰、暴布,此二事亦為染發也。《考工記·■氏》‘湅帛以欄為灰’,言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則灰為染之用矣。”清·方苞《禮記析疑》卷六云:“灰燼無更燒之理。蓋燒石為灰也。燕地暑月不燒石為灰窯者,曰地氣上蒸,窯內濕,強燒即粗,礦不可用。推此,則艾藍、暴布亦為非時,不能為良,非恐傷時氣,干盛陽也。”清·呉浩《十三經義疑》卷五云:“或疑灰不可燒。余讀《周禮》、《儀禮》及《左傳》,知灰之為用多也。‘掌炭:掌灰物之政令’注云:‘灰給浣練。’《考工記》‘練帛以欄為灰’注云:‘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也。’‘掌蜃: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注云:‘蜃可以白器,令色白。盛猶成也,謂飾墻使白之蜃也。’‘蟈氏:焚牡蘜,以灰灑之’,去鼃黽也。‘壺涿氏:以焚石投之’,除水蟲也。焚石即今石灰。《士冠禮》‘白屨以魁柎之’注云:‘魁,蜃蛤;柎,注也。’疏云:‘以蛤灰涂注于上,使色白也。鄭氏謂今東萊用蛤,謂之義灰云。’《左傳》曰:‘始用蜃炭。’葢闉壙以御濕,且攻蟲豸也。然則欄、石、蚌蛤之屬,固燒以為灰而用之。舊說‘灰,火之滅者。’‘仲夏不燒,恐傷火氣’,愚謂當暑炎炎,火烈逼人,恐致疾也。”上述諸家,皆據《月令》“灰”字為說,其說迥異其趣,亦各有義理,然皆以“灰”字為是則一也。《呂氏春秋》及《淮南子》俱本《月令》。《月令》不誤,《淮南子》亦不誤,而《呂氏春秋》作“炭”必為誤字矣。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云:“高謂‘為草木未成,不欲夭物’,未得其旨。”愚謂高注更能證明作“灰”者是而作“炭”者非。《說文》:“炭,燒木未灰也。”“灰,死火余燼也。”高注以“草木”連言,“草木”燒之可俱成灰,然不可俱為炭。若作“毋燒炭”,則注不得言及“草”矣。5.培戶、“坯”、“益也”是月也,雷乃始收,蟄蟲培戶。按:“培戶”,高誘無注。《呂氏春秋·仲秋紀》作“俯戶”,高誘注云:“將蟄之蟲,俯近其所蟄之戶。”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謂高注“俯近即附近”。《禮記·月令》作“壞戶”,諸禮書傳本亦多作“壞戶”,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歲時部二》、《藝文類聚》卷三《歲時部上》、宋·葉夢得《春秋考》卷七、宋·陸佃《埤雅·釋鳥》等則皆引作“坯戶”。明·孫瑴《古微書》卷十四引《呂氏春秋》亦作“坯戶”。《太平御覽》卷二十四《時序部九》、《時序部十》兩引《周書·時訓》亦作“坯戶”,《逸周書》卷六《時訓解》則作“培戶”。是“培戶”、“俯戶”、“壞戶”、“坯戶”同。《淮南子》與《呂氏春秋》皆當語本《禮記·月令》。鄭玄《月令》注云:“壞,益也。蟄蟲益戶,謂稍小之也。”孔穎達疏云:“‘蟄蟲益戶稍小之’者,戶謂穴也。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處稍小。”宋·戴侗《六書故》卷四亦云:“壞,步枚切。以土封罅隙也。《記》曰‘壞墻垣’,又曰‘蟄蟲壞戶’。”鄭、孔及戴氏所釋,義通句明,當為的訓。然則諸書之“俯”、“壞”、“坯”皆當為借字,而《淮南子》與《逸周書》則用本字也。《說文·土部》云:“培,培墩,土田山川也。”段玉裁注云:“封建所加厚為培墩。……引申為凡裨補之稱。”《廣韻·灰韻》:“培,益也。”《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鄭玄注:“培,益也。”是“培”有“增益”義。“培戶”即鄭玄所謂“益戶”,孔穎達所謂“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處稍小”,戴侗所謂“以土封罅隙”也。培,并母之部;俯,幫母侯部。并、幫旁紐,之、侯旁轉,故“俯”可通“培”。壞同“坯”,滂母之部,陸德明《禮記釋文》音“裴”,戴侗《六書故》音“步枚切”,與“培”滂、并旁紐,之部疊韻,故“壞(坯)”亦可得通“培”,并可訓為“益也”。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歲時部二》云:“季秋蟄蟲墐戸”,“墐戸”謂用泥涂塞門之縫隙,此謂堵塞蟄蟲之洞穴,與“培戶”語意正同。6.“賓”、“春,春來客居也”曰候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高誘注:“賓雀者,老雀也,棲宿于人家堂宇之間,如賓客者也,故謂之賓。”按:據高注,“賓”字當屬下句,與“雀”組合為雙音復合詞。《呂氏春秋·季秋紀》“雀”作“爵”,注與《淮南子》略同,亦以“賓”字屬下句,與“爵”組合為雙音復合詞。《淮南子》與《呂氏春秋》俱本之《禮記·月令》,而《禮記·月令》鄭注則以“賓”字屬上句。其注云:“來賓,言其客止未去也。”孔穎達疏云:“上《仲秋》直云‘鴻鴈來’,今《季秋》云‘來賓’,以仲秋初來則過去,故不云‘賓’,今季秋鴻鴈來賓者,客止未去也,猶如賓客,故云客止未去也。”《逸周書·時訓解》云:“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爵入大水,化為蛤。”文以“鴻雁來賓”為句,亦可證鄭、孔之說是而高誘之注非。“來賓”連文,當為先秦常語。《管子·宙合篇》“王施而無私,則海內來賓矣”,《韓詩外傳》卷六“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來賓者,誠徳之至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五引《詩》“莫敢不來賓,莫敢不來王”(清·恵士竒《易說》卷二謂注所引詩為“齊魯韓三家詩”),《竹書紀年》卷上“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十六年渠搜氏來賓”,……皆其證。《太平御覽》卷九百十六《羽族部三》引《博物志》曰:“鴻、雁三同三異。秋來賓,一同也;鳴如家鵝,二同也;進有漸而飛有序,三同也。雁色蒼而鴻色白,一異也;雁多群而鴻寡侶,二異也;雁飛不過高山而鴻薄云漢,三異也。”“秋來賓”與此文“候雁來賓”同其意,皆謂候雁季秋之時如賓客而來客居也。本篇四處言及“候雁”:季冬之月“雁北鄉”,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來”,季秋之月“候雁來賓”,詳為分說候雁隨時令季節遷徙的規律,即季冬之月北鄉,孟春之月北飛;仲秋之月南來,季秋之月客居。劉安居淮南故楚之地,見候雁秋來匆匆如過客,故云“來賓”。若從高注以“賓”字屬下句,則仲秋之月已言“候雁來”,季秋之月豈得復言“候雁來”乎?《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云:“寒露,雀入大水。”《藝文類聚》卷九十二《鳥部下》引《禮記》曰:“季秋,雀入大水化為蛤。”是唐·虞世南、歐陽詢皆不以《月令》之“賓雀”為連文也;《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一引《淮南子》曰:“季秋,爵入大水為蛤。”是宋·李昉等人亦不以《淮南》之“賓雀”、《呂氏春秋》之“賓爵”為連文也。7.“光”即“”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麹蘗必時,湛熺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無有差忒。高誘注:“湛,漬也。熺炊必令圭潔也。水泉香則酒善也。湛,讀審釜之審。熺,炊熾火之熾也。”按:自“乃命大酋”以下皆為釀酒之事,謂釀酒所用之原料一定要齊合,所需的麹蘗一定要得時,所用的泉水一定要甘甜,所用的器皿一定要精良,釀造的火候一定要適宜,故“湛熺必潔”,亦當為釀酒之事。高注“湛,漬也”,《說文·水部》:“漬,漚也。”段玉裁注:“謂浸漬也。”高注以“熺炊”連言釋“熺”,是“熺”與“炊”同義,《說文·火部》云:“炊,爨也。”謂燒火煮熟食物。此“熺”字當通“饎”。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熺,叚借為饎。”《廣雅·釋詁三》:“饎,熟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云:“《士虞禮》:‘饎爨在東壁。’鄭注云:‘炊粟稷曰饎。’”宋·戴侗《六書故·工事四》:“饎,炊米為食也。”高誘《呂氏春秋》注“熺,讀熾火之熾”,“熾”亦當通“饎”。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熾,叚借為饎。”《周禮·考工記·鐘人》:“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鄭玄注:“熾,炊也。”本文之“湛熺”,《禮記·月令》作“湛熾”,是《禮記·月令》亦用借字也。然則“湛熺”、“湛熾”皆當作“湛饎”。“湛饎”者,謂漬麹與炊米也。《齊民要術·卷七·造神麹并酒》篇云:“漬曲法:春十一日或十五日,秋十五日或二十日。所以爾者,寒暖有早晩故也。但候曲香沫起,便下釀。過久曲生衣,則為失候。失候則酒重鈍,不復輕香。”《笨曲并酒》篇云:“《食經》作白醪酒法:生秫米一石,方曲二斤,細剉,以泉水漬曲,密蓋。再宿,曲浮,起,炊米三斗酘之,使和調。蓋,滿五日乃好。”“作白醪酒法:用方曲五斤,細剉,以流水三斗五升,漬之再宿,炊米四斗,冷,酘之,令得七斗汁。凡三酘,濟令清。又炊一斗米酘酒中,攪令和解,封。四五日,黍浮,縹色上,便可飲矣。”“作酃酒法:以九月中,取秫米一石六斗,炊作飯,以水一石,宿漬曲七斤,炊飯令冷酘曲汁中,覆甕多用荷箬,令酒香。”“作春酒,以冷水漬曲,余同冬酒。”“夏米明酒法:秫米一石,曲三斤,水三斗漬之。炊三斗米酘之,凡三。濟出,炊一斗,酘酒中。再宿,黍浮,便可飲之。”是“漬麹”與“炊米”為釀酒之重要工序,故本文之“湛熺必潔”,謂漬麹與炊米必令“圭潔”也。注之“圭潔”為同義詞連用,《儀禮·士虞禮》:“圭為而哀薦之饗。”鄭玄注:“圭,絜也。”是其證。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謂“圭潔即蠲潔”,“蠲潔”亦為同義詞連用。《廣韻·先韻》:“蠲,潔也。”《墨子·尚同中》:“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孫詒讓《墨子間詁》:“《周禮·宮人》鄭注:‘蠲,猶絜也。’”8.《呂氏》之“處必回”,即“又所處,皆不忘“。”,則“又”又“有“所”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欲靜,去聲色,禁嗜欲,寧身體,安形性。按: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引盧文弨云:“《呂氏春秋·仲冬紀》云:‘君子齋戒,處必弇。’高注:‘弇,深邃也。’即《堯典》所謂‘厥民隩’也。冬氣寒,故豳民是時皆入室處。《楚辭·招魂》云:‘冬有穾廈。’王注:‘穾,復室也。’穾亦訓為深,然則‘必弇’正以居室言之。今《淮南》‘弇’作‘掩’,仲冬人莫不畏寒,必無有褻露者,而尚沾沾然戒以必掩,不太無謂乎?當從《呂氏》作‘弇’為是。”盧氏謂此“掩”當訓為“深,深邃”則是,謂“當從《呂氏》作‘弇’”則未必,而謂《淮南子》之“處必掩”為戒人于仲冬必掩,不得褻露,則純屬誤解。此文之“處必掩”三字,《禮記·月令》凡兩見,俱作“掩”。一見于“仲夏之月”,據孔穎達疏,當斷作“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母躁。”鄭玄注:“掩,猶隱翳也。”孔穎達疏:“處必掩身,處猶居也。掩,隱翳也。陰旣始萌,故君子居處不顯露,恐干陰也。”一見于“仲冬之月”,句徑作“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重“身”字。尋繹孔穎達之意,當為申明鄭玄“掩,猶隱翳也”之訓。斷為“處必掩身”者,蓋謂居處必使身隱翳,亦即孔疏所謂“君子居處不顯露”之意。《呂氏春秋·仲夏紀》作“揜”,高誘注:“揜,深也。”《仲冬紀》作“弇”,高誘注:“弇,深邃也。”“處必揜”或“處必弇”皆謂居處必須深邃,較鄭玄“掩,猶隱翳也”之訓更切文意,而與孔氏所謂“居處不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職業技能培訓課件下載
- 東南大學交通工程課件
- 世界名城課件
- 城市綠化用地租賃合同范本
- 【課件】多普勒效應++課件-高二下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 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淮揚美食文化主題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博睿特外國語學校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數學試題含解析含解析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不同職業的服裝課件設計
- 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風景園林設計基礎中小場地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表格
- 鮮肉切片機設計說明書
- 2018年USB數據線檢驗規范資料
- 廠房及配套設施工程建設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校園管制刀具排查記錄表
- 3 春夜喜雨課件(共16張PPT)
- DB32∕T 3921-2020 居住建筑浮筑樓板保溫隔聲工程技術規程
- 基樁低應變檢測2
- 中長期人才隊伍建設戰略規劃
- 圖解副熱帶高壓
- 鋁合金腳手架操作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