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部地區城市整體職能結構與類型變動研究
城市職能研究是我國城市地理研究的傳統主題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靜態職能的分類研究上,對該地區職能結構的一般特征缺乏了解。在這項工作中,本文選擇了兩個橫截面,進行了動態分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把握了整個領域的功能變化特征。同時,選擇中部地區作為研究領域,旨在改變和發展城市技能,為“中部崛起”區域戰略的實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1.1分市機構研究的時間特征以1997、2003中部6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地級市為研究對象,研究側重于城市職能類型與結構的變化特征,需要兩個時間點上的數據,因而當作兩個測年的比較研究時,1997年以后新出現的地級市不予考慮,僅考慮兩個年份的共有地級市.1.2城市經濟基礎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中城市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的城市經濟基礎的現代分析在城市經濟基礎研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中部城市整體職能結構的變動,采用先進行城市經濟基礎分析再進行兩個測年的比較分析方法;二是中部城市職能類型的變動,采用多變量聚類與Nelson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1.2.1行業界定原則城市經濟活動按其服務對象分為基本活動(服務于區域以外)與非基本活動(服務于本區域),根據城市職能的定義,城市職能主要體現在基本經濟活動上,因此本文首先進行了基本與非基本分析,具體方法是選用以最小必要量為基礎的C.L.Morre回歸分析方法,得到1997和2003兩個測年地級市各部門基本就業人口比重,進而分析比較1997~2003年間中部城市整體職能職能結構的演變.簡要計算過程如下:(1)以市區非農人口作為反映城市規模的數據,理由是該統計口徑盡管偏窄,未考慮一部分農業人口和外來就業人口,但其時間連續性強,城市之間可比性好,符合城市職能研究的需要.(2)確定反映城市職能的各個部門.以反映城市的主要職能和盡量統一1997、2003職能部門為原則,以《中國統計年鑒1998》全國細行業劃分為基準,對兩個測年的某些部門進行剔除與歸并.首先為了反映城市的非農職能特點,將“農林牧漁業”剔除.1997年保留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批發與零售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業、國家機關社團6個行業,2003年保留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4個行業;其后參考以往學者經驗將相關程度高的部門進行合并,將1997、2003年的采掘業和電煤水生產業歸并為能源生產與采掘業,金融與房地產業歸并為金融房地產業,1997年科技服務業、地質勘察水利管理,教育影視娛樂與衛生體育福利歸并,2003年的科技服務業和地質勘察、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社會福利與保障、文化體育娛樂業歸并,均歸作科教文衛部門;2003年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租賃與商業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歸并作社會服務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歸并為批發與零售貿易餐飲業.這樣共得到9個職能部門包括能源生產與采掘業,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郵政業,商業(即批發與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房地產業、科教文衛部門、社會服務業、機關社團(也即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3)以各部門就業人口除以部門就業人口總和,得到各部門就業比重以反映城市職能結構狀況.(4)基本—非基本分析.①以城市市區非農人口為指標,對中部6省1997、2003年地級及其以上城市分別進行規模分組,因武漢為不成組城市,處于規模結構的最高端,為了分析方便,將規模相近的省會城市(沈陽、南京、廣州、哈爾濱、西安)納入其中,與其成組.其中1997年分成6組,2003年分成8組,分組結果基本呈現出連續的規模結構,因此我們認為是適合于采用Morre回歸分析方法的.②將各組的中位城市人口規模作為自變量,將各組某個部門的最小職工比重值作為因變量,通過回歸擬合后得到兩年份10個部門的回歸方程(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度同其他方程相比已為最大,也即此方程為最優).③根據回歸方程,代入每一個城市的規模人口則可計算出相應部門的維持該城市非基本活動的最低必要量.④用城市各部門的實際職工比重減去各部門的最低必要量,即獲得城市各部門的基本部分職工比重.1.2.2比較分析按部門分別計算中部城市整體、分規模、分省域就業比重平均值(表1-3),比較得到中部城市整體職能結構的變動特征.1.2.3聚類計算和結果統計城市職能類型的變動是其職能結構變動的結果,二者緊密聯系,通過具體到各個中部城市職能類型變化可以更清楚了解中部城市職能變動特征.方法是(1)將1997、2003共有城市合并一同聚類,以合并后的118個城市為樣本,9個部門的基本部分職工比重為變量,對數據進行標準差標準化.由于沃德誤差聚類方法每一次歸并以增加的平方誤差和最小為原則,從而組內變差最小、組間最大,符合城市職能分類的要求,因而采用此種聚類方法對樣本進行聚類.(2)關于聚類結果的命名采用Nelson城市職能統計分析方法原理,計算出城市各部門的職能強度指數,計算公式為Q=(Xi-X)/Sd,式中Q為某職能部門的強度指數,Xi為該部門基本部分的實際比重值,X為所有城市該部門基本部分實際比重的平均值,Sd為標準差.然后再計算出各類別城市職能強度指數均值,若均值在0.3-0.5表示該部門職能較發育,0.5-1表示該部門職能顯著,1-2表示該部門職能突出,2-3表示該部門職能專門化,>3高度專門化,以此為根據對各類型的城市職能進行解釋命名.2分析中部地區城市全球功能結構的變化2.1關于第一、關于第一、三大部門職能結構變化的描述,描述了適當的地方職能結構分部門計算出2003年中部地區現有的81個地級市和1997、2003兩年份共有的59個地級市非基本及基本就業比重平均值,以及基本部門中的九個職能部門比重,如表1所示,以反映其職能結構情況.分析上表得到:2003年中部城市整體上基本職能比重占主要部分,基本與非基本就業比重之比約為3:2,基本比重職能構成上,第二產業略高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制造業職能占據突出地位,第三產業中科教文衛職能占據首要地位,機關社團部門地位次之,金融及社會服務這些為居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最弱,而流通部門(商業和交通業)地位處于中間層次.2003相對1997職能結構變動特征:(1)基本就業比重下降,非基本就業比重上升,二者比例下降,這與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城市歷史越長、基本/非基本越小相吻合.(2)第二產業比重繼續高于第三產業,但前者與后者的比值由1.51倍下降為1.3倍,說明前者相對于后者的優勢下降,后者職能地位提高.(3)第二產業內部制造業與建筑業職能下降,前者下降更快,但在9個部門中仍居首要地位,能源生產與采掘業比重上升,這與工業內部各部門發展演變基本規律即原料加工度趨向提高的過程相悖,是國家宏觀政策作用的結果,體現了中部地區對全國的地位與貢獻.(4)第三產業內部各部門增減差異較大,流通部門(含商業和交通業)比重下降,其中的商業下降速率在9部門間最高,而服務管理部門(后4個部門)比重除社會服務業下降以外其它均以較快速率上升.這說明中部城市整體上生產性服務業與行政管理職能地位強化而流通職能削弱,職能層次趨于提高.2.2不同規模組城市職能結構比較將1997年中部城市按市區非農人口規模分組,人口0~20萬為小城市,20~50萬為中等城市,50~75萬為大中城市,75~100萬為大城市,>100萬為特大城市(武漢人口大于200萬應為超大型城市,這里為方便討論將它與其他特大城市并為一組).由于1997-2003年間城市規模出現變動,2003年各規模組的城市會與1997年的不同,因此為了排除城市差異的影響,將2003年各組城市保持與1997年統一.后分析變動特征得到:(1)根據公式S=∑(XikXjk)/(∑Xik2·∑Xjk2)1/2(0≦S≦1)計算兩年份相同組別城市的職能結構相似性系數,其中S為職能結構相似性系數,XikXjk分別為1997與2003同組城市K部門基本就業比重,若S越大,兩組城市職能結構越相似、變動越小,反之變動越大.按規模組由低至高,得到S值依次為0.811,0.923,0.956,0.949,0.916,據此可知中部地區職能結構變動最劇烈的是小城市,最弱的是大中城市,中等城市與特大城市變動程度相近,大城市變動也較弱,究其原因可通過計算各規模組城市部門基本就業比重2003年相對于1997年的增率看出來,如圖1所示.小城市科教與行政職能迅速發展,二者增率均高于其他組別,但制造與交通職能迅速下降,降率也為各組首位,這是小城市職能變動最大的原因.大中城市盡管金融保險房地產業變動率也較大但制造業、科教文衛與行政職能變動較小,因而整體變動率最低.特大城市科教與行政部門增率較大,建筑業增率也遠遠高于其他組別,因而變動程度居于第二位.大城市科教職能變動較小,僅金融業變動率最大,整體變動程度居于倒數第二位.(2)比較某一部門在不同規模組之間的變動,能源生產與采掘業各組均有上升,增率組間分布較均勻.制造業僅大城市與特大略有上升,其他組別城市均下降.建筑業僅特大城市快速上升,其他均下降,以大城市下降最快.商業各組均下降,前四組下降較快.交通業僅大城市與特大城市上升,其他均下降.金融業以及科教文衛與行政部門各組均以較快速度上升,社會服務業各組均下降,降速較為平均.綜合來看,能源生產與采掘業,金融房地產業,科教文衛與行政部門各規模組均以不同速率上升,商業與社會服務業各規模組均下降,制造業、建筑業與交通業不同組別之間存在差異,但綜合各組情況以下降為主.2.3各城市職能結構比較是.經營機制發生的從各個領域發生了以就業為分省計算2003年各部門基本就業比重相對于1997年的增率(圖2),分析得到以下特征:能源生產與采掘業除江西省下降外,其他省份均有上升,以河南、安徽上升最快.制造業各省均下降,且降率較均衡.建筑職能各省間增減差異較大,江西省較快上升,而湖北與安徽2省較快下降,河南與山西變化不大.商業各省均有下降,以湖南、安徽2省下降最快.交通職能除江西省略有上升外其他省份均下降,其中山西、河南、湖北下降較快.金融保險房地產職能各省上升較快,尤其是安徽、湖南、山西3省,但因其比重基數小,即使增長率快該部門比重仍然偏小.社會服務業各省均下降,與商業變化情況相似,但下降程度弱于商業.科教文衛與行政二部門變動情況相似,在各省之間均上升,前者湖南、安徽上升較快,后者湖北、湖南、安徽上升較快.總體來說,9個職能部門中除建筑業各省變化差異較大外,金融房地產業、科教文衛與行政三部門比重各省均上升,制造業、商業與社會服務業比重各省均下降,能源生產與采掘業有5省均上升,交通業有5省下降,這與2.1節所作的中部城市整體職能結構變動研究得到的結論一致.3分析中部城市職業類型及其變化3.1金融房地產突出城市有5個過程5城市整體職能結構的變化最終會反映到城市職能類型的改變,二者聯系密切.本文利用1.2.3節的職能分類方法,將1997、2003年共有的51個城市共分成7大類,24個亞類,結果顯示上首先在表2中列出各大類及亞類的職能強度指數即Q值,然后根據Q值并結合城市規模對各類城市進行命名,最后用職能類型分布圖直觀顯示出各亞類所包含的城市.Ⅰ類為金融房地產突出城市.Ⅰ1為金融房地產職能突出、科教文衛職能顯著的中等城市;Ⅰ2為金融房地產、交通職能顯著的規模多樣型城市;Ⅰ3金融房地產與制造職能突出中大型城市.Ⅱ為科教文衛與行政顯著城市.Ⅱ1為行政專業化、科教突出的小城市;Ⅱ2科教行政與金融突出的中等城市;Ⅱ3行政突出,科教、交通及金融顯著綜合性城市;Ⅱ4建筑與科教文衛突出城市;Ⅱ5科教顯著,其他部分職能較發育的綜合性城市.Ⅲ為采掘業突出的城市.Ⅲ1為采掘專門化城市;Ⅲ2為采掘與社會服務專門化城市;Ⅲ3為采掘專門化,建筑突出中等城市;Ⅲ4為交通專門化、采掘突出城市;Ⅲ5為采掘突出、制造業顯著城市.Ⅳ為建筑突出城市.Ⅳ1為建筑專門化,商業及交通突出的中小型城市;Ⅳ2建筑顯著或專門化城市;Ⅳ3為建筑突出、制造顯著城市.Ⅴ為大型綜合性城市.Ⅵ為制造突出城市.Ⅵ1為制造業專門化中等城市;Ⅵ2為制造業突出中等城市;Ⅵ3為交通突出,制造顯著的中等城市;Ⅵ4為商業突出,制造顯著中等城市Ⅶ為社會服務業突出城市.Ⅶ1為商業及社會服務業專門化城市;Ⅶ2為社會服務、商業與交通突出的小型綜合性城市;Ⅶ3為社會服務突出,建筑較顯著城市.3.2分布特征和城市職能變化特征的特點3.2.1各市利用科教文衛、行政職能突出城市的分布情況,各有側重、分1997年城市類型集中分布于Ⅲ、Ⅳ、Ⅵ、Ⅶ4類(表4),此四類城市總數占整體88%,尤以第Ⅵ類制造業突出城市最多;第Ⅰ、Ⅱ兩大類城市個數極少,說明該時段制造業、能源生產與采掘業、建筑業與社會服務業在中部城市居重要地位,而金融房地產業與科教文衛、行政部門職能地位較弱,這與2.1節分析結果基本相一致.2003年城市類型主要集中于Ⅰ、Ⅱ、Ⅲ、Ⅵ4類,占地級市總數的86.4%,以第Ⅱ類科教文衛與行政突出城市最多,說明2003年科教文衛與行政職能以及金融業、采掘業和制造業職能在中部城市的重要性.綜合來看,城市類型分布的標準差減小,說明城市類型個數分布差異縮小,由集中分布向多樣化發展.且1997-2003年間,采掘業占突出地位的城市數量沒有變化,制造職能與社會服務業突出城市數量迅速下降,而金融與房產、科教文衛、行政職能突出的城市數量上升,同時大型綜合性城市數量也下降.通過比較分析所得類型分布圖可以得到:山西第Ⅲ大類城市數量最多,說明能源生產與采掘在該省的重要性.河南第Ⅵ大類城市數量減少,而第Ⅰ大類城市數量上升,且第Ⅲ1亞類數量增加,顯示了金融業地位提升、采掘業專門化程度增加的態勢.安徽第Ⅳ、Ⅵ數量減少,ⅠⅡ大類城市數量增加,與其整體職能結構變動特征相一致.江西1997年地級市個數較少,但也基本反映了ⅠⅡ大類城市數量增加的態勢.湖北第Ⅳ和Ⅵ大類城市數明顯減少,而第Ⅱ大類城市數顯著增多,該區域科教與行政職能加強.湖南12市中除岳陽外其他均跨大類變動,類型變動較大,第Ⅶ大類城市數減少而第Ⅱ大類城市數增加,體現了社會服務職能減弱而科教與行政職能加強的特征.3.2.2各城市規模組職能類型變動情況根據1997、2003各個城市類型變動程度由低到高分為3個等級,依次為:(1)變動最弱,所屬亞類類型不變,共有11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18.64%,分布于Ⅲ、Ⅳ、Ⅴ、Ⅵ4個大類,各大類分別有5、2、1、3個.由此可知,中部地區第Ⅲ大類采掘職能占重要地位的城市該時段類型變化不大.(2)變動程度居中,不處于同一亞類,但仍處于同一大類.有9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5.08%,其中第Ⅲ大類有6市,第Ⅵ大類有3市,前6市除萍鄉外其他5市均向Ⅲ1采掘專門化城市集中、采掘職能地位加強,后3市商業職能強度的降低使其跨亞類變動.(3)變動最強,處于不同大類.有39個城市占76.28%.由上述可知,中部地區職能類型變動的城市占81.36%,并且超過3/4以上是跨大類變動,城市整體類型變動程度較大.由于第三級城市數量最多,內部變動情況復雜,因此分別按1997年規模組劃分討論其變動情況,如表5所示.(1)比較各規模組發生變動的城市比例可知,小城市變動比例最高,特大城市次之,大中城市較弱,與2.2節結果相符.(2)特大城市之間職能結構差異增強,3個原來同屬于第Ⅴ大類的城市皆出現了自身的突出職能,長沙與南昌建筑與科教職能增強,太原建筑與制造職能增強.(3)大城市中合肥社會服務職能減弱、科教與金融職能加強,洛陽金融與制造職能增強.(4)大中城市中1997年第Ⅵ大類個數最多,到2003年第Ⅰ大類個數最多,反映其商業和制造職能地位下降而金融房地產職能上升的態勢,這與2.3節按城市規模所討論的職能變動結果相一致.其中的湘潭、株州、開封、衡陽四市金融職能增強,安陽建筑職能增強,襄樊與荊州科教與行政地位迅速提升.(5)非農人口在20-50萬之間的城市數目較多,將它分為20-35萬和35-50萬兩組來討論.第一組共有14個城市,1997年主要分布于第Ⅳ(3個)Ⅵ(4個)Ⅶ(3個)類,而2003年主要分布于第Ⅰ(3個)和Ⅱ(8個)大類,說明這些城市制造業、建筑業與社會服務業職能減弱而金融房地產業、科教文衛與行政職能加強,與2.3節結果也相同.第二組共有8個城市,其中荊門、蕪湖、蚌埠3市變動情況較相似,均為制造職能減弱而金融職能加強,九江與常德1997年同屬一類但之后出現分化,前者金融職能加強而后者科教行政職能加強.馬鞍山市變動比較特殊,是該規模組中唯一一個制造職能強化的城市,長治市的類型變動是其采掘職能加強的結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容項目收費協議書
- 聯營合伙加盟協議書
- 少兒書畫入學協議書
- 銷售內部激勵協議書
- 經理廉潔協議書范本
- 收費協議書模本范本
- 小孩意外賠償協議書
- 租車協議書封皮模板
- 深圳裝修公司協議書
- 醫療責任糾紛協議書
- DB34∕T 3790-2021 智慧藥房建設指南
- 被盜竊賠償協議書范文范本
-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光療法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地理+生物試卷(含答案)
-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李景治 第八版 課件 第1、2章 當代世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
- 籃球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歸去來兮辭(并序)》課件
- X射線衍射儀(XRD)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投資研究報告
- 2024年強基計劃解讀 課件-2024屆高三下學期主題班會
-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護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技術規程
- 學校食品安全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