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莧湯應用于仲景書辨治_第1頁
梔子莧湯應用于仲景書辨治_第2頁
梔子莧湯應用于仲景書辨治_第3頁
梔子莧湯應用于仲景書辨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梔子莧湯應用于仲景書辨治

梔子扣除額在《仲景》中。一是在《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的第78、79、80、83條,“陽明病篇”的第226、231條,“厥陰病篇”的374條;二是在《金匱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篇”的第44條。這8條原文,表面上看,前7條為外感病而設,后1條為雜病而立。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其8條之間存在著有機的內在聯系。茲剖析如下。一、梔子所見—原文解說《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第78條說:“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第79條說:“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第80條說:“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第83條說:“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以上4條,前3條是梔子豉湯的適應證,后1條是梔子豉湯的禁忌證。前3條設置于太陽病篇,意指是太陽病的變證。其病因為表病誤汗、誤吐、誤下以后,表邪化熱乘虛入內,熱郁于胸膈,其表現是: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或煩熱,胸中窒;或身熱不去,心中結痛。這里的虛煩,是指無形熱邪,蘊郁胸中,擾及心神所造成,與煩熱之意相同。心中懊,胸中窒,心中結痛三個癥狀相類似,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結痛甚于窒,窒為窒塞不通,又比心中懊依為重。熱邪蘊郁胸膈,氣機失暢,或懊,或胸中窒塞,或胸中結滯不通而疼痛,以致輾轉反側,不得眠。其治療當用梔子豉湯清除煩熱,暢達氣機。后1條的“舊微溏”,是脾胃平素虛寒,此時雖有煩熱,也不能單純從熱治。因為梔子苦寒,服后更傷脾胃,會導致泄下不止。因此,在應用梔子豉湯時,必須牢記此禁忌。“陽明病篇”第226條說:“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第231條說:“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以上兩條,都是陽明病熱證的誤下而導致的熱郁胸膈證。前條下后胃虛,,熱乘虛擾動胸膈,則見心中懊不安,舌苔薄黃等癥,故用梔子豉湯以清泄胸膈之熱。后條下后而見其外有熱,說明原來的邪熱未全入里,邪熱留擾胸膈而致心中懊、饑不能食等癥。然而,下后胸中未成寒實,故手足溫,也未成水熱互結,故不結胸。但頭汗出是胸膈郁熱蒸騰于上。因此當用梔子豉湯清宣胸膈之熱邪。“厥陰病篇”第374條說:“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第44條說:“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上述兩條,文字同中有異。相同者,意思是說,下利以后,而心更覺煩,是余熱郁于胸中。按之心下濡軟,說明其煩并非有形之痰、水、血、食結于心下,而是無形之熱邪內擾,故診斷“為虛煩也”。所以,用梔子豉湯清熱除煩。其異者,前條“宜梔子豉湯”,意指心煩而按之心下濡,不是厥陰利后必見之癥,故用“宜”字來酌定其分量;而后條“梔子豉湯主之”,是說在雜病下利后,心煩而按之心下濡癥,比較常見,故用“主之”肯定字樣。總之,《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的第78、、79、80、83條,“陽明病篇”的第226、231條,確為外感病,即太陽病—變證;陽明病—熱證—變證而設,奠基于前。《金匱要略》“下利病篇”的第44條,也確為雜病的下利—變證而立,襯托于后。而《傷寒論》“厥陰病篇”的第374條,寓厥陰下利,多以木邪乘土為機轉,即厥陰病可以看作肝病,肝郁化火,火熱內擾,犯胃乘心,也可出現心煩而心下濡的虛煩證。這樣,本條就以中介的形式,將外感病與雜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儼然構成了一個梔子豉湯證辨證論治的系統。二、肺、胃、三焦經梔子豉湯,由梔子、豆豉兩藥組成。其劑量比值為1:1。方中以梔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經,長于清透郁熱,解郁除煩,又可導火下行,降而不升,可瀉心、肺之火,是為主藥。豆豉辛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經,善于解表宣熱,又能和胃氣,升而不降,可宣散熱邪之郁結,是為佐藥。兩藥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升,為清宣胸膈郁熱之良方。三、胃神經官能癥多年來,我們根據上述觀點,指導臨床實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今擇其兩例,以資佐證。例一、胸中窒塞案賈××女46歲1990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形體削瘦,情緒急躁,罹神經衰弱已10年。上月因好友肝癌而亡,自此心情焦慮,憂思郁悶。兩周來,心煩不寐,心中懊,臥起不安,惡夢紛紜,胸中憋悶窒塞,疑自己得了胃癌,恐懼萬狀。后經××醫院X線鋇餐造影,排除癌變,診為胃神經官能癥。來診時,癥如上述,月經前期,量多色鮮,咽干而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辨證為熱郁胸膈,氣機失暢。治宜清宣郁熱,暢利氣機。選用梔子豉湯。處方:炒梔子15克、淡豆豉15克。服上方6劑。心中懊,臥起不安,胸中憋悶窒塞癥頓除,精神較為舒暢,已有笑容。尚有微煩寐少,納呆肢倦,轉用當歸芍藥散合酸棗湯加減,治療兩月而愈。例二、鼻衄案臻××女58歲1990年5月18初診。患鼻出血已7天,血色鮮紅。曾就診于××醫院,用止血敏、維生素K等藥,略有好轉,仍未止血,來診時,鼻孔塞有棉球,訴及頭痛,鼻干,心煩急躁,心中懊,小便色黃,舌紅邊生小瘍,苔薄黃,脈數有力。辨證為熱郁胸膈,迫血上溢。治宜清泄郁熱,佐以涼血止血。擬梔子豉湯加味。處方:焦梔子12克、淡豆豉12克、小薊12克、白茅根10克。僅服三劑,鼻衄止而諸癥盡消。四、一些體驗的經驗(一)胃熱陽火,則有郁熱蒸騰梔子豉湯證的主證,在《傷寒論》的“太陽病中篇”已經講得非常清楚。這就是“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前者是不得眠的外在表現,后者是虛煩的內在感覺。由于熱郁氣滯,輕則自覺“胸中窒”,重則自覺“心中結痛”,此又是本湯證的佐證。在此基礎上,“陽明病篇”又補充了四點內容:一為“舌上苔”,本方證為胸膈熱郁氣滯,所以舌上必具薄黃苔;二是“饑不能會”,胃熱則饑,氣滯則不能食;三為“頭汗出”,此癥狀多由內有郁熱蒸騰而致,如濕熱發黃證(第138、205、238條)、水熱結胸證(第140條、陽微結證(第153條)、熱入血窒證(第221條)等,皆有頭汗出,本方證既是胸膈郁熱,所以也可以出現頭汗。四是“手足溫”,胸膈之熱郁蒸,也可出現身體有熱,但身雖熱而手足則溫,這說明內熱尚不太甚,所以也有辨證價值。“虛煩”一癥,在論中有虛也有實。例如第165條:“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為虛證,而本方證則為實證。“厥陰病篇”的第374條,既指出了“虛”字的涵義,又指出了本方證的腹診特征,還為外感病與雜病作了中介聯系。總之,上述征象反映了“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第138、226條)的病機。本方證與大結胸證,雖然輕重有別,它們形成的機制卻有其一致之處。所以大結胸證也有同樣的論述(第138條),但本方證僅是無形郁熱,并無有形水結,故心下不硬、不痛而濡,文中提出“不結胸”(第231條)正是為了鑒別。由此可見,仲景書中的辨證是非常精到的,值得深入探究。(二)服梔子蒜湯得吐原因如上所述,梔子豉湯,由梔子、豆豉兩藥成方。主藥為梔子,佐藥為豆豉,豆豉輕浮升發,與梔子相伍,可加強清宣胸膈郁熱的作用。考仲景書中,梔子豉湯方后都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論述,因而多數醫家都把本方作為吐劑。如成無己方有執、主晉三、柯韻伯等,但是,驗之于臨床,使用梔子豉湯很少發生涌吐,可見,涌吐之說不符合臨床實際。冉雪峰明確指出:“此有一個很好佐證,篇末差后勞復,用枳實梔子豉湯,并不言吐,且本條本方為四合,差后方豉為一升,多猶不吐,少用何能吐。”既然很少發生涌吐,為何論中又有“得吐者,止后服”呢?這是因為熱郁胸膈,病位偏上,服梔子豉湯后,胸膈郁熱得宣,可能發生涌吐,此吐是胸膈郁熱得宣的反映。這決不等于梔子豉湯就是吐劑。由此可見,服梔子豉湯得吐,只是一種可能,而決不是必然。顯然,吐后胸膈郁熱已去,所以應“止后服”,免得過劑傷正。(三)梔子保持了更多的臨證深度,有利于藥物的應用,并使治療適應證基于上述,梔子豉湯證的病機為余熱未盡,熱郁胸膈。其指征是:虛煩不眠,心中懊,或心胸煩熱,胸中窒塞;或心中結痛而心下濡,饑不欲食;或身熱,手足溫,但頭汗出,反復顛倒,舌苔微黃,脈數。我們據此運用于臨床,曾治愈如上所舉多例患者。但是,在臨床上象虛煩懊那樣典型的證候固然會有,可是畢竟不會太多,因此,《傷寒論》將梔子豉湯或加、或減、或化裁而成為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柏皮湯、梔子干姜湯、枳實梔子豉湯等,這樣就能適應于更多的病證。清代葉天士深知其義,以他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梔子豉湯的具體運用達到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境地。僅從《臨證指南醫案》運用該方治療的37案來看,既用于外感病如風溫、暑濕、秋燥等;又用于雜病如眩暈、脘痞、心痛等;氣分郁熱證用之,嗽血、吐血證也用之,上中焦病用之,下焦病也間用之,甚至邪熱彌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