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教案6_第1頁
古詩三首教案6_第2頁
古詩三首教案6_第3頁
古詩三首教案6_第4頁
古詩三首教案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要求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重點)3.能說出詩句的意思和它們所表達的感情。(難點)教學課時3課時。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2.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3.通過看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情感。課件。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現在老師給同學們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朗誦給大家聽?2.學生自愿舉手朗誦古詩。3.教師評議,相機把古詩分成兩組。(出示課件1)田園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村居》……邊塞詩:《出塞》《涼州詞》《塞下曲》……設計意圖:通過田園詩和邊塞詩的對比,引導學生了解邊塞詩。從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課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4.談話揭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軍行》,就是一首邊塞詩。(板書:從軍行)5.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跟讀古詩。6.理解古詩題目。(出示課件2)“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7.作者簡介。(出示課件3)王昌齡(?—756?),唐代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任江寧丞,天寶初貶龍標尉,故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其詩多寫邊塞、宮怨閨情之作,尤擅七絕。有集、已佚,《全唐詩》編其詩為四卷。二初讀古詩,理解詞語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2.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學生熟讀古詩。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詩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詩意。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1.學習第1句詩。(出示課件4)青海長云暗雪山。(1)指名朗讀,師生評議。(2)讀了這句詩,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從“暗”字中你讀出了什么?(荒涼,陰沉)(板書:青海暗雪山)(3)出示雪山景色的圖片。(出示課件5)①學生欣賞雪山景色的圖片。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看到的景象以及看后的感受。(4)學生想象場景,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全班交流,教師小結。(邊塞一帶陰云密布,烽煙滾滾,皚皚雪山都顯得黯然無光)(5)全班齊讀。2.學習第2句詩。(出示課件6)孤城遙望玉門關。(1)“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遙望”是什么意思?(遠遠地望去)(2)為什么第1、2句詩特別提及“青海”和“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形勢有關。青海是唐軍與敵人多次作戰的地點,而玉門關外是敵人的勢力范圍)(3)出示與玉門關有關的圖片及文字。(出示課件7)指名回答:看了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的戈壁灘上,看起來是那么荒涼、孤寂、冷清)(4)這句詩中的哪個字讓你感受最深?(孤)為什么?①“孤城遙望”讓人感受到城“孤”,有蕭索、荒涼之感。背景的遼闊,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反襯出它的荒涼。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孤單和渺小。②“孤城遙望”讓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這“孤城”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將士們久住“孤城”,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思家懷鄉。(板書:孤城玉門關)設計意圖:以“孤城”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邊塞荒涼的地理環境,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以“讀”為依托,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5)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對)(6)指導朗讀:讀得低沉、緩慢一些,讀出荒涼、肅殺的感覺,讀出戍邊將士的孤獨和思鄉情深。(7)過渡: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緒滿腹,相思滿懷。戍邊將士們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3.學習第3、4句詩。(出示課件8)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1)“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從“黃沙百戰”中你能想象到什么畫面?(想象到將士們在邊塞黃沙漫天的惡劣環境中,無數次奮勇殺敵的場景;想象到將士們身上的盔甲已經被塞外風沙磨得破舊不堪的樣子……)作者在這句詩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激烈,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2)從“百戰”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戰斗之艱苦、激烈,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有一系列“白骨亂蓬蒿”式的壯烈犧牲)(板書:百戰穿金甲)(3)盡管金甲被磨穿,但是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并沒有被消磨,反而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哪句詩寫出了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板書:不破終不還)(4)教師小結:“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寫得愈發突出,“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便顯得愈發鏗鏘有力、擲地有聲。(5)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將士們在塞外身經百戰,飛揚的黃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鎧甲,但只要邊患仍在,就決不返鄉)(6)指導朗讀:語速稍稍加快,語調轉為高昂,讀出戍邊將士的氣勢和豪情,以及詩人對邊關將士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的歌頌和贊美。4.教師總結:這首詩前兩句情景交融,后兩句直抒胸臆。全詩把意蘊豐富的環境描寫和宏偉豪邁的感情抒發融為一體,將邊關風貌和將士們的愛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是邊塞詩中的佳作。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1.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將士,你想說些什么?假如你是戍邊將士的孩子,你想對父親說些什么?任選一項寫下來。2.背誦并默寫《從軍行》。3.搜集并閱讀其他邊塞詩。古代戰爭的殘酷、將士生活的痛苦,現在的學生顯然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課下拓展活動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體悟詩人當時的感受。1.認識“仞、岳”2個生字,會寫“仞、岳”等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3.抓住關鍵字詞、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課件。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1.談話激趣:唐、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較為繁榮的兩個朝代,無數詩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南宋,走進詩人陸游的心里,去感受他的情懷。2.作者簡介。(出示課件9)陸游(1125—1210),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中興四大家之一。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畢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復失地。其詩、詞、文均有成就,尤以詩作數量極豐,風格多樣,各體兼備。許多作品充滿愛國憂民的激情,不少描寫山水風光、抒寫個人情懷的詩篇亦清新靈動,富于生活情趣。有《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等。3.導入題目:陸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他年少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一起感受他在68歲時寫下的這首詩的情懷。(板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齊讀古詩題目。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和詩人簡介引發交流,導入新課,加深學生對詩人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理解古詩題目。(1)小組交流,派代表匯報,教師相機引導。(2)題目的關鍵詞是什么?(感)說說自己對題目中關鍵詞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從題目中,你知道詩人感受到了什么嗎?(涼)(3)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籬笆門,不禁感到迎面吹來的涼風十分傷感)5.談話過渡:詩人僅僅是感受到秋日的清涼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這首古詩。二初讀古詩,解決字詞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指導書寫。“仞”:左窄右寬,注意右半部分是“刃”。“摩”“遺”:半包圍結構,注意字的間架結構。2.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學生熟讀古詩: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詩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引導學生總結詩意。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1.學習前兩句詩。(出示課件10)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這里的“河”指哪條河?(黃河)“岳”指什么?(華山)(2)你怎樣理解詩句中的“三萬里”?(“三萬里”形容黃河很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板書:三萬里河)你又是怎樣理解詩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雄偉、高大)(板書:五千仞岳)(3)“入”“上”兩個動詞的運用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讓人感到黃河、華山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富有生氣)(4)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黃河奔流入海,華山高聳入云)(5)看著祖國如此壯麗的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樣的情感?(高興、激動、自豪、興奮)(板書:山河壯麗)2.過渡:讀后兩句詩,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情?(悲涼、悲傷)你是從哪些字眼體會出來的?(“遺民”“淚盡”“胡塵”)3.學習后兩句詩。(出示課件11)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1)“遺民”“淚盡”“胡塵”分別是什么意思?(“遺民”指在金統治地區的原宋朝百姓。“淚盡”指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統治地區的風沙,這里借指金政權)(板書:遺民淚盡胡塵)(2)“南望”“王師”分別是什么意思?(“南望”指遠眺南方。“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3)從“望”字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板書:南望王師)(4)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遺民百姓的淚水已經流盡,年復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來收復失地)這表達的是“遺民”的心情,還是詩人的心情?(這是詩人借遺民之口來表達自己的心情)(5)同學們,“遺民”的盼望實現了嗎?他們渴望的“王師”來了嗎?他們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遺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但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著。人民的愛國熱忱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多么可悲)(6)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當時山河破碎,北方人民被金人統治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失地人民的同情和對當權者不去收復失地的失望、不滿)(板書:山河破碎)4.感情朗讀,背誦古詩。(1)朗讀節奏。(出示課件12)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2)教師指導朗讀:前兩句詩,要讀得穩重有力,語速不要太快,讀出中原山水的開闊、森嚴之感;后兩句詩用一種沉痛的語氣來讀,充分表達出詩中深沉的感情。(3)學生練習朗讀,熟讀成誦。設計意圖:通過品讀欣賞詩句,引導學生將想象的畫面和詩人的情感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五總結主旨這是一首愛國詩,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被金人侵占60多年了。此時詩人陸游被罷斥歸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北望中原,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詩中描寫的,是詩人想象的畫面,也是詩人熱切期盼的畫面。六拓展閱讀1.雖然南宋君昏臣庸,但是詩人那顆想要報國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臨終之際,留下一紙遺囑《示兒》。讀完這首詩,你一定深深地被詩人的心、詩人的情所震撼,你從中能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懷?(板書:憂國憂民)2.積累古詩《春望》《出塞》《題臨安邸》《示兒》《滿江紅》等。學生可以先通過自主閱讀,感知古詩;再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古詩;最后通過古詩所表達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以“情”為突破口,以“讀”為依托,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1.認識“薊、涕”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涕、巫”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并練習背誦。3.能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課件。一回顧古詩,導入新課1.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2.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方法。3.導入:上節課,我們從《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感受到了詩人盼望朝廷收復失地,卻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接下來,我們依照之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與之相反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寫的是詩人聽到收復失地的好消息后的情形。二品讀古詩,體會情感1.請同學上講臺當小老師,為全班同學解釋詩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聽到捷報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始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一顆赤誠之心。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題目,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為體驗詩情奠定基礎。2.讀準字音,指導書寫。(1)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裳”的讀音。(2)指導書寫。“巫”:注意兩個“人”字的位置,不要寫得太大,捺要變成點。3.理解詞語。(出示課件13)劍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忽傳:忽然傳出。薊北:泛指唐朝薊州北部地區,當時是叛軍盤踞的地方。初聞:剛剛聽到。涕淚:眼淚。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隨意地卷起。欲:將要,簡直要。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放歌:放聲歌唱。縱:放任,這里是盡情的意思。青春:指春天。即:即刻,馬上。4.品讀詩句。(1)學習第1、2句詩。(出示課件14)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①解釋句意:身在蜀地時,忽然聽聞薊北被收復的消息,不禁淚灑衣衫。②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這種心情可以用哪個四字詞語來形容?(喜極而泣)③有感情地朗讀詩句。(2)學習第3、4句詩。(出示課件1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①解釋句意:回頭看到妻兒也一掃愁容,隨手卷起書本,內心欣喜若狂。②通過詩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③想象:詩人離開家鄉后,過的是怎樣的日子?④由此,你認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么?教師補充:杜甫興奮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⑤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詩人的心情。(3)學習第5、6句詩。(出示課件1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①解釋句意:在白天便高歌痛飲,想著正好趁著春天啟程返鄉。②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了什么?從哪兩個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詩人聽聞收復失地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愉悅。從“放”和“縱”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喜欲狂”的心情。當詩人想到,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作伴還鄉,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③讀出詩人高興、欣喜的心情。(4)學習第7、8句詩。(出示課件17)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①解釋句意:可以從巴峽穿過巫峽,順流而下到襄陽,去往洛陽方向。②詩人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嗎?(沒有)那詩人為什么要這么寫?(詩人寫的是想象中返回故鄉的路線和情境)③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些地方之間的距離并不近,但讀詩時感覺這些地方離得很近,這是為什么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