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生物學院相關考研信息_第1頁
資源生物學院相關考研信息_第2頁
資源生物學院相關考研信息_第3頁
資源生物學院相關考研信息_第4頁
資源生物學院相關考研信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院考研方面相關信息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招收碩士生學科專業:微生物學、生物工程、材料學、礦物材料學、鋼鐵冶金、礦物加工工程、再生材料工程。具體介紹如下:微生物學研究方向:生物冶金微生物學、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環境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工業微生物菌種選育、極端微生物及其應用基礎、工業廢水微生物處理生物能源微生物、生物材料微生物、生物電化學、菌種保藏技術。初試科目:政治、英語、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無機化學。相關書籍:微生物學《微生物學》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無機化學《無機化學》第三版、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校編,高教出版社;《無機化學》大連理工大學編,高教出版社;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上、下冊)王鏡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著名導師:劉學端:1964年5月出生,1986年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于中國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隨后分配到湖南農業大學從事植物病理學與微生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2000年8月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師從著名美籍華裔微生物學家周集中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12月畢業回國,2005年1月任中南大學“升華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研究方向:(1)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主要應用以基因芯片為基礎的方法研究模式微生物代謝途徑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理;(2)微生物分子生態學:主要應用基因組學方法及基因芯片技術研究各種自然環境和污染環境的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3)環境污染生物治理與生態恢復。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近年來,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項目、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項課題。在PNAS,ApplEnvironMicrobiol和JBacteriol.等知名刊物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被SCI收錄12篇,引用40余次。主編專著1部。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生物工程研究方向:微生物冶金、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物分子診斷技術、生物分離與制備技術、天然產物提取技術、生物制藥技術、冶金工業廢水生物處理、礦業廢渣生物處理。初試科目:政治、英語、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相關書籍:微生物學《微生物學》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上、下冊)王鏡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編,99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題與習題》(三版)姚玉英主編,98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課程學習指導》柴成敬等編,03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實驗》揚祖榮,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著名導師:夏金蘭:男,64年2月生,湖南攸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歷:1981-1988年在武漢大學學習,先后獲分析化學學士及碩士學位;1988-1993年在中南大學從事(生物)分析化學教學、生物功能材料研究工作,任助教、講師;1993-1999年留學比利時(蒙斯理工大學),從事藍細菌微生物特別標識蛋白質和多糖(光合)生物合成及其應用基礎研究,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0年初回國,執教于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任教授,從事微生物學/生物工程學科的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管理工作。

研究領域/方向:(1)資源環境生物技術/極端環境微生物及其應用基礎:針對資源生物提取和轉化、環境生物治理領域中的前沿和瓶頸問題,開展極端環境功能微生物的篩選、菌種鑒定及定向優化育種與應用的基礎研究,研究重要極端功能微生物在生物提取和轉化、生物降解中的生物化學原理與代謝機制,開發重要生物轉化和生物降解相關的酶與基因資源,研究重要功能蛋白的表達、結構與作用機制。(2)生物能源/微藻生物技術:以生產生物柴油和/或降低溫室效應為目的,開展高產脂質微藻的選育、菌種改良和基因工程菌的構建,微藻培養體系和培養工藝、脂質提取與轉化工藝及其工程化的研究,研究重要脂質合成和CO2固定相關基因的表達及代謝調控途徑,研究脂質生物轉化過程中相關功能酶的篩選、酶學原理和工程化應用、以及相關功能基因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開展微藻在生物環境復合治理中的作用機制與應用研究。(3)生物材料/生物高聚物:針對生物可降解生物高分子塑料和醫用材料,開展微生物菌種選育、生物高聚物的生物合成以及生物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相關的系統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研究,開發相關的微生物資源和基因資源,研究主要代謝途徑與調控機制,構建基因工程菌,開發相關細胞培養、產品分離與純化技術,研究生物材料的生物降解性或/和生物相容性及細胞毒性;開展生物高聚物的生物降解、復合改性、應用基礎及工程化研究。(4)生物分析/蛋白質組學方法與分子診斷技術:基于納米生物技術和生物特異性親和原理,結合生物高聚物和生物材料,開展基因和蛋白質表達原位分析、藥物的靶向性分析、典型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的選擇性分離分析以及相關微流路或微芯片的制備與應用研究;開展細胞特化空間蛋白質組學方法、膜蛋白的高效分離與分析技術的研究,開發重要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和試劑盒、重要疾病因子檢測和疾病前期診斷用生物分析檢測體系和試劑盒。

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主持生物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生物化學精品課程建設、特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等教學改革項目5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等科學研究項目4項,主持自選創新課題研究3項,參與承擔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和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科學研究項目3項。先后主講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應用真菌與藻類》、《藻類生物技術》、《生物材料學》、《現代生物分析與制備技術》等十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多數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雙語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優秀,多次獲教學質量優秀獎。在功能微生物菌種選育,金屬硫化礦/硫生物氧化與生物冶金,微藻生物能源/生物吸附/生物活性大分子生物合成,生物高聚物的生物合成與復合改性及在可降解塑料、抗菌、控釋、生物分離中的應用,仿生納米材料合成與生物探針制備,蛋白質組學方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至今(2008,4)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25名。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訊作者發表50余篇學術論文,SCI、EI、ISTP等收錄21篇;專利2項。

承擔的科學研究項目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嗜酸硫桿菌消解元素硫的分子機制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50674101,2007.1-2009.12)

(2)主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開放科研課題:“嗜酸硫氧化菌作用下硫的形態研究”(2008.1-2010.12)

(3)主持自選創新課題:“微藻生物柴油的基礎研究”(2007.1-)

(4)主持自選創新課題:“生物高聚物的基礎與應用研究”(2002.1-)

(5)主持自選創新課題:“仿生蛋白在納米粒子制備中的介導原理與應用”(2002.1-)

(6)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硫化礦生物提取的基礎研究”(50321402,2004.1-2006.12,50621063,2007.1-2009.12)

(7)參加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原生硫化礦高效浸礦菌種選育的基礎研究”(2004CB619201,2005.1-2009.12)

(8)主持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浸礦環境因素對復合銅礦生物浸出微生物菌落和生理的影響”(2001-1932)

(9)主持教育部留學人員基金資助項目:“藍細菌生物吸附劑的制備及其工業應用”(2001)

(10)主持國外獎學金項目:“藍細菌特別標識蛋白質及多糖的(光合)生物合成及其應用基礎研究”(1996-1999,比利時蒙斯理工大學)”

承擔的教學改革研究

(1)主持中南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專項:《生物化學》精品課程建設,2008-2010

(2)主持中南大學雙語教學改革專項(重點):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生物材料學》雙語教學實踐與教材建設,2007-2009

(3)主持中南大學本科教改項目:基于特色專業課程體系培養生物工程與技術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2006-2008

(4)主持中南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重點):生物化學及生物化學實驗精品課程建設,2003-2005

(5)主持中南大學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生物工程類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01-2003材料學研究方向:半導體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陶瓷、微納米材料、無機材料數學模型與自控、非晶態材料、磁性材料、化學機械拋光技術(CMP)、無機材料設計、生物材料。初試科目:政治、英語、數學二、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相關書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無機材料科學基礎》陳佩文主編,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著名導師:邱冠周男1949年2月出生,廣東省大埔人。1978年畢業于廣東工學院,獲工學學士,1978年到1987年就讀于中南工業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晉升為教授。1987年到1992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副系任、系主任,1992年至至今任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南大學副校長。研究方向:復雜細粒礦物分選理論及新工藝;無機非金屬礦物資源的深加工;礦物資源的生物提取。浸礦微生物選育與遺傳工程;浸礦分子生物學原理;極端環境工業微生物;廢水的生物處理。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承擔過19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有15項科研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發明一等獎一項,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獲得專利五項,出版專著三本,獲第八屆中國圖書獎,發表論文206篇,被SCI等三大檢索摘引86編。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博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42名首批專家和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主要貢獻有:對復雜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的系統研究,使硫化礦浮選由pH值、藥劑的二維控制發展為pH值--藥劑--電位三維控制技術,使我國1/3的鉛鋅礦每年增收1.264億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針對我國鐵礦資源特點,開發出"鐵精礦冷固結球團煤基直接還原新工藝",屬國內外首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評為9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已投資1.5億元建廠試生產;針對我國微細礦物資源特點,提出了"顆粒間相互作用與細粒浮選"的學術觀點,得到國際選礦學術委員會主席Forsberg院士撰文評述,并用于微細粒浮選,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針對低品位銅礦石特點,培育出五種浸礦工程菌,并轉讓一種獲純利1千萬元,完成大寶山礦生物堆浸工業試驗,列為國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示范工程,研究成果評為2003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胡岳華,男,1962年1月出生于湖南長沙,1989年畢業于原中南工業大學并獲博士學位。1991年破格提為教授,1995年到美國尤他大學進修,1998年2月回國。2000年受聘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現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研究方向:復雜細粒礦物分選理論及新工藝;無機非金屬礦物資源的深加工;礦物資源的生物提取。浸礦微生物選育與遺傳工程;浸礦分子生物學原理;極端環境工業微生物;廢水的生物處理。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在礦物加工工程學、表面及膠體化學、溶液化學、電化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進行了系統創新性研究,開創了浮選溶液化學研究新的學科方向,并在細粒浮選化學與浮選電化學領域作出了創新貢獻,多項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其研究成果用于實踐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級圖書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級教改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同時,主講學科主干課程6門,培養碩士生、博士生24名。在科研與教學方面的成就,受到國務院、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湖南省人事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表彰與獎勵。1993年,國務院頒發了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1年被授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十佳青年,199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0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計劃;1999年獲第二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胡岳華先后出版專著3本,主編國際會議及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本,在國內外科技期刊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10余篇,被美國、蘇聯、英國、日本等重要文摘收錄,其中被SCI、EI收錄達56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100余篇次。礦物材料學研究方向:納米礦物材料、礦物材料提純與改性、礦物材料化學、粉體加工技術與裝備、復合礦物材料、材料設計與人工智能技術、寶石學。初試科目:政治、英語、數學二、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相關書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無機材料科學基礎》陳佩文主編,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著名導師:王淀佐,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F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浮選劑與浮選化學;細粒復雜礦分選;礦物資源的生物提?。唤V微生物選育與遺傳工程;浸礦分子生物學原理;極端環境工業微生物;廢水的生物處理。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長期從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作出了大量創新性工作。在礦物加工浮選理論與工藝方面,提出了浮選藥劑與冶金藥劑的分子設計理論,開發了多種高效無毒的藥劑;研究了硫化礦無捕收劑浮選與電位調控浮選理論,首次提出了原生電位調控浮選的學術觀點;在生物提取方面,系統地研究了從礦石中提取金屬的生物冶金基礎,結合微生物學、礦物加工學及濕法冶金等多學科,對生物冶金過程、生物菌種的馴化、改良及基因改性進行了開拓性研究,這項技術對我國綜合利用低品位礦產資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礦物材料分子設計方面,進行了超細礦物材料的制備,復合材料的設計等研究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發表論文320余篇,出版專著7本,獲專利3項。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學2項,國家有色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并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獎2項,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1項,中國圖書獎1項。并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余永富,為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作出突出貢獻的選礦專家。研究方向:稀有金屬礦浮選;難選紅鐵礦選礦;礦物材料加工。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長期從事鐵礦(復雜鐵礦、難選紅鐵礦)、銅、鈷硫礦、稀土、金屬礦等礦石的加工理論與工藝研究,解決了多個大型多金屬復雜礦石的選礦技術難題,并應用于工業生產。多年來成就突出,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果1項,發表論文40余篇。目前承擔了南美洲銅鐵、鈷大型多金屬綜合回收選礦研究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鋼鐵冶金研究方向:燒結球團理論與工藝、直接還原與熔融還原、復合礦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鋼鐵冶金數學模型與人工智能、鋼鐵冶金環境保護與清潔生產、特種鋼冶煉理論與新技術。初試科目:政治、英語、數學一、鋼鐵冶金原理。相關書籍:鋼鐵冶金原理《鋼鐵冶金原理》黃希祜主編,冶金工業出版社。著名導師:范曉慧,女,1969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昌黎縣。1987年考入原中南工業大學學習,1996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1997年9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2年9月晉升為教授。2004年9月評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2008年作為訪問教授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留學一年?,F為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鋼鐵冶金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燒結球團理論與新工藝;鋼鐵冶金數學模型與人工智能;鐵礦石直接還原理論與新工藝;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煉鐵原料優化理論與新技術。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近年來先后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國際合作項目以及校企合作項目等50余項。獲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3本,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課程4門,指導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25名。獲第11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三等獎1項,1門研究生課程獲批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1名研究生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論文,獲中南大學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教案十佳”。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1年被評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2007年被評為湖南省“芙蓉百崗明星”,1998年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006年被評為中南大學“師德標兵”,2005年被評為中南大學第一屆“師德先進個人”,2005被評為“我最喜愛的十佳教師“,2002年獲陳新民獎勵基金“優秀年輕教師獎”,1999年被評為中南工業大學第三屆“十佳青年教師”。礦物加工工程研究方向:金屬及礦物加工藥劑分子設計、復雜貧細礦物資源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礦物加工計算機應用技術、礦物加工新理論、新工藝及新設備、燒結球團理論與工藝。初試科目:政治、英語、數學二、礦物加工學或化工原理(其中化工原理限非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考生選擇)。復試備注:與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聯合培養3~4人。相關書籍:礦物加工學《資源加工學》王淀佐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編,99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題與習題》(三版)姚玉英主編,98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課程學習指導》柴成敬等編,03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實驗》揚祖榮,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著名導師:柳建設,男,1958年12月出生,中南大學資源生物學院生物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礦物生物提取過程微生物菌種篩選、育種以及生物提取基礎理論及工藝應用研究;生物化工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開發。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近年來,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經貿委科技產業化、國家發改委示范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等科研項目10余項。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微生物冶金的基礎研究”課題負責人;國家發改委示范工程項目“低品位硫化礦生物浸出-萃取-電積提銅”主要負責人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硫化礦的細菌浸出的基礎研究”主要成員之一。

在微生物冶金研究領域,首次采用Fe2+/Fe3+的氧化-還原行為表征氧化亞鐵硫桿菌的生長特性?;贔eS2對黃銅礦細菌浸出的顯著催化效果,提出了FeS2對黃銅礦細菌浸出具有“電化學催化作用”的見解。首次運用多種電化學方法,研究黃銅礦和黃鐵礦電極在細菌作用下的電化學腐蝕特征和電化學動力學。其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學術價值。近年來,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4篇次,被國內外同行引用40余篇次;獲2005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高等學校科技十大進展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有色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申請發明專利(公開)5項,授權專利2項。研究成果在多家企業應用,獲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再生材料工程研究方向:廢棄電子材料再生理論、設備與工藝、廢金屬材料再生利用技術、廢有機高分子材料再生、礦業廢渣處置初試科目:政治、英語、數學二、礦物加工學或化工原理(其中化工原理限非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考生選擇)。相關書籍:礦物加工學《資源加工學》王淀佐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編,99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題與習題》(三版)姚玉英主編,98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課程學習指導》柴成敬等編,03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化工原理實驗》揚祖榮,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著名導師:姜濤,男,196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1990年畢業于原中南工業大學并獲博士學位。1991年破格提為教授,2000年到美國尤他大學進修,2002年12月回國。現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黨委書記。研究方向:難浸金銀礦石的提取冶金;復雜難處理礦的綜合利用;礦物原料造塊與直接還原。鋼鐵冶金短流程理論和技術;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高溫過程熔體相變化理論;燒結球團理論和新工藝。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作為礦物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之一、國家創新群體團隊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科梯隊的核心成員、鋼鐵冶金湖南省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十余年來,一直工作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高級人才培養的第一線。在科學研究方面,在低品位及復雜鐵礦的綜合利用、低品位鋁土礦分離提取及復雜金銀礦處理等方向,先后完成包括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在內的項目40余項,獲部省級以上獎勵10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31篇(被SCI、EI、ISTP收錄4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其中,合作開發的鐵精礦冷固結球團直接還原新工藝"屬國內外首創,是煤基回轉窯直接還原的一項重大工藝技術突破",獲首屆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原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專著《冷固結球團直接還原》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所研究的復雜含金礦石電化學協同強化浸金、復雜錳銀礦一步同時浸出、提金氰化廢液處理的基礎及技術,獲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理論成果)二等獎(2項)、原有色金屬總公司自然科學三等獎,專著《提金化學》獲中南五省(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世行貸款)教改項目"礦業類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與實踐",本學科點國家"211"工程一期、二期及"985"工程建設,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南五省區優秀教材二等獎等,招收、培養研究生23人。其他著名導師:鈕因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底品位礦產資源的生物提?。讳X土礦選礦-拜耳法生產氧化鋁;復雜有色金屬礦的選礦與綜合利用。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長期以來,領導和參加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資源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參加的國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在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黃圣生,男,82~84年在聯邦德國從事粉碎基礎理論研究、粉碎節能研究和高效新型粉碎設備的開發?,F任中南大學教務處處長。研究方向:粉碎理論及應用新技術;超細粉磨;材料化學;無機材料科學技術。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部科技攻關項目等10余項,培養研究生7名,獲國家專利1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1項,發表論文40余篇,開發的系列新型高效粉碎機在國內10多家工廠得到應用。張涇生,長沙礦冶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博士導師。研究方向: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微細粒礦物加工技術。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先后從事過稀土、錫石、鈦鐵礦、鐵礦及大洋多金屬結核等礦物的選礦研究工作。曾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F從事攀枝花細粒鈦鐵礦、首鋼秘魯鐵礦選礦研究工作。馮其明,男,1962年7月出生于湖北天門市,1988年畢業于原中南工業大學并獲博士學位。1991年破格提為教授,1998年受日本科技廳國際科技交流協會的邀請,在日本產業創造研究所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工作?,F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研究方向:硫化礦浮選電化學;復雜細粒礦分選新技術;化學提取及礦物材料加工技術;環境工程。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在礦物加工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藥劑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提出“硫化礦浮選礦漿電化學”的新觀點。硫化礦是礦物加工和研究的主要對象,浮選電化學是20世紀國際礦物加工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人硫化礦浮選礦漿體系這一新的角度,從固-液-氣三相研究礦漿體系的電化學環境與硫化礦浮選及分離的關系,建立了以電化學反應熱力學、動力學、表面化學為基礎的硫化礦浮選礦漿電化學理論體系。以此為基礎,從半導體能帶理論研究了有機化合物與硫化礦物的作用機制、發展了從天然植物制備浮選藥劑的原理、形成了硫化礦低堿度浮選新技術和工藝;并出版專著1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

結合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和國家重點科技發展規劃973項目,系統研究了我國特有的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的鋁、硅礦物的浮選行為,研究提出了“鋁土礦選擇性磨礦與一水硬鋁石與含硅礦物聚團浮選分離原理,形成了鋁土礦選擇性磨礦-聚團浮選新技術,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專利3項。朱德慶,男,1964年10月出生于湖南安鄉,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4年畢業于原中南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1996年提為副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2002年7月以訪問科學家的身份到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進修一年?,F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鋼鐵系主任。研究方向:燒結球團理論和技術;鐵礦石直接還原與熔融還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近年來主講本科生研究生課程26門次,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人,指導在讀博士生、碩士生10人。主編"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資源綜合利用》(2005年6月出版),另參編出版教材《燒結球團學》。曾連續三年獲中南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獲中南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近5年來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負責國際合作項目2項,負責和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及與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40余項。省部級鑒定項目5項,獲省部級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獎,授權發明專利5項。公開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EI、SCI、ISTP等收錄19篇。出版的教材《燒結球團學》獲中南地區優秀教材二等獎。1999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0年獲教育部首屆高校青年教師獎勵基金。2002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澳大利亞以訪問科學家身份進行了一年的合作科研。周集中,1959年8月出生,1993年5月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獲分子遺傳與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1993年6月1997年6月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跟隨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學會主席JamesTiedje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6月至今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先后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杰出研究員和環境基因組學研究中心主任。微生物學權威刊物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雜志主編之一,美國微生物科學院(AmericanAcademyofmicrobiology)院士。2004年1月任中南大學"升華名師"微生物學科責任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微生物生態和極端環境條件下的微生物以及群落和生態系統基因組學等多個領域。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近年來,承擔美國“GenomestoLife”等重大項目20余項及中國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項課題。先后獲得2001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以及美國能源部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獎等多項獎勵,曾任第七屆、九屆和十一屆國際微生物基因組學大會主席。在Science,PNAS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被SCI引用1400余次。主編了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領域的第一本專著<<MicrobialFunctionalGenomics>>。黃柱成:男,1964年5月5日生,教授,博士,現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鋼鐵系副主任、燒結球團與直接還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資源綜合利用;鐵礦燒結球團;直接還原與熔融還原。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在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復合鐵礦等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工藝信基礎理論研究、冶金工業廢渣等二次資源綜合回收新工藝及理論研究、金屬礦山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工藝與理論研究等);鋼鐵冶金短流程(直接還原、熔融還原、電爐鋼種等)和煉鐵精料與工藝等方面都有獨到研究。獲省部級經上科研獎勵5項,獲專利8項,發表論文30余篇。

楊華明,男,博士、教授,1968年10月出生,浙江省紹興市人。1998年獲中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南大學資源生物學院無機材料系主任、無機材料研究所所長,貴州省西部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無機材料合成與應用,納米材料制備與介孔組裝,超微細粉體加工新技術與裝備,功能礦物材料等。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省部級重點產業化項目、省科技計劃項目、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及企業合作項目20余項。2001年獲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已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獲陳新民獎勵基金和IET獎勵基金;通過科技成果鑒定3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指導研究生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作品競賽二等獎和中南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在國內外知名刊物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被SCI、EI收錄22篇,其中國外知名刊物論文7篇。出版教材2部,主編教材3部。承擔7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指導研究生10名。覃文慶,男,1969年3月出生,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1991年7月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1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7年11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高等學校重點骨干教師,2001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F任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復雜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細粒礦物分離與浮選。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長期以來從事礦物加工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其它項目4項。主要在硫化礦浮選電化學、生物提取及鋁土礦浮選、尾礦綜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參加的項目中,“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理論與實踐”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它項目還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其中“低品位礦復合催化劑及改良菌種生物浸出新技術”獲2002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博士論文獲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是湖南省第一次獲得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之一。出版專著一本,在國內外公開出版刊物上發表論文36篇;承擔了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課程,指導4名研究生。顧幗華,女,1968年3月出生于江西南昌,1998年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工程系并獲博士學位?,F任中南大學教授,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礦物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礦物加工浮選理論與工藝;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過去的主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果:在資源加工利用方面,進行了硫化礦浮選電化學及電位調控浮選技術的研究,包括硫化礦物在磨礦、浮選過程中礦物—溶液界面的電化學反應和半導體電化學反應研究以及有效、實用的硫化礦電位調控技術的開發,形成了以原生電位調控浮選工藝為主的浮選分離技術,通過技術應用和工程化推廣,已在全國15家鉛鋅礦山使用。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將礦物加工領域拓寬至固體生活廢棄物等二次資源的處理,如報廢電器的物理分離與回收等。王毓華:男,教授,1964年8月出生于湖北鄂州,1982年7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5月獲碩士學位。1989年至1993年在化學工業部長沙化學礦山設計研究院從事工程設計工作。1996年10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F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