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x-歷史教案_第1頁
《第2課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x-歷史教案_第2頁
《第2課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x-歷史教案_第3頁
《第2課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x-歷史教案_第4頁
《第2課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x-歷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冷戰的開始(教學設計)汾陽市第五高級中學趙潤霞【課標要求】了解美蘇冷戰局面形成的主要過程;認識冷戰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識記: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丘吉爾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對德國的分區占領;柏林危機的概況;德國的分裂。2、理解:情報局、經互會、華約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抗衡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措施;柏林危機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尖銳對抗的產物。3、運用:通過“冷戰”的講述,使學生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國際關系問題,進而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國際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綜合比較:美國對蘇聯采取除戰爭以外的冷戰政策,而蘇聯也采取相應的對抗措施,從事形成兩大對立的北約與華約組織,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一戰前出現的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集團的異同。2、問題探究:通過對冷戰的講述,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影響,從中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3、論從史出:通過相關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冷戰政策的表現和實質,從而認識到美蘇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與較量。(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使美蘇戰時同盟不復存在,代之以對抗和爭奪。2、冷戰是造成國際局勢緊張和威脅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教學重難點】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及蘇聯相應的反擊措施。難點:對戰后美蘇之間冷戰的對峙狀態的理解。【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是在講述第1課雅爾塔體系下形成的美蘇兩極格局基礎上,進一步講授美蘇之間對峙的主要方式及其具體措施問題,即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遏制社會主義蘇聯的冷戰政策及蘇聯相應的對抗。此外,本課還就雙方對峙的重點和前沿──歐洲的德國及其首都柏林所體現的激烈冷戰的狀況作為典型例證予以展現。【教學過程及要點】〔新課導入〕利用多媒體導入:先在多媒體打出下面兩段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一: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斯大林材料二:我們必須強硬對付俄國人,他們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闖進瓷店。他們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們已逾100年,英國更是有數百年悠久歷史。我們必須教導他們如何知行知止。……我們贏得的勝利把領導世界的持續重擔放到了美國人民的肩頭,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未來的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杜魯門師:上述材料中,兩大陣營首腦的確都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而曾經在戰火中并肩戰斗、共御強敵的盟友在和平來臨時卻分道揚鑣、反目成仇。從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話中可以看到,不乏對抗、爭奪和濃重的火藥味。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分析一下,美蘇之間可能的矛盾是什么?生: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師:除了社會制度,也就是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之外,我們是否還能從兩位領導人的語言中感受其他的含義?生: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受到蘇聯的挑戰或威脅。師:斯大林的觀點是社會制度應隨其軍隊的推進而推進;杜魯門的觀點是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看起來是社會制度的沖突,但背后恐怕還隱藏著國家利益的沖突吧。既然沖突,就必然產生對抗。那么,美蘇雙方會以怎樣的方式對抗呢?這就是本課的核心內容──冷戰。由此導入新課學習。一、冷戰形成的原因1、盟友關系的破裂及原因:①二戰結束,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②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主要因素)2、冷戰爆發的原因:探究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冷戰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A、美國為什么要“戰”?(遏制蘇聯)⑴必要性: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②國家利益的沖突:美視蘇為其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根本)⑵可能性:①西歐普遍衰落,期望美國擔當起抵制蘇聯,保護自由國家的重任②美國空前強大,企圖稱霸世界,“遏制共產主義”;B、為什么用“冷”戰的方式?(非戰爭手段)①世界人民在戰后的和平思潮、反戰思想。②雙方勢均力敵,都擁有核武器,不敢貿然開戰(兩敗俱傷)二、冷戰的含義冷戰(COLDWAR):是指二戰后(1947---1991)在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主要是美蘇之間所進行的除直接交戰以外的全面對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三、冷戰政策的提出⑴1946年,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8000字電報:遏制理論(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理論基礎內容:①二戰結束之初,美國在蘇聯基本上沒有什么利益需要捍衛。②蘇聯的存在是美國未來發展的障礙。③美國政府要遏制蘇聯。②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序幕四、美國冷戰政策和蘇聯的對抗措施探究二:美國為達到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目的具體采取了那些措施?蘇聯又采取了哪些對抗措施?請仔細閱讀教材第92---94頁,完成下表。政策措施美國蘇聯政治

杜魯門主義

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1.美國的冷戰政策(一)政治:杜魯門主義①背景:英國請求美國承擔對希臘、土耳其的援助②內容:“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或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安全有關”③實質:是以維護美國安全為幌子,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是以反蘇反共的意識形態來掩蓋自身強權政治的企圖eq\o\ac(○,4)影響:是冷戰開始的標志【探究學習】閱讀并回答:材料一:“在目前世界歷史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選擇一種”材料二“美國的政策必須支持自由國家人民,反對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材料三:“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杜魯門咨文(節選)問題一:材料一二中“兩種生活方式”、“少數武裝分子”和“外來壓力”是指什么?兩種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少數武裝分子、外來壓力:來自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問題二:材料三當中“轉折”是指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轉折”?轉折:美國外交政策從原來的孤立主義,轉變為稱霸世界的外交戰略。原因:美國經濟軍事力量急劇膨脹,及戰后美國面臨的經濟轉型的問題。問題三:杜魯門咨文出臺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響?目的:宣告美國在全世界的擴張,目的把蘇聯勢力遏制在其本土和東歐范圍,不準蘇聯干涉其他地區的事務,干涉美國的擴張行動。影響: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2)經濟——提出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杜魯門曾經說過: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如何理解這句?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之間有何關系?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是什么?馬歇爾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運用,其本質都是遏制蘇聯。“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實質都是要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秩序,確立美國的霸權地位;但是杜魯門主義是在政治上公開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是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控制西歐,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軍事方面:北約組織的建立(冷戰政策的支柱)1)背景:西方國家對法西斯威脅的陰影揮之不去和“恐蘇癥”而尋求美國的支持2)建立:1949年4月,美國聯合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等12國,成立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成北約NATO)設在布魯塞爾的北約盟軍總部。3)目的:軍事上遏制蘇聯4)性質:資本主義陣營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軍事集團5)影響:A對蘇聯和東歐形成了包圍圈,使歐洲成為美國防御的最前線B是冷戰政策的主要支柱2、蘇聯的對抗措施政治:建立九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反擊冷戰政策,加強對東歐的控制。①成立:1947.9②影響:A加強了各國的團結,在反擊美國冷戰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B使蘇聯加強了對東歐的控制和影響。(按蘇聯意圖部署各國黨和行動計劃,粗暴干涉兄弟黨內部事務,使情報局成為其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的工具。1948年6月蘇聯更將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南斯拉夫開除出情報局,對戰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惡劣影響。)經濟: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1(1)建立概況:為了與西方咄咄逼人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蘇、保、匈、波、羅、捷六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會議上協議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1949年4月,該組織正式宣布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經濟互助、技術合作和交流經驗,促進會員國的經濟發展。(2)建立目的:A迅速恢復、發展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經濟B反擊“馬歇爾計劃”,鞏固東歐地區(3)建立作用:A對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恢復各國經濟起了積極作用B蘇聯在與成員國的雙邊貿易中沒有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且把它變成推行蘇聯經濟模式的工具,嚴重損害了成員國的經濟利益軍事:建立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5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8國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組織,總部設于莫斯科。①背景:鞏固東歐地區、抗衡北約eq\o\ac(○,2)性質:與北約相抗衡的軍事政治集團③影響:A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會主義安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后來成為蘇聯粗暴干涉東歐各國事務的工具(“布拉格之春”)B東西方之間最終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C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三)北約和華約建立的影響:標志著二戰后歐洲出現了兩個敵對的軍事集團,以美國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對峙局面最終形成。五.第一次柏林危機——冷戰的第一次高潮①背景:A戰后,德國及首都柏林被分區占領B隨著美蘇冷戰的激化,在德國問題上矛盾日益發展,柏林成為冷戰的前沿②概況:1948年,西方國家將在德國占領區合并,實行貨幣改革。蘇聯切斷西方占領區同西柏林間的水陸交通,并發行了新貨幣,這就是“柏林危機”。③影響:A加速了德國的分裂B造成了國際局勢的緊張和世界的動蕩不安【探究】冷戰的特點①是除直接交戰以外的全面對抗②雙方爭奪重點在歐洲③在全球冷戰下不排除局部地區非直接對抗的熱戰④政治上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力量對立⑤經濟上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⑥軍事上表現為兩大集團激烈對抗⑦意識形態上表現為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探究】冷戰的影響⑴消極影響:①冷戰局面是美國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政策的結果;②局部沖突不斷,國際危機頻繁,使人類面臨核戰爭的危險(古巴導彈危機)③雙方爭奪重點地區未見熱戰,但局部熱戰不可避免(朝鮮、越南戰爭)造成一些國家的分裂和領土糾紛(德國分裂、朝鮮分裂)④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對立。⑵積極影響: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②客觀上兩強競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教學小結】本課主要講述了四個部分內容:即盟友關系的破裂、冷戰之門的開啟、蘇聯的對抗措施和第一次柏林危機。與舊人教相比,新增的內容較多,如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成立、經互會的建立以及西占區與蘇占區的幣制改革等。本課中心內容是二戰結束后,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進而轉化為對抗,為此美國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采取了不訴諸于武力的冷戰政策;而蘇聯也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由此雙方各自建立了軍事政治集團——北約與華約,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在全球的爭奪始終沒有停止。在其爭奪重點、心臟地區──歐洲,雙方都在想方設法避免熱戰,在亞洲地區,兩種勢力集團之間才有了真正的軍事交鋒,大打出手,特別是美國一方表現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態勢,從而使兩種勢力集團達到局部地區的熱戰狀態。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政策總體上是從冷戰出發的,局部地區的熱戰不是美國對蘇聯的直接軍事進攻,而是對社會主義陣營中其他成員的軍事侵略行為,并未形成與蘇聯的直接對抗。所以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情況可以總結為:全球冷戰下不排除局部地區非直接對抗的熱戰狀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