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專業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_第1頁
教育教學專業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_第2頁
教育教學專業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_第3頁
教育教學專業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_第4頁
教育教學專業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民族作品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民族是我國一大特色,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因而有五十六種民族文化,五十六種民族語言,這五十六種民族也因此造就了我國淵博的華夏文明。但是由于地域偏差、語言偏差、文化偏差等各種因素影響,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個民族之間的不理解與隔閡,甚至引發相關矛盾沖突。因此我國需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需要有民族文化認同感,共同努力促成你中由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包容民族文化多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需要從小培養,不僅在少數民族地區,在任何地方都應隨時具有民族文化的自知。這時候,語文學科在傳播民族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開拓學生視野,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小學語文教材滲透民族文化須成為前提。然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作品少之又少,滿足不了當代小學生對民族文化了解的需求,這個問題制約著教材和教學對兒童教育價值的發揮,甚至影響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觀,本文重點研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作品選入情況,對蘇教版入選的少數民族作品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分析中揭示蘇教版選編的民族文化作品所占比例少,從范文、導讀、知識、作業四個系統問題分析。最后,在認識到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民族文化缺失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對此提供了相應的的改進策略。包括教材內容、教師層面、學校角度的改進,讓師生共同重視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聯系,有效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民族文化I目錄引言一、選題的緣由(一)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二)適應《語文課程標準》二、民族文化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分析(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之具體分布(二)對比少數民族作品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選編情況(三)小學語文教村中民族文化作品的單篇分析三、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內容的缺失問題(一)少數民族文化作品少(二)少數民族文化種類不全(三)少數民族人物品質單一(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描述簡略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缺失的改進策略與建議(一)入選其它民族文化作品(二)民族文化作品教學內容的補充(三)教師層面和學校層面的引導結語參考文獻引言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作品要引以重視,使其真正達到傳播民族文化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拉近各個民族之間的距離。本文將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民族文化作品進行探討,從而達到課堂中各個元素的優化配置。一、選題的緣由(一)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論是漢族、維吾爾族、藏族、土家族、回族、瑤族,這些民族都有著他們的獨特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我國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但是由于地域偏差、語言偏差、文化偏差等各種因素影響,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個民族之間的不理解與隔閡,甚至引發相關矛盾沖突。因此我國需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需要有民族文化認同感,共同努力促成你中由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同時文化的主體是人,文化是內在性、精神性的東西,通過人去表現出來,人就要善于激發民族文化的內力,所以,尊重了解民族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一項重要工作。(二)適應《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開始關注民族精神的發揚。課程總目標還著重提出:“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從這可以看出課程要求兼顧不同的教學要求,要具有包容性,而教材作為學生和教師賴以對話的文本,課程標準強調選文要突出廣泛性,民族文化不應被忽視。另一方面,小學教育在人生學習中起著基礎作用,俗話說,“基石之堅才能讓高樓平地起”,這充分說明了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小學教育階段是每個人踏入知識大門的啟蒙教育時期,此時教師們起著引導性作用,要培養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觀,要樹立民族團結的意識。而此時教材便是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作品的研究變得變得很重要。二、民族文化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分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我們始終面臨的問題,不同民族的學生應該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之具體分布語文教材承擔著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并非起到這個作用,經筆者通讀一至六年級285篇課文后發現,有關民族文化的文章在蘇教版中,僅占課文總數的2.5%。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表1:小學蘇教版語文教材的民族文化課文冊書課文一年級下冊《草原的早晨》二年級下冊《草原盛會》、《歡樂的潑水節》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三年級下冊《菩薩兵》六年級上冊《草原》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從表一可看出蘇教版教材對民族文化作品的編排主要在低年級和高年級,中等年級中斷,甚至可以發現四、五年級的教材中,沒有入選一篇民族文化作品,高低年級雖然有,卻只是寥寥一兩篇;除此之外,關于內蒙古草原的比較多次出現,在僅有的七篇少數民族文章里,草原出現了三次,可見這樣編排的不合理性,也突出小學蘇教版語文對民族文化作品重視不高;為了使結果簡潔明了,以下我做了更為明目的統計。表2民族作品篇數課文總數比例一年級上冊1130.7%一年級下冊1240.4%二年級上冊023%二年級下冊2240.8%三年級上冊1260.3%三年級下冊1260.3%四年級上冊0240%四年級下冊0240%五年級上冊0260%五年級下冊0260%六年級上冊2250.8%六年級下冊0240%(二)對比少數民族作品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選編情況表3人教版民族文化作品統計冊目課文二年級下冊《葡萄溝》二年級下冊《難忘的潑水節》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五年級下冊《草原》、《絲綢之路》、《拉薩古城》、《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六年級上冊《中華少年》六年級下冊《藏戲》、《各具特色的民族》、《和田的維吾爾人》從上表可以看出,少數民族作品在人教版課文中所占比例也不多,僅為課文總數的3.1%,而蘇教版的僅占2.5%,但是在總體上,人教版入選的少數民族作品篇目比蘇教版略多,其中《草原》在兩版中都有。(三)小學語文教村中民族文化作品的單篇分析1、主題分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7篇民族文化文章,主題重點描述各個民族的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歡樂的節日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例如:《草原的早晨》、《拉薩的天空》都意在帶領讀者感受少數民族地區美麗的自然風光,前者是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后者是西藏的拉薩天空的湛藍,都激發著讀者的向往之心,使人心馳神往;《歡樂的潑水節》讓學生在仿佛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時,也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通過這種無芥蒂地交往,距離也因此拉近;《安塞腰鼓》描繪的是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通過寫它歡悅和開放,來贊美黃土高原人熱情、豪爽的性格,間接的讓小學生們接觸了那里人民的豪放;《菩薩兵》記敘了紅軍在長征途中以菩薩一樣的心腸為藏民著想,以實際的愛民行動贏得了藏胞的信賴與歡迎;《草原》從風光美和人情美兩方面來描寫草原的美,風光美在空氣是清新的,天空是明朗的,小丘平地是綠的,動物們行走在畫中是可愛的,而蒙古族人們騎著馬飛奔過來迎接漢族人民時是熱情友好的,贊揚了蒙漢民族的團結。小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比較注重選文的經典性,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主要人物品質分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有關民族文化的文章中,《草原》中熱情、大氣的蒙古人民;《歡樂的潑水節》在節日里放飛自我、幸福快樂的傣族人民;《安塞腰鼓》中開放豪邁的藏族人民;《菩薩兵》中紅軍的善良、藏胞的可愛。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人民樂觀、積極向上、自娛自樂的態度,也正是由于其文化背景和濃郁的地域特征才具有了他們性格品質的多元性和獨特性,而現在很多學生由于教育體制的問題,家長只重視其智力教育,容易造成子女孤僻、自卑,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樂趣,甚至出現抑郁癥;此刻,學校教育應從中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相互理解、尊重的關系,走在時代的前沿,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生人格培養中去,使其形成包容、友好協作、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3、風俗習慣分析《草原上的盛會》文章重點寫了那達慕大會中的風俗有賽馬、摔跤、射箭,這三項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物質文化里有蒙古包,那是一種適應游牧民族生活特點的建筑形式;《歡樂的潑水節》文章提到了象腳鼓、鳳凰花、清水、人與人互相潑灑,水多則是祝福越多;《安塞腰鼓》中中的民俗舞蹈;《草原》中的手抓羊肉、奶茶、奶豆腐套馬;《拉薩的天空》中的布達拉宮。從飲食到起居,節日里的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都應得到傳承,學生在聽到這種有趣的活動時,也一定非常想身臨其境的感受一波,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對此充滿好奇,此時,教師應當承擔著導游的身份,用言語帶著學生去想象,一起感受少數民族人民的快樂。4、插圖分析插圖能拉近學生與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插圖鮮活、直觀、富有兒童氣息,易于小學生觀察想象,與優美的文字配合起來,能讓文章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所以,對于少數民族文化陌生的漢族學生來說,有插圖的搭配能讓他們更有效的去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特點。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僅有的7篇民族文化內容的文章中,一張圖片重復使用現象嚴重,文章三頁都是同一個畫面,容易讓學生禁錮在一個畫面里跳不出來。以下是關于蘇教版教材中有關民族文化的插圖1.1、傣族人民潑水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有“水的民族”愛稱,以上插圖中可以看到傣族人民盡情的歡樂,互相潑水的狀態,每個人都沉浸在潑水的幸福里,但是傣族人民的服飾、樂器不明顯,讓小學生僅僅只是感受到了他們的歡樂,容易忘卻那是獨特的一種民族風情。1.2、蒙古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以上插圖中有高高的藍天、茫茫的草原、翠色的綠野、蒙古族人民騎在奔馳的駿馬上,響當當的已然成為了健壯豪爽的呼倫漢子,小學生們看到這些插圖,內心也會向往和蒙古族人民一樣勇敢和堅強。1·3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陜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被譽為“天下第一鼓”,表演者可由幾人或上千人進行。以上圖中可以看到黃土高原人們在的勃勃英姿,服裝也獨具一格,表演者們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加上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強悍的步伐,變化的陣勢,盡顯男子陽剛之美。此插圖與文章交相呼應,讓學生更為深刻的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1.4藏族:藏族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區,上圖中出現了布達拉宮,起到了襯托天空湛藍的作用,布達拉宮具有一定歷史性,這是當初吐蕃王朝為了與唐王朝聯姻而修建的宮殿,圖中也能看出布達拉宮宮墻顏色由白色和紅色組成,遠遠望去,有很強的藝術感,在湛藍的天空的依托下,它像鱗片一樣閃閃發亮。這個背景一定會緊緊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教師在此時可順勢講解布達拉宮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對這個神圣的地方更具向往。二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內容的缺失問題對于語文課來說,民族文化作品內容的缺失,會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的認知廣度,并且了解到的知識具有局限性,蘇教版小學語文民族文化內容的缺失,大概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少數民族文化主題的文章少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締造。蘇教版教材里雖有少數民族作品入選,但是卻只是寥寥幾篇,僅占總課文的2.5%,而且選到的七篇文章有三篇是在以不同的文體贊美草原的自然風光,重復率大,由此可看出蘇教版對少數民族作品編排的不合理以及不重視;另外,小學四年級、五年級階段并沒有少數民族作品的出現,這樣破壞了教育的連貫性和可持續性,可以說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其實,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有很多,可以適當選取一些朗朗上口的民歌,人們口中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但蘇教版教材中顯然已經忽視,沒有將民族文化融合進去。l(二)少數民族文化種類不全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史詩,以及音樂、舞蹈、繪畫,有價值的科學典籍,建造了很多雄偉壯觀、絢麗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少數民族文化種類概括為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禮儀文化、節日文化等,保持和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飲食文化中,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民族則主要吃糌粑、酥油茶、牦牛肉;烏蘇里江畔的赫哲族擅長制作各類魚類食品。具有民族風味的有著名的如維吾爾族的烤馕、抓飯、烤肉,蒙古族的“手扒肉”,哈薩克族的忽迷思(馬奶子),回族的涮羊肉等;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也繁多,如回族、維吾爾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十分隆重;藏傳佛教的傳大召、傳小召、瞻佛節,農事節日,如彝族等民族舉行火把節、藏族舉行望果節以慶祝豐收;此外還有一些文體娛樂節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要舉行摔跤、騎馬等比賽,規模很大,氣氛熱烈。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重點選入了節日文化的民族作品,如《歡樂的潑水節》中傣族人民的潑水節,還有《草原上的盛會》中的那達慕大會,都值得學生去感受少數民族人們的快樂;而飲食文化在《草原》中有提到招待客人的具有民族風味的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禮儀文化在當中也有,“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里描述的便是少數民族的酒桌禮儀,大方而又熱情。除了以上舉例的三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全部忽略,致使民族文化的種類嚴重缺失,十分不全面。(三)少數民族人物品質單一蘇教版教材中人物品質較為單一,集中表現為《草原》中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難忘的潑水節》中傣族人民的積極樂觀,《安塞腰鼓》中陜西人民的豪邁與激情,《菩薩兵》展示出紅軍和藏胞的相互理解、包容的景象,其實,從古至今,有無數的民族神話,有無數口口相傳的傳奇故事,都在贊頌一種勤苦創業、能吃苦的精神,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又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的一種為求國家統一,奉獻自我的精神,再到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統治中原,開創元朝,滿族的努爾哈赤建立清朝,都是一種有抱負開拓進取的精神,后又有瑤族、納西族生意人的誠實守信,以及哈尼族的敬老尊師美德。這些美好的精神品質都值得我們去傳承,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提到的人物品質的單一性,會讓學生造成對少數民族人民的認識不足。(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描述簡略各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風俗習慣,如藏族人民有敬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習俗,客人喝的越多越受歡迎;維吾爾族人信奉伊斯蘭教,喜歡吃奶茶、吃馕、吃羊肉串,忌諱吃豬肉狗肉,而且那的姑娘們能歌善舞。壯族人們有“三月三”對歌、賽歌活動,壯族刺繡遠近聞名;滿族人們注重禮節,有抱見禮;不同的民族都有其淵博的文化,我們應尊重與理解。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涉及了蒙古族、藏族和傣族,其他民族在二年級識字六中有一帶而過的彝族;講述了飲食、風俗節日、禮儀的只有蒙古族,但也都是簡單掠過;傣族有提到潑水節,但是當天人們的服飾和風俗并沒有具體說明,里面的物質文化象腳鼓也都是點到為止;而藏族只提到了建筑文化布達拉宮,也僅僅是為了襯托拉薩湛藍的天空。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容易讓學生的認識具有局限性。三、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缺失的改進策略與建議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有良好的認同感,不僅要在教材上下功夫,教師和學校也要做相應的努力,從多方面去完善,優秀的民族文化知識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播,以下是相關策略與建議。(一)入選其它民族文化作品由于蘇教版小學語文的作品少之又少,筆者建議可參照人教版另外的優秀民族文化作品補充進去,可加入《葡萄溝》,此文以優美的語言介紹了“葡萄溝”這一水果王國的豐富物產和風土人情,意在讓學生領悟葡萄溝的風土人情,產生對葡萄溝的向往和對維吾爾族人民的喜愛之情,也順勢讓學生了解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可加入《我們的民族小學》,此文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懂得包容與理解,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可加入《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是一篇歌頌新疆建設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記敘了西部建設者們克服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修筑了青藏鐵路的故事這篇文章能讓學生感悟到西部建設者們昂揚向上的英雄氣概。可加入《藏戲》,此篇文章用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了有著悠久歷史的藏戲的形成過程以及鮮明的特色,表現了藏戲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作品的加入,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有更加充分的認識。(二)民族文化作品教學內容的補充教科書應該發揮它的優勢,盡量融入多元化的文化,增加少數民族作品的實施讓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但是加入多篇少數民族作品實施起來確實很有難度,所以,將蘇教版已選的作品最大價值化很重要,以下是筆者對蘇教版幾篇民族文化品進行了初步的教學內容補充。1.《草原上的盛會》教學內容的補充蒙古族人們的服飾補充,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牧民們騎馬、摔跤時可以重點描述他們服裝的變化,比如掀起長袍、系緊腰帶。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教學,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相離3萬平方公里,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因地域遼闊,即為內蒙古高原,較為干冷,全境以高原為主。那達慕大會介紹,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2.《拉薩的天空》教學補充拉薩的地理位置教學補充,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也是藏傳佛教圣地。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拉薩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全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布達拉宮的歷史和外形特點教學補充,布達拉宮創建于公元7世紀,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宮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筑群,在布達拉宮的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幾乎都可以看到美輪美奐的壁畫。布達拉宮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的是紅宮,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務,紅宮內安放前世達賴遺體的靈塔,在這些靈塔中,以五世達賴的靈塔最為雄偉壯觀;兩旁的是白宮,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就是在這里。3.《安塞腰鼓》教學補充介紹安塞腰鼓這種文化的發源地,西北黃土高原,西北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早被稱為天下第一鼓,西部地區不僅有廣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后,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鐘.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氣勢,文化內涵.秦始皇陵兵馬俑、西夏王陵、樓蘭古國、布達拉宮、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征。介紹安塞腰鼓表演者們的服飾文化,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腰鼓手的服飾由古代武士服飾“盔纓馬刷、戰巾戰裙”變成以“白羊肚手巾紅腰帶”為特征的服飾。隨著革命的勝利,“勝利腰鼓”被傳到大江南北。(三)教師層面和學校層面的引導1.教師層面教師、教材、學生是課堂中的三個要素,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在這里,教師是引導者,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在講解民族文化作品中,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民族觀,由于教材里民族知識點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搜集關于本課民族的知識點,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例如:制作精美的ppt課件,尋找一些少數民族服飾、飲食、建筑、風俗習慣文化圖片,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值得學生一飽眼福,教師要提前了解這些民族文化,不至于在課堂中只局限于狹隘的教材知識點講解;導入可以導游的身份,教師應該包含激情,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適當播放相關視頻,比如上《安塞腰鼓》時播放舞者跳舞的片段,《歡樂的潑水節》播放傣族人們潑水的片段,使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其快樂;在講解中一定要物盡其用,配上文中的插圖,一一講解;課后習題布置應該要與民族文化相關,可拓展性的讓學生搜集該民族的其他風俗習慣,在下一次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