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1第1-5單元檢測題_第1頁
選修1第1-5單元檢測題_第2頁
選修1第1-5單元檢測題_第3頁
選修1第1-5單元檢測題_第4頁
選修1第1-5單元檢測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高二歷史測試(選修1第1——5單元)班級姓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1.公元前8世紀以后,雅典貴族專權的威脅主要來自于①平民②奴隸③工商奴隸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依據財產等級制度的劃分,下列哪個階層獲得的利益最多A.貴族B.平民C.奴隸D.工商業奴隸主3.亞里士多德說,在希臘,“不能認為每一個公民屬于自己,而是要認為所有公民都屬于城邦”。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主要是希臘A.公民珍視個人自由,不屈從權威B.公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C.公民善于從事政治和文化藝術活動D.有健全的民主制度4.《什么是民主》一書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紀,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會,這個公民大會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員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只要得到簡單的多數票,就幾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決定任何內部問題。至于審判方面,則由一個……市民組成的陪審團主持,罪名成立與否,由陪審團以多數票決定。”該材料不能說明的是A.公民大會是雅典最高權力機關B.雅典民主的范圍有較大的局限C.公民大會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D.陪審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機關5.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曾經說:“環顧我們國家中的其他部分,你會發現一切都依照規則和法律的規定而運轉。”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羅馬社會A.人人精通法律B.法律適用于所有人C.法律至上的原則D.統治階級沒有特權6.梭倫改革中體現機會均等、公開、公平的民主原則的是A.廢除債務奴隸制B.設民眾法庭C.抽簽選舉和差額選舉D.按財產劃分公民的等級7.下列事件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相關的是①井田制的確立②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③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④百家爭鳴⑤頻繁的爭霸戰爭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8.商鞅變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設的是A.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B.移風易俗C.制定連坐法D.獎勵耕織,重農抑商9.最能體現除商鞅變法性質的措施是A.改變了“刑不上大夫”B.獎勵耕織,重農抑商C.廢除“世卿世祿制”D.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10、商鞅變法中提出“重農抑商”的主觀目的是A、確立土地私有B、建立地主階級統治C、發展封建地主經濟D、限制舊貴族的權力11.“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種現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變法滿足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B.變法順應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潮流C.變法迎合了從諸侯割據走向全國統一的必然趨勢D.變法有利于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12、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的采用,反映著當時A、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新的高度B、鮮卑族與漢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統治集團C、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消失D、民族差異大,強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1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鮮卑族統治階級的利益B、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得到各民族統治者的支持D、代表了中原地區人民的利益14.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革除舊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裝②講漢語③改漢姓④通婚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的是A.恢復北方農民生產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D.鞏固北魏的統治16.北魏農業生產日益活躍的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B.吏治的改善C.賦稅的調整D.遷都洛陽17.商鞅變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A.改革都獲得成功B.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C.改革的過程一帆風順D.改革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18建立后,首先集中軍權,這主要是著眼于:A、加強軍事力量B、抵抗遼的進攻C、保衛皇室需要D、防止軍事割據19.王安石變法中,既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又使國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農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20.“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均以失敗告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觸動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強烈的反對B.用人不當,危害百姓C.支持變法的皇帝過世,他們失去了支持D.保守派當政,堅決反對新法21.“每年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付本息。”這項規定是A.均輸法B.募役法C.青苗法D.方田均稅法22.列關于"澶淵之盟"的分析與認識,正確的有:①它是遼宋關系史上的由戰到和的轉折點②它是犧牲人民利益換取和平的產物③就其客觀影響來看是有歷史進步性的④它標志著北宋政治統治開始走向衰落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23.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引起隱匿田畝、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的是A.均輸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稅法 D.青苗法24.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同點是A.都促進社會制度的改變B.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國強兵為目的D.都重農抑商、獎勵軍功25.司馬光評價王安石變法時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鞭笞縲紲唯恐不迨。”司馬光的說法A.完全是保守勢力的政治攻擊B.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現實問題C.既是政治攻擊也反映了客觀問題D.只是代表了其個人的偏見26、加爾文說:“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財富本身決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材料主要體現了A.加爾文的先定論B.加爾文宗教改革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C.加爾文代表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D.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27.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本質上主要體現了A.資產階級和王權的矛盾B.新貴族與舊貴族的矛盾C.王權與教權的矛盾D.資產階級與天主教會的矛盾28.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張或措施中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提供借鑒的是A.剝奪天主教會的財產B.卡爾文主張建立民主,共和的教會組織C.卡爾文主張勤勉敬業和積極進取D.因信稱義29.下列符合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內容的是=1\*GB3①只有內心虔誠信仰上帝,才能獲得上帝拯救=2\*GB3②《圣經》是人們惟一信仰的神圣權威=3\*GB3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于并支配教權=4\*GB3④簡化基督教宗教儀式A.=1\*GB3①=3\*GB3③=4\*GB3④B.=1\*GB3①=2\*GB3②=4\*GB3④C.=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D.=1\*GB3①=2\*GB3②=3\*GB3③30.宗教改革運動對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影響是A.沒收了天主教會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財產B.摧毀了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會的精神專制C.西歐各國的王權得到了鞏固和加強D.促進了西歐各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二、非選擇題(40分)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時民困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納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詔均給天下民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十年(公元486年),給事中李沖上言:“……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內安之。

——《魏書》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候。然王制遂滅,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貪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說明孝文帝采取這一措施的原因。(4分)

(2)依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變法內容、性質、重大歷史意義方面的相似之處。(6分)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別一致同意任命梭倫為首席執政官,執掌政權,施行改革。他將債務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權歸還債務人,讓因負債而淪為奴隸的所有平民都重新獲得自由,并永遠禁止債務奴隸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亦不使他們失掉尊嚴,也不給他們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勢力而又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使他們受到損害。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面前,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著優勢。”──引自梭倫的詩材料四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傳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僅儇慧少年。──《宋史》卷三百二十七(1)據材料一、二,概括梭倫改革和王安石變法內容的相似之處及其共同歷史作用。(4分)(2)據材料三、四,指出兩場改革一成一敗的主要原因。(4分)據此,你認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在改革中應注意哪些問題?(2分)3.(1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力圖在實踐中推行德爾菲關于限度與節制的訓導,將其運用于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一個被貧富糾紛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種社會平等的理想。

——趙明《論梭倫立法》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為二十級爵);為私斗爭,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宗師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以致“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商君相秦十年,宗師貴戚多怨望者。”——《史記?商君列傳》

(1)從材料一中你得到的核心信息是什么?(2分)在政治上是如何實踐它的?(2分)

(2)根據所學知識判斷材料二的真偽,并說出你判斷的理由。(3分)

(3)根據兩則材料說明改革內容的共同點,并從階級本質上分析兩次改革實行這一措施的原因。(3分)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面對教皇和皇帝組織的圍剿,路德慷慨陳詞。他說:“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見。”(1)據材料一,概括馬丁·路德慷慨陳詞的核心主張是什么?(2分)材料二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恩格斯(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加爾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4分)材料三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志著近代的開端。——據(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3)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6分)高二歷史測試(選修1第1——5單元)一、選擇題1C2D3B4C5C6C7D8A9D10C11B12A13B14A15D16A17C18D19D20A21C22C23C24C25C26A27C28B29C30A二、非選擇題1:(1)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時民困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2分)

(2)①內容:確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

②性質:都是封建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2分)

③意義:促進封建經濟發展;有利于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加速封建化進程。(2分,任答兩點即得2分)2.(1)注重土地制度的調整和改革。(2分)制約了土地兼并,緩和了社會矛盾。(2分)(2)梭倫改革:中庸,緩和矛盾,取得了廣泛的支持;(2分)王安石變法:偏激嚴厲,急功近利,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強烈反對。(2分)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漸進性;要盡量對各階層利益統籌兼顧。(2分)3.(1)核心信息:限制貴族特權和利益。(2分)

實踐:確立財產等級制,對國家政權機構進行民主化改革。(2分)

(2)材料二內容符合史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