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_第1頁
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_第2頁
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_第3頁
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_第4頁
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翔鳳詞學思想的經學淵源

宋翔峰(1776-1860),江蘇省常州(今吳縣)人。學術史上通常與劉逢祿一起被認為是常州學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經學上著有《論語說微》《孟子趙注補正》等多種著作。詞學上,跟隨常州詞派開派者張惠言學詞,詞作、詞話均受其影響,但宋翔鳳能不拘師說,于常州派之詞學有所拓展。詞學論著有詞集《浮溪精舍詞》三種(《香草詞》《洞簫詞》《碧云盦詞》),并撰有詞話《樂府余論》(收入《詞話叢編》),文集中亦收入《香草詞序》《與陸祁生書》多篇有關詞的序跋及書信。這些著作中體現出來的詞學觀與其經學觀有著緊密的聯系。經學上,宋翔鳳雖然繼承常州學派衣缽而治今文經學,但與后世龔自珍、魏源等人的今文經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學術史中的宋翔鳳處于今文經學的發展階段,其學術話語雖以今文為主,但仍未脫離乾嘉考據學的影響,所以其經學體現出二重性特點——訓詁與微言并存,即治經時兼采訓詁與微言的方法。治經的這種特色深深影響了他的詞學研究1,其詞學研究也呈現出同樣的二重性特點,其中既有引用《說文》等典籍來論詞的考據內容;也包含發揮微言大義,闡發詞作寓意的內容。且在寓意的闡發時,能加強“知人論世”的內容,同時借鑒《易》學中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念,巧妙地解決了人們對張惠言解詞方式的質疑,成為常州詞派后期代表人物譚獻“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的詞學解釋觀念之先聲。一、宋企業以其官宋翔鳳的學術思想非常復雜,其形成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對宋翔鳳學術思想影響最大的有兩人,即莊述祖與段玉裁。蔡長林指出:“翔鳳受述祖影響者,主要是對圣王微言大義的訴求以及治經講求家法的意識;翔鳳受段氏影響者,除了許鄭之學外,尚有對漢學學術價值觀的認同。”莊述祖為常州學派創始人莊存與的侄子,繼承了常州學派的學術理念,治學講求微言大義;段玉裁則為乾嘉時期著名的樸學家,推崇許鄭,注重考據。宋翔鳳曾先后師事這兩位著名學者,深受二人的影響。孫海波《莊方耕學記》記載:“于庭亦莊氏之外孫,嘗隨母歸寧,因留常州,從述祖受業,遂通莊氏之學。比長,更游段懋堂之門,兼治東漢許鄭之業。”簡要記述了宋翔鳳師從這兩位學術大家的事實。宋翔鳳是常州學派的創始人莊存與的外孫、莊述祖的外甥,隨母歸寧期間,從其舅莊述祖受業,遂通莊氏常州學派一脈之學。宋翔鳳《樸學齋文錄》中有《莊珍藝先生行狀》一文,較為詳細地記敘了這種親緣性的學問授受情況:“后生以學問就正,未嘗有所隱也。嘗云:‘吾諸甥中,若劉申受可以為師,宋虞庭可以為友。’翔鳳先母為先生女弟,己未歲歸寧,命翔鳳留常州,先生教以讀書稽古之道,家法緒論得聞其略。”然其時考據學之風仍盛,于是此后又隨段玉裁學習古文經學。其著作中有許多有關《說文》及鄭氏學的討論,就與他曾師事段玉裁有關。宋翔鳳深受考據學的影響可從其文集《樸學齋文錄》之命名中窺見一二。他的樸學根底也得到了當時學人的肯定,龔自珍《己亥雜詩》評宋翔鳳云:“遙憐屈賈英靈地,樸學奇才張一軍。”龔自珍在此詩中肯定的是他在樸學上的才能,而非后代學術史中認可的今文經學成就。從中可見,在宋翔鳳的學術觀念中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因均屬于漢學范疇的緣故,使得兩者能同時并存。二、張惠言詞學特征宋翔鳳在詞學上跟隨常州詞派開派者張惠言習詞,又對常州詞派的中期人物周濟、譚獻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與董士錫一起被認為是常州詞派從張惠言到周濟的過渡人物。其《香草詞序》中記述他的詞學淵源云:“余弱冠后始游京師,就故編修張先生受古今文法。先生于學皆有源流。至于填詞,自得宗旨。其于古人之詞,必縋幽鑿險,求義理之所安。若討河源于積石之上,若推經度于辰極之表,其自為詞也,必窮比興之體類,宅章句于情性。蓋圣于詞者也。”此序記述了他曾師事張惠言學習古文,于填詞也頗受其影響,并對張惠言的詞學有高度的評價,且將張惠言評古人詞的原則概括為“縋幽鑿險,求義理之所安”,將張惠言作詞原則概括為“窮比興之體類,宅章句于情性”。張惠言為常州詞派的開創者,同時也是著名的嘉慶年間著名的經學家,其論詞多受經學觀的影響。宋翔鳳繼承他的詞學,同樣也有著經學家、詞學家的雙重身份,詞論也難免受到經學思想的滲透。具體而言,其經學理念的取向對其詞學研究旨趣產生深刻的影響,治經中的二重性特點亦出現在其詞學研究當中。其詞話著作《樂府余論》,同樣具有考據與微言的二重性特性,既有對詞史中相關問題的考證辯駁,也有對詞作“微言大義”的發掘。(一)江蘇學派學人中的方法特點宋翔鳳的治學雖強調發掘“微言大義”,但亦不廢古文家法。考據的方法在常州學派學人中并沒有被拋棄,只是考據已非他們的學術目的,而乃治學的工具。這種注重考據的“實事求是”的治學觀念在宋翔鳳的詞學中有鮮明的體現,《樂府余論》中頗多考證之事。1.范石湖《醉落》詞意涵宋翔鳳對詞作的考證,首先是從詞意的角度展開辯駁的。對于宋代石刻《洞仙歌》的偽托,他根據詞意的矛盾之處,考證出《陽春白雪》所載石刻《洞仙歌》并非蘇軾所作,而是出于南宋人的偽托,《樂府余論》云:“宋趙聞禮《陽春白雪》卷二,載宜春潘明叔云:蜀王與花蕊夫人避暑摩訶池上,賦《洞仙歌》,其詞不見于世。東坡得老尼口誦兩句,遂足之。蜀帥謝元明因開摩訶池,得古石刻,遂見全篇:‘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貝闕琳宮恨初遠。玉闌干倚遍,怯盡朝寒,回首處,何必流連穆滿。芙蓉開過也,樓閣香融千片。紅英泛波面。洞房深深鎖,莫放輕舟瑤臺去,甘與塵寰路斷。更莫遣流紅到人間,怕一似當時,誤他劉阮。’按云:‘自清涼無汗’,確是避暑。而又云‘怯盡朝寒’,則非避暑之意。且坡序云夜起,而此詞俱晝景。其中貝闕琳宮,闌干樓閣,洞房瑤臺,拉雜湊集,明是南宋人偽托。”從詞的內容出發,考證出石刻《洞仙歌》所寫“晝景”與蘇軾《洞仙歌序》所云“夜起”的矛盾之處,諸種推論均是言之有據。此外,還從詞意的角度推定范石湖《醉落魄》詞確為“寫笙”,對范石湖《醉落魄》一詞的寫作內容,歷來頗有爭議,宋翔鳳辯證云:范石湖《醉落魄》詞:“棲烏飛絕。絳河綠霧星明滅。燒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滿地淡黃月。好風碎竹聲如雪。昭華三弄臨風咽,鬢絲撩亂綸巾折。涼滿北窗,休共輭紅說。”高江村曰:“笙字疑當作簾,不然與下昭華句相犯。”按高說非也。此詞正詠吹笙。上解從夜中情景,點出吹笙。下解“好風碎竹聲如雪”,寫笙聲也。“昭華三弄臨風咽”,吹已止也。“鬢絲撩亂”,言執笙而吹者,其竹參差,時時侵鬢也。如吹時風來,則綸巾折,知涼滿北窗也。若易去笙字,則后解全無意味。且花影如何吹簾,語更不屬。范詞中“花影吹笙”一句,高江村疑為“花影吹簾”,不然與下片“昭華三弄”語義相犯。但宋翔鳳從詞中寫作內容出發,否定了高江村的懷疑,還原了詞中所寫吹笙的全部過程,從點出吹笙,到寫笙聲,再到笙聲停止,并從“鬢絲撩亂綸斤折”中所寫吹笙者情態等內容,證明了此詞的寫作內容乃“吹笙”,而非“吹簾”,也是言之在理。2.第三,對于“美成詞”的考證。其主要內容為以上對《洞仙歌》《醉落魄》等詞的真偽及寫作內容的考辯,大致可以窺見他對考據方法的熟練運用。而在對秦觀《踏莎行》詞中“斜陽暮”的考證中,以及詞中“引”“慢”等體類名稱的考證,宋翔鳳則以《說文解字》為據進行考辯,則更能見出他扎實的古文經學根底。《樂府余論》云:《漁隱叢話》曰:“少游《踏莎行》,為郴州旅舍作也。”黃山谷曰:“此詞高絕,但斜陽暮為重出,欲改斜陽為簾櫳。”范元實曰:“只堪孤館閉春寒,似無簾櫳。”山谷曰:“亭傳雖未有簾櫳,有亦無礙。”范曰:“詞本摹寫牢落之狀,若曰簾櫳,恐損初意。”今《郴州志》竟改作斜陽度。余謂斜陽屬日,暮屬時,不為累,何必改。東坡“回首斜陽暮”,美成“雁背斜陽紅欲暮”,可法也。按引東坡、美成語是也。分屬日時,則尚欠明析。《說文》:“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草中。”(今作暮者俗)是斜陽為日斜時,暮為日入時,言自日昃至暮,杜鵑之聲,亦云苦矣。山谷未解暮字,遂生轇轕。針對黃庭堅對秦觀《踏莎行》中“斜陽暮”為重出的評價,以及《郴州志》將“斜陽暮”改為“斜陽度”的舉動。宋翔鳳認為改動并無必要,“斜陽”與“暮”并非重出。他認為“斜陽屬日,暮屬時”,并無重累之病,并且以東坡、美成詞中同樣有“斜陽暮”為例,說明了秦觀之詞并非孤例。當然,為了使自己的判斷更有說服力,宋翔鳳運用了他受之于《說文》大家段玉裁的深厚古文根底,為自己的論斷尋找依據。他引用《說文解字》對“暮”的本字“莫”的解釋:“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草中。”從而辨明“斜陽為日斜時”,而“暮為日入時”,兩者有區別,因此黃庭堅對“斜陽暮”重出的判斷是站不住腳的。此外,他在論述詞體發展演變時,亦能利用其樸學知識進行論證。《樂府余論》云:“詩之余先有小令。其后以小令微引而長之,于是有《陽關引》、《千秋歲引》、《江城梅花引》之類。又謂之近,如《訴衷情近》、《祝英臺近》之類,以音調相近,從而引之也。引而愈長者則為慢。慢與曼通,曼之訓引也,長也,如《木蘭花慢》、《長亭怨慢》、《拜新月慢》之類,其始皆令也。”在此則對詞中“令引近慢”諸種體類發展的考證中,他利用其古文訓詁學知識,考證出了“慢”與“引”之間的關系。以上的這些考證內容,體現了宋翔鳳學術理念中考據方法對詞學研究的影響。他對這種方法的科學運用,也使他受到后人的高度評價。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評其學:“足以見其實事求是。”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宋翔鳳列入漢學家之列,說他“篤守漢人家法,實事求是,義據通深。”李、張二人都對其學術的“實事求是”的特點予以稱贊。他的經學著作體現了這種特點,其詞學研究中也能見出這種特色。對一些不能下定論的詞學考證,他只做出初步的判斷,并無牽強的結論,其中足可見其考證的精審的科學態度。比如對《草堂詩余》編年的初步判定就是如此,《樂府余論》云:“《草堂詩余》,宋無名氏所選,其人當與姜堯章同時。堯章自度腔,無一登入者。其時姜名未盛。以后如吳夢窗、張叔夏,俱奉姜為圭臬,則《草堂》之選,在《夢窗》之前矣。”(二)知人論世:坐實意蘊的解詞思維受學術思想的另一端——今文經學的影響,宋翔鳳的詞學注重詞的“微言大義”之發掘。其《香草詞序》中轉述其師張惠言的詞學理念時云:“其于古人之詞,必縋幽鑿險,求義理之所安。”其中的“縋幽鑿險,求義理之所安”就包含發掘微言大義的內涵。受張惠言這種解詞觀念的影響,宋翔鳳評詞時也注重“微言大義”的發揮。《樂府余論》中論南宋詞時就貫徹了此種方法:南宋詞人,系情舊京,凡言歸路,言家山,言故國,皆恨中原隔絕。此周公謹氏《絕妙好詞》所由選也。公謹生宋之末造,見韓侘冑函首,知恢復非易言,故所選以張于湖為首。以于湖不附和議,而早知恢復之難。不似辛稼軒輩率意輕言,后復自悔也。《宋史·張孝祥傳》曰:“渡江初,大議惟和戰。張浚主復讎,湯思退主秦檜之說,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按孝祥登第,思退為考官,然以策不攻程氏專門之學,高宗親擢為第一,則非為思退所知也。本傳又言:“張浚自蜀還朝,薦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復言用才之路太狹,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上嘉之。按大臣異論,人材路塞,俱非朝廷所以自治。孝祥所陳,可謂知恢復之本計矣。”傳乃謂兩持其說,何見之淺也。故北宋之初,未嘗不和,由自治有策。南宋之末,未嘗不言戰,以自治無策。于湖《念奴嬌》詞云:“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亦惜朝廷難與暢陳此理也。慶元黨禁云:“嘉泰四年,辛棄疾入見,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侂冑大喜,遂決意開邊。”則稼軒先以韓為可倚,后有書江西造口壁一詞。《鶴林玉露》言:“山深聞鷓鴣”之句,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則固悔其輕言。然稼軒之情,可謂忠義激發矣。如韓者,欲以蟁負山而致傾覆。玉津之事,不聞興義公之悲者,以其本小人,不學無術,乃以國事付之,其喪敗又何足惜哉。宋翔鳳首先從時代背景出發,概括南宋詞人因國破家亡,“系情舊京”,所以詞中言及“歸路”“家山”“故國”,都含有“中原隔絕”之恨。有了這種整體認識,他在解讀姜夔之詞時貫徹了這種理念,他說:“詞家之有姜石帚,猶詩家之有杜少陵,繼往開來,文中關鍵。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國,皆借托比興,于長短句寄之。如《齊天樂》,傷二帝北狩也。《揚州慢》,惜無意恢復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蓋意愈切,則辭愈微,屈宋之心,誰能見之。乃長短句中,復有白石道人也。”這種解詞方法,乃繼承常州詞派發掘詞中“微言大義”的傳統,同于張惠言解詞“求義理之所安”。但宋翔鳳與《詞選》中的簡短批點不一樣的是,他在論張孝祥與辛棄疾詞的義理寓意時,能結合時代背景及詞人的經歷,從“知人論世”出發,層層分析,詳細解讀了張孝祥《念奴嬌》詞中“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一句的寓意及產生背景,經過宋翔鳳的一番“知人論世”的解讀,《念奴嬌》中抑郁不得志的政治寓意得以清晰呈現;此外對辛棄疾“山深聞鷓鴣”一詞的政治寓意,宋翔鳳結合辛棄疾與韓侂冑的關系,肯定了《鶴林玉露》中的“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的解讀。這種基于“知人論世”的解讀相對于張惠言的點評而言應當更有說服力,但盡管如此還是難以避免了后人對它穿鑿的批評。其實這種坐實寓意的解詞方法對南宋那些本有寓意的作品來說,如果能從知人論世出發,闡發出其中的寓意也是可以被認同的,并非一將寓意坐實便為牽強附會。宋翔鳳在繼承張惠言“微言”解詞之法的同時,一方面加強了“知人論世”的內容,另一方面則利用《周易》中的理論完善了常州詞派的詞學解釋學理論。其《論詞絕句》中評價張惠言的一首云:“風雅飄零樂府傳,前開太白后《金荃》。引申自有無窮意,端賴張侯作鄭箋。”詩后附注云:“張皋文先生《詞選》申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