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音樂是一種藝術_第1頁
論音樂是一種藝術_第2頁
論音樂是一種藝術_第3頁
論音樂是一種藝術_第4頁
論音樂是一種藝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音樂是一種藝術音樂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旋律響起人們往往無法抗拒的立體的處于音樂的氛圍當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形式。一個國度的音樂疆域有多寬有多廣,它的文化包容性就有多大;一個民族的音樂種類有多豐富,它的人民就有多富足多幸福。一、聲音的藝術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意象的塑造,是以有組織的音為材料來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樣,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作為音樂藝術表現手段的聲音,有與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不同的一些特點。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中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思考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沒有經過藝術家們別出心裁創作與組合,是不能成為音樂的。所以,無論是一首簡單的歌曲,還是一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思維。隨便涂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任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為音樂語言。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為音樂。語言具有一種約定性的語義,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具有特定的涵義。這種涵義在運用該語言的社會范圍內是被公認的,是一種約定俗成;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它僅僅限定在藝術的范圍內,只作為一種藝術交往而存在;任何音樂中的聲音,它本身絕不會有像語言那樣十分確定的含意,它們是非語義性的。二、聽覺的藝術音樂既然是聲音的藝術,那么,它只能訴諸于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訴我們,一定距離內的各種外在刺激中,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它能夠迫使人們的聽覺器官去接受聲音,這決定了聽覺藝術較之視覺藝術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音樂只能用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但這并不等于說人們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大腦皮層上只有與聽覺相對應的部位是興奮的,而其他部位都處于抑制狀態之中。實際上,音樂家不止是通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和表現生活的,這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并沒有什么區別。不同的是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時候,音樂家是把個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過形象思維凝聚為聽覺意象,然后用具體的音響形式表現出來。因此,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同樣,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雖然主要是通過聽覺的渠道,接受的是聽覺的刺激,但由于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象,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境,獲得美感,并為之感動。三、情感的藝術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于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它借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于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蚯f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實、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那么,音樂為什么能夠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情感呢,一種理論認為,音樂的表情性來自于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還有人認為,音樂的聲音形態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系”,這是音樂能表達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樂理論家于潤洋曾指出:“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于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梁。”比如“喜悅”,它是人高興、歡樂的感情表現。一般來說,這種感情運動呈現出一種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其色調比較明朗,運動速度與頻率較快。表現“喜悅”的感情的音樂,一般也采取類似的動態結構,如民樂曲《喜洋洋》,用較快的速度、跳蕩的音調等表現手段表達了人們喜悅的情感。四、時間的藝術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一目了然。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細節。而音樂則不同,音樂要在時間里展開、在時間里流動。我們欣賞音樂,首先從細節開始,從局部開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只聽音樂作品中的個別片斷,不可能獲得完整的音樂意象。所以,音樂藝術又是一種時間藝術。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發展、結束的。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并在欣賞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喚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適、恬靜的曲調,表現了在江南月夜泛舟于景色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了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音樂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只要作者創作完成,創作過程結束,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意象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音樂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由表演進一步再創造的藝術。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樂音符號系列。而使音樂作品重新獲得生命,把樂譜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表演。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無論哪一位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都與他們的樂思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而要使這種差距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藏的樂思得到發掘、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一切都有賴于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所以,音樂也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表演這個途徑才能為聽眾所接受。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本質前幾天,在網上偶然看到著名鋼琴大師傅聰(翻譯家傅雷先生的兒子)的一段訪談視頻。視頻里,他說現在有很多年輕的鋼琴師技術非常好,表演得很花哨,但那并不是藝術,更像是在炫技。聽他說這段話時,我也沒深思,就是直覺地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

看完后我習慣性地打開留言區,想看看網友們怎么評論。本以為大家都會贊同的,即便不是這樣,我想大部分人至少應該會保持中立吧。結果讓我著實吃了一驚。

評論區一片倒,幾乎都在罵傅聰。有的說他是出于嫉妒在污蔑晚輩,有的說他自己彈得很差勁,對鋼琴的領悟不到位還來批評別人,也有的把朗朗以及其他一些我沒聽說過的年輕鋼琴師的名字搬出來,說隨便哪位都秒殺他。更有甚者,罵傅聰常年在國外混,是靠巴結老外說中國與中國人的壞話來獲得國際名聲(我記得陳丹青、賈樟柯、莫言也都被扣過此類帽子。這年頭中國的藝術從業者們但凡在國際上拿點獎,獲得一些名聲,都會被腦殘的“愛國者”們痛罵,而且越是像傅聰、賈樟柯這種主要在或者只在“墻外香”的藝術家,越是被罵得多、罵得狠)……

再一次領教了鍵盤俠和網絡噴子們的德性與本事。我心想幸虧那段視頻是發布者不知道從哪一個訪談節目里剪輯然后放到網上的,如果是傅聰本人發布的,不知道他看到那些惡毒的評論,內心是何滋味。不過,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談論網絡暴力,畢竟在當下的中國,這種事已經見怪不怪了。我主要想借此機會,圍繞傅聰先生的話,探討一下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的本質。

首先亮明個人觀點,我深刻贊同傅聰先生的說法。盡管我的態度在第一段里已經有所流露,但是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干脆、直接地重申一遍。

在很多人(外行)心目中,鋼琴彈得好的一個標準就是彈得快???,不僅意味著熟練,流暢,更標志著技藝的高超。某種程度上,這種認識確實沒問題。尤其當我們考慮到它的反面時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如果說彈得磕磕絆絆、不熟練是新手、小白的典型“癥狀”,那么彈得快不就代表了一個人已經擺脫了初習者的通病了嗎?進一步說,越快越好。當快到一定程度,量變引起質變,不就自然而然成為演奏家了嗎?

當他們這么想的時候,可能還自動腦補了電影《海上鋼琴師》里的主人公,那位彈到最后仿佛如有神助,琴鍵上方漂浮著四只手之魅影的天才。但是,首先那只是一部虛構的電影,并不是真實事件;其次,即便是真事,我相信,讓主人公成為大師的,也不僅僅是他的一流技藝,而是他靈魂深處那無可救藥的孤獨,以及他對那位曾有過短暫緣分的女子的深深的思念與眷戀。

君不見電影里,當他當著整船的聽客、看客而忘我地彈奏時,與那位女子有關的畫面一個個地不斷縈繞于他的腦海,同時也是我們盯著的熒幕中嗎……

我相信,如果沒有孤獨、思念這些情感方面的東西,光憑快,他的彈奏可能會讓人們驚掉下巴與眼鏡,但是絕不會讓那么多人感動得潸然淚下的。

其實,要證明這一點并不難。比如設想一下,我們可以發明一臺由電腦程序來控制的自動彈奏鋼琴,顯然它的彈奏速度要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水平并不難。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把這個機器設計成機器人乃至仿生人模樣,這一切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都是可以實現的。但是,請問有多少人愿意承認,這樣一個鋼琴演奏者是藝術家,是大師呢?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的發展都遵循“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而藝術恰恰是個例外。更準確地說,在藝術這件事上,僅僅單一維度上的量變是遠遠不夠的。

沒錯,足夠多的冰堆在一起就能成為冰山,足夠多的水匯在一起就能成為大海。但是聚沙卻無法成塔,即便可以,也是一座冒牌的塔,是一座搖搖欲墜、隨時可能塌陷的塔。

而就像人類世界里所有已建成的塔以及其他可以視作藝術品的建筑一樣,只有在磚塊、木材、鋼筋、水泥等基礎建筑材料中加入足夠多的粘合劑,才能形成一座真正的塔。建筑如此,藝術更甚。但那些可憐的鼠目寸光者、藝術門外漢則往往以為,只要在速度這單一維度上做到極致,量變就能引起質變。殊不知他們陶醉的“質變”,充其量只是一種“小成”。而"道隱于小成",藝亦如此。

也許,從鋼琴新手到有資格登臺表演者,只要足夠快就行了,也就是說只有量變就可以;從表演者到演奏家,也只要足夠快就行了,快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就成演奏家了;但是從演奏家進化到鋼琴大師、音樂藝術家,則是一種蝶變,唯快不行,不論你多么快。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快不快的問題了,而是你還需要另外一些維度上的東西來加持,只有所有要素都具備了,才能實現最終的飛升。既然上文曾談到建筑,姑且讓我們繼續借用建筑方面的術語來談音樂吧。如果把對一支鋼琴曲的演繹比作一個建筑的話,演奏技術就像“基礎材料”,而人的思想與感情則是至關重要的粘合劑與催化劑。

光有一流的演奏技藝是不夠的,只有加進了對音樂的理解與領悟,對樂曲本身承載的情感的把握與傳遞,才能稱作是藝術,表演者才稱得上是藝術家,是大師。而且以上三點中,恐怕這后兩者更重要也更難得,這就是為什么普天之下技術好的人遍地都是,而藝術家鳳毛麟角的緣故。因為作為一項藝術而言,鋼琴演奏“是一個心靈在運作,而不只是一雙手在飛揚?!薄?」

也許,那段視頻里的傅聰確實老了(2020年已去世),要讓他像二三十歲甚至十幾歲年富力強的年輕人那樣炫技,那樣飛快地彈奏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